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复习总结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生物受环境因素制约,环境也受生物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对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一、生物的适应性进化适应性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遗传变化。
在发生环境变化时,生物通过适应性进化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适应性进化可以是形态结构的进化,也可以是生物功能的进化。
例如,植物在干旱条件下,通过进化形成长根、厚叶等结构,提高抗旱能力。
二、生物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生物学角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态位决定了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生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生态位。
生物为了避免直接竞争,会选择不同的生态位,从而形成生态平衡。
三、生物的营养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的食物关系,其中包括食物链的四个级别: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灭绝等问题。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
环境保护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六、重要环境问题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
这些问题对生物和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壤保护等措施。
结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生物适应环境、生态位、营养关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重要环境问题是我们对于此领域的重要认识。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环境生物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初中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为了生存,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例如,沙漠植物的根系通常较长,以吸收更深层次的水分。
2. 环境影响生物: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活动和分布。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多样性远高于寒带地区。
3. 生物改变环境: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变大气成分。
二、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在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植物。
- 消费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动物,分为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二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等。
- 分解者:将死亡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和真菌。
-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3. 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三、食物链与食物网1. 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食物关系形成的线性链式结构。
例如,草→兔→鹰。
2.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3. 能量流动:能量从生产者开始,通过食物链流向消费者,但在每一级传递过程中都会有能量损失。
四、生物多样性1. 物种多样性:指一个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2. 遗传多样性:指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的差异。
3.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的多样性。
4.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如食物、药物)、间接价值(如生态服务功能)和潜在价值。
五、环境保护1. 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2. 环境保护措施:- 减少污染排放:通过立法和技术手段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排放。
- 恢复生态系统: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措施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大二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大二环境生物学知识点环境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为大二生物学课程的一部分,环境生物学涉及广泛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大二环境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一、环境因子的分类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因子是影响生物的环境要素。
根据影响程度和性质的不同,环境因子可以分为生物性环境因子和非生物性环境因子。
生物性环境因子包括其他生物对某一生物的影响,如食物、捕食者、同种竞争者等;非生物性环境因子则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二、生态位与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职位。
生态位分化是指通过进化适应,不同物种在相同生态系统中分化出不同的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可以减少物种之间的竞争,促进物种的多样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生物多样性与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适应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生物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保护、栖息地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
四、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生物相互作用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
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等。
这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产生了威胁,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措施来解决。
五、生物指示与环境污染评估生物指示是利用生物物种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特定生物物种或群落的指标生物学特征,可以从中判断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类型,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六、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是指对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的过程。
生态恢复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生物学复习总结(全)
环境生物学复习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是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机体或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多种生物种群,从所栖息的环境中蓄积化学物质使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大于环境中浓度的过程。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吸收、吸附或吞食,从环境中浓缩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物质,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浓集的现象。
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一、绪论1、环境问题分类:(1)环境污染: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发生了不良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2)生态破坏: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如,酸雨(pH<5.6降水)、赤潮(N、P丰富,浮游生物繁殖引起海水缺溶解氧)、水华(N、P丰富,淡水中藻类繁殖引起溶解氧缺乏)、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使得能量易进难出)等。
2、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二、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性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的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主要的迁移方式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4、污染物的分布:不仅指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5、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结果有两种可能,要么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要么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6、生物合成作用: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7、分解作用/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生物环境大题知识点总结
生物环境大题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环境的影响因素生物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水分、光照、土壤、气候、食物、其他生物等。
1. 温度:温度对生物体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它直接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和发育。
不同的生物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不同,有的生物体能够耐高温或者耐低温,有的生物体则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
2. 水分:水分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对于绝大多数生物而言,水分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与发展。
同时,水分还是生物体正常生理代谢的重要物质。
3. 光照: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
同时,对于动物而言,光照也对它们的生活和生理活动有影响。
4. 土壤:土壤是生物体生长的基础,其中包含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都有影响。
5. 气候:气候对于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体的生活和生存状况。
6. 食物:食物是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不同的生物对食物的需求和种类也各不相同。
7. 其他生物: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群体和个体的适应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包括捕食、共生、竞争等。
二、生物环境的影响机制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1. 适应性改变:生物体会通过遗传变异和后天适应性改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2. 生物节律:生物体的生理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生物节律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会有所不同。
3. 相互作用: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共生、竞争等,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生物体的适应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生物体所处的生态系统对其生存和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5. 群落效应:生物体所处的群落对其生存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生物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生物环境的保护与管理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 生物种群的保护: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珍稀物种的人工繁殖等方式来保护生物种群。
2. 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生物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生物必修三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环境知识点总结引言环境是指生物体生活的自然界中的外部条件。
它包括了生物体所生存的各种空间、生物体所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的物质资源以及一切对这些物质资源的利用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提供营养、保护和生长条件;但如果环境改变了,生物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最终导致灭绝。
了解环境知识对我们深入了解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对生物必修三中的环境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球生物圈和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人口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地球生物圈和生态系统1. 地球生物圈地球生物圈是由地上、地下和大气层中所有生物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巨大生命系统。
它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元素都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生命大系统。
地球生物圈包括了陆地、水域、大气等各种生态系统,是整个地球的生存条件。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和它所处的生境。
生物群落是一定时期内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种群的集合,而生境则是这些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物圈的一个基本单位。
3. 生态位生态位是种群或个体利用环境资源的地位。
它反映了生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不同种类生物的生态位有所不同,生态位的不同意味着它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同,这样可以减少物种间的竞争。
4. 生态位的稳定性生态位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波动的抵抗能力。
如果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的波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则说明生态位的稳定性较好;反之,生态位的稳定性就较差。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依赖的自然财富和物质资料。
它包括了土地、水、空气、矿产、森林、动植物等各种资源。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 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生态学家用生态系统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过程。
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其中一地区或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家通过研究物种多样性来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3.生态位:生态位是指其中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竞争,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环境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都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负面影响。
5.生态学模型:生态学模型是一种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生态系统对不同干扰的响应,并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6.生物指示剂:生物指示剂是利用有机体对环境因子敏感性的差异,来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变化的指标。
例如,一些藻类对水质变化非常敏感,可以作为水质变化的指示剂。
生物指示剂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7.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侵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并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生物入侵是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它对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过程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8.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食物、水源、气候调节、自然景观等。
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了解生态系统服务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
9.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后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环境生物学复习汇总
一.绪论1.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4.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而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按污染物性质: 生物、化学、物理污染按污染物形态: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污染2.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分类—按环境变化的性质:生物、化学、物理效应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温室效应、地面沉降、热、噪声)八大公害—P223. 污染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自然来源(活动的火山或矿床)、人为来源(来自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如工业三废)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产生途径: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进人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生物和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和环境知识点总结生物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为环境提供氧气,维持了地球的氧气平衡。
(2)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形成和更新,有利于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3)植物和微生物对水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下,大量水分蒸发到大气层,成为云雾和降水的来源。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气候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气温、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繁殖和觅食行为等。
(2)土壤的质量和肥力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影响着食草动物的生存。
(3)水资源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水的质量和数量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圈、地球、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等多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群落和生物种群组成,生物群落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生物分类单元,而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种生物种群体的集群。
2.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取得能量,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
(2)物质循环:生物通过新陈代谢过程将环境中的元素、离子等物质转化为自身生物组织,这样循环利用了地球资源。
(3)稳态: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三、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也叫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可以维护生态平衡,降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初一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归纳生物环境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生存的空间,包括各种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初一生物学习的内容中,环境知识点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初一生物学环境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种类和非生物因子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2. 生态位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称为生态位。
生态位有两个基本类型:占据不同生态位的个体称为生态位不同的物种,而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个体称为生态位相同的物种。
3.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和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生态平衡中,物种之间和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环境保护1. 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资源是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节约资源的行动,如勤俭用水、杜绝浪费、合理使用能源等。
2. 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物质的浓度、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种类很多,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防治污染是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行动,可以通过减少废气的排放、治理工业废水、开展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减少污染。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保护濒危物种、禁止乱捕滥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4. 碳减排与低碳生活碳减排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对能源的依赖,更加环保和节能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采取步行、骑自行车、减少燃料消耗等方式来实现低碳生活。
总结:初一生物学习中,环境知识是我们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环境生物学复习总结
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是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机体或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多种生物种群,从所栖息的环境中蓄积化学物质使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大于环境中浓度的过程。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吸收、吸附或吞食,从环境中浓缩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物质,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浓集的现象。
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变化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作用: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靶器官(Target Organ):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个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行为毒性(Behavioral Toxicity):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就产生了行为毒性。
生物测试(Bioassa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生物半减期: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环境的构成生物环境的构成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位置、地貌、水域等自然条件。
各种地理环境都对生物体的适应和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高海拔环境、沙漠环境等都限制了不同的生物体在此生存繁衍。
2. 气候环境:气候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
不同的气候环境对生物体的生长、繁殖、代谢等都会产生影响。
例如,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条件不同,所以在这些地区的生物体也会有所不同。
3. 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水分、酸碱度等特性。
不同的土壤环境适宜的植物种类也会有所不同。
4. 水域环境:水域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
水域环境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影响很大。
例如,一些生物体只能生存在淡水中,而一些生物体只能生存在咸水中。
二、生物环境中的生物种类生物环境中存在着众多的生物种类,它们根据自身的特性和环境的要求,逐渐适应并生存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中。
生物种类的分布和分化是生物环境中的重要知识点。
1. 地理界限:不同的地域环境对于生物种类的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每个地理环境区域都有着独特的生物种类。
例如,南极地区的动植物种类与热带地区截然不同。
2. 气候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对生物种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极地环境中适应极端低温的生物体,其形态和生理特性与其他地区的生物体会有所不同。
3. 生态地位:生物种类的分布还受到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地位的影响。
不同的生态地位对于生物体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性也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生态平衡及破坏生态平衡是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各个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环境的紊乱,给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
1.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森林的砍伐、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都直接导致了生态平衡的被破坏。
生物学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在当今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生物学与环境保护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生物学与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生物学知识点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进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采取保护自然栖息地、禁止非法猎捕和贩卖物种、倡导可持续消费等措施。
2.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研究的是生物体中基因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通过研究基因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的基因调控网络、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等。
同时,基因组学还为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3.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研究的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
遗传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遗传变异的机制以及杂交和突变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遗传与进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珍稀物种、改良作物品种并推动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4.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体内的细胞结构、功能和活动。
通过研究细胞的分裂、分化、凋亡等过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组织重建和免疫应答等机制。
同时,细胞生物学也为细胞医学和生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环境保护知识点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主要由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低碳生活等措施。
2.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威胁。
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治理环境污染,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提倡节能减排,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等。
3.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的基础。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环境的知识点总结生物环境是指生物体生活和生存的周围环境的总称,包括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两个方面。
物理环境包括土壤、水、气体组成的大气和地表,三者均为生物提供立足、生存和吸收营养的基础。
生物环境是一种共生关系,任何一个组成单位都与其它组成单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土壤环境1、土壤的种类和结构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由砾石、粉末、植物残体及动植物排泄物质等混合而成的物质层,其颗粒组成及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壤的种类及其性质。
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组成,其中矿物质占70%左右,有机质占2%左右,其它的主要包括水分和空气。
2、土壤植物的生长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物资基础和元素来源。
土壤充分的养分和适度的墒水能促进植物生长,但过浓的养分或过湿的水分则不利于植物茁壮生长。
土壤中氮、磷、钾、钙、镁、硫等元素是植物必需的常量元素,它们是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基本需要。
土壤的酸碱度、温度、通气性、物理性状等对植物的生长也有影响。
3、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是土壤中生活的动物群体。
按生活方式可以分为根际生物、土表生物和土中生物。
土壤动物对土壤具有重要的生物环境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食物链、能量流、有机物质转化、土壤通风、土壤松散和土壤肥力维持等作用,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二、水环境1、水体特性水体是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水,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小溪及一切含水的土地。
水的特性包括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地表水的覆盖范围、水体的深度、水温等。
水的温度对水中微生物的分布以及水中化学过程有很重要的影响。
水体的溶解氧、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含量也对其中的生物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2、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水中溶解物、悬浮物、微生物、铅、汞、镉等重金属离子、杀虫剂、化学肥料以及生活中和工业中排放的有机物质,超过一定浓度,从而引起水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严重危害到水中生物和人类健康。
生物富营养化、重金属及有机物等的水体污染是水生生物的灭绝和滤食层次破坏的直接原因。
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
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
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1【知识梳理】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地方,也有寒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存在。
2、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
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竞争、互助、共生、捕食、寄生等。
)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4、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
6、科学探究的的基本方法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1、认识显微镜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照明部分: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第一节1、环境污染的概述: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3、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4、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5、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第二节1、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过程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3、影响迁移的因素:1、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2、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4、污染物的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5、污染物的分布:是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单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6、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7、污染物的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8、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水体中的转化主要以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为主土壤中的转化主要以微生物降解为主9、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10、污染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后合成植物的有机物质,植物的有机物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植物的残体经微生物分解作用成为无机物质回到空气、水、土壤之中11、循环的机理: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质随着营养物被生物吸入体内,污染物在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交换引起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三节1、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2、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3、污染物的吸收:动物1、呼吸系统吸收:(1)气体和蒸气——化合物,被动扩散(2)气溶胶——被动扩散2、消化管吸收3、皮肤吸收——吸收途径:(1)通过表皮脂质屏障(2)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直接进入真皮吸收阶段:第一阶段:穿透相,污染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第二阶段:吸收相,污染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植物途径:(1)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2)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地上部分,主要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3)有机化合物蒸气经过植物地上部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4、污染物的体内分布:是指污染物随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5、污染物的排泄:是指进入机体的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转化产物被机体清除的过程6、排泄的方式:(1)肾脏排泄——进入尿液(2)随同胆汁排泄——进入粪便(3)其他排泄途径——呼出的气体、汁液等7、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8、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内源化合物:生物机体能自身合成的物质9、生物转化的过程:相I—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II—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10、金属的生物转化:汞、砷的生物转化——氧化、还原和甲基化(甲基钴氨素)第四节1、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2、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3、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4、生物浓缩系数:物质在生物体内浓度与物质在环境介质中浓度的比值第五节1、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2、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3、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后果:(1)水体外观呈色,变浊(2)水中散发出不良气味(3)溶解氧含量下降(4)水生生物死亡(5)产生藻毒素(6)污染饮用水源4、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1、制定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2、根据水体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3、实施截污工程或引排污染源4、在农业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5、保护绿化带,集中收集饲养场的家禽的粪便(2)降低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1、生物—生态性措施: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2、物理工程性措施:底泥疏浚、水体深层曝气、机械除藻、引水冲淤、注水稀释、底泥表面敷设塑料3、化学方法:凝聚沉降和化学药剂杀藻(3)除去污、废水中的营养物质1、物理化学方法:脱氮有氮汽提法、沸石法和折点氯处理法;除磷有电渗析,反渗透2、生物生态方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固定池法、流化床法、生物转盘法;除磷工艺有厌氧—好氧法、厌氧—缺氧—好氧法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污染物进入机体后产生的生物化学变化:防护性、非防护性生化反应2、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酶活性的诱导、酶活性的抑制作用3、酶活性的诱导是增加酶的合成速度,或可能降低酶蛋白的分解酶活性的抑制分为不可逆性抑制(共价键结合)、非竞争性抑制和竞争性抑制4、抗氧化防御系统:在长期进化中,需氧生物发展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5、污染物对大分子的影响: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效应6、脂质的过氧化:自由基攻击不饱和脂肪酸,导致膜系统的磷脂不饱和脂肪酸侧链迅速降解,引起脂质过氧化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污染物对细胞的影响:(1)对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细胞膜结构损伤;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污染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受体正常生理功能。
(2)对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2、对组织器官的影响: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直接产生毒作用的器官效应器官—表现靶器官毒作用的器官蓄积器官—污染物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3、对植物的影响: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果实等的脱落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1、污染物对动物个体水平的影响主要有: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变化的影响2、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回避行为(避开污染)、捕食行为、警惕行为3、对鸟类行为影响最典型的污染物是有机磷农药;表现:姿态效应改变、对领地的失控和不能照顾后代4、环境激素: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1、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2、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3、污染物对种群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改变、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变化、遗传结构的改变和竞争关系的改变4、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5、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即为群落优势种耐污种:指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6、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优势种变化、生物量、丰度、种的多样性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1、协同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2、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3、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体产生毒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独立作用产生的总效往往低于相加作用,但不低于其中活性最强者4、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第一节环境质量定义及其基本内涵1、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2、环境质量调查:为了了解环境的质量状况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背景值、自然环境状态、区域污染状况、人类干扰下的演变规律,以及环境因素的危害效应等3、环境质量监测:为了评价环境质量,人们研究并确定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期的或连续的监测、观察和分析其变化4、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5、环境质量预测:对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作的推断6、环境质量调控:采取人工手段,使环境要素变化不超过或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7、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8、生物监测的优点:(1)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3)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4)监测灵敏度高(5)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6)不需要繁琐的食品保养及维修等工作(7)可以在大面积或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能布点进行监测生物监测的缺点:(1)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2)不能像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第二节生物监测与评价1、大气污染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反应,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以了解大气的环境质量状况2、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方法:(1)指示植物(2)现场调查法(3)植物群落监测法(4)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5)地衣、苔藓监测法(6)微核技术的应用(7)污染量指数法(8)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3、大气污染生物监测评价:(1)调查污染源(2)观察叶片受害症状(3)观察植物受害方式4、污染的细菌总数测定方法:(1)沉降平皿法(2)吸收管法(3)撞击平皿法(4)滤膜法5、评价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6、指示生物: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7、生物标志物:化学污染物所导致的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可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和效应生物标志物.第五章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第一节环境污染净化概述1、污水处理的方法:物理法:沉淀法、过滤法、离心分离法、浮选法、吸附法、萃取法、吹脱法、蒸发结晶法、反渗透法化学法:化学凝聚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2、大气污染净化方法: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的控制:重力沉降、旋风除尘、静电除尘、过滤式除尘2、气体状态污染物的吸附与净化:气体吸附法、气体吸收法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吸收法、生物洗涤法、生物过滤法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1、物理与化学法2、生物方法3、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1、填埋法2、堆肥法3、制取沼气4、焚烧4、废水的污染与净化指标:BOD、COD、TOD、TOC、TS、大肠杆菌群数等第二节微生物对污染净化的原理1、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2)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6)共代谢作用2、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与转化的途径:(1)光降解(2)化学降解(3)生物降解3、微生物降解转化作用的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代谢活性(2)微生物的适应性(3)化合物结构—可生物降解,难生物降解,不可生物降解(4)环境因素—温度、酸碱度、营养、氧、底物浓度4、水体自净:包括稀释、沉降等物理作用;氧化、还原、分解、凝聚等化学作用;生物作用5、废水生物处理的机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有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具有较长的食物链,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第一节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活性污泥法的原理: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的一类好氧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处理方法3、活性污泥的净化反应过程:(1)絮凝和吸附阶段(2)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代谢和增殖(3)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和浓缩4活性污泥法的特点:(1)利用生物絮凝体为生化后应的主体物(2)利用曝气设备向生化反应系统分散空气或氧气,为微生物提供氧源(3)对体系进行混合搅拌以增加接触和加速生化反应传质过程(4)采用沉淀方式去除有机物,降低出水中的微生物的固体含量(5)通过回流使沉淀池法浓缩的微生物絮凝体返回到反应系统(6)为保证系统内生物细胞平均停留的时间的稳定,经常排出一部分生物固体5活性污泥法的主要类型:推流式、阶段曝气法、生物吸附法、完全混合式、接触稳定活性污泥法6、生物膜法的特点:(1)微生物多样性高(2)生物膜各段的微生物类群不同(3)生物膜中食物链较长(4)具有较高的脱氮能力(5)单位处理能力大(6)系统维护方便(7)操作运行稳定7生物膜法的原理:生物膜的表面总是吸附着一层薄薄的污水,称为“附着水层”或结合水层,其外是能自由流动的污水,称为“运动水层”,当“附着水层”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吸收、氧化分解时,附着水层中有机物质深度随之降低,由于“运动水层”中有机物浓度高,便迅速地向“附着水层”转移,并不断地进入生物膜被微生物分解8、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微后生动物9、生物膜法的主要类型:(1)固定床生物法: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滤池(2)流化床生物法第二节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厌氧生物处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的区别:在于不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而以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2、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1)厌氧法可以在较高的负荷下,达到有机物的高效去除(2)大部分可生物分解的碳素有机物经厌氧处理后转化为甲烷—有价值的副产品(3)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产量低,因此污泥处置费用少(4)由于不需要充氧设备,工艺所需的能量消耗相当低,所需要的氮磷养分较少3厌氧生物处理的缺点:(1)污泥量增长慢,工艺过程启动所需的时间较长(2)对废水的负荷变化和毒物较敏感4、厌氧生物处理的过程:第一阶段:水解阶段第二阶段:酸化阶段第三阶段:甲烷化阶段5、厌氧反应器内的微生物:不产甲烷菌,产甲烷菌6、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温度、pH、营养成分、有机负荷7、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1)普通厌氧反应器(2)厌氧接触反应器(3)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4)厌氧生物滤池(5)厌氧流化床反应器(6)厌氧处理的活性污泥第三节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1、光合细菌:一大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2、 PSB的特点:能在厌氧光照下以低级脂肪酸、多种二羧酸、醇类、糖类、芳香族化合物等低分子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的电子供体,进行光能异养生长,而且能在好氧黑暗的条件下,以有机物作为呼吸基质,进行好氧异养生长3工艺流程:第一步是高浓度大分子有机物在异养菌的作用下降解成为小分子有机物,即所谓可溶化处理过程第二步由光合细菌将小分子脂肪酸进一步降解,有机物浓度大幅度降解第三步用藻类或好氧处理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第四节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1、脱氮:主要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来完成氨化作用:有机氨—NH3-N(氨化细菌)硝化作用:NH3-N—NO2—N—NO3—N(亚硝化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NO3—N—N2(反硝化细菌)2、除磷:聚(积)磷菌厌氧放磷:ATP+H2O——ADP+H3PO4+能量好氧吸磷:ADP+H3PO4+能量——ATP+H2O第五节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1、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堆肥、卫生填埋、沼气发酵2、堆肥法:好氧堆肥法、厌氧堆肥法3、好氧堆肥法的生物学过程:(1)发热阶段(2)高温阶段(3)降温和腐熟保肥阶段4、影响好氧堆肥法的因素:有机质含量、水分、温度、碳氮比、氮磷比、pH5、厌氧堆肥法的生物学过程:(1)酸性发酵阶段(2)产气发酵过程6、卫生填埋主要有:厌氧、好氧、半好氧7、填埋坑中微生物的活动过程:(1)好氧分解过程(2)厌氧分解不产甲烷阶段(3)厌氧分解产甲烷阶段(4)稳定产气阶段第六节大气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1、微生物治理大气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煤炭的微生物脱硫、微生物对无机废气处理和微生物对有机废气的处理第七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第一节现代生物技术概述1、生物技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组成部分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2、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3、基因工程:主要涉及一切生物类型的所共有的遗传物质核酸分离、提取、体外剪切、拼接重组以及扩增与表达等技术4、细胞工程:包括一切生物类型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离体培养、繁殖、再生、融合以及细胞核、细胞质乃至染色体与细胞器的移植改建等操作技术5、酶工程:指利用生物有机体内酶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催化功能,借助固定化技术、生物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新装置,高效优质地生产特定产品的一种技术6、发酵工程:为微生物提供最适宜的发酵条件,生产特定产品的一种技术7、生物技术的特点:能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可根据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遗传特性,甚至创造出新的物种;直接在遗传物质核酸上动手术,创造新生物类型的速度可大大加快8、生物技术的优越性:不可取代,快速、精确,低耗、高效;副产物、副作用小,安全性好第二节基因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1)获取目的基因(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2、工具酶:用来对基因片段进行剪切和拼接的,包括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第三节细胞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1、细胞工程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2、细胞培养的两个关键因素:1、营养 2、生长环境3、原生质体融合方法:(1)亲本的选择(2)原生质体制备(3)原生质体的再生(4)原生质体的融合与融合子的检出—化学诱导法、电融合法第四节酶学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1、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2、固定化酶的特点:(1)固定化酶比水溶酶稳定(2)固定化酶适合于连续化、自动化工艺,还可以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3)固定化酶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式3、酶固定化方法:1、载体结合法——将酶结合在非水溶性的载体上,结合方式有共价结合法、离子结合法、物理吸附法和生物特异结合法2、交联法——共价键3、包埋法——将酶包裹在凝胶格子中或由半透膜组成的胶囊中,可分为格子型和微囊型4、逆胶束酶5、复合法4、细胞固定化的方法:1、自溶酶灭活法2、絮凝吸附法5、生物强化技术:指在生物处理系统中,通过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营养物或基质类似物,达到提高废水处理效果的手段和方法第五节发酵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发酵: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过程2、发酵工程过程:第一阶段是发酵原料的预处理第二阶段是发酵过程的准备第三阶段是发酵工程第四阶段是产品的分离与纯化第六节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1、生态工程: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2、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两类生物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3、湿地:指每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均具有浅的表面水层,能维持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的生态系统4、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组成与类型:组成:污水预处理设施、污水调节与储存设施、污水输送、布水及控制系统,土地处理面积和排出水收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