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不同人群都有其特有的思维特点,那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
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
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中国人的思维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中国人的思维
1. 类比
例子2: 中医学中的“以形补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什么,补什么”,而中医学中也有“以形补形”这一说法, 如人参长得有人形,就大补。再如核桃类似脑仁之形,因此也被认为补脑。
例子3: 汉字为象形字
2. 整体式思维Biblioteka 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 分析的方法。 例子1: 中医师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 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 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 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 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3. 擅长具象、类比、关联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因此感性强而 理性若。 例如: 中国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有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 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然而古代的中国人发现了一个天象后,首先想的是这个天 象会带来什么事情,一般不会去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象。 中国人在很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 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可归结为四点:
1、类比
2、整体式思维 3、擅长具象、类比、关联思维 4、折中融合
1. 类比
如果说,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探究真理的工具,那么,中国人最多运用、最 得心应手的利器,无疑是类比。类比之多,随处可见。 例子1: 谐音 中国人有一种特异功能,变坏事为好事;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比如, 杯子碎了,说“岁岁(碎碎)平安”。其实,只碎了一个杯子,不是两个。碎 了两个杯子,才好说“碎碎平安”。以后,要是打了杯子,再有人那么说,我 就再打碎一个杯子:碎碎平安,好事成双。 蝙蝠有“蝠”气,所以,常常出现在各种吉祥图案中。私下里,没一个中国人 喜欢蝙蝠。有的,估计都没见过蝙蝠;见了,必然吓得半死——蝙蝠的长相, 可不是那么喜庆地。棺材,是升官发财。近年,有一种木雕非常流行:荷花上 爬着一只螃蟹。初不解风景,经人指点,原来是“荷蟹”之谐音。荷花和螃蟹, 和谐嘛!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有着许多的不同点,那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有哪些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反映哲学思考的语言也往往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
传统哲学经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
这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
它为铸就有修养的“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标。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但常常处于捕捉现象的阶段。
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的思维有哪些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就是富于计谋意识。
我们欧洲人只能叹为观止作者:王学磊瑞士汉学家诠释中国“三十六计”(图)——欧洲首席汉学大师胜雅律说:“我要揭示由三十六计所捕捉的普遍人性,并要使大家明白,汉学,研究中国的学问,能够跨越中国的国界,并能在中国的文化中发现所有人共同的人性,并对这共同的人性有所裨益。
”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被誉为西方智谋学的领军人物。
他花了数十年的研究之后发表了第一本给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三十六计的书。
1988年,《智谋》上册德文版在瑞士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多次再版,并先后被译成荷兰文,意大利文,中文,英文、法文等十二种文字,全世界发行量达到五十万册。
胜雅律在写《智谋》上册的时候,三十六计只写了十八计,由于当时不知读者是否欢迎,所以没写全。
也算是略施小计,投石问路。
看到读者已被吸引,很喜欢这本书,他于是在2000年又出版了《智谋》的下册。
2006年8月,该书上、下册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回到了中国故乡。
11月10日,记者参加了胜雅律先生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胜雅律先生体格魁伟,言谈举止充满了东方式的儒雅之气。
他的中文水平炉火纯青,整个讲话用了许多非常地道的中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异常风趣生动。
结缘三十六计胜雅律出生在瑞士威勒采尔的一个书香之家。
1963年中学毕业那年,他在父母的朋友家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汉字,并且一见钟情。
那年秋天,他进入苏黎世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又到汉语系学中文,双管齐下,同修两门专业。
1971年,胜雅律通过国家律师考试,成为一名律师。
但是他却没有沿着自己铺平的道路前行,为了圆他的中国梦,他来到了东方,先后在中国台湾、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留学。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胜雅律接触到了三十六计。
“台北师大国语中心的老师有一次突然跟我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我就问老师其他的三十五策是什么,结果老师说:…你问住了我,我也不太清楚。
‟当时我住在台大法学院的男生宿舍,周围都是中国同学,因此我就问过他们,知不知道三十六计。
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解析
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解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而闻名于世。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体现在他们对问题的看待、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创新的态度上。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解析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继承和传统,这是由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中国人更多地是在对传统进行创新和发展,而不是从零开始。
他们会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有许多独特的疗法和草药,这些传统的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人通过研究和实践,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整体思维与细节思维的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细节性的结合。
他们善于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且能够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具体的细节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种整体思维与细节思维的结合,使得中国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同时兼顾全局和细节,从而达到更好的结果。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注重整体布局和细节雕刻的结合,每一个建筑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体现了中国人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创造力。
这种整体思维和细节思维的结合,不仅在建筑领域有所体现,也在其他领域如设计、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三、灵活性与适应性的体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他们擅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思考和行动,并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中国人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变化。
例如,中国的传统农业文化中注重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来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中国农民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取得丰收。
同样,在商业领域,中国人也善于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创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变化。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互动和问题解决中都得到了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之处,并分析其独特之处。
一、整体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整体的观念,而非片面地看待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家庭中,中国人注重家庭的整体利益,而非个人的私利。
他们会考虑到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利益,努力寻求一个平衡点。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家庭更加稳定和和谐。
二、灵活变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灵活变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随遇而安”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善于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他们不会固守一成不变的观念和方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在商业领域,中国人的灵活变通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人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他们能够迅速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注重人际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情味和人情义。
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人情,他们会尽量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矛盾。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四、追求和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追求和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和谐的发展,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
在中国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国人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而非个体的胜利。
这种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精神文化存在方式。
思维方式在基于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不断的影响着实践方式,成为科技、政治文化以至于包括人们生存生活方式在的一切实践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然而,思维方式是结构的存在,知识、观念、语言、思维旨趣,思维方法和思维情感等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构成了思维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
思维方式的实质上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整合了民族文化的在统一性。
历史上不同思想团体、流派,尽管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可能势同水火,但在思想的根基处却是一致的“。
[①]哲学的思考是人生体验的系统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根基。
把思维方式理解成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存在。
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哲学层面上审视传统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构成。
因而本文着重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实用理性,朴素的辩证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缺失。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人本来合一,物我本属一体。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
天人既无二,于是亦不必分别我与非我。
我与非我原是一体。
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我分开。
于是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相融为一体。
西方思维的历史中总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斗争,视外在的自然为人的对立物,而去探索。
才有真正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中国人刚不认为宇宙为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根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即是研究自己外本为一理。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不分外物我的。
从而向了省式的思维特征。
王阳明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而不可得。
他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天人合一中的一意义即是天人相通。
发端于思孟学派。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每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都不同,从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特点,而这个思维也跟着时间的推移而流传了下来。
如果你想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就接着往下看。
一、白痴思维它可以表示为点思维,也可以表示为零思维。
这是最高级别的精神残缺。
其主要特点是思维严重固化,这些人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有的大脑储存了大量的死知识;然而,他们没有任何思索的能力。
换句话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甚至是人为的过早固化。
例如,有人生来就头脑迟钝,从二年级就辍学了。
有的人有一种特别的能力,能够清楚地记得村子里的鸡、猫和狗的样子。
他能说出街上每一只家禽都是谁家的。
又比如,有的人能准确地记住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六十四卦、小说中的各种人物等等,甚至能说出历史上800位皇帝的名字和顺序。
然而,同样也是这些人,没有一点自己的观点和思索,完全是在附和别人,死记硬背。
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是知识的宝库,或能记住许多信号的高级动物。
二、僵化思维它可以表示为线性思维,或者直线思维。
其主要特点是,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熟悉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永远不会有新的发展。
一个老年人的思维很可能停留在小学一年级的认知上,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是一条直线。
一些虚假的、僵化的、混乱的、错误的文化或观念,使其念念不忘。
他们是自己思想的囚徒,是他人思想的奴隶。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成了概念本身。
即使有人摆脱了牢笼,也会成为自己的牢笼。
三、对立思维它可以表现为黑白思维,即两极思维。
这种思维似乎有独立的见解,似乎有坚定的态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黑或白、敌或友、生或死的精神。
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朋友的敌人就是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是互相排斥的。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是独立于各个圈子、也不在派别的划分之上。
这种人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非美之心不同'、"敌我不同',很难走出这个狭窄的圈子。
中国哲学的经典思维方式及其特点?
中国哲学的经典思维方式及其特点?中国哲学家坚持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具有有机性、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是具有弹性很强的诠释模式和思想架构。
儒家中比较推崇的“名辩”;墨家在分析思维上有光辉的成就,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缺失是有时流于表面化、缺乏深入细致分析,有时易失于荒诞。
中国人非常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个体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体。
同理,只有把个体、部分放到整体中去,部分和个体才能凸显他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中国人喜欢太极图,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彼此不分,互为关系,彼此就是一个整体。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长阴消,阴消阳长,互为根又彼此不能分开,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关联的思维方式。
古人认为,无论现象有多复杂,都能找到其中的共通之处,此即为古人所说之“道理”,道理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体现了一体即整体的思想。
全文中国哲学家坚持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具有有机性、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是具有弹性很强的诠释模式和思想架构。
儒家中比较推崇的“名辩”;墨家在分析思维上有光辉的成就,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缺失是有时流于表面化、缺乏深入细致分析,有时易失于荒诞。
中国人非常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个体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体。
同理,只有把个体、部分放到整体中去,部分和个体才能凸显他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中国人喜欢太极图,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彼此不分,互为关系,彼此就是一个整体。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长阴消,阴消阳长,互为根又彼此不能分开,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关联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辩 证 思 维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这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思想堪称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
《周易》所讲的“八卦”以及两卦相叠而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周易》经文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泰》九三爻辞),所强调的即是“平”与“陂”“往”与“复”的对立统一。对于《周易》的辩证思维,郭沫若(1892~1978)给予了高度评价,“《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来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见诸《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既是《易传》辩证思维的核心命题,更是彪炳青史的千古绝唱。朱伯昆(1923~2007)极度褒扬“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是对先秦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
转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
转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
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一.思维的弱点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是现在我们身处现代化、西方化的潮流之中,只能以普适的价值、全球公认的标准——能否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否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否促进民主自由社会的形成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正如西方人喜欢批评社会并不意味着他们否定民主制度一样,我们讲思维的问题、《易经》的问题,也不是在否定传统、丑化我们的民族,而是在深化对传统的认识。
通过了解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长处和短处,将有助于中华民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快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为什么中国人要么是革命派,全盘否定过去,要么是保守派,不允许反思传统,讲任何缺点呢?二.中国人的处事及思维方式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5]。
整体观、系统观当然很好,但我们还应学会局部的、解剖的、微观的、严谨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是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考模式,它适合于文学哲学的创作,但不适合科学的发展。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精选文库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中国人十大思想特点
中国人十大思想特点
——赵加胤
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二: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三:四支不发达,头脑多数简单
四:见利忘义,走为上计
五:成王败寇,是船就上
六:阴险狡诈,无用非友
七:不学无术,抄袭第一
八:当局者迷,死时方知
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十:利抢险避,非奸既盗
当然特点不是只有这些,但谁又能写得完,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是这样,但可以说大多都是这样,这十样是他们都同时拥有的。
当年小日本敢来中国,可能就是看出了这十点中的几点,还好他们没看出所有,否则中国这两个字,早就没了。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中国人思维的独特魅力
中国人思维的独特魅力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元素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展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思维的独特魅力,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综合思维中国人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综合性。
中国人善于将各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观点。
这种综合思维的特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阴阳观念。
中国人不会将问题简单地归结为黑白两个极端,而是会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和角度,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判断。
例如,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中国人往往会考虑到各种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他们会权衡利弊,寻求一个平衡点,以求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这种综合思维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更加灵活和智慧。
二、长远思考中国人思维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长远性。
中国人注重长期的发展和稳定,他们不会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是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
这种长远思考的特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如儒家的“为政以德”和道家的“无为而治”。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考虑到未来的影响和长远的利益。
他们会思考当前的决策对于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会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这种长远思考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谨慎和深思熟虑。
三、团队合作中国人思维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团队合作的意识。
中国人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团队的合作,他们往往会将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的利益之上。
这种团队合作的意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如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无为而治”。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考虑到集体的利益和团队的合作。
他们会与他人协商、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得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注重协作和共赢。
四、尊重传统中国人思维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尊重传统的态度。
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他们注重传统的积累和传承。
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
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由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特性,进而影响并形成该民族的思维个性及思维特征。
所谓思维,是运用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等形式认知事物的形式或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易经》是中华民族思维的源泉,它的思维程式、认知方式、像数模式、悟性蕴涵,造就了中国人的思维特质,奠定了中华民族思维个性的基石,1、形象思维。
《易经》的表象,即“阴阳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64卦”,就是一个个“形象思维模型”。
象形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征。
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像等象形性的观念,其所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象形性的符号。
形象思维具有生动、直观和整体性的特点。
——“阴阳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图”、“64卦图”,以其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为中华民族认识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人生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根据。
而64卦绝大部分的爻辞,也都是采用类比、比喻等形象性手段,形象、直观、鲜明。
所以,“阴阳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图”、“64卦图”,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形象思维的方法特征,并结合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达到了极为纯熟的思维程度,开创了人类社会形象思维的先河,更成为中华民族形象思维的重要文化基因。
——受《易经》的影响,中华民族认知事物的方式极少不打上形象思维的烙印。
从自然万物到社会人生,从天道、地道、人道,到极富形象和哲理的“天人合一”、“和谐社会”等。
再如,事例教育,典型引导,榜样的力量,表率的作用,楷模的感召,礼节礼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等等,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重“形象”的民族。
——中华文化就是极具美感和智慧的“形象”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语义昏暗,概念不清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语义昏暗,概念不清中国哲学家爱的是知觉的确实,不是概念的确实。
中国人的头脑羞于抽象的词藻,不像西方人那样能够据此以概念来检验概念,并系统地将一种陈述与另一种陈述进行对比。
不像希腊学者那样注重文法与修辞的区别,因而不甚注重抽象与具体之间或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区分。
这种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需要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需要经验的积累,而是凭借主体的神秘直觉、灵感、体验、感悟,在瞬间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希腊人为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因为他们的思维基本上是分析型的,这已经被亚里士多德学说引人注目的现代性所证明。
埃及人发展了几何学和天文学,印度人发明了自己的语法学。
这些学问都需要分析型思维。
而中国人尽管有其天然的智慧,却未能发展起自己的语法学。
因为中国人只喜欢道德上的陈词滥调。
我们的抽象名词,比如“仁”、“义”、“礼”、“忠”等等都是泛泛而谈。
在具体讨论中,会发现它们的意义含混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
周代所有的古哲学家中,只有墨子和韩非子的风格接近有力的论证风格。
孟子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诡辩家,然而他也只是对“利”、“义”、“尽心、知性、知天”以及“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等大而又泛的词感兴趣。
其他哲学家,如庄子、列子、淮南子,只对漂亮的比喻感兴趣。
墨子的门徒慧施、公孙龙都是伟大的诡辩家。
他们喜欢编撰一些猜不透的难题,并试图证明他们的论点。
如“卵有毛”、“马下蛋”、“狗亦可为一羊羔”、“鸡三足”、“火不热”、“车轮从不辗地”,以及“龟身长于蛇”等等。
而汉代的学者则喜欢对过去时代的经典作亚历山大式的注解和诠释工作。
之后的晋代学者则复兴了道家的学说,靠“直觉”来解开自己的身体与宇宙之谜。
没有人想过做实验,也没有人发展过什么科学方法。
宋代哲学家在佛教的启发下,重新解释儒家学说,把儒家变为一个训练心智和维护道德的哲学系统。
朱熹的“格物致知”,“格物”(考察事务),之后就可以进而了解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
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
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
中国人的思维
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
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
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
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
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
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
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
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
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
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
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
“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
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
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
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
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
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
得的特殊体验。
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
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
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
中央美
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
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
而所谓的象思维,
其实就是处于老子‘惚兮恍兮’状态的人或特异功能者的一种超常
感知”。
近代中国画坛泰斗齐白石认为:“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弟子中国写意绘画大师李苦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李苦禅将齐白石的“似与不似”提高到了“生与死”的高度,彰显了艺术大师们将褒“象”贬“形”作为艺术创作之魂的教学主旨。
峨嵋山的一位参研老子《道德经》多年的道长指出:“中国象
形字中有很多字,如巫字、靈字、魂字、隂字等字的构思与华夏先
人的超常感知有关,而他们在超常感知中所感应到的‘象’并不在
我们肉眼视觉之内”。
透过艺术史学家、美学家、画家、道家人士所言,回眸华夏古哲的传世经典,人们也许会问:华夏古哲的超常感知如何而来?华夏造
字者如何造出了巫、靈、魂、隂等一系列不可视世界的象形字?老子
又为什么说“象”里“有物、有精、有信”(参见《道德经》第21章)呢?根据中国大陆科学家对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多年研究的报告,人体的超常感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另一类是后天诱
发的。
然而,无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后天诱发的,超常感知
对黄帝时代造字者而言,象思维必不可少。
而当象思维与形思维融
会贯通并互换无碍后,中国象形字才有了承传百代而不衰的生命力。
故有大陆学者断言:“象形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思维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并从象形遣字的源头
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尽管中国思想界和哲
学界目前还没有在中国象形字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上取得共识,但今人始终未能解释,为什么五千多年前的造字者们
能够用象形字“隂”隐喻出不可视世界的“月上世界”(网查亚里士
多德的《天论》)?为什么2500多年前的老子能将“一陰一陽之谓道”转述为“万物负陰而抱陽”(下称负陰抱陽说)?
其实,东方人通过超常感知而看到“象”,并通过“象”来构成思维的流程,这在西方早有先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中曾用象思维描述宇宙。
他说:“宇宙由纯净的‘以太’组成
的月上世界和由不纯的‘地、水、火、风’组成的月下世界两部分
构成”(下称双月世界说)。
艺术巨匠达芬奇在15世纪看到太阳“象”后,推出日转一周为26.4天[一个世纪后,伽利略才知道日转一周
约26天;而五个世纪后,美国射电天文望远镜证实,日转一周为
26.4天]。
也许有人会说,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聪明过人。
事实上,再聪明的人,若没有超常感知,不可能早于伽利略120年知道太阳
在自转,更不可能知道其自转周期的天数与五个世纪后射电天文望
远镜观察到的天数完全一致;达芬奇还曾被他周围的很多人(包括教皇)视为异端或疯子,但他能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这也许
与他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有关。
史载,达芬奇曾说过一句出令爱因
斯坦深受震撼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数学描述的是事物的量,
而艺术描述的是事物的质(下称数学艺术说)”。
人们常说,科学家用的是“形思维”,而艺术家用的是“象思维”。
其实,象思维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科学家在他们的发明创
造中也常常用到象思维。
如物理学中很多象思维的模型(如电力线、
磁力线、原子结构等的图示)都是象思维的产物。
史载,爱因斯坦也
是一个极具象思维能力的大师,他所构思的多种理想化实验,运用
的就是象思维。
一个典型例子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就源于一个自由落体的“象”[一天,他正坐在专利局的椅子上,突
然想到,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他会感觉不到他的体重的]。
爱因斯
坦说:“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对我影响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论”。
还有,爱因斯坦遇到难题时,会与普朗克、哈恩等人举行音
乐聚会(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弹钢琴,哈恩伴唱)。
也许,正
是古典音乐里的特殊音符启动了爱因斯坦象思维的特殊程序,而超
常感知又使的爱因斯坦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象”:这个世界既可由
数学公式组成,也可以由音符组成(下称数学音符说)”。
从上可知,以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源头的人类象思
维与超常感知,在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史中所呈现的跨越时空的意
义已有目共睹。
尽管在科学史上,从未有人否定过老子的“负陰抱
陽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双月世界说”,也从未有人肯定过达芬奇
的“数学艺术说”和爱因斯坦的“数学音符说”。
但正由于今人还
未能像古人那样在超常感知中将象思维与形思维融会贯通,因此,
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体科学研究者试图揭示人体科学的奥秘而
探索人类的超常感知时,竟遭遇到来自不同层面人士的非议与质疑。
而这些非议与质疑,不但形成了对今人探寻科学发现、推进科学发展、凝聚科学共识的干扰,还阻抑着人们推敲与摸索老子惚恍状态
中的超常感知。
虽说高新技术可使人类飞离地球,但高新技术并未
能回答上述“四说”的任何一说(至少现在还不能)。
因此,进入了
21世纪的人类,仍有必要继续参研中国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华夏
古哲的超常感知,仍有必要将华夏古人的象思维与现代人的形思维
纳入到老子“万物负陰而抱陽”的哲学框架中去,或将中国太极图
中的本质精华提纯出来。
若能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
思维和创新潜能将会被极大地激发与应用。
此后,当人们再去比较
古今人类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的能力时,也许就不会轻易地否定
“今不如昔”或盲目地肯定“厚今薄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