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绘画观念性
浅谈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
浅谈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作者:张家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3期内容提要: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共分十章,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含的中国艺术精神,在附录中还有相当长的篇幅谈论书法和绘画的鉴定问题。
书中还辨析、校正了许多前人的考据错误,澄清了许多前人的绘事公案,呈现了广阔的学术视野,表现了学术的人类性和现代性。
他将中国艺术精神看作是承载作者艺术追求与作品历史境遇的核心媒介,中国艺术精神也成了21世纪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老庄精神;中国人物画;中国山水画;气韵《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一部重要专著,书中除了第一部分通过对《论语》的解读论述了儒家学说中音乐的艺术理念,其余绝大部分篇幅都是通过中国古典画论来印证由《庄子》所奠定的中国艺术精神——出乎技艺而成就自由的人生。
徐复观充分的论述,一方面让我对《庄子》中所体现的人生哲学有了更加具体可见的体悟,也使我对中国画的思考更加深入,建立起了一些理论框架。
艺术精神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
譬如,中国画不同于日本画,不是它们的物质媒介不同,而是内在的精神不同。
由此可见,艺术精神中蕴含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
中国艺术的精神是什么?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或纯粹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的精神,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而纯艺术精神主要又体现在了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是由此思想系统所导出。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因为笔者的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画,所以本文着重对《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有关中国画的部分进行分析。
中国艺术精神所成就的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性格,呈现明显的不同:中国绘画,由人物而山水,山传色而淡彩,而水墨,这些都是出自虚、静、明的精神,都是向虚、静、明精神的自我实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开始朝着价值多元的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着更加开放和意义多极的社会形态,以意识形态为轴心的新潮艺术越来越不堪负荷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压力,陷身于社会和自身文化的双重危机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先锋艺术要想继续保持先锋的地位和承担批判的职能,就必须首先完成自身方法论和价值思维的转换。
而观念艺术以其开放的话语结构和回归现实的价值取向,为这种转换提供了无以替代的方法论资源。
由此,很快受到了先锋艺术的青睐。
“八五”运动后期,伴随着劳申伯格中国巡回展的影响,西方观念艺术话语被引入了中国二十年来,中国观念艺术从植入到生长,一直备受争议,国内对观念艺术的研究虽然不够成熟,但也渐成气候。
大致看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潮时期观念艺术的研究,九十年代观念艺术的研究和新世纪初行为艺术的讨论。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新潮艺术在“八五”期间发展到了顶峰。
然而,这一时期也潜隐下了观念艺术的种子。
劳申伯格的作品巡回展“使中国观众几乎在毫无知识准备的情况下接触到了观念艺术”[1]。
同年,《世界美术》杂志译载了勒韦特的《观念艺术》和罗伯塔.史密斯的《观念艺术论语》两篇文章,把观念艺术的概念引入了中国。
一些新潮艺术家把观念艺术看作最前卫的艺术开始尝试着进行观念艺术的实验,出现了象黄永砅、吕胜中、徐冰、和张培力这类使用“观念主义”方式的艺术家,他们或以转化置换的方式把日常生活意象作为创作资源(如:吴山专、王广义),或以挪用再造的方式把中国传统和民间文化作为观念演绎的媒介(如徐冰、吕胜中)。
尽管学者们对于能不能把“中国观念艺术史”上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存有异议,但这一时期理论界对观念艺术的介绍引进和研究探索,在中国观念艺术史上的意义却不容置疑。
大致看来,这一时期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国外文献资料的译介和引入。
二是对国内新出现的一些观念艺术现象进行评价和研究。
新潮时期最早译介过来的是《世界美术》刊载的《观念艺术》[2]和《观念艺术论语》[3]两篇文章。
谈当代工笔花鸟画的“观念性”
想 , 是指人 在 感性 活 动 中体 现 出来 的思 维水 平 而 和感 悟 能力 , 即充满 悟性 禅机 的智 慧 。 ] 我们 I以此 3
不能 说古 典 的花 鸟 画没 有 观念 , 画艺 术 本身 都 绘
的表 现 。 些 自然物 象 以模 仿 自然情 理 的秩序 在 这
“ 观念性” 自身在 古典 花鸟画 中同样存在 , 只是 当代花鸟 画将其作 为主要 的创作动机 而成 为时代 性的审 美风
格 , 产 生 多元 化 的 思维 方 式 。 并
关 键词 : 笔 花 鸟 画 工 创作模式 观念 性
中图分类号 : 0 J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47 (0 2 0 — 0 9 0 17 — 5 7 2 1 )2 0 3 — 3
意 旨归 最终 落在 “ 五德 ” 。作为 以吉 祥富贵 为 旨 上 意 的花 鸟 画选 择有 寓意 的 花木 禽 鸟 , 自然 的组 合
如 此 拼 合 的创 作 思 维 如 何 产 生 新 的 视 觉感 知 和 精 神 诉 求 。其 次 如 果 替 换 或 舍 弃 这 种 拼合 的 方
式 , 笔花 鸟 画还有 什 么新 的创作 可 能性 ? 十一 工
平 面 的空 间 中逐 一有 序 的展 开 , 近景 的石 、 中景
收 稿 日期 :0 2 0 — 21—30
是人 的观念 意识 和情 感 意识 的表达 , 只是 在 当代
我们 将 “ 观念 性 ” 重提 出 , 着 以区别 于 之前 的艺 术
作 者 简 介 : 少 辉 (97 )男 , 疆 塔 城人 , 疆 艺 术学 院美 术 系讲 师 , 涂 17 一 , 新 新 主要 研 究 方 向为 当代 花 鸟 花理 论 与 创 作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开始朝着价值多元的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着更加开放和意义多极的社会形态,以意识形态为轴心的新潮艺术越来越不堪负荷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压力,陷身于社会和自身文化的双重危机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先锋艺术要想继续保持先锋的地位和承担批判的职能,就必须首先完成自身方法论和价值思维的转换。
而观念艺术以其开放的话语结构和回归现实的价值取向,为这种转换提供了无以替代的方法论资源。
由此,很快受到了先锋艺术的青睐。
“八五”运动后期,伴随着劳申伯格中国巡回展的影响,西方观念艺术话语被引入了中国二十年来,中国观念艺术从植入到生长,一直备受争议,国内对观念艺术的研究虽然不够成熟,但也渐成气候。
大致看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潮时期观念艺术的研究,九十年代观念艺术的研究和新世纪初行为艺术的讨论。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新潮艺术在“八五”期间发展到了顶峰。
然而,这一时期也潜隐下了观念艺术的种子。
劳申伯格的作品巡回展“使中国观众几乎在毫无知识准备的情况下接触到了观念艺术”[1]。
同年,《世界美术》杂志译载了勒韦特的《观念艺术》和罗伯塔.史密斯的《观念艺术论语》两篇文章,把观念艺术的概念引入了中国。
一些新潮艺术家把观念艺术看作最前卫的艺术开始尝试着进行观念艺术的实验,出现了象黄永砅、吕胜中、徐冰、和张培力这类使用“观念主义”方式的艺术家,他们或以转化置换的方式把日常生活意象作为创作资源(如:吴山专、王广义),或以挪用再造的方式把中国传统和民间文化作为观念演绎的媒介(如徐冰、吕胜中)。
尽管学者们对于能不能把“中国观念艺术史”上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存有异议,但这一时期理论界对观念艺术的介绍引进和研究探索,在中国观念艺术史上的意义却不容置疑。
大致看来,这一时期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国外文献资料的译介和引入。
二是对国内新出现的一些观念艺术现象进行评价和研究。
新潮时期最早译介过来的是《世界美术》刊载的《观念艺术》[2]和《观念艺术论语》[3]两篇文章。
中国当代绘画之我见
中国当代绘画之我见发布时间:2021-09-20T09:30:38.93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9月中作者:李文雅[导读] 20世纪以来,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中国绘画也逐渐发展起来,相对于传统绘画,当代绘画在价值取向发生了一些改变,艺术家的创作不再以艺术的观念为主要动力,而是转变为从社会和文学的角度切入现实。
利用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别树一帜的风格为主要动力来对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进行隐喻表达。
结合中国现今当代绘画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决策。
河南师范大学李文雅河南濮阳 457100摘要:20世纪以来,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中国绘画也逐渐发展起来,相对于传统绘画,当代绘画在价值取向发生了一些改变,艺术家的创作不再以艺术的观念为主要动力,而是转变为从社会和文学的角度切入现实。
利用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别树一帜的风格为主要动力来对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进行隐喻表达。
结合中国现今当代绘画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决策。
关键词:中国当代绘画、价值取向、艺术环境1980年中国正式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无论是整个艺术环境还是艺术家都出现了对历史和艺术本身的反省和批判思潮。
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时间之长久,中国现当代绘画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而且不同于以往,当代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客观事实的再现,转而更加强调个人意识形态,也不再受创作工具媒介的限制。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一些艺术家将西方前卫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表现语言运用到绘画中,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于是中国当代绘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新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之路。
这些新出现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反映着中国当代绘画的整体精神风貌,其中一部分艺术作品借鉴其他国家的艺术风格的表现方式,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增添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当代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都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应运而生的,无论全球艺术怎样发展与变化,优秀的中国当代绘画都应当能准确反映出现阶段中国绘画的时代面貌与文化内涵,也只有在“吸收与融合”的艺术发展模式下不断实践与探索,才能让中国绘画在百花齐放的世界文化艺术中中永恒绽放。
心灵的慰藉——论绘画作品中的孤独情感
2020·11在笔者看来,孤独和寂寞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假如你对着身边的人大喊我很孤独,大家也许会回以几分敬意,但是如果喊我很寂寞,收回来的也可能是大众的嘲笑。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艺术的分界。
艺术家都有几分孤独感,在孤独中设计自己的人生,所以有理由说好的作品都会有几分孤独感。
同样,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孤独意境才有了这份美与这份艺术感。
一、绘画作品中孤独情感的来源语言是人类互相交流情感与表达思绪的中介和桥梁,而绘画语言是画作与观者交流的重要媒介;绘画是作者综合自身与绘画技巧,并通过艺术家的合理搭配,最终完成的一种表达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
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看这幅画所传达的思想与表达的意境,而情感表达需要绘画语言作为支撑,同时,绘画语言需要精神情感作为向导。
通常我们评价一幅画作好坏的标准往往是绘画作品中情感与意境的表达。
而在绘画作品的创作发展之中,来源于生活行为之中的情感则是最好的助推器,作品中意境与情感的表达就好似一幅作品真正的灵魂,若是没有这些,这件作品就好似一幅“行尸走肉”。
好的作品是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想,很巧合的是,这些“孤独”作者的人生都出奇的相似,都是在经历了不同的艰辛与苦难之后而迸发出的情感,因此孤独情感绘画作品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作者的经历,只有经历苦涩才会产生孤独的思想情绪。
而在画作中孤独的情与景的相互交融使观者在作品中不仅得到视觉享受,还可以从中领会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能够直接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沟通。
二、不同时期画家对孤独感的不同解读在孤独意境的绘画作品之中,表现人与家庭空间的题材居多,他们从不局限于任何艺术创作流派。
这些人物和场景往往就是作者的自画像,或是作者真实的家庭居住环境与其童年生活在各个城市中记忆的风景。
不论是人物还是空间的描绘,孤独意境全都不言而喻,画作的中心无不是情感主题与画面意境,所以这些优秀的作品才得以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一)孤独少女是他内心的独白美国画家Aron Wiesenfeld 曾说过:“孤独是灵魂沟通的名片。
《如何看懂大师绘画:解析百位巨匠的创意、技法与代表作》随笔
《如何看懂大师绘画:解析百位巨匠的创意、技法与代表作》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本书的目的和价值 (3)1.2 绘画艺术的魅力与意义 (4)二、大师绘画的背景与风格 (6)2.1 历史背景与艺术流派 (7)2.2 创意与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8)三、百位巨匠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9)3.1 达.芬奇 (10)3.2 米开朗基罗 (12)3.3 拉斐尔 (13)3.4 荷兰画派 (14)3.5 法国画派 (16)3.6 英国画派 (17)3.7 其他地区的大师级人物 (18)四、创意与技法解析 (19)4.1 创意的表现手法 (20)4.2 技法的运用与创新 (22)4.3 不同画派的独特特点 (23)五、代表作品赏析 (24)5.1 绘画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26)5.2 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27)5.3 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28)六、总结与启示 (29)6.1 本书的主要观点总结 (30)6.2 对绘画艺术学习的启示 (32)6.3 对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建议 (33)一、内容概览《如何看懂大师绘画:解析百位巨匠的创意、技法与代表作》是一本深入探讨西方绘画艺术的书籍,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欣赏百位巨匠的杰作。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了大师们的创意来源、技法特点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在内容安排上,本书首先介绍了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
书中详细分析了每位巨匠的生平、创作理念和艺术成就,让读者深入了解他们的艺术世界。
本书还深入剖析了大师们的代表作品,从构图、色彩、线条、质感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
在解析大师们的创意时,本书不仅关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还探讨了它们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比和分析,本书揭示了大师们作品的共性和差异,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他们的艺术成果。
在技法方面,本书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解了大师们常用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
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学术论坛130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 段妍坤内容摘要:自上个世纪30年代伊始的欧美国家的绘本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逐渐整合为今天公众视野中的现代绘本形式。
而中国绘本的发展也经历了从2003年至2008年的快速成长期,基本形成引进版绘本获奖书和原创绘本书分庭的态势。
文章就国内绘本发展的现状展开分析,以期探寻符合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儿童绘本成人绘本原创性“绘本”这个新兴词语在中国的出现始自本世纪初,国外名为“picturebook”,与我们通常阅读的图画书有关联,其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连环画”。
连环画主要是以上图下文结构描绘故事的书籍形式,而绘本的设计形式则更加多元化。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伊始的欧美国家的绘本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使其获得了迅速发展,逐渐整合为今天公众视野中的现代绘本形式。
中国的现代绘本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欧美国家现代绘本的创意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其形态已经与传统的连环画形式剥离,但在历史溯源上却不能说毫无干系。
现代绘本已经被重新界定成为:集连贯性的图画、简洁的文字内1/ 12容和精美的书籍整体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色彩关系、巧妙的版式安排等)为一体的书籍类型。
一、国内绘本流行成因世纪初中国台湾绘本画家几米的系列作品被引进中国大陆市场,以其精致的版式设计、丰富的画面内容、贴近都市生活的图像符号出现在公众视野,即刻形成阅读绘本的热潮。
特别是在图像文化熏陶中成长的青年一代,更乐于接受这种以图画为主表达情绪的书籍形式,因此绘本在青少年层面颇为流行。
与传统连环画的阅读本质不同的是,现代绘本讲究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连续性、书籍整体的设计感,力求用视觉语言吸引读者目光,而传统连环画的阅读更多地追求在对文字的理解基础上观看图画,这就形成了两者之间阅读顺序上的对置关系。
观念艺术对当代艺术教育观念的启示
观念艺术对当代艺术教育观念的启示解玉斌1摘要:观念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反思,开启了后现代艺术。
观念艺术将艺术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解放了出来,排除传统艺术的技艺性与造型性,打破了艺术与生活、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这对当代艺术教育观念及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观念艺术;艺术教育;启示当代艺术越来越呈现出哲学化的趋势,观念艺术已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主流和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主体。
正如美国当代艺术家约瑟夫·柯索思所说:“从杜尚开始,所有的艺术其本质都是观念艺术,因为艺术只存在于观念之中。
”○1从艺术追求观念表达方式上讲,装置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以及视像艺术都可以归入观念艺术的范畴,我们不妨称其为广义的观念艺术。
观念艺术的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观念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观念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观念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反叛,开启了西方后现代艺术。
观念艺术植根于日常社会生活,反对现代主义艺术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隔离。
美国社会学家S.拉什认为,人类文化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段论。
○2该三段论大致也是西方艺术发展演变的逻辑。
西方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经历了一个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艺术与艺术之间逐渐分化的过程。
特别是艺术发展到现代,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感召下,审美经验完全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分离出来,成了一个独立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精神世界。
艺术为了追求所谓的“纯净性”,各门艺术内部也逐渐分化,努力寻找自身的合法性。
如绘画找到了不同于雕塑的平面性。
艺术沿着自律化的方向发展,必然导致艺术上的形式主义,观念艺术打破了这种人为的分类与分化。
装置艺术将生活中报纸、图片进行拼贴,将生活中的现成品进行任意的装配,是绘画?是雕塑?偶发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冲出了美术馆、画廊,走向了大街、垃圾场、洗手间,是生活?是艺术?观念艺术打破了艺术之间的界限,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掀起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浪潮。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拥有出色的绘画技艺和创新的艺术风格,还蕴含着深远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绘画家们注重于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关注人性的探索,其作品充满了关于人类文化、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的思考与表达。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绘画把自然界视为人们所生存和依赖的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古代画家们通过画笔来表现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山水、水墨、花鸟等,以表现自然的美丽和瑰丽。
他们在作品中使用山水、花鸟、人物等元素,凭借自己娴熟的技艺和深刻的思考,划出了一个个具有艺术魅力的画面。
这些绘画作品都是以自然景象为中心,展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中国传统绘画家们关注人类社会的文化和生活,同时对人性进行探索。
他们在作品中生动地表现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面貌和性格的人物形象,以展示出人性的丰富性。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国古代画家们的作品中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观念,如在官方绘画中强调至上的皇家权力,而在民间绘画中则反映了庶民的生活与心理。
这些作品非常具有时代性,不仅反映了历史的传统文化,更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三、艺术品质的追求中国传统绘画家们追求艺术的卓越,注重技艺的精湛、构图的美感和色彩的丰富。
绘画传统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大师的创意和技法,如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师与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师的笔力,都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们和其他大师像吴道子、郎世宁、顾恺之等人一样,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技巧,在画面构图中运用自己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赋予了绘画作品更丰富的意涵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是一个见证历史的镜子,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瑰宝。
其蕴含的丰富文化、人文和美术元素无疑成为了我们今天理解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重要来源。
浅谈水彩媒介中山水画的掌握
浅谈水彩媒介中山水画的掌握作者:罗园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3期摘要:一幅优秀的,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风景画作品,必定会有其深刻中国文化的内涵。
一件独具中国艺术特色的优秀的水彩风景画作品,一定包含着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深厚文化修养,而这些又源于艺术家们长期潜心研究和探索专研的结果。
本文针对水彩画的特性,对怎样画好一副水彩山水画展开简要探讨。
关键词:水彩画;山水画;天空;树木画水彩画是很有趣的。
它也可能是人类所知的最令人恼火和失望的职业之一。
就像渔夫钓鱼或打高尔夫一样,它有其相对的技能,但是差别很大。
像这样模糊提供了一个挑战,使业余的人和专业人士一样,着迷和专注于艺术。
今天,当成千上万的人把时间花在掌握水彩画的媒介上时,而表面的戏法和“捷径”正在失去,因为没有真正的所要表达的。
你在“轻松的课程”或专业的课堂中都能学到。
因此,虽然没有一本书或文章可以取代实际实验,但可以架起一座桥梁,将纯粹的技术与想象力联系起来,从而为有眼光的学生提供有用的方法和帮助。
要取得专业的成绩,掌握技术就有能力自由地挖掘我们所有的潜能。
而正是在山水画中,爱好者才能发现水彩画的乐趣,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考虑到这一点,这里提供实用的建议,将缩短读者的旅行满意程度在苛刻的介质。
一、天空的营造一位经验丰富的素描师创作了不久便仰望天空,以营造他的风景画。
他学会了了解一天中特定季节、日子和时间的性质。
有些日子,为什么每件事都能看到我要被笼罩在蓝色中,还是充满了弥漫的好奇的金色光?“是吗?”他自问。
因为头顶的天空有一种特殊的粉红红色,反映了每一个人。
在这里,甚至穿透阴影?他还指出,在灰色的日子里,树叶的绿色看起来是多么的丰富,海洋和湖泊如何改变和改变它的颜色和色调。
太阳在天空中如何运动,当他回忆起这些特殊的时刻时,了解天气,并把这些不同的情绪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在放在笔记里当做参考,这是非常宝贵的。
我一直对笔记很感兴趣,一两句话让人回想起泥土和那一刻,甚至是几年后还会想起当时的“雾气和银光”。
个体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独立性
图像的新态度——观念绘画的表现手法探析
是显而易见 , 在他 以一年时间限制的行 为作品中 , 每一天动作 的 复制 , 如打卡就是典型 的案例 。复制在 观念艺术作 品中有着特 殊 的含 义 , 在 视 觉为 主 的绘 画作 品 中 除 了 背 后 的观 念 更 多 的 是 视觉 的冲击力 。在当代艺 术展览 中, 经常会见到重 复某 种 图像 而形成强烈视觉效果和深刻 隐喻的作品 , 如 日本艺 术家草间 弥 生就以原点作为重复 的元素来创作无 数 的观念作 品。“ 重复 ” 在 观念 绘 画 中 的使 用 , 可 以是 积极 的有 意 义 的重 复 , 也 可 以是 消
卢蒙 巴的两颗牙齿 。据 历史考证 , 卢 蒙 巴上 世纪 6 0年代 被刺 杀, 并被硫酸分解 。画面中的两个简单的物件 , 就是媒体曝光 的 幸存物证 : 凶手遗留的黑 色手套 、 卢蒙 巴唯 一幸存 的两颗 牙齿。
整个作品都是 图伊曼斯根据新 闻而复制 的图像。图像和作 品名 字都 与历史背景没有任何关 系, 却深刻 的呈现 了肇事 者和受害 者 。并 在 这 充 满 死 亡 预 感 的 画 面 中 , 隐喻着 对此暴 行 的沉思。
◎艺术研究 ◎
图 像 的 新 态 度
— —
观 念 绘 画 的表 现 手 法探 析
王 樱 洁
(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 院, 重庆 摘 要: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着丰富的精神和观念 内涵 , 包括 原始艺术和传统的古典 艺术。因为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宣传的手 段和工具 , 传 达着艺术家的精神和思想。在观念艺术 中, 所谓 对 观念的强调就在于艺术的 目的是传达观念 , 而作品物 象的外形 4 0 0 0 3 0 )
里 广泛 运 用 。重 复处 理 的 观 念作 品可 能是 建 立 在 现 成 品 的 挪 用 和 移植 所 成 , 也 可 以 是一 种 抽 象 的符 号 , 并 以此 符 号 的 重 复 排 列 引发观念 的思考。重复的创作手法在艺术家谢德庆的作品 中也
墨龙书法家简介
墨龙书法家简介墨龙书法家简介墨龙,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之一,代表作品包括《禅意心经》、《山水长卷》、《天人合一》等。
他的书法风格大气磅礴、典雅秀丽,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一、个人经历墨龙,原名王林,生于1958年,湖北黄冈人。
自幼酷爱书法,师从于著名书法家赵忠祥先生。
在师父的教导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1985年,墨龙应邀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并荣获铜奖。
此后,他开始走上了一条书法艺术之路,开展了自己的工作生涯。
二、书法特点墨龙的书法饱含着禅意,以简约、厚重、豪放为特征,神韵潇洒,气势雄浑,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他主张写意、力透纸背,善于运用墨色、布局、空间等手法,使作品造型感与意境感相得益彰。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注重了审美的效果,更强调了内涵的丰富性。
他倡导“学以致用,勤以炼美”,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以启迪、感悟和启示。
三、作品代表墨龙的代表作品有《禅意心经》、《山水长卷》、《天人合一》等。
其中,《禅意心经》是墨龙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它采用了楷书的形式,但其用笔工整稳健,并不拘泥于字形,运笔自如,带有强烈的气韵和生命力。
《山水长卷》则展现出了他的山水画功底,画面构图瑰丽美观,形态各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天人合一》则是一幅篆书作品,墨龙以微妙的笔法、生动的结构、奇趣的排列,将“天人合一”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艺术影响墨龙的书法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其多幅作品也曾在国内外多个艺术展上亮相。
他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追捧,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写意、力透纸背,以简约、厚重、豪放为特征,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重要力量。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出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收藏价值墨龙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与艺术气息,成为收藏家和爱好者们争相追捧的对象。
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极受欢迎,而且在国外市场上也备受关注。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
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正是出现于此时。
但苏轼的文人圈子,把这种现象追溯到唐代,那时的诗人由杜甫领衔,画家由王维居首。
而同时代的画家常被赞许为像是诗人,与苏轼同时代的宗室画家王诜就备受称道,因为他能描写“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皆词人墨卿难状之景”。
黄庭坚在描写其友人李公麟时,说他“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而李公麟本人的名言经常被人引用:“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惰性而已。
”更重要的是,一些往昔的绘画被欣赏为可视的诗篇。
对苏东坡等人来说,典型的诗意画是点缀有落雁凫鸭的宁静河景。
这是一类与作为诗人的杜甫、作为画家的王维,以及时代更为切近的僧人画家惠崇(约965-1017年)有关的绘画。
苏东坡和北宋后期其他文人写了很多诗篇,赞美惠崇“小景”。
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鹚,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萧丽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黄庭坚有诗云:“惠崇笔下开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
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
”“人不见”一语很好地指出了这类画的特征:一方面,诗意画带给观者强烈的情感,使之升华;而另一方面,其表现效果取决于画面上观看者的空缺。
人们从外部来注视景象,没有想象的介入,也没有和画中人物的密切联系;诗人画家和观者都只以抽象的、沉思的状态在场,他们注目的景色也被不完全地表现出来:部分地隐藏在雾色中,开启了山水中有意选择的片段,即“小景”。
视觉的连续性,在同一时期巨嶂式山水大师那里,可以融入画面上的层峦叠嶂之中,成为可游、稳定、最终能够被理解的一种表现;而在迷蒙的“小景”中,其表现十分隐匿,仅为此理由,它被看成是有诗意的,因为它在观众那里激起了种种反应。
(摘编自高居翰《诗之旅》材料二:文人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大有不断推陈出新的趋势。
“媒介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中的媒介”
“媒介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中的媒介”“媒介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中的媒介”——由版画“跨界”看版画的当代性问题近年来,版画“跨界”的声音和表现都很迫切,究其根本还是源于版画的当代性诉求。
相对于版画自身的发展逻辑,这种诉求更多地来自于外部的冲击,以及在当代艺术渐成主流的今天,版画越来越边缘化的市场和学术位置。
也许正是因为从外部表现上看,版画太不“当代”,甚至根本无法引起当代从媒体到批评家的关注,所以一些版画家选择了“跨界”,版画家画油画、举办群体性的“版画家油画展”或在创作中借用装置、影像甚至行为等新的媒介形式。
然而从根本上看,这种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转换的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版画的当代性问题,因为从今天总的创作趋势来看,任何单一的媒介都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当下的当代艺术问题,不但是版画,也包括油画、水墨,甚至是装置、影像等新媒介,任何媒介也都面临着解决“媒介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中的媒介”之间关系的问题。
回到版画,当代性诉求并不是近些年的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回溯。
一是版画家表现在创作中的当代诉求,如王华祥、苏新平、李帆、宋光智、韦嘉从艺术表现题材的当代转换到跨媒介语言的实验(应该说这一部分版画家在版画当代的转换中是比较敏锐,也比较具有批判意识的,其中除李帆转向了彩墨,王华祥有雕塑有油画,其他基本都是兼及油画和版画,但情况各不相同,苏新平今年获了AAC 的油画大奖,在获奖感言中说自己并不是个油画家;宋光智给人印象深刻的仍旧是他的版画,韦嘉的油画市场一直很好,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他的版画);陈琦、钟曦、徐宝中、杨越、杨宏伟、孔国桥在版画语言内部,由媒介本身的当代性而承载的当代诉求(这一类版画家基本上没有脱离版画的语言方式,都是各版种做得比较地道的艺术家,但其作品并不缺少当代性,而且思维的轨迹都比较清晰,也比较自成体系。
陈琦是一个非常聪明又非常勤奋的艺术家,作品很多,仅80年代中期以后,就已经创作了《夏日黄昏》、《二十四节气》、《明式家具》、《琴》、《荷》、《阐释》、《梦蝶》、《水》、《时间简谱》等多个系列的作品,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这一课题中不断深入,由超现实的图示到超写实的技术对传统精致的再现,再到以当代形态对传统的转换,在不断地精粹技术和语言纯化中实现当代转换。
以一管之笔 拟太虚之体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中国古代画论名著评析(二)作为一个较大的艺术门类,中国画的成就和魅力自不待言,而且还在不断产生着新的艺术杰作;而作为中国画的理论研究或批评成果,丰富的中国古代画论,对于我们来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即便到了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这些画论仍然有着无法估量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当下我们弘扬“文化自信”,这些画论名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些画论名作提出的绘画美学思想,并没有由于时间的逝去而失去了它们的活力,成为枯萎的枝条;而是有着深厚的美学积淀,可以不断阐发出新的理论蕴含。
总之,它们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如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在今天也同样是画家的重要依据。
张璪琐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仍是画家成长的正确途径。
这些中国古代画论的经典论著,无论是对普通的文艺爱好者,还是颇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是值得品鉴玩味的。
为了发掘这些精品的理论价值和艺术蕴含,特为《名作欣赏》撰写“中国古代画论名著评析”系列稿件,把它们的重要价值呈现给大家。
——张晶辱颜光禄书。
以图画非止艺行。
成当与《易》象同体。
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
欲其并辩藻绘,覈其攸同。
夫言绘画者,竞求容势而已。
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
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
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
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
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
以犮之画,齐乎太华。
枉之点,表夫隆准。
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
横变纵化,故动生焉。
前矩后方,则形出焉。
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兮。
此画之致也。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
虽有金石之乐,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
绿林扬风,白水激涧。
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
此画之情也。
(王微:《叙画》)王微的《叙画》,是画论史上的名篇,也是南北朝时期尤为重要的山水画论。
幼儿园绘本论文参考文献
儿童绘本参考文献结论经过本文三个章节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在儿童绘本中运用传统美术元素的一些原则、方法和技巧,以及运用传统美术元素所带来的独特风格。
首先,在儿童绘本中运用传统美术元素,需要尊重儿童的视角和审美期待,还应该遵循传统美术原则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规律。
而最佳的做法就是两者之间在具有共通之处的基础上达成某种“默契”。
比如,我们在文中所举的图例12、13,就属于儿童的易于主观夸张化的观察视角及审美心理期待同传统绘画“主观写意”的艺术表现规律之间,基于共通之处所达成的“默契”。
依靠这种“默契”,就容易创作出既能受到儿童喜爱、又能得到儿童家长赞许和肯定的优质的儿童绘本来。
其次,还要努力把握儿童绘本所要求画面具备的独特精神、风格,才能够恰切地运用传统美术元素来塑造儿童绘本中的各种艺术形象。
根据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儿童绘本对画面的精神和风格之要求可以概括为两个词,即“率真”和“稚拙”。
只有把握了这两个词汇的内涵,自觉地探求传统美术元素及创作方法与儿童视角、儿童审美心理、“率真”和“稚拙”的精神及风格之间的暗合之处、默契之处。
进而以这些暗合之处、默契之处为指导,按图索骥,选择恰当的传统美术元素及创作方法,来传达出儿童绘本这个特定的艺术语境中美术形象的精神和风采。
再次,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心。
即,在当代文化环境之中,我们仍然可以运用传统美术元素来绘制出优秀的儿童绘本作品。
通过本文以上几个章节的论述可见,传统美术的艺术形态及其创作技法,同儿童的观察视角和审美心理期待之间具有颇多的契合之处。
归根结底,这些契合之处就表现在中国传统美术“主观性的写意”思维与儿童观察视角及审美心理期待的暗合方面。
之所以能够如此暗合,关键就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自古以来都是以一种率真的情感态度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万事万物。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投射到外界的自然万物当中去,以此来寻求一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人合一”这样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名著《文心雕龙》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是就此而言。
美术批评与方法论
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批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所谓的方法,便是要求批评家在进行批评实践时,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不仅要有一种独立的、系统的批评理论作为支撑,而且要有一种独特的、自由的研究视角。
而方法论则以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为依托,以批评实践为存在的方式,以大胆的求证为手段,以开辟新的批评课题为目的。
讨论批评的方法论实质也是在讨论批评的标准问题,尽管方法论和批评标准并不是同一回事。
然而,方法论的缺失必然导致批评标准的混乱,后果之一便是将批评庸俗化、功利化——这恰恰是中国当代批评界的现状。
1984年,美国批评家阿瑟·丹托提出了“艺术的终结”的命题。
在丹托看来,“艺术的终结”并不是说艺术的“死亡”,也不是说当代艺术创作就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
相反,他的意旨是强调批评范式的终结。
他用线性发展的方式将西方的批评传统划分为三个范式,一个是模仿现实,即古典主义的标准;一个是格林柏格说的现代主义重新回到媒介的方式,即从形式到媒介的现代主义标准;一个是20世纪60年代初,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新达达”颠覆了精英艺术与大众图像之间的界限,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裂痕,从而让艺术与哲学直接发生联系,出现了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创作的新方向。
实际上,丹托于1964年发表的《艺术世界》一文便是通过讨论艺术与观念、艺术与体制的问题来呈现这一新的艺术观念。
丹托非常明确的认为,因为从杜尚对现场品和艺术品之间的颠覆开始,尤其是沃霍尔创作的《布里洛盒子》以后,这里面就涉及到“物品在什么情况下转变成艺术品”的问题。
因此,丹托用这三种范式呈现了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即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实际上,这三种范式也就是三种方法论和三种批评标准。
我们对丹托的质疑正是这三种范式的合法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线性发展关系。
就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情况来看,我们不可能像丹托那样有着线性的发展历程。
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艺术变革,以及90年代中期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而来的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观念,中国美术界呈现出的恰恰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艺术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的观念性问题2011-08-08 10:09:15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王林摘要:引言绘画从来就不是纯技艺的制作。
原始岩画充满超验意识、崇仰心理和征服欲望,是群居的原始人企图以巫术观念来操控图形对象的一种公共仪式。
埃及墓室壁画从神祗和法老为中心的“玛特”(真理)观念出发,以正面与侧面混合的知识性画法,表现了理应如此的真实观和永恒不变的秩序性。
希腊瓶绘特…推荐关键字王林绘画观念性问题引言绘画从来就不是纯技艺的制作。
原始岩画充满超验意识、崇仰心理和征服欲望,是群居的原始人企图以巫术观念来操控图形对象的一种公共仪式。
埃及墓室壁画从神祗和法老为中心的“玛特”(真理)观念出发,以正面与侧面混合的知识性画法,表现了理应如此的真实观和永恒不变的秩序性。
希腊瓶绘特别是红绘中的透视方法,在对神话故事的描绘中吸纳日常视觉经验,让人开始了在虚拟深度中的自由活动。
罗马时期的庞贝壁画更让我们看到了市俗生活中具有实体感的各种人物形象。
中世纪绘画的代表样式是玻璃镶嵌画,绘画作为教堂装饰,顺从平面与纵向,突出色彩与线条,轻薄现世生活,崇尚灵魂救赎,乃是对基督教义的宣传和体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成就,重新转向市民社会,恢复人的整体价值,体现了古典艺术中人神关系的和谐追求与不断协调。
对西方文化而言,绘画作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的。
达·芬奇在《艺术论》中把绘画视为科学,可以说正是绘画的科学性使绘画的知识基础系统化,成为自身可以不断完善的形式系统和符号体系。
透视法以一道地平线,一条中轴线和一个消逝点,使绘画进入锥形的几何结构之中。
这种视觉方式建立在日常视觉经验的基础上:人站立在大地,以自己为中心,观看面前的世界。
同时,这种视觉方式又建立在被限定的假设的基础上:人以伫立的不动的单眼的凝视在观看眼前的对象。
这种不动的观察和绘画媒介的空间二维性、静止性相通,因此在古典主义艺术中被视为科学的也就是正确的方法。
如果绘画只和日常视觉经验发生关系,如果人的日常视觉经验只是伫立地面的观察,如果这样的观察只是不动的凝视,古典主义将会永恒。
事实上古典绘画的特点就是把视觉经验恒常化,把艺术创作秩序化,而这正是一个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的社会自上而下进行宣传的需要。
绘画的科学性实际上是古典时代等级社会权利关系、文化观念和知识型构的结果。
问题在于上述这些“如果”所言的假设前提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的需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历史不过是逐步展示人的全部潜力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在绘画中有完整而充分的呈现,从古典绘画到现代绘画,再到当代绘画,绘画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具有艺术文化史的意义。
一、现代艺术与绘画从浪漫主义开始,绘画真正引入艺术家个人和艺术的关系,打开了现代主义关于个体价值的潘多拉盒子。
于是我们在现代绘画中看到的是二元对立的艺术格局和各执一端的个人样式,绘画从此因个性自由表达的需要而难以统合。
当绘画的观念性不再是集体规范的时候,绘画和历史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首先,古典主义所建立的历史连续性不复存在,艺术象一条松开的发辫,变得披头散发,村姑成了浪女。
现代绘画是形态学意义上的极端化,艺术家所追求的,乃是形式表达与表达形式的个人特征。
绘画的千变万化源自画家对艺术史地位的竞争,而竞争正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与文化的动力。
竞争的结果是现代绘画几乎穷尽了绘画媒介几乎所有的可能性,从高技术到无技术、从平面到实体、从具像到抽象,从线条、笔触、肌理、质地到体块、形象、空间、构成。
当克莱因用人体模特的滚动来造成印痕的时候,当丰塔那用匕首在画布戳孔来构成画面的时候,当杜桑在达·芬奇《蒙娜·丽莎》脸上加上小胡须的时候,当罗斯科把一张画慢慢涂成块黑布的时候,绘画已经完成它在形态上爆炸、扩张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绘画始于个性也终于个性,个性解放爆发出来的创造力对于艺术史已不再有开创性的意义。
分析现代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三条主要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形式——结构的艺术倾向。
从新古典主义安格尔那里即见出端倪。
安格尔在《土尔其宫女》、《利维尔逊夫人》等作品中,为了轮廓线对比的需要,不惜悄然改变对象形体的准确性,这种唯美的形式追求,实际上已把形式重要性置于对象真实性之上。
在印象派以瞬间视觉反应取代永恒视觉经验的过程中,马奈的作品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其《草地上的午餐》开始从画面需要出发,在构想中组织高低不同的视点,而在《奥林比亚》中则以不同色域组合而不是仅靠光暗变化来形成画面结构。
马奈为现代绘画带进了一个新的因素——由构成关系来决定对象世界的本体性和自律性。
到了塞尚,这种自律性成为画家的自觉追求。
塞尚为了创造出新的具有个人分析特点的画面结构,改变了以定点透视来统摄物象的传统观念,从多个视点的不同角度来描绘静物、风景和人像,以凸现它们在三度空间中存在的立体感,其造型性借助冷暖色的配合而显得更加鲜明。
塞尚奠定了西方现代艺术中形式——结构绘画的基础,接下来的变化乃是把绘画分析为形体、块面、空间、光影、色彩、线条、笔触、肌理、质地等等,艺术家抓住其中的某一要素和某些要素进行创作。
此一艺术倾向在经过毕加索等立体派的分裂之后,到蒙德里安则至其极。
第二条线索是主观——表现的艺术倾向。
从浪漫主义开始,艺术家就把想像、情感等个人体验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引入绘画之中,德拉克洛瓦作品中的情感性,哥雅作品中的幻想性,都使主观表达十分突出。
而印象派对瞬间真实的追求则包含着对个体主观视觉反应的重视。
到凡·高那里,绘画最重要的不是空间和构图,而是色彩与笔触,是表现于绘画过程中的激情。
对凡·高而言,绘画服从于内心冲动,任何外在对象都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是心灵的幻象和情感的象征。
凡·高真正开创了绘画中主观——表现的艺术倾向。
在他之后,马蒂斯、蒙克、路阿、德国早期表现主义、哥布阿画派等等,使表现主义成为现代艺术中延续不断甚至延伸到当代艺术中的重要艺术倾向。
而艺术家从主观领域各方面对艺术的开拓,则形成了着眼于感觉、想像、情绪、潜意识不同方面的艺术流派。
其中特别突出的是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以传统技法摆脱日常视觉经验,其对现实的破坏性,自然和达达主义结合,正是达达主义真正通向当代艺术。
而主观——表现艺术倾向在经历了康定斯基的抽象化之后,在20世纪50——60年代和形式——结构艺术倾向的抽象化汇合,形成了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在今天关于文化权利的讨论中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策略的胜利,甚至被指证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文化阴谋。
其实,不管这些批评是否属实,抽象表现主义作为现代绘画最后的辉煌,之所以兴盛美国,风靡欧洲,并影响全世界,自有其艺术史的逻辑根据。
它既是形式——结构艺术和主观——表现艺术从不同倾向走进抽象的自然结合,也是艺术基于个性解放在绘画媒介本体中达到终点的必然结果。
抽象表现主义不仅是美国的胜利,它也是发端于巴黎的现代绘画的胜利。
聚居于巴黎的各国画家(包括不少华裔画家),不约而同地欣然接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不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美国文化霸权的分析,已经在后现代语境中认可了抽象表现主义对现代绘画的总结与终结,绘画不可能再回到完整的形态学和语言学的状态。
抽象表现主义之后是一个转折,这就是60年代后期的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的突然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它是现代主义二元对立的矛盾所致,也就是下面要谈到的现代艺术的第三条线索。
第三条线索是行为——功能的艺术倾向。
基本的特点是对传统的彻底颠覆。
形式——结构艺术和主观——表现艺术的创作,尽管也是反传统,但仍然留居于形态学关于绘画样式的界定之中,只不过是以个人化的方式在分解传统。
如果不从古典主义的统一性出发,传统绘画的评价标准仍然在发挥作用。
而行为——功能艺术倾向却对此表示怀疑,企图为视觉艺术另寻出路。
从高更对绘画本身的疑虑开始,他就以降低技术性的方式来摆脱绘画规则的约束。
而未来派言词激烈的反传统宣言,则引发了达达主义对艺术史彻底改写的欲望。
杜桑在艺术领域胡作非为,最后带来的是非艺术的现成品,是选择即创造的艺术观念。
当工业产品、日常用品、既成艺术作品以及自然界的东西全都可以直接进入艺术殿堂的时候,现代主义在其发展的同时已启动了死亡机制,就象生与死在人体中的同时并置一样。
可以说,行为——功能艺术倾向乃是现代主义内部的后现代艺术,是当代艺术发生的前奏和现代艺术史内在矛盾的体现。
二、波普艺术与绘画60年代后期的波普艺术乃是当代绘画的起点。
在波普艺术之后,装置、行为、大地艺术和概念艺术等非架上艺术成为热门话题。
架上绘画在70年代似乎跌入低谷,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德国新表现、意大利超前卫、英国新精神、法国新形象和美国新意象等等绘画现象的出现,绘画又重返艺术舞台。
90年代以后,随着艺术多元化的扩展趋势,前苏联、东欧、中国以及拉美、非洲、中东的画家亦加入到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交往之中,为当代绘画注入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活力,形成了当代绘画题材丰富的、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波普艺术的出现意味着艺术资源、艺术方式及艺术价值观念的彻底改变。
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堂而皇之地进入艺术领域,改变了现代艺术的前卫性、精英性、技艺性和学科性。
波普艺术把各种非艺术的图像全都带进了绘画领域。
照片、影像、广告、文字、图案和涂鸦,这些东西和绘画自始以来的“绘制”放在一起,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如果还有所谓绘画,就必须追问使用这些图像的根据。
而在这之前,绘画以其绘制的技艺性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而存在,不需要任何其他理由。
更为重要的是,在波普艺术之后,绘制本身也必须接受追问:既然绘制已不再是绘画的必要条件,那为什么一定是绘制而不是复制呢?波普艺术的出现即意味着绘画的观念化,意味着绘画必须在绘画之外、或者说在绘画技艺之外为自己寻找创作的理由。
阿瑟·丹托在其《艺术的终结》一书中就曾谈到过“哲学对艺术的剥夺”,事实上,当艺术反过来入侵哲学并解构哲学的时候,艺术的观念化反而取得了一种新的历史意义,用阿瑟·丹托的话说,就是“它对其历史的意识就成为其性质的一部分。
”[1]鲍德里亚在谈到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等人时就这样认为:“他们不是艺术史构架内的艺术家,而是外在于这种构架的人”[2]绘画“性质”在过去对于绘画的研究中作为一种美学判断,给人的感觉就象是对物种的描述,似乎很难改变。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既没那么确定也没那么长久。
不仅从古到今绘画的性质一直在发生变化,甚至在绘画成为绘画时,不同民族文化对其所作的判断就各有不同。
比如传统中国水墨画就很少有还原真实场景的追求,其空间形象不是视觉经验的再现,而是意构组合的结果。
或者以视野鸟瞰的方式“以大观小”,或者以视点移动的方式“人与物游”,重意构而不重现场,重平面而不重深度,重书写而不重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