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写作 语言和思维

中国人的写作语言和思维中国人的写作语言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语言特性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人的写作与思维特点的概述:1. **整体性与关联性思维**:-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和谐,这种理念反映在中国人的写作中表现为对主题的整体把握以及段落间的相互渗透和照应,而非西方写作中常见的线性逻辑和明确的起承转合。
2. **归纳法与演绎法结合**:- 中国人在写作时可能既运用归纳法(从具体事实或例子概括出一般规律)也运用演绎法(从普遍原理推导出个别结论),但更倾向于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归纳式表达方式,注重经验和实践依据。
3. **意象与象征手法**:- 受古代诗词歌赋影响,汉语写作往往富含寓意和象征,通过生动具体的意象来传达深层次的含义,而非直接陈述。
4. **语境依赖**:- 汉语的表达习惯有时高度依赖上下文,一句话的意义往往需要根据前后文关系才能准确理解,这体现了言语情境思维的特点。
5. **天人合一思想的投射**:- 自然性语言思维表达方式体现在追求文字与自然、社会及个人情感的和谐统一,倾向于以含蓄、婉转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和感情。
6. **论证结构的灵活性**:- 在学术写作方面,虽然现代教育体系提倡严谨的论证结构,但传统的中国写作中,论点的提出与论证过程可能更为灵活,不一定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进行。
7. **语言层次和转折句使用**:- 中文写作中的转折和递进常常借助于连接词或者语义上的转折,而在英语等其他语言中则更倾向于明确的逻辑连接词(例如“however”、“moreover”等)。
中文写作中过渡句的使用可能更加注重语气的流畅和语境的自然转换。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写作语言和思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隐喻性,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化交流的加强,也在不断吸收融合现代学术写作规范,形成一种兼具传统与现代特色的写作风格。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不同人群都有其特有的思维特点,那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
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
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中国人的思维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有着许多的不同点,那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有哪些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反映哲学思考的语言也往往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
传统哲学经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
这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
它为铸就有修养的“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标。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但常常处于捕捉现象的阶段。
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的思维有哪些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就是富于计谋意识。
我们欧洲人只能叹为观止作者:王学磊瑞士汉学家诠释中国“三十六计”(图)——欧洲首席汉学大师胜雅律说:“我要揭示由三十六计所捕捉的普遍人性,并要使大家明白,汉学,研究中国的学问,能够跨越中国的国界,并能在中国的文化中发现所有人共同的人性,并对这共同的人性有所裨益。
”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被誉为西方智谋学的领军人物。
他花了数十年的研究之后发表了第一本给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三十六计的书。
1988年,《智谋》上册德文版在瑞士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多次再版,并先后被译成荷兰文,意大利文,中文,英文、法文等十二种文字,全世界发行量达到五十万册。
胜雅律在写《智谋》上册的时候,三十六计只写了十八计,由于当时不知读者是否欢迎,所以没写全。
也算是略施小计,投石问路。
看到读者已被吸引,很喜欢这本书,他于是在2000年又出版了《智谋》的下册。
2006年8月,该书上、下册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回到了中国故乡。
11月10日,记者参加了胜雅律先生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胜雅律先生体格魁伟,言谈举止充满了东方式的儒雅之气。
他的中文水平炉火纯青,整个讲话用了许多非常地道的中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异常风趣生动。
结缘三十六计胜雅律出生在瑞士威勒采尔的一个书香之家。
1963年中学毕业那年,他在父母的朋友家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汉字,并且一见钟情。
那年秋天,他进入苏黎世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又到汉语系学中文,双管齐下,同修两门专业。
1971年,胜雅律通过国家律师考试,成为一名律师。
但是他却没有沿着自己铺平的道路前行,为了圆他的中国梦,他来到了东方,先后在中国台湾、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留学。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胜雅律接触到了三十六计。
“台北师大国语中心的老师有一次突然跟我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我就问老师其他的三十五策是什么,结果老师说:…你问住了我,我也不太清楚。
‟当时我住在台大法学院的男生宿舍,周围都是中国同学,因此我就问过他们,知不知道三十六计。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统一性和整体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整体,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2. 借助比喻和象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常常借助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如“道”、“天”、“阴阳”、“五行”等等。
3. 非对抗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与平衡,反对对抗,强调协调与合作,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4. 重视传统和历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传统和历史有非常重视的态度,认为历史和传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
5. 崇尚自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环境,而不是去征服或控制自然。
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非常独特,其基本特征体现了对整体性、内在联系、和谐、历史传承和自然共生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 1 -。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互动和问题解决中都得到了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之处,并分析其独特之处。
一、整体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整体的观念,而非片面地看待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家庭中,中国人注重家庭的整体利益,而非个人的私利。
他们会考虑到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利益,努力寻求一个平衡点。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家庭更加稳定和和谐。
二、灵活变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灵活变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随遇而安”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善于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他们不会固守一成不变的观念和方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在商业领域,中国人的灵活变通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人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他们能够迅速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注重人际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情味和人情义。
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人情,他们会尽量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矛盾。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四、追求和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追求和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和谐的发展,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
在中国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国人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而非个体的胜利。
这种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每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都不同,从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特点,而这个思维也跟着时间的推移而流传了下来。
如果你想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就接着往下看。
一、白痴思维它可以表示为点思维,也可以表示为零思维。
这是最高级别的精神残缺。
其主要特点是思维严重固化,这些人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有的大脑储存了大量的死知识;然而,他们没有任何思索的能力。
换句话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甚至是人为的过早固化。
例如,有人生来就头脑迟钝,从二年级就辍学了。
有的人有一种特别的能力,能够清楚地记得村子里的鸡、猫和狗的样子。
他能说出街上每一只家禽都是谁家的。
又比如,有的人能准确地记住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六十四卦、小说中的各种人物等等,甚至能说出历史上800位皇帝的名字和顺序。
然而,同样也是这些人,没有一点自己的观点和思索,完全是在附和别人,死记硬背。
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是知识的宝库,或能记住许多信号的高级动物。
二、僵化思维它可以表示为线性思维,或者直线思维。
其主要特点是,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熟悉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永远不会有新的发展。
一个老年人的思维很可能停留在小学一年级的认知上,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是一条直线。
一些虚假的、僵化的、混乱的、错误的文化或观念,使其念念不忘。
他们是自己思想的囚徒,是他人思想的奴隶。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成了概念本身。
即使有人摆脱了牢笼,也会成为自己的牢笼。
三、对立思维它可以表现为黑白思维,即两极思维。
这种思维似乎有独立的见解,似乎有坚定的态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黑或白、敌或友、生或死的精神。
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朋友的敌人就是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是互相排斥的。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是独立于各个圈子、也不在派别的划分之上。
这种人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非美之心不同'、"敌我不同',很难走出这个狭窄的圈子。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语义昏暗,概念不清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语义昏暗,概念不清中国哲学家爱的是知觉的确实,不是概念的确实。
中国人的头脑羞于抽象的词藻,不像西方人那样能够据此以概念来检验概念,并系统地将一种陈述与另一种陈述进行对比。
不像希腊学者那样注重文法与修辞的区别,因而不甚注重抽象与具体之间或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区分。
这种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需要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需要经验的积累,而是凭借主体的神秘直觉、灵感、体验、感悟,在瞬间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希腊人为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因为他们的思维基本上是分析型的,这已经被亚里士多德学说引人注目的现代性所证明。
埃及人发展了几何学和天文学,印度人发明了自己的语法学。
这些学问都需要分析型思维。
而中国人尽管有其天然的智慧,却未能发展起自己的语法学。
因为中国人只喜欢道德上的陈词滥调。
我们的抽象名词,比如“仁”、“义”、“礼”、“忠”等等都是泛泛而谈。
在具体讨论中,会发现它们的意义含混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
周代所有的古哲学家中,只有墨子和韩非子的风格接近有力的论证风格。
孟子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诡辩家,然而他也只是对“利”、“义”、“尽心、知性、知天”以及“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等大而又泛的词感兴趣。
其他哲学家,如庄子、列子、淮南子,只对漂亮的比喻感兴趣。
墨子的门徒慧施、公孙龙都是伟大的诡辩家。
他们喜欢编撰一些猜不透的难题,并试图证明他们的论点。
如“卵有毛”、“马下蛋”、“狗亦可为一羊羔”、“鸡三足”、“火不热”、“车轮从不辗地”,以及“龟身长于蛇”等等。
而汉代的学者则喜欢对过去时代的经典作亚历山大式的注解和诠释工作。
之后的晋代学者则复兴了道家的学说,靠“直觉”来解开自己的身体与宇宙之谜。
没有人想过做实验,也没有人发展过什么科学方法。
宋代哲学家在佛教的启发下,重新解释儒家学说,把儒家变为一个训练心智和维护道德的哲学系统。
朱熹的“格物致知”,“格物”(考察事务),之后就可以进而了解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
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
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
中国人的思维
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
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
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
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
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
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
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
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
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
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
而所
谓的象思维,其实就是处于老子‘惚兮恍兮’状态的人或特异功能者的一种超常感知”。
近代中国画坛泰斗齐白石认为:“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弟子中国写意绘画大师李苦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李苦禅将齐白石的“似与不似”提高到了“生与死”的高度,彰显了艺术大师们将褒“象”贬“形”作为艺术创作之魂的教学主旨。
峨嵋山的一位参研老子《道德经》多年的道长指出:“中国象形字中有很多字,如巫字、靈字、魂字、隂字等字的构思与华夏先人的超常感知有关,而他们在超常感知中所感应到的‘象’并不在我们肉眼视觉之内”。
透过艺术史学家、美学家、画家、道家人士所言,回眸华夏古哲的传世经典,人们也许会问:华夏古哲的超常感知如何而来?华夏造字者如何造出了巫、靈、魂、隂等一系列不可视世界的象形字?老子又为什么说“象”里“有物、有精、有信”(参见《道德经》第21章)呢?根据中国大陆科学家对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多年研究的报告,人体的超常感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另一类是后天诱发的。
然而,无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后天诱发的,超常感知对黄帝时代造字者而言,象思维必不可少。
而当象思维与形思维融会贯通并互换无碍后,中国象形字才有了承传百代而不衰的生命力。
故有大陆学者断言:“象形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思维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并从象形遣字的源头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尽管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目前还没有在中国象形字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上取得共识,但今人始终未能解释,为什么五千多年前的造字者们能够用象形字“隂”隐喻
出不可视世界的“月上世界”(网查亚里士多德的《天论》)?为什么2500多年前的老子能将“一陰一陽之谓道”转述为“万物负陰而抱陽”(下称负陰抱陽说)?
其实,东方人通过超常感知而看到“象”,并通过“象”来构成思维的流程,这在西方早有先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中曾用象思维描述宇宙。
他说:“宇宙由纯净的‘以太’组成的月上世界和由不纯的‘地、水、火、风’组成的月下世界两部分构成”(下称双月世界说)。
艺术巨匠达芬奇在15世纪看到太阳“象”后,推出日转一周为26.4天 [一个世纪后,伽利略才知道日转一周约26天;而五个世纪后,美国射电天文望远镜证实,日转一周为26.4天 ]。
也许有人会说,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聪明过人。
事实上,再聪明的人,若没有超常感知,不可能早于伽利略120年知道太阳在自转,更不可能知道其自转周期的天数与五个世纪后射电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天数完全一致;达芬奇还曾被他周围的很多人(包括教皇)视为异端或疯子,但他能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这也许与他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有关。
史载,达芬奇曾说过一句出令爱因斯坦深受震撼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数学描述的是事物的量,而艺术描述的是事物的质(下称数学艺术说)”。
人们常说,科学家用的是“形思维”,而艺术家用的是“象思维”。
其实,象思维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科学家在他们的发明创造中也常常用到象思维。
如物理学中很多象思维的模型(如电力线、磁力线、原子结构等的图示)都是象思维的产物。
史载,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极具象思维能力的大师,他所构思的多种理想化实验,
运用的就是象思维。
一个典型例子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就源于一个自由落体的“象”[ 一天,他正坐在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他会感觉不到他的体重的]。
爱因斯坦说:“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对我影响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论”。
还有,爱因斯坦遇到难题时,会与普朗克、哈恩等人举行音乐聚会(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弹钢琴,哈恩伴唱)。
也许,正是古典音乐里的特殊音符启动了爱因斯坦象思维的特殊程序,而超常感知又使的爱因斯坦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象”:这个世界既可由数学公式组成,也可以由音符组成(下称数学音符说)”。
从上可知,以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源头的人类象思维与超常感知,在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史中所呈现的跨越时空的意义已有目共睹。
尽管在科学史上,从未有人否定过老子的“负陰抱陽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双月世界说”,也从未有人肯定过达芬奇的“数学艺术说”和爱因斯坦的“数学音符说”。
但正由于今人还未能像古人那样在超常感知中将象思维与形思维融会贯通,因此,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体科学研究者试图揭示人体科学的奥秘而探索人类的超常感知时,竟遭遇到来自不同层面人士的非议与质疑。
而这些非议与质疑,不但形成了对今人探寻科学发现、推进科学发展、凝聚科学共识的干扰,还阻抑着人们推敲与摸索老子惚恍状态中的超常感知。
虽说高新技术可使人类飞离地球,但高新技术并未能回答上述“四说”的任何一说(至少现在还不能)。
因此,进入了21世纪的人类,仍有必要继续参研中国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华夏古哲的超常感知,仍有必要将华夏古人
的象思维与现代人的形思维纳入到老子“万物负陰而抱陽”的哲学框架中去,或将中国太极图中的本质精华提纯出来。
若能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将会被极大地激发与应用。
此后,当人们再去比较古今人类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的能力时,也许就不会轻易地否定“今不如昔”或盲目地肯定“厚今薄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