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石雕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
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
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
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
计有“马踏匈奴”、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
这些石雕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
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
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
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
石雕既保持石块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
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
霍去病墓石雕教案
霍去病墓石雕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了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
2. 帮助学生掌握欣赏石雕作品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包括造型、线条、表现手法等。
(2)石雕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
2.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欣赏方法独立评价石雕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霍去病墓石雕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 直观演示法:展示石雕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古代艺术的殿堂,去领略霍去病墓石雕的独特魅力!在开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讲述霍去病抗击匈奴的英勇事迹)大家是不是对这位英雄充满了敬佩呀?那么,为了纪念他而创作的石雕又有着怎样的精彩呢?(二)背景介绍霍去病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然而,天妒英才,他英年早逝。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汉武帝下令为他修建了陵墓,并在墓前放置了许多精美的石雕。
这些石雕不仅是对霍去病的缅怀,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水平的体现。
(三)作者介绍这些石雕作品的创作者虽然大多没有留下具体的姓名,但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杰出的工匠。
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创造出了这些不朽的杰作。
(四)课文朗读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朗读一段关于霍去病墓石雕的描述,大家边听边想象石雕的样子。
(朗读相关文字)(五)图片展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霍去病墓石雕的图片。
(展示图片)大家可以仔细观察这些石雕的造型、线条和细节。
(六)问题思考1. 这些石雕的造型有什么特点?2. 线条的运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3. 从这些石雕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吗?(七)分组讨论同学们,现在分成小组,针对刚才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你们的看法。
霍去病之墓开神道石刻先河,“马踏匈奴”犹使胡尘千里惊
霍去病之墓开神道石刻先河,“马踏匈奴”犹使胡尘千里惊神道石刻的产生时间历来众说纷纭,但大多学者持“东汉起始”论。
目前发现最早的属于墓前的神道石兽主要是东汉时期的。
而东汉之前的西汉霍去病墓墓前石刻,一般被认为是神道石刻的雏形。
唐乾陵神道石刻李贤注《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说:“墓前于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神道一般指陵墓前开筑的大道,宽百米,是与四条羡道相连接的地面上的道路,以东神道为主要道路,不允许任何人侵占。
著名陵寝制度研究专家杨宽先生指出,在墓前开筑神道,应和当时盛行上墓祭祀的礼俗有关。
如同宫殿一样开筑便于群臣朝拜的大道。
石像生则是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秦代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仪卫耳。
”这些石刻被成对布置在神道的左右两旁。
秦汉时期,陵墓上开始出现石刻雕塑。
霍去病墓形状像匈奴居地祁连山,冢上有坚石,冢前有石人、石马,至今尚存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野人食熊、异兽食羊、卧猪、卧牛、石鱼等十数件,是我国现存早期石雕群中体积最大的圆雕作品。
西汉马踏匈奴石雕霍去病墓茂陵石刻现藏茂陵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马踏匈奴”是一件纪念碑式的雕塑,一匹骏马神态岿然,蹄下踩着一持弓握箭的匈奴人物形象,作挣扎状。
骏马威武雄劲,匈奴卑琐丑陋,形象地表现了墓主人抗击外来侵扰,保卫国家安宁的英雄气概,所以这被视为中国古代第一个主题明确的纪念碑式雕塑。
霍去病墓石刻,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
东汉石辟邪高190cm 长297cm 宽90cm 1992年12月孟津油坊村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茂陵石刻虽然具有纪念意义,但从陵墓形制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随意性,并没有形成陵墓石刻的规制。
事实上,除了陕西城固张骞墓前有一对石兽之外,其他西汉陵墓前,绝少发现有石刻。
霍去病雕塑
明十三陵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的陵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的陵寝
15
“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 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 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 .
跃马高1.50米,长2.40米。
可息 跃 跃 挡动 马 马 的作 表 冲姿 现 劲态 了 ,。 闻 这由 惊 正静 而 是而 动 骏动 , 马, 将 雄如 要 烈箭 奔 气在 腾 概弦 而 的上 尚 最, 未 佳发 完 艺则 全 术风 跃 表驰 起 现电 的 。掣 霎 ,时 势间 不瞬
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
1914年法国诗人谢阁兰拍摄的霍去病墓地照片
霍去病墓底部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 18米,高约25米。
陪以这 霍 葬茂一 去 墓陵带 病 。规共 墓 匈 模有位 奴 最汉 于 未 灭 大帝陕 , 。陵西 无 霍五 省 以 家 去座兴 为 病,平 的 墓故县 千 是此 东 古 名 西地北 句 汉称约 。 武为 帝五公 茂陵里 陵原处 的,。
伏虎: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 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一蹴而发。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斑纹不雕而现,异常生动。
艺术特色: 1、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 2、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 3、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汉代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典范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受到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精细的雕刻技艺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以其精细的雕刻技艺著称,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细致的形象在霍去病墓石刻中,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霍去病像大致符合历史形象。
面部表情生动,神情自然,身姿端庄,衣纹、发丝等细节描绘入微。
通过细腻的雕刻技巧,艺术家成功地再现了霍去病的风采和形象。
2. 耀眼的装饰霍去病墓石刻中的装饰元素丰富多样。
墓碑上常见的云纹、凤纹等寓意吉祥的纹饰,以及华丽的衣饰图案,展示了当时的富丽华美的风貌。
这些装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还彰显了霍去病的身份和地位。
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不仅在雕刻技艺上表现出色,还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1. 立体感强烈霍去病墓石刻常常以立体的方式呈现。
雕刻师巧手造型,并利用阴刻的方式,突出人物和装饰的层次感,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通过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墓石刻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沉浸式的感觉。
2. 丰富的图案和纹饰墓石刻上的纹饰和图案多种多样,包括云纹、凤纹、花鸟图案等。
这些图案不仅装饰作品,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凤纹寓意着吉祥,花鸟图案象征着繁荣和生机。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纹饰,墓石刻中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艺术特点的总结与回顾对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与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精细的雕刻技艺使墓石刻中的霍去病形象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人物形象。
2. 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立体感强烈的雕刻和丰富多样的图案纹饰,给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个人观点与理解:汉代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佳作,其艺术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还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观念。
陕:咸阳茂陵博物馆--观茂陵出土文物,赏霍去病墓葬石刻!
陕:咸阳茂陵博物馆--观茂陵出土文物,赏霍去病墓葬石刻!咸阳的五陵塬上,有汉武帝茂陵。
在其陪陵霍去病墓,以其出土大型石刻为主体,辅以茂陵出土文物建成一座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茂陵博物馆。
该馆现有二座文物陈列室,一座汉武帝故事造像艺术展和六座石刻廊房。
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哀其才、彰其功,敕令为其建一座“像祁连山”的墓冢。
这座“冢像祁连山”大墓,建成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同时又在两年之内,开凿了巨型石像生置墓冢上下。
↓霍去病的墓顶建了座览胜亭↓墓冢后坡地建了霍去病事迹展示馆。
环绕墓冢建有亭、廊,内置霍去病墓葬石刻十六件。
墓前两亭,亭内置“马踏匈奴”和“跃马”。
墓冢东西两廊内,陈列其余十四件石刻。
霍去病墓葬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简练,造型古拙雄健,“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霍去病墓葬石刻无论是从观赏价值、历史价值角度,还是艺术价值、研究价值,都堪称国宝。
这十六件石刻中,被鉴定为国宝的有十二件,其余四件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国宝级别石刻分别是,马踏匈奴、跃马、起马、石人、人与熊、怪兽吃羊、野猪、伏虎、卧牛、卧象、蛙、蟾。
国家一级文物分别为,石鱼两件、石刻题记两件。
马踏匈奴↓跃马↓起马↓伏虎↓蟾蜍↓蛙↓石鱼↓石鱼↓人与熊↓石人↓“平原乐陵”题记石,无法拍清“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字样。
↓“左司空”题记石↓“左司空”题记石↓卧象↓怪兽吃羊↓野猪↓卧牛↓汉武帝故事造像艺术展《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初置茂陵邑",茂陵营建,共历时五十三年,据史书记载,把全国每年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花费在陵墓的修建上。
(说明文字摘自360百科)↓茂陵出土文物展↓彩陶马头,1998年兴平西吴镇来祁寨村出土;陶牛,1975年兴平南位镇陈门村。
↓彩绘陶马,1984年兴平庄头村出土。
霍去病墓的石雕
霍去病墓的石雕关中盆地渭水北岸的咸阳塬上,东西向横列着九座西汉王陵,其中最为显贵的五陵,是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
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因此咸阳塬也被称作“五陵原”。
“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描述的就是这里。
建元二年(前139年),才登上帝位不久的汉武帝开始修建茂陵。
《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三分之一的税赋用在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上,足见其辉煌。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17岁即从军征匈奴的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
霍去病短短的一生,似乎专为驱逐匈奴而来,他在匈奴的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中,封狼居胥,然后——轰然倒地。
汉武帝为此心痛不已,让他陪葬在自己的茂陵东侧,“为冢象祁连山”,以彰显他两战河西的奇功。
霍去病墓最令我痴迷的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14件大型石雕。
1、马踏匈奴高1.68米,长1.90米,放在霍去病墓前,在体现西汉对匈奴的征服时,也为霍去病送上了最高的赞誉。
马骨架匀称,肌肉结实,躯体剽悍肥壮,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
而匈奴人则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狼狈挣扎,须发蓬松零乱。
马踏匈奴,用一人一马的对比,构成了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
马的形象被刻画得坚实有力,气宇轩昂,如同强大的汉军,凛然不可犯。
大张的鼻孔,圆睁的双眼,战马大战后的飞扬,对敌人的蔑视,扑面而来。
马腹下的匈奴人,那蓬松四张的须发显出了他的惊慌失措,他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似乎在声嘶力竭的大吼。
尤其要注意的是,雕刻家并没有将战败者简单地处理成横陈马下的尸体,而是刻画成仍手攥弓矢,会随时抓住机会,翻身再起的顽敌,这样戏剧化的造型,不仅反衬出胜利者的强大,还传达出了作者的警世寓意。
结合历史来看,封狼居胥后的元狩六年(前117年),因为匈奴单于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再一次进行战争动员,欲歼灭单于主力。
霍去病墓石雕的形制解析
霍去病墓石雕的形制解析一、中国石雕艺术的发展背景以及霍去病墓石雕研究的意义中国的石雕艺术源远流长,汉代石雕艺术形成了重意不重形的简约艺术风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石雕艺术主要体现在陵墓雕刻为主的写实艺术风格。
近代的中国由于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闭关落后,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发展。
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写实艺术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界科学和解剖知识的掌握,中国的石雕艺术在曲折中逐渐发展,石雕艺术走向更加细腻,在造型上也达到对实物的最大的接近的艺术形式。
今天,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石雕艺术也需要在继承古人优秀艺术成果的同时借鉴东西方艺术的优秀艺术成就,汉代石雕的简约艺术形式在今天看来同样需要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研究和借鉴。
二、霍去病墓石雕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文化艺术背景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秦代统一后国力强大的时期,不管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比较发达,在当时成为了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轴心。
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工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秦代的严谨精致的风格在汉代没有得到继承,在写实方面远不及秦时,但汉代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并继续发展,其石雕艺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注重写意而不重写实。
强大的西汉王朝继承和发扬前代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从而使汉代的雕塑尤其是霍去病墓的雕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作为封建社会前期强大王朝的艺术代表,体现出了汉人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精神。
(二)民族心理匈奴在秦汉交替之际各部统一逐渐强大起来,控制了北方的广大地区,在汉代初期汉朝的军事力量还没有成熟,匈奴的不断南下侵扰成为了汉朝的最大隐患,长期不断的战争使汉朝和匈奴的积怨越来越深。
在长期以来的战争中汉朝一直处于劣势,直到汉武帝时国家的军事实力逐渐强盛,局势才得到了扭转。
在这种背景下霍去病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了安定北方边塞的决定性胜利。
霍去病陵墓石雕
霍去病陵墓石雕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
想知道更多关于霍去病陵墓石雕的相关信息吗?那就随店铺来看看吧!霍去病陵墓石雕简介霍去病墓石雕是一组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石刻群,存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系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优秀石刻匠师所雕造。
据《史记?卫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18岁任剽姚校尉,受汉武帝重用,参加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后升任骠骑。
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至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五年之内,六次出击匈奴均获胜。
汉武帝曾因他屡建奇功,为他修建宅第,他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千古名句。
这位青年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
汉武帝特地在茂陵东面不远处,选定霍去病的墓址,建大冢似祁连山,来纪念元狩二年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取得的关键性胜利。
并令中府工匠为他雕刻巨型石人石兽置其墓前和墓上以表彰他的功勋。
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野兽食羊、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两件。
另外还有更多的岩块是未加雕凿的。
这些竖石分别安放于坟墓前面,丛立于坟冢之上,石雕、竖石、坟冢、草木共同组成了一个艺术综合体。
这种独具匠心的坟墓设计,既有天然的背景,又有人工的雕凿,分散的作品和人化的自然烘托了主体雕刻马踏匈奴,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群体。
霍去病陵墓石雕建筑特点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便撒手西归。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
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
霍去病墓底部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5米。
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
谈茂陵霍去病墓的石雕艺术
冢前立纪念碑式的石人、石马。用它们将转战祁连 死挣扎的状态,这是汉代战场的缩影,表现的是庄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 作者简介:刘亚利(1980 ~),女,博士, 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王静:人与自然 :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态 创作概述 [J].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6
291
霍去病墓石雕群充分运用了圆雕、浮雕及线 壮沉静,具有凝重安详的气氛。而石刻《人与熊》、
刻多种手法,因材施艺的将天然石块按照其形状赋 《怪兽食羊》则是彰显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予内在活力。《跃马》是在整块巨石上去粗取精, 通过对人与兽的殊死格斗、和一种吞噬与挣扎的场
删繁求简雕凿,对于厚度大于马颈下的石料没有凿 面的展现,来再现当时的艰苦战斗,使人联想起浴
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是霍去病 ( 公元前 140- 公元前 117 年 ),霍去病的墓穴 " 就地取材 ", 采用秦岭山区硬度很强的花岗岩雕刻而成,共有 16 件石雕组成,葬在岳西省兴平县汉武帝陵东北 处。其体现着西汉时期深沉雄大、奔放有力的时代 风格。霍去病墓的石雕群雕刻的技法采用圆雕、浮 雕、线刻等技法,利用石块厚重的质感,删繁就简 地赋予其顽强的生命活力 , 让人感受到浑朴而豪放,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深厚的风格,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在霍去病墓 艺术的重要成就,是中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方法进行雕刻的 里程碑。(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的张力美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的张力美张力概念本是个物理概念,指同存于某一物体内分子间互相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一种牵引力。
它被引入美学与哲学领域是因为这一概念所标示的物理现象体现出了一种事物存在的独特状态——张力状态,即一事物内部或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立,却又相互吸引并收缩为一个整体的状态。
而作品正是因其内部矛盾因素的相反相成、微妙统一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张力美。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作为我国古代雕刻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典范,在整体与局部、形式与内容、静态与动势等对立因素方面体现出来的张力关系,使作品极具力度,给人的心灵以极大的感染和触动。
一霍去病墓石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风格特征西汉初我国北部草原地带存在着以游牧业为主的匈奴政权,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并不断南下扰汉,掠夺人口和财富。
西汉前期由于经济军事力量不足只能采用防御安抚政策,到汉武帝时期,时机成熟,于公元前133年开始对匈奴展开强大的反击战。
霍去病,西汉名将,18岁起领兵作战,24岁病逝,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率军深入祁连山远征匈奴,六战六捷,为解除北方边患,安定民生,打开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他的英年早逝让汉1/ 9武帝甚是痛惜,特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以表彰其功绩。
霍去病墓石雕位于茂陵东约一公里处,它是我国古代雕刻史上杰出代表,又是古代陵墓雕刻群中,区别与其他陵墓雕刻的形制样式而独树一帜的雕刻精品。
霍去病墓石雕现存16件,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野人博熊、卧猪、跃马、石鱼等等。
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雄厚,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霍去病石雕整体体现了意象审美特征,是气势与古拙的统一,追求一种醇厚、雄浑、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整个石雕群没有任何刻意雕饰的痕迹,追求天然雕琢之感和“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
关于霍去病墓石雕的意象审美取向,较为普遍的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秦统一后,六国能工巧匠聚集咸阳,完工后大半工匠被坑杀,这就造成秦汉之间师承上的断代,汉代审美取向因而呈现独立性;第二种认为霍去病墓石雕采用的艺术语言并非华夏本身的艺术语言,而是采用胡人的艺术风格;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汉主要发展了楚文化,因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霍去病的墓前,为何雕刻一只石牛?
霍去病的墓前,为何雕刻一只石牛?陕西咸阳的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其中还有不少的陪葬墓,霍去病之墓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他的陵墓多多少少有些特别,为何呢?因为他的墓前摆放着不少石像生,而石像中居然还有牛的形象。
一代神将的墓葬前为何要摆放“笨拙”的石牛像呢?想要揭开这个谜团,那就听小编给您一一道来。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从秦汉开始,大凡历代帝王的陵墓外,甬道旁都会摆放石头雕像,这些石雕像被统称为石像生或翁仲。
石像生并非个个都是人形,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石羊、石马、石虎等。
它们是由皇帝生前的仪卫演化而来,用以彰显帝王在阴间的排场与权势。
石像生起源于秦汉,兴盛却是在明清,朱元璋戎马一生,其死后墓葬之地开始摆放石像生,后世明王朝君主争相效仿,形成了墓葬必有石像生才算符合规制的葬俗。
《明会典》曾规定,公侯大臣们需要按照品级高低,设置石羊、石虎、石马、石狮、石象、石骆驼等等的石像生。
可是石像生的数量,若是超过规定品级的数量,则以逾制定罪。
到清朝时期,清代帝王们仍然沿用明王朝石像生的葬俗,甚至到了清朝末年,也依然不顾贫瘠从府库中专门拨款雕制石像生,可见石像生在皇族眼中的确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霍去病在汉武帝时期号称“神将”,在他17岁时就曾跟随卫青大破匈奴,自此之后,霍去病连战连捷,在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中,多次击败匈奴,直至封狼居胥成就不世之功,解决了汉帝国一直以来的心腹大患。
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年仅24岁就不幸离世,为了纪念这位“神将”,汉武帝特意在茂陵为其建造陵墓,以表彰他的功绩。
霍去病墓前有石像生17件,不同物12件,其石像生的形象古朴雅致,并且都是依石头本来的形状而顺势雕琢,突出了古人追求神似的自然理念。
在众多的石像生造型中,最让人瞩目的还是其中的一尊“卧牛”像,该像为一头老黄牛形象,老黄牛伏卧于地面,双目肃然,似乎在警惕的看着前方,牛背上还有鞍鞯的雕刻线条,细节刻画十分逼真。
流转的雕刻——汉霍去病墓上的石雕
象 上 。 如 果 这 样 的 审 美 经 验 只 是 一 个 偶
然 ,它 不 会 形 成 大 的 整 体 气 氛 , 一 旦 这样
的 审美 经 验 连 续 地 以不 同 的 角度 呈 现 在 我
们 的面 前 ,这 种 想 象 空 间 的 不 断展 现 ,就
形 容 它 ,但 是再 也看 不 到 它 们 在 特 定 环 境
下 的精 微 所 在 。这 些 宏 伟 的雕 像 原 来 是 同 很 多 巨 大 的 石 块 一 起 参 差 屹 立 在 墓 冢 上
的 , 因 为 雕 像 是 线 的 阴 刻 结 合 圆 雕 的 手
法 , 随 日 月 的 升 降 , 在 自然 条 件 的 天 光 下 ,我 们 看 到 的 雕 刻 形 象应 该 是在 幻化 不 定 的状 态 中 。大 有 万 山丛 中 , 人 喊 马 嘶 , 熊 咆 龙 吟 , 出没 无 常 的情 境 。 以 这 只 卧 虎 而 论 , 我 们 最 初 看 到 它
的 审 美 的丰 富性 , 以什 么 样 的手
段 来 营 造 作 品 的整 体 气 氛 ,这 一 点至 关重 要 。 仍 以 霍 去 病 的墓 雕 为 例 ,它
们被 视 其 为 珍 品 的人 们 , 由原 来
我 们 太 幸福 了,甚 至 觉得 今 天 的生 活 可 以摆脱 陶 瓷而 不会 茫然和 不知 所措 。 可 当你 用玻 璃 、 不锈 钢 、 塑料 等 材料 将 你 所依 赖 的 陶 瓷一 并 替换 掉 时 ,你 一 定会 发 现 生 活 忽然 变得 不美 , 变得 生硬 。别 看 陶瓷是 个 坚硬 的生 灵 ,但 在 几 千 年 的 中华灿 烂 文 明 中 ,她 所 表达 出 的意 愿恰 恰 是我 们 文 明长 河 中从 不 问断 的一 种努 力 。 这种 努 力沁 八人 心 ,愈 久 弥香 ;这种 努 力 ,柔弱 如 水 , 以柔克 刚 。
霍去病的墓前,为何雕刻一个石獭,竟是这个让人想不到的原因
霍去病的墓前,为何雕刻一个石獭,竟是这个让人想不到的原因霍去病,西汉时期的名将,军事家,一生战功卓著,无奈却英年早逝。
他的死,让汉武帝非常悲伤,并为他专门修建了高规格的陵墓。
可是,在霍去病墓前的众多的石雕中,有一个石雕却与众不同,竟然是一只石獭。
为什么要雕一只石獭在霍去病的墓前,这里面有什么隐含的意义?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霍去病绝对是个神话。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将星云集。
但是,能称得上是战神的,又屈指可数。
可霍去病,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战神。
他17岁时第一次出征,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数百里,斩获敌人2028人,还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被封为冠军侯。
19岁起,两次率后出击河西,迫使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从此收复河西地区。
21岁,霍去病又领兵深入漠北,歼敌7万余人,俘虏了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还有将军、相国等官员83人,封狼居胥,一举打败匈奴。
就在霍去病彻底打败匈奴之后不久,元狩六年,只有24岁的霍去病却突然因病去世。
尽管霍去病的死因,直到今天还是个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对失去这样一位战神深感悲伤。
他追谥霍去病为景桓侯,并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高规格的陵墓,给了他陪葬皇陵的殊荣。
甚至把霍去病坟墓外形修建成祁连山的样子,用来表彰他建立的不世之功。
据历史记载,在安葬霍去病时,汉武帝还特意调遣了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为霍去病送葬。
霍去病墓的规格很高,底部南北长101.5米,高达18.38米,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
在长长的神道两旁,还摆放着象、牛、虎、“怪兽吃羊”、“人与熊”和“马踏匈奴”等17件巨大的石雕。
这些巨大石雕无一不生动活沷,形象逼真。
小编不说其他,单有一件长1.6米,高60厘米青绿砂石石雕,这件石雕雕刻的是什么动物呢?一开始,根据它的形态,人们以为它是青蛙,或者是蟾蜍。
浅析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的艺术价值
浅析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的艺术价值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无论是在内容题材、风格形式、雕塑表现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时代特征。
雕塑题材主要涉及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生活及民俗雕塑。
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而汉代的厚葬风使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众多,这时代工匠艺术家所创造的帛画、石雕、陶俑、画像石(砖)等,相较于之前的各类雕塑作品,更显现雄浑博大之气,在陵墓雕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古朴深厚的造型、夸张而充满动势的神态、蕴含时代精神的风格。
霍去病墓位于汉武帝陵墓—茂陵的东侧,形制巨大,墓前布置有各种巨型石兽雕刻,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摆设有石雕作品的墓葬。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有着许多独到与创新,包括其石雕群风格和造型语言的创新发展、审美意义、卓越的艺术成就等诸多方面,具有划时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主要对霍去病墓石雕群中《马踏匈奴》这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造型手法进行分析,试论述其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霍去病墓概述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
西汉时期由于北方匈奴依靠强大的武力不断入侵中原,对西汉的统治和发展构成巨大威胁,西汉自汉高祖刘邦起就对匈奴使用和亲政策来换取短暂的和平时光,对内而采取休生养息的使国力渐渐恢复元气,直至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汉武帝开始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了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正式对匈奴宣战。
霍去病自18岁第一次跟随舅舅卫青抗击匈奴起,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六次出击匈奴,六战六胜,为安定民生、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却因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刘彻痛失爱将,为纪念其在对匈战争中创下的赫赫战功,乃“发民国众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为其在茂陵东侧边上建造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陵墓,这位抗击匈奴、屡建奇勋、扬大汉声威、长中华志气的民族英雄就静静地长眠在这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咸阳霍去病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咸阳霍去病墓霍去病墓位于咸阳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建于汉武帝元鼎元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去病,西汉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
元狩六年病逝。
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
墓周围有一批巨型石雕,又有许多巨石,散置墓地。
霍去病墓是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之一,西为卫青墓,东为金日婵墓,距茂陵约一公里。
茂陵博物馆就在霍去病墓,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
也许是因为建设年代较早,展厅设施及布展落后,完全靠自然采光。
展品上常常是人影攒动,展柜玻璃反光强烈,看清文物都难。
霍去病霍去病墓石雕作于西汉元狩六年前后,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野人、野兽食羊、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两件。
另外还有更多的岩块是未加雕凿的。
这些竖石分别安放于坟墓前面,丛立于坟冢之上,石雕、竖石、坟冢、草木共同组成了一个艺术综合体。
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方法,突出神态和动感,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
茂陵博物馆设在霍去病墓。
鎏金马出土于平阳公主墓南,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
头部造型生动,粉鼻亮眼,两耳竖立。
是以汗血马为原型制作的。
“马踏匈奴”是石雕中最著名的一座。
跃马西面的汉大将军卫青墓远处可以看到多座茂陵陪葬墓,其中有霍光墓、长信公主墓等。
墓前石碑,题铭:“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
上款为“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
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兴平县事顾声雷立石”。
卧马石蛙伏虎卧牛卧像”怪兽食羊“卧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汉代以前的旧的雕塑模式,形成了更加成熟的中国 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这个意义 上说,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作为刻画汉武帝时代征战匈 奴的英雄的雕塑艺术作品,已经转化成了中国古代墓 葬文化的艺术形式,它成为格式化和制度化的规范, 成为永恒的历史。它的历史价值不仅仅是时间刻录的 历史事件的艺术写照,而是超越时间界限的一种艺术 风格,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周密 的考虑,留下精湛的技艺,为我们创建了辉煌的艺术 丰碑。这种纪念碑式的艺术创作作为陵墓雕刻作品的 典范,永恒地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品类。
谢谢观赏
再见
为了使这些石刻能够长期安放,作品采用 坚硬的花岗岩石来加以精练的雕刻,同时 也极为科学的处理了作品的空间力学,采 用整石雕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在形 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 并在细节表现上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
艺术价值
尽管霍去病墓前石雕群的出现只是美术史的一个片断,但通过对
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往往不是 其自身单线的延续与成长,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间、不同艺术种 类之间的相互交叉影响和作用的结果。霍去病墓的这些石雕得以 保存至今,它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画面,作为早期的现实主义雕刻 艺术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中,除了驯顺的动物,凶猛的野兽之外,最 精彩突出的莫过于主雕《马踏匈奴》,表现的是曾和霍去病生死 相依的马,马上虽没有出现马主人,但显而易见,石马就是霍去 病的象征。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表现出具体 的历史情感。而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也恰恰是这个王朝指令者的意 志。艺术的语言实际上是制度化的汉武帝的话语权的直接表现,
霍去墓石雕
12级08班于 莹 陈思蓓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侧, 形制巨大,墓前布置有各 种巨型石兽雕刻,是现存 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由于西汉时期的礼教制度 森严,墓葬的级别分别由 陵、墓、冢、坟、穴依次 向下排列,唯有帝王才能 建造陵墓,致于将军之封, 霍去病墓的巍峨浩大却是 首屈一指,空前绝后,这 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仅有 的特例。在陵墓的高大封 土之上,布设多种人兽石 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 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 石雕群原本散置于封土上, 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 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 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 术精品 。
卧象
长2.60米宽1.60米,神情安详宁静,性格坚
韧耐劳.质朴敦厚,圆睁双目,肥大喘息的 鼻和宽厚的嘴,使象的形象真实生动。
石头猪
风格粗犷,不拘泥细节,连石材表面也不
加以修饰,除了头部突出嘴,眼,耳,的 特征以外,四肢用阴线刻出,可以看出工 匠们的聪明才智。
石雕得以保存的原因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一种纪念作用的雕塑,
霍去病墓陵简介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 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 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 前石刻现存16件,为我国现存 年代最早的石象生实物资料。 可辨识的石象生14件,其中有 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 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 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 猪、跃马、“马匈奴”、卧马、 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 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 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 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 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 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 珍品。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无疑是一个转折点。不论是 气宇轩昂的高大战马,还是温顺敦厚的牛、羊, 都可以看出其独特风格。每件作品都非常注重
形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具体的说,它独 特的风格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通过深刻的 象征构思,形象明快,透视出具有现实价值的 象征意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运用精湛的技 艺和典型的刀法笔触塑造每件作品,具有高度 的传承性。历史性、象征性和技艺传承这三点, 正是西汉以后所有陵墓雕塑包括纪念碑式雕塑 共有的艺术特点。
马踏匈奴
霍去病墓石刻群的代表,风格沉著雄厚!
具有端庄肃穆的意趣!题意含蓄,而表现 意境博大,是一件融合写实与浪漫两种手 法的重要作品>
卧虎
用整块石头雕大形, 虎的四肢及皮的斑纹, 皆以深浅不同的阴线 表现,给人的感觉是 虎皮的松软富有弹性 的特点似可触摸。
,
利用石材的圆形,稍
加雕刻,塑造出一只 威猛的伏虎。身上的 斑纹用聊聊几笔阴刻, 简介明快,不损伤大 块面的整体感。
高114厘米,长260厘米,利用自然石块稍
加修饰的办法来处理,形象动态上不受局 限。头部微仰,一只腿向前伸出,蹄用力 着地,另一只前腿微曲抬起,都反映出这 匹马将起未起的动作过程。作者仔细观察 这一生动的动态,然后又智慧地,细心而 又大胆地雕凿这一具有深意的题材。尽管 这一件卧马形象拙朴但蕴有一般的马所具 有的活力。
秦以前的国君墓上未发现石雕,秦以后的西汉 1l座帝陵也未发现一件石雕,唯有在霍去病墓 前发现了石雕群,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陵
墓石雕,也是陵墓石雕的开山之作——纪念碑 式雕塑。 石雕群屹立在霍去病的墓前,倾注了无名工匠 的情感和愿望,有纪念碑一般意义,它是墓地 艺术的格式化、制度化的烘托。霍去病墓在石 雕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 史地位,不是因为它历史年代的久远而产生价 值,而是因为它建立了墓地纪念碑的格式和制 度,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