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贫与病

合集下载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

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颜延之《陶征士大讲述诔》)“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箪瓢屡罄,希谷冬陈。

”(《自祭文》)这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明,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

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

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

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四十一岁辞归。

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

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当时的社会状况,使得不少士大夫在从事礼教的活动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经受了血的洗礼,使他们觉悟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路已经决断。

在这种动乱的气氛下,在日益严酷的现实面前,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社会、反思文化,于是一种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个人主义精神蔚然兴起,无论在哲学、文学,还是在书法和绘画上,充满个体意识和人本主义的精神气质都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追求个体的超越和自娱自乐,相信玄而又玄甚至不着边际的高深理论,平日里喜欢“清淡”,虽然不敢反对频繁更替的君主,但也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这种新的时代精神,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自觉和独立,被称为“魏晋风度”。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选阅读(一):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欢迎分享。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

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

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

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

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

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

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

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体现贫贱不能移的事例

体现贫贱不能移的事例

体现贫贱不能移的事例
贫贱不能移的例子有陶渊明、范仲淹、文天祥、苏武、杜甫。

一、陶渊明
陶渊明穷得甚至讨口乞酒,也不向司马氏集团低头折腰,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二、范仲淹
北宋范仲淹幼年家贫,靠给老师打柴以求得读书机会,一日两餐稀粥,也不忘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而发奋攻书,当朱自清患严重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

三、文天祥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苏武
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一。

五、杜甫
客居四川,杜甫盖了一座茅屋,有一回风太大,把房子吹偏了,杜甫伤心之余书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陶渊明隐居生涯中得“大济苍生”

陶渊明隐居生涯中得“大济苍生”

摘要提到陶渊明,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隐居生活,他的菊花与酒。

然而作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在他的骨子里却存有一番“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又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品质,而这,也就致使了诗人仕隐不定的一生。

关键词:陶渊明、大济苍生、隐居、仕隐不定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一生是仕途与隐居交错的一生。

根据他交错的仕隐生涯,大致上将他的隐居生涯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从他出生到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这一年,陶渊明二十九岁,首次离家出仕,任州祭酒。

但不久便自行解职。

辞职后不久,州中又派人召他去做主簿,亦辞谢不就。

第二阶段就是从他辞谢江州主簿而后在家“躬耕自资”开始到晋安帝隆安四年(400),这一年,陶渊明三十六岁,他再次出仕,去荆州做了桓玄的幕僚。

隆安五年冬,以母丧辞官还家。

第三阶段从隆安五年辞官还家开始一直到元兴三年(404),陶渊明三十九岁,他再次出仕做了刘裕的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离开刘裕后,又做了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轩的参军。

同年八月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归乡,从此便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同时,从这开始知道生命的尽头也作为他隐居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

下面就具体地谈一下他这四个隐居阶段中隐藏着的“大济苍生”。

一、“或击攘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第一阶段,到他二十九岁,也可以说正直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年轻气盛的时期。

说到这一时期,我们不能不提的就是他“大济苍生”思想的形成、思想的源头,因为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直到终老。

中国古代文人的早期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家族。

在陶渊明的家族中,最让他感到骄傲与受崇拜的有两位,一位是他的曾祖父陶侃,陶侃影响陶渊明的是一种出身寒微的人所有的质朴有力的勤奋,他在《命子》诗中赞美陶侃:“在我晋中,业融长沙(陶侃曾被封为长沙公)。

桓桓(勇武的样子)长沙,伊功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陶侃曾镇守南方)。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不惑)。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隐原因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隐原因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隐原因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表示关注或进行研究分。

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试对此作出探讨。

一、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

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

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

陶渊明读后感800字

陶渊明读后感800字

若只用一字形容陶渊明,那这个字一定是“真”,他真实且真诚,不以华丽来粉饰自身的价值。

这几乎是无人能达到的境界,本性使然,竟能在自我斗争中抛却生活上本能得到的优渥,追求那一丝于远方缥缈的本真。

一起来看看陶渊明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陶渊明读后感1昨天读了《陶渊明传》一篇,总觉得有点感慨啊!他生于乱世,从小饱读诗书。

至此有了文人骚客的特性: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个性格,才使得他终年没有一天过得好,仕途才不顺!在当时,他的这个性格是被人称颂的!由于他又有点才华,所以他很受当地人的爱戴。

觉得他有一个好的品行:不与狼人为伍!但我们现在来看他,我总觉得他“亏”了!以他的才华和背景,在当时完全能够胜任一个不错的职位。

造福一方的百姓!尽管时局不顺,无能者当道。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适应社会,而不是去逃避他!试想:他没有逃避,他去适应了社会,当了个官职,尽了职,为了保卫晋代而做出了一点贡献!那么,他也许会想他的曾祖父一样,是一个被人敬仰的贤人。

话说回来,那我们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少了反叛的精神!少了对后人在诗及精神上的鼓舞!少了性自然说!少了与当时唯心主义的辩论!更不会有唯物主义的诞生!总之,少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及哲理家!与此同时,又也许多了一个出世家,贤人!今天,我想我们应该还是要积极地出世,不要消极的避世!陶渊明读后感2学习教科书,就喜欢陶渊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读人物传记,对五柳先生又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感悟。

首先,我发觉陶潜并不是心目中那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仙人。

年轻时的陶渊明曾经意气风发、热烈奋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抚剑”,原来隐逸诗人陶渊明也有过仗剑江湖、豪酣兴健的时代。

我想,他有崇拜荆轲的豪侠之情,也一定希望为百姓做些事情,像祖父一样建立功业。

原来,他的归隐有着许多的无奈。

朱熹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在门阀士族阶层的排挤之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他写下了《感士不遇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志不能酬。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

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

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文辞的同时,读者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

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一、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的感人之处在于他鄙夷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是屡有申述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这是陶渊明终生恪守的人生态度。

义熙元年的归隐,是陶渊明与官场的彻底决裂,也是陶渊明人生的重要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其时陶渊明的家境并非十分富庶。

归隐之初,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加上刚刚去职,有一定薪俸结余,尚无生计之虞。

归隐数载,生活的种种不幸渐次袭来,陶渊明沦为“君子固穷”的一介寒士。

濒临晚年,陶渊明贫病交加,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陶渊明的归田,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份。

为了人格的独立和完善,陶渊明走了一条“躬耕自资”之路。

其后的实践证实,这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

“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毕竟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力。

封建时代,像陶渊明这样耐得寂寞、耐得潦倒、耐得贫苦的士人,实在屈指可数。

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仕进之路并未断绝,故交之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陶渊明之可贵在于,即令贫病交加,也无出仕之念,即令处境困厄,也不攀附权贵c在富贵和贫穷之间,陶渊明决然选择了后者而毫不反悔。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不赖固穷节,有世当谁传”,“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于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白诩气节安贫乐遭的情怀。

二、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闺。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摘要本文试图用传统的社会学方法为主,以心理学方法和文化研究方法为辅,探讨陶渊明田园诗的贫民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陶渊明长期在农村与农民为伍,这使他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对农民有更多的同情,因而他的思想和行为就少了一份士大夫的文雅与风流,而多了一份田园的质朴与清新。

志不得伸的痛苦,志性自然的个性,又促使陶渊明接受了道家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平心静气地把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氛围和理想归宿,把自我融入田园中。

他的灵魂与田园密不可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他能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述淳朴自然的生活与心情。

其诗歌结构浑融一体,描写景物,神与物会而少夸张铺饰。

选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却用心良苦。

关键词:生平,思想,诗情诗境,形式技巧AbstractT he thesis tries to search the character of Tao’s idyll that is close to common people by using the sociologs method mainly and the psychology method and research method secondrily.Yuanming-Tao spent more of his time in living with peasants. It made he known more about peasant. It made him know more about the countlyside. It made he place more pity on peasant. So Tao’s thought and activity approach nature,and with little nobility. Mean while,not realizing his idea lead him to taoist school and pursuit of freedom. He considered contryside as empire and addicted himself into it. There is no space between himself and countryside,so he can describe the nature countryside and emotions in simple words,which seems at his ease, but in fact he gave a lot of care on it. The structure of Tao's poetry is cynical.Keywords:experience and idea, farm and art, emotion and scene, myself目录前言 (1)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介绍 (2)(一)、穷途多厄 (2)(二)、内道外儒的思想 (3)二、陶渊明的诗情与诗境 (5)(一)平心静气 (5)(二)有我之境 (6)三、田园诗的形式与技巧 (7)(一)融合性结构 (7)(二)描写技巧传神会意 (8)(三)描写景色清新自然 (9)(四)语言清水芙蓉 (10)结束语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3)前言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陶渊明出生时,他的家庭己衰落,加上他12岁丧父,以至一生下来就过着贫穷的生活,日常生活中也雇不起仆人,生计也成了问题,不仅如此,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生活中也很不顺心,陶几次徘徊于仕隐之间。

陶渊明隐居生涯中得“大济苍生”.doc

陶渊明隐居生涯中得“大济苍生”.doc

摘要提到陶渊明,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隐居生活,他的菊花与酒。

然而作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在他的骨子里却存有一番“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又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品质,而这,也就致使了诗人仕隐不定的一生。

关键词:陶渊明、大济苍生、隐居、仕隐不定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一生是仕途与隐居交错的一生。

根据他交错的仕隐生涯,大致上将他的隐居生涯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从他出生到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这一年,陶渊明二十九岁,首次离家出仕,任州祭酒。

但不久便自行解职。

辞职后不久,州中又派人召他去做主簿,亦辞谢不就。

第二阶段就是从他辞谢江州主簿而后在家“躬耕自资”开始到晋安帝隆安四年(400),这一年,陶渊明三十六岁,他再次出仕,去荆州做了桓玄的幕僚。

隆安五年冬,以母丧辞官还家。

第三阶段从隆安五年辞官还家开始一直到元兴三年(404),陶渊明三十九岁,他再次出仕做了刘裕的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离开刘裕后,又做了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轩的参军。

同年八月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归乡,从此便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同时,从这开始知道生命的尽头也作为他隐居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

下面就具体地谈一下他这四个隐居阶段中隐藏着的“大济苍生”。

一、“或击攘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第一阶段,到他二十九岁,也可以说正直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年轻气盛的时期。

说到这一时期,我们不能不提的就是他“大济苍生”思想的形成、思想的源头,因为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直到终老。

中国古代文人的早期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家族。

在陶渊明的家族中,最让他感到骄傲与受崇拜的有两位,一位是他的曾祖父陶侃,陶侃影响陶渊明的是一种出身寒微的人所有的质朴有力的勤奋,他在《命子》诗中赞美陶侃:“在我晋中,业融长沙(陶侃曾被封为长沙公)。

桓桓(勇武的样子)长沙,伊功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陶侃曾镇守南方)。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不惑)。

陶渊明心系百姓的诗句感悟

陶渊明心系百姓的诗句感悟

陶渊明心系百姓的诗句感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广受人们喜爱。

陶渊明心系百姓,他的诗句中蕴含着对人民生活的热爱和关怀,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句和感悟。

陶渊明的诗篇文言简意深,行云流水,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深情厚意。

他的诗句中不乏关于百姓生活的描写和反映,表现出他对庶民的同情和关怀。

比如《归去来兮辞》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世人患得患失,为此常病甚”、“渔樵耽未归,江浦与湖空”等等,都展现了他对百姓苦难遭遇的担忧和思索。

陶渊明的心系百姓的情怀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更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实践得到体现。

他在田园生活中体察民情,尊崇人本,秉承关爱之心。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幽静安乐的桃花源,无疑是他心中的一片净土,他渴望人们能够像那里的人们一样快乐安宁。

他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文学家,更是一个关怀民生,爱惜百姓的贤士。

陶渊明的诗句感悟,启示我们即使身处尘世间,也不能忘记人性本善的初衷和庶民疾苦的心声。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像陶渊明一样,关心民生百态,关注人民疾苦,做一个关爱社会的有情人。

愿我们能够从陶渊明的诗句中汲取力量,感悟其中的真谛,让爱与善良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关怀与同情成为我们行动的力量。

【以上内容参考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峰。

他的作品以质朴深刻的思想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而著称,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心系百姓的诗句。

陶渊明的诗作中,有许多关于百姓的内容,表达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拯救之心。

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强盛稳固。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疾苦的描写和关切,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呼唤和期盼。

在陶渊明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鲊肥。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计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制度大全、好词好句、演讲主持、标语口号、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system encyclopedi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lecture hosts, slogans, post-reading impressions, post-viewing impressions, teaching materials ,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的故事10篇陶渊明的故事(一):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陶渊明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陶渊明

中国历史人物——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朝,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陶渊明和妹妹寄住在曾祖父家里,陶渊明的曾祖父是陶侃。

陶侃出身孤贫,在一场战争中以显赫军功而获升迁;不久后,因为平定了苏峻之乱,官至八州都督,为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侃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运筹帷幄的将军,而且是一位勤于政务、关心民痪的政治家。

这在东晋空谈玄理、腐败贪婪的政界尤属难能可贵。

曾祖陶侃的为人和政绩在陶渊明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使他少小之时便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这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常大,陶渊明从小就学会了琴棋书画,才华横溢,颇有外祖父的风范。

陶渊明少年的时候,是在农村里度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便是那时少年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从小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喜欢安静地待着,又乐意做很多善事,并且还抱有远大的志向,这都表明了他和一般人不同。

陶渊明不仅受到了儒家教育,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这也是他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大自然的原因。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果然不是一般人。

在二十岁的时候,陶渊明开始了他的做官生涯。

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到江州担任官职。

当时的等级制度十分的森严,而陶渊明又并不是贵族家庭中的人,所以他经常被别人看不起。

读书人哪个不是心存抱负,想着为家国效力,可曾想官场的他举步维艰。

世家豪门控制着整个社会,想要出人头地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而且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于是在他二十九岁的时候,他辞官回家了。

但现实往往并不那么如意,为了生活,陶渊明选择再度当官。

在当时,他的心情非常的矛盾,他既想当官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但他又十分地想念大自然的风光与田园的生活。

陶渊明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一是因为他热爱自然的秉性和自由的心灵使他无法适应官场黑暗的现实,二是他还对江州刺史桓玄存有政治幻想,希望他继承大业,整饬吏治,北定中原,做一番大事业。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生性淡泊,在他生活的年代,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虽然他是官四代,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但家境相对贫困。

年幼时,家庭衰微。

九岁(373年)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

而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所以他的个性、修养,都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不过,家庭生活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陶渊明仍然坚持读书作诗。

使得陶渊明关心百姓疾苦,怀有“大济苍生”的愿望。

东晋末年,朝廷曾请他做著作郎的官,他没有去,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陶徵士、陶徵君。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29岁的陶渊明才出任江州祭酒。

30岁那年,陶渊明的前妻生了一个儿子便去世了,他便辞官回家。

继娶翟氏后,江州刺史召他去作主簿,他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36岁已有四个儿子的陶渊明,可能是为了家累,他到江陵,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当时,桓玄在做荆州和江州两州的刺史,驻扎在江陵,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陶渊明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于是在隆安五年冬天,37岁已有5个儿子的陶渊明,遂借庶母奔丧辞职回家守孝。

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物,他怀抱着“大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并为这伟大人生理想而去奋斗,但黑暗的现实社会,给他的确是无情的打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及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还有就是儒,道,佛三种思想在陶渊明身上的交融与并发,最终在他的人生选择上走上了归隐,这表现了他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大济苍生洁身避祸安贫乐道陶渊明是东晋时著名的大诗人,他素以清淡高远的田园诗风著称于文坛。

然而他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却通过咏赞古代神话中的英雄,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品格,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潜不只有“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静穆”的气质还有“金刚怒目式”的气质。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陶渊明在理想和现实中最终走上归隐的人生选择。

一、陶渊明坎坷的人生道路陶渊明从家世到出仕再到归隐经过了一段坎坷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但是因出身并非门阀士族,所以在当时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祖父陶茂,夫亲陶逸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不过最终他的家庭没落了。

陶渊明8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境每况愈下,甚至到了“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

青年时期,他过的是“居无仆妾,井妇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的艰难生活。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为了生活初次出仕做了江州祭酒,最后为官彭泽令,走上仕途的陶渊明主要是因为:一、谋生路,据萧统《陶渊明传》说:“亲老家贫,起为祭酒”。

他的《饮酒》诗自述说:“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饥饿)围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在他的诗文中反映了因为生活贫困所以出仕为官。

二、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大济沧生’’思想的支配。

陶渊明事迹

陶渊明事迹

我论与陶渊明的“隐”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这些不难以看出,其为官之时,官居高位且更能体会官场世俗之乱,也该是他有这样一颗“闲赋”的心的缘由了。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从陶渊明的亲人可看出,陶渊明世代必是有才有德之人,也正是这样的家庭条件,给予了他将来的一切。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陶渊明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

少时读书多,为陶渊明一生之才留下了深厚的基础。

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

证明即使是名人,其年少时也同样拥有一颗远大的心。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41岁。

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

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

晋隆安四年,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

曾奉命使都。

隆安五年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

晋元兴三年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义熙元年,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8月,他出任彭泽令。

在官80余日。

11月,辞官回家。

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至宋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

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

此后,生活日益贫困。

躬耕未废,饥寒不免。

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

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

名人陶渊明的故事

名人陶渊明的故事

名人陶渊明的故事篇一:名人评陶渊明名人评陶渊明沈德潜在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

在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

辛弃疾在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篇二:世界名人背后故事——瓦特亲,你还在为写作文而困扰?快一起来阅读世界名人背后故事瓦特吧!瓦特世界公认的蒸汽机发明家。

他的创造精神、超人的才能和不懈的钻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瓦特改进、发明的蒸汽机是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36年,瓦特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附近的一个小镇格里诺克,他的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祖父和叔父都是机械工匠。

少年时代的瓦特,由于家境贫苦和体弱多病,没有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

他曾经就读于格里诺克的文法学校,数学成绩特别优秀,但没有毕业就退学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Word可编辑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Word可编辑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选阅读(一):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来源】《晋书·陶潜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曾祖 陶侃 , 晋大 司马, 封 长沙郡公 , 卒 谥 桓 。祖 陶 茂, 武 昌太守 。父 敏 , 曾 出仕 , 不 详 何官 ” [ 1 ] ( ’ 。其 次, 陶家 当时 的家底 也 不 薄 , 不 但有 西 田、 南畴 、 下澳 田等 田产 , 而且还 有房产 , “ 方宅十余 亩 , 草 屋 八 九 间” 便 是最 好 的证 据 , 不但如此 , 当 时其 家 里 储 备 也
作 者简介 :  ̄: : k : j O ( 1 9 7 9 一) , 男, 安徽阜南人 , 讲师 , 硕士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文 学史 研 究
生 陶渊 明 。这 种姑 表 亲 的婚 姻 , 从 遗 传 学 的 角度 来 看是 不可 取 的 , 颜延 之 的《 陶 征 士诔 ・ 并序 》 中也 提 到 陶渊 明“ 少而 贫病 ” , 可 见 陶 渊 明从 小 体 弱 多病 是
事实上 存在 的。
贫 困与多病 , 使得 陶 渊明 的生活 多艰 , 然而 正是
贫困, 或多 或少也 表现 出 了一种文 人 的虚夸 , 其所 谓
困潦倒 , 又 固穷守 节 ; 病 苦缠 身 , 却 又 能进 行 精 神 自
救 。从 这 一 意义 上说 , 他不 但 是一 位诗 人 , 更是 一位
哲人 。


早 年 的贫 病 和 自我 本 性 的发 现
公元 3 9 6 ~4 0 5年 年 间 , 陶渊 明曾先后 多次 出 仕 。在 其诗 文 中 , 他 把 出仕 的 原 因归 结 为 自身 的贫 困: “ 少而穷苦 , 每以家弊 , 东西游走” [ 1 1 ”, “ 余 家 贫, 耕 植 不 足 以 自给 。幼稚 盈 室 , 瓶无储粟 , 生 生 所 资, 未见 其术 。… …尝 从人 事 , 皆 口腹 自役 ” [ 1 ] ( 蛐 , “ 畴昔 苦 长饥 , 投 未去 学 仕 ” [ 】 J (
明出仕 的真 正 目的是 为 了建 功 立业 , “ 丈 夫 志 四海 , 我愿 不知 老 ” _ 1 ] ( % , “ 忆我 少壮 时 , 无 乐 自欣 豫 。猛
又一 代人 的诗文 创 作 , 其 任 真 自得 的人 格倾 倒 了古
往 今 来众 多 的仰 慕者 。他 才华 横 溢 , 却 归 于 田园 ; 贫
颇 丰: “ 园蔬 有 余 滋 , 旧谷犹储 今” , “ 春 秫 作 美 酒” [ 1 ] 《 , 其 家 底 由此 可 见 。那 么 , 我 们 应 该 如何
来 认 识这 种言 语 与 事 实 上 的 矛 盾 呢 ?一 方 面 , 陶 渊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7—1 0
Se p .2 01 3
2 0 1 3年 O 9 月
论 陶 渊 明 的 贫 与 病
代 大 为
( 安徽理 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 院, 安徽 淮南 2 3 2 0 0 1 )
摘 要 : 贫 与病 在 中 国的古代 诗 文 中有较 多的 咏 叹, 对此, 陶 渊 明 的作 品也 不例 外。 不管 是 出 仕还 是 9 3田 - , 不 管是 在早 年还 是 中年 晚年 , 他 的作 品都 涉及 到 了这 一现 象 。贫 穷的 困扰 和病 痛 的折
此 吗?
的贫 困只是 和 当时 的望 族大 家相 比较 而言 的 。 除 贫 苦外 , 困扰 陶 渊 明 的还有 生 来 就 与他 相伴 的体 弱 多 病 。据 《 晋 故 征 西 大 将 军 长 史 孟 府 君 传》 [ 1 ] “ 及《 陶渊明 年谱 简 编 》 [ ] ( ( , 我 们 不 难看
第 3 6卷
第 9 期
长江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t z e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9
在这种 艰 难 中, 陶渊 明 发 现 了其 崇 尚 自然 的本 性 。 这 一发 现 , 使陶渊明欣然归 隐田园, 并 在 归 隐 田 园
中, 找 到 了人生 的真谛 。
基金项 目: 安 徽 省 教 育 厅 人 文社 科类 一 般 项 目 ( S K 2 0 1 2 B 1 4 7 )
志逸 四海 , 骞 翮 思远 翥 ” _ 】 ¨ ( % , “ 翼翼归鸟, 晨 去 于 林, 远之八 表 , 近 憩 云 岑 ”[ 1 。他 不 但 有 四海 之 志, 而且 思考着 出仕高 飞 , 想干 出一 翻轰轰 烈烈 的事 业, 但 在 出仕后 , 他 又发现 出仕 与 自己的性情 有些 违 背, 所 以这 时 的贫 困就 成 了陶 渊 明用 来掩 饰 其 不 愿 出 仕 的 一 个 借 口。“ 此行谁使然, 似 为饥 所 驱” ] ( 中的一个 “ 似” 字, 似是 而 非 , 表 明贫 困是 借 口 无 疑 。另一 方 面 , 我们 还应 该看 到 , 陶渊 明这 时说 的
出, 陶渊 明是 近亲婚 姻 的结 晶 : 陶 渊 明外祖 父孟 嘉娶 陶侃 之第 十女 , 而 陶侃 之 第 四女 又嫁 给 了陶 茂 之子
, 然 而事 实 果 真 如
首 先从 陶渊 明 的家 庭来 看 , 虽然 陶家 比不 上 当 时 的王 、 谢望 族 , 但 却 也 是 一 个 有 显赫 功勋 的名 门 ,
磨, 成就 了陶渊 明 的诗文 , 也 成就 了陶渊 明的 高 尚品格 。 关键 词 : 陶 渊 明; 贫病; 哲 人 分类 号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1 3 9 5( 2 0 1 3 ) 0 9 —0 0 1 5 —0 2
陶渊 明恬淡 自然 、 情 韵 醇厚 的诗 风 , 影 响 了一 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