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环境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微生物B. 植物C. 动物D. 所有生物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A.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B.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C. 生物的分类学D. 生物对环境的污染答案:C3. 环境生物学中的“生物放大”现象是指什么?A. 生物数量的增加B. 生物体积的增大C. 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逐级积累D. 生物分布范围的扩大答案:C4. 哪种生物不是环境指示生物?A. 藻类B. 昆虫C. 鸟类D. 鱼类答案:C5. 下列哪种污染物不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生物体内的?A. 重金属B. 农药C. 放射性物质D. 二氧化碳答案:D6. 环境生物学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生物形态的变化B. 生物生理的变化C. 生物行为的变化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7. 哪种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A. 微生物B. 植物C. 动物D. 人类答案:A8. 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带来哪些影响?A. 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B.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C. 生物资源的减少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9.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A. 全球气候变化B. 生物入侵C. 转基因生物D. 人类基因编辑答案:D10. 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通过哪种方式实现?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基因表达调控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目的是______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答案:理解2. 环境生物学中的“生物放大”现象也被称为______。
答案:生物富集3. 环境指示生物是指能够______环境变化的生物。
答案:指示或反映4. 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______、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作者:————————————————————————————————日期:一、名词解释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 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研究环境有毒有害因子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超量积累(Hyper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极限值与其吸收量和清除半衰期成正比,即吸收量越大,清除半衰期越长,则其积累极限值越高。
超量积累者(Hyperaccumulator):生物能够异常高含量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称为超量积累现象,这种能力的生物成为超量积累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环境生物学期末重点
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在环境生物学中,自然环境往往强调的是较少受到人类的干扰和影响、仍较完整保持先天状况的环境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境,在该环境中,环境要素成分不完整或比例失调,物质循环难以进行,能量流动不畅,系统功能显著降低。
胁迫环境:指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生态因子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也会超越生物生存的正常环境,形成生物生存的胁迫环境。
自然环境总是强调与研究的受损环境相对应,较少受到人类干扰的另一种环境。
后面两者区别: 1)成因不同:胁迫环境是自然条件下生态因子数量上偏离正常状态时的“自然环境”,受损环境成因主要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2)环境变化的特点不同:受损环境与胁迫环境相比,在环境因子变化的程度、范围、速度、频度等方面要大得多。
2、环境污染: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简称为污染。
本质: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生态破坏: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本质:过多利用,人为破坏。
拿走3、分析受损环境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生物与受损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1)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是有很多环境因子组合起来的复合体,这些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程度不同的发生变化。
(2)主导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它们的作用程度是差异的,其中起突出作用的环境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3)积累效应: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积累。
环境变化是逐步发展的,一开始并不被人们所察觉或重视,通过初步积累,最后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环境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性质B.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C. 环境污染物的物理性质D.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适应性答案:B2. 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生物多样性B. 生物群落结构C. 生物个体的生理功能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生物学研究的方法?A. 实验室模拟实验B. 野外调查C. 计算机模拟D. 社会调查答案:D4. 环境生物学中,生物标志物的作用是什么?A. 指示环境污染物的存在B. 预测环境变化趋势C. 评估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生物修复技术主要针对的是什么?A. 土壤污染B. 水体污染C. 大气污染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6.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效应主要发生在哪个生物链环节?A. 初级生产者B. 初级消费者C. 高级消费者D. 分解者答案:C7. 环境生物学中,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导致什么后果?A.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B.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C. 生态系统恢复力增强D. 生态系统抵抗力增强答案:B8.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通常涉及哪些生物?A. 细菌B. 真菌C. 原生动物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9. 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生物指示器的选择标准是什么?A. 对环境变化敏感B. 生长周期短C. 分布范围广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作用主要发生在哪种生物体内?A. 微生物B. 植物C. 动物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可能包括哪些方面?A. 生物体形态的改变B. 生物体生理功能的紊乱C. 生物体行为的改变D. 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改变答案:ABCD2. 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B. 有机污染物水体的净化C. 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去除D. 放射性物质的清除答案:ABC3.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效应通常发生在哪些生物链环节?A. 初级生产者B. 初级消费者C. 中级消费者D. 高级消费者答案:BCD4. 环境生物学中,生物标志物的类型包括哪些?A. 生物体内特定化学物质的浓度B. 生物体内特定酶的活性C. 生物体的生理指标D. 生物体的行为模式答案:ABC5.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中,哪些微生物发挥重要作用?A. 细菌B. 真菌C. 放线菌D. 原生动物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环境生物学只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下列哪项不是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C. 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D. 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答案:D2. 环境污染中,重金属污染主要通过哪种途径影响生物体?A. 食物链B. 空气C. 水体D. 土壤答案:A3. 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制造有机物B. 吸收无机物C. 分解有机物D. 转化能量答案:C4. 哪种生物被认为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物种?A. 捕食者B. 食草动物C. 植物D. 分解者答案:C5.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臭氧层破坏B. 酸雨C. 二氧化碳的增加D. 森林砍伐答案:C6. 哪种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最大?A. 重金属B. 农药C. 石油D. 塑料答案:A7. 哪种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植物来实现的?A. 微生物修复B. 植物修复C. 动物修复D. 化学修复答案:B8. 哪种生物指示器常用于监测空气质量?A. 藻类B. 苔藓植物C. 鸟类D. 昆虫答案:B9. 哪种生物对土壤污染具有指示作用?A. 蚯蚓B. 蜗牛C. 蜘蛛D. 蚂蚁答案:A10. 哪种生物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A. 熊猫B. 蜜蜂C. 蝴蝶D. 蜥蜴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环境生物学中的生物放大现象指的是_______在食物链中的逐级积累。
答案:有毒物质2. 环境污染中的生物可利用性是指污染物被_______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答案:生物体3.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指_______。
答案:植物4.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种数量的_______和物种组成的_______。
答案:减少,改变5.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_______修复和动物修复。
答案:微生物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环境生物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环境生物学期末 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生物污染: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的污染环境激素: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繁殖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生物迁移:指污染物经由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完成的迁移,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迁移方式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这些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的膜结构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效应浓度(EC50):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效应浓度(EC50): 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指不同剂量的毒物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指示生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来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状况的生物,它包括指示植物和指示动物两大类,其中对指示植物研究较多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生物强化技术:也称生物增强技术,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促进系统内生物处理效率的方法。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绪论1、什么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自由发挥题(理解)P9~1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保护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调查和试验②实验室试验③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4.环境效应——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变化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5.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转运的方式及特点:必考。
7.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理解)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相I过程(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相II过程(反应)相I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或带有相应活性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进行结合反应。
环境生物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物是指:A. 所有生物B. 仅指植物C. 仅指动物D.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答案:D2.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其范围大约是:A. 海平面以上10公里B. 海平面以下10公里C. 海平面以上和以下各10公里D. 海平面以下100公里答案:C3.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答案:D4.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形态B. 行为C. 遗传D. 所有以上答案:D5. 环境适应性是指: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B.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能力C. 生物对环境的改造能力D. 环境对生物的改造能力答案:A6.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对生态系统造成:A. 无影响B. 负面影响C. 正面影响D. 暂时性影响答案:B7.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A. 工业排放B. 农业活动C. 城市生活D. 所有以上答案:D8. 以下哪个是生物入侵的例子?A. 家鸽B. 麻雀C. 亚洲鲤鱼D. 家兔答案:C9. 环境生物监测的目的是:A. 评估环境质量B. 预测环境变化C. 制定环境政策D. 所有以上答案:D10. 以下哪个是生物修复的例子?A. 植树造林B. 垃圾填埋C. 土壤施肥D. 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__________组成。
答案:非生物环境2. 环境生物的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行为适应和__________。
答案:生理适应3. 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
答案:生态系统多样性4. 环境生物监测常用的生物指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植物、动物、微生物5.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__________。
答案:生物积累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环境生物学复习参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积累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随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
3、吸收:环境中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总过程。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环境生物学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2、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一、绪论1、环境问题分类:(1)环境污染: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发生了不良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2)生态破坏: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如,酸雨(pH<5.6降水)、赤潮(N、P丰富,浮游生物繁殖引起海水缺溶解氧)、水华(N、P丰富,淡水中藻类繁殖引起溶解氧缺乏)、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使得能量易进难出)等。
2、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二、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性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的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主要的迁移方式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4、污染物的分布:不仅指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5、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结果有两种可能,要么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要么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6、生物合成作用: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7、分解作用/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 期末复习资料2
过度积累:微生物暂时处于缺磷条件后,把它放在大量磷元素和其它合适的营养条件下微生物大量快速的吸收磷的现象。
贪婪吸收:微生物处在必要的营养元素受限制但磷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将磷吸收并主动转移至细胞内贮藏的现象。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综合体。
生态环境: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生物膜:由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细胞膜。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被动转运:接触生物机体的环境污染物不消耗细胞代谢能量而透过生物膜的一种生物转运过程。
主动吸收:消耗细胞代谢能量将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TOD:指废水中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
TOC:废水有机物的含碳总量。
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水华:淡水水体中浮游藻类由于含氮、磷污水排入而大量繁殖引起水面变色的现象赤潮:海洋中浮游藻类由于含氮、磷污水排入而大量繁殖引起水面变色的现象。
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地有机物的过程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对环境进行修复的技术。
PAN:过氧乙酰硝酸酯;PCBs:多氯联苯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过程所引起的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
贵州大学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1.最高容许浓度(MAC):指某一环境污染物可以再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2.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3.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4.蓄积作用: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的现象。
5.协同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事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6.生物污染: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的污染现象。
7.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人类终日生每日摄入某环境外来化学物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8.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环境质量基准: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
9.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状体处理有机废水的一类好氧生物处理方法。
10. LD50:指某试验总体中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出来的数值,为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的最常用指标。
11.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污染物相互干扰,使联合作用强度低于任何一种单独作用。
12.需氧污染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的有机污染物质。
13. LC0:指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浓度。
14. 肝肠循环:污染物经肝脏代谢,代谢物排泄到肠道,还可经肠道菌丛水解或代谢,重新以游离形式被吸收进入门静脉到达肝脏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污染,一类是生态破坏。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主要是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生物学规律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和危害.这种效应包括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到生态系统等各级生物层次,探索污染效应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主要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与去除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通过生物学或生态学的技术与方法进一步强化生物在环境污染净化中的作用,包括具有高效净化能力的生物种类及菌株的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降解和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及其降解动力学反应模型等;生态工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不同类型物种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污染净化过程的调控作用等。
3.保护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自然保护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技术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探索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律,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恢复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物种进入和生长及群落狙击过程的限制因素,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制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案,发展受损环境修复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技术。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入环境: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废物的排放;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根据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水平和溶解氧的变化,把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河流分为相应的地区段:清洁区:表明未受污染,氧及时得到补充。
分解区:细菌对有机污染物分解,消耗溶解氧,而通过大气补充的氧不能弥补消耗的氧,因此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此时细菌个数增加。
腐败区:溶解氧消耗殆尽,水体进行缺氧分解,当有机物被分解之后,腐败区却告结束,溶解氧又复上升。
恢复区:有机物降解接近完成,溶解氧上升并接近饱和。
清洁区:水体环境改善,又恢复到原始状态。
生物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后合成植物的有机物质,植物的有机物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植物的残体经微生物分解作用成为无机物质回到空气、水、土壤当中。
相对于地质大循环称为生物小循环。
环境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主要有三条途径:①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
②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地上部分主要通过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
③有机污染物蒸汽通过职务上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
生物转化的过程:生物体内的转化一般分为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第一过程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则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则及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第二过程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生成结合产物。
结合产物的极性一般有所增强,利于排除。
经第一过程的一级代谢产物也可以直接排出体外,或直接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影响因素:污染物可导致个体数量的减少,种群密度下降;污染物能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短期的生物测试:被测试的生物在短时间内暴露于高浓度的污染物下,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
生物测试的方式分为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功能蓄积:不断进入机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反复作用机体,引起机体一定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并逐渐累积加重,最后导致出现损害作用,此种蓄积称为功能蓄积。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对植物伤害的的典型症状:常见有害气体(SO2①二氧化硫: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无一定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黄化。
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但伤斑的形状、分布和色泽因植物种类和受害条件的不同会有一定的变化。
幼叶不易受害。
例如单子叶植物伤斑常沿平行脉呈条状,分布在叶尖或叶片隆起部位;树的受害部位一般从叶尖开始向基部扩展,阔叶树通常在脉间出现不规则的大斑点或斑点,有时伤斑呈长条状。
河流按其污染程度分为:多污带,中污带,寡污带。
污染生物指数(计算):污染生物指数用I(bip)表示,是指无叶绿素微生物占全部微生物( 有叶绿素和无叶绿素微生物 )的百分比,其指数按下式计算I BIP={B/(A+B)}×100式中: A———有叶绿素微生物数;B———无叶绿素微生物数。
污染程度清洁水轻度污染水中度污染水严重污染水 I BIP 0--8 8---20 20---60 60---100生物标志物未能广泛应用有许多原因,主要包括:①对许多环境污染物来说,化学分析法相对容易和简单。
②目前人们研究的重点是发展生物标志物,而不是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③现阶段还很难阐明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和特定环境之间的关系。
④缺乏了解生物标志物的效应与相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效应的直接联系,即缺乏了解生物标志物的生态相关性。
污水处理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化学需氧量(COD):指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
化合物结构:所有化合物质,可根据微生物对它们的降解性分为可生物降解,难生物降解,不可生物降解三大类。
某种有机物是否能被微生物降解,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该物质的化学结构是重要因素之一。
化合物结构与其生物可降解性的关系:①在烃类化合物中,一般是链烃比环烃易分解,直链烃比支链烃易分解,不饱和烃比饱和烃易分解。
支链烷基愈多愈难降解。
碳原子上的氢都被烷基或芳基取代时,会形成生物阻抗物质。
②主要分子链上的C被其他元素取代时,对生物氧化的阻抗就会增强。
也就是说,主链上的其他原子常比碳原子的生物利用度低,其中氧的影响最显著,(例如,醚类化合物较难生物降解),其次是S和N。
③每个C原子上至少保持一个氢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对生物氧化的阻抗较小;而当C原子上的H都被烷基或芳基所取代时,就会形成生物氧化的阻抗物质。
④官能团的性质及数量,对有机物的可生化性影响很大。
例如,苯环上的氢被羟基或氨基取代,形成苯酚或苯胺时,与原来的苯相比较,将更易被生物降解。
相反,卤代作用却使生物降解性降低,卤素取代基愈多,抗性愈强。
例如,自一氯苯到六氯苯,随着氯离子增多,降解难度相应加大。
卤代化合物的降解,重要条件是在代谢过程中,卤素作为卤化物离子而被除去。
官能团的位置也影响化合物的降解性,如有两个取代基的苯化物,间位异构体往往最能抵抗微生物的攻击,降解最慢。
尤其是间位取代的苯环,抗生物降解更明显。
一级醇、二级醇易被生物降解,三级醇却能抵抗生物降解。
⑤化合物的分子量大小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很大。
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微生物及其酶不能扩散到化合物内部,袭击其中最敏感的反应键,因此,其生物可降解性降低.生物可降解性:指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使污染物的化学和物理学性能改变所能达到的程度。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特征:1.利用生物絮凝体为生化反应的主体物;2.利用曝气设备箱生化反应系统分散空气或氧气,为微生物提供氧源;3.采用沉淀方式去除有机物,降低出水中微生物的固体含量;4.对系统进行混合搅拌以增加接触和加速生化反应传质过程;5.通过回流使沉淀池浓缩的微生物絮凝体返回到反应系统;6.为保证系统内生物细胞平均停留时间的稳定,经常排出一部分生物固体。
生物膜法:利用微生物在固体表面的附着生长对废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技术。
卫生填埋主要有厌氧,好氧和半好氧三种。
基因工程:利用重组DNA技术,在体外通过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充足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生态工程: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认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土地处理系统主要类型:1地标漫流系统:用喷灌及漫灌方式将污水有控制地排释到土地上,污水在地表形成薄层,均匀地顺坡流下,其蒸发量和渗入量俊很少,大部分流入集水沟。
地表上一般种植植物,以供微生物栖息并防止土壤被冲刷流失。
适用于透水性差的土壤(黏土和亚黏土)及平坦而有均匀适度坡度(2%-8%)的田快。
2慢速渗滤系统:污水经喷灌、漫灌和沟灌布水后,垂直向下缓慢渗滤,农作物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营养素,同时依靠土壤-微生物-农作物对污水进行净化,部分污水被蒸发和渗滤。
适用于渗水性能良好的土壤和沙质土壤及蒸发量小、气候湿润的地区。
3 快速渗透系统:污水灌入土壤表面后很快渗入地下,其中一部分被蒸发,大部分进入地下水。
灌水和休灌(晒田)反复循环进行,以保持高的渗透率。
适用于透水性能非常良好的土壤(砂土、壤土砂或壤沙土)。
这种方法类似于间歇的砂滤池。
4 自然湿地系统:这是一种利用低洼湿地和沼泽地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方法。
污水进入低洼地形成沼泽或池塘后,通过底部土壤的渗透作用及池中水生动植物(芦苇等)的综合生态效应,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5 复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这里指上述若干方法的组合,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提高出水水质。
例如地标漫流可与湿地法组合,使地标漫流的尾水进入湿地进一步净化。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一级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
植物主要通过这三种机理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1.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作用。
2.植物释放分泌物和酶可去除环境有机污染物。
3.强化根区的矿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