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学案例-文档资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第一章:樟树的特点1.1 讲解樟树的基本特征,如树形、叶形、花果等。
1.2 分析樟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
1.3 引导学生了解樟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章:宋庆龄与樟树2.1 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她对樟树的喜爱。
2.2 分析宋庆龄对樟树的情感寓意,如坚韧、忠诚、母爱等。
2.3 引导学生学习宋庆龄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
第三章:樟树的文化意义3.1 讲解樟树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吉祥、长寿、权威等。
3.2 分析樟树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3.3 引导学生了解樟树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参观宋庆龄故居樟树4.1 组织学生参观宋庆龄故居,观察樟树的外观特征。
4.2 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故居樟树的生长状况和保护措施。
4.3 讨论参观心得,引导学生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精神的联系。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开展以“樟树”为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2 组织学生进行樟树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3 举办“我与樟树”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抒发对樟树的感悟。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樟树的特点、宋庆龄与樟树的情感联系、樟树的文化意义,以及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樟树的价值和宋庆龄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环保意识和创造力。
第六章:文学中的樟树形象6.1 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樟树的象征意义和文学形象。
6.2 引导学生阅读与樟树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6.3 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樟树形象,体会文学创作中樟树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第七章:宋庆龄故居樟树的传说与故事7.1 讲述宋庆龄故居樟树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7.2 分析传说和故事中樟树的象征意义和角色。
7.3 引导学生通过传说和故事了解樟树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樟树的科学研究8.1 介绍樟树的科学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8.2 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药用价值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8.3 讨论樟树的科学研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四年级语文教案雀尔山路二小黄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
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
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生:三方面。
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
(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
哪几个自然介绍的?生:4-5自然段。
师:好。
(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师:那是课文第6自然段说的,对吧。
生点头应答。
(板书:留影:6)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师:是呀!来瞻仰宋庆龄,可以在她的故居里选任何宋庆龄用过、碰过的东西留影,那感觉更亲切,为什么偏偏喜欢这两棵樟树呢?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精选15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精选15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篇1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2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在教学“稠密”一词时,我运用2次不同的处理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第一次教学: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生:茂密。
师:是啊,大家看(指着图片),这些树叶是那么的(多),那么的(密)。
大家还知道生活中除了树叶以外,什么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生:节场的时候,大街上人很多,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生:放学的时候,校门口人特别挤,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师:除了说人以外,还能想到些别的吗?生:森林里树木很稠密。
生:我的头发很稠密。
师:可是你的头发好象不是很多很密啊!生:邵老师的头发很稠密。
……师:那谁来用“稠密”来造句?生:……(学生造不出什么句子)第二次教学:师: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生:茂密。
师:是的,在这里,稠密和茂密意思相近,但两个词在具体用法上还是有区分的。
请看黑板,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完成填空。
(出示选词填空。
)稠密茂密1.蜀南竹海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
2.全球变暖将影响地球大气层,进而影响蒸发和降雨,使地球上处于人口()地区的大多数河流流量减少,危及全球大部分城市水源。
生:第一句填“茂密”,第二句填“稠密”。
师:正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案例分析:教师对于这个“稠密”一词的处理进行了2次不同的设计,一次放手让学生理解,先作个铺垫,让学生说说什么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然后再进行造句。
另一次是引导学生进行选词填空,从而理解“稠密”一词的意思和用法。
如果单从环节上看,我们可能会认为第一种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
但从结果来看,第二种设计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对“稠密”一词有了认识与理解。
由此,我不禁进行了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唯新课程理念为先?我们应不应该继承并发扬前人所长?正在我不断思考之时,新课程标准解读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分析事物,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待丰富。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成果展示和口头表扬的方式,今后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审美情趣:通过对比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3)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4)社会责任感: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参观名人故居时,有没有注意过那里的树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奥秘。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樟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5.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本次教学中,我努力将樟树的象征意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教案标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目标:1. 了解宋庆龄故居及其樟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樟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樟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 宋庆龄故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樟树的形象,激发学生对樟树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见过樟树吗?它有什么特点?”主体活动: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樟树的特点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4. 小组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樟树特点,并讨论樟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 探索宋庆龄故居:介绍宋庆龄故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樟树在这个地方具有重要意义。
6. 制作海报: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设计一张关于樟树和宋庆龄故居的海报,包括樟树的特点、象征意义以及宋庆龄故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7. 展示和评价: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海报,并进行互动讨论和评价。
总结活动:8. 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樟树和宋庆龄故居的知识,并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
教学资源:1. 樟树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2. 关于宋庆龄故居和樟树的相关资料。
3. 小组海报制作所需的纸张、颜料、彩色笔等。
评估方式:1. 对学生小组分享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2. 对学生制作的海报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创意性和美观度。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宋庆龄故居,亲身感受樟树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2. 鼓励学生在家或学校周围寻找樟树,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与同学分享。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的安全,尽量选择适合参观和观察的樟树环境。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独特而有吸引力的海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案(第一课时)教材简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中的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颂扬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会用“不管……总是……”造句。
3、了解宋庆龄,激发学生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4、明白得课文内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5、把握“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体会文章“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策略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本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中重视有感情朗读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制造。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乐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生平资料,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明白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爱哪一种树木呢?什么缘故喜爱它?2、揭题:(出示图片)明白这是什么树么?(樟树)今天我们要学习与樟树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龄”:左边是牙齿的的“齿”,从牙齿就能判定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那个字的读音。
“樟”:左边是“木”跟树木有关,右边是文章的“章”,表示那个字的读音。
)(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中年段的教学亦不能丢弃扎实的识字差不多功。
这一环节的设计无形间教给了学生识字方法与技巧,能够起到专门好地迁移学习的作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教案】主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目标:1. 了解并认识宋庆龄故居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2. 学习并掌握有关樟树的知识,了解其文化内涵和保护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学习介绍宋庆龄故居的相关知识;2. 学习樟树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名称、特点、保护意义等;3. 探究宋庆龄故居中的樟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 通过观察樟树和游览宋庆龄故居,了解樟树的实际情况。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 (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宋庆龄的相关信息,如她的家庭背景、贡献和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等。
第二步:学习樟树的相关知识 (15分钟)1. 讲解樟树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名称、特点和分布情况等。
2. 学生通过图片和实物观察樟树的形态特征,了解它的生长环境和保护意义。
第三步:探究宋庆龄故居中的樟树 (2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故居中的樟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樟树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等。
2. 学生通过参观实地,观察樟树的生长情况和环境。
第四步:学习参观经验 (15分钟)学生向大家分享他们观察樟树和游览宋庆龄故居的经验和感受,包括对樟树的喜爱和对宋庆龄的尊重。
第五步:反思和总结 (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樟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强调樟树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手段:1. 图片和实物展示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学生展示樟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 展示板书法:将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记录在黑板上。
教学资源:1. 相关图片和实物;2. PPT和黑板;3. 有关宋庆龄和樟树的资料。
评估方法: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对樟树和宋庆龄故居的态度和表达能力;2. 学生小结:学生撰写对樟树和宋庆龄故居的感受和认识。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通过亲自种植樟树,增强对樟树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崇敬之情,受到情感熏陶。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抓住重点关键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文中的关联词语造句。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文写法特点。
【教学准备】宋庆龄的资料、ppt制作、樟树图片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指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你了解宋庆龄吗?(出示宋庆龄图片)你们看,照片上这个仪态端庄,高贵典雅的女士就是宋庆龄,她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被称为国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
3、“故居”是什么意思?(以前的老朋友称为“故友”或“故人”,称自己的家乡为“故乡”,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就是“故居”)4、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问题听老师读一读课文。
2、课文的哪几小节具体写樟树?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1、(出示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图片)在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现在是夏天,正是樟树生长的最为旺盛的时候,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宋庆龄的故居,欣赏一下这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走进宋庆龄故居,可以看到一幢德式白墙红瓦的船型建筑,这里环境幽雅宁静,绿树成荫,花草茂盛,而最引人注目就是这两棵樟树。
抬头仔细看看,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吗?2、课文的第四小节就介绍了这两棵樟树的生长特点。
(指名读)(出示第四小节)4、你认为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樟树的生长特点?(蓬蓬勃勃)(四季常青是樟树的一个特点,最能概括它生长特点的是哪个词语?)板书:蓬蓬勃勃(指名读四季常青一句)5、那课文中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导朗读:什么样子是粗壮的?(读得响亮)伸向四面八方怎么伸向四面八方的?能用你的动作来演示一下吗?(慢而有力)伸得远远的(声音拖长)这一句话写出了樟树的姿态,谁来读好这句话?评价:多么粗壮有力的樟树啊,那伸向四面八方的枝干,每一根都充满了蓬勃生机,伸得远远的!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7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7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图片、投影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学情预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课件出示宋庆龄故居的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
2.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到宋庆龄的故居去看一看。
点击讲解: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谁来念念这句话。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4.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不舍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走近两棵树。
(一)品读樟树外形之美1.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棵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7页,放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蓬蓬勃勃)(板书:樟树)找到了吗?谁来说说。
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2.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词语句子。
出示课件:孩子们,看,樟树的枝干粗壮,足有碗口这么粗。
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仿佛(撑开了两把绿色的大伞)。
(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谁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旺盛、充满生机)谁再来念念,念出樟树的这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还找出了哪些词句?看,这就是稠密的树叶。
稠密什么意思?多而密。
樟树叶多得怎么呢?密得怎么样呢?瞧,这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这树叶真密呀,谁来说说,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他们不仅多而密,而且绿得发亮。
绿的怎么样,亮的怎么样?谁来用这样的句式来形容这些树叶。
这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这树叶真亮呀,亮得像抹了一层油。
谁再来念念这充满生机的稠密的树叶。
3.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啊,他们还会在怎样的环境与条件下显示自己的蓬蓬勃勃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同桌先交流交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一、概述本教学案例针对初中生物课程,以宋庆龄故居中的樟树为例,介绍了植物的基本结构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旨在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对环境的敏感性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茎、叶、花等;2.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态位;3.了解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保护植物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樟树的生长环境及其适应性;3.樟树对人类的意义。
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60分钟)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樟树的外观,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出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学习内容:分别介绍植物的根、茎、叶、花等结构及其功能,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3.作业: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到周边的公园、校园等地采集不同植物的样本,并观察其结构和功能。
第二课时(60分钟)1.导入:结合上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分享采集植物样本的情况,引出樟树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2.学习内容:通过讲解樟树在不同气候、地理环境下的生长情况,让学生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态位;3.作业:要求学生到樟树的生长环境中进行实地观测,观察樟树的特征、生长情况等。
第三课时(60分钟)1.导入:学生展示实地观测的结果,引出樟树对人类的意义;2.学习内容:通过讲解樟树对人类的用途,如作为香料、药材、建材等,以及樟树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意义;3.作业:让学生围绕“保护植物,保护环境”主题,写一篇文章或设计一份海报,宣传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教学目标评价:1.学生能够简单准确地描述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学生能够认识到樟树的适应性和生态位;3.学生能够知道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评价:1.通过图片、演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2.通过课堂讲解、实地观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适应性;3.通过讲解樟树对人类的用途、宣传保护植物的重要性等方式,让学生对植物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雀尔山路二小黄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
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
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生:三方面。
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
(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
哪几个自然介绍的?生:4-5自然段。
师:好。
(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师:那是课文第6自然段说的,对吧。
生点头应答。
(板书:留影:6)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师:是呀!来瞻仰宋庆龄,可以在她的故居里选任何宋庆龄用过、碰过的东西留影,那感觉更亲切,为什么偏偏喜欢这两棵樟树呢?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借物抒情,以树喻人。
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了文脉,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根据这一情况,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并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
3、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并具体说说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她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知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自主阅读宋庆龄的资料。
我认真备课,解读课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舍不得”这一主线进行教学,重视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教学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机组成的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阅读教学清晰起来。
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起“喜爱”。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2.出示词语:枝干稠密崇敬瞻仰蓬蓬勃勃永久保持繁衍后代四季常青(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上节课学的词语你还认识吗?(2)指名读,并适时地评价。
老师强调“崇敬”的“崇”、“瞻仰”的“瞻”、“稠密”的“稠”是翘舌音,“枝干”的“干”读三声。
(3)让学生齐读词语。
舍不得(1)看来同学们对词语掌握的非常好,谁来读这个词,指名读(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想一想,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回答:生:宋庆龄很喜爱她故居的两颗樟树。
生:宋庆龄舍不得这两颗樟树。
)(3)一个词语“舍不得”充分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之情,所以当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搬家的时候,她不肯,说——出示句子“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樟树的喜爱之情,为本堂课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
所以自然地让学生进入第四自然,去感受樟树的外形美。
)(4)这两颗樟树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竟然让宋庆龄这么的不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棵樟树,去领略他们的魅力吧!二、感悟樟树“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做上记号,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特点的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蓬蓬勃勃 (强调“蓬蓬勃勃”的“蓬”是上下结构的字。
)(3)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学生:形容非常旺盛,繁茂。
)(4)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查字典)(5)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查字典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也看得出我们的学习能力。
我们还可以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去理解。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6)指名读句子并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
(形容樟树长的很旺盛。
)2、是啊,一个蓬蓬勃勃,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两棵树旺盛的生命力。
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第四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樟树的蓬勃生机呢?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1)这段话写了樟树的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枝干粗壮,伸得远远的)(2)师:这棵树可真够大的,你能读出樟树枝干的粗壮有力吗?(指名朗读)那樟树伸得远远地,而且伸向四面八方,像什么?(生:巨人,绿绒大伞)(3)多么旺盛的两颗樟树啊!老师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动词,也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伸”)。
大家把手伸出来,学着樟树的样子,樟树是怎样“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的?(学生努力地伸;老师:再伸,不留一点空隙。
) 多么粗壮有力的樟树呀,让我们带着动作一齐读读。
出示: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这句话写了樟树的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稠密,绿得发亮)(2)、“稠密”,读着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树上的树叶……?(生:很多、很茂密、绿得发亮)(3)多美的树叶啊!你能读好吗?指名读(4)你不光读好了“稠密”,把树叶的多读了出来,你的“绿得发亮”多么充满生命力啊!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充满活力的绿吧。
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四季常青:无论……总是……(你抓住了这个关联词来谈体会,真了不起!)(2)、一年四季,365天,樟树要遭受多少磨难啊!夏天,会有那骄阳的炙烤,暴雨的袭击,冬天,会有那刺骨的寒风,冰雪的侵袭,可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你能用“无论……都……”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雷声大作,风雨交加,鹅毛大雪,骄阳似火)一个普通的关联词,表现出的却是樟树不普通的品格,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它们总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很有精神。
让我们一起赞美这两棵生命力旺盛,精神顽强,长得蓬蓬勃勃的樟树吧。
(学生齐读)(设计意图:“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
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以此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体验,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4、指导背诵同学们,你们看,作者在描写樟树的外形时,抓住了樟树枝干的粗壮,树叶的稠密,并用了一个关联词,为我们展示了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文章也显得有条有理。
照着老师给你的提示,自己试着背一背这一段。
(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看来是难不倒你们啊!)5、课文学到这里,谁能告诉老师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啊,宋庆龄与这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朝夕相处,怪不得周恩来劝她搬家时,她说:生一起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三、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过渡: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不仅是因为它们长得蓬蓬勃勃,更是因为樟树有它们的可贵之处。
1、自己默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想一想,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
2、交流:生:香气永久保持。
你从哪几句话感受到的?3、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1)樟树从什么时候起就有这阵香气?(理解本身)天生就有的就叫“本身”。
(2)这种香气什么时候会消失?(生答:永久保持)。
樟树活着是有香气,枯死时香气不退,制作成家具的时候香气仍然不变,这样的香气就叫永久保持的。
这是多么可贵呀!谁能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齐读)(3)出示句子: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指名接着往下说:生: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 )。
生: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 )。
生:这木质永久保持,虫类( )。
4、师小结:这种可贵的品质实在让人敬佩。
让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读出对樟树的敬佩来。
5、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作者在这段中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谁来读给大家听?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1)学生自由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石榴树上有很多虫子。
)(2)作者写樟树,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生:通过石榴树与樟树的对比,更衬托出樟树内在品质的可贵。
)(3)作者写石榴树的招虫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这就是写作中的对比写法,以后大家写作文的时候也能用到作文中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对比的写法,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6、那好,就让我们对比着来读一读。
女生读石榴树的部分,男生读樟树的部分,好吗?7、读完了这一段,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因为什么?(生:樟树有香气,能永久保持;樟树有据虫性。
) 这樟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还能拒虫,能永久保持,这样的樟树,宋庆龄怎么会不喜欢呢?怪不得她深情地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学生读四、交流体会,感悟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1、出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学生齐读)2、为什么人们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作纪念,宋庆龄和樟树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不要着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一步步来。
看,这就是宋庆龄,她给你什么印象?(生答:美丽端庄)总结:宋庆龄美丽端庄,就如樟树的蓬蓬勃勃。
3、课前,老师让大家自主阅读了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你能结合你看的故事来谈谈你心中的宋庆龄吗?(交流:生:她热爱祖国,身在过外,也想着祖国。
生:她热爱儿童。
生:她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追随孙中山革命了近七十年。
生:这是一位永葆革命青春、充满活力、大义凛然的特殊女性。
生:这是一位一身正气、爱国爱民、永葆革命青春的特殊女性。
)4、这就是宋庆龄,不光外形美,品格也很高尚,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那两棵樟树了吗?(生答)5、是的,作者表面写樟树的可贵之处,实际上是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使樟树具有了象征意义。
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生:宋庆龄永葆70年的革命青春和革命斗志,这就如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生:她一身正气,让敌人害怕。
这就如樟树具有永久保持的香气,让虫类害怕。
生:宋奶奶一生无私无畏,她的高贵的品质永留人们心中,就如樟树__散发着永久保持的香气。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宋庆龄的资料,学生了解到她具有一身正气,毫不畏惧等的高贵品质,再将她的这种精神与樟树的蓬蓬勃勃、拒虫、永久保持香气进行联系,体会两者的相似之处,为下面理解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打好了基础。
)6、这真是人如其树,树如其人。
此时,樟树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它早就成了宋奶奶的化身,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高贵的女性,看到了一位永葆革命青春、一身正气的战士。
作者写樟树,其实是为了写谁?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谁?人们和樟树留影,其实是和宋庆龄留影,以此来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生学到这儿,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将语文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
)7、宋庆龄奶奶的名声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美德就像这樟树一样散发着永久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