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XX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A1.安…乎(哉、也…)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谏》)3.得以能够。

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4.独…邪(欤、与、耶、哉、乎…)表疑问,常表反问。

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5.得无…乎(耶、也……)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

【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

【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7.而况何况,况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8.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劝》)9.不(否)…则…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

【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出师表》)F10.非…而何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子路……侍坐》)H11.何乃为什么竟。

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能 为乐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项__伯__就__在__夜__里__骑__马__到__刘__邦__军__中__,__私__下__会__见__了__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 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为(之)一击缶.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 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4、省介词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
“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 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岂(其)……哉(乎、耶)? 可译为: “难道……吗?” 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译文: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6、安……哉(乎)? 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调节音节,不翻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
表祈使:一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传》
• 考纲明确指出的句式: • 判断 被动 宾前 成分省略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定后 状后 宾前 四、省略句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 能翻译出一个“是”字的都是判断句,标志词: • 1…者..也 • 2动词“为”“是(少见)” • 3 “乃”“则”“即”“皆” • 4用“非”“未”“弗”“无”“莫” • “毋”等否定判断。 • 5主谓直接表判断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南宫帮珍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阿布丰王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宾结构:
例句:吾欲食饭。

(我想要吃饭。

)
2. 主谓宾补结构:
例句:汝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 主谓状结构:
例句: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实践,这不是很快乐吗?)
4. 主谓双宾结构:
例句:吾赠汝书。

(我送给你一本书。

)
5. 主谓宾宾补结构:
例句:吾赐汝金币。

(我给你金币。

)
6. 主谓宾定结构: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没有好种子吗?)
7. 主谓宾宾状结构:
例句:夫子示之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示之说:在贫穷时,要专心做好自己;在达到成功时,要兼顾天下。

)
8. 主谓宾宾补状结构:
例句:晏子使楚恶衣粝食者知吾之贵也。

(晏子通过使楚国的穷人了解到我的贵重。

)
9. 主系表结构:
例句:吾乃曲江大将军也。

(我乃是曲江大将军。

)
10. 主谓表结构:
例句:吾皇帝是明天子也。

(我皇帝是明朝的天子。

文言句式(宾语、定语)

文言句式(宾语、定语)

定 语 后 置
二、“之”字结构 格式:名词(中心词)+之+定语 例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定 语 后 置
三、“之”+“者”结构 格式:名词(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子:“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定 语 后 置
一、“者”字结构;
二、“之”字结构; 三、“之”+“者”结构
定 语 后 置
一、“者”字结构 格式:名词(中心语)+定语+者 例子:“求人可使报秦者” 如》 “群臣侍殿上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廉颇蔺相
“人无不立死者。”
王》 “客有吹洞赋》
⑤“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氓》
宾 语 前 置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 强调宾语。 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 实在意义。 例子:①④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②“何厌之有?”、“何陋之有?”、“何罪之 有?” ③“惟命是听”、“惟利是图”、“惟余马首是 瞻。”
宾 语 前 置
3、介词宾语提前
宾语+谓语

宾语+介词
—— 《赤壁赋》 —— 《廉颇蔺相
例子:①“何为其然也?”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苏武传》 ③“君何以知燕王?” 如》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⑦“奚以知其然也?”
—— 《鸿门宴》
——《陈情表》 ——《逍遥游》
宾 语 前 置
一、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三、介词宾语提前 四、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 提前。

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说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拟的固定格式,用来比拟两个人的高低、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拟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拟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拟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X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X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构造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一、句式结构1. 主谓句型主谓句型是最基本的句型,用于陈述一个动作或状态。

主谓句型的结构为“主语+谓语”。

例如:君子无伤人之心,有战国之志。

汉高祖谢天下,天下皆为汉。

2. 主谓宾句型主谓宾句型是在主谓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等。

例如:为人民服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主谓补句型主谓补句型在主谓宾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补语,用于补充说明主语的特征或状态。

例如:图书馆静悄悄地坐落在郊外。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

4. 连词句型连接词句型使用连词连接两个主谓句型的句子,用于表达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5. 并列句型并列句型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用于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含义或补充说明。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条件句型条件句型由一个条件句和一个主句组成,用于表示某种条件下会发生的结果。

例如:如有困难,可尽快与我联系。

吾愿群公以毛遂自荐。

7. 定语从句句型定语从句句型用于修饰名词,由一个引导词和一个从句组成。

例如:山明水净,石矗云霞。

夫子常诵《诗经》,而不进于《易》。

8. 独立主格句型独立主格句型由一个名词或代词和一个动词短语组成,用于表示伴随、目的、结局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9. 半倒装句型半倒装句型是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一般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动作的主体或表示条件。

例如:黄花山中卧鸟,白马照夜鸣。

得天下英才,当尽量予以重用。

二、句式用法1. 平淡句式平淡句式是指句子结构简单,词语朴实无华,用于表达简单的事实或观点。

例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推而广之,哲人亦不得不慎独。

2. 衔接句式衔接句式是指通过各种连接词将各个句子或词语连接起来,用于表达因果、递进、并列关系等。

例如:不明者以为鸿案鸿案,参以古人之智,旋蒙其诛也。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1. 倒装句:- 彼亦何人?(他是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2. 并列句:-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因此,君子的行为影响天下的道义。

)- 君子有三乐:官事劳乐、交友乐、教学相长乐。

(君子有三种乐趣:忙于公务的乐趣、交友的乐趣、相互教导的乐趣。

)3. 状语从句:- 故曰:无微不至也。

(因此说:没有一点不周到的。

) - 夫学者,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学者,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名词性从句:- 吾欲知天下事,必学史传。

(我想要了解天下的事情,必须学习史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岂不正是令人欢喜的吗?)5. 表语从句:- 君子之道,岂易知也。

(君子的道德修养,岂是容易了解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茫然,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标志语,用于引出某种情感、态度或论述的内容:-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或者总结结论。

- 夫:表示引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引导性的话题。

- 是故:表示引出推理或者因果关系。

- 然而:表示转折或者引出对比的内容。

- 是以:表示引出原因或者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句式类型,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类型,并提供相应的例句。

一、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例句:吾乃齐国之臣。

二、主谓宾句:主谓宾句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表示动作的行为对象。

例句:君王以仁义待臣民。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将原本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常用于强调或改变语气。

例句:人心思变,世事难料也。

四、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组成,彼此之间没有主从关系。

例句:山高水远,道远情更长。

五、连接句:连接句通过一些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分句连接起来,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比拟句:比拟句通过使用“如”、“若”等词语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某种相似关系。

例句:君子如水,处高则安静。

七、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由一个副词或从属连词引导的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例句:虽败犹荣,为国捐躯。

八、条件句:条件句通过使用“若”、“如”等词语表示假设或条件,并引导一个后续的结果。

例句:若有人问,我愿乐道之。

九、让步句:让步句是用来提出一种与事实相反的观点或情况,并表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存在。

例句:纵使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十、感叹句:感叹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惊讶,常以“何/奈/焉”等词开头。

例句:何其美哉,此景之壮观!十一、比喻句:比喻句通过使用比喻手法,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

例句:人生如梦,亦如流水。

十二、修辞句:修辞句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句子,包括夸张、反复、排比等。

例句:岁月峥嵘,光阴荏苒,转眼已逝。

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类型和例句,文言文的句式丰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句子。

在学习和使用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句式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例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尔。

2、有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用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

(《庄暴见孟子》)3、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例3、吾知所以拒子者,吾不言。

(《非攻》)4、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例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6、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例1、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样子。

〔亡〕失。

,出则不知其所往。

(《报任安书》)例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7、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8、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例: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9、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0、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1、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12、庸……乎译为“哪管……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其……邪译为“难道……吗”例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14、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例1、无乃尔是过与?(《论语》)例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例3、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5、……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1、状语后置(介宾后置)句格式: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放在谓语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以、乎+宾语,通常后置,翻译时请将该介宾短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覆之以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词(名)+之+定语+者,翻译时请将定语置于中心词前面。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句动词或介词所带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的句子,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战国策》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用翻译。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②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③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论语》4、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也。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4)、不用助词,直接由名词对名词(或代词)作出判断。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句式大全一、倒装句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介宾倒装例: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④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⑤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呢⑥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二、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1)表示疑问: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XXX:“你凭什么知道?”B、XXX……?(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子在想什么,问女子在想什么?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未辞也,那你怎么办?D、如…XXX?XXX?(拿…怎么样呢?)例如:虞兮虞兮,你该怎么办?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我和城市相比,哪个更美?公之视廉将军,和XXX相比,哪个更好?F、安……乎?(怎么……呢?)例如:然而XXX刚刚败了,你怎么能抵抗这个难题呢?G、独……耶?(难道……吗?)例如:公子纵然轻胜,被抛弃降顺秦国,你不同情公子姊姊吗?H、何为……?(为什么……?)例如:你为什么要生我家呢?2)表示反问:A、XXX……哉(也)?(怎么能……呢?)例如:如果只是做佣人,你怎么可能富有呢?何能胜过这条路呢?B、何……为?(……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如:你干什么呢?C、其……乎?(难道能……呢?)例如:尽你的努力,却无法到达目标,这样你就不会后悔了,难道还有人能够批评你吗?D、顾……哉?(难道……吗?)例如: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吗?E、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然有弩箭,却害怕XXX将军吗?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小鸟怎么会知道天鹅的志向呢?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道也不发怒,这不是君子吗?H、……非……欤?(……不是……吗?)例如:这不是三闾大夫吗?I、宁……耶?(哪里……呢?)例如:难道不知道这是回家的最后一程吗?3)表示感叹: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然有君命,速度怎么这么快啊!B、直…耳!(只不过……罢了!)例如:XXX:“不可,只不过不到一百步!”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我已经没有事情可做了,只能等待死亡了。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用法,对于我们读懂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者”表示提顿,“也”表示判断。

2、“……,……也”式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3、“……者,……”式“者”表停顿,如:“粟者,民之所种。

”4、“……,……”式这种形式的判断句没有标志性的词语,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乃”“则”“即”“皆”“诚”“本”等副词表示判断“乃”表肯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则”表肯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表肯定判断,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皆”表肯定判断,如:“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诚”表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本”表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为”字式用“为”字表示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动句式,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4、“见”字式用“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列传》)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会被省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知识梳理】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唯利是图(图利)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

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指南录>后序》)“臣,海安、如皋”都是宾语,”私、道”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促织》)“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如:(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

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

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南指”相当于”向南指”。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1)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四)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词了。

如: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崤之战》)“勤民”是”使民劳累”,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如:“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刺秦王》)”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太迟”,是描写心理活动。

【考题例析】杜环,字叔循。

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

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

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

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

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

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

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

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

”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

环令媵女从其行。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

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环归半岁,伯章来。

母少子,相持大哭。

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环奉母弥谨。

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

后三年,遂卒。

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导析】A。

本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认知和辨析的能力,能力级B。

考点是宾语前置,题行是客观题,在题干中给出”标准”,必须首先对这个标准作出准确的判断,弄清它”是什么”,然后找答案。

题干中的例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介词”为”的宾语”何”前置。

A句”何以”中的”以”是介词,”何”为宾语,前置。

与题干给定的句式一致。

B句D句属非宾语前置句,C句是动词”有”的宾语”何厌”前置,而不是介词宾语前置。

【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不是判断句式的一项是A.陈胜者,阳城人也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沛公之参乘樊哙也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2.下列不是被动句式的一项是A.而君幸于赵王B.其印为予群从所得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所用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3.下列不是倒装句式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夫晋,何厌之有C.时人莫之许也D.相如每朝时,常陈病4.下列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时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C.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范增数目项王C.沛公军霸上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6.下列省略的成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人皆得以隶使之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D.吾得兄事之8.下列有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B.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9.下列”见”不表被动用法的一项是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二、阅读题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____________________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