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视导到二小,听李晓兰老师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备受鼓舞。老师们能这样深刻地理解课程实质,增强了我们开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信心。
这次活动是围绕认识了解交通、食品、服装等标志的主题展开的。老师课前指导学生广泛搜集各种标志,课堂上展示交流,然后围绕标志话题指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选择研究方法,分组制定具体活动计划。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活动方案设计指导环节,课后学生还要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展开研究活动,汇报交流成果。教师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充分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角色把握准,指导思路清,引领学生经历了资料的初步搜集、问题发现、方法选择、计划制定过程,学生兴趣浓厚,活动积极,形成了比较深刻的内心体验,达到了预定的活动目标。
课后座谈交流,了解老师们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疑惑、问题,更看出大家课程理解的深度。李老师意识到,活动指导中往往容易忽视活动后的反思指导这一环节,学生交流汇报的大多是显性的成果,真正深刻的自我反思却比较少,活动后的感悟比较肤浅,需要加强指导。可见二小老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训比较到位,保证了课程实施质量。
小学课改我区已经推到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却仍然比较低。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理解比较模糊,指导思路狭窄,多数上成了学科课程的拓展课,体现不出综合性、实践性,甚至连活动课程的基本形态也不具备,只是机械进行交通常识学习或环保教育。可见,相关培训不到位,综合实践活动到底该姓什么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中学下来的教师、新任教师问题尤为突出。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实践性,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参观、考察、实验、探究、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开放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都具有开放性。
三是自主性,强调“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是生成性,强调师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阐述了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
一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大基本理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魂,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1)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目的是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从方案的规划设计到专题选择、活动实施指导,都应把学生的兴趣需要放到首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处理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师不能再作“讲师”,甚至连“导师”都算不上,充其量只能是“辅导员”。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功能,不能“越位”。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反思提高。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可以从旁指导:选什么样的活动主题更好,方案怎么设计更合理,活动实施中及时发现新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及时反思总结深化认识,指导学生高效地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等等,都可以指导,但不能越俎代庖。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这一基本理念强调三点:一是强调生活的完整性,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接触完整的生活,解决学科教学分科太细、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问题;二是强调生活的现实性,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当前真实的生活,在现实面前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认识,而不是用经过教育者“提纯”了的生活限制学生的生活认识领域,以免造成学生生活认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三是强调生活的实践性,要把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主动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上。
(3)强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目的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一种实践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实践——体验——感悟——再实践”,是以实践行动为主线的学习活动,是学科教学书本知识探究学习的必要补充,所以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提升,用实践中获得的感悟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能。
目前我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层次还比较低,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有几下几方面:
1、活动主题往往距离学科课程太近,综合程度低,常常是单一的学科课程的拓展延伸。多数学校教师简单搬用省编《探索活动》作为教材,像学科课程一样一课一课按部就班地教,人与环境主题变成了单纯的环保教育课,交通安全主题变成了安全常识学习,更像是科学课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语文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者,或则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或则直接利用课文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组织观察练笔,变成了语文课外拓展课。数学老师结合数学教学组织观察测量、调查统计,科学老师组织课外观察、试验,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有的老师干脆教起了书法、剪纸、电脑绘画工具的使用,直接演变成了写字课、美术课、微机课。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应试成绩直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用于学科教学,赶进度、进行强化训练,综合实践活动名存实亡。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拉开与学科课程的距离,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兴趣需要出发,指导学生选择更具有综合性的主题,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指导。否则,每周2——3课时(三四年级每周2课时,五六年级每周3课时)的课时资源岂不白白流失?国家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