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B.监察百官C.参与决策D.遵旨承办【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各种奏折先由军机章京交给军机大臣审阅,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成谕旨,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在运行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皇帝的旨意,因此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

2.下面有关下图反映的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制度创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该制度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C.该制度下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D.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没有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故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故排除D项;“封驳”“审议”体现了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故答案为C。

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禅让制【答案】A【解析】题干中“分天下为郡县”表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4.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见秦朝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说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D项,不选B项。

封建社会时期,百姓始终是皇帝和封建政府的属民,不选A项。

中央集权政治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已经出现,不选C项。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左传》记载“(齐国大夫庆封)奔吴,吴句余(吴国君主)予之朱方(吴邑)。

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这主要反映了A.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B.宗法关系是推行分封制的基础C.分封强化了宗族内部的等级D.国君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吴国国君分封齐国大夫庆封于吴邑,庆封家族在吴邑繁衍起来,这说明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吴国国君与齐国大夫庆封是否有血缘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C;受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国君无法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排除D。

2.商朝灭亡后,“小邦”周还没有力量对商朝故地实行有效的控制。

为此,武王的做法是A.“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B.“武王征九牧之君”C.“乃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D.“于是封功臣谋士”【答案】A【解析】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故地应为商代后裔,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1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0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单选题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3.例6 [★]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4.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定”的是( )A.殷周成败B.嫡庶亲疏C.分封远近D.爵位高低5.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7.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进行系统的总结。

例题 1:“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属于这一制度基本特征的是()A 皇位世袭B 君权神授C 地方分权D 民主选举解析:A 选项皇位世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秦始皇开创的皇位世袭制度,使得皇位在家族内部传承。

B 选项君权神授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这一概念更多地出现在西方的政治思想中。

C 选项地方分权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相悖,该制度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

D 选项民主选举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全不符,这种制度下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答案:A知识点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郡县制则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管理。

例题 2:“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其主要作用是()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避免了决策失误D 削弱了相权解析:A 选项加强君主专制是三省六部制的重要作用之一,但不是其主要作用。

B 选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提高了行政效率,这是其主要作用。

C 选项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完全避免。

D 选项削弱相权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而非主要作用。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汤之孙太甲在位时,因其“不尊汤法,乱德”被幽禁。

从战国时起,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构筑了某种有利于廉洁政治的文化氛围。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汉代规定,“臧值十金,则至重罪”;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其余不问;汉代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 等考选官员的价值取向。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唐代巡按任期两年,职责偏重刑狱;《唐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盗所监临财物者”,“三十匹绞”。

《大明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至四十贯者绞;官吏犯赃枉法,至八十贯者绞;官吏恐吓取财,即使未遂不得财,亦须杖刑;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材料二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相对比较廉洁,与其廉政文化设计上的精良密切相关。

……在西方的政治观念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把个人权利作为合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坐标:“较之以往的时代,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在更大程度上为权利话语所支配。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指出:“对于人权的无知、忽略或轻视乃是公民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由。

”在西方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的发达是其政治廉洁的重要保障。

……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呼吁:“请您提倡一个扫除愚昧的行动,制定和改进教育普通人民的法律吧。

让我们的同胞知道:只有人民才能保护我们,使我们能够防止这些弊害,为此付出的捐税尚不及献给国王、僧侣和贵族财物的千分之一,如果我们听任人民陷于愚昧无知,这些家伙就会在我们中间死灰复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

”这里的封建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2.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原因主要在于A.宰相的任期不断缩短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科举提高官员的素质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4.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位大臣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C.宋代的三司D.明代的内阁5.《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这充分说明了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7.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1. 在中国古代,以下哪个政治制度最早?答案:封建制度。

2. 西周时期,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答案:周天子和诸侯共同组成的周朝政权。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3. 秦朝采用了什么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答案:郡县制度。

秦朝通过设立郡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央政权更加统一、顺从。

4.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答案:隋朝。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

5. 宋朝创立了哪个制度来选拔人才?答案:进士科举制度。

宋朝通过进士科举制度选拔人才,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选拔,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6. 元朝实行了哪种政治制度?答案:行省制度。

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进行统治,将全国分为行省,由行省长官负责行政管理。

7. 明朝通过哪个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户口制度。

明朝通过户口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 清朝实行了哪个政治制度?答案:八旗制度。

清朝通过八旗制度,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划分为不同的旗号,维护统治秩序和统治等级。

9. 民国时期中国建立了哪个政府机构?答案:中华民国政府。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实行多党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制度。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是哪种政治制度?答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国家主权由人民群众行使,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演变,从封建制度到科举制度,再到行省制度和户口制度,每一种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对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塑造未来。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单元质量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X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

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解析:选D 据材料“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X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表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宗法制度“规定了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嫡庶关系、等级关系、相对地位和世袭权力”。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B.确定政治权力C.协调内部矛盾D.区分血统关系解析:选D 血统关系是由血缘形成的亲属系统,是血缘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区别,据材料“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可知是共同体内部关系而不是与外部关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并为封臣提供保护,同时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享有较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据此,材料阐述的社会时期是( )A.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时期B.秦把全国分为36郡时期C.制定礼乐制度时期D.“开元盛世”时期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为分封制,属于商周时期,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故选C项。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这里的“公天下”是指( )A.权力继承根据血缘B.皇帝独揽国家大权C.官吏任免依据才干D.百姓不是封君私产解析:选C 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体现“公天下”概念,故选C项。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一)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一)

5601.《孟子• 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

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 ,诸侯轩悬(三面悬挂) ,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 ,士特悬(单面悬挂)” ,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等级制度森严B.宗法色彩浓厚C.文化生活丰富D.法律制度严苛4.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 ,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

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郡县制的实行C.封建制度的确立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 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7.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

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等信息属于儒家伦理,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故C正确。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没有突出儒家思想的作用,故A排除。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错把宗法制度等同于儒家伦理,故B排除。

材料主旨也不在于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叉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己。

——《朱子语类》材料四: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l《政治文明历程》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三,回答秦朝和唐朝为建立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3)依据材料四,回答清朝设置军机处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措施: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

(3)影响: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日益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由材料一图一下的文字提示“分封”、图二下的文字提示“大宗”、“小宗”即可分别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由材料二图片中的文字提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等即可得出“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即可得出“三省六部制”的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四中的信息“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即可得出“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结论。

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 )A.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B.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C.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D.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解析: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表明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故D项正确。

答案:D2.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答案:C3.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崩溃C.郡县制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答案:B4.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

抛去艺术夸X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B.嫡庶有别C.宗族制度D.君权至上解析: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答案:D5.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X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解析:根据题意得知,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项错误;避免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妨碍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员按照考核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到,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

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定州高一期中)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解析:选C。

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商汤、盘庚、周武王都强调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表明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中政权控制神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借武力强化统治,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四地七校高一联考)下图是西周分封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推断( )A.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B.同姓封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C.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异姓封国D.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王存在疑虑解析:选D。

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族,且示意图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犬牙交错,这样的封国布局有防X异姓封国之意,故D项正确。

西周时期,周天子有至尊权威,但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未建立高度集权,故A项错误;据示意图可知,同姓封国黄河流域也有,故B项错误;据示意图可知,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同姓封国,故C 项错误。

3.(2019·某某师大附中高一学分认定)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传统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

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解析:选B。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极为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与题干中的“供奉祖先牌位”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

4.(2019·襄阳高一期中)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 )A.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B.西汉的制度最优C.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D.郡县制存在弊端解析:选C。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重庆九校联考)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

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

这一变动()A.巩固了中央集权B.确立了贵族特权C.强化了统治秩序D.冲击了封建统治解析:选C从商代到西周臣民的变化体现了统治秩序的强化,故选C项;秦以前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题干中“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并未体现贵族特权,排除B项;“冲击了封建统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2.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解析:选D第一则材料说明分封亲族比较多,第二则说明扩展了疆域,第三则是说分封先代帝王之后,第四则是武庚叛乱,被平定后,成王分封微子,由四则材料综合判断可推断出周王朝分封制相当发达,故选D项;题干中四则材料,只有《荀子·儒效》能说明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其他材料无法说明,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论述的是武王和周公辅政时期的事情,但并不能说明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排除B项;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属于历史结论,不是历史事实,排除C项。

3.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

这表明()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田氏代齐”可知,田氏之所以能够“取代姜氏在齐国的统治”,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长期专擅国政”,其二,“周安王册命”,据此可知如此“册命”破坏了西周始创的宗法分封制度原则,故选B项;周安王之所以册命齐侯主要是因为其在齐国“长期专擅国政”,这不能凸显周安王的集权统治,排除A项;春秋五霸的出现,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C项;官僚政治出现于秦朝,排除D项。

高考历史小题狂做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小题狂做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小题狂做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2.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

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

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中央集权制3.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1 978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

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 分封制遭破坏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D. 宗法等级森严4.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

”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5.《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6.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试卷(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试卷(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

专题检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枣庄三中学情调查)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答案为C项。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2.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

这反映了周代( )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亲”“戚”的字义可知,“亲”是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即贵族;“戚”是握有武器掌控军事的人,即“功臣”,故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B 项正确。

3.(2018·汾阳一中高一期中)《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答案 A解析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项正确;B、D两项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项易误选,原因是对分封制的理解与基于题干表面的认识。

4.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

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高中历史精题训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

高中历史精题训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题训练161.(2011·某某第一次六校联考·8题)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A.独裁政治 B.贵族政治 C.分权政治 D.官僚政治【解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意思是:统治着应该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全体百姓的利益,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偏向统治集团,;联系所学古代中国政治是士大夫的天下,即官僚政治。

【答案】D2.(2011·某某第一次六校联考·9题)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解析】主要是考查历朝的一些选官用官制度。

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九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查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

【答案】D3.(2011·某某省城名校第一次联考·4题)“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成语体现了读书、考试、做官的紧密结合,选择D项科举制。

【答案】D4.(2011·某某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3题)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因此D是错误的;AB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史)西周的政治制度24(2011年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答案】CA:西周的分封制下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地方权力较大,并不利于中央有效的控制地方,故A错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而百家争鸣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故B错C:西周宗法分封之下家国一体,地方诸侯都隶属于周,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故C正确D: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人口归各诸侯控制,而并非国家,故D错24(2013年全国1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答案】CA: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封制最终瓦解.故A错B:分封制体现的是西周的社会等级秩序,并非君主集权,故B错C:秦国墓葬凸显了君王的特权。

故C正确D:选项中的严格遵循过于绝对,故D错24(2014年全国2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答案】CA:虽然河南洛阳是东周都成,但不符合最早。

故A错B:河北不曾是周的政治中心。

故B错C:周分为西周和东周,而西周兴起于古代的西岐,即今天陕西。

故C正确D:山东不曾是周的政治中心。

故D错24(2017年全国1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利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建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答案】AA:通过分封,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文化认同。

故A正确B:君主专制是秦朝确立。

故B错C: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是郡县制而非分封制。

故C错D:建立贵族世袭特权的是宗法制。

故D错24(2018年全国2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答案】AA:商汤放生鸟兽的事情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正是这种仁德之心使他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成功灭夏建商。

故A正确B:捕猎并非商代的主要活动。

故B错C:材料意在说明他的这种行为和他后来灭夏建商的关系。

故C错D:资源争夺是主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D错24(2019年全国1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答案】BA:与禅让制无关。

故A错B: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正是继承方式的变化。

故B正确C:与君主寿命无关且材料未体现。

故C错D:这种继承方式的变化恰恰是体现了血缘关系的强化。

故D错24(2019年全国3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答案】AA:材料中孝悌即是宗法制的内容,。

故A正确B:禅让重在贤能,与材料无关。

故B错C:郡县制与材料无关。

故C错D: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材料为孔子所讲。

故D错汉代的政治制度24(2012年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答案】C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豪强大族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支柱。

故A错B:豪强大族既有较大的政治权力,又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故B错C:材料中汉武帝加强对豪强的监察,并把“田宅逾制”作为重要内容。

故C正确D:监察属于政治手段而非经济手段。

故D错24(2013年全国2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答案】BA:文献作为第二手资料,本身并非准确可靠。

故A错B:传说并非完全可信,但也不是全部可信。

故B正确C:口头传说和文献都非完全准确,故相互印证也并非真实可信,故C错D:历史文本记录完整与否与是否真实无必然联系。

故D错24(2014年全国1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答案】BA:君主专制的源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决定政治。

故A错B:把皇帝祭天和官员,百姓祭祖看作同一事情,为皇帝“承天”而“子民”找到了合乎伦理的依据。

故B正确C:祖先崇拜早于秦朝。

故C错D:材料意在说明强化君主专制,而非宗法制度。

故D错25(2015年全国1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答案】CA:汉代抑制相权是通过设立中朝进行对其制约。

故A错B:家天下观念应该指的是刘姓家族。

故B错C: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

故C正确D: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实力。

故D错25(2015年全国2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答案】AA: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B: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关系。

故B错C:材料体现的是皇帝们对地方治理的看重,而并非地方制度的延续性。

故C错D:后代帝王只是和汉宣帝一样重视地方治理,而并非以他为榜样。

故D错25(2016年全国3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答案】BA:秦朝尊崇的是法家思想。

故A错B:汉朝正是通过秦的国家档案文献,了解了沿用了其制度,此为“汉乘秦制。

故B正确C:与材料意思相反。

故C正确D:材料并未体现是否熟知秦的制度。

故D错25(2017年全国1卷).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据此可知表1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答案】CA:材料并未体现。

故A错B: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

故B错C:材料体现的是推恩龄下,王国问题的解决利于解决其他问题。

故C正确D:材料王国数量增多,控制的地区应该是日益减小。

故D错25(2017年全国2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答案】CA:官修史书不一定真实。

故A错B:也不一定公正。

故B错C:官府修撰,甚至皇帝参与,正说明其政治色彩。

故C正确D:也不一定客观。

故D错25(2019年全国1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答案】CA:材料并非对货币的管理。

故A错B:思想统一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无关。

故B错C:材料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

故C正确D:对地方的控制是在汉代建立已实现,材料是加强。

故D错25(2016年全国2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答案】D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说法过于绝对。

故A错B:考试的办法并不涉及官员的道德的考查。

故B错C:科举制下并为排除世家子弟,只是普通人比原来有了更多的机会。

故C错D:由于科举制给普通人提供了通过考试做官的机会,所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

故D正确唐代的政治制度26(2017年全国1卷).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洲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洲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答案】CA:从材料可知当时李世民为秦王而非皇帝。

故A错B:刘文静是将领而非主帅,主帅是李世民。

故B错C:四则材料都说明唐军与薛举在泾洲作战失败。

故C正确D:太宗生病与战役失败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