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湘教版七上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蔼候教案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蔼候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蔼候教案1人文环境第 1 教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知道由于人口过量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控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知道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安稳问题教学进程[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势有何特点?2、地势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导入新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衣饰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猜一猜它们分别散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衣饰为单一薄裙———散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衣饰为白色裹物———散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衣饰为各式长袍—散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衣饰为皮衣皮靴———散布在冰冷的亚洲北部。

很明显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形,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形,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态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诞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运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活动]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运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初步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

但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和区别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2.能够运用天气和气候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2.天气和气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相关案例和图片。

3.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如晴天、雨天、夏天、冬天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天气或气候现象,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向全班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天气和气候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通过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1 天气和气候教学案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1 天气和气候教学案 (新版)湘教版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1.能够区别天气和气候,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

2.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

3.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

【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67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天气?描述天气的词语有哪些?天气的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气候?描述气候的词语有哪些?气候的特点是什么?(3)概括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 阅读课本68页的“卫星云图”,回答:(1)如何根据卫星云图判别天气状况?(2)说出“卫星云图”上我国青藏高原、首都北京、家乡所在地大体的天气情况。

3.依据课本68页图4-3,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课堂突破】本节涉及的天气、气候等知识内容难度不大,主要是能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区分天气和气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地理比较法。

如本节中对天气与气候的比较,可以从含义、特点和表述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中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自我测评】1.下列的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A.小楼一夜听春雨B.秋高气爽,水碧林红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挑花始盛开D.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2.下列词语描述气候的是A. 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B. 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C. 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D. 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3. 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4.据下面的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播报城市的天气状况。

广州:_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会有雷阵雨的城市是________。

(3)播报下列海域的风向风力状况。

A(东海附近海面)_________________。

B(南海附近海面)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有: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存在的困惑是:3.我今后在地理学习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差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深入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观察和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特征,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差异。

2.观察法:观察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案例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呈现(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差异。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和区别,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不同。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分析能力。

可以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天气变化,或者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6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6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和区别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和图表,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教学PPT,呈现教材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实例,讨论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
自学:卫星云图中各种颜色的含义
通过自学,让学生会看简单的卫星云图
用电子白板展示卫星云图直观清晰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多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
白板使用功能)


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并学会表述简单的天气预报
1、师生共同观看一段天气预报
2、自学:识别各种天气符号
3、交流互动,共同识别难认的天气符号
了解天气和气候对我们人类的影响
让学生们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讨论交流天气和气候对我们人类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感受学习天气和气候知识的重要性
用电子白板展示交流内容,直观清晰,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官上起到引导性
知道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
1、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
②利用聚光灯功能,让学生识别各种天气符号。
③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气氛,让学生播报天气预报,锻炼其表达能力。
④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视频,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学习地理的经验,学习习惯基本养成,学生的学习
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教学方法
白板展示、任务驱动、问题式引导及合作交流
天气和气候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名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师
课时
第一课时
年级
七年级
课标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会区分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主要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培养对天气和气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b.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c. 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

b. 能够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c. 能够运用气候图谱进行气候类型的识别。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日常认知,但对于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进行培养。

部分学生可能对气候图谱的阅读和分析较为陌生,需要进行引导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注意和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了解?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环节:概念解释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者的概念。

第三环节: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重点解释大气环流、地球倾斜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师讲解并展示气候图谱,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开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科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认识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通过板书呈现天气和气候的定义,使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后,对天气和气候这一重要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节课通过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天气和气候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2.天气和气候形成的原因。

3.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2.观察法:观察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中认识和理解天气和气候。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过程。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具:地图、图片、气象实验器材等。

4.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气象实验,如制作简易风向标、气温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过程。

湘教版七上地理 4.1天气和气候 教案

湘教版七上地理 4.1天气和气候 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一、教材:《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开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教材以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体现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

教材中图片的使用形象易懂,避免了学生对某些天气现象的陌生感,也便于学生理解,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其实践性很强,,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初步学会看懂简易天气预报。

(3)知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掌握他们的区别。

(2)通过“走进直播间”活动,学生初步学会看懂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分析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讲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难点:识别天气符号并能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四、说学情:学生对本节知识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

但是,青少年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生理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生动的图像或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课堂。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导教学、合作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六、教学过程:因为准备了微课,让学生提前了解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所以这节课我没有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就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四个学习任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学案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学案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学案例《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学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认识天气与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在生活生产中能够利用天气、避免不利,并逐渐形成保护我们周围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课题:播放课件展示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图片,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第四章世界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播放“晴、雨、大风、雪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感受如何?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如何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展示与天气预报的课件—卫星云图及其意义。

蓝色; (2)绿色; (3)白色。

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活动:让学生以二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模仿天气预报员进行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4、(1)播放“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什么地区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播放“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注意: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风向的判断;风级的表示方法。

活动:让学生以二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以“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模仿天气预报员进行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以教材后面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天气与气候 教案湘教版

天气与气候 教案湘教版
二、天气预报图(能看懂天气预报和气候资料图)
1.卫星云图判读: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其越浓说明云层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知道:①.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②.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天气与气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能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3.识记常用天气符号。
一、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
1短时间2、经常变化
1、长时间
2、变化不大
联系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C.傍晚D.夜间
[我的答案](1)B(2)A
三、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气温的日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2013·北京高考)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a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编排整理
《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生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收看天气预报。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
(2)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

【教学难点】
识记天气符号,掌握预报天气的技能
【教学方法】
读图、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我们外出旅游一般要做哪些准备?(学生回答)
师:除了必要的衣物和生活用品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了解那里的天气状况。

二、新课学习
(一)天气
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
让学生说一说这分别是什么天气(学生看图回答)
提问:什么是天气?一般用哪些语言来描述天气?天气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明确: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描述天气可以用: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等;
天气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展示图片:
提问:你能根据图片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吗?(学生回答:晴、下雨、刮风、下雪)
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明确: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展示图片,
提问:你能据图片描述那里的气候特点吗?(学生回答:沙漠地区炎热干燥;极地地区严寒)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气候
概念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区别短时间,多变长时间,稳定性练习:
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天气)
2.海南长夏无冬(气候)
3.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气候)
4.昆明四季如春(气候)
5.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6.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
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
8.“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天气)
过渡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天气?(学生回答)
明确:手机、电脑、报纸、收音机、气象观测等
播放视频:天气预报
展示卫星云图,
提问:在卫星云图上,白色代表什么?蓝色代表什么?绿色和黄色代表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白色代表云雨区;蓝色代表海洋;绿色和黄色代表陆地。

展示天气符号图
识记天气符号: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是自己记,然后同桌互考,最后教师考察。

引导学生采用分类识记的方法:
1.太阳表示晴;云遮住太阳表示多云;全部是云表示阴
2.雨:一条雨线是小雨;两条雨线是中雨;三条雨线是大雨;四个雨滴是暴雨
3.雪:一个雪花是小雪;两个雪花是中雪;三个雪花是大雪;一条雨线加一个雪花是雨夹雪
4.台风是采用形象记忆,像一个涡旋;冰雹是一个三角形;一个闪电表示雷阵雨;霜冻是一个“凹“字型
5.沙尘天气:一个S 是浮尘;一个S 加一个向上的箭头是扬尘;一个S 加一个向右的箭头是沙尘暴;一个S 加两个向右的箭头是强沙尘暴。

6.冷锋是一条蓝色的曲线加三角;暖锋是一条红色的曲线加半圆
拓展延伸:
风尾在哪个方向, 就表示什么风向的风;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上图表示北风四级。

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至12级。

活动1:我来试一试
教师播放一部分天气符号,学生回答。

活动2:我是小小预报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来播报。

活动3: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学生回答)
台风——不适合捕鱼;沙尘暴——不适合跳绳;霜冻——不适合插秧;晴天适合打蓝球 明确:人们的活动要根据天气来调整
拓展延伸:
地理知识与生活
赤壁之战,诸葛亮于七星坛前借得东南风,周瑜才得以火烧曹操,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这 F 风杆 风尾
充分说明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在那时能对天气作出准确的预报。

(三)大气环境监测
展示资料:
据报道,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

上午9时的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几乎所有区域仍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pm2.5指数最高站点为456。

提问:上面的报道中,PM2.5指的是什么?它的多少说明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多少说明空气质量的优劣。

展示雾霾天气的图片和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废气的排放、汽车尾气的排放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过渡:由于大气污染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公布“空气质量日报“。

展示图片
提问:上图中空气质量好的城市有哪些?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是哪一个?(学生回答)
明确:秦皇岛、太原和上海空气质量为一级,为优,北京的空气质量最差,污染指数最高,达到95,空气质量级别为二级,空气质量为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二是阅读卫星云图,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三是了解大气环境监测。

四、课堂练习
1.下列词组中,描述天气现象的是( D )
A.四季如春
B.冬冷夏热
C.终年寒冷
D.晴转多云
2.在卫星云图上,表示陆地的颜色是( C )
A.蓝色
B.白色
C.绿色
D.黑色
3. 下列天气符号表示台风及其中心的是( A )
A. B. C. D.
4.下列对天气和气候描述,正确的是( B )
A.天气是稳定的
B.天气是多变的
C.天气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D.气候的变化不可预测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生活环境出发,学习来自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同时又能开展了一系列的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多变 气候:稳定 常用天气符号
大气环境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