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央的三个官职。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①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①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常设官职①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度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宗法制度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①三省六部制①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①明朝的内阁①清朝的军机处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4.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
”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5.“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表明()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6.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
”此事反映了军机处()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お7.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测试1、西周铜器铭文中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旧职的记载,如《辅师嫠簋》铭文说:隹王九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康宫,即位,荣伯入佑辅师,王乎乍册尹册命嫠,曰:更乃祖考司辅,哉赐汝缁韨,素衡、銮,今余增乃命,赐汝玄衣、黹纯、赤韨、朱衡、戈彤緌琱□、旗五日,用事。
”这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B: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C: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D: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2、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
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
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A: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B: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C: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D: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3、《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对这一故事中所涉及的史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守株待兔地点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B:宋人始祖是灭商有功而被封的功臣C:耕田者劳作时可能使用铁铲等农具D:故事体现了韩非子因时而变的主张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实”。
其意在强调A:天子是天下之大宗B:诸侯在本国则为大宗C:天子诸侯均行宗法D:诸侯冲击天子之地位5、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
这一措施①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②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③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④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限制专制皇权 D.减少决策失误2.赵翼说:“杨士奇在内阁四十三年……不出内阁一步,古来所未有也。
同时值内阁者,金幼孜三十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按三杨同时在内阁者,又有黄淮、胡广皆十六年,其后李东阳十八年,徐阶十七年。
”这表明,明代内阁A.阁臣的权力比较大 B.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C.官僚群体相对稳定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在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到西周晚期,却出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西周“授民”制度的逐渐推行和深化 B.西周分封以同姓王为主体C.井田制下用奴隶集体劳动 D.西周比商统治区域扩大4.甲骨文中的绝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吉凶。
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王权源于神权 D.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5.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有专门掌管宫室内部事务的,如少府、奉常、宗正等,两汉沿袭秦制。
隋朝时,成立了专门的侍御机构殿中省,掌管所有与皇家有关的侍御事务。
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枢机构权力更加明晰B.皇帝独尊地位日益遭到削弱C.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瓦解D.皇帝侍御机关权力不断扩张6.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运行除主要靠行政法规和由朝廷不断发布的诏、令、制、敇等的指导外,还通过上级考核以及派遣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这种行政机构运行模式A.强调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促使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健全C.消除了地方割据产生的基础D.能够提高地方官员的积极性7.《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必修一专题一单元测试1、据史载,汉武帝曾下诏训诚地方官员:一郡之内人口众多,不可能没有人オ,察举不到只能认为官员失职,以后就形成了各郡都按一定的名额察举。
这一“训诚”旨在A. 确保人才分布的均衡性B. 以察举制考核地方官吏C. 注重扩大专制统治基础D. 为朝廷选拔最优秀人才2、学者郑水年认为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政治革命。
日裔作家福山说,秦王朝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近代国家。
下列能够佐证材料观点的是秦朝A.以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制B.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国家C.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D.奠定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世界影响深远3、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
丞相的工作职责是()A. 主管军事B.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C. 负责监察系统D. 代替皇帝处理政事4、唐宋时期,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和发布皇帝命令。
明代六部长官获得了直接上书皇帝并发布皇帝诏令的权力。
这一变化表明明代()A. 中枢决策发生异变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 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5、西汉中期,河间国被分为了11个侯国,淄川国则分为16个侯国。
此外,城阳、广川、中山、济北以及代、鲁、长沙、齐等诸侯王国也都分为几个或多个侯国。
这主要是因为西汉实行()A. 郡国并行制B. 推恩令C. 内外朝制度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西周时,天子有天子之社,诸侯有诸侯之社,卿大夫有卿大夫之社,庶民有庶民之社,其等级、规格各不相同。
战国以后,国有国社,州有州社,县有县社,里有里社。
这种“社”的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宗法制度逐渐解体C.封建经济日益发展D.西周政治影响深远7、秦简《法律答间》中规定:案犯盗窃了官府财物逃走,如果及时自首,则以逃亡罪处罚;如被抓获,赃数较少,即使盗罪轻于逃亡罪,也以逃亡罪论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检测试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检测题一、选择题1.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2.《礼记》中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D.天子为“天下共主”3.有学者说,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
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B.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C.抑制了王权的集中D.可以有效管理地方4.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皇帝制度D.分封制5.《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6.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位世袭B.独断性和随意性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7.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8.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统一文字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创始王位世袭制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③①⑤D.①④⑤【答案】C2.有关夏商政治说法正确的是①启继承禹的最高政治领袖的地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②夏王朝为商汤所灭③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④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亍宗法制⑤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A.①②④B.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点拨:①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④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时【答案】D(点拨: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双重的,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5.“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答案】D(点拨:“法令出一”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重帝一个人的意志。
)6.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部分后,不难看出秦朝以后中央机构分工的突出特点是A.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垄断地位B.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C.儒家思想长期影响政治形态D.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并重【答案】D(点拨:秦朝以后统治者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提高行政效率。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高一历史专题一单元测试(30分钟)1.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财产B.地位C.信仰D.血缘2.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3.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B.《论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及其影响》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康熙帝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4.4.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5.宗法是指以口口口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文中的口囗口应是A.宗教信仰B.血缘关系C.活动地域D.土地财产6.《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
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D.法律至上和因地制宜原则相结合7.(题文)“(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割据隐患D.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8.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竟选,三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
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秦朝军功爵制度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2.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B.商朝时期的都城在河南安阳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5.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D.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6.“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留下上述祖训的皇帝是()A.唐太宗B.宋太祖C.明太祖D.清世宗7.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
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8.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B.隋唐C.魏晋南北朝D.明清9.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政治制度检测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政治制度检测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政治制度检测题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C.皇帝权力经常受到权臣控制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答案】A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实行俸禄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答案】C3、“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材料反映了()A.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B.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答案】C4、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
周宣王很喜欢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
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
材料反映出()A.当时宗法制已经很难实行B.姬括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C.周宣王在诸侯中的威信将会更高D.统治者的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答案】B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1%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答案】B6、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1)1.(2012年3月延边市质检24题)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2.(2012年3月漳州市质检1题)安德森认为“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
”在中国古代史上,能回答安德森这一疑问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3.(2012年3月滨州模拟)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4.(2012年3月揭阳一模)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传统的影响B.封建政府的提倡C.小农经济的稳定D.儒家思想的流传5.(2012年3月深圳市一模13题)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察举制D.均田制6.(2012年3月郑州市二模)“……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
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可发达。
”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均田制D.科举制7.(2012年3月怀化市一模)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8.(2012年3月大庆市一模)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卷(有答案 )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1、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诗句。
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 )A.王室子弟B.功臣C.商代贵族D.诸侯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3、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
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4、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这表明( )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5、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7、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人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
”这一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8、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专题一单元测试1、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
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2、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新现象反映了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3、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
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4、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5、“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6、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C.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庭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责细化,各负其责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8、《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doc
必修一专题一单元测试31、我国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隋唐)出现时的客观形势,和第一次大一统(秦汉)时有些不同。
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下表所示)。
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二次大一统帝国D墓数(座)出土铁器墓数(座)铁器墓数占墓总数比(%)其中铁兵器与铜兵器比西汉早期200余61303:4西汉中晚期至东汉23647201:5A.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现固国家政治统B开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经资C.推动南北物资交流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通过运河把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相连接2、明代,阁臣服务皇帝、辅理政事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无论是经筵日讲、票拟、诏对、起草诏书还是密疏言事等,阁臣都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
这表明CA.内阁的行政能力不断在扩大B.阁臣拥有一定的决策权B.阁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决策 D.内阁威胁到了君主专制3、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常用做法。
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A.节度使B.三司使C.通判D.转运使4、隋朝宰相杨尚希上表建议合郡为州,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立置。
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由此可知他建议合郡为州的目的主要是()A.削弱地方,集权中央B. 加强地方,抵御外侮C.精简机构,节约开支D. 强化皇权,削弱相权5、唐太宗曾要求查看《起居注》(古代史官真实记录君主言行的册子),却遭到史官褚遂良的拒绝,太宗只好做罢。
据此可知A.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尚不成熟B. 消除北方边患危机A.强化君臣忧患意识C.减轻朝廷财政负B. 史书编撰传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 《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D. 古代官僚在行使职权时有一-定的自主性6、 汉惠帝时期中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对恢复的监御史的职权做了规定,使监御史成为单纯 的地方监察官,而不是像秦朝监御史那样在监察之外还有很多职权。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
这种重视姓氏的观念源于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3.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4.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5.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进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们入仕的主要途径是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或征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6.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A.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中央松散管理地方的形式D.中央派出机构管理地方的形式7.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8.“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的是()。
A.“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B.“禹穴居之时,以铜为兵(器)”C.“茫茫禹迹,划(天下)为九州”D.“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2.西周初年,周王曾分封了鲁、齐、燕、卫、宋、晋等重要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实质上是()。
A.宗法制在地方的体现B.统治各地的政权机构C.周王直辖的行政区划D.拱卫周王室的附属国3.西周推行“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其根本目的是()。
A.划分血缘关系的亲疏B.调解贵族之间的矛盾C.维护和巩固政治联系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4.下列表述是对下图中西周四个社会等级的阐述,其中错误的是()。
A.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B.诸侯可能不是王族成员C.卿大夫由周王进行分封D.士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6.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7.《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秦朝皇印为玉玺B.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C.玉玺为皇帝独用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8.秦始皇统治时期,王绾、李斯曾经先后担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为相期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B.分管中央重要部门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0.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1.汉武帝时,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根本目的是()。
A.监察地方政治状况B.举荐地方优秀人才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察访民间百姓疾苦12.英国曾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孙中山也曾经十分肯定科举制度,共同原因是科举制()。
A.以儒学经义作为考试内容B.便于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13.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当时,“中书门下”属于()。
A.枢密院长官驻地B.三司的行政衙门C.宰相的办公机构D.独立的监察机构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5.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16.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17.明太祖朱元璋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这主要是因为()。
A.皇帝直接掌管六部B.朝内大臣腐败无能C.内阁官员地位较低D.相权妨碍皇权行使18.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
这一现象说明()。
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B.内阁的权力已完全合法化C.内阁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D.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提高19.清朝一位军机大臣曾写诗比喻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协同皇帝共治国事B.秉承皇帝旨意办事C.负责贯彻皇帝政令D.监督官员规范执政20.从明代内阁制的创立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政治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根本C.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二、非选择题(20分。
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21.识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荀子》记载西周初年分封71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示意图材料三宜侯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具、土地和奴隶之事。
请完成:(1)依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指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0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后世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吗?为什么?(10分)答案与解析1. 答案:D“天下为家”反映了“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演化,是王权在一家一姓中世袭传承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我国古代王位世袭制的基本内涵不符。
2.答案:B西周时期,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强化了周王室对各地的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分封制的相关史实不符。
3.答案:C西周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最终目的是强化以周王室为核心的政治联系,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宗法制的直接目的,D项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4. 答案:C按照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规定,以宗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进行层层分封,从而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与史实不符。
5. 答案:A秦汉以后直至清朝灭亡,我国统治者实行“家天下”的制度,皇位世袭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体现了西周宗法制的深远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与西周宗法制没有直接关系,D项不符合“主要表现”的求答条件。
6. 答案:C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7. 答案:D“天子独以印称玺……群臣莫敢用”等信息,说明皇帝因权力至高无上而天下独尊,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历史现象的范畴,B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8. 答案:A秦朝时期,丞相主要有左右两员,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九卿”的职责,C项属于太尉的职责,D项属于御史大夫的职责。
9. 答案:C材料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
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10.答案:A秦始皇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最主要标志,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11. 答案:C汉武帝设臵刺史是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从而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属于直接目的,B项与“察举制”直接相关。
12. 答案:D本题应从科举制积极合理的方面去考虑。
A、B两项明显不符,C项不是英国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的主要原因。
我国古代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合理性,故D项符合题意。
13. 答案:C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行政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宋代“中书门下”的职能不符。
14. 答案:D唐宋两代谏官在选拔途径与评议对象上的变化,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加强的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能全面体现题干材料中的信息。
15.答案:A由“江浙行省”等信息可判断图①最早出现在元朝时期,由“河南道”等信息可判断图②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由“宋”“鲁”等信息可判断图③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由“庐江郡”等信息可判断图④最早出现在秦朝时期。
16. 答案:B明太祖主张“人君”“躬览庶政”,以避免“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说明他主张进一步加强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
17. 答案:A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职务,规定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从而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皇帝辛劳没有直接关系,C、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
18. 答案:D内阁负责敕、诏、册、表等的拟制,说明六部的部分职权转归内阁,是内阁权势和地位提高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明代内阁制的相关史实不符。
19. 答案:B题干材料中“依样葫芦画不难”等信息,说明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从而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是军机处的职责。
20. 答案:C明代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创设,强化了皇帝对军国大事的控制,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为根本目的,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军机处没有关系。
21. 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从分封对象看,同姓亲族属于分封主体,其他被封的有功臣、殷商旧族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居于富庶和战略要地;从分封内容看,除土地外,还有大量的物资、人口和武装等。
主要作用:加强了西周对占领地区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观点:不能。
原因: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不能维持政治关系的长期稳定;伴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容易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威。
解析:第(1)问中的“主要特点”可依据材料中“周公长子伯禽封国鲁”“赏赐祭祀器具、土地和奴隶之事”等信息,从分封对象、封地分布、分封内容等方面归纳;“主要作用”可结合分封制的目的进行说明。
第(2)问属于观点阐释题,应注意从分封制的基础、发展趋势等角度入手思考,从而判断观点的正确与否,但组织答案时应先说明观点再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