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卓越的工程教案川教版

合集下载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五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上)第18课卓越的工程教学设计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五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上)第18课卓越的工程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卓越的工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卓越的工程》是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学习主题第二课的内容,本课主要通过学习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及秦长城等工程,从中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到中国古代超凡的工程技术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认识灿烂的古代文明所散发出的魅力。

这些卓越的工程因为反应了一个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成为时代的标志。

在“中国古代文化”这一主题中,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该课无异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汇集了历史、地理、建筑、水利、军事、人文等知识,对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及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都大有益处。

2、教材内容的安排本教学内容共有三个子目:“都江堰和郑国渠”、“秦长城”、“灵渠”。

在处理时,按顺序,先秦国再秦朝,先水利工程,再建筑工程。

目的是将三个水利工程联系在一起,便于分析和归纳相同点。

●学情分析本校七年级学生认识和思考问题容易流于片面、肤浅和感性化,知识面不广,历史整体感不强,但他们思维活跃,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着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就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同时因势利导,多用实际的感性材料和图片,调动学生。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肯定,让学生敢想、敢说、爱说,增强其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人文渗透,让学生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达成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都江堰、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东西两端,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长城的价值。

理解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修建万里长城等大型公共工程的必要政治条件。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况,培养和提高历史想象力;学习和初步掌握评价工程效益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都江堰、秦长城等古代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都江堰的特点,认识人类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主要内容涵盖了西晋的建立、东晋的兴亡、南北朝的更替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本课是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重要转折点的认识,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西晋、东晋和南北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西晋、东晋和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提高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的建立、东晋的兴亡、南北朝的更替。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历史地图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西晋的建立、东晋的兴亡、南北朝的更替。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历史情景,让学生扮演相关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巩固。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何意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课件 川教版综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课件 川教版综述

神奇郑国渠
修建时间: 位置:
主持者:
战国后期 秦国咸阳附近
郑国
作用:
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使关中平原 成为著名粮仓
郑国渠首遗址
四、巍峨的秦长城
巍峨的秦长城
战国时期燕国 长城遗址(辽宁境内)
战国时期 赵国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秦国长城遗址
三、秦长城
目的:防 御 起止点:
辽东
临洮
秦长城遗址
巍峨的秦长城
2、我国最早的长城是在什么时候修建 的? (春秋时期) 3、秦长城又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
(秦朝)
1省、-岷-都--江-江---堰流修域建。于-战---国----时期,位于
四川 --------
飞2“、沙--都-堰--江---堰--”由等“部分-分水---组堤---成---。--”、“宝-瓶---口-------”、
一、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是在:
A.长江 B.嘉陵江 C. 岷江 D.珠江
二、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三、灵渠沟通了哪两大水系?
A.长江和黄河 B.长江和珠江 C.珠江和闽江 D.珠江和黄河
温故知新
1、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天
府之国”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C( )
A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
B 成都平原人民的辛勤劳动
C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D 成都平原没有水患
2、巍峨壮丽的秦长城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修筑的,那么这个
“前人”是指战国时期的D( )
A赵、魏、韩 B齐、楚、燕 D 秦、赵、燕
C 韩、秦、齐
3、下列哪一工程同秦征服越族有关( B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卓越的工程教案 川教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卓越的工程教案 川教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卓越的工程公开课教案课题:卓越的工程课型:新授时间:地点:作课人: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东西两端,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长城的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

通过想象都江堰、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况,培养和提高历史想象能力。

学习和初步掌握评价工程效率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都江堰、秦长城等古代卓越的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都江堰的特点,认识人类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难点一、重点:秦长城、都江堰二、难点: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三大工程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都江堰、秦长城的古今图片、影象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工程,收集都江堰的相关资料,试制都江堰工程模型图。

教学方法导读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屏幕显示5·12地震后都江堰图片)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

都江堰是此次地震离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据都江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未发现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损的迹象。

听到此消息,我非常兴奋。

都江堰从建成至今,可谓是不废不弃,青春常在,这样的水利工程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去看看?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的都江堰。

学习新课一、水利工程(一)都江堰(屏幕显示都江堰全景)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第一段,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屏幕依次显示下列各项)修筑时间: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主持者:秦国蜀守李冰地理位置:成都附近的岷江(长江支流)上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卓越的工程word教案(14)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卓越的工程word教案(14)

第18课卓越的工程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新初一学生,来自农村,历史知识欠缺,但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

他们情感体验强烈,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表现欲也很旺盛。

另外,初一学生岁数还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又由于地处农村,实地参观了都江堰和长城的学生极少甚至没有,缺乏对其的感性认识,了解其历史也更少了,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要考虑的学情。

教材分析1、教材宏观理解中华文化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

农民靠天吃饭,实质是靠水吃饭。

所以,治理水患、防洪灌溉、保障人民生存安全、防范外来入侵、安居农业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

为此,战国七雄的最强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修建了万里长城和灵渠。

两千年过去了,都江堰依然年轻,滋润着成都平原,造就了天府之国。

往事越千年,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久经磨难、不屈不挠的民族象征。

这些举世瞩目的卓越工程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具有创造一切人间奇迹的智慧和力量。

2、教材安排分析历史上的重大工程,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凝固的历史。

卓越的工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水平,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

教材安排本课讲述都江堰、秦长城等工程,就是要让学生从小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劳作、聪明才智和无穷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共五个单元23篇课文,前四个单元16篇课文讲述了从先秦到南北朝的历史演变,后面安排第五单元用7篇课文来专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可见新教材对古代文化的偏爱。

而第18课《卓越的工程》就是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先秦至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卓越工程的集中展现。

这一课共分三个子目“一、都江堰和郑国渠”,“二、秦长城”,“三、灵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位置和修建时间,(2)记住秦长城的东西两端。

(3)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长城的价值。

川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五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卓越的工程

川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五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卓越的工程

第18课《卓越的工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

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

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都江堰、秦长城。

难点: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

四、教学步骤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卓越的工程(1课时)【学习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工程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东西两端。

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长城的价值。

理解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是修建长城等大型公共工程的必要政治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

通过想象都江堰、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况,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想象能力。

通过对都江堰工程示意图的剖析研究,学习和初步掌握评价工程效益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卓越的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通过都江堰特点的学习,认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都江堰、秦长城。

难点: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三大工程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学法指导】阅读、看插图,小组交流、听教师讲解;课前主动记忆基础知识,课堂上找准疑惑,教师对难点问题组织讨论和讲解,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导学过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自主检测:1、都江堰(1)时间:后期;(2)修建者:;(3)地点:;(4)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5)作用: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郑国渠:战国后期,国在附近修建了郑国渠,灌溉的农田。

3、秦长城(1)时间:初年;(2)目的:抵御匈奴;(3)起止:西起,东到。

(4)评价:它是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

4、灵渠:后不久,为保障物资供应,开凿了,联通和两大水系。

二、我的疑惑:书写目标,学生课前通读课本,观看插图,完成自主检测结合自学情况,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交小组讨论,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交老师处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 5.18 卓越的工程课件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5.18 卓越的工程课件 川教版
挥着巨大的灌溉、防洪、运输等功能,从而使成都平原成为(chéngwéi)天 府之国。
第八页,共22页。
3.都江堰是一座生态型综合性水利枢纽。( √) 提示:都江堰不仅具有灌溉、防洪、运输等功能,而且它还积 极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四川盆地的气候,增加了空气湿 度,使四川盆地变为了天府之国。因此,都江堰是一座生态综 合性水利枢纽。 4.秦长城修筑的目的(mùdì)是防御匈奴,巩固北方边防√。( ) 提示:秦灭六国时,北方防御力量减弱,强大的匈奴乘机南下 占领了河套地区。对此,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 为了巩固边防,秦始皇让蒙恬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
第十四页,共22页。
【探究思考】 (1)材料一中图一人物是谁?有何贡献(gòngxiàn)?观察图二,说 出都江堰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组成:都江堰由“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功能:“分水堤”使江水从两边分流,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 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的通路, 内江之水通过它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飞沙堰”是泄洪排 沙设施。
第六页,共22页。
【易错提醒】我们(wǒ men)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而非 秦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万余里;明长城是在历代 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 米。 【要旨提醒】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 程之一;同时也是秦朝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
第十五页,共22页。
(2)材料二体现了都江堰哪一功能?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功能?它的建 成,对当地(dāngd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灌溉。防洪、运输、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 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天府之国。

(七年级历史教案)卓越的工程教案2

(七年级历史教案)卓越的工程教案2

卓越的工程教案2七年级历史教案●一、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史灿烂辉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本主题是对古代文化成就的汇总。

《卓越的工程》就是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先秦至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卓越工程的集中展现。

此课与秦国商鞅变法和秦朝的统一有密切关系。

同时本课中有我们熟知的都江堰,两千多年来她一如既往的滋养着成都平原的天府儿女,还有中国文明象征的长城,这又与我们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

初一学生情感体验强烈,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表现欲也很旺盛。

加之本课内容对成都地区学生来说也较为熟悉学习热情更高。

但现阶段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又由于地处农村,实地参观了都江堰和长城的学生极少甚至没有,缺乏对其的感性认识,了解其历史也更少了,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应考虑的学情。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及教育规律,和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特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一)、知识目标:1、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和修建时代,记住秦长城的东西两端。

2、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长城的价值。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

2、通过想象都江堰、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况,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想象能力。

3、通过对都江堰工程示意图的剖析研究,学习和初步掌握评价工程效益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卓越的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2、通过都江堰特点的学习,认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都江堰和秦长城。

首先二者是古代文化卓越工程的突出代表,其次都江堰是我们家乡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卓越的过程教学设计

卓越的过程教学设计

第十八课《卓越的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卓越的过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8课的教学内容。

宏伟的都江堰,它的清流侵润千里沃野;巍峨秦长城,它的雄姿象征中国古代文明。

两大工程如同两座丰碑,雄辩地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有创造人间奇迹的智慧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工程的地理位置和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东西两端。

理解都江堰的作用和秦长城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空间的能力。

通过想象都江堰、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况,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想象能力。

通过对都江堰工程示意图的剖析研究,学习和初步掌握评价工程效益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卓越的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通过都江堰特点的学习,认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都江堰
2、秦长城
3、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三大工程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如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等)。

四、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阅读教材、漫画,了解都江堰和秦长城;通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加深学生对两大工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正确的历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二:郑国渠
概况 时间:战国后期
主持人:郑国
地点:咸阳附近
作用: 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千里
讨论:都江堰和郑国渠有哪些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三:秦长城
1、目的:防御匈奴
巩固北方边防。
2、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意义: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P108—109材料回答课本P108议议
秦长城修筑的背景。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卓越的工程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及修建时代;
记住秦长城的走向,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长城的价值。
重点
1、都江堰2、秦长城
难点
1、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2、如何浅化专业术语
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复习导入
教师设问:
四:灵渠
1、目的:为了保障粮食物资供应,征服越族,统一五岭以南地区。
2、功效:联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教师指导学生读P109材料了解灵渠基本情况。
巩固拓展
商鞅变法,秦的统一为修建大型工程提供条件。战国时期的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秦统一后修好了万里长城和灵渠,其中修长城和灵渠也秦始皇统一的具体措施。
5价值: 不改变岷江水文生态。
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功效: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学生读书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指导学生读图P107
《都江堰出土的李冰石像》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都江堰放水仪式》
师生探讨图二,理解都江堰的特点。
学生讨论都江堰的价值




教 学 内 容
1பைடு நூலகம்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作用?
2、秦朝统一有何意义?
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为秦的统一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修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提供条件。
新授:
一:都江堰
1、时间:战国后期
2、主持:李冰
3:地点:成都附近岷江
4、特点: 选址合理。
设计科学。
无坝引水。
自流灌溉。
工省效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107材料正确理解都江堰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