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优秀4篇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优秀4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篇一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节奏划分篇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古今异义 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怀民亦未寝:
名词作动词,散步。
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 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 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也”表判断)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不 过 像 罢 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 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 ( 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 ) 遂:遂至承天寺。 ( )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 ) 至:遂至承天寺。 ( ) 到 寡助之至。 ( ) 极点 寻:寻张怀民。 ( )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 )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 空谷传响。 ( ) 空荡荡的 )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②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
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文章主旨】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文章仅80余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
2.行文自然。
按照“所想——所做——所见——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虚实结合,巧用比喻,匠心独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想要入睡,月光进入门里,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考虑。
为:做。
2.寝:睡,名词作动词。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步:散步,名词作动词。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
5.交横:交错纵横。
6.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2.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住户。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4.盖竹柏影也盖,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
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一词多义与:1.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2.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1.遂.至承天寺。
(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至:1.遂至.承天寺。
(到)2.寡助之至.。
(极点)寻:1.寻张怀民。
(寻找)2.未果,寻病终。
(不久)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特殊句式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制造了一个清幽安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简单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闲逛的闲适都包含在其中。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老师唱《但愿人长期》,营造氛围,引入课题)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
(板书)(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现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沟通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资料展现,走进苏轼,了解及写作背景。
2、同学沟通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洪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
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
其次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奇妙境界。
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
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闲逛的闲适。
八年级上册古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强化练习
八年级上册古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强化练习【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水调歌头》等。
【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门(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3)怀民亦未寝.睡觉(4)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5)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6)水中藻、荇交横..纵横交错(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句子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啊。
【问题探究】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2.“闲人”一词,沧桑凝重,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对“闲人”二字含义的理解。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自豪——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这只不过自我安慰罢了。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从流飘荡()②泉水激石()③疏条交映()④任意东西()【答案】①跟、随②冲击,撞击③互相掩映④向东或向西【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 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 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来描写,给人以 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 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心无尘俗的生活态度。
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 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将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相与步于中庭”):交代了夜游的时间、人物和原因。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抒发作者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深 切感受。 【品语言,赏美文】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渲 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打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与 父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水调 歌头》《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叙事。
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议论抒情。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二、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五、重点实词1、念无与乐者(念:考虑,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子里)3、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六、重点虚词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是;耳:罢了)七、一词多义1、与①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②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2、遂①遂至承天寺。
(于是)②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3、至①遂至承天寺。
(到)②寡助之至。
(极点)4、寻①寻张怀民。
(寻找)②未果,寻病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第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人物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呀?那当然是苏轼啦!就好比李白之于唐诗,苏轼在宋词界也是大佬级别的人物呢!
2. 文中描写的月色美极了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描写,简直绝了,好像把那美丽的月色直接搬到了我们眼前!
3. 苏轼为啥半夜要去承天寺呀?嘿,还不是因为那被贬的郁闷心情,想找朋友一起解解闷呗,这就跟咱心情不好找朋友唠唠嗑一个道理呀!
4. 承天寺里的景色咋样?那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呀,和苏轼一起感受感受,是不是觉得特别棒呢!
5. 苏轼和张怀民的友情深不深?那肯定深呀,大半夜的一起散步赏月,这关系,杠杠的!就像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一样!
6. 这篇文章很短,但韵味很长对不对?就那么一点点文字,却能让我们回味无穷,真厉害呀!
7. 读《记承天寺夜游》能给我们啥收获?哎呀,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苏轼的豁达心境呀,以后咱遇到啥烦心事,也学学人家!总之,这篇文章超棒的,一定要好好读一读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具备:都。
晓雾:早晨。
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实在。
【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笔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笔记以下是我整理的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画家,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文学作品以豁达、豪放、清新、幽默为主要特点,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词语解释1.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
2.夜游:在夜晚游览。
3.念:考虑、想到。
4.无与为乐者:没有人可以一起享受这种乐趣。
5.遂:于是、就。
6.寝:睡觉。
7.户:门。
8.月色入户:月光照进屋子里。
9.欣然:高兴地。
10.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人可以一起分享这种乐趣。
11.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当时也住在承天寺。
12.步于中庭:在院子里散步。
13.庭下如积水空明: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明亮。
14.水中藻荇交横: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织横陈,影子倒映在水中。
15.盖:原来是。
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内容分析1.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段,第一段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第二段描写了月夜庭院的美景,并表达了与张怀民的深厚友情;第三段则通过自嘲和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2.写作特点:文章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月夜庭院的景色,表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同时,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3.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月夜庭院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表现了作者豁达、豪放的性格特点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文学文化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于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高尚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 相当于“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1、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2、欲:想要,准备。
3、月色:月光。
4、入:照入,映入。
5、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6、起:起身。
7、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8、行:出行。
9、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遂:于是,就。
11、至:至112、寻:寻找。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4、亦:也。
15、寝:睡,卧。
16、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17、于:在。
中庭,庭院里。
18、空明:清澈透明。
19、藻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苻,茬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交横(h6ng):交错纵横。
21、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2、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23、为:动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二、文言字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遂:于是。
盖:原来是。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
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内容详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8.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9.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结构: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11.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1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13.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14.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