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中游地名与流域文化研究
汾河调研报告
汾河调研报告汾河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南部流经的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汾河的治理和保护成为重要议题。
因此,我们进行了关于汾河的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汾河的水质现状、污染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情况,为相关单位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调研,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等。
实地考察主要是沿汾河进行了一段距离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水质、河岸环境以及生态状况等方面;问卷调查主要是向当地居民了解汾河的利用状况以及对水质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数据收集则主要是搜集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和对比。
三、调研结果1. 汾河水质现状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汾河的水质整体呈现中等水平,但仍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
主要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氨氮和重金属等,其中有机物污染的状况较为严重,对水质影响较大。
2. 污染原因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业排污,包括污水处理不完善、废水直排等问题;二是农业排污,主要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和不合理造成的。
3. 应对措施针对汾河水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强污水处理,要求工业企业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和科学施肥等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三是加强河岸环境保护,加大植被恢复和修复力度,减少河岸的破坏和砂石开采;四是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行水资源定额管理和水资源税等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调研结论通过对汾河的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汾河水质存在不容忽视的污染问题,特别是有机物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二是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和农业排污,应对措施需要从源头上入手;三是加强污水处理、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河岸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等措施是解决汾河水质问题的关键。
五、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和单位应高度重视汾河水质问题,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汾河的特点
汾河的特点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多个省份。
以下是汾河的一些特点:
1.流域特征:汾河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
流域内气候类型多样,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这使得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生物种类繁多。
2.水资源:汾河的水资源相对丰富,年均流量达到每秒200立方米左右。
由于流域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汾河的水质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在某些地区,汾河的水质较好,可以满足各种用水需求;而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汾河的水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污染。
3.水文历史:汾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水文历史。
汾河不仅为流域内的农业灌溉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还对山西、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汾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如山西的平遥古城、晋祠等都与汾河息息相关。
4.水利工程:为了充分利用汾河的水资源,流域内建设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例如,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控制着流域内的洪水灾害和改善水环境。
此外,还有一些水电站和灌溉工程等。
5.生态保护: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汾河的生态环境面临一定的威胁。
为了保护汾河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生态修复等。
总之,汾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具有独特的流域特征、丰富的水资源、悠久的水文历史、重要的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价值。
山西汾河的简介
山西汾河的简介
山西汾河是中国黄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境内的五台山深处,全长约570公里,流经山西、河南两省,最终汇入黄河。
汾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能源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汾河流域自古就是农业发达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夏、商、周、晋、汉、唐六朝和明清时代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文物古籍和民俗风情等。
其中,五台山、晋祠、悬空寺、壶口瀑布等著名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近年来,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山西省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治理措施,加强了汾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使得水质、空气质量都有所提高。
同时,山西省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环保产业,为汾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山西汾河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地方,值得人们前来探索和欣赏。
- 1 -。
晋中地区的地理环境介绍资料
晋 资 中 讯 印 象
山西煤炭资源的特点:(1)煤种齐全,储量大。 (2)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 高的特点。阳泉、晋城的无烟煤是优质化工、 化肥和民用煤,柳林县的主焦煤被誉为“国 宝”。(3)煤田地质构造简单。易于开发。
晋 资 中 讯 印 象
建筑景观
——窑洞和民宅
盆地地区形成民宅建筑景观 晋中地区地形复杂,中部的太原盆地,东西分别 为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部地区汾河穿过,地形平 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植被良好,有利于 人们在此生活。另外,该地区农业发达,交通便 利,商业繁荣,人民富足,为什们建造房屋提供 物质基础。在此分布了许多民居民宅,有平遥古 城、乔家大院、以及晋祠等等。
晋中地理环境
资 讯
地理
地形 气候 水文 植被
资 讯
资源
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 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 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 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 地理背景,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是当地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 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景区关系分析
地理环境造就中部平原部分以人为景居多, 加上晋中商业发达,人民富足,建造了许多 著名的民居民宅,有平遥古城、乔家大院、 以及晋祠等等。 这些景观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 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颇高, 使得其成为现今大力开发的旅游 景点。另外景观集中分布,形成 旅游资源的群落组织,是得该片 区更具有竞争优势平原地区交通 便利,促进该地旅游的发展。
汾河环境调研报告
汾河环境调研报告汾河环境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汾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三省区,总长约900多公里。
汾河流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景色壮丽,是中国著名的黄河支流之一。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汾河流域的环境情况、生态状况和污染程度,为进一步保护和修复汾河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汾河流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环境调研。
四、调研结果1. 汾河水质通过对汾河水质进行监测和采样分析,我们发现汾河水质普遍较差,主要污染物种类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氨氮等。
其中,重金属超标的情况比较严重,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风险。
2. 汾河岸线生态调研发现,汾河岸线生态状况也较差,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种群减少,水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同时,大量河岸土地被开发建设,导致自然景观丧失,河流生态功能弱化。
3. 汾河流域土壤质量对汾河流域土壤质量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显示汾河流域土壤容重较高,含水量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农田土壤肥力不高。
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4.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调研显示,汾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缓慢,保护意识不足,环境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生态修复资金短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建议与展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汾河水质监测和治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汾河水质;2. 增加对汾河流域岸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岸线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水生生物种群;3. 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加强土壤水分管理,推广有机肥料使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4. 加大生态修复工作投入,完善生态修复政策和措施,提高生态修复效果。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相关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汾河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一定会得到明显改善,汾河流域将成为人们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汾河流域的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汾河流域文化旅游开发分析研究
汾河流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1前言1.1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域逐渐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
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水资源的竞争,更表现为水文化的竞争。
在现代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流域规划及水资源开发建设不应仅仅考虑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水环境本身的保护管理问题,更要研究流域人居空间文化系统与流域特色景观系统,以水为载体,充分挖掘提炼不同流域的历史文化特质内涵,建构多元化文化背景中的特色流域。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孕育了山西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三晋的悠久历史。
汾河是三晋人民的母亲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全长6 94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
汾河流域作为三晋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从逐水草而居的狩猎时代到近代农耕文明的构建,汾河流域一直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
早在10万年前“丁村人”就在汾河岸边的襄汾县一带活动,并在此繁衍形成中华民族的原始氏族部落;炎黄时期,尧、舜均建都于汾河下游,禹王在汾河流域留下了许多治水的足迹,民间亦有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的传说;进入奴隶制社会后期的西周和春秋时代,汾河流域又有强国“晋”迅速崛起。
之后,富庶的汾河流域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必争之地。
如今,汾河流域仍然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人口密集区、粮棉主产区、经济发达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8年以来,山西省实施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实施“清水复流”工程,致力于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
这为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文化整合开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流域文化研究角度对汾河流域进行整体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强化流域特色,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带动山西省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1.2研究意义有利于流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通过梳理汾河流域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发现汾河流域文化的分类和空间分异,为流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效路径;有利于为山西省旅游产品开发开创新的领域。
汾河介绍
汾河介绍黄河第二大支流。
自北向南纵贯山西省中部。
发源于省境宁武县东寨镇西雷鸣寺泉,流经静乐、太原、临汾3盆地,至万荣县汇入黄河。
全长695公里,流域面积 39471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在静乐盆地有东碾河、岚河等,在太原盆在有潇河、昌源河、惠济河、龙凤河、文峪河等,至临汾盆地又有对竹河、南涧河、洪安涧河、涝河、浍河等。
由河源到太原市上兰村为上游,上兰村到洪洞县石滩村为中游,石滩村至河口为下游。
上游穿行于山地和黄土丘陵中,中下游流在汾河地堑内。
汾河地堑与陕西渭河地堑相接,合称汾渭地堑。
汾河地堑形成于中新世晚期,包括忻州、太原、临汾、运城4大盆地。
原来的汾河包括有滹沱河上游,是汾河上源之一;也包括涑水河中下游,是原来汾河入黄的河道。
由于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在汾河地堑内发生局部隆起,原先的汾河被切断。
石岭关隆起,滹沱河上游被袭夺,脱离汾河改向东流;稷王山隆起,涑水河与汾河断开,汾河改于新绛县折向西流入黄河;韩侯岭隆起,使汾河中下游之间有灵石峡谷出现。
地堑东西两侧多泉水露出,著名的有上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霍泉、龙子祠泉。
由于泉水补给,汾河年径流量为26.6亿立方米,远超过省内其他各河。
但因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6~9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且因泉水分布在中下游,因此上游径流的年变化很大,来水无保障。
为此,1994年以来,于汾河干支流上修建汾河、文峪河、张家庄、浍河、三股泉等水库,保证了太原等城市和工业用水,扩大了太原、临汾两盆地内的灌溉。
50年代以前,汾河流域内有易涝面积13.34万公顷,盐碱地6.67万公顷,1933 年和1942年洪水2次威胁太原城。
现今,由于水利设施发挥巨大的作用,内涝几不存在,盐碱地基本被改良,汛期安全。
但因干支各河上游皆流经黄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故河流含沙量大,汾河年均输往黄河的泥沙达5800多万吨。
汾河流域文化研究——以汾源民间文学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汾河流域文化研究——以汾源民间文学为例刘小兵 太原师院地理科学学院摘 要:汾河流域文化其流域单元为环境基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扎根于地方民间文学。
在这一区域文化传承过程中,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文化演变在汾源区域民间文学中得到体现,流域单元文化研究中民间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以汾河发源地区域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从不同维度考察背景与内容所受的渗透和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汾河流域文化提供文学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流域文化;民间文学;汾河源头作者简介:刘小兵(1991.12-),男,汉族,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62-01民间文学的存在是与现实生活中的风俗、地理环境、节令和历史发展有着紧密关系的,在研究客观存在的基础对其进行认知。
民间文学本身是特殊性体现在于周围文化现象的密切关系上,在这一环境中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口头艺术文化,在当地民众中进行流传,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与思想情感,表现出属于他们的审美观念与艺术赏析,形成地域性的艺术特色。
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宁武管涔山麓的雷鸣寺,流经山西省总面积的1/4,在万荣县庙前村汇入黄河。
这一区域中形成的汾河流域文化的三晋文化的代表,也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汾河源头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传承的影响下,其流域文化展现出独特性,而在民间文学的传承中显现无疑。
汾源区民间文学,既与流域区内的文化一脉相承又因其环境有所区别。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背景下的民间文学汾河发源地区域主要指的是管涔山山脉中多达数百个山泉以及支流形成的流域,地形地貌多高山峻岭,在整个管涔山平均海拔超过了2000米。
作为河流上游,海拔高度相对较高,落差较大。
在这一环境下,长期处于相对封闭落后的状态,形成自给的生活,造就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淳朴、善良、忠厚的性格特点,“若与人交,则肝胆相见;外出求学,则刻苦用功”,但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下也有弊端:不善创新,“乐于安居故土穷不嫌乡,不善交际合作性差。
读《河湖变迁与健康评价——以汾河中游为例》有感
—
—
—
—
—
—
垒
显 的证 据 。敬 畏 自然 , 尊重 规律 , 还 流域健 康生 命 已经 的有 坝引水 工程 , 其水 利 功效一 直利 用到 当代 , 使得 晋
成 为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处 的必 由之 路 。 水流域 成为太 原最 富庶 的地方 。 汾河 中游 的灌 溉工 程 ,
域 文 明危 机 的本 质 , 指 明 了流域 文 明发 展 的根本 途径 ,
利 的水源 , 形 成 了灿烂 的农 业 文 明 ; 工业 革命 的驱动 力 来 自流域 的资源 与水 力 ,缔造 了最 富活力 和创 造性 的 工业 文 明 ; 现 在人 类文 明发展 演进 到生 态文 明 阶段 , 但 是如 果没 有健 康 的流 域支 撑 ,生态 文 明必将 是 无源 之
系统 稳定 性 日趋脆 弱 , 各 种灾 害剧 增等 问题 。 同时 流域
的关 系
人 类 文 明实 质上 就 是 “ ‘ 流域 文 明” , 古 埃及 的尼 罗 文 明也 因此 而退 化 , 甚 至 消失 , 文 明古 国的衰落 就是 明
・
谗 ・ 2 0 1 3 ・ 4
-
2 29 -
可 操作 的决 策 思路 , 因而具有 重要 的 学术价值 和 现 实意义 。
关键 词 流域 文 明 生态文 明 河湖 变迁
我 与太 原师 范学 院 孟万 忠博 士 并不 相熟 ,偶 然 的 河流 域 、 古 巴 比伦 的两 河 流域 、 古 印度 的恒河 流域 和 中
机会 , 看到了他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河湖变 国的黄河 流域 都 是人类 文 明的发祥 地 。流域 在人 类 文
任何事物 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顺序和持续过程 , 对 流域 的开发 利 用 的能力 不断加 强 ,但人 类对 河湖 还 是 充 满敬 畏 , 能 够顺 应 自然 , 通过 随 处 可 见的河 神 庙 、 切地理过程和现象都有其 自 身发展的历史 ,并具有 湖神庙 、 龙 王庙 以及祈 雨 的祭祀 活动 可 以反 映出来 , 这 继 承性 ,流域 文 明 的变迁 轨迹 同样也 是在 不 断地发 展 个阶段 人与 流域 的关 系基 本还 是和 谐的 。 但是 , 到 了T 变 化 中形成 的 。 在人类 社会 发展 的不 同阶段 , 流域文 明 业 文 明阶段 , 人类 社会 生产 力水 平迅 速提 高 , 人 类改 造 经 历着 不断 的变 化 ,治水一 水利 一 和谐是 流域 文 明发 自然 的能力得 到前 所未 有 的增强 , “ 人 定胜 天 ”的观 念 展 的必 然之路 。流域 内人 与水 的关 系是流 域文 明变 迁 成 为 主导思想 ,人类 开始 征服 自然 ,以 自然 的主人 自 的主线 , 人类 因水 而生 、 因水 而名 、 因水 而兴 , 当然也 可 居。 为 了满足人 类对水 的需 要 , 加 大 了水 资源 开发利 用 能 因水 而衰 。水是 生命 的摇 篮 , 是 文 明 的渊薮 , 早期 人 的力度 。汾河 流 域 的晋 祠 泉水开 始大 规模 用于 工业 生 类 择水 而居 , 既 是人类 亲 近 自然 的本 性 , 也 是人 类生 存 产, 太 原化 工 厂 、 太原 化 肥厂 、 农 村 社 队在 晋祠 泉 附 近
汾河的介绍
汾河的介绍
汾河是中国黄河流域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中国山西省的吕梁山脉,流经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区,最终注入黄河。
全长约694千米,流域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
汾河流域地势起伏,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主要水系之一。
汾河流域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区,以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果树种植和畜牧业。
汾河流域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之一。
同时,河流沿岸还有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如太原市的古代文化遗址、太行山脉的自然风光等,是中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汾河流域也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汾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汾河是中国黄河流域的一条重要支流,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区之一。
1。
长治人文地理知识点
长治人文地理知识点
长治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河中游地区。
长治市地处太行山脉和汾河流域之间,是一个兼具山地和平原地貌的地区。
下面是长治人文地理的一些知识点:
1. 历史文化:长治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沁州古城、晋祠、崇文塔等都是著名的古迹。
2. 民俗风情:长治是一个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地方,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
如八月十五中秋节、春节花会、马陵山祭祀等。
3. 地质地貌:长治地区属于太行山区,地貌复杂,由山地、丘陵、河谷等组成。
其中,崇山峻岭和秀丽河谷是长治独特的自然景观。
4. 经济发展:长治市是山西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以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为主要产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
5. 人口与民族:长治市人口约360万,主要民族为汉族,同时还有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6. 教育与科技:长治市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如山西师范大学、长治医学院等。
同时,长治市还是中国科学院太阳能研究所的所址之一。
以上是长治人文地理的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 1 -。
历史上汾河流域的城镇分布
19撰文/王聪慧历史上汾河流域的城镇分布汾河流域是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为推动汾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发挥汾河流域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提高汾河流域的整体可持续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效益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环境。
历史时期汾河流域城镇的分布、变迁与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城市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特别是在现代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城市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规模大小和集聚能力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章从宏观角度、历史方向,回顾各历史时期汾河流域城镇发展的兴衰,以此总结一定经验,为推动汾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历史时期汾河流域城镇的发展变迁秦统一全国前,因生产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盛行,全国主要经济区域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且黄河流域在这一时期一直是封建王朝建都的所在地区,因此,位于黄河中游的汾河流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汾河流域包括河东郡、太原郡以及西河郡,汉代时增加雁门郡,城市数量大大增加,且集中于汾河中游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争频发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尤其体现在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城市成为主要的军事攻击目标,特别是大城市,因此在这一时期,黄河流域以北的人口开始迁往长江流域,汾河流域城镇的发展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北魏统一北方后,汾河流域城镇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但开发程度远不如秦汉时期,且这一时期的城镇职能主要以政治、军事为主。
从城镇数量上来说,多集中于汾河下游地区,且等级也较低。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兴修交通,为全国重新畅通提供了条件。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即在这一时期修建。
汾河作为北方一条重要的水运,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大繁荣的朝代,对城镇职能类型的改变有一定影响,城镇职能出现多元化发展,不再以政治职能为主。
汾河中游中心城镇太原府作为唐朝的北都,其城镇规模和发展水平不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其辐射带动作用覆盖了整个汾河流域的城镇。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汾河的地理环境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汾河的地理环境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汾河的地理环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6市的29县(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支流众多,较大的如潇河、文峪河、浍河等,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有名的大泉水,如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古堆泉等。
汾河流域建有大型水库(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3座(山西省共8座):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其他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更是星罗棋布,所以具有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居民供水的便利条件;除太原之外,还分布有榆次、介休、临汾、侯马等城市。
汾河在山西省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位举足重轻。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山西人称为母亲河,对山西省的历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有许多地名(汾阳、襄汾等)、产品名(汾酒)来自汾河。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汾河的地理环境降水流域年降水量变化梯度大,由南向北锐减。
全流域多年(1956年~2019年)平均降水量为504.8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和枯水期界限分明,年头与年尾降水量最少,7月、8月、9月三个月降水集中。
流域多年(1952年~2019年)水面蒸发能力在950~1300毫米间。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汾河的地理环境流域地貌汾河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5.5%,耕地面积1738.6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9.54%。
河川径流20.67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22.50亿立方米。
(包括河川基流11.0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33.58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7.2%。
汾河流域包括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六市中的41个县(市、区),人口887.5万,农村人口698.6万,人均耕地2.49亩。
汾河水系
走向汾河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流经(忻州市)宁武、静乐、(太原市)娄烦、古交、万柏林、阳曲、尖草坪、杏花岭、迎泽、晋源、小店、清徐、(吕梁市)文水、孝义、(晋中市)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临汾市)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运城市)新绛、稷山、河津、万荣6市29县(市、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干流具体流向情况是:一、忻州:汾河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汾河出源头,左岸与洪河汇合后改为西南流,再南流出宁武县,进入静乐县境内。
汾河过静乐县城区,西南流左岸接东碾河、右汇西碾河,下过静乐水文站,南流进入娄烦县。
二、太原:在静游镇东北500米处汇入上游最大支流岚河。
汾河过静游穿过一段长约4千米的石灰岩峡谷河段,到达汾河水库,水库坝址在杜家曲村。
汾河在龙尾头进入古交市境内,接纳了天池河、狮子河、屯兰河、大川河,过古交市区到寨上水文站,其下因受石千峰阻挡,汾河流向改为东,河道迂迥曲折,峡谷夹岸,在河南村下游流出古交市。
一直向东北流去,至柏崖头汾河右岸接纳柳林河后便进入汾河二库库区。
出汾河二库流向改为东南。
至此为上游段。
-------------------------------------------(上游)汾河出兰村峡谷,有兰村泉汇入,下游500米,有汾河一坝引水枢纽工程,它是汾河中游干流河道唯一的拦河堆石溢流坝,是在古代水工建筑基础上多次改建而成的现代水利灌溉工程汾河灌区的上游引水口。
汾河过一坝南流,至南北固碾村附近左岸接纳杨兴河。
汾河再南流进入太原城区。
该段两岸从胜利桥上游155米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千米,于1996年至2000年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综合整治与美化,建成带状的滨河胜景,改善了城市环境。
汾河出太原城区南流,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有晋祠泉汇入。
汾河再西南流,潇河注入。
汾河再下进入清徐县境。
三、吕梁经汾河二坝,出清徐,流淌于祁县、文水县之间。
《水经注》里的汾河
《水经注》里的汾河前言汾河是山西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奔流不息的汾河水,养育了三晋人民,使得河汾流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汾河流域在山西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先秦古籍《山海经》开始,就说汾河发源于忻州市宁武县的管涔山,故此传统说法多认为认为汾源即“汾源灵沼”(管涔山脉南麓东寨镇北楼子山脚下的雷鸣寺泉)。
但近年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汾河源头进行了重新勘测,确定了地理科学意义上的汾源即今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
汾河从此源出,一路顺流而下,先后流经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六市二十九县(区),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全省40%以上的人口。
对山西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汾河流域有许多地名(如临汾、汾阳、襄汾等)、产品名(汾酒)等均源自汾河。
汾河,不仅是三晋文明之源、大唐雄起之凭,更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源[1]!汾河是山西人民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以水道为纲,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历史地理巨著,对于修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治理改良自然地理景观,延续历史文脉,促进生态和谐乃至经济转型升级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如今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地域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呼声亦越来越高;省委书记骆惠宁同志指出:“要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山西打造成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诚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水经注》系统探究的现实意义亦逐步显现。
汾河养育了三晋儿女,但直至今日她依然遭受着污染和破坏。
好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对母亲河的保护亦逐步引起了公众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任重而道远。
但愿我们能够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依据《水经.汾水注》相关记载,持续发力,高质量复原公元六世纪以前汾河水系的自然风光及流域内的人文地理景观,发掘厚重之人文历史底蕴,实现“挖煤到挖文化”的靓丽升级。
汾河文化调研报告
汾河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汾河文化,是指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一片文化地区。
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汾河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而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汾河文化,本报告对该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 系统了解汾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统风俗。
2. 探讨汾河文化与山西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分析汾河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4. 提出保护和传承汾河文化的建议,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访谈,我们了解了汾河文化在当地的传统和现状。
同时,我们还对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四、汾河文化的历史渊源汾河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汾河流域就有人类的活动。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人文景观和社会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汾河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汾河文化与山西地理环境的关系山西地理环境对汾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为汾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山西地形多样,从河谷到高原,各具特色的地貌为汾河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六、汾河文化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汾河文化在山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汾河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其次,汾河文化的特色传统产业,如陶瓷制作和民间工艺品制作,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此外,汾河文化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保护和传承汾河文化的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汾河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汾河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公众对汾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汾河知识点总结
汾河知识点总结一、汾河的地理位置汾河发源于黄土高原,流经山西西北部,注入黄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汾河流域横跨山西省多个地级市,包括大同、临汾、晋城、吕梁等地。
汾河上游的汾源县境内,是汾河的发源地。
汾河流经的主要城市有大同市、晋城市、临汾市等。
二、汾河的特点1. 地质特点汾河流域属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多为丘陵和山地。
河道两岸有大片的黄土,黄土层深厚,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
2. 水文特点汾河水量充沛,水质清澈,汾河水资源十分丰富。
汾河水的使用主要是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
3. 人文特点汾河流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汾河流域的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祖国,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
4. 生态特点汾河流域的植被丰富,气候适宜,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沿河流域有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汾河的环境问题1. 水质问题由于工业污染和农业活动,汾河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水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工废液和农药农化物,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人类的生活和饮水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2. 土地退化问题因长期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使得土地肥力逐渐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3. 生态环境问题汾河流域的大片森林和草原资源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以上问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要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汾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四、汾河的保护与利用1. 着力治理水污染加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减少工业排放,建立完善的水污染治理体系,改善水质,让汾河重现碧水蓝天。
2.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农民科学耕种,合理施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减少农药农化物的使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植被保护,大力植树造林,恢复破坏的森林和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汾河源头调研报告
汾河源头调研报告汾河是中国长江水系的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的汾山,全长约570公里,流经山西、河南、陕西三省。
汾河流域面积约为36,000平方公里,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区域。
本调研报告将对汾河源头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我们的调研小组首先进行了对汾河源头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汾河源头地区地势高低起伏较大,山脉连绵不断,河谷狭窄而深切。
该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常有降雪。
由于该地区地势高,水资源丰富,有很多小溪流和泉眼从山脉中涌出,这些水源最终汇聚成汾河。
然后,我们对汾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详细调查。
汾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较为原始,植被覆盖率较高,有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珍稀动植物,如黄鼠狼、野山羊等。
此外,该地区还有一些特有的植物,如汾河风毛菊等。
接下来,我们对汾河源头地区的人文环境进行了考察。
我们发现,该地区的人口较少,大多数居民依靠农业为生。
在此过程中,我们与当地农民进行了交流,并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农业生产方式。
我们发现,由于地处山区,农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为艰苦,但他们仍然积极乐观,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最后,我们对汾河源头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由于地势高,水源丰富,汾河在源头地区水流湍急,水质清澈。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了交流,并了解到他们对汾河水质的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汾河源头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值得保护和开发的地方。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保护源头地区的水资源,以确保汾河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地名中透视的流域文化特征分析
地名是 文 化 的 载 体 和 表 现 形 式 之 一, 是 人 类 在认识、改 造 世 界 的 社 会 实 践 中 所 创 造 的 精 神 财 富,有学 者 称 之 为 “山 水 文 化 ”[11]。 本 文 认 为 用 “流域文化” 可 能 更 为 贴 切, 因 为 流 域 包 括 大 气、 水、地形、地貌、岩石矿物、土壤、动物、植物、 微生物等,山、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流域是人、 动物、植物等 各 种 生 物 的 生 存 空 间, 是 人 与 自 然 在空间和时间上耦合最为显著的地理单元。 4.1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自 然 观 和 宗 教 信 仰 文 化 与 地 名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 据 来 源 沧海 桑 田, 历 史 在 发 展, 时 间 在 变, 空 间 在
变,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地名更是复杂万端, 所有的地名都将 成 为 “历 史 地 名”。 但 是, 县 级 和 村级地名 的 变 化 具 有 历 史 文 化 的 传 承 性, 千 百 年 来,其数量、 名 称、 辖 区 范 围 基 本 保 持 稳 定。 本 文以1998年 《山西 省 行 政 区 划 与 自 然 村 标 准 地 名 手册》的地名 为 基 本 数 据, 统 计 出 汾 河 中 游 包 括 太原 市 的 市 区 (尖 草 坪、 万 柏 林、 杏 花 岭、 迎 泽、 小店、 晋 源 )、 清 徐、 阳 曲, 晋 中 市 的 榆 次、 寿 阳、祁县、太 谷、平 遥、介 休, 吕 梁 市 的 交 城、 文 水 、 汾 阳 、 孝 义 等 18 个 县 (市 、 区 )的 村 级 (含 自 然 村 )地 名 5140 个 , 各 县 的 村 级 地 名 数 量 见 图 1。 3.2 研 究 方 法
图 5 汾 河 中 游 地 名 和 水 文 与 气 候
4.1.4 天 然 色 彩
天然色彩பைடு நூலகம்人类眼
睛所能感觉到的,常见
有。本研究以 流 域 为 视 角, 对 汾 河 中 游 的 流 域 文 化与地名 进 行 研 究, 揭 示 了 地 名 中 所 蕴 含 的 流 域 文化内涵,通 过 对 地 名 的 剖 析, 透 视 出 流 域 自 然 与人文环境变迁的脉络。
2 研究区概况
汾河中游 位 于 山 西 中 部, 东 为 太 行 山 脉, 西 为吕梁山脉,东南为太岳山脉,中间夹太原盆地, 汾河贯穿 而 过。 汾 河 中 游 地 处 传 统 农 牧 分 界 线 交 错地带,是华 夏 各 族 杂 居 融 合 之 所。 独 特 的 自 然 和人文环境, 以 一 种 开 放 的 胸 怀, 孕 育 了 包 容 兼 蓄的流域文化。这一点在地名上也有反映,例如, 芮城这个地名, 《通 鉴·宋 纪》 胡 三 省 注: “芮 芮, 即蠕蠕, 魏 呼 柔 然 为 蠕 蠕 ”, 芮 城 因 北 魏 时 柔 然 (茹 茹 )族 集 居 此 地 而 得 名 。
第7期
孟万忠等 汾河中游地名与流域文化研究
55
35 种 , 地 名 有 440 个 (见 图 4)。 据 汾 河 中 游 考 古 发 掘的新石 器 时 代 文 化 遗 存 分 析,仰 韶 文 化 时 期, 汾河中游的 台 地 上, 原 始 种 植 业 逐 渐 兴 起, 种 植 以粟为主的 谷 物。 到 了 龙 山 文 化 时 期, 生 产 力 比 以前有所提高,原始种植、养殖业均有很大进步, 并开始栽桑养蚕,栽种枣树等 。 [13]
1 引言
人类创 造 的 任 何 文 化 都 离 不 开 流 域, 流 域 为 文化提供 了 无 可 替 代 的 物 质 和 精 神 基 础, 为 人 类 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每个流域都有一部属 于自己的 文 化 史, 用 “流 域 文 化 ” 来 反 映 是 再 贴 切不过的,而 地 名 就 是 流 域 文 化 的 集 中 体 现。 地 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 赋予的专有名称 。 [1] 我国最早关于地名的记录, 始 见于甲骨 文 时 期 的 殷 商 卜 辞。 而 “地 名 ” 一 词, 始见于 《周礼·夏官司马·形 方 氏》 “原 师, 掌 四 方 之地名”,原师即 管 理 地 名 的 官 员。 地 名 研 究 一 直 为学界 所 关 注, 牛 汝 辰 从 文 化 和 测 绘 的 角 度 , [2-5] 对地名形 成 的 文 化 特 征、 空 间 分 布 等 做 了 系 统 的 阐述;华林甫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 , [6] 对中国历 史 地名的沿革 进 行 了 深 入 研 究; 孙 冬 虎、 周 尚 意 等 从地理演变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地 名 的 变 迁 ; [7-8] 王 文 卿 从地域 文 化 的 角 度 对 山 西 地 名 进 行 了 分 析 。 [9] 但 是,从流域 文 化 的 角 度 对 地 名 进 行 研 究 的 几 乎 没
4.1.3 水 文 与 气 候 全新世 以 来 的 很 长 时 段, 汾 河 中 游 流 域 的 太
原盆地是 湖 荡 泉 水 沼 泽 遍 地 的 水 乡 泽 国。 汾 河 中 游 地 名 中 使 用 的 词 有 29 个 , 涉 及 483 个 地 名 (见 图 5)。其中使用频 次 超 过 10 次 的 有 13 个, 其 中 河、 泉、湾、水、曲、池、涧、滩、湖、流 等 表 明 汾 河中游流 域 水 资 源 丰 富,存 蓄 水 体 的 形 式 多 样; 洪、泥等表 明 汾 河 中 游 的 河 流 发 生 洪 水 和 携 带 泥 沙的 情 形;会、交 等 表 明 河 流 众 多,相 互 交 会, 形成复 杂 的 水 网。 风、 雨、 霖 等 则 反 映 了 地 名 与 气候的关联。
古代人类的活动受限于流域自然环境,地形、 地貌和地 质 对 乡 村 聚 落 的 影 响 十 分 明 显, 对 地 名 的形成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汾河中游流域的地 貌单元属 于 黄 土 高 原, 有 山 地、 丘 陵、 盆 地、 平 原等18种地貌形态, 类 型 齐 全[12]。 因 此, 汾 河 中
作者 简 介: 孟 万 忠 (1971), 男, 博 士 后,教 授, 高 级 工 程 师, 主 要 从 事 GIS、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 等 方 面 的 研 究工作。 E-mail:mwz66@163.com
收 稿 日 期 :2012-08-23 基金 项 目: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1071335);山 西 省 高 等 学 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2012328;2013330);2012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 科 学 课 题; 山西省软科学 研 究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2013041016-05);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资 助 项 目 (2013M532014) 通讯作者:王尚义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游的地名 与 地 形、地 貌 和 地 质 的 关 系 非 常 紧 密, 表达地势高低 的 词 汇 丰 富, 共 有 40 个 之 多, 涉 及 地名2385 个, 占 所 有 地 名 的 46.4%, 居 首 位 (见 图2)。 使 用 频 率 超 过 50 次 的 有 沟、 头、 山、 岭、 坡、 石、 坪、 垴、 峪、 口 (咀、 嘴 )、 底、 窊 (洼、 凹)等,尤以 “沟” 最 多。 可 见, 人 类 居 住 地 的 最 佳选择是地 势 较 高, 较 为 平 坦, 离 水 源 比 较 近 的 地方。而腰、 峡、 壑 等 比 较 危 险 的 地 带, 人 类 一 般不会将 其 选 作 居 住 之 所, 因 此 在 地 名 中 出 现 的 频率很低。 这 些 地 名 的 变 迁 与 根 据 考 古 发 掘 资 料 研究的结果相符 , [13] 汾河中 游 已 发 掘 的 190 处 新、 旧石器遗 址, 无 一 例 外 都 处 于 汾 河 及 其 支 流 的 台 地上或山前 丘 陵 地 带, 地 势 较 高, 所 处 的 海 拔 高 度在 1000m~1300m 左 右。 夏 商 周 时 期, 发 掘 的 193 处 人 类 遗 存 , 分 布 高 度 逐 渐 下 降 到 海 拔 900m~ 1000m 左右。反映出 人 类 文 明 从 山 地 向 山 麓 演 进, 人类的活动 足 迹 逐 渐 从 山 地 → 山 前 台 地 → 山 前 丘 陵→平缓的冲积平原→盆地中心扩展的脉络。 4.1.2 动 植 物
摘 要:流域地名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历史与地理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融汇,是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汾河中游的地名具有鲜明的流域性、历史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通过对汾河中游的地名与流域文化的研究,揭示 出地名的形成、发展、变迁与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变迁密切相关,对于保护地名和流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关键词:地名;流域文化;汾河中游 【中图分类号】P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07(2014)07-0053-06
第 39 卷 第 7 期 2014 年 07 月
测绘科学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Vol.39 No.7 Jul.
汾河中游地名与流域文化研究
孟万忠,王尚义,刘 敏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汾 河 流 域 科 学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 太 原 0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