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石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论文题目我国古代陵墓石刻之探析——以石兽为主指导教师职称
成绩
2012年 12月08 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前言 (2)
一、古代陵墓石刻的发展历史 (2)
(一)西汉陵墓石刻 (2)
(二)东汉陵墓时刻 (3)
(三)魏晋南北朝陵墓石刻 (3)
(四)唐朝陵墓时刻 (3)
(五)宋明清陵墓石刻 (4)
二、从陵墓石兽造型看各代的审美心理 (4)
(一)汉朝时期 (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5)
(三)隋唐时期 (5)
(四)宋至明清时期 (6)
总结 (6)
参考文献 (7)
我国古代陵墓石刻之探析——以石兽为主
摘要:我国陵墓石刻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明清。

陵墓石刻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现实生活、等级制度等都有所反映,通过陵墓石刻还可以了解各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陵墓石刻发展历史审美心理
前言
我国陵墓石刻是指中国古代皇帝、王侯臣僚和贵族地主陵墓地面上的装饰性圆雕和浮雕。

包括神道上的石象生、碑、望柱、网及其陵墓其他位置上的石人、石兽、牌坊等。

①从现存实物来看,陵墓石刻始于西汉、东汉时已很普遍,唐代达到顶点,之后延续直至清末,历时近两千年,历史源远流长。

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

一、古代陵墓石刻的发展历史
(一)西汉陵墓石刻
据《西京杂记》载,早在秦始皇陵上就有石麒麟,但至今未曾发现遗物存世,或因年久毁珠殆尽,或为史载失实。

持剑石人像(又名翁仲或直阁将军像)本姓阮,是我国秦朝一位威震边关的大将军。

翁仲去世以后,始皇帝命工匠为其铸造铜像,并立于咸阳宫门及城墙之外,以震慑夷狄。

所以,以后的帝工纷纷效仿,并作为一种必不可缺的形象保留在了陵墓的建造之中,作为陵墓的守护神而存在。

在保存到今天的墓前石刻,要数西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前的一组石刻最古,有初起马、卧马、卧虎、卧象、卧牛、卧猪、鱼、蛙、胡人、怪兽食羊、力士抱熊和马踏匈奴等.但是这些石刻的制作和陈列,和后来代表墓主等级地位的陵墓神道石刻不同,它是为了表彰霍去病战胜匈奴的赫赫战功.正如把他的墓建成象战胜匈奴的地点祁连山一样,“马踏匈奴’雕刻为一匹战马正在猛力用足踏住一个仰面跌倒的匈奴士兵。

①温廷宽、王鲁豫主编《古代艺术词典》。

(二)东汉陵墓石刻
在神道两旁布里石刻群,成为一种代表封建等级地位的制度,是从东汉明帝时开始的.东汉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将元旦在宗庙举行的朝驾皇帝的仪式,改到光武帝的原陵举行,成为一种上陵朝拜祭祀的仪式.为便于群臣朝拜,自然就要在陵前,开筑如同宫殿门前大道的神道,神道两帝布置的石刻群,也就相当于设在宫殿前的警卫和侍从了.各级官僚墓前神道布置的石刻群,同样是模仿官署门前的警卫。

由于古人祟尚鬼神,因而陵墓神道石刻群,除象征警卫和侍从的石人外,还需要象征吉祥和驱除邪恶的动物和神兽的石羊、石马、石狮、天禄、辟邪等的形象.那时侯,神道石刻上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遵守,主要反映在其高低大小、数量和品种上的差别。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垅如生前之仪卫耳”。

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的一些陵墓神道石刻来看,帝王陵前的石麒麟、石辟邪等神兽不准臣下所用,实际上是南北朝后的事;人臣墓限用石人、石羊、石虎是唐以后的事。

(三)魏晋南北朝陵墓石刻
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汉代的很多陵墓都道到盗掘,迫使豪强大族不得不改变东汉以来的厚葬之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

魏文帝鉴于“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祸由乎厚葬封树”,决定“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

(《三国志·文帝纪》),废弃东汉明帝以来的陵寝制度。

北魏时开始恢复陵寝制度,也就恢复在墓前神道设里石刻,但数量不多。

南朝帝王陵墓石刻呈现另一番情形:造型雄浑豪迈,雕刻精细俊秀,并融和佛教艺术式样。

如初期的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的天禄、麒麟,造型还显得凝重,作风略具古朴,与汉代石刻的风格尚有脉息相通的联系;而齐、梁陵墓的天禄、麒麟,造型肉丰骨劲,神态矫悍,显得雄骏灵动,矫捷异常,极富有生意;陈文帝陈倩永宁陵的天禄、麒麟,神情动态刻划得更加气旺生动,好象正在腾连欲奔,已完全无汉时呆滞的痕迹。

(四)唐代陵墓石刻
唐代帝陵神道石刻群的布置,是从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确定下来的。

在乾使的神道两旁,陈列有石柱(石表)1对、石飞马1对、石驼鸟1对、石马5对、双手握剑的石人10对、石碑1对、少数民族首领石像61尊。

这象征着初、盛唐
时期天下太平,四方朝贡,国力强盛以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唐代官僚墓前神道石刻群以石人、石羊、石虎为主,如在乾陵的陪葬墓李靖墓前神道两旁,就只有石人、石羊、石虎各一对。

据《唐会要》卷38记载,唐开元二十九年(741),还对葬制的身份等级作了详细的规定,除墓地大小,坟丘高低,碑制外,还对立神道石刻的身份作了具体的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墓地神道可立石人、石兽6件(即石人、石虎、石羊各I对)。

五品以上官员可立石人、石兽4件(即石人、石羊各1对).这反映出在封建等级制度上,唐比前代已有加强。

(五)宋明清陵墓石刻
宋代帝陵的神道石刻群规定又不同于唐代。

以石马、石虎、石羊为主。

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代定制为石柱1对,石马并控马者1对,石虎2对,石羊2对,文武官员2对,宫人1对,门前设石狮。

但根据考古调查的情况表明,所有的宋陵都超出了定制。

至于宋代官僚墓前的神道石刻群则继续沿用唐制,主要是石人、石羊、石虎。

明代帝陵又大大加强了神道石刻群的力量,对神道石刻的种类作了调整,不再使用宋以前使用的较小的石羊、石虎,而启用了较大的动物和神兽。

以在于加强他们想像中的警卫力量。

如明太祖孝陵神道石刻群,就有石狮、石天禄、石骆驼、石象、石麒麟、石马等.明代官僚墓前神道石刻与唐、宋略有不同,就是在石人、石羊、石虎之外,增加了石马。

如明开国功臣徐达的墓前神道两旁.就有石马、石羊、石虎、文臣、武将、石柱各1对。

根据《明会典》的记载,明代的公、侯及一品、二品官员,神道石刻群为石柱、石马、石羊、石虎各1对,石人2对;三品官减去石人1对;四品则为石柱、石马、石虎各1对;五品为石往、石马、石羊各1对;六品以下官员不准设里神道石刻。

清代的帝陵神道石刻群的布置沿袭明代帝陵的制度,清代各级官员墓前神道石刻群也与明代官员大体相同。

《大清律》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用石兽3对;
四、五品官员可用石兽2对;六品以下官员亦不准设置神道石刻。

从明清两代朝廷对神道石刻的森严规定,可以看出其时封建等级制度的加强和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完备。

二、从陵墓石兽造型看各代的审美心理
(一)汉朝时期
大型陵墓圆雕石兽的出现是从汉代起的。

汉代帝国的辉煌业绩,从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及精神活力思想观念诸多方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政治上大肆宣扬尊卑等级制度。

认为这个尊卑等级制度无论生前死后都是不能违背的,这便是为厚葬制度的产生做了理论依据。

由此按照尊卑享受不同的葬式。

其反映在墓室营造、随葬品及陵墓前陈列的石刻上。

在思想观念中,道教宗教意识蔓延。

早期道教追求鬼神崇拜,追求神仙之说,这种“鬼”和“仙”的思想便影响汉时的葬制。

汉代石兽造型总的特点是体量较大,大多背生双翼,只注意轮廓大动作的神奇夸张,对细部不作忠实的描绘,表现出威武、矫健、凶猛的气质和稚拙、升腾的气势,起着驱避邪恶和作灵魂升天的坐骑双重功能。

它们具有守卫陵墓、象征吉祥和引导升仙的功能,是道教宗教意识下的产物。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个政权割据、分裂动荡的时代,在这期间,战争频繁,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盼望安定成了人们的共愿。

这时随着佛教造像的大规模出现,石兽造型也随之多了起来。

它的大量出现除了体现尊卑等级及引导升仙的职能外,而又从佛教的教义出发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兽。

反映在造型上必同佛象的尊严、宁静与人们渴望安定的的心理相一致,必然是以静为主,静中有动,构成时代艺术风格。

作为护法神兽则当然就要具有凶猛和顺的特点。

故这个时期的石兽造型,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石兽造型的传统,另一方面由汉代的拙扑凝重向着矫健灵动转变,尤以着重刻划神态反映时代思想意识和艺术风格。

其表现为大多昂首鼓胸,骄视一切,狞厉中见温顺,气势恢宏而稳重。

这一时期以南朝的石兽造型最具代表性,就其石兽造型风格及所包含的石兽功能来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佛教教义的产物。

(三)隋唐时期
唐代是继汉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四夷文化融汇发达,人们胸怀浑宏,自信自足,有着舒展自由的情趣,豪门权贵以自己的门第高贵,家赀富有而感到自豪,以致权势门阀观念甚嚣尘上。

石兽造型也反映了此种心态,就其镇陵狮子为代表作品,可以说彻底摒弃了神秘的色彩,过去那种拘谨、冷漠、神秘的气氛不复存在,代之的是健强、饱满、丰腴、比例适当、结构合理、并富于人情味的令人爱慕的狮子形象。

它象身着甲胃的武将一样,忠实地守卫着主人的陵寝。

①狮子是人世间的猛兽,习称之为百兽之王,陵
①郭太松:《浅谈古代狮子造型艺术》,《中原文物》1992年04期。

墓前置一对威武可怖的石狮子,以体现墓主生前显赫的地位。

可见唐代狮子造型是着眼于权势的象征,从而取代了汉代、南北朝时期引导升仙、护法功能的主要位置。

(四)宋至明清时期
繁盛的唐朝以后,历史又一次进入了一个混乱动荡的年代,五代的分裂,造成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痛苦,盼望能一出救世济民的神仙。

五代以后,北宋统一,历史的反复变化,社会审美心理也随之变化,就石兽造型而言,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就是始于北宋的世俗化。

宋陵前期石刻造型粗壮,刀法洗练,带有晚唐遗风,中后期逐渐变得修长,刻工更加细腻,人物中文臣静雅,武臣也有儒将风度,甚至瑞兽图案也都变得沉稳,逐渐趋向写实。

明清时期陵墓石兽造型,以狮子为例,由唐代以前的陵墓、寺庙、宫殿为主要列置对象,发展到衙署、城门、津梁、公园、关隘、道卡、渡口都可安置石狮。

这时的狮子成了宫殿、衙署门前的装饰点缀品,千家万户的吉祥物。

造狮本旨只为了从心理上调整住宅与周围自然环境、建筑主体的对照配衬关系,让吉祥物镇住穷山恶水,驱走灾疫贫困,狮子形象与民间舞狮造型相通,已变成福禄祯祥的吉祥物。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陵墓石刻确实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规模,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制度之完善,是雕刻史中一伟大成就。

陵墓石刻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现实生活、意识形态、等级制度等都有所反映,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的陵寝制度。

从陵墓石刻的演进,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两千年的兴衰历史,而且可以了解各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胡开祥:《古代石兽造型及其思想内涵浅析》,《四川文物》1994年05期。

[2] 杨荣新:《我国古代的陵墓石刻》,《文史杂志》1991年03期。

[3] 刘莲香:《我国陵墓石刻漫谈》,《四川文物》1994年04期。

[4] 温廷宽、王鲁豫主编《古代艺术词典》。

[5] 郭太松:《浅谈古代狮子造型艺术》,《中原文物》1992年04期
[6]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