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_熊耳山地区金矿时代_卢欣祥

合集下载

河南省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关系

河南省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关系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2-0066-03河南省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关系收稿日期:2012-09-14作者简介:张志军(1971-),男,工程师;韩红庆(1986-),女,助理工程师;曹彦荣(1985-),男,助理工程师张志军1韩红庆2曹彦荣2(1.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总院,河南郑州450052;2.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摘要:根据矿床成因、控矿构造、矿石成分及结构构造,划分了河南省西部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的金矿床类型,并对各种类型金矿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地区金矿床类型主要有爆破角砾岩型、接触变质带型、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砂金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金矿床的形成和太华群古老结晶基底变质岩关系密切;金矿床和燕山期花岗岩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矿床成因,控矿构造,金矿床,类型中图分类号:P64文献标识码:A金矿床类型的划分,有助于理解金矿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能更好地掌握成矿地质规律指导找矿。

河南省西部(豫西)的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基地,金矿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复杂。

作者长期在豫西地区从事金矿野外地质工作,以方便野外地质找矿为目标,对豫西金矿床的类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参照逻辑学划分原则对豫西金矿床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1划分原则矿床类型的划分可以揭示矿床间的差别和联系,对于矿床的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从理论上讲,金在所有的地质体中都有可能富集成矿,这些地质体的差别都可以用来作为区别矿床的标准,从而划分金矿床的类型。

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如Boyle 、胡受奚、朱奉三、涂光炽等对金矿床类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

但由于目的、出发点不同,分类标准也有较大的差别,Boyle 、涂光炽重视容矿构造对于分类的意义,胡受奚则以矿石为主线来进行划分,而朱奉三则着眼于矿床的成因。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灞源
方铅矿 闪锌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方铅矿 闪锌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文峪
东桐峪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西桐峪( 潼关)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红土岭Βιβλιοθήκη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梁干岔 小 秦 岭 金硐岔 石 英 脉 岩 杨砦峪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闪锌矿 方铅矿 黄铜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黄铜矿 方铅矿 闪锌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黄铜矿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枪马峪
灵湖 大湖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黄铁矿 闪锌矿
桐沟
黄铜矿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方铅矿 黄铜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申家窑 崤 山 半宽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5期
付治国等: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 0 9 ·
续表 1
地区 矿床 矿床类型 矿物 黄铁矿 方铅矿 康山—星星印 闪锌矿 黄铜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红庄 石 英 蒿坪沟 脉 岩 方铅矿 闪锌矿 所有硫化物 方铅矿 黄铁矿 黄铜矿 所有硫化物 方铅矿 沙沟—月亮沟 闪锌矿 黄铁矿 所有硫化物 方铅矿 程家沟 铁炉坪 金家湾 黄铁矿 所有硫化物 方铅矿 黄铁矿 黄铁矿 方铅矿 熊 耳 山 虎沟 蚀 七里坪 青岗坪 变 岩 型 瑶沟 上宫 闪锌矿 黄铜矿 重晶石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方铅矿 黄铁矿 方铅矿 黄铁矿 黄铁矿 方铅矿 黄铜矿 辉银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北岭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前河 方铅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店房 爆 破 角 砾 祁雨沟 岩 型 方铅矿 黄铜矿 所有硫化物 黄铁矿 方铅矿 黄铜矿 硬石膏 所有硫化物 注: 据文献[ 4- 1 2 ] 资料综合。 样数 / 件 5 0 1 3 8 1 7 2 1 1 3 1 1 5 1 7 1 0 2 2 9 3 2 1 6 2 1 3 9 2 3 1 9 1 1 4 4 2 2 1 3 2 1 2 1 6 1 1 1 1 9 5 1 6 1 2 3 1 5 2 1 6 2 2 9 7 5 5 5 1 8 5 - 3 . 5~ 3 . 5 5 7 . 0 5 - 1 0 . 2~- 0 . 6 - 1 2 . 5 3~ 2 . 8 - 2 2 . 2~- 7 . 7 - 2 2 . 2~ 2 . 8 3 . 0~ 9 . 2 - 6 . 4~ 4 . 2 5 . 4 5 . 5 - 6 . 4~- 9 . 2 - 3 . 0~ 3 . 5 5 - 3 . 5~ 0 . 6 - 2 . 3~- 1 . 0 9 . 6 1 5 . 3 3 1 4 . 5 2 5 . 0 6 . 2 1 0 . 6 0 . 1 1 5 . 6 6 . 5 5 4 . 1 1 . 3 - 9 . 6 6~ 1 . 8 2 - 1 0 . 2~- 2 . 2 1 1 . 4 8 8 . 0 8 . 5~ 1 0 . 7 1 . 5 1~ 5 . 1 - 8 . 7~ 4 . 2 - 9 . 6 6~ 1 . 8 2 1 2 . 9 1 1 . 4 8 - 0 . 5 4~ 7 . 0 - 1 9 . 2 4~ 6 . 6 8 - 2 8 . 1 7~ 7 . 9 2 7 . 5 4 2 5 . 9 2 - 9 . 3~- 2 . 4 - 8 . 8~- 1 . 4 - 1 0 . 9~- 9 . 1 - 1 4 . 4 6~ 6 . 0 2 - 1 9 . 2 4~ 0 . 7 8 2 0 . 4 8 2 0 . 0 2 6 . 9 7 . 4 - 8 . 1~ 6 . 1 - 9 . 3~- 6 . 5 1 4 . 2 - 2 . 2~ 7 . 6 - 9 . 4~ 2 . 6 3 . 4~ 9 . 8 - 0 . 5~ 3 . 2 - 9 . 4~ 9 . 8 - 8 . 1~ 5 . 0 - 1 . 0~ 0 . 8 1 9 . 2 1 3 . 1 9 . 8 1 2 . 0 6 . 4 - 7 . 4~ 7 . 3 2 . 3~ 7 . 6 - 2 . 2~ 3 . 2 1 4 . 7 5 . 3 5 . 4 变化范围 - 0 . 2~ 7 . 3 - 7 . 4~ 2 . 9 1 . 5~ 5 . 2 极差 7 . 5 1 0 . 3 3 . 7 均值 5 . 1 1 4 0 . 1 7 8 5 3 . 7 5 5 4 . 6 4 . 0 6 5 5 . 2 3 6 0 . 1 2 . 7 4 . 0 4 - 0 . 9 6 5 5 . 7 1 1 . 3 5 1 . 4 9 7 - 0 . 6 - 0 . 1 6 . 1 0 . 6 8 3 - 7 . 9 - 2 . 4 - 6 . 0 6 7 - 5 . 0 2 2 - 1 0 . 0 - 6 . 9 6 4 - 1 4 . 5 3 8 - 1 3 . 9 6 . 6 8 5 . 0 1 5 - 8 . 4 2 7 - 1 0 . 1 2 5 - 7 . 5 2 9 . 4 3 3 3 . 3 0 5 - 1 . 1 4 6 - 3 . 9 6 4 - 8 . 3 2 4 . 4 - 4 . 8 - 4 . 2 6 - 7 . 9 8 - 0 . 6 - 6 . 7 5 - 5 . 8 6 9 - 1 3 . 0 3 3 - 7 . 3 0 2 6 . 1 7 1 - 0 . 3 8 3 5 . 4 5 4 . 7 6 6 - 0 . 3 0 6 7 - 1 . 1 6 6 - 1 . 4 8 1 2 . 9 - 0 . 4 2 6

秦岭造山带的印支运动及印支期成矿作用_卢欣祥

秦岭造山带的印支运动及印支期成矿作用_卢欣祥

2008年12月December,2008 矿 床 地 质 M IN ERA L DEPOSI TS第27卷 第6期Vol.27 No.6文章编号:0258-7106(2008)06-0762-12秦岭造山带的印支运动及印支期成矿作用卢欣祥1,李明立1,2,王 卫1,于在平3,时永志1(1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5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3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于印支期最终完成对接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入陆内变形。

众多Au、M o多金属矿床的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明显受到构造演化的控制,反映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作用过程。

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不仅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先导和开始,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而且为碰撞期和碰撞期后构造体制快速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重视秦岭以及中国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符合中国和东亚实际的印支期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关键词 地质学;构造演化;成矿作用;印支运动;秦岭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志码:AIndosinian movement and metallogenesis in Qinling orogenic beltLU XinXiang1,LI MingLi1,2,WANG Wei1,YU ZaiPing3and SHI YongZhi1 (1He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Zhengzhou450053,Henan,China;2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100083,China;3Depar tment of Geology,N orthwest U niversity,Xi'an710069,Shaanxi,China)AbstractIndosinian tectonic events in Qinling region include the collision betw een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plates,the post-collision collapse and subsequent intracontinental ex tension.Lots of isotopic ages of the ore de-posits fall into the Indosinian period,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not only Indosinian mineralization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under the geodynamic background.The Qinling In-dosinian mineralization formed the basis of remarkable M esozoic mineralization explosion in eastern China.Re-searches on Indosinia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as w 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have yielded important clues to the rapid transform of the tectonic system from the collision stage to the post collision stage as w ell as the relative process of continental dynamics.Key words:geology,tectonic evolution,mineralization,Indosinian orogen,Qinling 秦岭造山带是夹持于中国华南与华北两大板块之间的板块结合带,有着30多亿年的构造演化历史。

小秦岭樊岔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小秦岭樊岔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1 3 2・
科技 论坛
小 秦岭樊岔 金矿矿 床地质特征 及成 因
徐大波 盛 涛 ( 辽 宁省 冶 金 地 质勘 查局 地质 勘 查研 究 院 , 辽宁 鞍 山 1 1 4 0 3 8 )
摘 要: 结合 实际, 针 对小秦岭 樊岔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及成 因进 行 了论述 。 关键词 : 矿床地质 ; 特征 ; 成因
1 . 2 矿 体特征 . 要硫源为太华群硫源。2 3 2铅同位素。秦岭地区主要地质体及矿石铅同 矿区内含金断裂构造蚀变带数量较多,以近东西向为主 主要包括: 位素组成可知 呔华群和熊耳群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大, 花 岗岩的铅 同 ¥ 9 0 2 B 、 ¥ 6 0等。¥ 9 0 2 B E 共发现 ¥ 9 0 2 B —I ~ Ⅲ号共计 3 个矿体I S 9 0 2 B — 位素组威相对稳定。 在铅构造横武 图上矿 石样品的铅同位素投点集中于 I 矿体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9 0 2 B —1 分布于 ¥ 9 0 2 B号含金断裂构造蚀 地幔铅与造山带铅平均演化线之间; 太华岩群的铅同位素投点集 中于地 变带的中 段规模较大。 走向长 2 6 0 ~ 3 3 3 米I 沼倾斜最大斜深 4 2 3 米赋 存 幔铅与造山带铅、 下地壳铅与造山带铅平均演化线之间及其附近。 E 述特 标高 1 0 2 2 ~ 9 1 0 米理深 4 4 3 — 5 4 6 米。 矿c 4 睫 向近东西, 倾 向南南西’ 平均 点表明, 矿石 、 花岗岩和太华岩群的铅为深源铅, 主要来 自地幌 部分来 自 倾角 3 3 。, 平均厚度 0 . 9 1 m, 金品位 1 . 4 8 — 1 7 2 , ×1 0 — 6 ’ 平均品位 8 . 7 9 X 下地壳及其与地幔的混合来源 即属于以幔源为主的幔壳混合源铅。 ②小 1 0 — 6 。 秦岭地区金矿石的铅同位素值多数与太华群的铅较为接近, 而与燕山期 l 3矿石砷 寺 征 花岗岩明显不同, 表明小秦岭地区石英脉型金矿床铅质来源与太华群一 1 . 3 . 1 矿石类型。 樊岔金矿以石英脉型矿石为主 } 矿石中金属硫化 致 。 物类型 、 相对含量、 矿物共生组合、 结构构造特征划 分为三种矿石类型。 2 4 成矿模式 粗粒黄铁矿矿 石: 粗粒黄铁矿以自形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产于乳白色 综合以上资料初 步总结樊岔金矿成矿模式: 晚侏罗 一 早白 垩世, 中国 石英脉内, 为金矿化早期阶段, 矿化较弱 。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 粒度 东部发生构造体制转换并 发生岩石圈减薄和软流圈物质上涌 景文等, 2 - 1 0 i n 畸部分可达 2 0 m E 金属矿物主要为乳 白色粗粒石英偶 见钾长 2 0 O 5 区域伸展背景下, 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 石。 细 呦 啧 献 矿矿 细 尚 韩 . 呈肫 产于 碰 英脉中' 为主要 形成岩浆旅娘山、 文峪等花岗 。 太古代变质核的隆升和花岗岩的侵 矿化阶段矿 化较强。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 黄铜矿 、 碲金矿、 碲金银矿、 导致区内变质作用的加强和变质流体及构造活化 。活化的深源和变质流 自 然金徘 金属矿物为烟灰 荚。 黄铁矿以 它形 一 半自 形的五角十二面 体沿剪切带上升, 并在上升运移过程中交代围岩地层率 取成矿物质形 成 体为主, 多数粒压 、 于2 m m ; 黄铜矿以 他形包裹于黄铁矿中或以 半自 形产 含矿热液。这些含矿热液在早期 荚脉中的裂隙沉淀形成樊岔金矿。 于黄铁矿石英颗粒间; 碲金矿 、 碲金银矿、 自 然金等贵金属矿物多呈他形 3 结 论 包裹于黄铁矿中或产于黄铁矿裂隙中。 多金属硫化物矿石: 中细粒它形黄 3 . 1樊岔矿床是小秦岭 一熊耳山地区—个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 矿石 铁矿、 黄铜矿、 方铅矿和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以脉状或团块状分布于石英 主要发 结构 、 脉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 黄铜矿 、 方铅矿 、 闪 脉中 . 重要成矿阶段。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 、 黄铜矿 、 方铅矿 、 闪锌矿 锌矿' 碲 化物和自 然金,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方解石。 黄铁矿主要以立方 和碲铅矿爿 矿物为石英 、 绢云母。 该阶段中黄铁矿多被方铅矿 、 闪锌 体 、 五角- k 2. N ̄、 他形不规则状晶体分别产于粗粒黄铁矿 一石英阶段 、 矿溶蚀。 1 . 3 2结构构造。 樊岔金矿矿石结构主要包括半粒状结构、 包含结 石英 一 细粒黄铁矿阶段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主要以粒间金和包裹金 构、 压碎结构 、 交代残余和交代假象结构、 共结边结构等: ( 1 泮自 形 一自 形 的形式 - = 五 角十=面饰 E 矿中。 粒状绮陶 相粒黄铁矿颗呈立 方体及五角十二面体白 形一 半自 形晶状。 c 2 ) 3 . 2樊岔矿床硫、 铅同位素与区内太华群变质岩系相近, 而与区内燕 他形粒状结构 } 旷、 闪锌矿及黄铁矿呈他形粒状分布于多金属硫化物 山 期岩浆岩相差较 大 表 明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太华群变质岩系。 矿石内。 ( 3 ) 包含结构璜 铁矿颗粒内包含黄铜矿 、 碲化物和 自然金。 率裂 参考文献 结构卑期黄铁矿遭受后期构造应力作用 量裂隙。 交代残余结构: 【 1 】 毕献武, 胡瑞忠, 彭建堂, 等.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 后j 嘏 交 蜱 期 黄踟 扩 I 形成。 鲐 构不 型{ 间 流 l 生 质的指示Ⅱ } 矿物岩石地嗣 化学i 酣艮 2 O 0 4 2 3 ( 1 1 — 4 形成共结边结构。樊岔金矿矿石构造主要包括块状构造 、 浸染状构造、 细 [ 2 】 毕献武彤庭 川. 洛宁花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 因的探 讨 矿物 学报 脉状构造、 角砾状构造 、 细脉浸染状构造等。( 1 『 造相粒黄铁矿与黄 1 9 9 5 , 1 5 ( 4  ̄ . 4 3 3 - 4 4 1 . 铜矿呈致密块状。 醴 淦属矿物颗粒及集合体呈浸染状分布于 [ 3 ] 曹烨, 李胜荣, 申俊峰等 . 豫西前河构造蚀 变岩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的流 石英脉内或近矿围岩 中。c 3 ) 细脉 j j 置 : 脉石矿物石英呈脉状充填于断裂 体~ 岩石反应 【 床地 质2 0 O 7 . 7 1 4 _ 7 2 & 中。 砾状构造

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_卢欣祥

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_卢欣祥

DOI:10.16108/j.issn1006-7493.1999.04.002第5卷 第4期高 校 地 质 学 报Vol.5 No.4 1999年12月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Dec.,1999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卢欣祥1,2 尉向东1 肖庆辉3 张宗清4 李惠民5 王 卫1(1.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郑州;2.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3.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北京;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5.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摘 要 本文对秦岭环斑花岗岩带进行了系统的测年工作,通过对实测U-Pb,Rb-Sr,40Ar/39Ar年龄测定结果研究,认为210~217M a是秦岭造山带主造山阶段结束的时间,为秦岭主造山期结束提供了确切的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关键词 环斑花岗岩 主造山期 年龄测定 秦岭造山带分类号 P593.3秦岭造山带是世界上一条著名的多阶段、多体制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经历了前造山、主造山和后造山的全部演化过程,但对于主造山阶段结束的时间,却具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分布于造山带主缝合带———商丹构造带上的环斑花岗岩带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开启的钥匙和确切的物质佐证。

不管学派观点如何,共同的认识是环斑花岗岩毫无例外产在稳定的克拉通地台区及其边缘的深断裂中,是造山后岩浆作用的产物[1~6]。

因此,秦岭环斑花岗岩带的发现,表明秦岭主造山阶段已经结束和后造山阶段─—陆内阶段的开始[5]。

所以,对秦岭造山带中环斑花岗岩时代的精确测定,可以确定秦岭主造山期结束的时间。

本文对秦岭环斑花岗岩带主要岩体的U-Pb,Rb-Sr,40Ar/39Ar同位素年龄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印支期末是秦岭造山带主造山阶段结束时间的认识。

1 地质概况秦岭环斑花岗岩带东起沙河湾岩体,西至朱厂沟岩体,在长达260km的范围内,呈带状分布有沙河湾、柞水、老君山、秦岭梁及朱厂沟脑等环斑花岗岩体,在岩带的西部还分布有同时代的碱性A型花岗岩。

小秦岭深部金矿找矿前景武浩东

小秦岭深部金矿找矿前景武浩东

小秦岭深部金矿找矿前景武浩东发布时间:2021-08-09T02:00:26.720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11期作者:武浩东巩赢徐宇浩[导读] 小秦岭金矿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富集区之一,据前人研究认为,在已经找到的矿床的深部存在大面积的深部成矿有利地区。

在区内断裂、褶皱等构造发育处是深部找矿的有利靶区。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摘要:小秦岭金矿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富集区之一,据前人研究认为,在已经找到的矿床的深部存在大面积的深部成矿有利地区。

在区内断裂、褶皱等构造发育处是深部找矿的有利靶区。

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已探明矿区下发现新的金矿床。

关键词:小秦岭;金矿;深部找矿位于我国陕西与河南边界的小秦岭金矿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年,自1980年初,该地区的金矿开始大量开发开采。

目前已发现小秦岭地区金矿床160多处,其中大型及大型以上矿床多处,中型矿床,小型矿床数十处。

各矿床累计发现金矿体1200余条(以石英脉型为主),累计黄金储量超过数百万吨[4][5]。

先后建成潼关、文峪、东闯等大中型矿山数十座,年创产值数十亿元,证明了小秦岭地区的勘探潜力[7]。

但目前地表和近地表的浅部金矿勘查程度已经很高,很难获得大的突破,加之秦岭环境与生态保护压力的增加,开展深部找矿成为必然趋势,有待开展深部找矿潜力研究。

1小秦岭成矿地质背景1.1地质构造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相接。

有着从太古宙到中-新生代长达30亿年左右的地质演化历史,并经历了太古宙克拉通、古-中元古代初始裂谷系、中生代印支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中生代燕山期块段推覆与叠置的陆内俯冲等构造演化阶段,其中伴随着一系列的成矿作用,是我国重要的金、钼、铀矿产地之一[8]。

区内构造主要发育太华群复背形及数量众多的多级断裂,太要断裂和巡马道断裂为区域性边界断裂,同时还有广泛分布的脆-韧性断裂[6]。

1.1.1褶皱小秦岭金矿区褶皱隆起带总体形态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复背形,由轴向近东西的两个背形夹一个向形组成,西起陕西省提峪,东至河南省娘娘山,长约100千米,宽约20千米,自北向南由五里村背形、七树坪向形、老鸦岔主背形、庙沟向形、上杨砦背形等次级褶皱组成[5]。

秦岭-大别山钼矿的成矿时代

秦岭-大别山钼矿的成矿时代

矿床地质秦岭-大别山钼矿的成矿时代*卢欣祥1,罗照华2,黄凡3,李明立1,谷德敏1,梁涛4(1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53;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4 河南有色地质勘查总院,河南郑州450052)东秦岭-大别山地区是中国重要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各类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钼矿为本区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矿产,其分布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及世界均属罕见,长期为世界所瞩目,受到中国及世界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的广泛关注。

已探明的钼金属储量居世界之最,从而使秦岭成为超过科迪勒拉钼矿带的世界最大的钼成矿带。

除了上述特征之外,钼的成矿时代也十分复杂和绵长,成为秦岭-大别山钼矿的另一大特点。

我们共搜集了(含自测)51个钼矿床(点)的近200个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其中部分为模式年龄,部分为等时年龄,测试单位多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测试中心,少部分由广州地化所完成。

数据显示,秦岭——大别山地区钼矿化延续的时间非常长,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都有钼的矿化作用(图1)。

最老的矿化年龄为古元代中晚期1762~1884 Ma,延续时间近122 Ma,属吕梁期;新元古代已发现的1个矿床(土门钼矿,(865±65)Ma)是晋宁运动的产物;古生代发现了2个矿床(银洞沟钼矿(429.3±4.4)Ma和姚店钼矿(416.91±3.7)Ma),属志留纪晚期,与加里东运动有关;中生代产出的钼矿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多。

其又可分成印支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三大成矿阶段。

印支期由(193.6~247.2 Ma),属T3-J1;燕山中期为(153~155.5 Ma),属中、上侏罗纪;燕山晚期主要形成于下白垩纪(K1),其又分成三段即K11(135~146 Ma)、K21(121~132 Ma)和K31(106~116)。

小秦岭东闯金矿单脉储量过半的启示

小秦岭东闯金矿单脉储量过半的启示

矿床地质小秦岭东闯金矿单脉储量过半的启示*孙爱群1,牛树银1,王杏村2,崔燮祥2,燕建设2,陈超1,冯建之2,孙卫志2(1 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2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河南洛阳471023)小秦岭是我国著名的金矿集中区,很多地质勘查部门和科研院所做了大量勘查和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该区地质找矿和矿业的发展(胡正国等, 1994;王志光等,1997;卢欣祥等, 2004)。

然而,随着深部与外围找矿工作的开展,有些前沿问题仍值得深入探究,如为什么某一条金矿脉就赋存了东闯矿区金总储量的70.35%。

本文在野外调研、生产和室内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幔枝构造的视觉来讨论上述问题,进一步探讨小秦岭地区金的成矿作用,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1 区域地质概况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基底和盖层结构,轴部基底岩系为新太古界太华群,其下部深成岩由TTG岩系和富钾质花岗岩侵入体组成。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自太古宙到中生代都有表现,具多旋回、多期次特征。

其中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而广泛,形成花岗岩岩基和花岗斑岩岩株,还有广泛分布的花岗伟晶岩和少量的煌斑岩类(冯建之,2011)。

2 矿床地质特征东闯金矿位于老鸦岔背形构造近轴部偏南翼的东闯沟一带,矿区内共发现剪切带98条,成矿期前剪切带57条;成矿期剪切带20条;成矿期后剪切带21条。

以近东西向剪切带为主。

成矿期剪切带走向近东西,一般80~100°,倾向南,倾角30~60°,长度一般几百米至几千米,较长者可达8 km。

剪切带带宽一般0.5~15 m,多数1~2 m。

其中区内重要含矿剪切带有8条,其中S507、S508、S503、S504等4条为主要矿脉,均发育在剪切带中,并明显受剪切带控制。

在走向和倾向上均呈明显的波状起伏。

一般规律是:在剪切带走向70~90°时,往往有含金石英脉赋存,矿体厚度大,矿化强;在倾向上,当剪切带由缓变陡或由陡变缓的弧形弯曲部位往往有厚大含矿石英脉赋存,特别是由缓变陡的部位,矿体厚度大且矿化强(图1)矿体的厚度在延长和延深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平均厚度在0.48~3.11 m之间,厚度变化除个别区段外基本属于较稳定型。

豫西熊耳山矿集区金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豫西熊耳山矿集区金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豫西熊耳山矿集区金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刘文毅;刘继顺;何美香;丁云河;李永峰【摘要】研究区位于河南省西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属于小秦岭?崤山?熊耳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出露基底岩性为太华群变质岩,盖层为熊耳群火山岩,岩浆岩以花岗岩类为主.通过对典型矿床C?H?O?S?Pb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对区内金银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物质来源及控矿规律的综合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熊耳山矿集区金银多金属矿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特征,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阶段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及石英?碳酸盐阶段(Ⅲ);熊耳山矿集区成矿高峰期集中在220 Ma?140 Ma?120 Ma等3个时间段,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其次为印支期.【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8(028)007【总页数】17页(P1401-1417)【关键词】熊耳山;金银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地质意义【作者】刘文毅;刘继顺;何美香;丁云河;李永峰【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 410083;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 410083;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45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熊耳山矿集区位于河南省西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古陆南缘,秦岭地槽东端北侧,东西长约80 km,南北宽4~15 km,出露面积约2000 km2,北以洛宁断裂为界,南以马超营断裂为界,西接崤山,东接外方山,隶属于小秦岭−崤山−熊耳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为豫西继小秦岭之后又一重要的金银多金属矿集区,区内分布着100多个大、中、小型矿床及矿(化)点,主要包括:上宫金矿、祁雨沟金矿、沙沟银铅矿、铁炉坪银铅矿、蒿坪沟银铅矿、雷门沟钼矿、大石门沟钼矿等。

小秦岭金矿田典型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探讨

小秦岭金矿田典型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探讨

小秦岭金矿田典型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探讨黄超勇;郑红星;周胜兴;瓮纪昌;罗铭玖【摘要】通过对小秦岭金矿田四个典型矿床成矿温压条件和成矿溶液的成分、酸碱度、硫选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主要成矿温度296℃~155℃,属中、低温矿床;②成矿压力108~163MPa,为成矿压力范围;③硫选度随矿化阶段不同而变化;成矿pH值6左右,确定矿床形成的各项物化条件下,扩大了地质找矿方面信息量.【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0(024)005【总页数】6页(P454-459)【关键词】金矿田;地质背景;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小秦岭;河南【作者】黄超勇;郑红星;周胜兴;瓮纪昌;罗铭玖【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7;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7;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郑州45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3小秦岭金矿田横跨豫、陕两省,西起陕西东部的蓝田、华县,东至河南省嵩县,东经109°45′~111° 50′,北纬33°50′~34°30′,呈长约250km,宽 15~40km的狭长带状展布。

整个矿田共发现金矿脉1000余条,已探明金矿床30余处,是我国第二大金矿产地。

本区位于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秦岭褶皱系中段,为典型的地槽型褶皱变质区域。

区内出露地层可分为基底与盖层两部分(图1)。

结晶基底由太古宙太华岩群构成,分布于小秦岭、崤山、熊耳山等山岭的核部,是一套以片麻岩为主的中深变质岩系,变质程度普遍达到角闪岩相。

盖层为古元古界铁铜沟组含砾石英岩、片状石英岩、绿片岩等浅变质岩系;中元古界熊耳群为研究区最主要的盖层岩系,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局部见碎屑岩及沉积岩夹层;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为一套浅海相硅镁质碳酸盐岩建造夹滨海相碎屑岩[1~5]。

熊耳山地区金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熊耳山地区金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熊耳山地区金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黄守民;崔燮祥
【期刊名称】《河南地质》
【年(卷),期】1999(017)001
【摘要】熊耳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的华熊台隆内,南邻秦岭褶皱系。

经1:5万矿带化探,本区Au的背景值为1.91×10^-9,变异系数0.98,概率分布直方图显示,Au具有富集在矿和多期矿化作用叠加特征,Au异常面积占测区总面积的26%,发现大,中,小型金矿床数十处,异常见矿率为90%,肯定该区为金矿带,矿田异常,矿床异常,矿点异常面积有显著差别,暴露地面矿床,隐伏矿床,分散矿化的异常指标各不相同。

【总页数】9页(P1-9)
【作者】黄守民;崔燮祥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矿厅第一地质调查队;河南省地矿厅第一地质调查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0.8
【相关文献】
1.豫西熊耳山地区银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J], 王福贵
2.熊耳山地区角砾岩筒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J], 王福贵;李国平;陈正友
3.豫西熊耳山地区岩石和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J], 范宏瑞;谢奕汉
4.豫西熊耳山地区吉家洼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碳、氧、硫、铅同位素地球
化学证据 [J], 张兴康;叶会寿;张维;张福斌;何旭麒;张向存
5.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付治国;瓮纪昌;卢欣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秦岭地区中深部含金石英脉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小秦岭地区中深部含金石英脉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小秦岭地区中深部含金石英脉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王义天;毛景文;叶安旺;叶会寿;李永峰;卢欣祥;李永革【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05(024)003【摘要】对小秦岭地区中深部含金石英脉的氢、氧、硫、氦和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表现出深源流体不断与浅部流体混合的演化趋势.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成矿作用与区域伸展构造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小秦岭地区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晚期的后碰撞阶段,在由深部过程引发的伸展构造背景下,深部流体沿伸展构造系统向上运移,不断与浅部流体混合,与围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使流体系统中的成矿物质不断富集,最终在剪切扩容空间中富集成矿.【总页数】10页(P270-279)【作者】王义天;毛景文;叶安旺;叶会寿;李永峰;卢欣祥;李永革【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河南省灵宝市地质矿产局,河南,灵宝,472500;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3;河南省灵宝市地质矿产局,河南,灵宝,47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相关文献】1.小秦岭含金石英脉中包裹体的热爆曲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J], 谢奕汉;王英兰2.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王团华;毛景文;谢桂青;叶安旺;李宗彦3.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地区早白垩世埃达克质花岗岩的 LA-ICP-MS 锆石 U-Pb 年龄、Hf 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高昕宇;赵太平;高剑峰;薛良伟;原振雷4.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付治国;瓮纪昌;卢欣祥5.江苏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深部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J], 张明超; 陈仁义; 李景朝; 李永胜; 姚磊; 陈辉; 来守华; 王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崤山金(银)矿床容矿构造及成矿规律

崤山金(银)矿床容矿构造及成矿规律

崤山金(银)矿床容矿构造及成矿规律徐书奎;刘海鹏;冯昂;高帅【摘要】崤山与其毗邻的小秦岭、熊耳山同属华北地块南缘华熊复合地体的一部分,金矿成矿条件相似.但是,与其西邻的小秦岭和东南的熊耳山地区相比,崤山金矿找矿工作始终未获重大突破.为加强对崤山地区成矿地质规律和容矿构造研究,笔者收集了大量崤山地区区域地质和研究成果资料,在分析研究已有地质成果的基础上,对崤山地区申家窑等十余个矿床(点)和张家河等4处燕山期中酸性岩体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测试,并借助于崤山地区1:5万重力测量和1:5万磁法测量成果,阐述了崤山地区地质特征,指出了不同方向层间剥离构造、NW向陡倾斜断裂构造、NE向陡倾斜断裂构造等3个方向为崤山地区金(银)矿床的主要容矿构造,分析了成矿规律.【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5(029)006【总页数】4页(P744-747)【关键词】金(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容矿构造;崤山;河南【作者】徐书奎;刘海鹏;冯昂;高帅【作者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郑州 45001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郑州 45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引文格式:徐书奎,刘海鹏,冯昂,等. 崤山金(银)矿床容矿构造及成矿规律[J].矿产与地质,2015,29(6):744-747.崤山地区位于河南小秦岭金矿田与熊耳山金矿田之间,隶属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地体熊崤地块内,崤山地区是豫西仅次于小秦岭、熊耳山的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区。

前人曾对崤山地区的拆离断层构造[1-2]、燕山期中酸性岩体[3-6]、矿床特征[7-12]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和找矿成果。

为了加强对该区成矿规律研究,笔者收集了大量崤山地区区域地质和科研成果资料,利用1∶5万重力测量成果,结合对崤山地区申家窑、寺家沟、崤山、宽坪、大方山、葫芦峪、安沟、黄野坪、龙卧沟、张家河、前牛岭、范家庄等主要矿床(点)和龙卧沟、后河、白石崖、张家河等四处燕山期岩体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测试,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容矿构造进行了分析。

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古地磁研究

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古地磁研究

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古地磁研究
王官福;陈志宏
【期刊名称】《地质学报》
【年(卷),期】1995(069)003
【摘要】通过对河南熊耳山地区寒武纪地层及该地区北岭的蚀变岩型金矿,鸡冠山的石英脉型金矿和店房的角砾岩型金矿的古地磁研究,结合地质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北岭蚀变岩型金矿和店房的角砾岩型金矿作用始于元古,有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鸡冠山石英脉型金矿则是燕山期成矿。

【总页数】12页(P255-266)
【作者】王官福;陈志宏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0.2
【相关文献】
1.河南省小秦岭至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关系 [J], 张志军;韩红庆;曹彦荣
2.河南省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控矿因素分析 [J], 徐刚;张有;方荣;左家
3.华北地台南缘熊耳山地区前寒武纪古地磁研究 [J], 王官福;丁士应;陈志宏;任富根;张金起
4.重力勘探在河南熊耳山地区金矿勘查区找矿预测研究 [J], 郭甲一;程宝成;王西荣;仁政勇;胡静波;蔡仲明;孙红涛;谢白杨
5.熊耳山地区公峪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来自锆石U-Pb定年的证据[J], 唐克非;李建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陕西省小秦岭地区熊耳群找金矿的几点认识

对陕西省小秦岭地区熊耳群找金矿的几点认识

对陕西省小秦岭地区熊耳群找金矿的几点认识
赵金发
【期刊名称】《黄金科技动态》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小秦岭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金矿化集中区。

太古界太华群地层被公认为是金的矿源层。

近几年来,通过找矿实践,在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地层中也陆续发现金矿。

因此,熊耳群很可能构成小秦岭地区第二个找金的目标层位。

一、区域地质背景陕西小秦岭熊耳群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兰田县坝源和洛南县洛源一带。

该区处于中朝准地台南缘的豫西断隆西部金堆城拗陷区。

区内主要地层有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赵金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24
【相关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地矿厅关于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小秦岭金矿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J], ;
2.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小秦岭金矿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领导小组的通知[J], ;
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地质矿产部《小秦岭金矿区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
更换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办法》的通知 [J], ;
4.陕西小秦岭地区熊耳群火山岩型铁(钛)矿及资源潜力 [J], 李六权;张华莉
5.从招掖地区成功的找矿经验看小秦岭地区今后的找金方向 [J], 靳西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豫西熊耳群地质特征及与金矿成矿关系

豫西熊耳群地质特征及与金矿成矿关系

豫西熊耳群地质特征及与金矿成矿关系摘要本文论述了豫西熊耳群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时代及其与金矿形成关系,通过多年在豫西地区野外观察和工作经验,认为金矿的形成与熊耳群火山岩无直接相关关系,熊耳群的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而金矿的主成矿期为印支-燕山期,熊耳群内金矿的形成主要与区域构造活动和地幔流体活动有关。

关键词豫西熊耳群;火山岩;金矿;地质特征;形成时代;成因联系1 豫西熊耳群概况豫西熊耳群主要分布于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地区(图1),大地构造位于华北陆块的南部边缘,栾川~固始大断裂以北地区。

火山岩的分布与区域断裂走向一致,呈近东西带状展布,多数认为是古板块俯冲的产物[1-2]。

熊耳群呈盖层不整合覆盖于基底太古宙太华群之上,前人根据其喷发旋回和火山岩性特征将豫西熊耳群分为四组:自下而上依次为大古石组(主要由陆源碎屑岩组成)和以火山熔岩为主的许山组、鸡蛋坪组、马家河组。

2 豫西熊耳群地质特征豫西熊耳群的岩性特征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其次为英安(斑)岩~流纹岩及少量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

大古石组主要由陆源碎屑岩组成,与结晶基底呈高角度不整合覆盖,其底部一般发育有粗碎屑岩、石英杂砂岩及少量安山岩夹层。

粗碎屑岩的砾石成分与熊耳群形成前的下伏太古宙地层有关,主要有混合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变玄武岩等,砾石大小不一,磨圆度差别很大,棱角状~次棱角状~浑圆状不等;杂基成分复杂,主要为泥质及铁质的砂、粉砂和粘土物质,含量一般10%±,反映了古风化壳岩石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的沉积特点。

石英杂砂岩较厚,发育交错层理[8]。

上部有数米安山岩夹层。

许山组岩性以灰绿色(杏仁状)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和少量英安~流纹岩占绝对优势,缺少沉积岩,喷发的连续性及喷发频率都较高,以裂隙式喷发为主。

鸡蛋坪组岩性以英安斑岩、流纹斑岩、安山岩为主,且中基性熔岩(英安斑岩)与中酸性熔岩(流纹斑岩)互层产出特征明显,垂直走向厚度变化大。

该组有少量爆发相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夹层。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邱庆伦;燕长海;陈瑞保;卢书炜
【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
【年(卷),期】2008(23)4
【摘要】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
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Ma和120 Ma两个时期,其中钼钨铅锌矿系列主要形成于早成矿期,金矿形成于晚成矿期.根据与这两个成矿期所对应的岩浆热事件,说明是两期岩浆活动的结果, 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构造体制大转换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下的伸展环境.
【总页数】6页(P281-286)
【作者】邱庆伦;燕长海;陈瑞保;卢书炜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51;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51;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51;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1;P618.2
【相关文献】
1.豫西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岩浆作用对金银成矿的制约因素 [J], 胡海珠;李毅
2.豫西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岩浆作用对金银成矿的制约因素 [J], 胡海珠;李毅
3.南岭地区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成矿时限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J], 毛景文;谢桂青;郭春丽;陈毓川
4.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兼论中基性岩墙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J], 王团华;谢桂青;叶安旺;李宗彦
5.吴川—四会成矿带燕山期地球动力学背景——来自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制约 [J], 汪洋;李献华;王联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兼论中基性岩墙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兼论中基性岩墙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兼论中基性岩墙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王团华;谢桂青;叶安旺;李宗彦【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09(030)001【摘要】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是我国重要岩金产地之一.对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可能矿源层分析、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示踪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太古代太华群结晶基底、燕山期花岗岩类、中生代中基性岩墙都不是金的成矿物质源区.该地区成矿物质来自于造山带环境下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多种相关地质体,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幔.中基性岩墙没有为金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或热液流体,金成矿作用与岩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形成于发生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区域构造环境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是"共栖"关系.【总页数】12页(P27-38)【作者】王团华;谢桂青;叶安旺;李宗彦【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灵宝市地质矿产局,河南灵宝,472500;灵宝市金源矿业有限公司,河南灵宝,47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P618.51【相关文献】1.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拆沉的证据 [J], 王团华;毛景文;王彦斌2.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王团华;毛景文;谢桂青;叶安旺;李宗彦3.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中基性岩墙的岩石化学研究 [J], 王团华;毛景文;谢桂青;叶安旺;李宗彦4.豫西熊耳山地区岩石和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J], 范宏瑞;谢奕汉5.豫西熊耳山地区吉家洼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碳、氧、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J], 张兴康;叶会寿;张维;张福斌;何旭麒;张向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王福贵
【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1991(27)8
【摘要】河南省熊耳山地区的金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爆破角砾岩筒型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提出区内金矿成矿与岩浆热液有关,不同矿化类型具有同源、同期、同成因、不同空间就位的成矿特征.指出了找矿方向.【总页数】6页(P51-56)
【关键词】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矿床;勘探
【作者】王福贵
【作者单位】河南有色地质勘查局第五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0.2
【相关文献】
1.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作用因素分析及找矿方向 [J], 王艳辉
2.熊耳山地区角砾岩筒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J], 王福贵;李国平;陈正友
3.从豫西熊耳群金矿地质特征看陕西熊耳群找矿方向与前景 [J], 李亚林;高凤泉
4.豫西熊耳山矿集区祁雨沟斑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J], 曾涛; 唐利; 黄丹峰; 李军军; 胡昕凯; 赵玉
5.熊耳山Au-Ag-Pb-Mo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J], 郭保健;李永峰;王志光;叶会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卢欣祥.秦岭造山带花岗岩大地构造图,1996②姜信顺.杨砦峪金矿床含金黄铁矿矿物特征及其形成机理,1981第一作者简介:卢欣祥,男,教授,矿床。

1998-09-08收稿。

李杰美编辑。

第5卷 第1期1999年3月黄金地质GO LD GEO LOGYV ol.5 No.1M a r.,1999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时代 卢欣祥 尉向东 董 有 轩慎民(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郑州 450053) (河南省黄金局 郑州 450003)摘 要 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根据地质特征,检验了各类测试方法的可信度,并列出了最新的测试数据,进而提出了印支期是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乃至整个秦岭的一个重要的金、多金属的成矿期的新认识。

认为这是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在印支期完成碰撞对接这一重大地质事件中在后缘拉张机制下,驱动早期地幔柱复活成矿的结果。

关键词 金矿 成矿时代 小秦岭 熊耳山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位于华北古板块南缘,是重要的金矿成矿区,金矿总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7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金矿专家的瞩目,有不少专著问世。

综观各家著述,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金矿成矿时代备受各研究者的关注,取得了不少由不同实验室、不同测试方法获得的数据。

但早期发表的数据几乎全为K -Ar 法,且各家千差万别,同一矿脉会出现相差很大的年龄数据。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及新的测试方法的使用,近年来似乎有一种趋同的趋势,为这一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资料。

1 研究现状1)小秦岭金矿的成矿时代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由河南地质局地调一队刘俊成(1979)测试的数据,这批数据后来被王亨治、栾世伟[1]和黎世美[2]引用和介绍。

不少人又从他们的文章中予以转引。

当时刘俊成工作的结果是:在杨砦峪矿区,SN 向辉绿岩脉的时代为148M a (全岩,K-Ar),N E 向的辉绿岩为182M a (全岩,K -Ar ),SN 向穿插N E 向。

EW 向的巨大辉绿岩脉为4~5亿年(全岩,K-Ar),云煌岩脉为75.9Ma (全岩,K-Ar ),后来不少引用者改为76Ma ,并切穿含金石英脉。

矿田中文峪花岗岩的时代为108Ma (全岩,K -Ar ),后经多种方法测试后文峪岩体的确切时代为165~172Ma (U-Pb,Rb-Sr, 40Ar /39Ar)①,这样金矿的时代定为108~76M a 之间[3],这便是小秦岭金矿的原始并广为流传的数据。

2)姜信顺②观察到小秦岭148M a (K-Ar ,有人写成147Ma )的云煌岩脉被含金石英脉穿插,这样就把成矿时代限定在148~76Ma 之间。

王秀璋(1983)测到3个矿石的年龄值:微斜长石66.5M a (K-Ar)、208.2Ma (Rb-Sr ),蚀变岩为77Ma (K-Ar),测得石英脉中的微斜长石的年龄为53~68Ma (K-Ar),被矿脉穿插的伟晶岩中长石的年龄为67.7M a(K-Ar),矿脉穿插的煌斑岩的年龄为166M a(K-Ar),穿过矿脉的煌斑岩的年龄为147Ma(K-Ar)[4]。

在东桐峪的Q8号脉曾获得差别很大的年龄值,闫竹斌等(1982)获得(881±17.4)M a和(343±34)Ma的Rb-Sr等时线年龄(9个点不同组合处理而得)。

对石英脉外侧的绢云母片岩的K-Ar法测定,则有66[4]、77.2Ma(闫竹斌, 1977)及(237.54±4.8)Ma[5]等多组数据。

不难看出,这是一些结果十分混乱的K-Ar 全岩年龄。

3)刘长命等[6]获得小秦岭505号脉粗粒方铅矿的40Ar/39Ar全熔年龄为85Ma,60号脉第Ⅱ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40Ar/39Ar全熔年龄为673Ma,认为成矿为晚元古代及喜山期二个阶段。

4)薛良伟[7]在研究小秦岭桐沟303号石英脉时,获得石英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线年龄为(2238±336)Ma,11个样点分散在拟合的等时线两旁,无一在等时线上,相关系数0.91,选取其中5个样品拟合了另外一个等时线年龄:(2234±47)Ma,相关系数为0.99。

用40Ar/39Ar方法测得等时线年龄为(2005.88±40.12)Ma,年龄谱为先高后低的半个马鞍形,含有过剩氩。

305号石英脉40Ar/39Ar坪年龄为(1887.44±37.75) Ma,等时线年龄为(1909.89±38.20)Ma,年龄谱形与前者相同。

认为不能排除20亿年左右的成矿时间。

5)李华芹[8]测得小秦岭金矿床石英-黄铁矿成矿阶段(Ⅰ)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278±19)Ma(金硐岔9号脉与杨砦峪的60号脉混合采样共8个);60号脉Ⅱ—Ⅲ成矿阶段即黄铁矿-石英和多金属-石英成矿阶段为(161.5±17.9) Ma,认定小秦岭金矿的主成矿期为160~170Ma之间。

6)近期不少研究者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许多大型矿床如上宫(222Ma,40Ar/ 39 Ar),北岭(292Ma,40Ar/39Ar),庙岭(245 Ma,40Ar/39Ar)[9],东桐峪(208.2M a,Rb-Sr)[4],15号脉(237.54M a,K-Ar)[5],张家坪(湘子岔,208Ma,40Ar/39Ar)①、桃园(211Ma,K-Ar)[9]以及毛堂(222Ma,40 Ar/39Ar)①等金矿床用40Ar/39Ar及液态包裹体Rb-Sr等方法进行了测试,获得了不少208~245Ma的同位素年龄,使得人们不得不从秦岭造山带总体构造演化对这一地区成矿时代进行重新思考。

人们有理由相信,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成矿时代绝不是仅仅为燕山晚期,就是说清一色的燕山期成矿论受到了挑战,并使其动摇。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成矿年龄列于表1中。

2 讨论与推论1)从整个秦岭金矿的研究历史看,不少研究者[1~4]的基本出发点是建立在小秦岭金矿与燕山期的文峪花岗岩有关,成矿时代为燕山期无疑。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内金矿的形成与文峪等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论点不断受到挑战。

近来研究表明,随着花岗岩浆的演化,并不能释放出岩浆期后热液,区内金矿的各种稳定同位素示踪表明,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起源与燕山期花岗岩并无直接的关系(将另文讨论)。

2)认为75.9(76)M a的云煌岩切石英脉及含金石英脉切穿147Ma的辉绿岩脉的年龄是准确无误的。

这样把成矿的时限限定在76Ma之前,148Ma之后[1~4]。

但是有一点目前已取得共识,即小秦岭的辉绿岩、煌斑岩、辉绿玢岩等并不是如先前认识的那样,均为燕山期的产物,其时代是多期的,更不121999年 黄金地质①严阵,张改芳资料,1990.表1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年龄序号采样地点地区矿 床矿床类型测试矿物(成矿阶段)测试方法年龄值/M a资料来源12345 6 7 8 9 10 11 12 13小秦岭小秦岭505号石英脉石英脉方铅矿(Ⅲ)40 Ar/39Ar85.30±2.04(全熔)[6]小秦岭60号石英脉石英脉黄铁矿(Ⅱ)40 Ar/39Ar673(全熔)[6]潼关伟晶岩(切穿金矿构造带)K-Ar250~439[3]东桐峪矿区金矿化带石英脉碱性长石Rb-S r208.2[4] 15号含金石英脉石英脉蚀变白云母K-Ar237.54±4.80[5]金硐岔9、60号石英脉石英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Ⅰ)Rb-S r278±19[8]杨砦峪60号石英脉石英脉石英流体包裹体(Ⅱ-Ⅲ)Rb-S r161.5±17.9[8]张家坪(湘子岔)构造蚀变岩黄铁矿40 Ar/39Ar208(坪年龄)①桃 园构造蚀变岩绢云母K-Ar211②东闯金矿507号脉石英脉石英包裹体(Ⅰ)40 Ar/39Ar139.7±7.3(马鞍形)[14]东闯金矿507号脉石英脉石英包裹体(Ⅲ)40 Ar/39Ar118.3±6.5(马鞍形)[14]黄龙铺钼矿碳酸岩铅铀钛铁矿U-Pb206[7]黄龙铺钼矿碳酸岩辉钼矿Re-Os220~231[8]14 1516 17 18 19 20熊耳山上宫金矿蚀变岩蚀变绢云母Rb-S r242±11[2]上宫金矿蚀变岩硅化石英40 Ar/39Ar222(坪年龄)[9]庙岭金矿蚀变岩硅化石英40 Ar/39Ar245~179(坪年龄)[9]北岭金矿蚀变岩硅化石英40 Ar/39Ar292.6±1.71(马鞍形)[9]祁雨沟金矿爆破角砾岩黄铁矿40 Ar/39Ar103(坪年龄)③前河金矿蚀变岩成矿蚀变岩Rb-S r155④蒿坪沟15号脉(银、金矿)石英脉石英包裹体Rb-S r99.0±9.0⑤21 22 23伏牛山大赵峪金矿石英脉黄铁矿40 Ar/39Ar243.65±61.32(坪年龄)①毛堂金矿爆破角砾岩黄铁矿40 Ar/39Ar222.95±7.58(坪年龄)①秋树湾Cu-M o矿斑 岩黑云母40 Ar/39Ar226(坪年龄)⑥①严阵,张改芳,1993;②任富根,1993;③卢欣祥,1994;④强立志,1993;⑤崔亳,1992;⑥卢欣祥,1986.用说辉绿岩与煌斑岩、辉绿玢岩经常是混称不分的。

目前已有4~5亿年(刘俊成, 1988),3亿年以上(崔亳面告,1998),2亿多年,1亿多年及76Ma等众多数据,且全为全岩K-Ar法获得。

研究过小秦岭岩石的人都发现,这里的辉绿岩、煌斑岩都是已强烈蚀变的岩石,根据矿物很难定名,多半是由化学成分确定的,完全不是封闭系统。

根据K-Ar法原理,要想测得其成岩年龄须满足3个条件,即①含K岩石或矿物来自迅速冷却达到Ar封闭温度系统,②没有继承或者捕获外来放射性40Ar;③生成后一直保持封闭系统,K和Ar既不丢失也不获得。

在一个高级变质区并且岩石已强烈蚀变的条件下是很难满足上述条件的,特别是第三条。

因为岩石遭受变质和蚀变之后其温度达Ar封闭温度以上,Ar将丢失。

如果在变质作用中,变质累积的放射成因的40Ar全部丢失,得到的年龄是从变质作用终止到现在的时间。

同时在遭受多期强烈变质的地区,K-Ar同位素13第1期 卢欣祥等: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时代系统在每次强烈变质作用中都被彻底改造,只有最后一期改造后建立的K-Ar系统才能保存下来,因此,在这些地区,K-Ar年龄反映的是最后一次强烈变质作用的时间,并不是岩石的生成年龄,数据可能无地质时间意义[10]。

众所周知K-Ar法测得的全岩的钾长石(尤其已蚀变)年龄的精确度本身也只有参考意义。

3)40 Ar/39Ar方法所提供的全熔年龄,与K-Ar法得到的年龄没有差别,即实际是K-Ar年龄,因为全熔40Ar/39Ar方法的年龄实际是各加热阶段年龄的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