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理论 2

合集下载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中起到关键作用,主张通过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波动。
详细描述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是政府稳定经济周期的重要工具。他们主张通过调整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来 刺激或抑制经济活动,以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强调货币政策应具有前瞻性,以应对未 来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
货币供应与需求
总结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强调货币供应和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认为货币供应的变化 会影响总体需求和物价水平。
详细述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总体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物 价水平。他们强调货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
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
总结词
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
1 2
货币政策操作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主张货币政策应关注短期 总需求,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 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效果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显 著影响,能够刺激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3
政策建议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应具有前瞻性,根据 经济形势预测未来趋势,提前采取措施。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金融 工具、交易方式或服务模式来提 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降低交易
成本的行为。
金融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 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升级
和技术创新。
金融创新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和 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确保金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0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货 币金融理论的实践应用
金融风险与监管
金融风险是指因市场不确定性 导致的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包 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
性风险等。

介绍凯恩斯主义

介绍凯恩斯主义

介绍凯恩斯主义1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指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他于1936年出版了《通论》,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的面貌,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重视国家干预经济运作,他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着不完善和波动性,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机制无法自我调节,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以达到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有几个基本理论:2.1需求决定经济凯恩斯认为,经济的长期发展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的规律决定的,因此,在经济运作中,必须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决定经济增长的局面。

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部分组成。

消费和投资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支出则是由政府决定的,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控制支出水平来实现总需求的平衡。

2.2政府干预经济在凯恩斯看来,唯有政府干预才能使经济稳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必须积极干预,实现完全雇佣和保持经济稳定,具体包括控制货币发行量、公共工程建设、提高社会福利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

2.3消费不足论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是导致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引导投资,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

2.4控制利率凯恩斯主张利率应当由政府控制,而不是由市场决定,他认为,利率高会减缓投资,对经济发展不利,利率低则可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在采取减税、增加支出等政策时,应该关注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3应用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可以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包括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政策制定、经济周期和财政支出等。

在美国和欧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被纳入国家经济政策中,中国政府也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投资,扩大内需,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供给并非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而主要是由商品流通及经济活动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并由此决定了在市场化金融体制下,应采用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着眼于货币需求的间接货币调控模式。

本文首先阐述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利率型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视野内,分析了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特性,最后建议中央银行采用“盯住利率型”的货币调控模式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当然,这有赖于首先建立起良性的利率市场形成机制。

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采取的,通过影响货币和其他金融条件来寻求实现持久的产出增长、高就业和物价稳定等广泛目标的行动。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供给影响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和作用方式,离开这些环节和方式,货币政策工具就失去了作用的前提和依据。

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模式的选择是与对货币供给特性的认识和判断紧密相连的,货币供给的特性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由商品流通及经济活动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则指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过程以外的其他因素(如货币当局)所额定制约的外在变量。

当代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都是以外生货币供给为理论基础的。

然而,自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并通过经验事实证实了相反的结论。

尽管他们的声音有时因处于非主流地位而略显微弱,但他们的观点与论据为我们拨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认知市场经济运行的真实面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我们正确把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制定货币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首先对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予以简要论述,以便为后面探讨内生货币供给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一个理论平台。

一、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与外生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分歧从货币理论史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上看,争论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关系上,争论的真正意义在于货币内生性供给的客观必然性而非必要性上。

凯恩斯主义认为

凯恩斯主义认为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

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货币金融理论基础上。

1.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

所谓“计算货币”,是指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

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不具有实质价值。

本身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是国家凭借权力创造的,并有权随时变更。

2、货币的职能是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作为财富的积累,充当贮藏手段。

这里的贮藏财富职能与马克思所说的“贮藏手段”职能是不同的。

3.货币的特征1)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

率除以购买货币人数的变化率。

凯恩斯认为,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或者实行管理通货的国家,纸币的生产或发行都由国家严密控制,对于私人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生产纸币权力,货币的生产弹性只能等于零。

2)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于零,或几乎等于零。

涨时,人们抛弃货币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的比率。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这种替换弹性等于零。

这是由于货币本身并无效用,它的效用来自于交换价值。

作为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它可以换回任何其他商品,但其他商品中却没有一种商品具备这种效用。

因此,人们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货币的交换价值越高,人们越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换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课件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课件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
2、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有共同点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和国家干预的经济 学家是有分歧的,但他们起码在两个问题上 是一致的:
对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都是肯定的。 对长期经济问题和某些政策主张也有共识。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
3、菜单成本理论 当总需求冲击使得价格偏离利润最大化时,只 要存在微小的价格调整成本,垄断企业就可能 宁愿维持“错误”的价格不变。 所谓菜单成本就是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 的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 目表、更换新价目标签、传布价格改动信息等。 虽然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但是由于 菜单成本的存在,企业会选择不调整价格。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
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曼昆一直试图以通俗 的语言将深奥的经济学介绍给大众。他不仅在学术期 刊上发表文章,而且还为许多著名大众媒体撰稿,如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他还定期给《财富》 杂志撰写专栏文章。他教授的课程被认为是哈佛最好 的课程之一,他曾被授予加尔布雷斯教学奖(the Galbraith Teaching Prize)和沃尔夫·巴勒森纪念奖 (the Wolf Balleisen Memorial Prize)。曼昆的研 究工作获得了多家机构的资助,这些机构包括:国家 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the Soeial Seience Research Council)和国民经济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
三、家庭劳动供给和商品消费分析
克洛尔和巴罗和格罗斯曼都站在家庭的角度分析 了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对劳动市场及家庭储蓄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引起利率的下降或上升,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则引起投资的减少。

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又将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支出和收入的同方向变动。

如果用M表示货币供应量,r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E表示支出,Y表示收入,则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如下:M↑→r↓→I↑→E↑→Y↑概念社会融资总量,就是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年度新增融资总量,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又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

起源年初以来,“社会融资”一词频频出现在与金融调控有关的叙述中。

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1月30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提出,“在宏观调控中需要更加注重货币总量的预期引导作用,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重要性社会融资总量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及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

而“十二五”期间,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等举措的出台,也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控制“社会融资总量”需要更多借助市场化手段,提高对价格型工具的运用。

随着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金融调控将更多运用市场化的调控手段。

内涵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

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

货币供给内生性

货币供给内生性

浅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中央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基础货币, 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电子货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肯定会越来越难。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需求的上涨,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小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比较强的投资效应, 而消费效应却比较弱。

我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所折射出的是我国现有的整个金融体系的构造性问题,掺杂着许多向市场转轨期的制度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在涉及货币政策时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考虑。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一、引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是货币理论发展史上争论已久的问题。

在现代经济学中, 主流货币理论建立在货币供给外生的基础上, 认为货币供给是一个完全决定于货币当局主观意愿的外生变量,不受其他经济因素的制约。

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需求决定供给, 即货币供给是由企业和家庭的信贷需求内生决定的, 它受制于经济体系内的众多因素( 如产出、物价、利率等) , 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地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大小, 只能被动地根据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投放货币。

20 世纪80 年代末, 随着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很多国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来越困难,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和各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关注的焦点之一。

基于我国的特殊经济体制,本文将从我国独特的地方来解读其内生性问题。

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观点(一)早期货币内生性理论1.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观点。

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在1959 年提出的关于货币体系运行的研究报告中,除了将货币定义为“流动性”之外,还指出流动性的最重要来源是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使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变得毫无意义。

这些金融机构具有比银行更低的准备率,一旦人们的资产选择发生变化,银行的存款负债就有可能被转移到这些金融机构中,于是整个社会的现金准备尽管未变,信用却得到了扩张。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_于宾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_于宾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13-05May ,20132013年第3期NO.3,2013货币供给的性质是货币经济理论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它关系到中央银行对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可以由货币当局进行外生调节,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市场力量。

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曾为这种争论埋下伏笔。

凯恩斯在1930年的《货币论》中采用的是内生货币观点,但在其1936年的《通论》中采用的却是外生货币观点。

由于外生货币观点能够极大地简化理论分析,所以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多数货币分析都未能摆脱这种对外生货币观点的“路径依赖”,尤其以货币学派为外生货币观点的代表。

占据正统地位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认为,在给定的货币乘数下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来“外生”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通货膨胀和名义产出。

虽然外生货币假设有助于简化分析,但也忽视了真实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供给过程的复杂性。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与这种外生货币观点的决裂。

1959年的兰德克里夫报告(RadcliffeReport)①认为,英国的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放贷内生决定的,因为货币政策的紧缩经常引起增加放贷和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创新。

同时在理论界,美国的明斯基(Minsky,1957)和罗西斯(Rousseas,1960),以及英国的卡尔多(Kaldor,1960),提出了正式的内生货币供给模型,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归因于透支便利、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和金融创新等制度因素。

但长期以来,这些内生货币研究并未被吸收到正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

在随后的时间里,货币理论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货币需求和速度的稳定性、货币需求的形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金融市场预期的作用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

与此同时,部分经济学家如卡尔多(Kaldor,1970)、戴维森(Davidson,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天津、北京、上海支付渠道货币流通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JL038。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首次引起广泛关注,并对政府干预经济提出了重要观点。

凯恩斯主义强调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以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始于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书。

该书中凯恩斯质疑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自动调节经济波动,政府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从而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效需求”,即总消费和总投资需求的总和决定了经济活动水平。

在大萧条时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接受。

政府开始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和创造就业机会。

这种措施被称为“凯恩斯主义革命”,为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管理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主义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演变。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加剧,凯恩斯主义遭受了来自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批评。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政府干预容易引发通货膨胀,主张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

这种批评使得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市场自由化成为主导理念。

政府开始推行结构性改革,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尤其在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执政期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得到了广泛实施。

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重新受到关注。

许多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解决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方面更为合适。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诚然,他们有共识,但更多地是分歧和对立,其中,尤以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意义。

其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目标理解不同,凯恩斯主义强调利息率对货币调节的传递作用,认为利息率应成为政策的直接目标;货币主义则否认利息率在货币政策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控制货币量是“第一要务”%#&。

第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看法不同,凯恩斯主义相信通过“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工具),可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仅仅是辅助性的、第二位的;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因此“唯有货币最重要”%!&,并反对财政政策被“反复地滥用”。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革命”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01),他抛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两分法”,创立了以流动偏好为特色的货币需求理论。

传统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

就是说,货币仅仅是经济运行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领域中的就业、产出、投资等。

货币数量变动唯一影响的是物价水平。

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货币流与实物流截然分开的“两分法”,其前提基础一是假设人们对未来有完全的预期,一是不考虑时间变化的静态分析方法。

与古典学派不同,凯恩斯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作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假设,再加入时间因素的动态分析,从而使货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推演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说。

流动偏好(23453637)89+:+9+*;+),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基于货币具有百分之百的流动性(变现能力),从而喜好以货币形式保留一部分财富的愿望。

流动偏好根源于人的三种(两类)行为动机。

第一类是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交易支出)和预防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性支出,如医疗费用、事故赔偿等),这类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并与之同方向变动,如果用<=>表示这类需求,用?表示收入水平,就有<=>@:())。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中央银行学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
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
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 变动。 • 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 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中央银行学
• 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 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 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给变动必然导致名义国 民收入的变动。
•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 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不会带来经 济增长,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均是无效的。
中央银行学
• 古典学派是货币中性论的首倡者,该学派经济学家信奉工资和 价格极富弹性假说。所谓“货币经济”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实物 与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只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 济之上的一层“面纱”。
•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政策能通过逆风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 经济波动,凯恩斯从货币供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 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 危机时期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效。
中央银行学
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焦点是货币对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
这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 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 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 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如名义产出, 价格水平等)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第二章-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章-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他们以凯恩斯的嫡传弟子和凯恩斯理论的正 宗自居,要把“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或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学上的 第二次革命。他们培养起来的第二代后凯恩 斯主义者主要有:杰夫· 哈考特(Geoff Harcourt,1930~)、卢伊季· 帕西内蒂 (Luigi Pasinetti,1930~)、约翰· 伊特 韦尔(John Eatwell,1945~)等人。这 些经济学家大多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任教,并 且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所以又被称为“新 剑桥学派”。
• 后凯恩斯主义者不仅强调不确定性世界中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他们还把注意力集 中到了不确定性世界中货币的支付手段职 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债务问题上。从货币的 这一职能产生的信用关系到资本主义发展 到了极致──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和根本上是 一种信贷经济。
• 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 费者之间的相互欠债,货币资本的借贷关 系,弥漫于每一个角落,从而形成一个接 着一个的支付的锁链,一旦个别人不能按 期偿还债务,这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是必然 的,这个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支付锁链就会 从某一个环节中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指出,在资本主义 经济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货币有能力使实 际经济陷入不稳定状态。
• 这一学派由于其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的特 点又获得了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由于强调 凯恩斯经济思想中激进成份而被称之为 “凯恩斯左派”;由于主张回到李嘉图那 里寻找凯恩斯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而被称 之为“新李嘉图学派”;由于强调古典经 济学和马克思的剩余分析范式而被称之 “剩余学派”。
• 围绕着如何理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学说 等问题,新剑桥学派与同以保罗· 萨缪尔森 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发生了严重的理 论分歧,并通过与后者进行激烈的理论论 战中声名鹊起。

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

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思考1前言1.1思想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伴随着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从经济研究方法的沿革来看,凯恩斯开创了以“收入”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总产出、消费和投资、总就业、物价、工资水平等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考查的对象。

正如萨缪尔森(Samuelson,P.A.)评价说,“宏观经济学是他的创造”。

货币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恩斯自己也认为,是他把传统的货币理论推回到总产量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到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和动态化,最后到对这一理论进行“革命性”变革的过程。

这就是由凯恩斯的《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组成的凯恩斯货币思想发展的三部曲(Patinkin,1976)。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掌握和了解,并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方位、系统性评价。

我们不仅要从近期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入手去探讨问题,而且要充分认识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的渊源,把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利用实例来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同时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政策的运用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本作品主要研究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和实践的渊源,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科学方法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渊源及其带来的问题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揭示了深层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少西方学者针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作了进一步发展,补充和修正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一 ) 凯恩斯交易需求理论的发展——平方根定律模型及修正对于凯恩斯提出的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而与利率基本无关的观点,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都提出异议。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A . H . Hansen) 在 1949 年就提出,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货币的交易余额也具有利率弹性。

然而,第一次深入分析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关系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 · Baumol) 。

1952 年,鲍莫尔发表的《现金的交易需求:一种存货理论分析》一文中,将最适量存货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的研究,认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利率关系也极密切。

下面介绍鲍莫尔模型,假定条件为:①人们有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获得一定量的收入 (r) ,且支出是连续的和均匀的。

②人们采用购买短期债券的形式贷出现金,并且每次变现或出售资产与前一次的时间间隔及交易量相等。

③未来时间内所预期的支出量为 T ,每次变现的现金数量为 K ,每次买卖债券的手续费为 b ,市场利率为 i ,持有货币的总成本为 C 。

人们的目的是最小化 C , C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交易成本,持有现金越多,兑换变现的次数就越少,交易成本就越少,即交易成本是现金持有量的减函数;二为机会成本,由于持有现金是没有利息收入的,持有的现金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即机会成本为持有现金量的增函数。

用公式表示:(1)一阶条件为:(2)(3)K* 就是使总成本 C 最小时的货币量的值 ( ,所以使 C 最小化的二阶条件也自动满足 ) 。

因为在整个考察期间持有的平均现金余额为,因而货币需求的最适量为。

从公式可以看出:①当交易主体的交易量 (T) 和手续费 (b) 增加时,最优的持币数量会增加;当利率上升时,最优的持币数量会下降。

凯恩斯货币理论

凯恩斯货币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

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

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

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做出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学院上海大学所学专业金融学班级内容摘要凯恩斯货币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梳理了凯恩斯货币政策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而阐述它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内容演变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流通;货币供给目录一、理论背景 (1)(一)前人理论 (1)(二)历史背景 (1)二、主要内容 (2)(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2)(二)货币供给理论 (4)(三)利率理论 (4)(四)通货膨胀理论 (5)三、理论评价 (5)(一)历史意义 (5)(二)缺陷 (5)四、后人拓展 (6)(一)交易动机 (6)(二)谨慎需求 (6)五、政策主张 (7)六、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应用——流动性过剩 (7)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一、理论背景(一)前人理论凯恩斯之前的货币理论可归结为货币数量论传统,该理论可追溯至休谟的《论货币》,其后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并经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斧正基本止于完善。

货币数量论因其形式的简洁性和逻辑解释能力,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前一直居于经济学的主流位置,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后,由于简单形式的货币数量论在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和凯恩斯理论对现实解释能力的明显优势,使得该理论退居到非主流位置。

到目前为止,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

(二)历史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暴跌开始,然后影响了美国全部产业,继而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次危机使得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30年,失业率高达1\3。

时值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难以继续维系西方金融体系,资本主义金融体系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救赎。

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很多人要求政府介入运用政策治理危机,而凯恩斯从其《走向繁荣之路》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干预主义者,这恰恰适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为其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供给论文: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角下有效制定货币政策初探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供给论文: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角下有效制定货币政策初探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供给论文: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角下有效制定货币政策初探[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统全面地阐述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分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特点和相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分析这些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来明确我国应当采取以“盯住基准利率”为主导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引言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基础。

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并在相应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

从货币理论界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上看,争论的焦点在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关系上,争论的真正意义在于货币内生性供给的客观必然性上。

根据货币供给内生性还是外生性的不同可以指定不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和作用方式来影响经济运行。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可以有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两种选择,并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主要是从货币供给方面来进行调控,即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现金充裕度,这称为供给型调控模式;而以基准利率为中间目标的、着眼于货币需求的货币调控则称为需求型货币调控模式。

目前我国在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了以“盯住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

截止目前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21.5%,但现实情况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货币流动性依旧较高。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货币供应量,传统观点认为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控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从而调节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使货币供需均衡、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和经济平稳增长。

但是现实情况存在“倒逼机制”,盯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能带给人们预期上的政策效果,而无法达到其实际控制货币供给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1.主流观点下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银行学派的内生货币供给思想。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_0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_0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一、什么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与自由市场理论相对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反驳并否定自由市场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综合理论。

顾名思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凯恩斯的启发,但它不同于萨缪尔森、托宾的老凯恩斯主义(即新古典综合经济学),也不同于斯蒂格利茨、曼昆、布兰登等人的新凯恩斯主义。

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与新剑桥学派、斯拉法主义(新李嘉图主义经济学)有关。

20 世纪 70 年代,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研究领域也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当今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凯恩斯的理论,他们也从哈罗德、琼. 罗宾逊、卡尔多、卡莱斯基、斯拉法等人的著作中汲取灵感。

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法国调节学派、制度主义观点尤其是凡勃伦、加尔布雷斯的观点有关。

他们认为,凯恩斯革命本来是对古典主义思维的一次根本性的决裂,但由于正统凯恩斯分析和政策的失败引发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反革命,并没有真正取得成功,他们的使命就是完成对古典思维的真正革命。

1/ 18和凯恩斯一样,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学问题和货币问题。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具有理论和方法的多元性,有的研究者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划分为三个分支,分别是:1 斯拉法主义者(Slaffians):斯拉法理论被贴上剩余理论的标签,研究生产过程的剩余。

其研究被认为是捍卫劳动价值论的最后一块阵地。

斯拉法主义者主要受到斯拉法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其研究主要关注相对价格、技术选择以及多部门生产系统问题。

2 卡莱斯基主义者(Kaleckians):这些经济学家受到卡莱斯基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更直接的影响来自卡尔多和制度主义。

其研究包括微观经济学(例如定价过程)、宏观经济、中观的金融关系。

3 基原主义者(Fundamentalist):其代表人物有戴维森、明斯基、斯基德尔斯基等,主要是美国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的定义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的定义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的定义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思想可追溯至早期的货币名目主义者詹姆斯斯图亚特。

现在,店铺来告诉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的发展过程。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的定义詹姆斯斯图亚特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国经济活动水平使货币供给量与之相适应。

这一原理后来被亚当·斯密加以继承,又被银行学派加以发展。

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在金属货币时代是商品和黄金的内在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从而又同流通的商品量共同决定了社会的“必要货币量”,因此也持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观点。

银行学派的代表人物图克和富拉顿认为,通货(银行学派的通货概念已包括了黄金、银行券、支票存款、汇票和账簿信用等其他信用形态)数量的增减不是物价变动的原因,而是其结果;通货的增减不是先行于物价,而是追随于物价。

发行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既不能任意增加银行券发行的数量,也不能任意减少。

银行学派区分了货币流通的三种情形对此点加以论述。

(1)纯粹金币流通情况下,多余的金币可以通过其贮藏手段的职能加以解决;(2)银行券和其他信用形态与金币混合流通时,以贴现放款方式发行的银行券必因偿付贷款而流回。

又因各种通货之间存在代替性,由某种原因引起减少的银行券会被支票、汇票、账簿信用甚至相消结算法所代替,所以通货的数量不能由银行任意增减;(3)不兑现纸币流通的情形下,若是纸币由银行以票据贴现或短期放款的形式发行,则会象银行券一样,随着贷款的偿还而回流;即使是由政府发行,只要为之安排好确实可靠的还流渠道,其发行也不至于过多。

瑞典经济学家米尔达尔打破了传统货币数量说所坚持的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结论,将银行学派的货币供给内生论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把纸币本位制下M与P(或PY)的单向前因后果重塑为双向的相互作用。

在1939年的《货币均衡》一书中指出,“支付手段数量同物价水平之间的颇为复杂的数量关系,决不是可称为前者决定后者的关系,而宁可说是反其道而行的关系”,“因为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在动态过程中不能被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章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第二章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LM曲线的公式推导
(1)代数方法
������ 货币需求用L表示,货币供给是 外生变量,用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 ������ L=m,即L=L1+L2=ky-hr=m; ������ y=(m+hr)/k; ������ r=(-m+ky)/h =-m/h+ky/h
(2)图形法
L1(m1)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P
1)资源大量闲 置状态,y上 升不影响P; 2)过渡状态; 3)充分就业状 态,P上升不 能导致y上升。
AS
资 源 充 分 利 用
资源大量闲置
中间过渡状态
y
长期总供给曲线
又称古典总供给曲线 货币工资完全伸缩性 P 资源已经充分利用 即,经济中产量始终 等于潜在产量.ASW和P既定下的就业量为:
y
P = f (N, K )
利润 工资总额WN
TR=P f ( N , K )
TC=WN
根据利润最大 化原则; MR=MC
N0
N
劳动市场均衡
W/P
W:名义工资 W/P:实际工资
NS=NS(W/P) 在有伸缩性W和P 下,立即可调整到 E E点(NS=Nd), 此时N0达到了充 分就业标准。 Nd=Nd(W/P) N0 N
4、实际增长方程
如果基本方程式中的v是资本的实际变 化量与国民收入的实际变化量之比, 即vA,在一定的储蓄率下,得到的是实 际增长率。
gA = s/vA
5、有保证的增长方程
动态考察,企业家的预期和心理很重要。 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比率是vw 则有保证的增长率 gW = s/ vw, 指因为企业家都满意而能够得到保证。 要保证均衡的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资本-产出比 率必须符合厂商的意愿。此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理论:时间分析框架
在过去的20年中,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理论蓬勃发展,这也就促使人们重新考虑货币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复杂性。

在关于现在已经被贴上了妥协派的方法和内生性的货币结构主义的讨论中,争论的核心观点是储蓄和信贷资金的供给曲线的斜率问题。

通过比较单一周期分析和连续分析的区别,找出这些方法的相似和不同,然后提出保留性的建议并将其重新演绎成一个更一般的理论。

内生货币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在理论界,明斯基、熊彼特、凯恩斯、卡莱茨基、罗宾逊以及卡尔多有力的提出了反对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和政策。

内生货币理论的精髓在于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是由信贷需求决定的,而信贷需求取决于影响产出水平的经济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