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合集下载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发达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体现,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

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1.中国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的个体思维整体思维是指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从整体出发,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属性。

整体思维趋向于系统化和综合化认知事物。

个体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并逐一加以考察,然后形成整体印象。

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主要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体思维,强调“天人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改造外部世界。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了解汉英语言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汉语句子重意合,强调内容的完整性,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借助词汇途径,组词造句依照逻辑关系和动作发生时间来安排语序。

相反,英语句子重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语法形式多样,句子里的内部关系主要靠连词、关系词等来表达。

例如:Spring has so much mor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lding flowers and leaves,and the coursing of its streams,and in its sweet restless seeking.(形合)春花含苞待放,绿叶缓缓舒展,溪水潺潺流淌,欢乐的春天涌动着无限的追求和希望,这一切难以用语言倾诉表达。

(意合)2.中国的形象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維是指通过知觉直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运用概念、判断和对立的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汉民族偏重形象思维,习惯利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不太重视抽象思维;而西方人喜欢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强调理性认识,注重逻辑推理。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在汉英语言中。

例如: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见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啦。

Alas,that was owing to my ignorance,that is what is called partiality.这一例子中抽象名词ignorance 和partiality表示具有共同概念的事物或现象,这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的英美人来说,意义简洁明了;而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辨证”为主,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

所以,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中国人更喜欢形象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

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有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2.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和不发达的逻辑思维的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到《离骚》,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明清的散文,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的相当普遍。

中国人重视形象,实际上,他们强调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但没有发展到概念。

直到1898年《马文通》出版,汉语语法研究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比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要晚得多。

3,造成差别的原因中国人突出形象思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象形文字是重要原因之一。

象形汉字对大脑思维过程的影响与拼音汉字不同。

因为汉字在左右脑之间是平衡的,这促进了右脑的发展。

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因此,应该说,使用汉字的人发展形象思维是合乎逻辑的。

具有拼音字符的人发展了逻辑思维,这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

4,形象思维的特点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其中包括对直觉经验的关注,但在理论上,它往往停留在经验理论上。

形象思维也有其优势。

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及其教学都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被人们轻松理解、学习和掌握。

(2)中国人更喜欢综合性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性思维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联系在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情报操作中,中国人更喜欢综合,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矛盾统一的。

2,差异的表现从中医、京剧、国画三大国粹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偏好综合与西方偏好分析的上述差异。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Word文档 1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差异互补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

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圆式思维和西方人的线式思维。

中国人凡事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

而西方人则从具体到局部到整体,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以线式为主体的线式思维方式。

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成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

(贾玉新, 1997)基于思维方式的这一差异,圆式思维使得中国人利用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语言表达上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的条件、原因、证据,然后点睛作出结论,说明看法。

而线式思维使得西方人交流时表露较直接,在语言谋篇方式上则体现为:首先亮明观点或看法,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等。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差异
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和求同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求异的思维方式。

用形象思维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的类比总结,缺乏深入剖析内在本质,象玄学、巫术、中医学理论、八卦太极理论都是属于形象思维的产物。

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而只有经验技术;抽象思维方式较倾向于精确的定量定性,建立在实验和数学逻辑体系上,如西医学,化学和物理学。

因此,西方出现了可以精确计算和推导的真正的科学体系。

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缺乏对事物的综合总结,往往会用某个单一的现象去解释一个复杂的问题。

例如,在解释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已提出100多种学说,譬如,陨石撞击地球学说和火山爆发学说,往往没有考虑到同恐龙一起生活的许多动植物为什么还活到至今,由天体撞击地球和火山爆发产生的核冬天为什么不会把怕冷的鳄鱼一起灭绝掉;在解释人为什么会衰老方面已提出300多种学说,发现自由基会破坏生物的大分子就发展为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发现某些废物会累积在细胞里就提出衰老的中毒累积学说。

而没有考虑到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以及这套防御体系的防御功能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因此,在解释恐龙灭绝原因,细胞衰老原因已各自发展出了上百种理论,让人迷惑,不知庐山真面目。

综上所述我认为,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都不适合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把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作一统一,取长补短。

-作者:黄必录,欢迎转载
1。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摘要: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

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德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哺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更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

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

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

这些词语都反映了汉语形象思维的鲜明特征。

而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到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文学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诗性地描写宏大的历史场面,到充分展示命运的冲突、揭示人物深层性格双向逆反的矛盾运动的这样一个由感性到抽象的进化过程。

(二)中方的整体综合和西方的偏好分析差异在对思维的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西方人偏好分析。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导致了思维上部分优先的思维操作的特点。

中国人的这种整体综合思想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比如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与西医根据人体九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有很大的不同。

从观念上来说,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产物。

总之,对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情,必须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提出改进要求可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工作方法也应求新。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思维方式分类1.形象思维法——通过形象来进行思维的方法。

它具有的形象性、感情性,是区别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

2.归纳思维法——它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

3.发散思维法——它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

它可分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层次。

4.联想思维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5.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仿生学是典型的事例。

6.聚合思维法——又称求同思维。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7.演绎思维法——它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具体形式有三段论、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8.逆向思维法——它是目标思维的对应面,从目标点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思维方法。

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

9.目标思维法——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

其思维过程具有指向性、层次性。

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思维方式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型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地理环境半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经济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代表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出于忧患意识,关注政治伦理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思维中心伦常治道认知自然政治 + 伦理 + 哲学 +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体验= 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哲学家 = 政治家 = 道德家 = 文学家/诗人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科举制度: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重科学、重认知2.整体性与分析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1) 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2) 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3) 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阴阳→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中国辩证思维方式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 西方的“原子论”“元气说”—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原子论”—分析性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性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3.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复杂的世界3.意向性与对象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向性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判断价值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判断学术价值标准:重“经世致用”,重君主的权术和驭民术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哲学文学化,政治伦理化重视“治人”与“人治”的政治伦理西方思维方式——对象性以自然为认知对象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持尊重客观的态度理性主义: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摆脱主体意向而导致客体意识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注重真假选择而非伦理规范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4.直觉性与逻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直觉性儒、道、佛—孟子:“诚”;老子:“道”;玄学家:“无”;理学家:‘太极”;佛教:“顿悟都靠直觉、灵感、顿悟、领会儒家—孔子:“内省不疚”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论语》: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道家—庄子:“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主张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觉体悟宇宙本体佛教—禅宗主张“顿悟”:“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西方思维方式——逻辑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形式逻辑提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提出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创立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提出整个形式逻辑体系西方中世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也未能从根本上否定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从教会的《圣经》出发5.意象性与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象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 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 - 联想 - 想象替代; 概念 - 判断 - 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 “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入理言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西方思维方式——实证性古代希腊人注重:形体,特别是解剖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形,而非定性手工业发达:工匠传统近代西方实验科学:实证性培根:创立归纳法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奥地利马赫和法国阿芬那留斯:创立第二代实证主义德国哲学家石里克:创立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6.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模糊性思维的对象、方法和工具:模糊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重视直觉体悟疏于分析实证,缺乏逻辑推理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神”不甚求其真、其实不甚求其精确、清晰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西方思维方式——精确性古希腊人的传统:注重雕塑这种三维艺术精确性思维的基础:二值逻辑“非此即彼”、“非真即假”基本原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重视数学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确定性、规范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7.求同性与求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求同性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压制异己的先例“汉代孔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径,古今之通义也”科举考试制度:按统一的八股文格式写同类文章表达同种观念和同类观点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维护君权专制为核心,以皇帝圣旨为最高权威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制度强化一元化的政治结构把不同思想视为异端规范意识、群体意识、集体主义、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求同、排异“超稳定”文化西方思维方式——求异性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好奇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西方思维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而变化科学与民主氛围:不求一成不变西方思维的批判性:继承、怀疑、批判、挑战、否定、求异忌同,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笛卡儿:“怀疑论”主张思想自由、破除奴性、摆脱束缚个体主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喜欢各抒己见思维方式——多元化: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追根穷源: “为什么” - “是什么” - “为什么”...8.后馈性与前瞻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后馈性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唯圣、唯书、唯上、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根据喜欢引经据典,“温故而知新”,“言必称三代”嗜好对经书进行训诂、注疏和考据(即所谓“经学”)结果: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以托古求认同,以“古已有之”为立论准则以“古纸堆”而非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西方思维方式——前瞻性前瞻性的主要表现:提出许多预测性、前瞻性的理论和学说,如:柏拉图:理想国哥白尼:日心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德国弗勒希特海姆:未来学9.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内向性内向性的主要原因: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闭关锁国,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向性的主要表现: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认为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内向性的思维方式求稳的心理,好静的性格:“静”、“思”、“悟”、“忍”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满足现状、害怕竞争、怯于突破热衷于“窝里斗”、“内耗”,不求向外进取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西方思维方式——外向性外向性的主要原因: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商业、航海业发达古希腊传统:注重研究自然客体,向外探索自然奥秘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追求自由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外向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方式开放型海上大扩张,对外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求变的心理,好动的性格:“动”、“变”、“争”、“斗”全球观念,宇宙意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人思维方式中国人思维方式这个世界主要是由人类和大自然组成的,西方人只注重研究自然,而忽视人类。

在文艺复兴前人是依附于神权的,没有自主性(这就是西方人提出人权的原因)。

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各自独立的,是分开的;强调征服自然,注重对抗和斗争、征服。

中国人不仅研究自然,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在争斗中求和谐,逐步发展到无神论。

“四根说”,认为世界史由水、火、土、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各自独立的。

没有经过概括、抽象思维等过程,只独立研究具体事物的内部构成,而不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形成还原论。

“五元素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

逐步从具体事物中经过概括、抽象思维,把具有同类作用、功能等事物分类,形成“五行说”,并且是相生相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逐步形成整体论、系统论。

形成以概念、推理、判断为主的形式逻辑,并一直沿续下来,而中国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发现形式逻辑有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了形式逻辑,形成阴阳为主的辩证逻辑。

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以概念、推理等逻辑思维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形式逻辑,逐步形成了辩证逻辑思维的阴阳论,因为概念、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不可能对事物进行完美无缺的定义和判断,甚至还可能被表面形象所迷惑。

如春秋战国时期白马非马论的名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形式逻辑为主的墨家《墨辩》成了绝响,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以阴阳辩证逻辑取代了有缺陷的形式逻辑。

唐代玄奘接触到了印度逻辑学,明朝中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将形式逻辑学带到中国,都曾经时髦一时,但最后在中国逐步淘汰。

还原论、机械论的形成整体论、系统论、阴阳五行八卦思维的形成还原论主要研究事物的内部构成,认为只要把事物内部构成的因素搞清楚了,就能认识到事物整体的作用,也就是局部之和等于整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搞清楚了原子(最小单位)的各项功能,那整体功能就完全搞明白了,意思就是局部各项相加等于整体(即分开后再相加)。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本文将概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包括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对比。

然后,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思维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理解、非语言交际、沟通风格、冲突解决等方面。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对思维方式的差异,促进有效沟通和合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和谐与发展。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各自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总体而言,中国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分析性、逻辑性。

在认知方式上,中国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把握,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性思维使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能够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出发,寻求整体最优解。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将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元素进行研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来认识事物。

这种分析性思维使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注重细节和精确性。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思维方式强调和谐、平衡,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取向使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注重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沟通,倾向于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和效率,强调个人能力和成就。

这种价值取向使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注重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强调效率和结果。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例如,在职场上,西方员工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就和发展,而东方员工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2. 时间观念:
西方人通常将时间视为线性的,重视准时和效率。

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循环的,对时间安排相对更加宽松。

比如,在商业约会上,西方人很看重准时,而东方人则更容易接受一些迟到。

3. 直接与含蓄: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含蓄、委婉。

在沟通中,西方人更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隐喻和暗示。

4. 规则与人情:
西方文化强调遵守规则和法律,认为这是公平和有序的基础。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人情关系,有时会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弹性处理。

比如,在商业交易中,西方人更看重合同条款,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考虑人际关系。

5. 逻辑思维与整体思维:
西方思维模式较为分析性和逻辑性,注重细节和线性推理。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倾向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步骤地分析,而东方人则更注重洞察全局。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例子
1. 历史观念:中西方对历史的观念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线性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渐发展到现代社会。

而在中国文化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循环的过程,非常重视历史的传承和延续。

2. 社交习惯:中西方社交习惯存在巨大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称呼对方的名字,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称谓来表示尊重和亲密程度。

3. 教育观念:中西方教育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中国文化中,教育重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听从。

4. 时间观念:中西方时间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有限且不可逆转的资源,人们通常注重时间管理和效率。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柔性的,相对于人们的关系和具体情况而言。

5. 人际关系:中西方人际关系模式也存在巨大区别。

西方人通常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独立和竞争。

相反,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关系和互助,人们更注重家庭、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

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

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

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

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

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

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

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

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

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

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

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

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

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

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独立学科”,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

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

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

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

学者们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

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

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

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

道家则更进了一步。

王弼认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周易略例·明象》)语言,甚至图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图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

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为禅宗南宗的鼻祖。

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全用纯粹的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

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与此相应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实……举不胜举。

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

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

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

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

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在向精确化发展)。

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

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简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

”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4] 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

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

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

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

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抽象思维(确切地说是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为一谈,所以那些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断言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

这同样是错觉。

所谓逻辑,就是客观规律性。

其实,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思维。

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

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

这正是造成以上各种错觉的根源。

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

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并非没有自己的体系,那种认为中国缺乏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人们用直观或直觉去感知一个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当困难的。

当我们想象桌子的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中出现的总是整个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样,我们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状时,它们总是同整个桌子合为一体的,难分难舍。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

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这就给具体分析带来了方便。

人们在运用“桌子”、“桌子面”、“桌子腿”等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都是完全独立、互不牵制的。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语言思维的分析性各给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综合的,一部《论语》,囊括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

而西方的学术著作,一般是分门别类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修辞学》、《诗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等政治学方面的著作。

在物质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则颇具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情趣。

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

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

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功夫,他们力图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

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的画蛋的求真态度,已成为妇孺知的美谈。

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

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维妙维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是求似与超脱。

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在这里,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