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辽代(契丹)音乐形成的背景和风格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辽代(契丹)音乐形成的背景和风格张文熙(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摘要】辽是契丹民族于公元907年-1125年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地区建立的王朝,历经九帝,享国200余年,强盛时期与当时的北宋、金、西夏等政权分庭抗礼,甚至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一些语言,例如俄语、希腊语等把中国称为“契丹”,由此可见契丹在历史上的影响之深远。
契丹族原居辽河上游一带,世代以游牧为生,常年在广阔草原上的生活使得契丹民族的性格极其热情奔放。
由于战乱、通商等因素与其他民族交流频繁,而契丹人开放的态度使契丹族吸收借鉴了大量外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契丹独特且丰富的音乐风格,可以说,契丹的音乐是结合了多种音乐文化的产物,包含了自身草原文化、汉族农耕文化和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这个民族的音乐是值得我们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
【关键词】契丹;音乐文化;形成背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契丹人具有显著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加上契丹族人刚健豪放的性格,其音乐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
对汉人的、西域的和其他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契丹人也采用极其开放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契丹人的音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从辽代疆域图我们也可以看出,辽当时与多民族接壤,通过战争、通商等使各地交流频繁,从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上看,其与中原和周边各民族在音乐上的交流也颇为密切,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辽的音乐文化发展。
一、契丹其族及其音乐(一)契丹族和辽朝契丹,意为“镔铁”,史书记载“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
”汉译也作吉答、乞塔等。
“潢水之西、土河之北”北方大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潢水”(今辽宁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两水之间。
契丹是鲜卑的一支,从东晋到隋唐之际,契丹有八个部落,在此间契丹为部落联盟形式,首领称可汗,一直归附于唐朝和突厥之间。
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后来后突厥国被回纥所灭,契丹又归回纥统治。
浅谈辽代宗教与辽代乐舞文化的“共同点”
承认超 自然物的存在 , 而是通过情感 , 使信仰者从心理上体验到 自己同超 自然实体 的关 系。因此 , 宗教情感是辽代宗教信仰产生 的动力 , 宗教信仰是辽代人民对信仰对象 的情感态度的结果 。由 于辽代宗教情 感和辽代乐舞情感所注重的都是人 的情感 , 因而人 的生与死 、 善与恶问题 , 成为 了辽代宗教和辽代乐舞共 同追寻 、 共
在 人 类历 史 上 , 教 的产 生 和发 展 一 直 与众 多 因素 发 生 着 直 宗 接或间接联系与影响 , 而宗教作 为一种在历史上影 响时间如此长 久 、 响范围如此广泛 、 影 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 行为, 其本 身也 与 艺 术 之 间也 有 着 不 可 割舍 的 密 切 关 系 。辽 代 乐 舞 作 为辽 代 文
同探 讨 、 同 表 现 的 主题 之 一 。 共 3 辽代宗教与辽代乐舞文化二者都将表 象性视为抒发 自身的途
径
化艺术领域 中较为突出的一种艺术种类 , 与辽代宗教之间有着 十 分密切的关系 , 二者互 为影响。与此同时 , 辽代宗教文化与辽代 乐舞两者之问还具有 明显的“ 同点 ”而这种“ 同点” 共 , 共 恰恰是两 者都无法 割舍 的一 部分 , 它作用 于两者之间 , 主要表现为以下 点: 1 辽代 宗 教 与 辽 代 乐 舞 文化 两 者 的 媒 介 “ 同” “ 通 ” 相 、相 媒介 , 是艺术种类 问划分的一条物质鸿 沟 , 绘画依靠颜料 , 音 乐利用旋律和节奏 , 这些间接的物质材料 给了艺术家以表现的距 离。而辽代宗教与辽代乐舞 的媒介均为 —— 人和人的身体。如 果宗教在辽代无人信 、 无人尊 、 无人崇 、 无人敬 、 无人祭 , 么辽 代 那 也不 可能存有宗教 , 宗教在辽王朝也不可能发展 ; 众所周之 , 舞蹈 是一种经过提炼 、 加工 、 艺术化 了的人体 动作艺术 , 而脱离人体动 作 的舞蹈 , 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 意义 - 舞蹈 ” 卜 的“ 。也正 因如此 ,
契丹族的音乐歌舞
契丹族的音乐歌舞契丹族源于东胡族系,属东部鲜卑宇方部的一支,公元4世纪末,活动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南和龙(今辽宁朝阳)以北的松漠地区。
唐末,由于中原长年混战,契丹势力逐强大起来,于公元916年正式建国。
后来其辖境逐渐扩大,控制了河北、山西以北的整个北方地区,建立起长达200年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政权。
由于契丹族长期与北方各民族互相接触、交往,并积极吸收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在契丹族统治期间,我国北方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继南北朝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其音乐歌舞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1、契丹族的民间歌舞艺术契丹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无论婚丧嫁娶,还是祭祀礼仪,节日活动,都要歌舞相伴。
契丹族是以狩猎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
在契丹族初兴之际,其音乐歌舞艺术尚很原始,具有很多原始游猎经济和原始宗教文化特色。
《契丹国志渔猎时候》记载契丹贵言辞渔猎活动时说,“七月上旬,复入山射鹿,夜半,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
宋真宗时,晁迥往贺生辰,还,言始至长泊,泊多野鹅、鸭,国主射猎,领帐下骑,击扁鼓绕泊,惊鹅、鸭飞起,乃纵海东青击之,或亲射焉。
”又同书引张舜民《使北记》记载,“胡人吹叶成曲,以番歌相和,音韵甚和。
”说明当时契丹音乐歌舞活动还是相当原始的,并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
但契丹族所使用的这些原始乐器又与前期活跃于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有着渊源关系。
角和扁鼓似与鼓吹乐中的胡角和靳鼓有关,而吹叶成曲又与吹笳有着相同的渊源。
从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北方游猎民族音乐歌舞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情况。
随着契丹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不断的文化交流,契丹族中也出现了表演性歌舞。
据宋陈《乐记》记载,契丹歌舞表演时“歌者一二人和”,伴奏乐器只有一只小横笛、一个拍板和一个拍鼓,“其声喽离促迫”,极具北方草原文化特色。
辽建国后,大量吸收中原文化艺术,民间歌舞活动也逐渐繁荣起来,并进一步推动了契丹本民族乐舞艺术的发展。
如源于汉代的“臻蓬蓬”,这时已发展成具有鲜明契丹特色的载歌载舞活动。
辽代舞蹈——精选推荐
辽代舞蹈辽代舞蹈艺术研究述评【摘要】契丹⼈建⽴的辽国处于我国历史上⼏个政权并存,由战争⾛向统⼀国家的历史时期。
辽国雄踞在中国北⽅,开创了多民族聚居政治、经济治理的先河。
作为民族融合的典范,辽存续200多年的时间⾥,不仅政治和经济空前繁荣,其⽂化艺术受多民族融合的影响更是别具⼀格。
在⾳乐舞蹈艺术⽅⾯为后代留下了异彩纷呈的硕果,以⾮物质⽂化传承影响现代舞蹈艺术。
本⽂以出⼟的⽂物作为印证,以⽂献记载作为依据,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进⼀步说明辽代舞蹈艺术的辉煌和巨⼤魅⼒。
【关键词】契丹;⾳乐舞蹈;⽂物;⽂献;影响辽是我国北⽅游牧民族契丹⼈在公元九世纪初建⽴的国家。
契丹⼈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初出现在史书中,⾃称“辽之先,出⾃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奇⾸云。
”①属东胡之鲜卑宇⽂部后裔②。
到了辽代的⿍盛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个信威万⾥的草原帝国,其政治、经济和⽂化等达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少有的繁荣。
以⽂化中的⾳乐舞蹈艺术为例,例如《辽史·乐志》中记载:“辽有国乐,有雅乐,有⼤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
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律,声⽓、歌辞、舞节,徵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
”③。
此外契丹⼈能歌善舞,如姜夔、萧总管创作诗《契丹风⼟歌》云“⼤胡牵车⼩胡舞,弹胡琵琶调胡⼥。
”④王安⽯在出使辽朝时所做《出塞诗》也有“涿州沙上饮盘洹,看舞春风⼩契丹”的诗句⑤。
出现上述歌舞升平的局⾯,这也取决于辽是⼀个多民族共处的国家,善于吸收并纳,有着因俗⽽治的政治格局,这也进⼀步推动了辽⽂化艺术的发展。
辽代舞蹈艺术也是秉承了多民族聚居,⽂化融合的特点,具有炫彩纷呈的的风格。
契丹⼈是⼀个马背上的民族,它同⽣活在中国北⽅草原上的其他民族⼀样,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博的吸纳其它民族的先进⽂化为⼰⽤,表现乐舞⽅⾯也是这样。
因此,契丹乐舞种类丰富多彩。
原因是契丹乐舞受到汉族、⾼丽、⼥真,以及西域回鹘、⼤⽯等国家的影响很⼤,从⽽创造出了风格别致、独具韵味歌舞表演形式。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一、辽代乐舞的形成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契丹人的歌舞音乐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朝廷吉仪到祭祀场面,从出场放牧到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
契丹建国后,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体系,同时又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乐舞习俗,表现出浓郁的民族个性,从而形成了融合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
(一)继承唐乐舞的音乐文化辽代早期乐舞继承了唐代音乐、舞蹈等诸多文化成果。
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安定、繁荣、强盛的时代。
就乐舞艺术而言,唐王朝既重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优秀乐舞遗产的纵向继承,又非常乐于对各民族、各地区和域外各国奇乐异舞的横向借鉴。
如唐代宫廷乐舞的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扶南乐、高丽乐、高昌乐等均以不同民族地名为乐部的名称。
这种上下左右、南北中西、中外古今广采博取式的荟萃与创新发展造就了唐代乐舞艺术灿烂辉煌。
唐代的乐舞艺术影响了辽代,使之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唐代乐舞的文化艺术,从而辽代的乐舞形成了礼仪性和娱乐性两大特点。
(二)受宋文化乐舞的影响辽代中期乐舞受宋音乐文化的影响。
乐舞音乐在北宋时期继承了唐代歌舞大曲,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变化。
宋继承唐舞,宋代许多专业艺人在民间勾栏瓦舍开展营业性演出,传授和研习歌舞技艺,使宋代民间的舞蹈发展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局面。
宋代的文化艺术风气,随着中国都市的兴建而发生了鲜明的转折,城市音乐文化艺术生活之时兴。
宋代的宫廷礼乐、瓦肆勾栏民间音乐及琴学艺术等,均体现了这种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是宋代民俗音乐舞蹈生存的社会基础,亦是文化艺术表演之依托。
由于北宋与辽代的长期和平共处,自然形成了乐舞音乐文化艺术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南宋范成大曾经有一首《鹧鸪天》词开篇即叹道:“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溺溺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一、引言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盛唐时期无疑是文化繁荣、艺术辉煌的代表。
而在这辉煌的背后,却有一种文化现象——契丹·辽乐舞,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以“盛唐遗风”为题,深入探讨契丹·辽乐舞的形态特点及其在文化史上的价值,揭示其与盛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展现古代文化的魅力与独特性。
二、契丹·辽乐舞的历史背景契丹族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契丹·辽乐舞。
辽朝时期,契丹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将这种舞蹈形式发扬光大,成为当时宫廷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辽乐舞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音乐旋律,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三、契丹·辽乐舞的形态特点(一)舞蹈动作契丹·辽乐舞的舞蹈动作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注重身体力量的运用和动作的节奏感。
舞蹈者通常以跳跃、旋转、翻滚等动作表现舞蹈的激情与力量,同时又不失细腻与柔美。
(二)音乐旋律契丹·辽乐舞的音乐旋律悠扬、激越,富有草原的广袤感。
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辅以吹奏乐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音乐与舞蹈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磅礴大气的艺术氛围。
(三)服饰与道具契丹·辽乐舞的服饰与道具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
舞蹈者的服饰以皮革、毛织品等材料制成,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情。
而道具则以马具、弓箭等为主,展现了游牧民族的勇敢与豪情。
四、契丹·辽乐舞与盛唐文化的联系虽然契丹·辽乐舞与盛唐时期相隔数百年,但两者在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盛唐时期的开放包容、繁荣昌盛为契丹·辽乐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同时,契丹·辽乐舞也吸收了盛唐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两者在艺术形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穿越千年——神奇的契丹歌舞
穿越千年——神奇的契丹歌舞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由契丹竹马舞和契丹旱船舞合并的《义县社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这两项原生态歌舞的发源地定在医巫闾山西麓——义县大榆树堡镇岔路沟村。
岔路沟,最后一批契丹歌舞艺人的居住地,村后靠巍峨的医巫闾山,村前是大凌河、细河交汇处。
契丹歌舞,来自遥远的千年之外,只缘这山,只缘这水。
巍峨的医巫闾山铸造了契丹人坚强的性格,奔腾的大凌河赋予了契丹人无穷的智慧。
山魂水魄,孕育出契丹人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虽然一个强大的契丹王朝突然消失了,而这山、这水却继续承载着契丹人的执著。
当神秘的萨满鼓在这个古老的村寨上空敲响时,在契丹歌舞的激情中,我们看到了消失已久的远古文明。
契丹人的辉煌历史,被描绘成一幅风格浓郁,特色浓厚的画卷,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让我们循着契丹人强劲的舞步和沧桑的古调,去追溯一个远去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重现的民族。
(一)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十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没有人能说清它的历史,一直靠当地人一辈一辈传承延续至今。
“九龙十八会”是当地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生活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传统民间集会。
因其由九个大村、十八个小村推出会首筹办而得名。
其聚会地点就在古辽城弘政县(今义县九道岭镇复兴堡村)北的七家子双龙寺。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一至二十五日,是双龙寺庙会的日子,也是举办“九龙十八会”的日期,志书对其规模做了形象的描述:“城东细河左右齐家子、沟口子、车房、羊房二十七屯胜会。
前后5日妆点逛街,所办之热闹杂剧如旱船、竹马、抬竿、秧歌诸名目。
买卖如云、往来似水,相距数十里外,其繁华出于本邑各会之上……”这段文字记载了“九龙十八会”当年的盛况。
“九龙十八会”是契丹人留下的远古记忆,被当今史学界认为是辽朝留在闾凌大地的重要文化遗存,并以“义县社火”的名义,载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
《“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盛唐遗风——契丹·辽乐舞形态研究一、引言盛唐时期,中华文化繁荣昌盛,音乐舞蹈艺术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除了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边疆各族的乐舞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契丹族及其辽朝所遗留的乐舞文化,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契丹·辽乐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盛唐文化的联系,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
二、契丹·辽乐舞的历史背景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辽朝则是其建立的第一个以契丹族为主体的王朝。
在辽朝时期,中原与边疆各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契丹·辽乐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它融合了中原汉族的乐舞元素,同时也保留了契丹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三、契丹·辽乐舞的形态特征1. 舞蹈动作:契丹·辽乐舞的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
舞者们通过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力量感。
同时,舞蹈中还融入了中原的细腻与优雅,使整个舞蹈既有豪放之气,又不失温婉之美。
2. 音乐旋律:辽乐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民族特色。
它采用了独特的乐器如筚篥、羯鼓等,配合人声的歌唱,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此外,音乐还融入了中原的音乐元素,使辽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广泛的吸引力。
3. 服饰装扮:契丹·辽乐舞的服饰装扮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装,佩戴精美的饰品,展现出契丹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同时,服饰的颜色、样式等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成为反映时代特征的重要标志。
四、契丹·辽乐舞与盛唐文化的联系契丹·辽乐舞与盛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艺术形式上,辽乐舞吸收了盛唐乐舞的精华,如舞蹈的节奏感、音乐旋律的和谐性等。
其次,在文化内涵上,辽乐舞也体现了盛唐时期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精神。
此外,辽朝时期的中原与边疆文化交流也为辽乐舞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论文摘要]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辽代的散乐是一种体现民族融合和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繁多,演出形式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并对元代蒙古族舞蹈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辽代散乐宣化辽墓配器行用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乐舞不但是契丹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之一。
其中,散乐是一种民间乐舞。
它形式杂散,内容丰富多彩,传入辽朝后,深得朝野欢迎,凡喜庆典礼、居家宴饮、送往迎来等场合,必用散乐助兴。
这一点,除文献史料的记载外,在已往发现的辽墓壁画中多有形象的反映。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归纳法。
其他使用的方法还有:史料学、音乐学、美学和民俗学方法等。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学、文字、考古等研究都有较大的成果,唯独对契丹音乐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目前所作的研究多数是资料的罗列,有些是孤立的研究,缺乏对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他们之前、之后的民族音乐文化间的联系进行系统地研究。
中国民间舞蹈价值与文化载体
中国民间舞蹈价值与文化载体摘要: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
本文分别从古代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形成了文化共同特性两个部分作进一步阐述,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息息相关。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载体;民族舞蹈文化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10-02一、古代本民族舞蹈文化辽、西夏、金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其乐舞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也吸收了汉族乐舞文化的成分。
辽为公元4世纪居住在我国北方潢河(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一带的契丹族。
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沿土河而来,和从潢河驾着青牛的女子在木叶山相遇,遂成配偶(这是“青牛”、“白马”两个部落的融合),生八子分为八部,这表示契丹八部之间有血缘关系。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各部落依附于唐。
唐在契丹住地设松漠都督府。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了契丹奴隶主的国家。
他们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按照汉族政策制度建立了契丹的国家机构。
会同十年(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先进入后晋都城开封,改穿汉族皇帝服装。
建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进开封后大肆掠夺,把后晋宫女、宦官、方技、百工、太常乐谱、石经等运走。
辽在侵掠汉族地区时,更进一步受到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
公元1004年,辽圣宗进军到澶渊,宋遣使求和。
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俘虏,辽历时209年。
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去,在我国西北部重建辽朝,史称西辽。
重建的辽朝在我国西北是一个强大的王朝,约有90多年的历史,公元1218年为蒙古所灭。
契丹族喜爱狩猎(辽庆陵壁画有很多鹿的形象),捕捉鹅、雁、野鸭等飞禽,春季“捺钵”(出外狩猎设“行帐”称“捺钵”),用海青鹰捕天鹅,已成为典礼仪式。
辽每年都要到女真等部捕捉或强索海青饲养,巴林右旗林东(内蒙昭乌达盟)辽庆陵辽圣宗、兴宗、道宗墓,尚有壁画保存,画中有契丹服装和汉服人物,以及四时山水和鸟兽等景物。
契丹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
契丹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它同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广博的吸纳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为己用,表现乐舞方面也是这样。
因此,契丹乐舞种类丰富多彩。
原因是契丹乐舞受到汉族、高丽、女真,以及西域回鹘、大石等国家的影响很大,从而创造出了风格别致、独具韵味歌舞表演形式。
并且更有观赏性和实用性。
由于时间的不同,场合的不同,功用的不同,乐舞又分出若干形式,《辽史·乐志》里的记述非常疏简,好在近年来出土来一大批文物和壁画,研究人员在将文物和文献结合对比的情况下,对辽代的乐舞揭示出来一个大概的轮廓。
本文拟就专家学者对契丹乐舞的研究成果,再结合自己的拙见对此做一简单阐述。
契丹乐舞虽是种类繁多,但是概括的区分,有以下的三大类:一、祭祀,二、迎宾,三、自娱。
下面分别简单考述。
错误之处敬请专家斧正。
一祭祀乐舞:辽国有很多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都有萨满参与,使用的乐舞当为《辽史·乐志》所载之“国乐”:“辽有国乐,犹先王之风”。
什么是“国乐”及“犹先王之风”?就是契丹人原始的“请神”“敬神阅读(22) ┆评论(0) ┆转载(4)┆收藏(0)查看全文>>瑞兽葡萄镜(2011-07-13 13:01)转载▼瑞兽葡萄镜李学良辽上京博物馆藏有一面瑞兽葡萄镜,唐代,征集,保存完整。
镜圆形,直径28cm。
卧兽钮,高线圈将铜镜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有六只瑞兽攀援葡萄绕钮追逐嬉戏,瑞兽之间为蔓枝葡萄的叶子和果实。
外区有飞禽、瑞兽穿梭于蔓枝葡萄的叶子和果实之间,边沿饰葡萄纹一周。
铜镜制作自由活泼,充满生气,柔美自然。
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最具特色的新镜类。
葡萄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引种成功的,葡萄纹饰在当时的丝织物上就已出现。
唐代瑞兽葡萄镜的出现表明了当时盛行以葡萄做为饰纹,工匠们把汉代铜镜流行的瑞兽纹饰与唐代流行的葡萄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装饰纹样。
阅读(17) ┆评论(2) ┆转载(2)┆收藏(0)查看全文>>巴林左旗文化遗产之最(2011-07-13 07:49)转载▼标签:杂谈巴林左旗文化遗产之最辽上京遗址是东北亚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从诗词歌赋中赏析辽代乐舞
从诗词歌赋中赏析辽代乐舞摘要:契丹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同时与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不但广博地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表现乐舞方面也是如此。
辽王朝存续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北方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与此相对应的音乐歌舞艺术也得到空前发展。
以诗词歌赋鉴赏作为印证,对诗词歌赋中音乐的记录和舞蹈的描述两个方面进行檀溪,进一步说明辽代乐舞艺术的辉煌和巨大魅力。
关键词:契丹;音乐舞蹈;诗词歌赋;赏析;贡献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辽王朝存续二百多年,在这二百多年里契丹人雄踞在北方,不但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国家,还大力发展了军事、政治及经济。
此外契丹人利用和汉、女真、高丽和回鹘等民族的杂居,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辽王朝建立之前,契丹人活动的核心区域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他们沿着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游牧、狩猎,“车马为家”、“居无常所”。
而音乐和舞蹈舞却是契丹人的“平生之好”。
上自契丹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隆重的祭祀场面到出场放牧的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和契丹人萧总管创作诗《契丹风土歌》中的一段则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盛况。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见红。
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①《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②因此,辽代乐舞的兴盛直接影响到一大批的诗人学者,他们借辽代乐舞以抒情,发泄内心的快感,反之也进一步推动了辽代乐舞走向辉煌。
与此同时也为因史料匮乏而难以为人们所了解的辽代乐舞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资料。
在后世流传下来的诗歌辞赋中留下的辽代乐舞气息,笔者就音乐和舞蹈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辽代音乐的记录辽代的音乐以广泛吸收各民族的先进成果为特征。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作者:魏世夫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3期摘要:辽代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音律体系。
辽代音乐遵循“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径三分为本”定律。
契丹的音乐、舞蹈,融合了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艺术。
乐舞是最生动的形象艺术。
多种民族的乐舞、音律、乐器在辽代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辽代乐舞;音律文化;乐器文化中图分类号:J609.2;J7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001-04一、辽代乐舞的形成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契丹人的歌舞音乐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朝廷吉仪到祭祀场面,从出场放牧到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
契丹建国后,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体系,同时又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乐舞习俗,表现出浓郁的民族个性,从而形成了融合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
(一)继承唐乐舞的音乐文化辽代早期乐舞继承了唐代音乐、舞蹈等诸多文化成果。
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安定、繁荣、强盛的时代。
就乐舞艺术而言,唐王朝既重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优秀乐舞遗产的纵向继承,又非常乐于对各民族、各地区和域外各国奇乐异舞的横向借鉴。
如唐代宫廷乐舞的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扶南乐、高丽乐、高昌乐等均以不同民族地名为乐部的名称。
这种上下左右、南北中西、中外古今广采博取式的荟萃与创新发展造就了唐代乐舞艺术灿烂辉煌。
唐代的乐舞艺术影响了辽代,使之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唐代乐舞的文化艺术,从而辽代的乐舞形成了礼仪性和娱乐性两大特点。
(二)受宋文化乐舞的影响辽代中期乐舞受宋音乐文化的影响。
乐舞音乐在北宋时期继承了唐代歌舞大曲,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变化。
契丹辽乐舞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契丹辽乐舞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作者:魏世夫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契丹辽乐舞音乐文化的形成从理论上来看,是指形成并流行于当地的民族民间的歌曲和器乐曲、舞蹈音乐以及戏曲音乐,体现了地方特色。
契丹辽乐舞音乐和游牧文化有着直接联系,形成了音乐艺术文化多样的品牌效应。
对赤峰契丹辽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着契丹辽乐舞的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有着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游牧文化;契丹辽乐舞;乐舞的传承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0-0098-04内蒙古草原是中国北方民族乐舞艺术的摇篮。
契丹在我国北方草原建立的草原帝国——辽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创了潢水、土河流域乐舞艺术的鼎盛时期,多次出现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为中国乐舞艺术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特别是蒙古族兴起前西辽王朝在中亚的建立及近一个世纪的文明进程,将中国文化大规模地带到西亚地区,从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14世纪初,活动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在北国草原上建立了大辽帝国,定都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古城)。
契丹辽文化既植根于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又以中原唐文化为依托,并吸收了西域、东北各民族的文化内容,构成了博大精深、恢弘壮观的“契丹艺术”——绘画、乐舞、建筑、书法、雕塑等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一、契丹辽乐舞音乐游牧文化的形成(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契丹辽乐舞的游牧文化,以植根于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又以中原唐文化为依托并吸收西域、东北民族文化内容,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契丹辽乐舞文化。
契丹辽乐舞音乐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面广。
如:国乐、诸国乐、雅乐、大乐、散乐和鼓吹乐。
辽之国乐和诸国乐是契丹族特有的音乐品种,在民族的交往与融合中,辽代的乐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乐舞有祭天地祖先,神袛的傩舞、巫舞。
辽代(契丹)音乐形成的背景和风格
辽代(契丹)音乐形成的背景和风格作者:张文熙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2期【摘要】辽是契丹民族于公元907年-1125年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地区建立的王朝,历经九帝,享国200余年,强盛时期与当时的北宋、金、西夏等政权分庭抗礼,甚至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一些语言,例如俄语、希腊语等把中国称为“契丹”,由此可见契丹在历史上的影响之深远。
契丹族原居辽河上游一带,世代以游牧为生,常年在广阔草原上的生活使得契丹民族的性格极其热情奔放。
由于战乱、通商等因素与其他民族交流频繁,而契丹人开放的态度使契丹族吸收借鉴了大量外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契丹独特且丰富的音乐风格,可以说,契丹的音乐是结合了多种音乐文化的产物,包含了自身草原文化、汉族农耕文化和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这个民族的音乐是值得我们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
【关键词】契丹;音乐文化;形成背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7;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契丹人具有显著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加上契丹族人刚健豪放的性格,其音乐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
对汉人的、西域的和其他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契丹人也采用极其开放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契丹人的音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从辽代疆域图我们也可以看出,辽当时与多民族接壤,通过战争、通商等使各地交流频繁,从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上看,其与中原和周边各民族在音乐上的交流也颇为密切,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辽的音乐文化发展。
一、契丹其族及其音乐(一)契丹族和辽朝契丹,意为“镔铁”,史书记载“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
”汉译也作吉答、乞塔等。
“潢水之西、土河之北”北方大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潢水”(今辽宁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两水之间。
契丹是鲜卑的一支,从东晋到隋唐之际,契丹有八个部落,在此间契丹为部落联盟形式,首领称可汗,一直归附于唐朝和突厥之间。
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后来后突厥国被回纥所灭,契丹又归回纥统治。
舞动“镔铁”之美——契丹(辽)宫廷乐舞概览
作者: 杨育新
出版物刊名: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60-16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契丹;宫廷乐舞;民族特色
摘要:契丹族自有辽以来,在政治、文化、艺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力向中原文明靠拢。
宫廷乐舞作为辽统治阶级的礼教工具及娱乐手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辽代对中原礼乐制度的推崇与继承、对本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传统的尊重和发扬,以及作为契丹民族最上层阶级的审美趣味和趋向。
这对我们全面了解、挖掘这个民族的全貌和内在精神品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本文导读:
辽代乐舞
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辽代的宫廷乐舞,从功能和形式上看,主要可以分为宫廷宴享乐舞和祭祀礼仪性的雅乐舞两大类。
宫廷宴乐舞,是经后晋传入辽的唐代宫廷“燕乐”、“坐、立部伎”的部分乐舞和“大曲”的某些舞段,辽称大乐。
大乐多在元旦举行宴会盛典时使用,同时还要演奏“曲破”。
“曲破”也源于唐,是唐“大曲”中快节奏舞蹈。
另一种宫廷宴乐舞“散乐”比大乐更早一点传入辽宫。
散乐实际上是汉代百戏传统的延续,与北宋宫廷的散乐极相似,包括歌舞、角抵、俳优杂剧、马戏等多样节止。
一般在皇帝生辰、宫廷册封仪典、宴请使臣等场合应用。
散乐较大乐更加活泼、欢快,娱乐性更强,适合于酒宴上助兴。
辽宫的宴乐舞也并非全自中原引进,其中元旦晚上皇帝宫廷宴饮时间必用的“国乐”就是契丹民族的传统乐舞。
宫廷乐舞中的“雅乐”则完全仿效中原汉制,它是从后晋和北宋宫廷吸收的,大多在元旦朝贺、尊号册礼等严肃仪典的场合使用。
辽国乐舞所以形成这种蕃汉兼采的风格,是因为契丹民族与中原汉族紧密联系的结果。
契丹人对汉族文化主动积极地吸收兼融的态度,在乐舞的风格上蓄汉兼采的独特性由此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