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

合集下载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物理选修3-5主要涵盖了电磁学和光学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该部
分的主要内容。

1. 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场变化产生的
感应电动势。

磁通量的改变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2. 洛仑兹力和洛仑兹力密度:洛仑兹力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
到的力,其大小与电荷、速度和磁场强度有关。

洛仑兹力密度描述了
电流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3. 涡旋电场和磁场:涡旋电场是由磁场随时间变化时产生的电场。

涡旋磁场是由电荷随时间变化时产生的磁场。

4. 波动光学:包括干涉和衍射两个主要部分。

干涉是光波相互
叠加而形成明暗条纹的现象。

衍射是光波经过小孔或绕过物体时产生
弯曲或扩散的现象。

5. 偏振光:偏振光是指振动方向限制在特定方向上的光波。


过偏振片可以将非偏振光转化为偏振光。

6. 光的多普勒效应:当光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光的频率和
波长会发生变化。

对于光源接近观察者,频率增大,波长缩短;对于
光源远离观察者,频率减小,波长增加。

7. 雅克比行列式:雅克比行列式用来计算坐标变换时的雅克比
矩阵的行列式。

在电动力学和光学中经常用到。

8. 光的干涉衍射仪:光的干涉衍射仪包括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光栅衍射等装置。

利用这些装置,可以观察到光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以上是物理选修3-5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电磁学和光学的
相关内容。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史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史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史必修1、必修2:(力学)1、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通过斜面实验外推并检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都一样;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不受摩擦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惯性的概念。

2、笛卡尔:法国物理学家,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研究碰撞问题时,建立了“运动量mv”(标量)的概念。

3、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提出了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4、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定了基础。

5、惠更斯:英国物理学家,研究了碰撞问题,提出弹性、非弹性碰撞概念,建立“动量mv”概念。

6、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提出了恢复系数概念,发现了牛顿速度公式。

7、亚当斯(英)、勒维耶(法):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了海王星;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了冥王星。

8、哈雷(英):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9、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和地球平均密度,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10、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科里奥利:建立科学的功的概念,并将功和能联系在一起。

模块3-1、3-2:(电磁学)1、富兰克林:美国科学家,首先命名正、负电荷。

物理学史(高三复习资料)

物理学史(高三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学常识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物理学五大板块:1.力学(必修1、必修2、)2.电磁学(选修3-1、选修3-2)3.热学(选修3-3)4.光学(选修3-4)5.原子、核物理(选修3-5)三、自然科学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其中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统称为“质能守恒”,除此之外还存在电荷守恒)四、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1、伽利略对落体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

(P27)2、胡克研究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成正比——胡克定律(F=-kx)。

(P50)3、牛顿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三条规律:(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这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注: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P77)(2)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P89)(3)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

(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能】叫做【平衡力】。

)(P69)1、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开普勒三定律:(P47)(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3)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T2/a3=c)。

2、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作出了结论:宇宙间任意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F引=G·(m1m2)/r2)。

高中物理选修3-5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选修3-5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选修3-5综合测试题及答案1.原子核式结构理论认为,原子的中心有原子核,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在不同轨道上旋转。

2.符合物理学史的叙述有:XXX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和质子的存在;XXX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XXX根据氢原子光谱分析,总结出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波长公式。

3.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电子绕核旋转的半径增大。

4.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将要发出波长为λ1-λ2的光子。

5.照射氢原子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为 12.09eV。

6.氢原子的发射光谱不是连续光谱,而是只发出特定频率的光,说明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光谱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的能量差有关。

7.正确的说法是,先放开右手,后放开左手,两车的总动量向右。

8.水平推力F1和F2合成的力的大小为√(F1²+F2²)。

1.分别作用于水平面上的同一物体,分别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使物体都从静止开始运动到最后停下。

如果物体在两种情况下的总位移相等,且F1>F2,则F2的冲量大。

2.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动量变化相等的是匀速圆周运动。

3.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恒定拉力F作用下运动,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Ftcosθ。

4.质量相等的两个滑块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

其中,弹簧两端分别与静止的滑块N和挡板P相连接,弹簧与挡板P的质量均不计;滑块M以初速度V向右运动,它与挡板P碰撞(不粘连)后开始压缩弹簧,最后,滑块N以速度V向右运动。

在此过程中,M的速度为V/2时,弹簧的长度最长。

5.一质量为m=2kg的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受到一个变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则该物体4.0s末的动量大小为40kg.m/s。

6.关于原子核的衰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用任何方法都不能改变原子核的半衰期。

选修3-5 物理学史

选修3-5 物理学史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闻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0.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1.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2.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闻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3.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4.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15.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高中物理选修35高中物理学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5高中物理学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5高中物理学史知识点总结【导语】高中物理学史知识的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

下面是大为大家的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

时间人物事件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动量(momentum)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动量(momentum)1687 英国科学家牛顿指出动量和动能两种动量(momentum)、动中子(neutron)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辐射(radi a tion)、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维波长(wavelength)恩公式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辐射(radi a tion)、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瑞波长(wavelength)利公式长分布的公式普朗克常数(Planckconsant)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干涉(interference)象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衍射(diffraction)象观察到了光的偏振现偏振(polarization)象发现了光电现象坦应方程程(Einsteinphotoelectricequati o n)、光子(photon)程(Einsteinphotoelectricequati o n)、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effect)发现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ptoneffect)证实伦琴射线就是电伦琴射线(X-ray)、磁波美国物理学戴维孙和英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电子(el e ctron)、波动性(volatility)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指出光波是一种概念波1925 1926 1876 1890 1897 1897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舒斯特发展了矩阵力学建立了波动力学发现阴极射线矩阵力学(matrixmechanics)波动力学(wavemechanics)阴极射线(cathoderay)阴极射线(cathoderay)考夫曼阴极射线(cathoderay)英国物理学家J·J·汤证实阴极射线的本质阴极射线(cathoderay)、电子(electron)姆孙1909-19131903电子(electron)原子(atom)线的含义orbi t)、能级(energyl e vel)、定态(st a bl est a t e)、基态(groundstate)、激发态(excited st a t e)、跃迁(transition)、电子云(electroncloud)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通过弗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原子能量的量子化现象量子化(quantization)黑纸使照相底板感光radioactivity )钋(Pol o nui m )、镭 (Radi u m )、1898波兰裔科学家玛丽·居 里和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发现新元素钋和镭发现了质子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 在格拉肖电弱统一模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unified electro-weak theory )的助手特拉斯曼 奥地利物理学家迈特纳和弗里施定义了核裂变1942美国物理学家费米核反应堆(nuclearreactor )1929-1930 1942发现硬γ射线在重元 素中的反常吸收 重元素(heavy element ) 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 中微子(neutrino )的一种实验方案不守恒(parity non-conversation ) 在的β衰变中证实了 宇称不守恒(parity 宇称不守恒的论断non-conversation )、 β衰变(β-decay ) 夸克(quark )。

3-5物理学史

3-5物理学史

选修 3-5 物理学史汇总一、波粒二象性1.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 νεh = 假说内容: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能量时,也是以最小能量值为单位一份一份地辐射或吸收的。

【书本28页】2.在研究了光电效应后,1905年,爱因斯坦....表示普朗克提出的能量子观点还不够彻底,爱因斯坦认为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该能量子后来称为光子..。

νεh = (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书本32页】3.1907年起,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开始以精湛的技术测量光电效应中的几个重要的物理量,以检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

方法:测量遏止电压c U 与入射光频率ν,由此计算出普朗克常量h ,并与普朗克根据黑体辐射得出的h 相比较。

【书本33页】4.1918-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 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 射线中,还有波长比入射波长大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中国留学生吴有训通过实验证实了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书本35页】5.光电效应现象揭示光子具有能量..νεh = 康普顿效应 揭示光子具有动量.. λhp = 【书本35页】两者充分说明了光的粒子性。

6.1924年,德布罗意....考虑到波动性的光具有粒子性,大胆地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内容:每个运动的粒子都与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遵从以下规律:h εν= ph =λ。

(德布罗意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书本37页】7. 1927年,戴维孙...和G .P.....汤姆孙...利用晶体做了电子束衍射的实验,从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后来人们还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等等的波动性,从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猜想。

(戴维孙和G.P.汤姆孙获得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书本38页】二、原子结构1.1897年,J.J.....汤姆孙...研究了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测出了比荷。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一、力学:1、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高中物理学史资料、3-3、3-5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资料、3-3、3-5知识总结

物理学史资料16.图为研究光电效应实验电路图。

①图中加的正向电压,K 为阴极,发生光电效应时,逸出光电子在KA 之间做加速运动,电流计有读数,为光电流,增大U ,电流计读数增大,最后达到一个饱和最大值,叫饱和光电流。

②如果把图中电源正负极反接,则加的反向电压,发生光电效应时,逸出光电子在KA 之间做减速运动,只能要到A ,电流计就有读数,如果增大反向电压,电流计读数会减小,当电流计读数为0时,反向电压叫做遏止电压,一般用c U 表示。

③对应方程:20012c eU mv hv w ==-, 可知:遏止电压c U 与照射光频率成正相关。

④相关三个重要图像17.波尔氢原子跃迁能级图①基态能级值:1E =-13.6V e ②激发态能级值:1n 2=E E n③跃迁规律:,()m n hv E E m n =->低能级→高能级:吸收光子,电子动能减小,势能增加,原子总能量增加 高能级→低能级:辐射光子,电子动能增加,势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减小 ④电离公式:=-n n hv E E E ∞≥-⑤一群氢原子处于第n 激发态,则向基态跃迁,最大能辐射出几种频率光:2(1)N=2n n n C -=18.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轻核聚变、重核裂变都属于比结合能小向比结合能大转变,反应过程有质量亏损,需要向外释放核能。

且反应后生成物原子核的平均核子质量减小。

19.固体、液体分子看作球体,气体分子看作立方体 20.基本公式①分子直径的估算用单分子油膜法: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m -即V d S=。

(其中V 是一滴纯油酸的体积,S 是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 ②密度molm M V V ρ== ③一个分子的质量:0AM m N =④一个分子所占的体积:0molAV V N =,在固体、液体中可近似为一个分子的体积,但是气体分子不能近似为一个分子体积,只表示一个气体分子所占立方体空间体积。

21.分子力与分子势能(1)r =r 0时,F 引=F 斥,F =0;(2)当r <r 0时,F 引和F 斥都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F 引<F 斥,F 表现为斥力; (3)当r >r 0时,F 引和F 斥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F 引>F 斥,F 表现为引力;(4)当r >10r 0(10-9 m)时,F 引和F 斥都已经十分微弱,可以认为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F =0).22.分子势能分子势能是由分子间相对位置而决定的势能,它随着物体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为:(1)当r >r 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随着r 的增大,分子引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2)当r <r 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随着r 的减小,分子斥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3)当r =r 0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为零,为负值.23. 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关系:T =t +273.15 K24.决定内能的因素(1)微观上: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分子个数. (2)宏观上:温度、体积、物质的量(摩尔数)特别注意:理想气体忽略了分子势能,所以内能只由分子平均动能决定,即只由温度决定。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知识点总结 (2).docx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知识点总结 (2).docx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知识点总结选修 3-5 知识梳理一.量子论的建立黑体和黑体辐射Ⅰ(一)量子论1.创立标志: 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 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4.量子论的意义①与量子论等一起,引起物理学的一场重大革命,并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②量子论的革命性观念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深刻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③量子论成功的揭示了诸多物质现象,如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电效应④量子概念是一个重要基石,现代物理学中的许多领域都是从量子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论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1.热辐射现象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

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

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选修3-5物理学史整理

选修3-5物理学史整理

动量17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提出动量概念牛顿1687修改笛卡尔对动量的定义,明确地用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定义动量在发现电子和质子后,卢瑟福就猜测原子中还可能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

1932年查德威克寻找到卢瑟福所预言的中子波粒二象性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并得出了黑体辐射的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

法国物理学家马吕斯观察到了光的偏振现象1887赫兹发现了光电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表明光子具有能量密立根测量光电效应的几个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测量金属的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的频率μ,算出普朗克常量h,并与普朗克通过黑体辐射测得的h比较,以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

康普顿发现了康普顿效应(粒子的散射实验,发现散射的X射线中有波长大于入射波长的成分),以此表明光子具有动量1924,德布罗意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劳伦证实伦琴射线就是电磁波,汤姆孙和戴维孙证明电子有波动性。

电子显微镜通过把电子加速,使之德布罗意波长变短,以减少衍射现象,提高显微镜的分辨能力。

玻恩提出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原子结构戈德斯坦发现了阴极射线,汤姆孙证实了阴极射线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其比荷,称之为电子。

密立根则是测量了电子的电荷。

1911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理论,引入量子化观点。

(只能对简单的氢原子进行分析,对于复杂的氦原子,则无法解释)原子核居里夫妇发现钚和镭1919卢瑟福发现质子α,β,γ三种射线中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弱,电离能力最强;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高中物理物理学史3 5

高中物理物理学史3 5

高中物理物理学史3 5物理学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

在古代,人们对物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上。

而在中世纪,由于宗教对科学的压制,物理学的发展进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思想的解放和科学实验方法的应用,物理学得以重新焕发活力,并逐渐走向独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众多物理学家通过不懈地努力,开创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和发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进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高中物理物理学史的第3至第5阶段的发展历程,带您走进物理学的奇妙世界。

在第三阶段的物理学史上,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普遍的物理规律,并试图通过数学和理论推导来揭示这些规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开普勒的三大行星定律。

开普勒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精密观测和理论推导,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即“椭圆轨道定律”、“面积速度定律”和“周期—轨道半长轴之间的关系”,为后来牛顿的引力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另外,伽利略在这一时期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他首次运用望远镜观测天体,揭示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环形山,证明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说法。

这些开创性的发现和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

接着进入第四阶段的物理学史上,伽利略和开普勒的研究成果为牛顿的引力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牛顿通过整合伽利略和开普勒的成果,提出了普遍的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揭示了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原理。

这一理论不仅将地面上物体和行星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还从根本上解释了宇宙万物之间的运动规律。

牛顿力学的建立标志着物理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为后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这一时期的物理学家们还在热力学、光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理论,丰富了物理学的知识体系。

最后进入第五阶段的物理学史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了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

爱因斯坦通过对时间、空间和质能等基本概念的重新定义,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框架,解释了物质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规律,颠覆了牛顿力学的经典观念。

高中物理选修3-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选修3-物理学史
物理学家
时间
主要成就
物理术语
富兰克林
1752年
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
正电荷(positive charge)
负电荷(negative charge)
库仑
1785年
利用扭秤实验发现电子间相互作用规律,并测出静电力常量的值
库仑定律(Coulomb law)
静电力(electrostaticforce)
奥斯特
1820年
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electric current)
磁感线(magnetic induction line)
安培
1820年
总结出安培定则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安培定则(Ampere rule)
洛伦兹
1820年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洛仑兹力的观点
洛仑兹力(Lorentz force)
静电力常量(electrostaticforce constant)
法拉第
1831年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磁场(magnetic field)
磁感应强度(magnetic induction)
劳伦兹
1932年
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826年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Ohm law)
电阻(resistance)
焦耳
1841~1842年
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Joule law)
电功率(electric power)

高中物理选修3-5

高中物理选修3-5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梳理(仅整理课本基础内容,注意课外练习收集积累)三、普朗克量子假说1.创立标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四、黑体和黑体辐射1.热辐射现象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

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

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来的能量的本领。

绝对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

3.实验规律:1)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2)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五、光电效应1、光电效应⑴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⑵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装置:如右图。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截止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极限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

时间人物事件相关专有名词17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提出动量概念动量(momentum)1668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明确指出了动量的方向性和守恒性动量(momentum)1687 英国科学家牛顿修改笛卡尔对动量的定义,明确地用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定义动量动量(momentum)、速度(velocity)1743 法国科学家达兰贝尔指出动量和动能两种量度的同样有效性动量(momentum)、动能(kinetic energy)1920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猜测原子中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原子(atom)1932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卢瑟福所预言的粒子——中子中子(neutron)1896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维恩公式辐射(radiation)、波长(wavelength)1900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瑞利公式辐射(radiation)、波长(wavelength)1900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并得出了黑体辐射的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黑体(lbackbody)、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能量子(energy quantum)、普朗克常数(Planckconsant)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干涉(interference)19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衍射(diffraction)19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马吕斯观察到了光的偏振现象偏振(polarization)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确认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电磁波(electromagneticwave)1887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光电现象光电现象(photoelectriceffect)1905 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insteinphotoelectricequation)、光子(photon)1907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量光电效应中几个重要的物理量,检验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insteinphotoelectric equation)、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effect)1923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发现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1924 法国物理学德布罗意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de Broglie wave)、物质波(matter wave)1912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证实伦琴射线就是电磁波伦琴射线(X-ray)、电磁波(electromagneticwave)1927 美国物理学戴维孙和英国物理学家G·P·汤姆孙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电子(electron)、波动性(volatility)1926 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指出光波是一种概念波光波(visible light)、概念波(probabilitywave)1925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发展了矩阵力学矩阵力学(matrixmechanics)1926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波动力学(wavemechanics)1876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发现阴极射线阴极射线(cathoderay)1890 舒斯特测出了阴极射线微粒的比荷阴极射线(cathoderay)1897 考夫曼测出了阴极射线微粒的比荷阴极射线(cathoderay)1897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证实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这种粒子的比荷,发现了电子阴极射线(cathoderay)、电子(electron)1909-1913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电子电荷电子(electron)1903 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发现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原子(atom)1911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核式结构模型(nuclear structuremodel)1814 德国物理学家夫琅和费通过光谱分析发现了钠的谱线光谱(spectrum)、谱线(line)1859 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解释了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含义太阳光谱(the solar spectrum)191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理论电子轨道(electronicorbit)、能级(energylevel)、定态(stablestate)、基态(groundstate)、激发态(excited state)、跃迁(transition)、电子云(electron cloud)1914 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弗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原子能量的量子化现象量子化(quantization)1896 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板感光铀(Uranium)、射线(ray)、放射性(radioactivity)、天然放射现象(naturalradioactivity)1898 波兰裔科学家玛丽·居里和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发现新元素钋和镭钋(Polonuim)、镭(Radium)、1919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质子质子(proton)1928 德国物理学家盖革和米勒研制成盖革—米勒计数器盖革—米勒计数器(Geiger-müllercounter)1967 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英国物理学家萨拉姆和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在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弱统一的完善理论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unifiedelectro-weak theory)1938 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特拉斯曼在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中发现生成物中有元素钡中子(neutron)、铀(Uranium)、钡(Barium)奥地利物理学家迈特纳和弗里施定义了核裂变核裂变(nuclearfission)1942 美国物理学家费米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核反应堆”的装置核反应堆(nuclearreactor)1929-1930 华人科学家赵忠尧发现硬γ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重元素(heavy element)1942 华人科学家王淦昌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的一种实验方案中微子(neutrino)1956 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振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实验验证的建议弱相互作用(weakinteraction)、宇称不守恒(paritynon-conversation)1957 华人科学家吴健雄在的β衰变中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的论断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versation)、β衰变(β-decay)1974 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证实了人们对存在第四夸克的预测夸克(quark)。

物理选修3-5科学家和相关历史

物理选修3-5科学家和相关历史

选修3-5重大发现和科学家名称
1.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2.19世纪末赫兹用实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明确了光的电磁波说,也最早发
现了光电效应现象。

3.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光子说,密立根实验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
性。

4.康普顿用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康普顿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5.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德布罗意波。

6.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孙和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7.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

8.汤姆生发现电子。

9.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在1910年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简练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量。

10.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

11.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

12.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

(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


13.玻尔原子模型。

14.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5.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

16.威尔逊1912年发明威尔逊云室。

17.盖革米勒计数器。

18.约里奥居里夫妇用a粒子轰击铝箔的实验,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

19.爱因斯坦和质能方程。

20.1939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与斯特拉斯曼利用中子轰击铀核,发现了铀核的裂变,向核
能的利用迈出了第一步。

21.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强子的夸克模型。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5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5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

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一、力学1、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用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2、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运动3、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开普勒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5、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他在寻找万有引力的过程中,利用了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和开普勒三大定律6、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通过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的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7、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因此是不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二、热学1、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热学、电磁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成功地发现了焦耳定律三、电磁学1、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场的概念;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流的作用规律;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电荷的作用规律2、库仑通过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库仑定律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5、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四、选修3-41、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2、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

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4
法国物理学德布罗意
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德布罗意波(de Broglie wave)、物质波(matter wave)
1912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
证实伦琴射线就是电磁波
伦琴射线(X-ray)、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1927
美国物理学戴维孙和英国物理学家G·P·汤姆孙
法国科学家达兰贝尔
指出动量和动能两种量度的同样有效性
动量(momentum)、动能(kinetic energy)
1920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
猜测原子中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
原子(atom)
1932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
发现了卢瑟福所预言的粒子——中子
中子(neutron)
1896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
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维恩公式
1974
华人科学家丁肇中
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证实了人们对存在第四夸克的预测
夸克(q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rk)
辐射(radiation)、波长(wavelength)
1900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
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瑞利公式
辐射(radiation)、波长(wavelength)
1900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提出能量子假说,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并得出了黑体辐射的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
黑体(lbackbody)、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能量子(energy quantum)、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ant)
1907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
测量光电效应中几个重要的物理量,检验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1923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
发现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19世纪初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
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干涉(interference)
19世纪初
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
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
衍射(diffraction)
19世纪初
法国物理学家马吕斯
观察到了光的偏振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19世纪60年代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从理论上确认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1887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发现了光电现象
光电现象(photoelectric effect)
1905
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提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光子(photon)
提出了玻尔原子理论
电子轨道(electronic orbit)、能级(energy level)、定态(stable state)、基态(ground state)、激发态(excited state)、跃迁(transition)、电子云(electron cloud)
1914
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通过弗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原子能量的量子化现象
量子化(quantization)
1896
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
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板感光
铀(Uranium)、射线(ray)、放射性(radioactivity)、天然放射现象(natural radioactivity)
时间
人物
事件
相关专有名词
17世纪中叶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
提出动量概念
动量(momentum)
1668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
明确指出了动量的方向性和守恒性
动量(momentum)
1687
英国科学家牛顿
修改笛卡尔对动量的定义,明确地用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定义动量
动量(momentum)、速度(velocity)
1743
1898
波兰裔科学家玛丽·居里和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
发现新元素钋和镭
钋(Polonuim)、镭(Radium)、
1919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
发现了质子
质子(proton)
1928
德国物理学家盖革和米勒
研制成盖革—米勒计数器
盖革—米勒计数器(Geiger-müller counter)
1967
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英国物理学家萨拉姆和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
证实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这种粒子的比荷,发现了电子
阴极射线(cathode ray)、电子(electron)
1909-1913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
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电子电荷
电子(electron)
1903
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
发现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原子(atom)
1911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
中微子(neutrino)
1956
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振道
提出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实验验证的建议
弱相互作用(weak interaction)、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versation)
1957
华人科学家吴健雄
在的β衰变中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的论断
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versation)、β衰变(β-decay)
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电子(electron)、波动性(volatility)
1926
德国物理学家玻恩
指出光波是一种概念波
光波(visible light)、概念波(probability wave)
1925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
发展了矩阵力学
矩阵力学(matrix mechanics)
1926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
建立了波动力学
波动力学(wave mechanics)
1876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
发现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cathode ray)
1890
舒斯特
测出了阴极射线微粒的比荷
阴极射线(cathode ray)
1897
考夫曼
测出了阴极射线微粒的比荷
阴极射线(cathode ray)
1897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
提出了核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
核式结构模型(nuclear structure model)
1814
德国物理学家夫琅和费
通过光谱分析发现了钠的谱线
光谱(spectrum)、谱线(line)
1859
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
解释了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含义
太阳光谱(the solar spectrum)
191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在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弱统一的完善理论
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unified electro-weak theory)
1938
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特拉斯曼
在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中发现生成物中有元素钡
中子(neutron)、铀(Uranium)、钡(Barium)
奥地利物理学家迈特纳和弗里施
定义了核裂变
核裂变(nuclear fission)
1942
美国物理学家费米
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核反应堆”的装置
核反应堆(nuclear reactor)
1929-1930
华人科学家赵忠尧
发现硬γ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
重元素(heavy element)
1942
华人科学家王淦昌
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的一种实验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