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分布不平衡
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龙艳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6期摘要:我国社会科学普体制机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法律保障机制、协调组织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激励机制、队伍建设机制、监测评估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关键词: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机制近年来,社会科学普及为一项专门的公益性事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总体看来,我国社会科学普及仍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由于,社会科学普及事业推进的广度和深度与社会科学普及的体制机制是否健全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机制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
一、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社会科学普及领导及协调机制尚需完善。
与自然科学普及工作相比较,当前社会科学普及领导及协调机制还不完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本地区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十二条规定“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等(2)。
科学普及理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但在现行体制下,这些条文主要是适应自然科学和技术普及的体制安排。
因此,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在部门之间建立了一种协调会商制度”(3)。
但就社会科学领域而言,省一级专门的社会科学普及联席会议,仅有湖南、福建、江苏三省有政府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此外,各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负责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省一级的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基本建立,但在国家层面没有相应的专门组织机构进行统一组织和领导。
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02
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问题
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问题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政策导向的影响
政策调整频繁
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的频繁调整 ,导致高校学科建设缺乏稳定性 ,影响学科发展的连贯性。
资源分配不均
政府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部分 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缺乏足够的资 金和资源支持。
评估指标单一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学科建设 水平,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深入探讨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有 助于推动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研究范围和方法
•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 于学科布局、师资队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通过 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不同类型、不同 层次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找出共性问题 与个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 ,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同 时,本研究还将对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成功案例进行比较 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详细描述
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学科专业,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 设。同时,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群 。
加强学科均衡发展
总结词
针对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学科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 育质量。
详细描述
高校应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提高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同时,应 加强应用学科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 能力。
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
2008年第4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2008N o 14收稿日期:2007-05-30,修回日期:2007-08-29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4-0082-02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王 瑜(深圳大学科学研究处,广东深圳 518060)摘要:介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实践情况,分析评价过程中有待提高的几个方面,提出我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发展理论研究,进而以理论为依据建立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系统。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中共中央5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6的发布,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突出矛盾是,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不平衡,成果与效益不平衡,成果数量多,质量高的不多。
如何公平、公正地评价研究成果,引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环节。
1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价实践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其产品是不同于工业流程中的文化产品,它是人类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自身、社会及自然的理性思考,它使用科学的方法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社会变革、人的精神现象等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多是以对诸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判断和评价的形式而存在,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表现出其内在的广泛性、复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成果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11 同行专家评议法目前我国高校对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方面的评价,主要通过专家组进行同行评议。
这种专家评议法又有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两种方法。
通讯评审就是将需要评价的研究成果及评价表寄给国内外同行专家(一般情况下选3-5名),专家签署评审意见后再寄回给管理机构。
提升广东高校国家社科基金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提升广东高校国家社科基金竞争力的若干建议孙淳【摘要】以2011-2015年广东高校获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和科研竞争力.结果表明:立项数和资助经费保持连年增长态势,广东高校系统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预期研究成果形式富有层次性,以专著、专题论文集和研究报告形式为主;立项单位主要集中在985,211院校或省属重点高校,地方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立项较少;语言学、管理学、应用经济学是历年来广东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议从重视项目申报、把握立项重点、整合学术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培养中青年教师等方面做好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年(卷),期】2017(038)003【总页数】6页(P268-273)【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力;研究竞争力【作者】孙淳【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科研处,广东广州5108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11【科研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级别的基金研究项目,是高校学科建设与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宏观上可以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科学制定年度课题指南和中长期研究规划提供基本依据[1];微观上可以了解学科研究的发展动态,为学科建设的决策管理提供参考。
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为视角考察某一区域、某一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出国家社科基金所特有的评价功能。
文中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历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时间跨度为2011至2015年。
通过对近5年广东高校获准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数据包括除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等3个单列学科之外的23个学科。
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体系中,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的获得对于在社科基金其他各类项目竞争中保持优势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很多高校都把这类项目的申报组织作为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
浅析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发展的现状和提升对策
浅析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发展的现状和提升对策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行业的种类也正在不断的增加,出现了许多当前流行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对应的专业,为给国家以后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在国际上的声望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提高对大学生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才能保障学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更加迅猛的发展。
标签: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发展;现状;提升;对策研究分析1.前言我们国家的各个地区都是非常的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发展的现状和如何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国家的教育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当前的教育工作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不到有用的知识,导致白白的浪费大学四年的时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象,为了能够解决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必须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2.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发展的现状1995年,教育部设立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这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迄今已成功评选了六届,共有3320项优秀成果获奖。
由于组织严密、程序公正,历届获奖成果都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高校普遍将其视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李岚清、陈至立、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先后出席颁奖大会并做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11年9月,中办、国办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摘要:一、引言二、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与意义三、研究原则与方法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历史性原则4.比较性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四、案例分析五、结论正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引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探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与意义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关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揭示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原则与方法1.客观性原则:研究过程中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力求真实地揭示社会现象。
2.系统性原则:将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环境中进行分析,从多维度、多层次探讨问题,揭示其内在联系。
3.历史性原则:关注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和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4.比较性原则:将研究对象与其他类似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共性与个性,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指导社会实践。
四、案例分析以我国改革开放为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们运用客观性原则,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必然性;遵循系统性原则,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坚持历史性原则,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通过比较性原则,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与国外类似经验的异同;秉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五、结论总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现状分析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现状分析摘要: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建议。
关键字:理工科人文社科教育1.引言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多学科的、全方位的、全面的综合型人才,其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这一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其人文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加深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和世界各国之间交流,这对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促进文理交融,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将人文素质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层次[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但是,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理工高校大学生因为人文素质偏低而吃亏的问题日益突出,经常出现“有知识没文化”和“做科技工作却不讲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现象。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
因此,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现状2.1人文社科教育模式现状我国理工科高校的教育模式一般包括有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组织管理、教育过程、学生来源、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
在办学模式上,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方式,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省属高等教育学校和民办高校教育,教育部直属院校与省属高校接受统一管理[2]。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公示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公示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教育部设立了人文社科基金。
为了确保该基金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教育部决定对资助项目进行公示,以便广大学术界和社会各界能够及时了解基金的使用情况和研究成果。
以下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公示内容。
1. 资助项目概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主要支持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和培养高层次的人文社科人才。
资助项目主要包括学术研究项目和人文社科学术会议。
2. 学术研究项目学术研究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重点支持项目。
该项目资助面向全国范围,涵盖人文社科各个学科领域。
资助项目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和哲学等。
申请者需要提交详细的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并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来确定最终的资助名单。
3. 人文社科学术会议为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还支持人文社科学术会议的举办。
该项目资助范围覆盖了各类学术会议,包括学科研讨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科年会等。
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旨在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学者之间的互动和知识的交流。
4. 项目经费管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非常注重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资助项目的经费使用需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和要求。
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研究项目的开展、人员经费、购买科研设备和资料等。
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将在项目执行期间进行监督和审查,确保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高效性。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公示旨在向社会公开基金的资助项目及相关信息,提高基金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通过公示,促进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我国人文社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部将继续加大对人文社科研究的资助力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助效益。
同时,教育部也呼吁广大学者积极申请基金资助并开展优秀的人文社科研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许多高校在科研、教学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以下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1.1 地区差异明显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在师资力量、科研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则相对薄弱。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不利于全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1.2 学校间资源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顶尖高校拥有大量资源和经费,而普通高校则在争取资源和发展机会方面处于劣势。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2. 教学质量亟待提升2.1 应试教育痕迹明显我国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包括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一些教师科研任务繁重,难以兼顾教学工作,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此外,师资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研究创新能力有待加强3.1 科研资源集中目前,我国的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在科研经费和资源方面相对不足,导致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距扩大。
这种局面不利于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
3.2 创新文化缺乏部分高校在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上仍然存在较为传统和保守的观念,过于强调论文数量和科研成果的短期效应,忽视了科研的长期性和创新性。
这种文化氛围不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4. 学生就业压力大4.1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和建议
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和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包括教育质量的不稳定性、教学模式的僵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制约了整个国家的创新和竞争力。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不够稳定。
尽管我们有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学,但整体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学校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和先进的教育设施,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此外,一些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于时代,无法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其次,目前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
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缺乏参与和创新的机会。
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高等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忽视了实践和实用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
最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激增,但就业市场并未相应增长。
这导致了就业竞争的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同时,某些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实际用人需求不匹配,造成了就业与专业对口率不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教学模式僵化和就业压力大等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提升教育质量的投入、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加强与实际用人需求的对接等。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不断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展开,通过分析不同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完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
具体而言,文章将按照如下结构进行展开: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进行概述,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
国家社 科 和教 育部 人文社 科研 究项 目是 我 国人 文 社科 研 究 领域 层 次 最 高 、 资助 力度 最 大 、 影 响最 广的两 类项 目, 其 中国 家社 科 项 目近 年 来 每 年立 项 4 5 0 0多项 , 教
育部 人文 社科 项 目每年 立项 5 0 0 0多 项 , 在 我 国人 文 社科 研 究 事业 中都 起 着 极 为重
论文 、 课题、 专 利 和奖 励等 的统 计 分析 来 评 价 。限 于数 据 采 集 方 面存 在 的难 度 , 本 文
采用 第二 种 视角 , 且 只选 择课题 和 奖励 两类 数 据 , 来 考察 全 国高 校现 时 的人文 社科 研
究力 量 分布 态势 。
课题 数据 的获取 : 2 0 1 2年 国家社 科 基金项 目数据 获 取 自全 国哲学 社 会科 学 规 划 办公 室 网站 , 统计 范 围包 括 国家社 科基 金 项 目( 含 教 育 学 项 目、 艺 术 学 项 目) 、 国家 社 科基 金 西部 项 目、 国家社 科基 金后 期 资助项 目、 国家社 科基 金重 大项 目和 中华 学术 外
虞飞华( 1 9 8 3 一 ) , 男, 浙 江 东 阳人 , 实验师 , 硕士 。 研 究 方 向 为 数 据挖 掘 、 智能信息处理 。 4 2
汤建 民, 等: 我 国高校人 文社科研 究力量的分布态势
第 6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
数 据 来 源 和 研 究方 法
高校 人文 社科 研究 力 量 的分布 态势 分 析 可 以从 多种 考 察 视 角 出发 , 目前 学 界使 用 比较 多的是 两种 视 角 : 从 研究 队伍 的数量 角度 , 特 别是 高层 次人 才 队伍 的统计 角度 来评 价各 高校 研 究力 量 的强 弱和 分布 ; 从分 析科 研 成果 的产 出 角度 , 如通 过对各 高 校
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新问题和解决对策
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新问题和解决对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科学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力量,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重视社会科学研究。
随着国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探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保障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是整个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研究者角度看,一些人的研究目的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有的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并不是为了获得研究领域的创新制高点,而是将科研作为手段,侧重于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如不少高校为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提供了可观的配套经费,这对教师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有的教师对科研活动本身缺乏清醒的认识,认识不到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具有盲目性。
从事科研活动并不是自发自愿,而是“为成果而成果”,迫于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等压力,具有被动性,如不少高校规定评聘高级职称必须有主持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的经历。
由于研究目的不纯粹及研究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导致一些教师缺乏充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处于疲于应付的境地。
从研究特征看,一些科研活动不再那么具有创新性,缺乏探索精神。
创新性是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
然而在目前情况下,有的教师的科研活动背离了这一特征,只是简单、低级、重复的智力劳动,缺乏探索精神,甚至剽窃、伪造学术成果,导致教师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尤其是近些年来,个别教师充当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不顾自己的身份,针对社会敏感问题发表别出心裁的所谓创新性言论,伤害了公众的感情,从而加重了民间对所谓教授、专家的信任危机。
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
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摘要:平等,是人类及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和追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平等权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在生存发展方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渴望获得良好的教育,因而受教育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追求高等教育的平等权。
本文在此背景下,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平等的现象及其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公平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而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它能够使社会更好地延续和发展。
而高等教育则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基地,因而更能直接地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它不仅能增加人的知识、丰富人的内涵,更是个人提升社会层次,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
如美、日等国已进入到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75%—95%高中毕业生均可上大学。
在借鉴了各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后,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便开始恢复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978年在全国恢复高考;80年代初,恢复和发展五大成人高等教育(即电大、职大、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函大);90年代起,允许和鼓励兴办民办高等教育;从99年起,又开始进行全国高校扩招,随后又进行了研究生扩招。
至此,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阶段,现正以强劲的势头努力地追赶发达国家。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布局不尽合理,各层次学校比例不协调,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等问题,归根到底这些问题就是不公平的问题。
这些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一、高校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我国高等院校在区域的分布上严重不均,大多数的高校都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而幅员辽阔的西部比例低、数量少;在城乡的分布上,几乎所有高校都集中于城市中,其他地区基本没有;而在城市中的高校的分布也不均衡,绝大多数高校又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大城市。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混乱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混乱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文化、社会现象、人类行为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
然而,当前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在一些方面存在混乱的现象,这不仅对学科本身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学科发展、学术环境和学术道德三个方面探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混乱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学科发展方面的混乱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混乱的现象。
首先,在学科布局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细分学科相互交叉、重复冗余,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这导致了学科间的资源浪费和研究成果缺乏整合和应用的问题。
其次,在学科研究中,一些研究课题重复性高、创新性不足,缺乏对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深入研究。
这使得一些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不高,甚至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这些混乱问题,我们需要优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布局,合理划分学科门类,减少重复和冗余。
同时,要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和知识整合,实现学科研究的互补和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科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学术环境方面的混乱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环境存在一些混乱的问题。
首先,一些学术评价指标单一,只以论文发表数量和刊物等级为唯一标准,忽视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这导致了一些学者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了质量,学术研究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
其次,一些学术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够科学、透明和公正,容易出现权力寻租和学术腐败等问题。
这使得一些学者的学术声誉受损,导致学术界的信任危机。
要解决学术环境方面的混乱问题,需要改善学术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指标,综合考量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同时,要完善学术机构的管理制度,增强科学透明性和公正性,杜绝权力寻租和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三、学术道德方面的混乱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道德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混乱。
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存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问题,严重侵犯了学术诚信和知识产权。
同时,一些学者的学术纪律意识不强,存在论文造假、数据篡改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
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一、内容概括文章介绍了建设该专业的背景与意义,强调了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描述了当前专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后续建设提供了切入点。
重点阐述了文学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
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等关键环节的改革和优化方案。
将详细介绍人文社科背景下文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讨了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强调教师在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中的重要性。
将分析如何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满足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探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的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总结了整个建设方案的意义和影响,并指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建设方案,旨在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介绍文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文学研究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阔的研究视野。
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下,文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是探索人类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文学的形态、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学研究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以及社会变迁。
文学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的发展。
文学研究还具有服务社会、引导公众审美取向的功能。
高校的学术研究与科研创新
高校的学术研究与科研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日益受到重视。
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不仅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学术研究的现状学术研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术地位和声誉,也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证。
当前,我国高校学术研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高校存在着“论文压舱石”现象,注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
其次,一些学科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些学科缺乏原创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此外,一些学者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过度依赖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科研创新的重要性科研创新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在科研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研创新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软实力。
当前,我国高校在科研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高校在科研创新中存在着研究鸡肋的问题,一些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
其次,一些高校的科研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推进学术研究与科研创新的对策和建议为了推进高校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建议。
首先,要切实加强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提高学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
其次,要加强学科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的互补和发展。
此外,要加强对高校科研创新的支持和保障,为学者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最后,要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高校的科研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结语高校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高校在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建议,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水平,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教育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不均衡、学科结构不合理以及应试倾向等。
针对这些问题,下面将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教育质量不均衡目前,我国教育体制面临着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较高;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或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匮乏,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造成教育质量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地域差异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贫困地区或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差异不仅限于师资力量,还涉及教材、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
其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不均衡。
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教育经费充足,而贫困地区或农村地区受限于经济条件,教育经费匮乏,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针对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经费的安排,提供更多的支持,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建立多级学校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校进行科学评估,将教育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学校进行分类,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学科结构不合理当前,学科结构偏向于理工科,忽视了人文社科的培养和发展。
这种倾向导致了学生选科的偏好,埋没了一部分学生潜在的兴趣和特长。
造成学科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社会对理工科的追捧导致学科结构的偏向。
人们普遍认为理工科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因此学生和家长更倾向选择理工科,而忽视了人文社科的重要性。
其次,学校招生政策和政府发展政策导致学科结构的偏向。
一些学校的招生政策偏向于理工科,而政府也更加关注理工科的发展,导致人文社科的资源相对较少。
针对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人文社科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问题探讨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问题探讨李伟群1,朱白薇2(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641;2.广东药学院,广州 510006)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存在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知识化倾向、政治化倾向、西方化倾向、复古化倾向、边缘化倾向等。
这些失衡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但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究其根源,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冲击;既有科学主义的挤压,也有人文精神的式微;既有教育者的问题,也有大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解决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问题,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为目标,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现实虚拟相结合为根本,以自教与他教相结合为保障,从方向、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实现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多样性;失衡G649.2 文献标志码:A :1002-7408(2014)03-0093-03高校人文教育应该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和谐发展,即人文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协调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还存在着主导性与多样性失衡的现象,这些失衡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但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揭示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失衡的表现,探究其根源及克服之道,对于促进高校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表现主导性与多样性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主导性指导多样性,另一方面多样性也丰富和影响主导性。
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存在割裂这两者关系的倾向,从而导致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另一种是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
1.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的片面发展。
坚持主导性是人文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但过分强调主导性而排斥多样性,主导性就会变得单调、抽象,就会出现孤立化、理论化倾向。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
摘要高校人文科学学科成果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对于高校人文科学学科的科研创新也是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是对于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却是难以用指标所量化的。
因此,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对影响我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在系统评价法的理论基础下对影响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数据的量化处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得出了结论和建议,对各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改善提供实证依据以及启示。
关键词: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地区差异AbstractResults of humanities disciplin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valued by the people, for the humaniti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s gradually being higher the value, but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difficult to use the index to quantify of. Therefore, this pap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ated theories, on the impact of factors of China's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wer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colleg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quantitative data processing, and has carri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drawn, and th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mpirical basis and the inspiration.Keywords: Humanities and social disciplin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fluence factor; regional difference目录摘要IAbstract II一、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2.1资料来源22.2研究方法23.技术路线 3二、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41.1科研能力的构建和包括方面41.2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42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地区差异52.2文化背景62.3 高校背景与高校地域差异 63对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预测7三、研究方案81 研究方法-系统评价81.1构建全局数据矩阵并规范化81.2确定样本集的最优点和最劣点81.3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81.4计算密切值92 录入数据93 实证分析103.1各地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整体状况103.2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地区差异的泰尔系数及其分解11四、结论与建议15参考文献16一、绪论1.研究背景与意义科技是衡量当前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指标,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实力体现的重要途径,发展科技成果是我国目前的重要目标。
研究生科研训练困境及对策分析
研究生科研训练困境及对策分析王碧云;严会芬;巩雪【摘要】科研训练是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研究生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包括: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参与学术讲座与研讨会以及理工科研究生通过实验室轮转学习等.基于对W大学学术型硕士和博士进行的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分析显示目前研究生科研训练仍存在一些困境: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机会偏少、人文学科专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学术论坛、讲座、座谈会流于形式;理工科研究生实验室轮转制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对策:改善课程教学方式;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设立研究生专项研究课题;提高学术讲座质量、建立研究生科研组织;完善科研训练制度,整合科研训练资源.【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127-132)【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训练;困境;对策【作者】王碧云;严会芬;巩雪【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大量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
其培养质量关乎国家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研究生教育是通过对研究生进行完整的科研训练,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活动。
科研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认为: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合格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任务[1]。
完整的研究生科研训练应该是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选题、阅读文献、研究探索(研究设计和实践)、分析研究结果、论文发表等环节的活动。
也有学者指出,科研训练包括科研意识训练、科研方法训练、文献综述训练、选题训练、开题训练、实地调查训练、研究报告撰写训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分布不平衡
2014年04月25日 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汤建民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339
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国高校获得上述两类项目情况的统计,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的强弱和研究水平的高低,以及
宏观层次上的一些分布特点。
本文以2012年全国高校上述两类项目数据
为考察对象,来统计、分析和评述相关问题。
高校是人文社科研究主力
2012年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社科项目共3916项,占同年国家社科立项
总数的83.46%;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共4922项,占同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总数的96.76%。
由此可见,高校系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
承担课题的多少无疑是表明一个单位或地区研究实力强弱和科研水平
高低的重要指标。
经过对各高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的统计,发现
前十名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
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这
些学校的项目数量都在45项以上,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以67项的成绩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情况的统计中,名列前五的则有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这些学校
的项目数量都在50项以上,其中东北师范大学以55项的成绩位居第一。
由此可见,在国家社科基金层次,研究实力居前的大多是文科领域的一流
综合型大学;而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层次,部分师范类大学的竞争力也非常突出。
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人文社科研究力量较强
如果以各高校所在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单位考察各地区项目立项情况,则可发现: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广东、山东、四川、重庆;2012年这10个地区国家社科项目数量均在145项以上,合计立项数达2282项,占立项总数的58.27%,其中北京以456项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
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湖北、上海、山东、湖南、四川、辽宁,除辽宁外每地立项数量均在220项以上,合计立项数达3100项,占立项总数的62.98%,其中北京仍以505项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
宁夏、西藏和海南2012年国家社科立项和教育部立项数量均在40项以下,相对来说,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薄弱地区。
老牌高校是人文社科研究重地
对高校所属的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各层次/类型高校的科研水平状况。
在本文中,笔者将所有高校分为“985”或“211”高校、一般高校、新建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和专科层次高校六个层次/类型。
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115所“985”或“211”高校获得国家社科项目达1822项,478所一般高校获得1904项,两者合计共占高校立项总数的95.15%;2012年“985”或“211”高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达2107项,一般高校获得2507项,两者合计共占高校立项总数的93.74%。
这表明,593所老牌高校的课题立项占了全国所有高校立项总数的95%左右,而剩下的550多所本科高校(包括新建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和1281所专科层次高校合计起来只占5%左右。
统计结果表明,各层次/类型高校间科研实力和水平存在着悬殊差距。
(见表1)
或有必要适当调整政策
课题立项分布的不均衡性一方面固然说明了不同高校间存在着实力和水平上的客观差距,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种不均衡性也许还预示着我们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的必要性。
比如,我国现有1200多所高职(专科)院校,其在校生规模至少占了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0%,但课题立项数只占了1%左右。
显然,这和其承担的半壁江山人才培养功能需求极不匹配。
那么,是否可以根据其高职(专科)教育的特点,给予单独分类总额,或制定单独的评审体系,值得相关部门作进一步的论证。
(作者系浙江树人大学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