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练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里所说的“诸侯”( )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
2.察右边两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
3.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
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答案】C。
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答案】A。
5.据《左转·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性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有( )①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④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A.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B。
6.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国家大一统B.风水学成为主流C.天人合一D.皇权至上【答案】D。
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B.监察百官C.参与决策D.遵旨承办【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各种奏折先由军机章京交给军机大臣审阅,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成谕旨,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在运行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皇帝的旨意,因此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
2.下面有关下图反映的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制度创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该制度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C.该制度下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D.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没有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故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故排除D项;“封驳”“审议”体现了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故答案为C。
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禅让制【答案】A【解析】题干中“分天下为郡县”表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4.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见秦朝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说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D项,不选B项。
封建社会时期,百姓始终是皇帝和封建政府的属民,不选A项。
中央集权政治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已经出现,不选C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配套练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A、宗法制度B、古代地名C、西周分封D、汉初封国2、《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A、等级关系B、政治关系C、臣属关系D、血缘关系4、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反映的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B、实行分封制C、行省制度的确立D、郡县制实行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A“周王—卿—诸侯—士”的等级序列 B“周王—诸侯—大夫—士”的等级序列C“周王—卿—士—诸侯”的等级序列D“周王—诸侯—士—卿”等级序列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7、秦《峄山石刻》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秦始皇针对这一问题,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修筑长城B、实行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8、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9、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10、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A、御史大夫B、县令C、丞相D、郡守1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12、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A、皇权至上B、高度中央集权C、发展稳定,一成不变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13、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4、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15、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16、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C、让“群臣”监督皇帝D、精简政府机构17、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实质就是宰相。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
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
”这里的封建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2.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原因主要在于A.宰相的任期不断缩短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科举提高官员的素质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4.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位大臣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C.宋代的三司D.明代的内阁5.《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这充分说明了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7.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1. 在中国古代,以下哪个政治制度最早?答案:封建制度。
2. 西周时期,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答案:周天子和诸侯共同组成的周朝政权。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3. 秦朝采用了什么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答案:郡县制度。
秦朝通过设立郡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央政权更加统一、顺从。
4.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答案:隋朝。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
5. 宋朝创立了哪个制度来选拔人才?答案:进士科举制度。
宋朝通过进士科举制度选拔人才,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选拔,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6. 元朝实行了哪种政治制度?答案:行省制度。
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进行统治,将全国分为行省,由行省长官负责行政管理。
7. 明朝通过哪个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户口制度。
明朝通过户口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 清朝实行了哪个政治制度?答案:八旗制度。
清朝通过八旗制度,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划分为不同的旗号,维护统治秩序和统治等级。
9. 民国时期中国建立了哪个政府机构?答案:中华民国政府。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实行多党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制度。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是哪种政治制度?答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国家主权由人民群众行使,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演变,从封建制度到科举制度,再到行省制度和户口制度,每一种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对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塑造未来。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试题班次 学号 姓名 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分)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 A .周王.周王 B .鲁国国君.鲁国国君 C .卿大夫.卿大夫 D .士.士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 妾一般称谓一般称谓 妻(正室)妻(正室) A 、三哥(20岁)岁) B 、四哥(14岁)岁)妾一(侧室)妾一(侧室) C 、大哥(25岁)岁)妾二(侧室)妾二(侧室) D 、二哥(22岁)岁)3.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 ( )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基础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实现了选贤任能4.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5.(2006上海单科)《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 .封号和耕牛.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人口和铁犁 6.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 .绝对的.绝对的 B .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C .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 .方国联盟的基础.方国联盟的基础7.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 ( )A .防止财产大量流失.防止财产大量流失B B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C .保证王权平稳过渡.保证王权平稳过渡D D.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一)
5601.《孟子• 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
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 ,诸侯轩悬(三面悬挂) ,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 ,士特悬(单面悬挂)” ,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等级制度森严B.宗法色彩浓厚C.文化生活丰富D.法律制度严苛4.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 ,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
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郡县制的实行C.封建制度的确立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 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7.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
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等信息属于儒家伦理,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故C正确。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没有突出儒家思想的作用,故A排除。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错把宗法制度等同于儒家伦理,故B排除。
材料主旨也不在于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荀子•儒效篇》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这一制度应该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大夫—士C.王—诸侯—士兵—大夫D.王—大夫—士—卿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B.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禄制度D.嫡长子都被称为大宗4.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A.大汶口文化 B.西周分封 C.甲骨文记载 D.古代地名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6.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7.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去王侯的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8.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影响深远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9.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决始于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地方管理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1.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1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试题3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70题共70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BA.黄帝 B.禹 C.启 D.汤2.下列商朝官员中,从其分工看,能够参与商王决策和指挥军队的分别是( A ) A.相、师 B.卜、祝 C.师、史 D.祝、卿士3、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B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4、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D )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D、保证王权的稳定5、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B )A、绝对的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方国联盟的基础6、宗法制度的核心是(A )A、嫡长子继承制B、大宗小宗制C、礼乐制D、世卿世禄制7、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BA.完全割裂的 B.互为表里 C.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8.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D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9.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 ( A ) A.直接影响 B.间接影响 C.完全继承 D.毫无关系10.分封制的主体是(D)A.殷商的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11.西周实行分封制,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的直接目的( B ) A.发展封建经济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制C.强化中央集权 D.巩固封建统治12.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C ) A.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C.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D.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13.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 ( D ) A.周王—卿大夫—诸侯一士 B.周王—大夫一士—诸侯C.周王—卿—诸侯一士 D.周王—诸侯—卿大夫—士14.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B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15.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A.嫡长子继承制 B.层层封授,形成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C.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16.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中,最准确的是B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17、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1.(2018年新课标Ⅰ卷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弄清两个问题:1、唐代的藩镇和藩镇割据两个有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
在唐代,藩镇最初是唐王朝为拱卫边疆而在北方边境建立的军事政治于一体的机关,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除边疆外于各地新设了众多藩镇,这些强藩镇除河朔三镇外,基本上都听命于唐中央。
唐未黄巢起义后,在全国才普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代中后期的财政问题。
唐王朝在平定“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其后,财源主要仰丈于东南。
分析表2所给的材料,东南型的藩镇向朝廷上贡,中原型和边疆型的少上贡,这些藩镇数量多且在维系唐王朝的统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上贡且割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
综观4个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旨的是D项。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正式作为内朝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是()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工具【答案】D【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D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的统治者称为()。
A.皇帝B.王C.宰相D.将军答案:A2.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A.唐朝B.宋朝C.秦朝D.西周答案:D3.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B4.以下哪个政治制度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A.奴隶制B.农民政权C.士族政权D.官僚制度答案:C5.中国共产党是在哪一年成立的?A.1919年B.1921年C.1949年D.1966年答案:B二、简答题1.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以王朝为基础,国家由君主统治,形成了一种以王为中心,以封建王朝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政治制度。
整个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上层是王室贵族,下层是百姓农民,贵族通过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2.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通过这个制度选拔官员,使他们能够在政治上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阶层流动得以实现,提供机会给那些智慧和才能超过贵族的人参与政治,并且基本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论述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统治下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统治形态,并且形成了一种以王朝为核心的政治组织形式。
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但不断演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宰相、封建王朝、科举制度等。
宰相是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君主统治国家,参与决策和处理国家事务。
在封建王朝中,贵族地主通过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实施封建统治,并且由王朝的君主最终掌握最高权力。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司法和行政领域的人才能力得到提升,为政府机构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人才来源。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也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表明了先秦时期( )A.周王天下共主 B.政权借助族权C.王权至高无上 D.社会分工明确2.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
……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3.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
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4.春秋时期齐桓公等纷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以诸侯会盟为形式成为“霸主”,有学者评论说“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争霸巩固了分封制B.“霸主”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C.新的国家组织方式产生D.“霸政”维系了贵族间的秩序5.《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这反映了( )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B.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C.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D.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6.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
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
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7.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
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
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题专项训练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
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4、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郡县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科举制度5、下列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分组不同的是A.太尉、通判B.丞相、参知政事C.御史大夫、刺史D.郡守、巡抚6、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④州郡县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7、在中国历史上,赵匡胤“陈桥兵变”也称赵氏“黄袍加身”,朝廷重臣的家庭被称为“满门朱紫”,这些名词来源于服饰的何种功能A.区分等级贵贱B.标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C. 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D. 美化程度的不同8、我们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A.分封制B.宗法制C.等级制D.礼仪制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家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父系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庶子.非婚生子的不断的提高其实是由于父系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而造成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是反映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而是反映庶子.非婚生子的不断的提高,反映的是家庭成员关系趋于不平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反映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而是反映庶子.非婚生子的地位日渐上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传统家庭观念并未逐渐解体而是仍然根深蒂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父系家长的权力的巩固2.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图示中的空白处应该是A.外朝B.军机处C.六部D.枢密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的军机处。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汉代设立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相对于中朝来讲成为外朝,故排除A;六部形成完善于隋唐时期,故排除C;枢密院设立于宋代,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图示中的空白处指的是清代的机构,清代加强皇权的机构为军机处,故选B。
3.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
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
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答案】B【解析】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除了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减三公的权力外,还任命布衣为相,以降低丞相的身份和地位,接着又以各种过错为由对丞相严厉处罚,可谓多管齐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答案版)一.选择题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B.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C.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D.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3、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B.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C.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D.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4、(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A.宋开封 B.唐长安 C.明北京D.元大都5、(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B.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C.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D.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6、选C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选官须注重才学网 B.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C.选官应注重品行 D.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8、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9、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D.科举制10、《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③ B.①②C.③④D.②④11、“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宗法制的消亡 B.君主专制的削弱C.分封制的巩固D.中央集权的加强12、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A.削弱相权B.限制君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13、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科举制度的推行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D.学校体系的完备1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B.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C.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15、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承袭华夏传统 B.宣扬托古改制 C.标榜君权神授D.突出个人功业1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C.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17、(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专制制度的松弛 B.理学思想的影响C.社会风尚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兴起18、(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A.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B.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C.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D.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19、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
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
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
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① B.② C.③D.④20、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A.雅典B.君士坦丁堡 C.麦加 D.威尼斯21、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B.向各省宣达政令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22、选C二.非选择题1、开国议政(14分)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
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8分)评分标准:⑴A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B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
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
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
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
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
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
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2、(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科举制度;“究天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2分)(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8分)(3)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 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3分)(4)“经济”一词,古代为“经世济民“之意,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今为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粉丝“一词旧是中国常见的食品之一,今天在各大新闻媒体中,经常会用“粉丝”来代表忠实的歌迷、影迷等狂热者。
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