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整合——以珠三角都市圈为例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协同发展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协同发展研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带,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七座城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和宁波等两座城市。
这个城市群依托发达的制造业和贸易业,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这里也是多元化融合的区域,包容着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人们。
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同发展研究也日益成为热点问题。
城市协同发展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
它指的是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实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互利共赢。
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城市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七个城市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比如说,广州是强劲的经济中心,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是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枢纽。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创新型城市,是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
而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周边城市虽然规模不如广深,但在某些特定的产业上也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
这些城市彼此之间的合作和衔接,不仅可以让经济实现高速增长,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和文化进步。
城市协同发展不只在经济领域中有用武之地,在环保、科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也非常重要。
比如说,城市之间可以联合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中心,共享清洁能源等资源。
在教育方面,城市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育经验和优势,建设共享的教育平台。
在医疗领域,城市之间可以集中力量打造医疗中心、研发中心等。
城市协同发展需要在政策层面做出规划和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加强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鼓励优秀人才在不同城市间交流和学习;提高城市间的交通流动性,建设良好的物流网络,加强对外交通的便利性。
政府同时也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公开城市资产、支出等相关信息,促进城市间的信任,增强城市合作的信心。
当然,城市协同发展也有一些挑战。
比如说,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和生成效应需要时间去培育、积累。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当这些方向相互融合时,如何保持城市特色的独立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构建与保障
的效 率 比较
市场机制 、 政府机制与社会 中介组织都是经济
收稿 日期 :0 9 0— 3 20 — 3 0
之间产业结构优化、 空间布局合理和资源配置有效 ,
即市 场 机制在 三种 机制 中是 最有 效率 的 。 虽 然市场 机 制是推 动大 都市 圈经 济整合 最有 效
基金项 目: 本文受广 东工业大学校博士基金 “ 大都市圈发展 的经济整合机制研 究—— 以珠三 角为例 ”0 3 5 ) ( 8 09 的资助 作者简介 : 王圣军(9 6 )男, 17 - , 湖南郴州人 , - 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博士 , 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研 都市圈经济。
摘要 : 市场机制、 政府机制和社会 中介组织在大都市 圈经济整合 中的效率和作用是有 差异 的, 单独依靠其 中的某种 机制, 很难实现大都 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功能。要实现大都 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 , 必须在完善和健全这 三种机制的 基础上 , 实现三者 的融合 , 三位一体” 即“ 。当然, 三位一体 ” “ 的大都市 圈经济整合机制要有效地运行 , 需要相应的制 度环境条件作保证 , 没有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制度保 证, 以实施。 难
・
5 ・
经济与管理 ( 月刊 )
20 年第 5 09 期
率 的机制 , 是 由于市场 机制 自身 的缺陷 , 全依靠 但 完 市 场机制 会 出现市场 失灵 。市 场失灵 可能使 大都 市 圈 内各城 市 间 的产业 结构 、 资源 结构 和人 口结 构 分 布 不合 理 , 致 圈内城市 之 间分 工不合 理 、 体规 划 导 整 缺 乏统 一性 和协调 性 , 引发 圈内城市 间的恶 性竞 争 。
现代化市场体系的主要运作模式 ,大都市圈经济作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和规划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和规划第一章:引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群之一。
该城市群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9个城市,以及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14个城市。
该地区拥有密集的河网、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水平,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并不平衡。
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市形态不够现代化,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在规划和发展中,必须考虑如何实现城市群的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城市群发展的现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该地区GDP已经超过了台湾省、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总和。
在这一地区,广州、深圳被誉为中国的“双引擎”,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而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则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流入,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城市群。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例如,最大的城市广州,由于其空间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地理条件,市中心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状况。
而深圳、珠海等城市对外开放较早,但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一定的平衡问题。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城市形态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第三章:城市群发展的规划为了解决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政府对城市群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首先,政府在布局上加强了城市的联系和协调。
例如,在交通方面,政府启动了“十字”铁路和“三纵三横两环一圈”高速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
在产业方面,政府着力推动企业的平衡发展,避免集中在某一地区。
其次,政府注重城市形态的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形态的设计,避免了城市建设中的“人工美化”现象。
例如,在内环线的广州越秀区内,政府大力推广“地上挂园”空间设计理念,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第四章:城市群发展的展望在政府的规划和发展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未来仍然充满着发展的机遇。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值。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都市
03
圈的经济发展动力。
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和绿色发展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 强跨界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提升 都市圈的生态环境品质。
提升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和生活品质
02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 型
通过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可以推 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更具竞 争力的产业体系。
03
提升区域整体实力
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提升整个都市 圈的实力和影响力,增强区域竞 争力。
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 市圈,如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 圈、京津冀都市圈等,这些都市圈在 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目录
•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概述 •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问题 • 国际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借鉴 • 我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0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 心,通过城市间交通、产业、市场、政策等领域 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功能互补和共 同繁荣的发展模式。
升交通通达性和便利性。
02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公路、城际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等,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03
加强交通管理协同,优化交通组织和调度,提高交通
运行效率。
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转型升级
01
加强产业规划的统筹协调,优化产业布局和分工,形成优势互 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珠三角经济区与区域合作发展
珠三角经济区与区域合作发展第一章:引言珠三角经济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由珠海、佛山、广州、东莞、中山、江门、惠州、深圳和肇庆等9个城市组成,其经济总量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近年来不断增强。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珠三角经济区与外部地区的区域合作也日益密切。
本文将从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况入手,探讨其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现状珠三角经济区集中了我国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例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等。
其中,深圳是中国多个高科技企业诞生的地方,拥有鸟巢科技、华为、比亚迪等公司。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强度,已经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三章:珠三角经济区的区域合作现状1.港澳地区香港、澳门两个地方一直都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其特殊地位让其在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珠三角地区对香港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7077.9亿人民币,对澳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11.2亿人民币。
2.粤东装备制造产业珠三角经济区周边地区,如广东省其他有装备制造特长的城市,如湛江、揭阳、潮州等城市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层面上与珠三角经济区有很高的融合性。
例如,揭阳市拥有举世瞩目的威麟汽车,与珠三角地区有长期并深度的合作。
3.东莞虎门加工区东莞虎门加工区是一个由城镇、乡村、企业多层次交叉融合出来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和现代化有赖于珠三角地区板块的支撑。
虎门加工区和珠三角地区有着非常紧密的配合,珠三角地区提供了大量的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和产品样板,虎门加工区则利用自身的实力从事加工研发。
第四章:珠三角经济区与区域合作的未来展望1.珠三角地区的本地合作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增长,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例如深圳和广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来越紧密。
在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将加强合作,互相支持,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论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协同演化——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来看 , 国内不少地 区尚未建立 起 能够 满 足 区域 经 济发 展 要求 的地 方政 府 合 作机 制 , 方保 护 、 复建 地 重
设 、 性竞 争等不 利 于区域 发展 的现 象 随处 可 见 。 因此 , 协 同演 化理 论 出发 , 恶 从 寻找 地 方政 府 合 作 与
( ) 一 地方 政府合 作对 区域 空 间结 构演 化 的影响
地方 政府 合作 主要通 过 区域空 间布 局 、 地域 分 工 专业 化 和 区域 空 间 整合 来 影 响 区域 空 间 的结 构
演化 。
1 地方 政府 合作 影响 区域空 间布 局 . 从 自组 织 与被组 织理论 来看 , 地方 政 府 合作 是 形 成 区域 空 间结 构 的 主要 被 组织 机 制 。地 方 政府 是被组 织机 制 的执 行 主体 , 过宏 观 调 控来 影 响 区域 空 间布 局 。地 方政 府 的宏 观调 控 行 为可 以分 为 通 引导性 行为 和强制 性行 为两 种 。引导性 行为是 指 区域 内各地 方政 府运 用 政策 手段 引 导企 业 的 区位选 择 , 同制定 相应 的协调 机制 以协调 城 市的布 局 , 定交 通运输 、 共 决 电力 、 通信 等 区域 性 基础 设施 网络 的
2 空 间结构 演化影 响地 方政府 合作 范 围 . 区域 空 间结 构演 化 中存 在着 近邻 效应 , 区域 内各 种经 济 活 动之 间或 各 城 市之 间 的 空 间位 置 关 即 系会 对其 相互联 系产 生影 响 。根 据地理学 中的空 间距 离衰 减原 理 , 区域空 间 结构 发展 过 程 中 , 在 由于
我国都市圈经济的价值网整合分析模型——以珠三角为例
上海 为中心的长江三角 洲经 济圈 、以广州 和深圳 为
中心的珠 江二角 洲经济 圈 、以北京 和天津为中心的 三 京津冀经 济圈。我 国的三大都市 圈具 有强大的吸收 和辐 射功能 ,它 深刻地影 响到周边 和更远 的腹地 ,
带动 围家整体 经济 的发展 。
是导致下级 区域 问矛盾 激化的原 因,行政 管理体制 的弊端是根源 ,他建议从城市 群体系统 的区域层 面
一
、
国内都市圈经济研究现状
为 出发 点 ,对 城 市群 总体 发展 的 战略性 部署 与调 控 。郑毓盛和李崇 高 (0 3 、周 黎安 ( 0 ) 20 ) 2 4 、黄 0
国内对都 市圈经 济 的研 究 文献可 以追 溯至 2 0 世纪 8 年 代初 ,早期 的研究 多是对 概念 和统计 方 0
从全球化 的高度 ,审视沿 海城市密集地 区在 国家发 展及 国际竞争 中的战略地位 ,高起点选择区域可持 续发展模式 ,推进 区域 协调 。陆瑶 (0 7 2 0 )认为高
级别行 政 区对下级 行政 区经济数 据 的简单 “ 总” 汇
限制城市之间资金 、信息 、人才 、技术等要素流动 的障碍 ,这些都成 为制 约经济进 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的瓶 颈。由于都 市圈经 济问题涉 及繁多而复杂 的各 类 因素 ,因此如何 建立一个科学 的模型用 以分 析具 体 问题成为都市圈经济研究 中的当务之急 。
5 S U HC I E IW / RL 20 8 O T H NAR V E AP I 08
维普资讯
区域经济理论
然 而 ,在 我 国都 市 圈经济 走 向一 体化 的过程 中,经济圈 内部的不和谐现象也非常 突出 ,例 如重 复建设 、产 业 同构 、环境 污染 、资源过渡开发 、恶
人教版地理必修3达标巩固: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答案)
区域经济发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珠三角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珠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A.能源生产基地B.重化工业产业基地C.轻纺工业产业基地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A.郊区城市化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C.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处于劣势的是() A.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B.对外开放政策C.工资水平D.区位条件答案:1.D 2.C 3.A广东省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本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并提出把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将船舶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的积极意义在于()A.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B.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C.缓解广东省能源资源紧缺的状况D.改善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5.下列不属于广州建设造船基地的区位优势的是()A.优惠的政策B.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件C.广阔的市场D.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4~5.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限制性因素。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利用当地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件,面向广阔的市场,借助优惠的政策,发展船舶制造业,其积极意义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本区的能源短缺。
答案:4.B 5.D下图示意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
读图完成第6题。
6.1990年前和1990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A.第二产业、第二产业B.第三产业、第三产业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解析:1990年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说明城市化进程动力主要来自第三产业;1990年后,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保持稳定,说明城市化进程动力主要来自第二产业。
432地理第四单元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答案
【4--3--2】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2课时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考纲展示]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2.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会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和方法。
知识点一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自读教材·抓基础]1.主要问题(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主要表现①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有_____的趋势,环境质量日益___________。
②出现水质性缺水:首先,________的迅速发展和________的急剧增加,使一些河流成了“废水池”和“垃圾池”;其次,__________________需水量不断增加,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
(2)人地矛盾加剧--------表现①______________用地大量占用耕地;②农业用地急剧减少;③_________________急剧下降。
(3)重复建设突出--------表现①城镇盲目_______________,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
②____________缺乏合理规划,造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和投资的巨大浪费。
2.对策(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具体措施:①提出“青山蓝天碧水工程”;②采取各种措施治理_____________.保护水土资源;③通过建设公园、森林、绿地等.扩大城市______________,优化人居环境。
(2) 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措施:在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注重调整_______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对第二产业,改造并淘汰__________________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工业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使企业在园区内集中布局.(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措施:①在城镇规划中,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②_____________要适度.要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规划发展目标;③__________应合理布局.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都市圈组合形态-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都市圈组合形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
本文将围绕都市圈组合形态展开论述。
在概述部分,我们首先需要对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定义进行说明。
都市圈的组合形态是指不同城市在空间上的连接方式和关系。
这些连接方式和关系受到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组合形态。
其次,我们需要介绍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性越来越强。
为了实现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城市开始积极寻求合作与互利共赢。
在这种背景下,都市圈组合形态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明确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从都市圈的定义和发展背景出发,系统介绍都市圈的不同组合形态。
随后,我们将对各种组合形态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都市圈组合形态的意义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发展趋势。
最后,我们需要总结本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都市圈组合形态这一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结构和内容安排。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都市圈的不同组合形态,以期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都市圈组合形态的相关问题:1. 引言:介绍都市圈组合形态的背景和重要性,概述本文的目的和论述框架。
2. 正文:详细探讨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各个方面,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2.1 都市圈的定义和发展背景:首先对都市圈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和界定,介绍都市圈的发展背景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2.2 都市圈的组合形态一:探讨都市圈组合形态的第一个方面,可以从地理位置、经济特点、产业布局等角度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具体的都市圈组合形态。
2.3 都市圈的组合形态二:继续探讨都市圈组合形态的第二个方面,可以从人口结构、社会文化、交通网络等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差异。
基于熵值法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评价--以三大都市圈为例
为了缩小指标不同的性质对数据造成的误差
和影响,使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本文将数据进行无
量纲化处理,使其的范围确定在 0 ~ 1 之间。 由于本
文选用的 19 个指标均属于正向指标( 越大越好) ,
所选用的无量纲化公式如公式( 2) 所示:
X′ij =
max(X1j
Xij ,X2j
- min(X1j,X2j,…,Xnj) ,…,Xnj) - min(X1j,X2j
表 1 三大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
目标
影响因素 用户参与数量 Y1
信息基础设施 Y2 数字经济
相关产业规模 Y3
前沿科技发展 Y4
衡量指标 互联网普及率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 移动互联网用户 社交网民数量分布 每百家企业拥有网站数 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比重 独立 IP 数量占比 光缆线路长度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 集成电路产量 电信业务总额 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 网络零售额 电子商务销售额 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数 区块链专利数量 大数据发展指数 互联网智慧城市数量
二、数字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
( 一) 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为了反映数字经济的主 题,本文选取了用户参与数量、信息基础设施、相关 产业规模、前沿科技发展等四个影响因素。 将这四 个影响因素细分为 19 个具体个指标。 设有 n 个待 评价方案, m 个需评价指标, 则原始指标数据矩 阵为:
圈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的防范方面的研究存 在空缺,因此本文将建立三大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 状况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计算相关因素与指标得 分,简要讨论数字经济与地区发展、风险防范的联 系。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保障。 数字 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三大都市圈,能够开展线上业 务并防范一定的风险进而稳定市场。
中国经济的城市群发展区域协同与城市合作的模式
中国经济的城市群发展区域协同与城市合作的模式中国经济的城市群发展是指相邻城市通过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和区域一体化等方式,形成经济合作的网络,促进城市群的共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协同与城市合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城市群发展区域协同与城市合作的模式。
一、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基于城市群内城市间相互依赖和合作的理念。
城市群内的城市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合作与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制度创新,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促进城市群内城市的协同发展。
例如,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政府在交通、产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
二、城市合作模式城市合作模式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间的合作可以通过建立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形成互补优势,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1. 产业链合作产业链合作是城市群发展中最为常见的合作形式之一。
城市通过发展不同的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的跨区域合作。
例如,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通过发展不同的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互补优势,共同发展。
2. 创新链合作创新链合作是城市群发展中的重要合作模式。
城市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共享研发成果和人才资源,实现创新链的整合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深圳和广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建立科技合作基地和创新孵化中心,加强创新链的合作。
3. 价值链合作价值链合作是城市群发展中的一种深化合作的方式。
不同城市通过形成价值链,实现各自的价值提升和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城市通过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实现各自的协同发展。
三、区域协同与城市合作的意义区域协同与城市合作的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区域协同与城市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势的互补,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三四线城市 依靠都市圈发展的案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三四线城市开始通过依靠都市圈的发展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三四线城市依靠都市圈发展的方式和效果。
一、苏州—南通—扬州经济都市圈苏南经济都市圈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裙之一。
它由苏州、南通和扬州三个城市组成,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9亿。
该区域拥有苏南现代农业园、长江国际航运中心、长江口港口裙等重要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形成以制造业、物流业、信息技术等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1.1 产业协同发展苏南经济都市圈内的苏州、南通和扬州各自具有不同的产业优势,通过合作协同发展形成了产业链一体化的局面。
苏州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南通以化工、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导;扬州以汽车、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
各城市相互依存,形成了综合实力较强的产业体系。
1.2 人才流动和资源共享苏南经济都市圈内的三个城市之间相距较近,人才流动十分便利。
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专家可以在不同城市之间自由流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三个城市也可以共享人力资源、物流资源和金融资源,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1.3 联合规划和建设苏南经济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积极开展联合规划和建设,不断提升整体的城市形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各城市之间加强交通通联,共同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城际交通,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三个城市共同打造商务、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沈阳—大连—鞍山经济都市圈沈大锡经济都市圈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由辽宁省的沈阳、大连和鞍山三个城市组成。
这一区域拥有雄厚的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基础,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裙之一。
2.1 产业协同发展沈大锡经济都市圈内的三个城市在产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沈阳以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为主导;大连以港口物流、轻工业、海洋开发等产业为主导;鞍山以钢铁、冶金、煤化工等产业为主导。
世界大都市圈产业布局经验对珠三角的启示
纵观世界五大都 市圈 ,其产业布局均遵循分工协作原则 , 坚持 多样化发 展道 路 , 形成 了完 善的产业分工格局 。像纽约都 市 圈 , 城 市 借 助 纽 约 的 资 本 优 势 , 成 各 自的 产 业 亮 点 — — 各 形 费城 的重工业 , 波士顿 的高科技产业 , 巴尔 的摩 的冶炼工业 等。 五大都市 圈的经济能量均高度集 聚于中心城市 , 中心城市产业 结构呈现 出以服务业 ,特别是知识服务业为主导 的产业 布局 。 例如纽约 的产业结构 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性 服务业 为主 , 其 中金融业 和商业 服务业 最为发达 , 并为圈内其他城市提供高效 的服务 ; 巴黎产业结构 已形成 以第 l 业为主的态势 。都市圈 一产 内其他城市职能分 工明确 , 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产业层次 明 晰 的分 工 体 系 , 而 使 得 整 个 都 市 圈 的 综 合 功 能 远 远 大 于 单 从 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 ( ) 业 布 局 具 有 明 显 阶 段 性 功 能 特 征 三 产
世界大都市 圈产 业布局经验对珠 三角 的启 示
邵 帅
( 南 大 学 特 区港 澳 经 济研 究 所 , 东 广 州 50 3 ) 暨 广 1 62
【 摘 要 】 世界五大都 市圈产业结构与空 间布局调整 已经历 了上 百年 的历程 , 累 了丰富的经验 , 三角都 市圈 积 珠
目前 正在走 向一体化进程 , 如何实现产业布 局优化和都市 圈协 调发展成h珠 三角面临 的现 实I , ' q题 文章在 总结世界 大 都 市 圈发 展 经 验 的基 础 上 对 珠 三 角 一体 化进 程 提 出对 策 建 议 。 【 键 词】 都 市圈; 关 产业布局; 珠三角
城市 的重要产 业 , 特别 是生物技术 、 息技术等高新技 术产业 , 信 以及食 品 、 服装 、 印刷等都市制造业 。 世界先进都市圈在推动制 造业 化发 展的过程 中大都根据 各 自情 况 , 岛级 制定 生产性服务 有 重 大 影 响 的问 题 。
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研究
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受到了国家尤为关注。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目前,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但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比较严重,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其次,珠三角城市群与香港、澳门等地区的联系较弱,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发挥产生一定的限制。
此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行发展,如何平衡发展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首先,提高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推动发展离不开相互支持。
其次,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加强珠三角城市群与香港等地点之间的联系,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发挥。
此外,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平衡,并通过产业链融合提高产业集群效应。
三、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施策略实施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与城市的交通、通信、能源和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
而在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 完善产业链生态系统。
要全面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产业链的整合和产业链生态系统的建设,推动各城市在工人技术教育、科技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众所周知的“168小时工作模式”。
3. 优化金融系统。
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
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各个城市、县区之间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下面列举了一些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
1.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
该地区的城市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交通联通、环境协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2. 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广东省的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组成。
这些城市之间实现了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联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3. 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地区之一,由长江流域的城市组成。
这些城市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交通联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4. 沿海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沿海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沿海城市组成。
这些城市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交通联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5. 西部大开发的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该地区的城市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交通联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6. 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之一,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组成。
这些省份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交通联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7. 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之一,由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组成。
这些省份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交通联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8. 西南地区的协调发展。
西南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之一,由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份组成。
这些省份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交通联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9.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由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组成。
这些省份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交通联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
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摘要:产业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而且推动都市圈之间的产业协同是都市圈同城化进程的核心。
建立地区分工清晰、配套完善的错位发展格局,不失为一种产业协同的有效方式。
然而,目前部分城市地区产业空间分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
这一现象是都市圈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固有的,也是都市圈在同城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关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削弱“不可取”的产业同构,而强化“可取”的产业同构,促进都市圈产业空间结构由“同构”向“协同”方向发展。
关键词:都市圈同城化;产业同构;优化路径前言:城市群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地带,对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加快构建现代都市圈,加强对都市圈的领导与发展”。
当前,我国已有24个城市(上海,北京,佛山,昭平),以及珠三角,上海,苏州,杭州等都市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办〔2019〕328号)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基础”,从而使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一、产业同构是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同构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各自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产业间的相互竞争。
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珠三角地区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地区,中三角地区的武汉、长株潭、南昌地区,均有一定的产业同构性。
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受供给、需求和政策三个因素的影响。
部分都市圈由于其区位相近、资源相似等表现出某种程度之间的共性,说明都市圈的产业同构是都市圈经济发展所必然存在的,也是都市圈同城化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类似资源禀赋为都市圈地区产业同构奠定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
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及资源整合路径
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及资源整合路径一、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分析二、资源整合路径探讨三、人口流动的影响四、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五、政府策略对大都市圈的影响大都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周边地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其中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大都市圈的范围往往是以人口、经济、交通等因素为主要考量。
一、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分析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包括中心城市、核心区、辐射区、周边区四个层次。
中心城市是大都市圈的最核心部分,是各种资源的集聚点。
核心区是指聚集了大量基础设施、产业配置和人才储备的城市群。
辐射区是指随着城市扩张和蔓延逐渐成长起来的城市集群,它们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大都市圈的整体发展。
周边区是指与城市圈相邻的农业园区、自然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区域,它们与城市圈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供给与环境的保护上。
二、资源整合路径探讨大都市圈的资源整合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布局的合理配置,二是经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具体来说,在空间布局方面,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机制,加强对周边区的扶持,避免资源浪费。
在经济产业结构方面,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优势,协同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人口流动的影响大都市圈的人口流动是大都市圈组成部分中最活跃、最复杂的部分之一,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人口流动必须符合政策、市场、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要求,规范合理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大都市圈经济、社会及区域层面的发展。
因此,应通过建立相关政策和制度等方式引导人口流入和流出,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环境,提高城市圈的发展水平。
四、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随着城市圈的发展,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促进城市圈以及区域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体来说,应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联盟、合作等方式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互补,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布局的合理化。区域内有价值链联系的产业 , 通过 连接起来 ,使各个都市区首尾相连没有间隔 ;4 . 有相 3
当大 的规模 ,人 口在2 0 万 以上 ;5 国家 的核 心区 整合形 成共处于一个 生态 环境 中的产业群 落 ,实现空 50 . 是
域 ,具有 国际交往枢纽 的作 用 。我国学者从 不同层面 间产业布局合理化 。 和角度对都 市圈进行 了研究 ,普遍认为采 用都市圈 的 产业整合 的根本原 因是提 高国际竞争 力 ,通过整 建设方 式是一 种符合 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潘允康主 合可 以扩大企业市场份 额 ,增强市场控 制能力 。长期 张我国城市 化道路应 以特大 城市作为一定 经济区域的 以来 ,我国产业存在低 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 竞争 、上
城市 的产生是社 会进 步的标 志 ,城市是 经济要 素
集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 , 中 ,一些 发展 条件较好的地 区形 成了对 国家或地 区经 和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 , 济增长起 着重要支撑 力量 的都市 圈 ,它们成为参 与国 并 为人们 的生活提供 了良好 的环境和设 施保障 。1 2 90
作者简介 t 聂小桃, 暨南大学特区 港澳经济研 究 研究方向为区 所, 域经济、 城市经济、 区域发展与规划。
・
30 ・2 1年第O 期 02 1
金 、信息 、观 念等各种要 素 ,是工业化 、城 市化进程 势主导 产业和相应产业 结构的过程 。产业整 合与产业 中区域 空间形 态的高级现象 ,主宰着整个 国家经贸和 结构 优化理论联系 紧密 ,某种层面上说产业 整合即是 文化等经济 活动 。17年 ,法国学者戈德曼 最早提 出 产业 结构的优化和产业 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整 过程 ,主 95 了都市 圈的概 念 ,他认为都 市圈必须具备如 下条件 : 要 包括 :1 . 的深 化 。各地充分发 挥各 自的比较 优 分工 1区域 内有 比较密集 的都市 ;2有相 当多 的大城市 形 势 ,确定支柱产 业与主 导产业 ;2结 构的高度化 。即 . . . 成各 自的都 市 区 ,核心 城 市 与都市 区 外 围的 县有 密 产业发 展 由粗 放型 向技术 开发 、产品深加工和 售后服 切的经济 联系 ;3有方 便的交通走 廊把 这些核心城 市 务方向延伸,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并占主导地位; .
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各个城市,进而形成在全世界 下游产 业脱节 、规模不 经济 、市场分割等 问题 ,严重
范围 内具有重 大影响 力的都 市经济圈 。周牧 之认为从 影响 了我 国产业 的国际 竞争 力 。上世 纪8年 代后期 , 0
本及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效益角度来看,中国需要选择以大城市圈为核心 产业整合已成为美国、日 的城市化模式 ; 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一国真正参与 提升 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 式 ,并对我 国产业 发展带来
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区域一体 化的深入 ,以大 城市
为中心 的都 市圈经济成为世 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大
迫切需要 通过产业整合来 高效地配置区域 内资 源。通 城市对 周边地 区经济发展 的吸 引和辐射效应形成 了都
过研究珠三角都市圈产业整合,不仅为珠三角都市圈 市圈经济 的发展模 式 ,都市 圈汇集 了人 口 、物资 、资
一市一经济发晨中的产业整合
以珠三角都市圈为例
聂小桃
( 暨南大学经 济学 院 广东广州
503 ) 16 2
摘要 t在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一体化 的背景下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 圈成为 国家参与全球 竞争与国 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 由于都 市圈内各城 市行政隶属 关系不 同,地 区间的协调难度较 大、城市之间
际竞争新的地域 单元。
年 ,马歇尔指 出: “ 厂商为了追求成本的降低而愿 意集
近年来 ,我 国长 三角 、珠三 角 、京滓冀都 市圈不 中到一起 , 于是产生 了城 市”。厂商集聚为 当地产 业带 断发展和完 善 ,成为国家 经济发 展增长极 。但 同时都 来 了正外部 性 ,因而促进 了当地 经济规模 及城市 的发
极大地带动 市 圈内部 城市间的联系和合 作仍受制于行政 区划 ,各 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化步伐加快 , 城市化水平从 17年的 1. % 98 79 跃至2 0 2 09 城市在产 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招商 引资等方面 大 了城市的发展 ,
6 %, 6 肆竞争 ,不合理竞争导致 了圈内产业同构严重 、基 础 年的4. 城市规模和功能 日益增强 。 设施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等 问题 ,削弱了 都市 圈整 体竞争力 ,严重 阻碍了都市圈可持续 发展 ,
争 力提 供指 导 意 义。
关键词 :都市 圈 产业整合
珠三 角
中圈分类号 tF 2 17
文献标识码 tA
文章编号 t4- 6 8F (0 2 10 3 - 5 4 1 6/ 2 1 )0 - 0 0 0
Hale Waihona Puke 一.引言
可持 续发展提供方 向 ,还 可以对全 国其 他都市圈功能
国际竞争 的实际上是大城 市 、大城市 圈 、大 城市群 。
二.都市圈与产业整合
( ) 一 都市 圈
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 ,世界各 国和地 区之 间的依赖 的区域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 性进一步提 升 ,并在参与全球分 工时面临着严峻 的国 际竞争环境 ,在 这种环境下 ,提 升国家 、地区和企业
的竞争 力成 为各经济体发展共识 。在 区域城市化进程
产业趋 同现 象严重 ,削弱 了都市 圈整体 竞争力。通过整合 区内分散 的资源,有针对地进行产业 分工 与
合作 ,实现产 业链 条的延 伸和 专业化生产 ,可以提升都市 圈竞争力。本文在有 关都市 圈与产业整合的 理论及其 关系研 究基础上 ,重点探 索 了 珠三 角都 市图中的产业整合, 旨在 为提 高我 国都 市圈的国际 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