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亦或沉默不语 王小波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合集下载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语录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语录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语录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语录1、要努力去做事,拼命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2、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3、盲人是最值得同情的残疾人,让他们乞讨是社会的羞耻。

4、人生在世,就如一本打开的书,我们更希望这本书的主题始终如一,不希望它在中途改变题目!5、人类向极限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

6、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望断天下的是非曲直,结果把一切都管的一团糟。

7、“明辨是非”的伦理体系并非毫无用处,我只是说,它不是接近真理的方法。

8、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9、我在写作时,也讨厌受真实逻辑的控制,更讨厌现实生活中索然无味的一面。

10、就我所见,一座城市的历史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它的建筑。

11、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理解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

12、每个人都有一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

13、我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但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吧。

14、越不好干的工作,就越是要干,应该有这种精神。

15、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

16、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

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

假好没有这些,做人也没什么味道。

17、各种作品,各种人,尤其是各种事件,既然有高有低,就有了尺度问题。

众所周知,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格调高,但总免不了要干些格调低的事。

这就使得格调问题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18、这世上有很多书都是这样的:内容无可挑剔,只是很没有意思。

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王小波

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王小波

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写:一只猪不甘愿过着被人设臵的生活,除了每天吃喝拉撒外,它会到楼顶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

它学会了汽笛叫,招来了麻烦,以致于工厂领导对它采取了“专政手段”,把它赶尽杀绝,但没成功。

一次采访中,王小波说,92年成为作家,那时候40岁了,40岁了突发奇想要写小说。

要跟同龄人比,中国作家大概没有这么晚开始写作的。

他跨界转行,从一名学计算机的理科生转行成为了文学作家。

有人说,他其实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笔者看过他的作品不多,读过几部,比如《黄金时代》、《我的阴阳两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他以睿智、荒诞、幽默的风格在中国文学里独树一臶。

他是一个很会思考的人,但对于现实的思考,他往往不直接给出答案。

他以喜剧的方式、幽默的风格,甚至用反向推导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当“猪兄”被赶尽杀绝时,他这样说,“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他惊世骇俗——毕竟是只猪;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所在。

”作者以幽默的方式道出对生活的无奈,我想在这句话中已经显而易见了。

百度百科里写:他作品里的文字没有逻辑、话语与话语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具有很强的跳跃性。

这正是我当初在大学图书馆里误打误撞地借了《我的阴阳两界》读后的第一感受。

平时看小说或者新闻,套路太深了。

突然出现没有套路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神清气爽。

生活本不应该拘泥于套路,率性一点、随性一些更能让一个人清新脱俗。

王小波说过,无智、无性、无趣的生活是不值得一提的。

他的作品里第一次集中用“爱情”,特别是“性爱”,公开挑战了革命逻辑。

他本人既继承了年代对爱情与革命权力关系的思考,具有强烈的启蒙意味,也顺应了年代世俗化潮流。

90年代的读者把王小波的小说当做性爱启蒙书,我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他虽大胆直白地写“性”,却不等同于粗俗的黄色小说,而是赋予超凡脱俗的主体价值,进而成为“人性再启蒙”的重大伦理支撑点。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猝死。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最早知道王小波,是我在初中的时候读了《我的阴阳两界》,我觉得很新奇,原来文学还可以是这样的,不用板着脸严肃的讲道理,哭着讲苦难,嬉笑怒骂自成文章,字里行间就是澎湃的想象力。

直到现在我也常常在想,王小波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他的文学创作很独特,富有想象力,常常用喜剧和幽默的风格去叙述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这可能和他继承了罗素和卡尔维亚的精髓有关,举重若轻,在游戏精神和批判思考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今天我要介绍他的一个短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中的“我”在下乡插队时遇到一只敢于违抗人的设置去改变自己命运的猪,它能跳上屋顶,只对知情好,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不愿意找被圈养的母猪,一句话这只猪活得很潇洒。

但这只猪学会了汽笛叫,糖厂的工人一听它叫就回来了,这比正常下班时间早一个半小时,这为猪招来杀生之祸,但它聪明地躲过了,后来成了一只野猪,长出了獠牙。

在文章的最后,“我”怀念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因为生活中很少有谁敢于无视生活的设置,相反有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和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我觉得王小波之所以为王小波,和他的生活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从刚出生时适逢“三反”运动,后来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

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

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起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很多时候我们背负着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时代所赋予的要求和设置,但我们都不是活在别人的眼中和嘴中,即便再优秀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我想,谁对胜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谁就有资格早夭。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研究-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研究-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少点“套路”,多些真诚作者王小波主流文学界一直对王小波不予置评,对他的文学也保持沉默。

为什么?李银河曾回答过,她说,按照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体系,王小波的确没地方放,无法置评,因为他从经历到作品都游离在这个体系之外。

暂且不谈他的经历,对于他的创作,这节课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来探讨。

题目: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问题:这是一个形容人的词,为何用在一只猪身上?这只猪是怎样特立独行的?这只猪为何特立独行?这只猪的特立独行有何意义?文章的主要思路:普通的猪:肉猪,种猪,母猪特立独行的猪:它像山羊一样敏捷,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它不待在猪圈里,总在到处闲逛。

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的都很像。

它后来学会了汽笛叫,但是由于它的汽笛叫耽误了农耕,(因为下地做活的人中午十一点半会听到村里的汽笛声,然后就收工回来休息,但是这猪每天十点就学汽笛叫,所以人们总是提早收工),它被定为坏分子。

当它被认为是坏分子遭到几十个拿枪的人围剿时,它机智的逃脱掉,回到了自然环境里,长出了獠牙,成了一只野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篇杂文,却写的很有趣,我把它看做童话。

读的时候会觉得玩笑有趣,甚至可以说有些表达“不正经”。

细细品读过之后,才能体会到“不正经”的言语嬉戏中,蕴含的主题是严肃深刻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可以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起。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角别里科夫是个与特立独行的猪完全对立的存在。

别里科夫胆小、懦弱、墨守成规,他做出的所有行动,都是遵循着规则的,他小心翼翼地在各种规则套路里求生存。

别里科夫的口头禅是“千万不要惹出什么事端”,他生怕惹出什么事情。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把自己包在壳里,能够给自己做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收外界影响。

面对结婚,他没有丝毫欢喜和热情,反而结婚是他像得了一场大病,他反复掂量着将要面临的责任和义务,免得日后再惹出什么麻烦。

一直特立独行的猪

一直特立独行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摘要: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生活在很多的规则之下,或是某些人给我们的道路作了安排,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告诉人们,要潇洒快活地生活,随心去过生活,就应要有勇气去挣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坚持自己的想法。

关键字:生活特立独行自由自在王小波作者王小波在文中写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用作者的话说,这只猪有些不同。

这只猪不与别的猪一样,只是交配或生崽儿,安于人给它安排的生活,这只猪充满了“个性”。

这只特别的猪并不安于它作为猪的本分,反而像猫一样到处乱逛,甚至学会了汽笛声,因此它惹来了麻烦。

然而就是这次“麻烦”,我无比敬佩这只神奇的猪。

它表现地很镇定,在枪火声中潇洒地跑了,不但是不听从人的安排,还是无所畏惧。

读完文章,真的不禁佩服这只猪,作为人类的我们很多时候竟比不上这只猪,这只猪并不生活于“设置”之下,潇洒地过着快活的生活。

然而我们,却常常生活在别人的安排之下,束缚着自己,没有勇气挣脱种种“设置”。

作者在文中说,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是的,一般的人,往往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并没有举起勇气与命运努力抗争,渐渐地禁锢在这样或那样的束缚下。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生活在很多的规则之下,或是某些人给我们的道路作了安排,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告诉人们,要潇洒快活地生活,随心去过生活,就应要有勇气去挣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坚持自己的想法。

墨守成规,安于被“设置”的,最终只是一群平常的猪,或交配或长肉或生崽而已,并不被人们所记住,也没有被记住的价值。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直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它潇洒、快活,它勇敢追求,不畏他人,在危难时刻仍表现出与其他猪不同的镇定,然后机智地逃生了。

同样,作为人类的我们,假如一直是生活在他人或命运的安排下,那最终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绝对是比不上这只惊骇世俗的猪。

王小波本人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只猪其实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但为什么是只猪呢?猪的命运是被人设置好的,公猪阉掉,长肉,傻吃,闷睡,等死;母猪下仔。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无论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还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两篇文章均可浓缩为四个字“独立、自由”。

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只有一种思想、一种体制、一种文化,这样的精神禁锢无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空间不是自由的,思想也不是自由的,人的行为活动就更不是自由的,那么对于某件事的评价或是解决某件事的方法就会无可厚非地表现出一致性,而我们也就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当时,“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对信的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类似此话语还有“我向来不怕得罪朋友,因为既是朋友,就不怕得罪,不能得罪的就不是朋友,这是我的一贯作风。

”乍一看,这两句话说得有理,其实仔细琢磨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

只对信得过的人讲,这就说明说话的对象是受限制的;不怕得罪朋友及得罪的只是朋友,这又说明你的得罪对象是受限制的。

而这两个“受限制”正说明了权利没权利、自由伪自由。

所以在自由受很大程度上限制的年代,大多数人选择安身立命之法就是保持沉默。

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之所以缄口如瓶有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沉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自有其特殊的价值观:开口是银,沉默是金,谨言慎行。

这种价值取向源于当时的“和谐”社会需要静谧需要沉默。

王小波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书中他自己也有说过:家教和天性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他选择沉默是希望自己比较谦逊、比较朴实。

话语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想要证明说话者本身与众不同,是芸芸众生中的佼佼者。

因此他不希望在人群中显贵,做那名佼佼者。

同时他觉得可以在沉默中可以学到点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好的。

“因为话语即权力,权力又是个好意思,所以的确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争夺‘语权’。

我是自愿放弃的,有人会不信──好在还有不少人会相信。

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我觉得不够有意思。

第61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国-王小波)

第61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国-王小波)

第61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国-王小波)—我在缩书,今天约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国-王小波)精华解读█ █这本书是一些关于精神、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杂文和随笔,内容是轻松愉快的,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

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

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藏在柜子里,从此那里成为了我的精神家园。

█ █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因而很多烦难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 █我们家的家训是不准孩子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

在我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

我的父亲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一种外行人弄不懂而又能出人头地的专业,平安顺遂地度过一生。

他的一生艰难坎坷,这样的安排在他看来是最为稳妥的。

但我仍然选择了写作。

█ █艺术的真谛就是要让人叫好,甚至是完美无缺的。

传授科学知识是告诉你一些自然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潜移默化。

假如一个社会里,人们一点文学修养都没有,那么任何作品都会使他们满意;相反,假如在某个国家里,国民欣赏文学作品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那唯有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

█ █我总觉得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

而读过道乾先生的译本,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语言了。

█ █在我写过的小说里,《黄金时代》是我最满意的,但是还没达到我希望的水准,所以还要继续努力。

小说的艺术█ █朋友给我寄来了一本米兰·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这是本谈小说艺术的书。

书很长,我对其中一些观点是不认同的,但昆德拉说:“不懂开心的人不会懂得任何小说艺术。

”这话我是同意的。

█ █我对读小说是真正爱好的,是不可能由阅读其他类型的作品所满足的。

我自己也写小说,写得好时得到的乐趣,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

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

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

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

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

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

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

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

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

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

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

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

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

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

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

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

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

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

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

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纪念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纪念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纪念诗人臧克家有句话说的很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死了,还活着”式的人物,虽然他自己未必愿意充当这样的人物标本,可毕竟由不得他了,死者没有发言权,只有苟活者在此喋喋不休。

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到云南插队,这期间他开始尝试写作。

在小说和书信里,对当时的情景都有描绘:皎洁的月光下,少年用自来水笔,在镜子上写诗,写完涂去,然后再写,直到手指全都染蓝,他大哭一场。

这里面有着动人的情致和深长的象征意味。

1971年王小波因病从云南回京,旋至母亲家乡山东牟平插队。

王小波真正开始小说创作,据其兄王小平回忆,即始于从山东回京之后。

自此至其1997年逝世,二十余年间,他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共一百三十多万字。

王小波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是一个能读懂生活的人,是一个有着抗争精神的人,看他的书我能感觉的到。

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三十而立》以及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中,他谈到的最多的就是文革在那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尤其在精神上的愚弄是最不可饶恕的。

他的愤怒都溶入在书中幽默诙谐犀利的语句中,他描写的人物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血性,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渴望,对有趣的刻骨铭心的追求。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最初以小说知名,1991年,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

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1991年9月16日第24版。

这次获奖使王小波对写作的信心有了把握,“写出《黄金时代》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写的好,而《黄金时代》一篇,自觉写得尚可。

这篇小说是我的宠儿。

”从此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1995年,小说《未来世界》再次获第16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鉴赏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鉴赏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鉴赏
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散文,运用寓言手法,洞见大地上最普通也最勇敢的猪,以及它特立独行的思想与品格。

文章开头就用了一只猪的眼神来抒写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他的眼睛里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无奈”,彷佛一句话就反映了人们无助而无奈的心情,使读者存有一种亲切的感情,同时也带出了作品的主题——特立独行。

随后,文章又用“温柔地把头放在我的胸前”、“特立独行地离开”等抒情语句,把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思念之情十分深厚地表达出来,也让读者有一种激动的心情。

最后,文章通过“我望着它消失在沙漠的远方,脑海中闪现出更广阔的天地”这句话,象征性地描绘了这只猪的思想品格,以及它的特立独行让人们追求更广阔的未来。

总而言之,《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篇有感染力的散文,既可以从表面上引发读者的共鸣,又能带出作品的
主题——特立独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走到自己想要的未来。

2024年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2024年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2024年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的小说。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被其中展现出的思想深度、人性探索以及艺术表现所打动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部小说的读后感。

首先,小说中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刻探索让我印象深刻。

作品以猪为主线,通过对猪的形象塑造,描绘了人性的种种表现。

猪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思考。

通过他们的故事,作者展示了人类的各种欲望与冲突,同时也反思了人性善与恶的关系。

作者将猪与人类对比,为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探究让我思考起人类的行为和动机,引发了我对自我与他人、欲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其次,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深度也令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猪和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现象进行了鞭挞和讽刺。

小说中揭示了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虚伪、权力斗争、道德沦丧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作者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深思人们是否应该追求真理和正义,如何在现实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行动。

另外,小说中的艺术表现也是我读后感受深刻之处。

作者运用了夸张、荒诞和幽默的手法,以及独特的叙述方式,给人以独特的阅读体验。

他对细节和情节的把握非常精准,通过对猪和人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的刻画,展现了情感的流露和思想的碰撞。

同时,他通过寓言的形式,将现实社会抽离出来,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信息和思想。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我带来了阅读的乐趣,也使我更好地领悟了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总结而言,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部思想深刻、社会批判与艺术探索并重的作品。

通过对人性的探索、社会问题的揭示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作者引发了我对自我与他人、社会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享受了阅读的乐趣。

这部作品在2024年,仍然是我们思考人性与社会的重要参考,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并从中获取到启发和思考。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笔记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笔记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笔记特立独行的我们当我第一次听到王小波写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想着到底是什么样的猪呢?居然会有人会把一只猪描写出来并成书,那一定是一只很特别的猪吧。

直到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原来这不仅仅只是一只猪。

在作者看来,本文描写的猪就像一类人,这类人追求自由并且会付诸行动,并不只是只想不做。

大部分的人和大部分的猪一样,他们也许渴望自由,他们也许想要与众不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喜爱的东西,但是他们都不够勇敢,都不够“特立独行”。

我想王小波是羡慕这类人的,他不只是怀念的那只像山羊一样跨栏,像猫一样爬上屋顶四处闲逛,会学汽笛叫,拒绝被劁,会去村寨里找好看的母猪,还能冲出人的包围火线的自由自在的猪。

因为自己不能做到那样自由,无法摆脱这个社会对他的约束,所以才会羡慕能够摆脱社会束缚做自己的人。

当人们提到猪时,先入为主的便是一个呆头呆脑、好吃懒做的一个形象,如果我们被形容像猪一样,也就是我们可能像猪一样笨,像猪一样好吃懒做,像猪一样胖。

好像在我们的眼中猪就是这样不值得夸耀和赞扬的动物,可能唯一的价值便是可以做成食物被我们食用。

那我们呢?我们是否也是这样一成不变,一样的没有自己的思考,一样的活在别人给我们的设定里面?小时候,我们在大人和老师的催促中读初中,读高中,考大学,然后上了大学,又马不停蹄的找工作,考研考编,结婚生子,抚养孩子,慢慢老去。

这一切是我们想要的吗?或者只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好像这样的人生一眼就望到了尽头,是如此的无趣而又无奈。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活法,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内心多考虑考虑,思考一下究竟怎样的人生才是我们内心深处所向往的。

我们当然可以一直学习深造,一直往高处走,只要那是我们所向往的地方。

但是我们也可以停一停,如果不被家庭所牵绊,我们可以勇敢一次,来一次游学旅行;我们也可以考研去到自己高考没能去到的大学所在的城市;我们也可以自私一点,哪怕不结婚生子也要为自己活一次。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作文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作文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度在乐趣和幽默中读完了王小波的这篇文章。

这只猪很有个性。

它长得又黑又廋,一会像山羊,一会像野猫,最吸引我的还是这只猪的品性。

它不认同人们给它的安排,可能它认为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可它毕竟是一头猪。

当猪被围攻时,它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但我还是觉得有点惊世骇俗,要是别的猪,早就吓得半死。

这种性格还真是在动物中少见,它竟敢无视生活和命运对它的安排,其实这样才是伟大,我们应该学习这头惊世骇俗的猪。

人往往喜欢对生活做种种设置。

正是因为人对动物的安排,使动物们痛苦不堪,可是没有哪一个能摆脱自己的命运,自由自在地,除了那头特立独行的猪。

从小耳朵失聪的贝多芬就和这头猪有一样的所作所为,他们都不向命运屈服,不会在意命运对他们安排,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从此,因为这种原故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虽然他的身体残疾,可是他的心却是依然坚强,就是这样一颗坚强的心,支持着这样一个坚强的灵魂,支持到最后的成功。

人都应该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敢于向命运挑战,不能因为一点
命运赐予的挫折而自暴自弃,而是去大胆地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因为每个人都会拥有永不磨灭的斗志,要记住人是不可以被打败的。

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八年级:周芷林。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

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

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

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

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

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

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

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

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

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

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

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

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

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

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

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

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

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

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

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关于“猪”的分析:早被论定的猪的“本质”——猪的命运早已被人设置好:公猪阉掉,长肉,傻吃,闷睡,任人宰割、供人啖食;母猪下仔。

特立独行的猪的特点1、敏捷;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3、习惯于特立独行;4、对知识青年好;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6、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7、岁月的磨难使猪的本性发生了改变,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

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潇洒,冷静,警惕文中的“我” :1、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2、同情这只猪;3、不敢对抗领导;4、对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敢作敢为充满了钦佩和激赏但又与其保持距离主题: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生活的设置主题的意义一种人生境况的揭示从人生根本、从人生观本质处产生的思考文章以猪的境遇为例,揭示出社会中被设置好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却于此浑然不觉,安然处之,或想反抗又无力反抗。

王小波隆重推出的特立独行的猪的鸣叫,惊醒了我们,它的潇洒,它的冷静,它的警惕,比照出我们的浑浑噩噩、畏畏缩缩,却惘然无知。

这反映了王小波写作的态度的某一方面,即对人民大众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在思想层面上的,他希望人们有智慧,能独立思考,反对别人的设置和灌输。

将个人与社会、人类命运大势结合起来的思考从本文,可以看出30多年前中国社会的某些特点:文化生活单调;愚民政策猖獗;由于受政治的高压,一般群众比较麻木,对追求自由的人们不理解;当时的不少当政者对老百姓采取专制管理,蔑视人们对正当自由的追求;当时的中国社会比较教条古板;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得不到保障;人性堕落,人性丑恶面展露,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作者对特立独行的猪的态度可以说是30多年前动荡岁月里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对那个社会有很多不满,但又往往敢怒而不敢言;对特立独行的行为持钦佩和激赏态度,但只能压在心底而不敢付诸行动。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作家王小波在年轻的时候下乡插队,他喂过猪,也放过牛。

一天晚上,他望着猪圈里的猪一阵沉思,好像大部分的动物都是一样的,每天服从人类的安排。

鸡就负责下蛋,猪就负责一天天将自己吃胖,然后任人宰割。

随着时间变化,他发现一只猪很特别,这只猪不像其他的同类一样白白胖胖,反而长得有些黑瘦,虽然是只猪,但是非常敏捷,一跃而过一米高的猪栏。

它吃饱喝足之后,还会跳上猪圈顶晒太阳,嘴里还时不时发出一些声响,有一次它还模仿起了工人收工的汽笛声,没想到却惹来了麻烦,大家认为这只猪影响了春耕,于是一群人朝它而去,但是并没有将它拿下。

之后领导叫了二十多人逮它,没想到这只猪居然镇定自若,找了一个空子逃了出去。

后来,王小波说道:“我活了四十年,除了这头猪,我还没有见过谁敢如此反抗着生活,反之,倒是不少人想要掌控别人的生活,还有那些在生活里碌碌无为按部就班的人,因此,我非常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写来纪念这只猪的,王小波认为这只猪带给他很大影响,对生活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受制于人或随波逐流。

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王小波共有四个兄弟姐妹,在家里的三个男孩中,他排行老二。

因此,我们可以在王小波的多部作品中看到他给主人公取名“王二”。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和他在放牛时对自己人生的思考: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有人说王小波是一个有趣的人。

到底有多有趣呢?有趣到就连怀念他,嘴角都会不自觉地浮起一丝笑意。

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的恋爱过程就十分有趣。

那是1977年,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偶然间读了王小波的《绿毛水怪》,一下子就被吸引,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心生爱慕,她本以为作者是一位风度翩翩,器宇不凡的男士。

可当尖嘴猴腮,骨瘦如柴的王小波站在她面前时,大惊失色的李银河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这也太丑了吧!”而王小波却也不甘示弱,回敬了李银河一句:“你长得也不怎么样!”照常理来说,两个人的见面应该是不欢而散,可是没想到,李银河和王小波的这两句贬损对方的话,同时把对方逗乐了,就是这电光石火之间,他们的爱情诞生了。

沉默与非沉默——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000字).docx

沉默与非沉默——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000字).docx

沉默与非沉默——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米兰昆德拉说。

可是王小波笔下的这只猪不仅仅拥有一切疯狂的行为,而且它特立独行离经叛道,具有一只猪所不具有的荒谬又大胆的品德。

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这位“猪兄”活的潇洒自在,从未履行过自己应当履行的责任;它活的无拘无束,蔑视人类对它的一切安排与束缚;又活得荒唐古怪,乐于学汽车,拖拉机的声音。

最终这位独特的猪兄也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局——“一头撞了出去,跑的潇洒至极”。

但在他有些离奇与黑色幽默的描写中王小波其实赋予了它一个严肃,悲壮,伟大的猪的形象。

的确,这只被他寄予厚望的猪代表的并不是体态红红润润,每天好吃懒做的猪的群体,撇开它大大小小令人忍俊不禁的行为,他生来似乎就带有一种悲壮的意味。

其他家猪没有,养猪的人没有,王小波也没有。

它是疯狂的,是被人所不理解的,也是孤独的——他只代表敢于无事生活设置的,不会沉默的少数人。

王小波写出“对生活作种种设置的是人的品格”。

设置就是秩序,它会使大多数人屈从,沉默,过着自己不会喜欢的生活,却也会使不甘于沉默的少数人愤怒的反抗。

即使高调的呼声可能被压抑的黑暗所淹没,王小波也要在文章结尾赋予一个完美的结局——反抗者最终会冲出囚笼,头也不回的奔向自己的生活。

他最后写道“怀念猪兄”,便是怀恋几个世纪以来这幅特立独行的派头。

那些令人尊敬的特立独行者总是走在浪潮的前端,冲破压抑的气氛愿做一个永不沉默的实践者与抨击者。

从几世纪前美国黑人领袖在演讲台前高高挺立的姿态,到中国近代中革命先驱高亢有力的呼喊,从社会主义“新气象”下高傲而拥有非凡智慧的学者到大胆而敢于创新的艺术家,他们不愿意顺应俗规,所以我行我素,自成风格。

文坛巨匠鲁迅,在中国最困难的时代弃医从文,用笔命中残酷的黑暗。

当人们身上被裹上一道又一道的束缚时,他用笔代手,不动声色地解开一个个死结,使人们看到原本的自我。

他是不沉默的一分子,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永远是。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高三作文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高三作文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以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给了我天才的印象。

生活总是处处被人设置,社会秩序固然遵守,但真理同样要坚持。

社会的“设置”束缚着自由的心灵,那只猪尚不能安之若素,开始了特立独行,而何况是人。

我是个养猪的,被冠名以饲养员。

我对猪有种特殊的熟知感,同时也对它们保有特定的殊远感。

王小波的那只猪一直为我所怀念,它不与常规,一副离经判道的派儿,学着打鸣,学着汽笛。

最后逃出了人的设置,长出了獠牙,开始远行。

我养的那些猪,我敢保证它们从来没有正眼看过我。

它们都只是猪,生活的盼头全在于我手中拎的泔水桶。

它们常耷拉着眼皮在猪圈蜷睡,把“安贫乐道”的牌子高高举起。

终于我看透了,它们是这个社会为我设置的工作对象,我没有抗争;而它们的生活也无不被我设置着。

所以我期盼着它们中的一只会突然有一天唾了我一脸的泔水,然后呵斥我说:“拿开你的寄生工具”。

但它们还都只是那些猪,只会发出“嗷,嗷”的叫声。

于是我咒骂了:“你们这群肉猪”。

对于它们生活的主体——泔水桶,我是从来都不敢怠慢的。

我负责喂食,也就是说我的工作能不能出成绩,全在乎这些猪能不能长肉。

肉长的多,我好以工作能力强的幌子在领导面前多拿些奖金。

然而它们是乐意长肉的,所以每每年关,我和它们之间总能算得上是功德圆满。

我的生活乏味可陈,全是因为那些猪始终对生活保持一种不以为意的态度。

然,我有幸遇着一只独特的猪。

一天清晨,我刚准备煮泔水,猪圈里就开始骚动了。

我敲着泔水桶对猪圈里吼:“该吃的会给你们吃,再叫,把你们宰了给他们吃。

”其实是我躁动了,我清楚它们的生活习性,不等我把泔水煮了三遭,它们是不会轻易从窝棚里爬起来的。

于是我大跨步走到猪圈跟前,定神,才发现了问题。

圈里多了只黑猪。

它四肢健壮,短小精悍,只是肚子干瘪,身上也没什么肉。

它在猪圈中央挺立着,其它猪都畏惧地躯倦到圈角。

在和它对视许久后,我终于明白,它就是我一直怀念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因为我留意到它左前蹄上那道深深的疤,那是它的特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学院2012 — 2013 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王小波的处世哲学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课程号及课序号 11605012学号姓名班级提交时间王小波的处世哲学摘要:王小波被称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他宣扬的是自由和理性。

他通过塑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寄托自己对于自由的向往。

这只猪或者说这样的人之所以特立独行,是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勇气这样做。

王小波为大多数人提供的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沉默不语。

如果不能做到特立独行,那至少应该不同流合污。

关键字:王小波,特立独行,沉默不语,自由,理性王小波是自由的,反叛的,理性的,他立志成为这样一个人,也在自己的杂文中积极弘扬自由、理性、独立的理念,坚决反对愚昧、专制、教条、虚伪等陈规陋习。

人们也许称呼他“浪漫骑士”,或者“行吟诗人”,亦或是“自由思想家”,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思想的独立和行文的特别。

虽然王小波已经离开数十年,但是他的杂文仍然被广大读者阅读、研究、讨论着。

批评也好,追捧也罢,王小波的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

从他的众多杂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一直笼罩在“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之下。

那个年代成为一个前背景,以禁锢、压抑、混乱和荒谬的象征成为盘旋在文本中的硕大苍鹰,羽翅煽动浑浊的空气,窒息着每个人的生命。

[1]当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某些特点依然稳稳地占据着社会的一角,霸占着人们的心灵。

面对束缚和压抑,王小波给出两个选择:特立独行还是沉默不语。

如今,大多数人还在这两个选择之间或之外苦苦挣扎着。

特立独行需要勇气,有的时候,沉默不语需要更大的勇气。

一.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可以说是一篇略带自传性质的杂文。

开头就点出了文章中故事发生的背景。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

”这样的描述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文革时代。

那是一个被束缚、被限定的年代,说什么,做什么都是被规定好的,规定到衣服只能穿两个颜色,规定到说话要以什么开头。

如果不是这样做,就会被冠上“特立独行”的称号。

在那样一个年代,“特立独行”意味着危险,边缘化。

这只与众不同的猪“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救过,”而且“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

”他会模仿各种声音,有自已的偏好,活的潇洒、活的浪漫、归根结底就是活的不正经。

正经的猪过着被设置好的生活,而且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人对于猪的安排就是长肥生仔,虽然痛苦,可是猪最终还是会接受。

因为不接受,像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不正经,虽然令人羡慕,但终会遭致灾祸。

这只浑然不知“政治”为何物的猪后来戴上了“破坏春耕的分子”,尽管他只是学会了汽笛叫而已。

二.对自由和理性的呼唤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判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

[2]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中主要利用讽刺和对比这些艺术手法,让读者初看抚掌大笑,再读则沉思良久。

首先,特立独行的猪和安于现实的猪。

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不管是多么痛苦的安排,它们都还是接受了,因为它们是猪。

猪是人给它们的定义,并以此安排它们的生活;猪本身也就接受了这种身份,因而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一切安排和设置。

它们从未反问过,为什么我的生活是这样的,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但是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不一样,他不愿意过被安排好的生活,他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他不愿意呆在猪圈里,因此总是到处游荡;他对被过度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的母猪没有兴趣,因此总是去寻村里的母猪;他不安于命运的安排,束手就擒,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逃出生天,重获自由。

第二个极大的反差是“我”和领导之间的对比。

“我”尊敬这只猪,把他唤为“猪兄”,甚至想和他做倾心之谈。

在人们兜捕“猪兄”时,“我”想的是“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是“我”实际做的是躲在一旁看着而已。

不是因为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而是因为“我”不敢和领导对抗。

人和猪的差异立时显现,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自诩比猪强了不知多少的人,在因为种种顾忌和自身利益而安于沉默,不敢与“正确的价值观”做出争辩时,只有这样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把“我”想要做而又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无畏地做了出来。

[3] “我”选择继续做那个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

在这场闹剧中,领导的作为无疑代表了强权和专制。

一只不知“政治”为何物的猪,被扣上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的帽子,领导专门开了一个会,决定要对他采取专政手段。

“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这样严正以待的架势就是为了兜捕一头猪。

对比之下,猪兄却镇定之极,“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最后潇洒的逃出包围圈,长出了獠牙,回归了自我。

第三点是理性、自由同限制、束缚之间的对比。

理性是什么?理性是能清楚地作出是非判断,并以此作为自身的行动依据。

用最直白的话说理性就是明白对的就去做,错的就拒绝。

但是,在很多时候,人都是非理性的。

这不仅仅指文革时代,文革是整个社会的非理性表现,在任何时候,迫于强权,人都会无奈做出非理性选择。

比如,猪虽然不愿意过被设置好的机械生活,但为了活着,选择痛苦忍耐;“我”明知领导对于猪的判决是错误的,却没有勇气指出,更不用说同他并肩作战,“我”在专制的压迫下,只敢或者说只能默默地旁观。

沉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麻木不仁。

受压迫久了,可能产生一种理应如此的错觉,服从专制统治,向强权低头,从不想到反抗。

权利要求个人绝对服从社会的安排。

久而久之,人丧失了个性,在绝望、无奈、安之若素中接受了权力的安排,成为一个符号,按照被权力模式规定的方式亦步亦趋地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强权统治通常披着“命运”的外衣。

“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王小波在发出这种无奈感慨的同时却塑造出了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他的叛逃可以看成是作者对于理性和自由的呼唤和赞美。

人猪大战中,猪的从容不迫强烈反衬出人的荒唐可笑。

[4]几十个人围攻一头猪,神圣的权利、政治与一只猪形成了强烈的对峙。

三.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还写过一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收录在同名杂文集中。

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联系起来来看,不难发现前者中的“我”正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

面对强权和专制,并不是所以人都有勇气跟猪兄一样跳出束缚,反抗斗争。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选择会是沉默不语。

猪兄只是王小波的美好寄托和向往。

特立独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沉默不语却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

话语是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有了话语权。

强权就是规定只有少数那么几个人能说话,其他人只能听从他们的。

少数人习惯了呼风唤雨,其他人则不再思考,盲从追随。

这也是为什么王小波将文革形容成一场“集体性的癔症”,人们闹得和心里想的不是一回事。

那个年代,不管说什么都要以“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来开头。

好像这样一来,所说的话就是正确的了,其他人如果不听从,就是反真理、反革命,是要被教育、批斗的。

可是,世界上哪有一种话语是神圣的呢?有的人选择跟随主流,高呼口号。

有的人还有理性的思考和道德的底线,或是因为没有能力,或是出于厌恶而选择了沉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沉默表达出对那个限制、愚昧和荒谬年代的无奈和悲哀。

相别与沉默不语,人云亦云则是接受设置,服从安排,这造成了自由的压抑,造成了主体的缺失,也造成人性的泯灭。

在王小波看来,当人不能自由的表达真实之感的时候,沉默不语不失为一种选择。

为了进入权力的顶端,或者只是为了获得一种保护,人们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明知是错误的话还跟着振臂高呼。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这使我以为,使用话语权是人前显贵,而且总都是为了好的目的。

现在看来,我当年以为的未必对,但也未必全错。

”对的是前半句话,错的是后半句话。

某些声音说话是为了以愚教人,为了使人听从、顺从、盲从。

王小波不愿说这样的话,也呼吁大家都不要说这样的话。

有的社会不需要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人有自己的思维、话语,只要遵从他所宣传、设置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去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文革时代漫天遍地的口号标语,在一遍遍的重复中,这种扭曲的思想潜入人们的脑子和心里。

在王小波看来,“话语圈不过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七十年代更是如此,话语与话语权都掌握在站在人性反面上的人手中,总有人用虚伪的崇高说教,总有人想要用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

”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我看到了对权力的无情讽刺,对专制的漠视和嘲弄;但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我看到了迫于现实环境下的无奈选择。

自由可贵,追逐之路却曲折坎坷,当宣扬、追随自由的斗士越来越多,希望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将不用再独行,沉默的大多数也将拥有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1][2]袁勇麟.自由的真相—浅析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名作欣赏.2008-12-01:67-60[3]马杨杨.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写作.2013-03-01:37-39[4]王杰泓.智者戏谑—重温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名作欣赏.2007-10-01:1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