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化学-第二章(3)
食品化学风味化学资料
引言概述: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中的化学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风味化学是食品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食品的味觉相关的物质。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领域中涉及风味化学的资料,重点探讨食品中的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
正文内容:一、香味物质1.香味物质的分类香味物质可分为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
天然香料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包括花草植物的挥发油、树脂、香脂等。
人工香料是通过化学合成或改性天然香料得到的,分为单一香料和复合香料两种。
2.香味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提取和分离香味物质是食品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方法包括蒸馏、萃取、萃取剂等。
蒸馏是将含香味物质的食材加热,通过蒸气冷凝得到香味物质。
萃取是使用溶剂从食材中提取香味物质。
3.香味物质的影响因素香味物质的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氧气、酶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香味物质的影响,可以优化食品的味道和储存条件。
二、味觉物质1.味觉的基本类型人类的味觉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甘、酸、苦、咸和鲜。
每种味觉基本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物质,如糖对应甘味,柠檬汁对应酸味等。
2.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是味蕾中的感受器与味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味觉物质分子与味蕾感受器结合后,会触发信号传递到大脑,产生相应的味觉感受。
3.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两种。
感官评价是通过人类感官进行味觉感知,如舌尖试尝法。
仪器分析是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味觉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三、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提升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例如,使用香草精提高面包的香气,使用咖啡因增强咖啡的苦味等。
2.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味觉物质的应用广泛,可以在食品加工中调整食品的口味,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例如,添加甜味剂调节饮料的甜度,添加酸味剂增加果酱的酸味等。
《食品风味化学》课件
食品风味化学是研究食物中感知的味觉和嗅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食材和 食品处理方法对风味形成的影响。
食品风味化学的定义
食品风味化学是关于食物中各种化学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特定的味觉和嗅觉感受的科学研究领域。
味觉与嗅觉
了解味觉和嗅觉的原理,以及它们在食物风味 中的作用。
多酚氧化
含有多酚类物质的食材在氧气存在下发生氧化 反应,影响食物风味和颜色。
食品风味调味品的应用
各种调味品在食品烹饪和调理中起着重要的风味调整和增强作用,提升食物的味觉感受。
1 香料与草本植物
各种香料和草本植物为食物添加独特的风味 和芳香,如胡椒、咖喱和香菜。
2 酱料和调味酱
酱料和调味酱通过增加风味成分和调整比例, 改变食物的风味特征,如番茄酱和酱油。
食品风味的感知受到多个物理和化学因素的调控,包括味蕾感受、气味挥发和化学反应。
味蕾感受
气味挥发
味蕾是感受食物味道的关键器官, 对糖、酸、苦和咸等味觉有着不 同的反应。
食物中的香气化合物直接影响我 们对食物的嗅觉感知,通过鼻腔 与食物风味结合。
化学反应
食物烹饪、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 化学反应对风味产生重要影响, 如美拉德反应等。
食品风味化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科学家们研究食品风味的形成机制和感知过程。
1
感官评估
通过专业的品尝和感官评估人员,评估食品风味的感知特征和喜好度。器,测定食材和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特征。
3
生物感知
通过生理仪器和神经科学研究,探索人类对食物风味的生物感知机制。
1 感官体验
风味刺激带来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使进食 变得更加令人愉悦。
第二章 食品风味化学(3)
谷氨酸钠(MSG)与5’-- 核苷酸混 合使用比单独使用鲜味有加强的效果, 即鲜味有相乘增强的效果。从各种比 例的MSG与5’--IMP 或5’--GMP混合 时鲜味强度的比较试验中, 按1:1混 合的MSG—IMP产生的味觉强度比 单独用MSG增强7倍;按1:1混合的 MSG—GMP产生的味觉强度比单独 用MSG增强30倍,而且其协同效应 在 1:1是最明显的,即当两者以1:1 混合时,鲜味最强。
3、萜类(律草酮、蛇麻酮):
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其中单萜有 36种以上的不同结构,倍半萜在48种 以上,共约有一万种以上。它们一般 以含有内酯、内缩醛、内氢键、糖苷 羟基等能形成螯合物的结构而有苦味。 律草酮、蛇麻酮是添加在啤酒的酒 花雌花中的苦味成分。律草酮不是单 一物质,还含有合律草酮和加律草酮; 啤酒中没有蛇麻酮。
时,显中等苦味。
咖啡碱在水中浓度为150~200mg/Kg
咖啡碱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在制茶 过程中,由于不发现氧化,因此含量 变化不大。只有在干燥过程中,因温 度过高,咖啡碱因升华而损失一部分。 咖啡碱能与多酚类化合物,如茶黄素、 茶红素形成络合物,它不溶于冷水而 溶于热水,当茶水冷却时,便出现乳 浊现象,俗称“冷后浑”。因此在一 些高级红茶中,当茶水冷却后出现浑 浊现象就是这种络合物产生的结果。
(1)ɑ-酸:又称甲种苦味酸,在新鲜 酒花中约为2-8%,它具有强烈的苦味 和很强的防腐能力,在啤酒的苦味物 质中,ɑ-酸占85%左右。 ɑ-酸是多种 物质的混合物。 (2)异ɑ-酸 :酒花与麦芽汁在煮沸过 程中,酒花中的ɑ-酸约有40-60% 异 构化成异ɑ-酸。它比ɑ-酸更易溶于麦 芽汁中,是啤酒中最重要的苦味物质。 不仅加热可使ɑ-酸异构化,在稀碱或 光的作用下也可使之异构化。
食品风味化学重点
第一章气味与嗅觉风味:食物或饮料在摄入前、中、后的感受,它是一种复合感觉,是多种感觉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嗅觉:挥发性食品成分与鼻腔中的嗅觉感受器相互作用的结果。
⏹嗅觉阈:就是能够引起嗅觉的有气味物质的最小浓度⏹嗅觉产生过程:气味分子激活在鼻子中嗅觉传感细胞中大量的嗅觉接收器,被激活的接收器细胞影响嗅觉场的球形层(嗅球),根据嗅球的嗅觉刺激形成“气味图像”,然后在嗅觉场通过神经网络被加工处理,通过嗅觉皮层输出,最终到大脑皮层,形成嗅觉。
⏹气味分子→嗅觉上层细胞→嗅觉接收神经元→大脑的微型嗅球→气味图像→新大脑皮层输出→嗅觉。
⏹影响因素:⏹某些疾病,对嗅觉就有很大的影响,感冒、鼻炎都可以降低嗅觉的敏感度。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的明显变化,也都对嗅觉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影响嗅感物质应具备的特点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有气味物质的分子,才能成为嗅觉细胞的刺激物。
能引起嗅觉的物质需具备以下的条件:容易挥发;能溶解于水中;能溶解于油脂中。
第二章滋味感觉质⏹味道:是由化学物质刺激口腔中的味觉受体细胞而产生的⏹味觉:所有味道的组合和化学感觉的有机结合化学知觉:即化学感觉,以三叉神经为受体,化学感应纤维分布在全身的皮肤及粘膜和口腔中⏹味觉产生过程及其受体食物与味受体的结合是在味细胞膜表层进行的一种松弛可逆反应。
结合过程是刺激物与受体彼此相互诱导适应的过程,即二者都需要改变其构象以相互匹配契合,才能产生适当的键合作用,并激发出特殊的味感信号。
这种激发的状态是亚稳态,在其能量耗散以后即将恢复正常。
味感(举出典型物质)产生刺痛感的物质:⏹分为两类:碱性氨基烯和碱性氨基乙炔,主要存在于千日菊、山椒、白蜡树、牙痛草等中。
清凉性物质:薄荷醇,薄荷酮,薄荷醇甲酯,胡椒油。
辛辣感、温暖感、热刺激感物质:胡椒、辣椒、姜、芥末、丁香和洋葱等中。
收敛感物质:多为鞣质(单宁酸)、聚酚、铝盐和酸等。
⏹应用于酒、茶和咖啡等中。
第二章 食品风味化学(2)
天然甜味剂均来自植物。它们的 安全性很高,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 阔。 天然甜味剂来源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植物提取物(甘草苷、甜味 菊等);另一类由天然物质直接加 工精制而成(APM、二氢查尔酮衍 生物等)。
Ⅱ、非糖类的天然甜味剂
☆ 1、甘草苷 ☆ 2、甜味菊 ☆ 3、甘茶素
甘草苷结构
多数有机酸具有清鲜、爽快的酸味,尤其 当酸浓度低到某种程度时,所产生的酸味反 倒有甜美味,故适当的酸味能给人以爽快的 感觉,并促进食欲。而多数无机酸(如盐酸) 却具有苦涩味,会使食品风味变劣,这主要 是阴离子的影响。由于酸味物质的阴离子常 使食品产生另一种味感,这种味感称为副味。 酸味和甜味的适当混合,是构成水果和饮 料风味的重要因素;咸酸适宜是食醋的风味 特征;如在酸中加入适量的苦味剂,也能形 成食品的特殊风味,但加味精于酸味中只能 有损无益。
2、甜味菊:
原产南美州巴拉圭,是一种多年生菊科 草本植物。1975年正式用于食品工业。甜 味菊是一个双萜配糖体,苷元是四环双萜 化合物,糖的部分是葡萄糖和槐糖,分子 式C 38 H 60 O 18 。 甜味菊是白色粉末状结晶,甜度为蔗糖 的300倍,是最甜的天然甜味物质之一。 它的甜味纯正,残留时间长,后味可口, 有一种轻快的味感。在多种食品和饮料中 可用作甜味改良剂和增强剂,可单独使用 或与蔗糖混和使用。
目前,美、日等许多国家都在研究 利用柑桔中含有的柚苷、橙皮苷等黄 酮类糖苷作原料,用酶法和化学反应 相结合的工艺,合成生产黄酮类糖苷 二氢查尔酮。 在未成熟的柑桔中,黄酮类糖苷的 含量很高,如未熟的橙子果皮内柚苷 含量约4%,新橙皮柑高达15%,而成 熟后的果实中含量甚微。
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衍生物对酸和热 稳定性较好,尤其在pH2.5~7.8范围 内使用较好。pH过高或过低均使甜度 降低。单独使用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作 增甜剂,其甜味一般不如用相等浓度的 蔗糖,但其酸味稍强,这对果汁、果冻 和水果制品等食品都有增强风味的效果。 如果与其它甜味物质混合使用效果比单 独使用好。将其用于牙膏以代替糖精可 消除因糖精带来的令人不愉快的苦味; 还可代替蔗糖用途,制成糖尿病患者的 食品。
第十七讲风味化学(2)
酸奶中丁二酮是其特征风味成分。
奶酪的风味在乳制品中是最丰富的,有酯类、 羰基化合物、游离脂肪酸等。
食品系
(食品化学与分析)
六、香味增强 增强香味的方法:添加食用香精和香味增强剂。 香味增强剂:能显著增加食品香味的物质,其 本身不一定有香味,但通过对嗅觉神经的刺激, 可以大大提高和改善食品的香味。 目前广泛使用的香味增强剂主要有麦芽酚、乙 基麦芽酚。
食品系
(食品化学与分析)
化合物的类别与分子结构 1. 脂肪族化合物 (1)醇类
C1~C3的醇有愉快的香气, C4~C6的醇有近似麻醉的气味, C7以上的醇呈芳香味。
食品系
(食品化学与分析)
(2)酮类
• 丙酮有类似薄荷的香气; • 庚酮-[2]有类似梨的香气; • 低浓度的丁二酮有奶油香气,但浓度稍大就有酸 臭味; • C10~C15的甲基酮有油脂酸败的哈味。
食品系
(食品化学与分析)
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 内酯及-丁烯等; ②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成分;
③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
④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
⑤哈密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壬二烯醛(阈 值为310-6);
⑤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壬二烯醛 (阈值为10-5)。
食品系
(食品化学与分析)
3.发酵食品的香气成分
主要是微生物作用于蛋白质、脂类、糖等产生的。 (1)酒类 主要是酵母菌发酵。
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有300多种,呈香物质以各 种酯类为主体,而羰基化合物、羧酸类、醇类及 酚类也是重要的芳香成分。
食品系
(食品化学与分析)
(2)酱油
酱类利用曲霉、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 酱油香气的主体是酯类,甲基硫是构成酱油特征 香气的主要成分。
《食品风味化学》课件
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应用:研究风味物质相互作用在食品加工、贮藏、风味改良等方面的 应用
风味物质的提 取和分离技术
风味物质的合 成和修饰技术
风味物质的检 测和分析技术
风味物质的应 用领域:食品 添加剂、调味 品、食品加工
食品保鲜:使用抗氧化剂、防腐剂等化学物质,延长食品保质期 防腐剂:使用防腐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 抗氧化剂:使用抗氧化剂可以防止食品氧化,保持食品新鲜度 食品包装:使用食品包装可以防止食品受潮、受热、受污染,延长食品保质期
食品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食品风味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 食品风味物质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食品风味物质的安全性和法规要求
生物合成:通过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 化学合成: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如化学合成香精、香料等 物理转化:通过物理方法如加热、冷却、干燥等改变食品的风味 酶催化反应: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发生变化
水溶性化合物:如糖类、氨 基酸等,具有甜味和鲜味
非挥发性化合物:如氨基酸、 糖类等,具有持久的香气
等
局限性:需要样品 具有一定浓度的核 磁共振活性,对某 些样品不适用
调味品种类:包括盐、糖、醋、酱油、辣椒等 调味品生产工艺:包括发酵、提取、混合等 调味品品质控制:包括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测等 调味品包装与储存:包括包装材料选择、包装方式、储存条件等
香精香料的定义和分类 香精香料的生产工艺 香精香料的应用领域 香精香料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
感官评价:通过品尝和嗅觉来评价 食品的风味
原理:利用不同溶剂对不同风味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进行提取 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缺点:提取效率较低,可能存在溶剂残留 应用:常用于提取咖啡、茶叶、香料等食品的风味物质
电子教案与课件:《食品化学》 模块二项目三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
一 概述
✓(一)食品风味的概念 ✓(二)风味物质的特点
一 概述
(一)食品风味的概念 香和味就是人们常说的风味,主要指的是食
品带给人的嗅觉和味觉效应,即狭义的风味。 而从广义上来说,我国《感官分析术语》
(GB/T10221-2012)中对风味的定义为:风 味是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 神经感觉特性的复杂结合,它可能受触觉的、 温度感觉的、痛觉的和动觉效应的影响。
三 食品的嗅觉效应
(一)嗅觉生理基础
嗅觉是空气中的挥发性物质通过呼吸而刺 激鼻腔中的嗅觉感受器,引起嗅觉神经冲 动从而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引起的感觉。
三 食品的嗅觉效应
(二)嗅觉机理
✓1.立体化学理论 ✓2.振动理论 ✓3.酶学说
三 食品的嗅觉效应
1.立体化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嗅觉与其物质分子形状有关,嗅纤毛
味剂
糖精
甜蜜素
四 食品中的基本风味
(二)酸味和酸味物质 酸味是由于舌头上的味蕾受到氢离子(H+)刺
激而引起的一种化学味感。适当的酸味能促进 消化,防止腐败,增加食欲、改良风味。 酸味的强度可用品尝法或测定唾液分泌速度等 方法评价。品尝法常用主观等价值(P.S.E) 表示,指感受到相同酸味时酸味剂的浓度。一 般而言,P.S.E值越小,表示该酸味物质在同 等条件下酸性越强。测定唾液分泌速度是指测 定每一腮腺在10分钟内流出唾液的毫升数。
三 食品的嗅觉效应
(四)嗅感物质与香气值
判断一种挥发性物质在某种食品香气形成中 所起的作用大小,一般用物质的香气值大小 来衡量:
香气值=呈香物质的浓度/阈值
如果某种挥发性物质的香气值小于1,则该物 质对食物香气的形成没有贡献,即不会引起 人们的嗅感。
食品风味化学1-6章
食品风味化学Food Flavors Chemistry第一章绪论食品风味的重要性:是构成食品美感的最重要因素。
食品风味化学的概念: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手段研究食品风味的科学。
食品风味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探索食品风味物质的别离和鉴定方法;2.研究食品风味成分的形成机理;3.改进和模拟天然食品的风味。
1. 1 食品风味◆“风”指的是飘逸的,挥发性物质,一般引起嗅觉反应;◆“味”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
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立在复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涉及很多因素。
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和最终的感觉效果可将其分为化学感觉、物理感觉和心理感觉。
食品风味概念广义: 指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是一种感觉。
狭义: 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口获得的香味。
风味物质大多为非营养性物质,虽不参与人体代谢,但能促进食欲,是构成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里感觉与食品风味食品的色泽与食欲(心里感觉)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同一种颜色,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人类对食品的着色、保色、发色、退色等研究也成为食品科学的重要领域。
形状:食品的大小、长短、厚薄及造型对食品的风味影响来自于口感差异和心理联想。
其他:如食品的种类、食品加工前的形态联想都会影响到味觉。
物理感觉与食品风味通常食品给人的物理感觉:硬、脆、干、黏、弹性、黏滑等,这些基本感觉实质上就是食品的质构〔texture〕所表达的特征。
食品的质构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食品的化学组成;②食品的加工工艺。
食品的质构优劣的评价以口感〔触觉〕为主,对食品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衬托作用。
化学感觉与食品风味食品给人的化学感觉:指一些中、低分子量的化合物直接刺激人口腔和鼻腔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这些物质在口腔的化学感应称为口感,在鼻腔内的化学感应称为嗅感。
根据这类物质作用的组织器官不同分为:味觉-----作用于味蕾;嗅觉-----作用于嗅球;化学刺激感应-----作用于三叉神经。
食品风味化学2公开课获奖课件
HC O C OH CH
-H2O
H C OH H C OH
CH2OH
第20页
HC O
C
C -H2O
C
HC
O H -H2O
O H OH
H
C O
CH2OH
羟甲基呋喃甲醛
CH2OH
所产生挥发性化合物中, 与焦糖特有气味有关重 要是:糖醛及其衍生物和1-甲基-环戊烯醇-[2]-酮 [3];
具有经典焦糖香气物质是:4-羟基-2, 3, 5-己三 酮和4-羟基-5-甲基-2-二氢呋喃酮-[3]。
第21页
3.2.1.3 核苷酸 动物及部分植物原料中具有丰富三磷腺苷物质, 在生
物酶及热作用下降解产生对应核苷酸。其中5′-核苷酸是 经典呈鲜味物质。(见鲜味物质2.2.5)
动物性食物(畜、禽、鱼、虾等)具有极丰富5-′肌苷 酸(5′-IMP), 是肉类及海洋动物性食物所特有鲜味物质。
植物性食物(如蘑茹类部分蔬菜)中具有大量5′-鸟苷 酸(5′-GMP)及少许5′黄苷酸(5′-XMP)→特有鲜味。
S C6H11O5
R
C N
OSO3-
- H2O
S
芥子酶 R
C
NHSO4
+ C6H12O6
酶 分子重排
R N C S + RS CN + RCN + S +HSO-4
第16页
其中R基多为烯丙基、丙烯基、丙基、丁烯基等。 3.1.4 以其他物质为前体生物合成
有些蔬菜嗅感物也能以色素为前体进行生物合成。 例如: 番茄中番茄红素在酶催化下可以裂解生成几种 嗅感物质。
---------------------------------------------AA L-型 D-型 AA L-型 D-型
风味化学食品化学(二)
风味化学食品化学(二)引言概述:风味化学是研究食物中味觉和香气成分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食品化学(二)主要介绍了风味化学中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
本文将重点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风味化学的基本原理、风味化合物的鉴定和分析、风味增强剂的应用、风味调理的原理和技术以及风味保持和改善措施。
正文:一、风味化学的基本原理1. 味觉和嗅觉在风味感知中的作用2. 风味感知的生理和化学机制3. 风味化合物的分类和特征4. 风味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5. 风味的感知阈值和感知阈限二、风味化合物的鉴定和分析1. 风味化合物的提取与寡化2. 色谱和质谱技术在风味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3. 风味化合物结构的鉴定方法4. 各种传感器在风味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5. 感官评价和感官分析的方法和原则三、风味增强剂的应用1. 味道增强剂的分类和性质2. 风味增强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原理3. 味觉限制和安全性评价4. 风味增强剂在食品调味中的应用案例5. 未来风味增强剂的研发和应用前景四、风味调理的原理和技术1. 风味调理的基本原理2. 风味层次和配伍规律3. 风味调理的加工技术和工艺4. 风味调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5. 风味调理在特殊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五、风味保持和改善措施1. 风味变化及其与食品贮存条件的关系2. 风味保持剂和抗氧化剂的应用3. 低温处理和真空包装对风味的影响4. 风味改善的技术手段和方法5. 风味保持和改善措施对食品贮存期和品质的影响总结:风味化学食品化学(二)着重介绍了风味化学的基本原理、风味化合物的鉴定与分析、风味增强剂的应用、风味调理的原理和技术以及风味保持和改善措施。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风味化学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与应用前景,并且掌握了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本文所介绍的内容不仅对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指导意义,也对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茶叶中都含有一定的涩味, 主要是多酚类和单宁,但由于加工 方法不同,制成的各种茶叶中含量 也就不同,因而涩味的强弱程度也 不一样。一般绿茶中多酚类含量多, 而红茶经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多酚类已氧化,使 其含量降低,涩味也就不及绿茶浓 烈。 另外,有些水果和蔬菜中也含有 草酸、香豆素类和单宁酸等引起涩 味的成分,如未成熟的香蕉、橄榄 果等。
一般柿子的脱涩方法有用温水浸、酒浸、 干燥(风干)以及利用CO2 、乙烯等气体 脱涩。 ①、温水浸法:40℃ 水中浸10-15小时。 ②、酒浸法:喷撒40%蒸馏酒于柿身,密闭 置暖处5-10天。 ③、干燥法:涩柿剥皮后,悬挂空气中进行 自然干燥,即得柿饼。 ④、CO2法:将柿放入含50%CO 2 的容器中 保持数日并放置冷处,可延长软化的时间。
例如神秘果的神秘果素能在尝到酸 味物质时感到甜味。神秘果是一种小 乔木,高约3—4米,它一年四季结果 不断。它的果实并不大,长约2厘米, 直径约8毫米。剥去红皮,露出白瓤, 中间只有一颗大种子。神秘果树生长 在西非热带地区,当地居民常常用它 来调节食物的味道,它能使酸面包变 得甜而可口,使酸味的棕榈酒和啤酒 变甜。吃过酸、辣、苦、咸的食物之 后,嚼上几口神秘果,立刻变成甜的 味道。奇异的神秘果不愧为是一种通 用性变味觉的果实。
这是一类除能刺激舌和口腔黏 膜外,还能刺激鼻腔和眼睛,具 有味感、嗅感和催泪性的物质。
⑴.芥子甙类:主要成分为RNCS,具有 催泪性的强烈刺激性辣味。主要存在于 芥籽、萝卜中,以甙类形式存在,主要 有以下几种:
CH2 =CHCH 2NCS CH(CH2)NCS 3 3 C6H5CH2 NCS CH3 CH=CHNCS 异硫氰酸烯丙酯 异硫氰酸丁酯 苯甲基异硫氰酸酯 丙烯基异硫氰酸酯
我们知道,不论哪种酸味的水果,总是 含有一些果糖,只是因为酸性成分大于甜 性成分,所以,我们感觉到的只是酸味, 而无甜味。可是,吃了神秘果以后情况就 变了,只能使你感觉出甜味而感觉不出酸 味来。但是,这种糖蛋白的作用并不是永 久性的,少则半小时,多至两小时,过了 这段时间以后就会失效。糖蛋白的作用并 不能改变食物本身的酸味,只能改变舌头 上味觉的作用。神秘果的“魔法”终于被 揭穿了。
六、无味: 无味似乎很普遍,也谈不上 是一种感觉,也没有其定义, 但许多化合物及食品确有种现 象,如淀粉本身无味,但可以 通过触觉及其效应间接地影响 风味。
七、味觉改变剂:
呈味物质的化学结构不能改变,而 味觉感受器的机能是可以改变的,一 些物质的味感可因为一物质的存在而 增强,如MSG与5’—核甘酸;一些物 质能抑制或改变另一些物质的味感, 如糖和盐。已知有几种能使呈味物质 变味的物质,这种能改变味觉感受机 能的物质叫味觉改变剂(Taste modify)。
⑵.二硫化物类:存在于葱、蒜、韭菜、洋
葱等中。 如蒜的辛辣成分是蒜氨酸的分解产物,它们 是蒜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丙基烯丙基二硫 化物三种,其中蒜素的生理活性最大。蒜中蒜 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有强烈辛辣味的 蒜素,蒜素进一步还原即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 二烯丙基二硫化物。 葱、洋葱的辣味成分与蒜很相似,主要成分 是二正丙基二硫化物,甲基正丙基二硫化物等。 在受热时它们进一步还原又能生成有甜味的硫 醇化合物。所以葱、蒜在煮熟后,其辛辣味不 仅减少,而且还有些甜味就是此原因。
O CH2CH2CCH2CH(CH2)4CH3 OH OCH3 OH
姜醇(姜辣素)
O CH2CH2CCH=CH(CH2)4CH3
O CH 2CH 2C CH 3
OCH3 OH
OCH 3 OH
姜酮
姜酚
③.丁香酚和异丁香酚 ,肉豆蔻和丁香辛辣 成分主要是这两种。这类化合物也会有邻 甲氧基苯酚基团。
CH 2 CH
辣椒素同时兼有油溶和水溶双 重被溶解的特征,在一定的温度 条件下,辣椒素会随着水分子和 油分子的蒸发而蒸发,这便是为 什么我们在炒辣椒的时候,空气 会那么的辣!四个基味中,还有 酸分子也易挥发,甜与苦则相对 稳定。
②:胡椒碱,常见的有黑胡椒 和白胡椒两种。胡椒中的主要 成分,是一种酰胺化合物,其 不饱和烃基有顺、反异构体, 其中顺式双键越多时越辣;全 反式结构也叫异胡椒碱。胡椒 经光照或贮存后辣味会降低, 这是顺式胡椒碱异构化为反式 结构所致。
食物中的涩味物质常对食品风味产生 不良影响。例如未成熟的水果和某些蔬 菜都含有较多涩味物质,典型例子是未 成熟的柿子,其涩味成分是以无色花青 素为基本结构的糖苷(属于多酚类化合 物),易溶于水。当未熟柿子的细胞膜 破裂时,多酚类化合物从中逐渐渗出并 溶于水而呈涩味。在柿子成熟过程中, 多酚类化合物在酶的催化下,氧化并聚 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涩味随即消失, 即当多酚类溶出后即可脱涩。
N O=C--CH=CH--CH=CH
O CH2 O
胡椒碱
③:花椒素(存在于花椒中)
2 C11 H15 CONHCH2 CH(CH 3 ) 也是酰胺类化合物。除此之外, 还有少量异硫氢酸烯丙酯等。它 与胡椒、辣椒一样,除辣味成分 外还有一些挥发性香味成分。
3、刺激性辣味成分(刺激辣味物
质): 除含C、H、O、N外,还含 有S。
神秘果实为什么能改变味觉呢?为了揭开 神秘果的奥秘,科学家对这种果实进行了 详细的化学分析,并分离出了一种能改变 食物味道的糖蛋白。这种物质本身并不甜, 可是,它的溶液能对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器 发生作用。 原来,我们的舌头上有很多味 蕾,能分别感觉酸、甜、苦、咸等滋味。 吃了神秘果以后,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器的 功能暂时被那种糖蛋白扰乱了,对酸味敏 感的味蕾感受器暂时被麻痹、抑制了,而 对甜味敏感的味蕾感受器却兴奋、活跃起 来了。
香辛料的辣味成分:可将天然辣味物 质分为三大类,多为邻甲氧基酚衍生 物。 ☆ 1、芳香性辣味成分(辛辣味物质): 由C、H、O组成的芳香族化合物。 ☆ 2、无芳香性辣味成分(热辣味物 质): 分子中除C 、H、O外,尚有N。 ☆ 3、刺激性辣味成分(刺激辣味物 质):除含C、H、O、N外,还含有S。
姜
CH2CH2COCH 3
姜烯酚
HO
CH 2CH 2COCH=CH [CH 2]4 CH 3
姜
丙烯芥子油
CH2=CHCHNCS
CH3[CH2]2CH=CH-CH=CH[CH 2]2CONHCH 2CH[CH 3]2
花椒 金纽扣 草
金纽扣酰胺
辣味为香辛料中的一种味感(以增 加食品的香味和风味),即香辛料中 特殊化学物刺激相应的尝味感觉。可 分为:热辣味(火辣味)、辛辣味 (芳香辣)、麻辣味。热辣味物质是 一种无芳香的辣味,在口腔中能引起 一种灼烧感。而辛辣味物质是一类除 辣味外还伴随有较强烈的挥发性芳香 味物质,能产生冲鼻刺激感的辣味, 它既作用于口腔粘膜,又有一定的挥 发性来刺激嗅觉感官。
CH 2
CH=CHCH 3
OCH 3 OH
丁香酚
OCH 3 OH
异丁香酚
2、无芳香性辣味成分(热辣味物质): 分子中除C 、H、O外,尚有N。
①:辣椒素(辣椒碱),多系邻甲氧基酚衍 生物,已知有14种,其结构式如下:
O HO OCH3 CH2NHC[CH 2]4CH=CHCH[CH 3]2
辣椒素(类)
第七节、辣味、涩味及其它味
• • • • • • • 一、辣味 二、涩味 三、清凉味 四、碱味 五、金属味 六、无味 七、味觉改变剂
一、辣味:
辣味不是一种味觉,只是刺激舌 与口腔的味觉神经,同时也会机械 刺激鼻腔粘膜所感到的痛觉,有时 甚至对皮肤会产生灼烧感,即是一 种尖利的刺痛感和特殊的灼烧感的 总和。适度的辣味可以给予食品风 味以紧张感,并有增进食欲、促进 消化夜分泌的功效,而且在消化器 内具有杀菌作用。因此,辣味在食 品调味中已被广泛应用。
近来,西非的一家公司开始用神秘 果制成的丸剂出售。这种丸剂的味道, 跟新鲜果实的味道没有什么两样,它 可以专门用来调节人们的味觉, 供人 们享用。神秘果丸剂的问世,引起了 医学界的重视,研究者们正设法从神 秘果树的果实中提取一种制剂,供糖 尿病患者使用,使患者既能吃上甜食, 又不致因为糖分过多而影响健康。
具有辣味的化合物,它们都 具有象酰胺基(RCONH2 )、 酮基、异腈基(—NC)、硫醚 (—S—),异硫氢酸基(— NCS)等官能团,都是强疏水 性化合物。
几种主要辣味物质的化学结构
化合物 胡椒酰胺
异胡椒酰胺 辣椒素 α-山椒素 β-山椒素
O CH 3 O
结 构
式
植物名称
CH = CH CH = CH CO N
麻辣味是一种综合感觉,即在 口腔中产生灼痛感同时兼有某种 程度的麻痹感。这种麻痹感的典 型原料是花椒,主要呈味成分是 花椒素。麻辣味的烹饪原料典型 是辣椒和花椒的混合使用,这类 调料中的挥发油含量都比较高。 所以,麻辣味实际上也是嗅觉和 味觉(触觉)的综合效应。
香辣味,主要调料是姜、肉豆蔻和丁 香等为代表的辛辣味物质,这些物质称 为香辛料 。香辛料能赋予饮料、食物 以特有风味,同时有增进食欲、帮助消 化作用。另外还有抗菌、防腐以及特殊 的生理和药理作用,有的还具有较强的 抗氧化作用。 一般香辛料指的是干燥的植物体, 而生鲜的姜、葱、蒜等归之为蔬菜类。 所有这些香辛料和蔬菜都用于为食品提 供特殊的风味或使食品更为可口。当它 们低浓度用于加工食品时,由于风味的 补充、综合,产生的风味极为生动。
与碱味不同,在舌和口腔表面存在一个能感 知金属味的区域,其阈值在20—30ppm离子 浓度范围,这种味感也往往是在食品的加工和 贮存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存放时间稍长的罐头 食品中常有这种令人不愉快的金属味。 乳制品中也发现有一种非金属物质能带来金 属味。
CH3 (CH2 4 C CH CH2 ) O
辛烯-(1)酮-(3)
存在于辣椒和胡椒中,是一类含碳链长 度不等(C 8 ~C11)的不饱和单羧酸香草基 酰胺。辣椒素是这些辛辣成分的代表,有 人已合成了一些含饱和直链羧酸的辣椒素, 用来代替辣椒提取物或油树脂。 世界各地的辣椒中所含的辣椒素的总含 量相差很大,大多数辣椒品种的辣椒素含 量在0.2%~1.0 %之间,例如,甜红辣椒 含0.06 %,红辣椒粉含0.2 %,印度的山 姆辣椒含0.3 %,乌干达辣椒含0.85 %, 而甜红辣椒含量很低,主要用于着色和增 加菜肴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