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战略管理范式发展与创新_以神东煤炭公司为例
59《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中旬刊)总第467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全球经济环境剧烈变化,原有规则与平衡被破坏,新规则正在形成。
动态复杂性的环境下日益演绎着融合、分拆、兼并的案例,市场范围被重新界定,国界划分市场的原则也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没,政府放松管制,促进企业经营环境的自由发展,科层组织结构中管理的模式化、程序化逐步为柔性生产组织的弹性管理、虚拟化替代,普遍规范与统一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经济运行规则趋于全球一致。
宏观环境的剧烈变化,意味着微观环境与组织个体的重构,动态环境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为媒介,不断地改变着市场结构和企业间的竞争格局,改变着企业的资源观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组织结构、组织反应速度和价值创造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对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中如何确立目标以及有效的实现目标的战略管理应时而生。
因此,只有理解动态环境的整体影响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内涵。
一、战略管理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范式”一词出自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
但范式的概念早已远远超过其字面涵义,被广泛地用来描述一种模式、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
面对动态复杂环境,企业管理由适应静态环境的传统科学管理范式向现代企业管理的战略范式演进与转变。
而基于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的复杂性科学为战略管理的形成提供依据与思想。
正如申德尔指出的,今天的世界更具动态性;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非线形凸显;所有的组织都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是自我组织的,系统反馈与“蝴蝶效应”是存在的;混沌与有序共生,组织既可能相对静止,也可能处于混沌的边缘,或者消失灭亡。
这些组织特征连同企业边界的多种变动,以及产业、行业乃至市场的日益融合,企业的制造模式由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范式形成与发育的沃土。
1.战略管理范式的形成1962年钱德勒在其著作《战略与结构》中提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安排必须跟随企业战略变化的需要而改变。
基于动态环境下的战略管理理论新发展
所谓 战略生 态管理 是 指 对一 个系 统 的管理 , 不
散加速、 信息密集 、 知识密集及边际递增产业浮现
四大特 点 , 同时 , 业 经 营 中面 临 的风 险 及 不 确定 企
仅 包括企 业 自身将 采 取 的战 略 , 且还 包 括对 整 个 而 战 略生态 系 统的 识别 、 划 、 规 实施 、 评价 和 自我更 新 等进 化过 程 的管理 。其 中, 战略 生态系 统是 由企 业 赖 以 生存 发展 的 外部 环 境 或 战 略 环 境所 形 成 的 , 它是 企 业及其 利益 相 关者 构成 的集 群 , 一种复 杂 是 的生 态系 统 ; 人 为改 变 了结 构 、 是 改造 了物 流、 商流 和部分 改 变 了货 币流和 信息 流 的 , 长期 受企 业经 营
企 业 所 面 临 的 战 略 环 境 日益 动 态 化 。R c ad i r h
条件下, 将战略网络与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结合并
运 用 于 战 略研 究 中 , 得 到 了 战 略 管 理 的 新 范 式 便 战略生 态管 理 范式 J
— —
B ts Mi alA i (9 5 对动 态 环境 的特 点 et 和 i c e h H t 19 ) t 作 了初步 总 结 , 们 认为 , 境 呈 现技 术 变 化 及扩 他 环
创 新不 断 提升 和拓展 核 心能 力 , 以提 高 企业 和生 态
收稿 日期:2 0 —70 0 60 .5 基金项 目:天津理工大学科技立项基金重点项 目(0 6 35 20 0 0 ) 作 者简介:李建设 (9 3 , , 15一)男 天津人 , 天津理工大学经济 与管理学院教授; 王娟 (9 3 , 内蒙古人 , 18 一) 女, 天津理工大学经济 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战略管理的思想演进及发展
学术论坛
SC {NG2 N4 CE hOY0 O墨圆 I &Cl 0 . HO. 2 N 一 6
战略管理的思想演进及发展
吴俊江 周丹 ( 大庆 师范学院工 商管理与法律 系 黑 龙江大庆 1 3 1 ) 7 6 2
摘 要: 文章首 先将战 略管理 思想 的演进 进行梳 理 ,将 战略 管理理论 的发 展 归纳 为四个 阶段 ,即以环 境因 素为基 础的传统 战略 管理理论 阶段 , 以 产业竞争结 构分析为基础 的竞争 战略 理论阶 段 ,以资源 、学习为基础 的核心竞争 力战略理论 阶段和以演化 理论为基础 的生态 系统 的战略管理
理论 阶段 。其 次分析 了国内学者关 于战略理论 的研究 。最 后提出 了新 经济时代 的企业战略理论 发展展 望。 关键词 : 战略管理 演进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2 3 9 F 0 , 文献标 识码 :A
从 我们 中 国字的 字面 意思来 看 ,战是 战 竞 争环 境的 分析 ,使 企业 处于一 种被 动适 应 争 ,略 是 大 略 ,是 对 大 方 向的 谋 划 。 引 申 企业 外部 环境 的状 态 。 I 22 竞争战略理 论 竞争战 略理论是 由迈 . 到管 理 中 ,战 略就是 在竞 争条 件下 ,组 织发 展 的 方 向性 、长 远 性 、全 局 性 的 谋 划 和 行 克 尔 ・ 波特 提 出的 ,他的 思想 主要体 现在 其 动 。战略 是关 系到组 织长 期存 在和 持续 成长 两 部 重 要 的 著 作之 中 , 即 《 争 战 略 》 和 竞 《 争 优 势 》 竞 争 战 略理 论 的 核 心 思 想 是 竞 。 的 重 要 课题 。 强调企业要盈利就必须在具有 吸引力的行业 中 竞 争。波 特认 为 ,对许 多企业 而言 它们都具 1中外历史上的战略观 念 我 国历 史上 ,战略 观念产 生于 人 类的军 有 类似 的战略 资源 ,并且 这些 资源 在企业 间 事 实践 ,春 秋 时 孙 武 的 《 子 兵 法 》 战 是 可以流 动 ,由此 企业之 间的 竞争 是非 常激 孙 。 国时秦 国奉行 “ 交 近攻 ” 战略 ; 国时 诸 烈的 。在这样 的情 况下 ,企业 要获 得提升 和 远 三 葛 亮提 出三分 天下的 战略策J1。在西 方 , 0 t 战 发展而不被在激 烈的竞争中淘汰或衰退就必须 略 一词 的起 源是 希腊 文 sr tg s ta e o ,含义 是 寻 找有 最高潜 在利 润的 行业 ,并利 用 自身的 “ 军 指挥 军队 的艺 术 ” I 方记 述战 略观 资 源结 合产业 竞争 的特 点实施 企业 战略 。 因 将 。。西 念 的最早和最具 代表性 的著作是古希腊修昔 底 此 ,波 特认为 企业 战略管 理 的首要 任务 自然 德将 军 的 “ 罗 奔 尼 撒 战 争 史 》 伯 。到 中 世 而 然是 如何选 择有 吸 引力的 行业 。同时 ,波 纪 ,马 基 雅 维 里 的 《 主 论 》 所 阐 述 的 战 特还认为一个处于激烈竞争 中的企业在选择好 君 略思 想为现代 战略概念的 产生做 了必要准备 。 有 吸 引力的 行业后 ,要 合理恰 当地 定位 企业 现 代战 略概 念的 形成 ,是 以拿破 仑战 争为 标 自身的 优势 竞争地 位 。那么 如何确 定企 业 自 志 ,正 是拿 破仑 战 争成 功 的军 事 战略 实 践 , 为现代 战略 概念 在西 方的 形成 奠定 了历 史基 础 。这些军 事 、政治领 域 战略 观念 的运 用和 发展 ,为企 业战 略 的研 究 和发 展 ,奠定 了深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80年代,迈克尔· 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1980) 、《竞争优势》1985)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 生了强烈的影响 。 迈克尔· 波特创立的行业结构分析法应用于企业竞争 战略的研究,解释企业的战略需求并提供制定战略的 有效方法,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竞争理论的创 新性兼容。 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模型、价值链分析模型、公司 地位和行业吸引力分析矩阵可用来分析企业所处行业 的情况和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 发展历程 主要流派 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动向
1、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企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规模大、层次多、 管理幅度广、外部环境复杂、多元经营、竞争国际 化和全球化等。60年代开始,企业将战略管理看成 是企业管理的重心之一。
(一)战略规划阶段
钱得勒“结构从属于战略”假说(Chandler,1962)钱得勒从 案例研究入手,给出了企业战略的定义,分析了企业成长方式 与结构变革的关系,得出了“结构从属于战略”假说。 安东尼-安索夫-安德鲁斯范式(Anthony-Ansoff-Andrews Paradigm)。战略管理就是高层管理者研究、制定、实施和控 制组织的长期目标、成长方式与组织架构的过程 。由于他在完 善环境服务组织的长期赢利能力方面的贡献,安索夫被称为“ 战略管理学之父”。
(二)战略管理阶段(2)
1979年安索夫出版的战略管理一书,系统地阐述和构 建了战略管理理论。安索夫指出,企业成功的战略管 理构架是由环境、组织和战略三者相互协调一致而完 成的。根据环境对企业的干扰等级不同,安索夫将战 略管理的类型分为五种:稳定型、反应型、预期型、 探索型和创造型。 安索夫指出,只有环境、组织和战略三者协调一致时 ,企业才能成功,反之,企业将会失败。但一旦环境 的类型改变了,环境对组织和战略的干扰和影响也发 生变化。
战略管理思想史讲义
生产力的破坏;
商战
1. 竞争双方不一定是敌人,也可能是 朋友;
2. 遵守竞争规则与国际惯例,反对不 正当竞争;
3. 对抗形式是科技、智慧、投入的较 量;
4. 竞争的结果有利于经济、社会、科 技与生产力的发展;
战略的本质 战略管理流派的演进 企业成长与竞争理论的变革 企业组织与领导角色的转换 中外战略思想家的学术思想
第一篇:战略的本质
战略研究历程
战略的本质 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
战略研究历程
1960年代
战略规划理论诞生
系统战略理论的诞生
战略管理的三部开创性著作问世
钱德勒: 《战略与结构》 安索夫: 《公司战略》 安德鲁斯:《商业政策》
1960s— 1970s
1970s
BCG,1968 Hasspeslagh,19
82
1980s
Jensen,1985 Copeland, 1990 Schmalensee, 1985 Rumelt,1991
Porter,1987 Goold&Camp bell,1987 McKinsey, 1989
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流行
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即使一个企业在缺乏吸引力、缺乏好机遇也有较
大经营风险的行业经营,它也可以依赖其内部独特资源与能力赢得竞争优 势。
核心能力理论则强调,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进入,并同时培养别 人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
战略创新 由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界出出了
市场结构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研究 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将重点放在行业特征分析上,强调
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范式分析
而要把解决矛昏的过程看成是锻炼提高能力的过 程, 敢于攻 克难 。能解决的问题不解决是领导者 的失职, 能及时解决 的问题没有 及时解 决也是失 职, 能创造条件解决的问题而不去积极做工作同样 是失职。只要我们从群众 的根本利益出发 , 从客观 实际出发 , 弄清事实 , 清是非 , 分 一碗水端平 , 体现 公平正义的要求 , 群众就一定会理解 、 支持我们的 工作 , 也就没有化解不 了的矛盾 再次, 要解决好是否善于化解矛盾的问题。是
面对 矛盾 , 迎难 而 上 , 又要 注意 工作 方法 和策 略 , 防 止激 化矛盾 , 发新 的不稳 定 因素 。一 是要 善于 发 诱
以科学创新 的态度 、 敢于碰硬的魄力和雷厉风行的
作风 , 攻坚克难 , 扫除障碍 , 在化 解矛盾 中不断进 步 , 解决 问题 中不 断 前 进 , 克 服 困难 中不 断跨 在 在
做好任何一项 工作 , 都不 是轻 而易举 的事情 , 需要不断解决、 克服各种矛盾和问题。面对各种难 题, 领导干部要树立“ 发现问题是成绩 、 直面问题是 责任 、 研究问题 是进 取 、 解决 问题是 能力” 的理念 ,
否善于化解矛盾是 能力问题 。看一个领导 干部 的 水平高低 、 政绩大小 , 不能只看他讲得如何 , 做工作 的“ 点子” 如何 , 更要看其对问题解决得如何。能解 决 问题 才是领 导 干 部 的 真 水平 。领 导 干 部 要敢 于
矛盾 , 正确 对 待 广 大 群 众 维 护 自身 合 法 利 益 的 行
决。只有这样 。 我们 的工作才能够取信 于民, 得到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 才能够 打开局面 , 断地 不
把工 作从 一个 阶段 推 向 一个新 的 阶段 。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产生的背景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它萌芽于2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到冷落,90年代又重新受到重视。
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冷热变化这个过程来看,人们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
其背景原因主要在于50、60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则是竞争的加剧。
到了70年代,国际上政治、经济又出现了动荡,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
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深切地感到,以前那种低价格必胜的原则必须改变了,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了。
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
随着部分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成功(产品多样化,市场多样化,投资区域多样化等),一些企业家认为应该走向多角化经营这样的“战略之路”保护自己。
但是,到了80年代,“软化热”、“优势热”导致“战略热”降温,加之分析性战略方法使一些企业陷入财务型经营,部分企业战略应用不当导致失败等原因,战略管理理论一度受到冷落。
然而,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反思战略管理理论,因为他们发现许多企业7到8年就倒闭了,许多产业都成了短命产业。
追其缘由,短命的根源在于缺乏战略管理,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编辑]主要理论观点什么是战略管理呢?战略一词原来是军事术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英语中战略叫“strategy”,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1965年,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安索夫在其著作《企业战略》一书中开始使用战略管理一词,将战略从军事领域拓展至经济管理活动。
对于战略管理的看法有两大学派,行业结构资源学派和内部资源学派。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战略管理理论简要回顾
资源和能力观点认为: 资源和能力观点认为: 战略的核心不在于公司产品和市场结构, 战略的核心不在于公司产品和市场结构,而在于 其行为反应能力; 其行为反应能力 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放别人难以模仿的组织 能力。 因此: 战略的核心: 战略的核心:在于如何识别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 如何识别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 争力。核心竞争来自于企业组织内的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 争力。核心竞争来自于企业组织内的集体学习, 来自于经营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 经营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 来自于经营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 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入 相互交流和共同参入。 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入
第二阶段:战略管理研究的奠基期
(1960年代到1970年代)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要 素等方面 1965年安索夫在《公司战略》提出了重要 的“战略四要素”学说,认为战略的构成 要素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 同效应和竞争优势,
1971年,安德鲁斯在《公司战略概念》 一书中首次提出公司的战略思想问题,并提 出了制定与实施公司战略的两阶段战略管理 模式。 1976年与1979年,安索夫在《从战略计划 走向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著作中系统 提出战略管理模式。
第三阶段:战略管理研究的繁荣期
内容研究:行业组织研究、 内容研究:行业组织研究、资源和能力研 究 过程研究: 过程研究:战略管理的十大学派
首先,在行业组织方面的研究 : 波特在此作出了卓越的成就。1980与1985分别 出版《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其中分别阐 别阐 明了战略管理思想和分析框架。 明了战略管理思想和分析框架。 他的理论建立在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结构-行为 “结构绩效( -绩效(S-C-P)”这一范式上,认为产业结构决 认为产业结构决 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 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 其战略,并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 其战略,并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 他提出的“波特五力模型”,指出这五种竞争 他提出的“波特五力模型” 力量共同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结构, 力量共同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结构,并决定了改产 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影响着单个公司的盈利性。 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影响着单个公司的盈利性。 企业竞争的战略本质在于选择正确的产业和比竞 企业竞争的战略本质在于选择正确的产业和比竞 争对手更深刻地认识者五种竞争力的作用。 争对手更深刻地认识者五种竞争力的作用。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内容提要】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因此,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回顾战略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战略研究与经济理论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以及研究方法上多种理论的有效整合是它的未来研究趋势。
管理科学有三个层次:管理基础、职能管理、战略管理〔1〕。
显然,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
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有效地实施和控制,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有关战略研究的论着是十分丰富的,但给人莫衷一是的感觉,尤其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人们需要的是对战略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对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系统地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讨论了它的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简要回顾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1938年),巴纳德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
1962年,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
尽管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自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期。
在这一阶段中,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上。
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逻辑与范式
位 获 取 竞 争 优 势 ”; 超 越 竞 争 阶 段 的 战 择最合适的环节构建竞争优势。
略Hale Waihona Puke 逻 辑 是 “企 业 资 源 培 育 核 心 竞 争 力 ,
7、从 竞 争 性 质 看 , 呈 现 为 “忽 略
核 心 竞 争 力 获 取 竞 争 优 势 ”。
竞争— ——对抗竞争— ——竞争合作”的 逻
阶段假设环境不变可预测, 因此其战略 于价值链中的少数几个关键因素, 因此
是固定的、可计划的; 竞争战略阶段假 其根源是片面的; 超越竞争阶段则认为
设环境变化但可预测, 因此其战略是考 竞争优势根植于核心竞争力系统而不是
虑了产业环境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反应, 片面的, 这一行动系统是为一个独特竞
49
△研 究 与 探 讨△
忽略了竞争优势问题; 竞争战略阶段则 为战略是一个设计过程, 因此其本质比 原 理 归 纳 为 “未 雨 绸 缪 ”, 具 体 原 理 是
认为在产业竞争环境中可以通过占优性 喻是寓意精细织网、设计力强的蜘蛛, 业务单元资源分配、价值链优化与资源
定位获取竞争优势, 因此其竞争优势是 本文把其基本原理归纳为对外部环境的 开发。
与预见企业业务组合、持续竞争优势与 是以持续竞争优势为中心实现战略定 和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转折到新阶段。
核心能力三个中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位。该步骤的理论渊源是计划学派, 其 该步骤的理论渊源分别是环境学派和结
该步骤的理论渊源是认识学派与企业家 理论逻辑认为战略是一个计划过程, 其 构学派, 其理论逻辑分别认为战略是一
3、从理论范式看, 呈现为 “组织、 有利竞争位置与不 利 竞 争 位 置 的 差 异 ;
业务、环境匹配— ——竞争优势、占优性 竞争战略阶段认为, 在一个行业中只有
战略思想范式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并描 述 了战 略 思 想 范 式 演 进 的 最 新 特 点 ,试 图使 读 者 对 认 识 和 理 解 企业 战略 及 其 发展 提 供 帮助 。 【 关键 词 】战略 思 想 战略 范式 战略 规 划 环 境 适 应
分析性 1 3 年 巴纳 德 (an r )在 《 理 人 员 的职 能 》一 书 中提 定和战略 实施这两个阶段的实质是完全不 同的.前管理工作 的重点在 于创造 组织 的效 的” 主要描述 战略应该是什 么样 子的 :而后者是 管理性 的”
商机 相匹配 。三者 的研究构成 了战略思想研 究中有名 的 ” 安范 在 环 境 不 确 定 性 的 基础 之 上 的 环 境 适 应 学派 应 运 而 生 了 。该 三 战 式 ( toy A sf A d w)。 三 安 范 式 强调 资源 配 置 不 仅 学 派强 调 ” 略 的 动 态 变 化 ” 即最 适合 的 战 略 制 定 和 决 策 过 程 An n - nof n r ” h - e 是社会 的任务 .也是企业等经济组织的任务 。经济组织的任务就 依 赖 于 环 境 波 动 的 程 度 ,将 战 略 形 成 看 成 一个 反应 的过 程 。适 应
WO B s o sln GopMar )是 o tg r i ( S l i )他 在 1 5 年研 究 了制 度 承 诺 的 角色 . 引进 了 独 S T分 析 法 和 波 士顿 矩 阵 (otnC nu i u tx P- ez c . nk 7 9 并
特竞争 力 这一概念 。在 2 0世纪 6 0年代 以来 .企业战略在国内 这一时期用于战略态势分析 的经典 工具 .并一 直沿用到今 天。 外管理学界和企业界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尤其是在战略理 安索夫对战略规划的概念并完全认同 , 他在 16 年 出版 了十 5 9
战略思想的演进
战略管理思想的演进第一节战略研究的历程 (3)一、1960年代战略规划理论诞生 (4)(一)系统战略理论的诞生 (4)(二)经验曲线等实证规律的发现 (5)二、1970年代转向研究导向:环境适应理论横行 (6)三、1980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与通用战略研究 (7)(一)市场结构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研究 (7)(二)通用战略与竞争优势 (8)(三)战略过程与动态战略 (8)四、1990年代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流行 (9)(一)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理论 (9)(二)战略创新 (11)五、学派分野 (12)第二节战略规划学派的思想 (14)一、基本概念 (14)概念 (15)内容与分类 (15)二、战略规划的本质:资源与机会的匹配 (16)思想渊源与演变 (16)修正与发展 (17)迈尔斯、斯诺和哈萨德等人的观点 (19)三、代表性分析工具 (20)(一)SWOT分析 (20)(二)波士顿矩阵 (21)(三)SPACE矩阵 (23)四、战略规划的悖论与批判 (24)(一)、战略规划的悖论 (24)(二)、明茨伯格对战略规划的批判 (26)第三节环境适应学派:逻辑改良主义 (27)环境的不确定性 (27)(一)、战略规划衰落的根源 (27)(二)、安索夫的环境变化分类与对策组合 (28)逻辑改良主义思想 (28)自然选择论与适应进化论 (29)(二)逻辑改良主义 (31)(三)学习模型 (32)(四)愿景论 (33)三、试错性的分析工具 (34)1、SMFA法 (35)2、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 (35)3、脚本分析 (36)四、逻辑改良主义的局限 (37)第四节产业组织学派:市场结构决定论 (38)一、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绩效 (38)(一)、古典战略的核心思想 (38)(二)、产业组织学派诞生的背景 (38)二、S-C-P与PIMS (39)(一)理论假设 (39)(二)梅森—贝恩—谢勒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构架 (40)(三)PIMS (43)三、波特的战略思想 (45)(一)通用竞争战略 (45)(二)波特的多元化成长理论 (46)(三)进入壁垒与移动壁垒 (46)(四)动态战略理论 (47)(一)、五力模型 (48)(二)价值链 (49)(三)行业成功关键因素 (49)五、局限与评价 (50)(一)行业集中度与利润率或价格的关系 (50)(二)战略选择不能脚踏两只船 (51)(三)企业赢利性主要是市场结构等外部因素决定还是内部资源与能力决定? (51)第五节资源基础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52)一、行业结构决定论的终结 (52)(一)归核化的出现 (53)(二)波特理论的窘境 (53)二、从企业内部寻找成功因素 (54)(一)视角的转换 (54)(二)基本假设 (55)三、资源与能力决定论 (55)(一)资源 (55)(二)经济租与不可模仿性 (56)(三)资源基础论经典著作的思想概述 (57)(四)核心竞争力理论 (61)四、资源基础论的局限 (63)我们在《关于战略的基础概念》一文中已经简单地了解了关于战略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
(四)、90年代后期的战略管理理论—— 创新和超越竞争理论
90年代,出现战略联盟理论,理论认为竞争优势 是构建在自身优势与他人竞争优势结合的基础上 的。 90年代中期,企业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发展, 无论是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是拓展新的市场,都 得与其它公司共同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新价值。 企业必须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 美国学者穆尔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 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 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描述当今 市场中的企业活动;
第四、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
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 确定性所取代。 无论是“计划学派”、“设计学派”,还是“结 构学派”,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外部环境是可 预测或基本可预测的。因此,制定战略的重点是 分析和推理,通过分析、经验和洞察力的结合, 就可基本把握战略的方向。“能力学派”的假设 前提则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不确定、不均衡的。 所以,战略制定的主旨就是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 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与能力,并且能够比竞争 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 能力结合起来。即便如此,战略的成功可能性也 是有限的,需要我们承担巨大的风险。
主张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 他们将战略定义为“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其目标和 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拟订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 施的方案。
计划学派
环境战略理论特点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环境是企业无法控 制的,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2)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战略 要适应环境变化,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获得足够的市 场占有率,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 (3)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及与之相适应。 经典的企业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 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因而,在 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组织结构要与企业战略相 适应。
战略思想范式
2. 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 两维:重要性和紧迫性 两维:重要性和紧迫性——用以评价环境事件 用以评价环境事件 策略组合: 策略组合: 深入分析并制订战略; ①影响大,紧迫性强——深入分析并制订战略; 影响大,紧迫性强 深入分析并制订战略 监控、 ②影响大,紧迫性弱——监控、分析、应变; 影响大,紧迫性弱 监控 分析、应变; ③影响小,紧迫性强——监控 影响小,紧迫性强 监控 ④影响小,紧迫性弱——监控与分析 影响小,紧迫性弱 监控与分析 3. 脚本分析(Scenario Analysis) 脚本分析( ) 确定脚本: 确定脚本:对环境变化做出评估 制定脚本战略: 制定脚本战略:应对脚本制定应对措施 估计脚本发生可能性: 估计脚本发生可能性: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悔过分析( ):试错 悔过分析(Regret Analysis):试错 ):
波士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atrix) )
低 销 售 增 长 率 高
(Cash cow) 奶牛 (Star) ) 明星
(Dog) 瘦狗 (Problem Child) 问号
低
市场份额
明星业务:一体化, 明星业务:一体化,市场与产品开发 问号:市场渗透、产品开发、 问号:市场渗透、产品开发、市场开拓 奶牛:相关多元化,可能衰退则马上收缩、 奶牛:相关多元化,可能衰退则马上收缩、剥离 瘦狗:清算、剥离、 瘦狗:清算、剥离、收缩 另外还有SPACE矩阵、IE矩阵等。 矩阵、 矩阵等 矩阵等。 另外还有 矩阵
三安范式的理论依据: 三安范式的理论依据: 资源配置不仅是社会的任务, 资源配置不仅是社会的任务,也是企业等经济组织的 任务。经济组织的战略任务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 任务。经济组织的战略任务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也就是 资源与机遇的匹配过程( 资源与机遇的匹配过程(match) ) (二)战略规划的步骤 1. 研究外部环境条件、发展趋势、组织内部的独特能力。 研究外部环境条件、发展趋势、组织内部的独特能力。 2. 识别外部机遇与风险,识别组织内部的优势、劣势。 识别外部机遇与风险,识别组织内部的优势、劣势。 3. 决定机遇与资源的匹配。 决定机遇与资源的匹配。 4. 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 SWOT 优势——机会战略 机会战略 优势 劣势——机会战略 劣势 机会战略 优势——威胁战略 威胁战略 优势 劣势——威胁战略 威胁战略 劣势
战略管理发展中的安索夫战略范式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初。这个时期虽然已经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但是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战略管理正式兴起是6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他详细、全面地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根据他的结论: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研究环境—战略—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稍后,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Andrews)在企业战略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战略构造区分为两大部分:制订与实施。他还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安德鲁斯(Andrews)的战略构造理论形成了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学派—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特别是他率先在战略制订的过程中采用SWOT分析法。通过一种模式,将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论发展的过程中,早期战略理论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战略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的发展,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伴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服务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多变、复杂和不可预测。在这种背景下,整个企业竞争规则和竞争方式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大调整。针对巨变环境的动态战略模式开始跃居时代的主题,新的战略管理理论迅速地腾空而起,传统的竞争战略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由于过分关注环境而忽略了企业的内部能力问题,受到攻击。而新的战略管理模式,譬如资源理论、能力理论等等,开始成为战略管理皇冠上的明珠。平心而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幅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暂且不说战略管理,就是许多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棘手了。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利用内部资源,动态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企业战略模式成败的关键因素。其实,这点正是安索夫一直在反复强调的,必须根据环境动荡的程度保持企业战略的可调整性—这个观点不正是动态竞争战略阶段的战略家们孜孜以求的吗?确实,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企业的战略调整能力要比预测和计划更为可靠。这个观点早在1988年出版的《新公司战略》中,就已经作为安索夫“柔性战略理论”提出并进行系统的阐述。后来,这一思想得到新一代战略研究者的进一步阐发。根据柔性战略的观点,在动态环境中创造一个具有动态回应能力的组织,可以获得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构造出与传统战略完全不同的战略逻辑。安索夫把柔性区分为两个方面:外部柔性(external flexibility),即基于产品-市场投资多样化的模式手段,而内部柔性(internal flexibility)是基于资源流动性的手段。他指出,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战略的柔性(flexibility),以便获得战略的适应性(adaptability),从而确保战略管理过程中不出乱子。1998年,荷兰战略研究学者Volberda(1998)在安索夫基础上,从建立柔性组织的角度发展了安索夫的战略理论。他认为,内部柔性主要是组织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而外部柔性是组织影响他们环境以及因此而减少组织危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Volberda(1998)构造了自己的组织柔性理论,为企业在动态竞争条件下的战略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如契约理论、激励理论、不对称信 息理论、战略联盟理论使得管理学家可从企业内部寻找企 业业绩的理论解释。
2. 日本企业得成功使人们感到内因在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1980年代以后, 许多企业感到无法在众多领域里 成为世界级竞争者,纷纷清理非核心业务,出现“归核化” (Refocusing)趋势。
1. 理论假设
产业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均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梅森(E.S.Mason):1938年在哈佛成立了一个产业组织
研究组。
贝恩
:梅森的研究生。
波特(M.Porter)
他们的核心思想:企业战略必须与其环境相联系,而
行业则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环境,每个行业的结构又决定
了企业竞争的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的利润水平。
市场结构→战略+策略→绩效+竞争地位 这跟S-C-P分析框架由惊人的相似之处。 也有些学者把PIMS归到战略规划学派。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二)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 迈克尔·波特于1980年、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了
《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 部巨著,奠定了他在战略管理中的大师地位。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要点: ①创立了行业结构分析的哈佛广场模型(五要素分析) ②总结了三种企业一般竞争战略,后又归纳四种战略 ③提出“脚踏两只船战略必然导致低利润” ④针对后人对其理论缺乏对企业内部因素的考虑指出,
基于以上因素,战略学家纷纷从适应环境的战略分析 框架中跳出来,转向寻找有吸引力的产业,从成本和产品 差异化上来寻找竞争优势,出现了SCP、PIMS及波特的 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的战略新范式。
产业组织学派范式是一个跳跃,与三安范式并无逻辑 上的联系。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一)S-C-P与PIMS为新范式提供了可靠工具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 进
2020/11/19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一、战略规划学派 耗子问猫:“请问我该从哪走?”群猫回答:“这要看您想 到哪里去。”
战略: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决定行动方向。 耗子再问:我该怎么走?
属规划学派的猫甲:你应先订好计划再走。 属适应学派的猫乙:你可摸索着走吧,有错就换一条路。 属产业组织学派的猫丙:你为什么要去那?是否换一个目的地。 属资源基础学派的猫丁:你应先培养走路得能力,然后再去。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二、环境适应学派与逻辑改良主义
背景:1970年代,世界经济环境大幅变化(73年石油危机)打 破了三安范式的基石:环境可预测性。
产生:三安范式(战略规划学派)是以未来可预测为前提的, 1970年代以来的动荡环境动摇了企业组织对战略规划的 信仰。而以环境不确定为基础的“环境适应学派”应运而 生,这一学派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即最合适的战略 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三、产业组织学派——战略新范式
1970年代末期及至198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形态发生 了非常大的变化,其标志是: ——市场结构越来越集中,产业组织的力量超越政治、经
济环境的力量。 ——大企业在行业内形成垄断,自由竞争转向垄断竞争。 ——产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导致行业进入障碍加大。 ——成功的企业大多来自有吸引力的行业。
在《竞争优势》一书提出了“价值链分析”。 ⑤波特分析了进入壁垒和移动壁垒的构筑方法。 ⑥波特提出战略行动方向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三)产业组织范式的局限
1. 芝加哥学派的质疑 行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价格是否呈正相关? 贝恩认为:行业集中度提高,但芝加哥学派的重要
人物布里曾(Y.Brozew)则否定了这一断言,从而从根 本上动摇了产业组织范式的基础。 2. 批量顾客化(mass Customization)对“战略选择不能
伊丹敬之认为战略成功的本质在于战略的适应性。
钱德勒(A.D.Chandler)的著名观点:“组织结构随
战略而改变”(Structure follows Strategy),钱德勒认 为
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即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则应适Fra bibliotek企业战略的改变。
本质上,环境适应理论是一种进化观,它的核心是
2. 环境适应学派带有浓厚的生态类比色彩,这种战略思想 把企业的战略看成是:设计一种生存在某种环境的动物。 这种生态类比思想产生一个悖论,即奥斯伯恩定律 (Osborn)起作用:高度特化和最完善适应的动、植物类 型必将归于消灭。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3. 环境适应学派缺少有效的分析工具,人们觉得适应学派 的思想有道理,但却无法操作。 适应学派只强调要求组织采用适应性的态度对待环境,
脚踏两只船”的质疑。 批量顾客化方式通过零存货降低了成本,同时通过
个性化,差异化的生产满足了顾客的需求。 3. 1990年对美国西南航的研究发现同行业不同业间的业
绩差异远大于行业间的差异,使产业组织范式的着重 于对行业的选择而轻视对企业内部因素分析的重点陷 入窘境。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四、资源基础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2. 自然选择与适应进化论
林德布罗姆的“摸着石头过河”(Muddling Through)
沃特斯(J.Waters):应急战略(Emergent Strategy)
明茨伯格等都认为战略是意外的产物,是企业应对环
境变化所采取应急对策的总结。总之,管理不确定性成了
企业的核心能力。
(三)战略规划学派批判
致命弱点: ①假设环境可预测: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 ②要确定明确的目标:企业往往对目标模糊化 ③注重现有资源与未来资源匹配:没有创新意识
明茨伯格(H.Mintzberg)指出: 在现有的战略规划思想中强调企业作为一个游戏规则
接受者(Rule taker)在产业中竞争,很少强调如何刻意 去培养企业某种能力来赢得竞争优势;战略规划学派也不 注重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培养,对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打 破游戏规则来获得优势没有提出有效的建议。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2. 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 两维:重要性和紧迫性——用以评价环境事件 策略组合:
①影响大,紧迫性强——深入分析并制订战略; ②影响大,紧迫性弱——监控、分析、应变; ③影响小,紧迫性强——监控 ④影响小,紧迫性弱——监控与分析 3. 脚本分析(Scenario Analysis) 确定脚本:对环境变化做出评估 制定脚本战略:应对脚本制定应对措施 估计脚本发生可能性: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悔过分析(Regret Analysis):试错
商业机会
公司资源
战略
基本工具:伦德(learned)等的SWOT分析 波士顿矩阵(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atrix)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三安范式的理论依据:
资源配置不仅是社会的任务,也是企业等经济组织的
任务。经济组织的战略任务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也就是
资源与机遇的匹配过程(match)
低
销
售 (Cash cow)
(Dog)
增
奶牛
瘦狗
长 (Star) (Problem Child)
率
明星
问号
高
市场份额
低
明星业务:一体化,市场与产品开发 问号:市场渗透、产品开发、市场开拓 奶牛:相关多元化,可能衰退则马上收缩、剥离 瘦狗:清算、剥离、收缩 另外还有SPACE矩阵、IE矩阵等。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一)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 奎因(J.B.Quinn):提出逻辑改良主义(Logic Incrementalism)
奎因认为:决策者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及未来环境变化的不可 测性,所以他会自觉地去尝试获取环境的相关信息,他还会让最 初的承诺保持为初步的、框架式的以接受未来的修正。这种渐进 改良有助于消除局限性,有助于形成共识,从而实施其战略。
格政策》一书指导下,于1959年出版了《产业组织》,第 一次提出S(结构)-P(绩效)分析工具,而后谢勒 (F.M.Scherev)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与绩效》, 确定了S-C-P框架。
他们的重点是:大多数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 构决定了厂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决定了企业的业绩。
哈佛学派的上述观点遭到奉行经济自由主义的芝加哥 学派的猛烈抨击,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集中度高是组织经 营绩效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两种学派都注重哪些因素决定了市场组织间的效率差异。
(二)环境适应学派的分析工具
适应学派的重点放在对不确定性环境的分析上,它最 具代表的思想是“试错性”。 1. SMFA法
S(Scanning)审视:早期讯号、预警 M(Monitoring)监控:观察趋势 F(Forecasting)预测: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 A(Assessing)评估: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SMFA法强调动态分析,不断修正:环境的机遇代表 可能,环境的威胁是潜在的约束。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3. PIMS
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y 是哈佛大学市场营 销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这种方法列出37个战略要素:市场份额、营效开支、 产品质量、R&D开支、投资密度等等。他们认为:企业 的业绩差异的原因80%以上可由上述因素来解释。 PIMS的战略分析框架:
而对企业究竟要如何选择行业,如何积累和形成持久竞争 优势,如何与同行竞争,针对不同的环境应采取何种对策 等都没有予以回答。
而此时已进入1980年代:企业对多变的环境已有了一 定程度的适应,企业家们越来越发现市场结构对企业盈利 影响巨大,同时哈佛大学市场营销研究所开发了分析工具 PIMS(Profit impact of marketing Strategy)及SCP分析 框架(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使得战略的研 究有了一个提高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