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下)
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的过程、现状及趋势研究开题报告
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的过程、现状及趋势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因此,对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的过程、现状及趋势进行研究,对于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变动过程、现状及趋势,具体目的如下:1. 原因分析:通过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的原因,掌握流动人口(包括农民工、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的主要动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
2. 现状描述:对当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就业状况、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现状,为城市管理提供参考。
3. 趋势预测:通过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的原因分析。
面的现状分析。
(3)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化趋势的预测分析。
2. 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对相关的学术论文、政府文件、统计数据等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2)实地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就业状况等具体情况。
(3)统计分析法: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流动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就业状况、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
四、研究计划1. 时间安排本次研究预计于2022年10月开始,历时6个月。
2. 研究步骤(1)文献调研和相关材料收集。
(2)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
(3)数据统计和分析。
(4)撰写研究报告。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的过程、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2)对流动人口(包括农民工、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的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农民工第十一篇: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韩嘉玲调查说明研究目的: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已经持续十余年,在庞大的流动群体中第二代移民已然出现,但是除了报刊的一些简要的报导,学术界对这个群体的关心与研究是非常有限的。
据1997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外来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北京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已达285.9万人,其中在京居住的外来人口229.9万, 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21.18%。
其中0-15岁儿童162,030人,占外来人口总数7.05%,6-15岁适龄儿童66,392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2.88%。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的中心,在产业结构上,服务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北京的流动人口多从事第三产业,多半集中在建筑、商饮、服务等行业。
特别是个体小商贩,以工时长为特点,一般需要两个劳动力相互轮替,因此以家庭流动为主。
这与珠江三角洲以加工出口区为类型的劳动力需求,有很大的差异。
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的调查显示,(1)纯外来人口的家庭户占外来人口总比重的32.84%,由此可见北京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较大;(2)滞留时间长,且具有“移民”倾向。
有近1/5(19.42%)的外来人口在京居住时间已超过3年,约1/10(10 .4%)的人口居住时间长达5年以上。
这就使得这一群体第二代人的成长及教育凸现为十分突出和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一直扮演着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城乡发展、控制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的角色。
1979年以后,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虽然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浅析北京外来务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摘要]:报告显示截至 2009 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总数已达 1972 万,其中北京的户籍人口 1246 万,登记外来务工人口 763.8万人,如果算上未登记的外来务工人口,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口总数已接近或超过 1000 万人,成为我国外来务工人口数量最多的特大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以至于北京城市外来务工人口越来越多,则造成外来务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的问题,尤其是国家义务教育问题,如教育机会不均等,情感教育的匮乏,家庭教育的缺失等,我们须从政府、学校、家庭等方面来探寻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途径。
北京市的人口仍将处于一个较大规模增长的态势,在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严加控制不是解决北京市人口问题的有效办法,应该随经济社会发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逐步化解人口难题。
对于北京外来务工人口的子女来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教育,而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还不能与城里的孩子拥有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因此,城市外来务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日益引起政府和有关专家的关注。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浅析北京外来务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一、北京外来务工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外来务工人口子女是城镇化经济飞速发展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群体人口数量多,分布区域广,其中学龄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内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外来务工人口子女教育保障的政策和法规,特别是目前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得北京地域外来务工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毕竟政策的出台不等于能及时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目前为止,外来务工人口子女的教育状况还是不尽人意,其教育问题一直没有获得较好的解决,北京城市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仍属于低水平。
二、北京外来务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遇到的问题(一)、教育机会待遇均衡衡量教育平等问题的重要标准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上,北京外来务工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直接反映出这一群体受教育的平等权益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作者:赵卫华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11期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学者们普遍认为,流动人口子女既包括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还包括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
流动人口子女的年龄范围主要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为6-15周岁的中小学生。
本文所讨论的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指的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西安上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就接近15万人。
这样一个不小的数字,必然会给当地的社会管理带来一个现实的、严峻的问题:政府部门如何合理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部门如何使流动人口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稳定流动人口?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客观环境较差第一,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在受调查的流动人口中,具有小学学历的约占14%,具有初中学历的约占67%,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约占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不到1%。
这一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基本集中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因此,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知识水平不高,无法顺利辅导子女的功课。
第二,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
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非常单一,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其次为医疗消费,至于文化消费、娱乐消费几乎没有。
由于他们大多挣钱十分艰辛,在生活中精打细算也只能满足温饱,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就更少了。
第三,流动人口照顾子女的时间有限。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不固定,他们为了赚取加班费,普遍倾向于长时间工作,有的甚至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8小时以上。
因此,他们与子女的交流时间十分有限。
这些客观因素实实在在地制约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效果。
2.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观环境较差第一,流动人口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很大。
在调研中,当问到“如果有一天您的收入不再承担得起孩子上学时,您会怎么办?”有55%的家长表示说什么也要让孩子上学,有43.4%的家长表示尽量让孩子上学,只有1.6%的家长表示实在不行只有不让孩子上学了。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一、引言改革开放30年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乡城之间、城际之间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呈现出总量迅速增长和在城市居住时间不断延长的主要趋势,大批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已经不再仅仅是追求生存收入、获取务工回报为目标,而是渴求享受正常家庭生活、渴求子女受到良好教育的新移民群体,流动形态日益呈现出家庭化的主导模式。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的抽样调查,与配偶共同外出的核心家庭迁移已经占到流动人口总数的56.2%。
因此,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面临着教育、生活习俗、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
对于流动人口来说,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子女入学教育问题。
但是在现阶段,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往往成为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的最大影响因素,因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矛盾引发了社会广泛而持久的关注。
进入2010年以后,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状况究竟怎样?又有什么新问题?中央和各地政府的政策是否得到了彻底而认真地执行?“边缘儿童”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就读,是否还需要缴择校费?如果需要,那平均费用又是多少?其父母户籍分别为农业和非农户口的儿童,受教育状况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又有哪些表现?又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让流动人口子女实现享受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待遇?这些都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地区性的调查研究显著多于全国性的研究,导致对流动人口子女状况的研究呈现“地区碎片化”,全国性的抽样调查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使用了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5月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调查数据,调查依托国家人口计生网络,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大连、西安、郑州、武汉、成都等全国106个城市展开。
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式进行抽样,并采用“与流入人口规模成正比”的抽样方法,即一个城市内流入人口越多的乡镇街道,其被抽选中的可能性越大。
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伴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大潮,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而在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现大部分流动家庭的家长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很多家长明确表示“自然成长”,出现“养而不教”的现象。
有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调研分析:家庭和外部两大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的主因。
一、家庭因素1.家长学历不高,不能处理好孩子的学习问题。
从现有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基本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2.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
在调查中,有65%的父母一天工作要10至12小时。
这是流动人口迫于为追求更多收入,延长劳动时间是必然的生存选择。
二、外部因素1.学校教育机会缺乏。
学校教育机会的缺乏,包括客观上不能上学和主观上不愿上学两种情况。
客观上不能上学,就是指无校可上。
主观上不愿上学,指的是流动家庭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送孩子上学的情况。
2.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
首先,流动家庭聚居区对家庭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方面,同老乡住在一起会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对于那些因为方言口音而难以同当地人交流和感到受当地人歧视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言尤有裨益。
另一方面,同当地居民住在一起则使流动家庭特别是其子女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由于流动家庭居住地方经常变动,带来社区环境的经常变动,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对于许多流动家庭来说,城市生活是不稳定的,他们居无定所,面对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和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社区环境。
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其子女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往往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这也导致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着父母的迁移而换了一所又一所学校,因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本文旨在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浅谈。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1. 学籍问题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学籍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一般没有在当地的户口,导致他们的学籍管理比较复杂。
在面对学籍问题时,有些家长会选择让孩子退出学校,或者在移居的新地方重新报名,但这两种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在教育上的中断,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2. 教育水平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水平问题。
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因为频繁地换学校,导致他们的教育水平不稳定。
他们可能无法跟上学校的进度,甚至会出现重读的情况。
同时,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语言、文化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对其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3. 教育资源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资源供给都不够充分。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子女无法享受到与当地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比如,在校外就医、享受社保及在公立学校就读等方面的限制。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趋势1. 教育集聚区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教育部门开始积极推广教育集聚区建设。
教育集聚区是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所设置的特别区域,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供学籍管理、入学、课程和教材统一配发、教育质量监管等一系列服务,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够顺利地接受教育。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教育集聚区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水平。
2. 鼓励创新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也面临着充满机遇的时代,教育创新被视为突破现有困境的重要途径。
各地也在推广新型教育模式,比如“云教育”、“区块链认证”、“线上课程”等,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3. 增加宣传力度随着人们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流动人口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随城市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增加,以家庭模式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因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开端,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还因为家长对孩子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及的。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1]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2.6亿,随迁子女数量有3600万,他们当中,2.94%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尚不能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接受义务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为探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组织人员,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家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辖区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6个社区周边的17个门面房、3个工地380名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调查对象来源于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辖区内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老师或校长3名,流动人口学生家长90人;南京湖南路街道6个社区周边255名平均年龄38岁、平均来宁打工时间2019年的17个门面房业主,3个工地工人。
1.2 资料来源(1)调研人员对相关人员的采访记录;(2)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见附录);(3)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政策法规;(4)查阅相关文献。
1.3 方法(1)随机抽样:在辖区学校中随机选取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最为繁华、人口最为密集的社区周边随机选取了多个门面房业主和工地工人,以此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2)个别访谈:采访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学生家长,深入学校、社区专访和体验生活。
(3)问卷调查:按照附录中的问卷对6社区周边255名门面房业主及工地工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到子女所处或停留的教育阶段、子女各学习阶段在哪种类型的学校就读、对子女上学的关注程度、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等方面。
关于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调研报告范文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部分子女随之进京学习、生活。
据了解,2000年, XX市适龄入学的流动人口子女数是9.8万,xx年增长到24万,到xx年9月已经到达37万。
[1] 可以看出,XX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一直大幅度上升,预计还将会进一步增长。
流动人口子女在北京就学的主要途径是公办学校和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xx年9月25日XX市教育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显示有63%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北京公办学承受义务教育,也就是说还有超过30%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就学。
[2] 至xx年底,有56所XX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经过批准,到xx年增至63所学校获得批准,目前还有相当多的学校未经过批准。
政府一直在积极努力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教育权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扶持和改善打工人员自办的学校。
但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上都很难和公立学校相比照,直接导致学生教育平安无保、教师权益难保、学校有苦难言、社会又不理解的为难境地。
为深入了解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于xx年8月—xx年1月开展了专门调研。
调研回收有效样本1055份,包括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41份(其中具有办学资格的学校20份、没有办学资格的学校21份),教师442份,学生291份,家长281 份。
调查范围涉及丰台、朝阳、海淀、昌平、石景山5个区县。
承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已获批和未获批的学校各占到50%左右。
调查采取了入校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缺少平安管理意识。
1、办学条件比较简陋,平安隐患多。
本次承受调查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办学条件简陋,校舍、卫生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平安隐患。
大部分学校能够清楚的知道有关学校办学标准的政策,但是对于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知晓率却不高,学校开展缺乏规划和有效管理。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中谋求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移民风潮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由于许多流动人口家庭并没有稳定的居所,子女经常需要换学校,这给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缺少稳定的学习环境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可能面临着频繁的搬迁。
这会导致他们的子女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无法连续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优越,然而,流动人口通常会选择居住在城市的社区和村庄,但是,这些地方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比城市更加优质。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往往会受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
三、顶层设计不健全与固定居住人口的子女相比,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不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基础教育保障。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困难。
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案:一、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针对流动人口的子女,需要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他们提供教育保障。
教育部门需要积极扶持和资助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确保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应该将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根据流动人口的需求,设置特别的学习机会,降低学费标准,加强特别扶持政策。
三、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学校管理的监督,确保学校能够落实教育权益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管理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情况,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和学生分配工作。
四、提升师资水平除了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外,提升师资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环。
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
经济研究导刊
E 0N0MI S RCH C C RE EA GUI E D
No 1 2 0 .9. 01
总第 9 3期
S n 1 .3 e a 9 No
关于北京 市流动儿 生 受 状况问 童的 存及 教育 题
范 荔, 王乃茜 , 郁利燕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 10 8 ) 0 0 1
( ) 三 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与城市儿童相 比较为恶劣 1流动儿童难 于进入北京市公立学校就读。 . 首先, 流动儿 童进入公立学校 时必须提交证明材 料, 没有证明材料或证 明 材料不齐全的流动儿童无法在公立学校入 学。2 0 02年《 北京 市对流动人 口中适龄儿童 、少年实施 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 中第 6条规定 , 流动儿童少年须持其父母在本市 的暂住证 和 外来人员就业证等证明材料在所在街道办事处或 乡 ( ) 镇 人
抑郁感均高于本地常住儿童 。并且 , 反映孤独感分布状况的 标准差表现为流动儿童数值低于本地常住儿童的 , 说明流动 儿童的孤 独感分布较 为集 中【 0 8年“ 京市 教育 科学规 3 I 0 。2 北 划” 课题 组对北京市 8 6名流动儿童和 3 9名城市儿童进 行 0 1
因为它不仅关 系着流动儿童 的生 存权 益保障 , 关系着 更 北 京市社会经济 的健康 、 稳定 、 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
一
,
问题 行为调查显示 , 流动儿童的 内、 外化问题行 为显 著高于 城市儿童 。
( ) 二 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状况差于城市儿童 由于流动儿童家长难 以及 时获得预 防接种信息 , 对计 划 免疫重要性的认 知程度也较低 ,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状况远 远落后于城市 户籍 儿童 , 建卡( ) 、 证 率 免疫接种覆盖率相 对
在京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习状况与期望调查报告(下)
良好 , “ 升 学压 力太 大” 和“ 学 习成 绩不 理 想” 是 流 动 青 少年 学 生在 目前 所 在 学校 学 习 中遭 遇 的 最
主 要 的 困扰 。“ 课 题 组” 根 据调 查 结果 进行 了相 关政 策 思考 。 [ 关键词] 流 动人 口; 流 动儿 童 ; 中、 小 学生 ; 调查 ; 政 策 [ 中 图分类 号 ] D 6 6 8 [ 文献 标志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4 9 1 7 ( 2 0 1 3 ) 0 4 - 0 0 9 7 — 1 8 好 的分别 占 2 0 . 0 %和 1 8 . 8 %, 高 于朝 阳 和 丰 台 的
[ 摘 要 ] 随着 流动人 口尤其 是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流 入 城 市 , 流 动 儿童 的 数 量也 在逐 年增 加 。 为 了把握 流 动人 口 中的 中小学 生的基 本 状 况与 未来预 期 , 为北 京 市委 、 市政 府制 定 流 动人 口的 相 关 政 策提 供 决 策依 据 , “ 北京 市流 动人 1 : 7 生存 状 况与 未来预 期 ” 课题 组对 北 京 市 l 0所打 工 子 弟 学校 的1 2 9 6名 学 生进行 了随机 和 集 中走 访 , 通 过 问卷分 析认 为 : 流动 青 少年 学生在校 学 习与 适应情 况
学生 ( 表 1 ) 。
表1 被 调 查 中小 学 生 分 行 政 区 主动 向 老 师 问 好 的情 况 ( N= 1 2 4 0 ) 单位 : %
三、 与 老师 和 同学 的交 往 、 互动 情 况
( 一) 与 学校 老 师 的 交往 、 互 动
1 . 8 0 % 以上 的被 调 查 学 生在 校 园 遇 到 任 课 老 师 时每 次都 会 主动 向老 师 问好 尊 重老 师是 对 每个 学 生 的基 本要 求 , 而见 到老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我从小是没有哥哥弟弟的,家里面清一色的女孩子,所以每当听别人谈起自己的哥哥、弟弟时,内心又是羡慕,又是妒忌。
高一的时候,我意外地有了一个弟弟,这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
这个弟弟其实只是我父亲朋友的儿子。
父亲的朋友是xxxx人,在xx从商。
由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子女是无法在xx正规学校正式注册入学就读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获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拜托我父亲把他的儿子公证为自己的干儿子,从而获得担保,以此来取得进入xx 名牌学校的“敲门砖”。
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埋下了对xx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体制不公正问题的怀疑的种子。
此后又亲眼目睹了父亲的一些来沪工作的外国朋友为自己子女的教育奔波忙碌、四处求人的辛酸苦楚,于是对xx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问题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但真正触动我去进一步深入对这样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调查和探讨的,是一次偶然的支教的经历。
虽然曾经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支教对象的情况,可真正目睹和经历了却依旧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那是一个用小小一块不足百平方米的空地作为操场,有着十几个如同防空洞一般晦暗拥挤的教室和明媚笑容的学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坐落在曲折的小径深处,和周围林林总总的房屋混杂在一起,一点儿也不起眼。
走进一个高年级教室,发现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各个手里捏着牌,凑近一看,竟然是“斗地主”。
在场的老师很尴尬地向我们解释说,由于近期操场维修的缘故,下课以后就不允许学生去操场活动,但打牌这样的事学校是明令禁止的。
我们佯做理解状,内心却忍不住犯嘀咕: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竟是如此低俗而单调,社会上的低级趣味竟是如此猖狂地侵蚀着他们的校园文化。
上课铃响了以后不多时,一个其他班级的同学冲进我们所在的教室,慌慌张张地对我们身边的教导主任说,老师,教室里没人上课,同学们乱作一团,现在怎么办?教导主任显出为难的样子说,老师不在,我也没辙啊,你让大家先自习吧。
小小一件事,却反映出学校管理体制的松散,让人忍不住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增加对特殊儿童家庭的经济补贴,提高其生 活水平;家长参加专业培训,学习特殊儿童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各界 联合起来,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五、结论
本研究对北京市特殊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改善特殊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根据调查,北京市流动儿童数量逐年上升,至2021年已达到近百万。其中, 大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2、入学政策
根据调查,北京市对于流动儿童入学有“五证”要求,即适龄儿童父母及其 他法定监护人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 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 证明。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报告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
03 三、调查结果
04 四、对策建议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的数量迅猛增长。 随之而来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根据我国 国情,国务院于2001年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流入地城 市政府承担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并要求以公办学校作为招收流动儿童的主 要渠道。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现状,提出 改进的建议,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谢谢观看
3、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尽管北京市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尽管“两为主”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但仍有一些地区的公办学校 对流动儿童的接纳程度不高。此外,一些流动儿童家庭可能因为经济困难、工作 繁忙等原因无法满足“五证”要求,导致他们无法享受义务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这其中包括农民工、外来务工者、居住在城市的农民等等。
他们带着自己的家庭来到城市,但由于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的正规学校就读,而是只能去参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通常是民办学校,提供基础教育的课程,但是往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这些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差。
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里往往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无法全面融入学校和社区。
为了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我进行了一项调查。
我选择了一所位于北京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查了20名学生和10名家长。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他们在学校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学生们以为他们只是在这所学校里暂时学习,他们并不觉得这里是自己的学校。
家长们也表示他们担心孩子们无法融入学校和社区,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为了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状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增加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补贴,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和提高师资力量。
政府还可以与公立学校合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给这些学校,确保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这些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认同感。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
社区和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
社区可以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资源给这些学校,同时也可以组织志愿者和社区活动,增强对学校的支持和关注。
家长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会和相关活动,与教师和其他家长合作,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区氛围。
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归属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状况调查
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状况调查孙磊;纪颖;王燕玲【期刊名称】《中国健康教育》【年(卷),期】2014(030)011【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不同学校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方法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2个区的8所小学,对4~6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共4088人进行问卷调查,对24名校医和班主任进行访谈.结果 5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自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一般,户籍小学优于打工子弟小学.户籍小学家长健康知识和行为指导率高于公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后者又高于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公办打工子弟小学老师的指导率最高;家长和老师在用眼姿势和时间方面的指导情况最好,刷牙方法时间和带孩子体育锻炼指导率偏低.34.1%的民办打工子弟小学表示没有上过健康教育课,这些小学健康教育老师、课时频率和资料都不固定,没有常规体检和健康档案.结论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健康教育的需求较大,疾病预防和饮食营养方面的需求远高于疾病治疗.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时间和教师配备需要规范,特别是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学生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总页数】4页(P990-993)【作者】孙磊;纪颖;王燕玲【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19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3【相关文献】1.北京市西城区小学生及家长营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J], 赵芳;刘嘉;张楠;杨春雷2.北京市昌平区小学生、幼儿家长、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调查 [J], 贾培;王秀云;蔡利国3.被围困的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期望——基于北京市C区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J], 吴存玉;汪淳玉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状况调查报告——以宜昌市为例 [J], 陈启新;雷国营;覃军;刘立丹5.北京市中小学生家长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与性教育态度调查分析 [J], 刘艳君; 上官芳芳; 王怡; 盛雪竹; 张玫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上)
Investigation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Beijing and His Children's Educational State 作者: 李雅儒[1];孙文营[2];阳志平[3]
作者机构: [1]首都师范大学'两课'教学研究部,北京,100089;[2]北京市农工商总公司职工大学教学部,北京,100076;[3]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8-122页
主题词: 流动人口;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户籍;打工者子弟学校
摘要:本研究揭示了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基本分布、受教育状况、教育需求及其实现机制.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存在着巨大的教育需求,但是由于涉及到义务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以及教育成本等各方面问题,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调查结果出发,我们针对如何建构一个合理的、灵活的流动人口教育体系提出了建议.。
外来人口子女教育调研
外来⼈⼝⼦⼥教育调研近段时间,⼩编听说了有许多的朋友有这样的疑问,外来⼈⼝⼦⼥的教育调研情况如何?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家通过本⽂的介绍可以获悉哦。
店铺⼩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有关政策和规定,提供给⼤家作为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近来进城务⼯⼈员⼦⼥教育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推进,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学杂费政策的实施,进城务⼯⼈员⼦⼥的教育加上了“保护伞”。
但学校教育的现实情况使这些措施难以落实,主要原因是政府资⾦投⼊不⾜。
据我们的统计,北京进城务⼯⼈员随迁⼦⼥63%在公办学校就读,37%在进城务⼯⼈员⼦⼥学校就读;上海49%在公办学校就读,51%在民办学校和进城务⼯⼈员⼦⼥学校就读;⼴州35%在公办学校就读。
如果按照⽣均经费计算的话,北京市进城务⼯⼈员随迁⼦⼥的教育⼀年需要投⼊7.3亿元,缺⼝资⾦怎样弥补?此外,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公办学校出现结构性不⾜,没法容纳那么多学⽣。
北京有的公办学校条件还不如⼀些进城务⼯⼈员⼦⼥学校,也没有很好地依靠当地公办教育资源来⽀持进城务⼯⼈员⼦⼥学校。
这就牵涉到怎么扶持民办学校的问题。
在隐忍⽽⽆声的困境⼉童背后,是他们隐忍⽽⽆声的⽗亲母亲。
究其实,这些“钟摆式⼉童”的⽣存窘迫,是其⽗辈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所派⽣出来的结果。
因为⼤多数“钟摆式⼉童”的⽗母都拥有同样的⾝份——农民⼯⽬前,⼀些农村学校的硬件⽔平和管理⽔平偏低,安全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农村寄宿制学校要严格实⾏夜间值班和巡查制度,对学⽣进⾏安全指导和管理,增强安全防范能⼒。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作的指导,根据寄宿⽣⼤量增加的实际情况,真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的安全。
外来务⼯⼈员⼦⼥教育问题确实很严重,他们不仅⽣活的不好,⽽且还要⾯对很多问题,⾐⾷住⾏等等。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续)
作者: 韩嘉玲
作者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100084
出版物刊名: 青年研究
页码: 10-18页
主题词: 北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调查;教师流动
摘要:在我们的学校问卷调查中,5%以上的学校都有搬迁的经历,最多的曾更换了4次校址,几乎每年搬迁一次.原因是随着学生的扩增及北京城市的扩建、改造、拆迁,流动人口不断地向四环路之外迁徙,主要以满足外来人口中的低收入人群的流动人口儿童的学校也四处漂泊,而且有不断向外搬迁的趋势,有的已经迁移到远郊区县如昌平、大兴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2003年第2期(Social Sciences Edi tion)(总第151期)教育问题关注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下)李雅儒1,孙文营2,阳志平3(11首都师范大学/两课0教学研究部,北京 100089;21北京市农工商总公司职工大学教学部,北京 100076;31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北京 100084)中图分类号: G5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3)02-0110-05收稿日期:2002-03-18作者简介:李雅儒(1957-),女,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两课0教学研究部教授。
孙文营(1973-),男,北京市农工商总公司职工大学讲师。
阳志平(1980-),男,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咨询师。
三、问题与建议(一)问题通过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我们认为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如何保证流动儿童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如何针对流动成人提供有效、现实的继续教育体系支持。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前者,而对于后者的研究较少。
实际上,我们认为两者在深层上反映的都是一个/教育边缘化0的问题,从调查结论出发,我们也发现两者是互动的。
教育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更应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机制的建立入手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的、灵活运作的针对流动人口的教育体系。
同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户籍制度和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等造成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显性因素的探讨上,我们还要看到,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也是造成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与近年来一系列热点问题,如素质教育、大学扩招的研究相比,对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边缘状态。
据张斌贤研究表明,不完全统计,1997-200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文献大约有20-30种[1]。
这与诸如素质教育、大学扩招、中小学学业负担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相去甚远。
在某种意义上,以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为典型代表的弱势群体的教育边缘化问题正在凸显。
1.教育公平意识的边缘化从儿童权利的角度看,我国的5义务教育法6、5未成年人保护法6等法律明文规定: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
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就制定了5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施行)6,表明国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1998年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5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暂行办法6,在该办法中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作了规定,主要规定如下:#在户口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在户口所在地入学。
户口所在地无监护条件的,在流入地入学。
110#流入地政府负责管理流动儿童的教育,流动儿童入学以在公立学校借读为主。
#经流入地县级以上政府审批,允许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办流动儿童学校或简易学校。
#公立学校招收流动儿童可以收取借读费,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收取高额费用。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地方政府特别是流入地政府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其精神要义。
部分人认为流动儿童要/流动0回原籍或/流动0到其他地区而有意识地拒绝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如果把这一问题解决好了,就会使更多的农民到城市中来,这不利于城市的管理和稳定。
基于这种认识,有些地区至今未能出台与国家教育部文件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缺乏长期的考虑和积极妥善的安排。
我们认为这样做未免太狭隘。
我们不能为了城市管理的方便而让这些无辜的孩子作出这样沉重的/牺牲0。
如果不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不但会耽误一代人,也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不利。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一些措施开展对外来人口中少年儿童的保护工作。
2.教育机构设置的边缘化从全国目前的情况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主要有6种模式:(1)进入流入城市的公立中小学在流动人口中,有一些人基本上融入了城市社会,比如有文化的高级打工者,一些外地在京从事商业活动的老板和一些在市区内从事服务业的老板。
这些人一般经济状况比较好,能够支付公立学校所收取的赞助费和借读费。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一些城市中小学阶段的生源不断减少,因而有能力接收外来人口子女入学。
(2)进入流入城市的民办学校流动人口中有一些人属于高收入者,他们经济上富裕,时间紧张,很多人把子女送入能够寄宿的条件好的城市私立学校。
据调查在北京市进入民办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只占3.5%。
(3)进入流动人口自己办的打工者子弟学校打工者子弟学校是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和争议最多的学校。
这类学校一般都办学条件比较差,师资水平低,很多城市视其为/黑校0不予承认,并予以取缔。
北京市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大部分在打工者子弟学校就读。
(4)城市政府为流动人口子女办的学校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多,在城市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流动人口聚居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相对比较集中,如何让这些人也能受到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和公平的问题被逐步提了出来。
逐渐出现了一些由城市政府兴办的打工者子弟学校,这些学校与城市公立学校一样,有正规的校舍和教师,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这其中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专门在流动人口聚居区为流动人口子女建立的学校,比如乌鲁木齐市的第56小学。
另一种是政府把原来的城市学校改为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
比如北京市石景山区为流动人口开办的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
2000年9月,北京市第一所/外地来京人员子弟学校0在石景山区成立。
这是北京市首家由政府出资为外来人员子女创办的学校[2]。
(5)公办学校招收流动儿童随着人口高峰的过去,城市小学也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一些公办学校教室出现了富余,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政府开始考虑如何利用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北京市宣武区指定红莲小学和广安中学两所学校有计划地接收流动儿童就读。
收费标准严格按照市教委有关规定,不收一分赞助费,小学借读费每人每学期600元,中学每人每学期1000元。
对每月人均生活费低于340元的外来人口子女,由父母所在单位或居委会出具证明给予减免照顾。
两所学校招收的外来人口子女均与北京孩子混合编班,同堂读书[3]。
(6)送回家乡学校有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无法解决子女的入学问题,特别是初中以上的学生,大部分都被送回家乡读书。
打工者子弟学校主要是小学,有些只有4个年级,是不完全的小学。
流动人口子女送回家乡,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与父母的分离,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其他亲戚家,在孩子小的时候与父母的分离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可能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对此尚未见到比较深入的研究。
如上所述,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我国的5义务教育法6、5未成年人保护法6等法律规定的儿童应有的权利,而现实的问题却是打工者子弟学校又不被纳入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的框架,处于一种灰色地带。
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机111构设置上来考虑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3.教育成本核算的边缘化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丰台、海淀、石景山区等数所打工者子弟学校。
所引起的思考应该说是深刻的。
从国家的政策看,如果流动儿童需要在流入地就学,就鼓励他们在公立学校借读。
但是实际执行中我们发现在公立学校借读的最大障碍是费用问题。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而言,以往的政策制定者在某种意义上,忽略了流动人口的教育成本。
值得庆幸的是,2002年北京市出台新的教育规定,开始调整流动儿童的收费问题。
2001年,北京市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目前有流动人口328余万人。
如果以流动儿童为2 -3%计算,就会有10万左右的流动儿童。
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北京市的打工者子弟学校有300余所,就学的学生总数为约3万人。
然而,在流动儿童中仅有12.5%的人进入正规学校,其中87.5%的孩子只有少部分进了打工者子弟学校,其余多数处于失学状态。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打工者子弟学校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国家教育部门的审批,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
北京市只批准了一所招收外来人口的学校)))北京化康寄宿学校。
该校的招生情况并不好,收费也不低。
大多数租用简陋的民房或废旧的厂房和仓库作为校舍,条件恶劣,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多漂移不定。
但是又必须看到,这些学校的存在毕竟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作出了贡献。
1998年初,北京市教委制定了5北京市对外来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讨论稿)6,但是并没有出台实施细则。
流动儿童进入北京市公立学校比北京市儿童要多交3种费用:¹借读费:北京市规定小学借读费480元/人学期。
º择校费(择校生教育补偿金):北京市规定1000元/人学期。
此项收费原本是针对北京市学生择校而设的,由于外来人口子女具备既是借读生,又是择校生的双重角色,所以以上二项收费属于规定收费。
»赞助费:原则上要求不超过收取小学生择校费的标准,一般由学校与家长协商而定,故无一定数,因校而异,因人而异,透明度较低,很难获得确切数目。
据有关资料表明,小学有70.3%的学校收赞助费,最高23万元,平均为1908元。
在5000元以下的占88.5%。
有的学校一次收齐,有的学校分学期收。
据大红门地区调查表明,收费在1000)5000元P年,占被调查人数的8916%。
而他们在原籍上小学费用一般在100)400元/年。
这些费用每年平均2000-3000元,而且往往要求几年的费用一次交清,正是这些赞助费成了低收入的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
目前打工者子弟学校的收费普遍比较低,平均费用约为400元,比北京市的正规学校低很多。
打工者子弟学校不仅收费低,而且收费方式灵活,大部分学校按学期收费,普遍允许拖欠学费,这是被外地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如何从法律以及经济体制上界定打工者子弟学校的地位是关系到这类学校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和最关键的问题。
4.继续教育的边缘化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逐渐为人们所认可,继续教育体制在城市日益完善。
然而,流动成人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忽略了。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即在京的流动成人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需求。
因为在打工的现实生活中,他们越来越体会到受教育的程度对于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的影响。
无论是年龄较大的,还是年轻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流动成人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
特别是在调查中有19.5%的人来北京的动机是因为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17.5%的人就是想通过打工继续赚钱,用以求学。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了这些人的梦想实现,其中近一半的人认为是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0,还有22%的人是因为/学习费用太高0。
同时有64.2%的流动成人愿意一边打工一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