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ppt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主要是插科打诨。(元杂剧中无此角色) 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
色 外: 末、旦、净的次要角色。
3、剧本内容构成: 曲、科、白
曲即唱词,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 子。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
每折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有一 个宫调,若干曲牌,一个韵脚。
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 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 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
长亭送别
王实甫
1.元杂剧常识
2.作者简介
3.背景知识
5.《长亭送别》 情节结构
4.《西厢记术手法
课堂练习
元杂剧常识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 套数。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 式。基本形式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杂剧 角色分“末、旦、净”三类,杂剧剧本由 “唱、白、科”组成。
元·关汉卿 元·王实甫 元·郑延玉 明·康海 元·白朴 元·康进之 元·施君美 明·吴濂 明·高濂 清·李渔
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 ②白朴《梧桐雨》; ③马致远《汉宫秋》; 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杂剧作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
基本情节:佛殿相逢——墙角联吟— —月夜听琴——红娘传书——越墙相 会——私定终身——佳期如梦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 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千金崔莺莺。 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 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
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 诸宫调》(金/董解元)→《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简称《西厢记》)(元/王实甫)

《长亭送别》-课件--ppt

《长亭送别》-课件--ppt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 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 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 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爱情的重 视。
分析第三部分
•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 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 2.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 典故?
第一部分
【滚绣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莺莺的什 么感情?
意 象
手 法
感 情
离情难舍
身心憔悴、 怨恨
柳丝、玉骢、 疏林、斜晖、 借景抒情 马儿、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 张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 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 “ 迟、疾、难 系、挂、迍迍、快快、却告 了 …… 又早、松了、减了 ” 等。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 离的苦楚。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 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 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 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送 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惊艳——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
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 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 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 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 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 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 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王实甫(约1260—— 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 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 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 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 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 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 风格。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 •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悲剧
• • • •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 • • •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王实甫和《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 魁。 ——贾仲明续 编《录鬼簿》
第六才子书——金圣叹
•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朝杜甫的《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原书一百回, 金氏删定为七十回 第六才子书:元朝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 这样? 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 有甚么心情花儿、 靥儿,打扮得娇娇 滴滴的媚。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端正好】三者相比,在 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 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 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融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心 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 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 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 直抒胸臆。

《长亭送别》PPT课件

《长亭送别》PPT课件
莺莺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赏析[二煞]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
私情。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
的心理活动。 “怕”什么?为什么“怕”?

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巨大压力,在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
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 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 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 得 鬻 卖也”。 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 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 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不 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全圣叹,也因评点《西 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长亭送别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送别 PPTPPT课件

长亭送别 PPTPPT课件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 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 杂剧的高峰。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 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021/8/22
4
第4页/共64页
➢王 实 甫 的 杂 剧 《 西 厢 记 》 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时越 复恨 杂越 感深 情, 。表
现 了 离 别
[叨叨令]排比、反复手法;先用儿 化词,后用五个叠词;排比、反复 和叠词的运用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 的口吻毕现,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 回环流转,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悲苦 之情。
第26页/共64页
第27页/共64页
分析第二部分
思考下列问题:
1、[脱布衫]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用 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手法相 同?
第9页/共64页
3、舞台角色(脚色) 末:男主角,如张生(正末、副末、大末等); 旦:女主角,如莺莺(正旦、花旦、老旦等); 净:花脸、扮刚强狞猛的人物,如:张飞; 丑: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鼻尖、眉骨皆白,
主要是插科打诨。(元杂剧中无此角色) 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
色 外: 末、旦、净的次要角色。
高一不努力,高二徒伤悲。等闲度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不寐,长了白发, 又赔泪,悲也,叹也,悔也。
回首高一,重品往事。欲寻些催人泪下,日月同悲之事,转念一想,何必添忧,遂 作罢。便去寻些喜上眉梢,普天同庆之事,却又不知从何谈起。唯独老师们的轻声细语, 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为这色调偏暗的高一,添上了不少颇亮的色彩,才不使人生显得无 趣。
故事之美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课件(共53张PPT)

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课件(共53张PPT)
• 每类又可分为外末(老年男子)、副末(次主 角)、冲末、大末、小末(少年);外旦、贴旦、 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
•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 (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 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3、剧本的构成
• 剧本由唱、白、科三部分构成。 •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
1、结构
•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 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 戏。
•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每一 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 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 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长亭送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 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 来到。(旦、末 、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 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 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 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 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 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 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 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 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 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 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 娥冤”。
2、角色
•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长亭送别教学ppt课件

长亭送别教学ppt课件
雨霖铃(下阕)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离愁别恨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已。
长亭送别
戏眼
悲别离 怨功名 念羁旅 忧重娶
离愁别恨
送别途中 临别饯行 惜别叮嘱 分别目送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景物(意象的选择)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离人泪
特定情态描写

金钏之松 伊
玉 懒 昏
肌 于 沉
之 梳 思
减 妆 睡
消 得
衫袖揾泪 人
斜 愁
签 眉
Hale Waihona Puke 筵 频席 蹙憔推整罗衣 悴
典故的运用
梁鸿孟光举案 齐眉 望夫石的神话 薛灵芸的红泪 江州司马的青 衫
如何细腻深刻的表现崔莺莺离愁?
意象的精心选用
意美:性情美
情景的密切交融 曲词警人
情态美 意境美
情态的传神描摹
形美:整齐美
错落美
典故的适当运用 余香满口
声韵美
修辞的广泛使用 诗词的巧妙化用
神美:神韵美 (内容与形式 的高度统一)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再 见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2.[收尾]中“一鞭”、“残照”其 含义是什么?
“一鞭”指张生远去的背影。 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收尾】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二)熟语应用
根据解释及语境填写恰当的熟语。 1.在我们这个时代,善于解剖别人的人多,露自个儿拙的 人少;有的甚至为“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移花接木, 弄虚作假,不择手段。
2.端午节期间,各地活动异彩纷呈,浙江的一群汉服爱好 者中有一位女子席地而跪,为大家表演了“ 举案齐眉”
的节目。 3.朋友相聚,美味佳肴,大吃大喝是难免,可是,结束却 只留下一片 杯盘狼藉 ,令人感慨。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杯盘狼藉: 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2.举案齐眉: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
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
夫妻相敬。案,古时放食器的木制短脚托盘。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 轼《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 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 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 《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 材取自唐 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 《会真记》) 。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 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 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 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 人元稹自己的影子, 。金朝时,说唱家 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董西 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 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 《西厢记》(《王西厢》)的基础。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

艺术成就
王实甫的戏曲作品以曲词 优美、情节曲折、人物形 象鲜明著称,被誉为“花 间美人”。
《长亭送别》故事梗概
01
故事背景
唐代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途经蒲东时,与驻军将领之女崔莺莺
邂逅并相爱。
02 03
故事情节
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崔莺莺私定终身。然而,崔母得知后却以门第 不由拒绝了这门婚事,并逼迫张生上京赶考。张生无奈离去,崔莺莺十 里长亭送别张生,二人依依惜别。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间的关系
分析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主要人物 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及其在故事中 的作用。
探讨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 分析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人物塑造手法
通过肖像、心理、行动和语言等多种 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
优美文辞欣赏与解读
经典语句欣赏
选取《长亭送别》中的经典语句 进行欣赏,感受其语言之美。
04 主题思想与社会价值
爱情观念在《长亭送别》中体现
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作品通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展现了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 面临分离和困难,也始终坚守着对彼 此的承诺和感情。
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观
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 的束缚和压迫,但他们并没有屈服, 而是勇敢地反抗,追求自由和真正的 爱情。
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命运思考
女性地位的卑微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往往由男性 决定,缺乏自主权和尊严。
女性对命运的反抗
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崔莺莺等女性角色并没有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 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封建礼教和命运的不公。
社会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西厢记长亭送别》PPT课件

《西厢记长亭送别》PPT课件

创新与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当代艺术家们对《 长亭送别》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发 展。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 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带来 更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同时,他们 还尝试将《长亭送别》与其他艺术形 式相结合,如舞蹈、音乐等,创造出 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2024/1/28
18
05
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024/1/28
25
组织课堂讨论或小组辩论活动安排
组织学生就《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爱情观、婚姻观等主题进行课堂 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024/1/28
安排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西厢记》中的某个争议性话题展开辩 论,如“张生是否应该放弃功名追求爱情”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
互动环节设计
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如观众投票、现 场连线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 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互动环节 ,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厢记长 亭送别》的艺术魅力。
14
04
历史文化背景挖掘
2024/1/28
15
元代社会风貌及戏曲发展概况
2024/1/28
元代社会背景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4/1/28
22
06
拓展延伸活动建议
2024/1/28
23
观看经典版本演出或录像资料推荐
推荐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 的《西厢记》经典版本,欣赏 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2024/1/28
建议观看越剧名家袁雪芬、徐 玉兰主演的《西厢记》录像资 料,体会不同剧种间的艺术差 异。
可选择观看昆曲、豫剧等不同 剧种的《西厢记》演出或录像 ,拓宽学生的戏曲艺术视野。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
《长亭送别》经典 ppt(精品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CONTENTS
• 作品介绍 • 内容解析 • 艺术特色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与反思
01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作者:张生 职业:教育技术专家
经历:从事教育技术领域多年,具有丰富的PPT设计和教学经验。
人性探索
通过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内心世界 的描绘,也展现了人性中对真挚情感 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1
艺术特色
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色
语言优美
作品运用优美的语言,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展现出浓郁的诗 意。
词藻华丽
作品大量运用华丽的词藻,如“玉惨花愁,销魂香消”等,营造出凄美的氛围。
结构特色
情节紧凑
重视情感表达
《长亭送别》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启示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应更加关注和珍惜亲情、友情和爱 情等情感的表达。
弘扬传统美德
《长亭送别》所展现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对于现代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启 示作用。
对个人的启示
提高审美素养
《长亭送别》作为一部经典的戏曲作品,能够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和艺术鉴赏能力。
01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传承传统文化
《长亭送别》作为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做出了贡献。
推动戏曲创新
《长亭送别》在戏曲艺术上所呈现出的精湛技艺和深刻内涵,为后来的戏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推动了戏 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角色:
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 丑、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 类。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女主角的 叫正旦。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被称为外末、 冲末、外旦等,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 净,女的叫搽旦。他们往往只起配角的作 用,偶尔也唱一二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 曲子。杂是指驾(帝王)、孤(官吏)、 孛老(老翁)、卜儿(老妇)、倈儿(小 孩)等角色。
前四句一句一景,将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 物进行意象的组合渲染出浓重的凄凉气氛,衬 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后二句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 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 情感动而变红的—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 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句中,
。“无人语”与“听马嘶”两相映照,
离 愁
烘托出环境的苍凉凄冷和莺莺内心的
痛苦无比。
禾夕淡 疏青
黍阳烟 林山
渐 远 烦恼 填胸臆
秋古暮 不隔 风道霭 做送 听无相 美行
渐 愁 逐野云飞 无
马人遮 嘶语蔽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 怆悲苦的眷恋之情。前一句用拟人手法, 情景交融,后一句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描 写,写内心深藏之情。“夕阳古道”萧瑟 凄冷,增添了苍凉意味,极目远送,产生 幻觉,先是耳闻无声,后忽有马嘶传来, 无声和有声相映衬,最后用心理描写说对 自己的举动也无法理解。
长亭 送 别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 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 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 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 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 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林》)
车臆遍 鞭四
儿,人 残围
[]
如量间 照山 何这烦 里色 载些恼 。中
收 尾
得大填 ,
起小胸 一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 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 手法相同?
[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这支曲子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直抒胸臆、情中见景、夸张; 郁闷怨恨、难分难舍 愁肠百转、无可奈何
为衣 伊带 消渐 得宽 人终 憔不 悴悔
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 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 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 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 柳、长亭、酒、泪、秋……
在本折唱词中,还能找到哪些意象是 用来营造离别之自然环境的?
云天黄花 、北雁西风 、霜林 、 寒烟 衰草、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 禾黍秋风 ,全是秋天之特有的景,以这 些来营造“离愁别绪”,可说“一切景 语皆情语”。
• 2、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凄切悲慨
提示:
①离别之事 深秋霜林图
元曲四大家的杂剧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望江亭》《拜月亭》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元杂剧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
•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
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 《赵氏孤儿》 •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 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 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 阳外。
•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 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 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 雅见长的特点: 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 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西 厢 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 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
《西厢记》——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
“六才子书”是由明末金圣叹所定的:
庄子所著《庄子》;
屈原所著《离骚》;
司马迁所著《史记》; 杜甫的《诗》(杜诗);
施耐俺所著的《水浒传》;王实甫所编的《西厢记》
《西厢记》杂剧演变 唐朝 元稹 《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 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代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 争;“才子配佳人”。 元代 王实甫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 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 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借途中之景传伤感之情;
②暮秋之景
黄叶衰草图 借席中之境传愁苦之情;
古道烟霭图
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
曲词 之 美
[端正好]:1、选取了哪些意象?整幅图画有什
么特点?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
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 霜林。空间广阔、色彩斑斓。萧瑟的秋景与悲凄 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凄美。
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什么艺术效果 ?
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 泪染红的。一个“染”字,不仅把外在的感受转 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 宛然如见。“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 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 伤的感情色彩。 “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 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 态。
3、元杂剧剧本构成:
•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 唱词: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是按一定的 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 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科:又叫“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 舞台的程式、表情、舞蹈和武功。 如在剧本中 表示舞台效果(如”内做风起科”)和演员所 要做的动作、表情等(如 “调阵子科” 、 “做惊科” )。
元曲
•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 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小 令只用一曲;套数,也叫套曲,是 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
元杂剧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
1、结构特点: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
式是以一本四折一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 的一幕或一场;“楔子”,通常在第一折 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 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 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 《倩女离魂》
王实甫, 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
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 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
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 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 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长亭送别
1、按照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可以把全文分为
四个部分?请分别用一个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
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学生讨论)

赴亭送别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 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 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说说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哪些 关键词?
——李清照《武陵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总结:
明确: 最后两曲,透过人物的所 见所感、所言所行,为我们展现了一 幅苍茫而瑰丽的景象:青山起伏,疏 林掩映,淡烟四起,暮霭沉沉,夕阳 西下,古道荒凉,禾黍离离,秋风习 习,马鸣凄凄一人伫立,怅然远 眺…… 与[端正好]照应,但比[端正 好]中的清晨景象更加萧瑟凄凉。表现 出莺莺痴立目送,但欲见不能又不忍 离去的惆怅眷恋之情。
•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 古道: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 夕阳: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 烟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 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 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 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夸张手法的使用: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 现了在感情的折磨下的莺莺身心交瘁。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 手法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反复和叠词。每一组句子,前句 用儿化词,后一句用叠词,具有浓郁的口 语色彩。排比句巧妙衔接,并间以反复的 感叹造成了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 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把莺莺离别前柔肠 百结的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凸 现了女主人公哽咽泣诉、依依难舍的形象。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 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 “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 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