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发达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体现,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
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
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
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中国人的思维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每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都是不一样的,几千年流传下来,每个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方也会有所不同,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呢?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解析顺应规律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
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
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
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
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等。
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
古代中国人的这种阴阳分类方式,通常称为“二元分类宇宙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
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
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
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
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
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
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弱抑阴强的表现。
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
还有点长明灯,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求。
放鞭炮是“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最早也是祭祀太阳的,后来增添了驱除邪秽、接神迎神等新的意义。
所有这些活动,目的都是增强阳的力量,以使阴阳平衡。
所以,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也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在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
一、思维方式的定义与传统文化的内涵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知和思考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过程。
它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广泛传承的文化体系。
它包括了宗教信仰、道德伦理、艺术审美、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塑造1. 尊重传统和长者权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传统和尊重长者权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往往将传统视为智慧的源泉,尊重传统的教诲和指导,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
同时,中国社会注重孝道,尊重长者的观点和决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2. 和谐与整体观念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观念和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认为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体现为注重整体、注重协调和崇尚和谐的态度。
3.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的思想,即取中道而行,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体现了谨慎、稳健、平衡的特点。
他们会在各种问题中寻求平衡点,避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使事情失衡。
4. 值得传承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信、礼貌、忍让等优秀品质的培养,这些品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注重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态度,乐于助人、宽容待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转)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转)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
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一.思维的弱点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是现在我们身处现代化、西方化的潮流之中,只能以普适的价值、全球公认的标准——能否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否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否促进民主自由社会的形成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正如西方人喜欢批评社会并不意味着他们否定民主制度一样,我们讲思维的问题、《易经》的问题,也不是在否定传统、丑化我们的民族,而是在深化对传统的认识。
通过了解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长处和短处,将有助于中华民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快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为什么中国人要么是革命派,全盘否定过去,要么是保守派,不允许反思传统,讲任何缺点呢?二.中国人的处事及思维方式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5]。
整体观、系统观当然很好,但我们还应学会局部的、解剖的、微观的、严谨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是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考模式,它适合于文学哲学的创作,但不适合科学的发展。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摘要: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
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德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哺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更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
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
第十五章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的活动(储存、遗忘、检索、 整理)过程。 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理性思 考的过程。 思维方式则是心理深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一 个民族、一个地方的人或一个稳定的群体在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实用文档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大一统思想
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
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
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压制异己的先例
“汉代孔子”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径,古今之通义也”
科举考试制度:
按统一的八股文格式写同类文章
表达同种观念和同类观点
实用文档
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以维护君权专制为核心
以皇帝圣旨为最高权威
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制度
强化一元化的政治结构
把不同思想视为异端
规范意识、群体意识、集体主义
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行为模式
思维方式:求同、排异
“超稳定”文化
中国文化的发展如同一人长跑
西方文化的发展如同多人接力
实用文档
西方思维方式 —— 求异性
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好奇心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西方思维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而变化 科学与民主氛围:不求一成不变 西方思维的批判性:继承、怀疑、批判、挑战、否定
借类达情,以义起情,情物交融
生动形象,易于感悟,协同效应
阴阳八卦和五行学说
实用文档
西方思维方式 —— 实证性
古代希腊人注重:形体,特别是解剖 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 重定形,而非定性
手工业发达:工匠传统 近代西方实验科学:实证性 培根:创立归纳法 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实证主义 奥地利马赫和法国阿芬那留斯: 创立第二代实证主义 德国哲学家石里克: 创立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
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什么
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什么象数理三维一体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比西方人只有数理二维多一维,逻辑上应该更科学。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象数理三维一体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象”思维源自周易,常把写意(性情)放在首位。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名字里面有花、草、蝶等字样,你马上就会想到这个人是女性。
见到人以后,发现居然是个男性的话,你很快也会发现这个男性的身上有很多女性的特点,为人细腻、随和、柔顺等等,都可能有。
文字的象形、指示和会意,为什么会给人带来这么多联想和影响,显然是数理二维思维说不通的,而是“象”的作用。
“象”的通俗解释是写意,这是国画中的常用词,意为极尽情兴;与《艺术概论》中的形象思维还有不同,不但有形象,而且有情志。
国画大致分两类:一为工笔,二为写意。
画工笔是基本功,画写意看水平。
所以很多研习国画的人,大都是前半生画工笔,后半生画写意,或兼工带写。
张大千就是典型。
当然也有人例外,此为后话。
写意注重的是精神实质,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所以中国画从不在乎是否当真有其事、真有其物,也不愿意刻意地按透视学原理、光学原理和比例尺作画。
山用浓淡来表现,山近则浓、山远则淡,从不拘泥于数理。
水则用留白来表现。
齐白石画虾,画面上只有虾,但谁都知道虾在水中游,满纸的空白处都是水,因为虾画得活啊。
油画是舶来品,到中国人手里却演绎成了写意油画。
写意油画还是油画,但完全是油画的一个新品种,创作风格、表达方式和精神实质都是中国的。
如果你在中国画油画,还是像西方油画那么刻板,画家自己都觉得没味道、不尽兴。
中国的戏剧也是大写意。
无论是京剧还是地方剧,都有自己一整套唱做念打的程序。
开门不用真有门,打虎不用真有虎。
舞台上空空荡荡,唱的和看的都知道演员在干什么。
看得西方人目瞪口呆。
中国人活得更写意。
以前是能够娶媳妇、生娃娃就满足了,现在是有份稳定的工作、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就满足了。
想法很多的人当然也有,但始终不是主体。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每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都不同,从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特点,而这个思维也跟着时间的推移而流传了下来。
如果你想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就接着往下看。
一、白痴思维它可以表示为点思维,也可以表示为零思维。
这是最高级别的精神残缺。
其主要特点是思维严重固化,这些人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有的大脑储存了大量的死知识;然而,他们没有任何思索的能力。
换句话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甚至是人为的过早固化。
例如,有人生来就头脑迟钝,从二年级就辍学了。
有的人有一种特别的能力,能够清楚地记得村子里的鸡、猫和狗的样子。
他能说出街上每一只家禽都是谁家的。
又比如,有的人能准确地记住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六十四卦、小说中的各种人物等等,甚至能说出历史上800位皇帝的名字和顺序。
然而,同样也是这些人,没有一点自己的观点和思索,完全是在附和别人,死记硬背。
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是知识的宝库,或能记住许多信号的高级动物。
二、僵化思维它可以表示为线性思维,或者直线思维。
其主要特点是,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熟悉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永远不会有新的发展。
一个老年人的思维很可能停留在小学一年级的认知上,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是一条直线。
一些虚假的、僵化的、混乱的、错误的文化或观念,使其念念不忘。
他们是自己思想的囚徒,是他人思想的奴隶。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成了概念本身。
即使有人摆脱了牢笼,也会成为自己的牢笼。
三、对立思维它可以表现为黑白思维,即两极思维。
这种思维似乎有独立的见解,似乎有坚定的态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黑或白、敌或友、生或死的精神。
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朋友的敌人就是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是互相排斥的。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是独立于各个圈子、也不在派别的划分之上。
这种人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非美之心不同'、"敌我不同',很难走出这个狭窄的圈子。
国人的四种思维方式
四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作者: 佳瑜一、"坏人推论"思维方式国人的"坏人推论"思维方式:遇到一个陌生人,首先假设他是一个坏人,假设他有犯罪的动机,假设他对自己怀有恶意,所以我们要采取谨慎的对策和周密的防,严防自己吃亏或受害。
有人把中华思维方式中的"坏人推论"总结为一句格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谆谆教导,千万不可太相信别人;好朋友也往往会给我们忠告和提醒:"你对某某人要提防一点"。
与此相对的就是"好人推论"思维方式。
国人独特的"坏人推论"中华思维方式,导致了国人之间很难相处。
国人在心中处处提防,使人和人之间在心理上树起一道高墙,划出一条鸿沟,拉开一段距离。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这其实就是坏人推论的心理在作祟。
试想:一个把别人都假设成坏人的人群,自然要相互设防,相互猜忌,怎么会团结一致呢?还有很多人批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花费时间精力太多,可是有了"坏人推论"的中华思维,中国人假设周围的人都在谋划着算计自己,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精力来分析判断自己周围之人的一言一行,生怕自己被他们"算计"了。
中华思维的"坏人推论",还影响到中国的法律制定。
西方国家的司法精神是"好人推论"或"无罪推论":一个人不能证明其有罪,该人就是好人。
宁可放过一千个坏人,也不能错杀一个好人。
而中国的司法精神是"坏人推论"或"有罪推论":一个人不能证明其无罪,该人就是坏人。
宁可错杀一千个好人,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
二、"把恨当爱"的思维方式。
鲁迅认为国人不爱国的根源在于民族的劣根性,中华民族的情感中缺少"爱"的成分。
关于中日思维方式异同的对比分析
关于中日思维方式异同的对比分析中国和日本是两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它们的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日思维方式异同的对比分析:
1.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思维注重理性和逻辑,重视哲学
思考和辩证法。
日本传统思维注重感性和情感,重视实践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文化上看,中国文化注重关系和社会责任,强调集体
利益和群体责任。
日本文化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强调
个人责任和独立性。
3.从社会组织上看,中国社会组织注重等级和规则,强调
社会规范和秩序。
日本社会组织注重平等和协作,强调团队
合作和和谐关系。
4.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考方
式,注重抽象和概括。
日本人倾向于从细节到整体的思考方
式,注重细节和实际应用。
这些对比分析并不意味着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而是表明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同时,也要注意
继续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人倾向于重视传统和历史,注重吸取历史教训。
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实时解决问题,强调灵活应变和创新能力。
此外,中国人通常更加注重言传身教,重视父母和老师的教导。
日本人则更加注重行动和实践,重视自我实现和独立性。
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不能完全划分为“异”或“同”。
实际上,两国的思维方式是相互影响和融合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所差异。
最后,要注意,以上分析仅是大体趋势,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或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纯地归类为某一国家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七种。
其中,脑残型三种;利益型一种;正常型两种;专家型一种。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中国人的七种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七种思维方式脑残型思维分式共有三种:一是白痴思维。
可以表述为点思维,也即零思维。
该级别为脑残的最高级别。
主要特点是思维严重固化,或凝固。
这类人有的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有的是大脑储存了许多死知识;但是,他们都没有任何思维能力。
或者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正常开发,甚至人为地过早凝固了。
比如,某人生下来大脑就有些迟钝,小学二年级辍学。
但是,该人有一个特殊功能,即能清晰地记住全村200户人家的鸡、猫、狗的模样。
大街上跑的每一只家禽,那只是谁家的,他都能一一准确地说出来,而且不差毫厘。
又比如,有的人能够准确的记住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六十四卦、小说里面的各色人物等,甚至能够说清历史上八百位皇帝的名称和顺序。
但是,同样是这些人,没有一丁点儿自己的见解和思维,完全是人云亦云、死记硬背。
如果说他们是知识储存器,或山药窖、或咸菜翁、或记住了许多信号的高级动物都不为过。
二是僵化思维。
可以表述为线性思维,也即直线思维。
该级别为脑残的次高级别。
主要特点是对他人、社会、世界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台阶,永远不再有新的发展。
一位中、老年人的思维很可能还停留在小学一年级的认知上,几十年来没有任何变化,是一条直线。
这条直线在其大脑中,越刻越深,已经融化在其生命和血液之中了。
比如,忠义孝、万岁、大公无私,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枪打出头鸟、学而优则仕,等等观念,深入其心。
一些虚假、僵化、混乱、错误的文化或概念,使其念念不忘。
他们是观念的囚徒,更是他人思想的奴才。
久而久之,自己成为观念本身。
即使别人去掉了笼子,他自己也会成为自己的笼子,而且还会为了这个笼子而奋不顾身。
三是对立思维。
可以表述为黑白思维,也即两极思维。
该级别的脑残貌似有独立见解,貌似有坚定的立场。
其主要特点是非黑即白、非敌即友、你死我活,没有宽容和兼容精神。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辩 证 思 维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这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思想堪称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
《周易》所讲的“八卦”以及两卦相叠而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周易》经文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泰》九三爻辞),所强调的即是“平”与“陂”“往”与“复”的对立统一。对于《周易》的辩证思维,郭沫若(1892~1978)给予了高度评价,“《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来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见诸《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既是《易传》辩证思维的核心命题,更是彪炳青史的千古绝唱。朱伯昆(1923~2007)极度褒扬“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是对先秦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
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
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
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
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
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
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
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
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精选文库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朝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2013-06-08 09:47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有3人参与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方朝晖【摘要】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不仅要看它过去发明的思想体系有何特征,还要看这些思想体系是如何产生的,看这一文化中的制度、价值和发展规律是如何形成的。
在介绍过去数十年来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关系本位、团体主义和此岸取向。
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是阐明中国未来的政治与社会道路的关键。
同时,亲情为中国文化之本,以及中国社会道德与秩序重建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文化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团体主义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文化”一词的现代含义是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1832~1917)于1871年创立的,指一个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乃至技能等的复合体。
①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虽然权威,却也引起人们的疑惑,一个如此之多成分混合出来的东西意义何在?格尔茨说,“尽管他的概念的创新力不容否认,但在我看来,似乎是模糊之处大大多于它所昭示的东西。
”②另一个给人带来迷惑的是“文化”一词的多义性。
克罗伯、克鲁克洪一共搜罗到164种不同的“文化”定义,其中157种均发生于1920年~1950年这30年间。
③Philip D. Smi th则认为,文化的诸多不同含义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智识、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进步;各种文艺活动及其产物,如电影、艺术、戏剧等;民族、群体或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活动、信仰和习俗。
④事实上,包括克罗伯等人在内的文化人类学家,多半从最后一方面来理解文化。
他们多倾向于把文化当作一群人(一个种族或民族)的生活方式。
⑤本文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文化和中国文化的。
那么,该如何理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呢?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
”⑥具体来说,文化可定义为在符号中展现、在历史中传承的意义模式,一种以符号方式表达、通过继承获得的概念系统,人们正是凭借它得以交流、延续和发展他们对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
⑦文化心理学的倡导者Richard A. Shweder也认为,文化是一个通过符号组织起来并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意义世界,因而是一个典型的“人为制造出来的”的世界,作者把这个世界称为“意向性世界”(intentional worlds),意在强调人为因素的作用。
在这个世界中,文化共同体内部传承下来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念等等“武断地”决定了一个世界的面貌,并导致不同的文化世界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以园中野草为例,“野草”之为野草,完全是定义出来的,其存在、被拔除、被欣赏等也完全因此而定。
⑧在Richard Shweder看来,文化心理学主要研究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思想、情感、价值的,该学科强调了人类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在意义寻求方面),以及世界是人为建构出来的意向性概念(inte ntional conception of "constituted" worlds)。
前者认为人类存在高度地依赖于从社会文化环境中把握意义和资源的特点,后者强调主体与客体、实践者与实践、人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相互渗透,无法将它们分开来独立对待。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观念是,没有一种社会文化环境或其属性可以独立于人从中把握意义与资源的方式而存在,与此同时,人也是通过从社会文化环境中把握、使用意义和资源的过程而转变其主观世界和精神生活。
”⑨文化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部门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坚决反对人类一切文化中的心理现象都是某种全人类或人性普遍共通的规律或法则的产物的观念(特别是跨文化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均无视文化的差别,将所有人类假设为遵照同样的心理规则)。
在《文化思维:文化心理学的征程》(Thinking through Culture s: Expeditions in Cultural Psychology, 1991)一书中,Richard Sh weder激烈地抨击了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人在一种进化论社会历史观的支配下,以巫术∕科学,原始∕现代,迷信∕客观性等二元区分的眼光看待非西方社会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在爱德华·泰勒(Sir Edward Tylor)和弗雷泽(Sir James Frazer)那里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⑩他说,不同的种族(ethonic groups)有不同的世界观或价值观(co nception of things),比如很多种族相信祖先的灵魂可以进入一个人的身体里并对他发生毁坏;寡妇是不祥的象征,应加回避;邻居的嫉妒可能使你生病;灵魂可以轮回(转世);世间一切都是报应,死亡也不是例外;模仿经典启示(parody of scriptural revelation)是亵渎,应受惩罚,等等。
这些世界观或价值观(conception of things)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否合理(rationally justified)呢?人们相信,如果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合理的话,我们的自然就不合理,反之亦然。
而人类学相对论者可能认为二者均合理,但这需要以我们理解他人的思维逻辑(make rationa l sense of their conceptions of things)为前提,否则究竟我们凭什么认为别的种族的世界观是合理的?他又说,也许他人并不是真的与我们有本质不同,尽管双方世界观不同。
当我们理解了他人的世界观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世界观的可行性(available);换言之,我们自己的世界观本来就不是固定的、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因为它从一开始在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就并不统一,而是人各有异。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潜在地具有向一切方向发展的可能性(everyone gets everything)。
因此,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不同文化中,某种特定的世界观从隐到显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以婴儿为例,虽然他并不认为婴儿的潜质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但是研究证明,婴儿具有一种高度复杂、发达、精致的识别声音的能力。
对婴儿的语言能力研究证明,四个月大的新生儿就能辨别特定语言的声调。
如果这一能力在两年时间里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得以保存,就可以保持到成人阶段。
但是这一能力在孩子临近一岁时就会消失,以后再激活它也比较难。
例如,在日语中[ra]与[la]的发音差别,一般的日本成年人难以辨别,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学会识别它们。
如果上述对婴儿所作的研究可以推广的话,那么日本婴儿在四个月大的时候识别[ra]与[la]的发音差别应该没有困难。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有某种先于经验的知识,但是他们生长的环境使他们激活了其中一部分,而遗失了另外一部分。
就好比说,一个婴儿刚来到人世时,它的“键盘”上有很多个“键”,但是后来只有一部分键被使用,而另一些未被使用而被废弃。
所以爱斯基摩人,巴林人,Oriya人会与我们有所不同。
Shweder进一步从“此在”(existence)与“纯存在”(pure bein g)的区别来批判西方几千年思想史,说明今日西方文化中心论形成之思想根源:“此在”指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世俗社会中多种多样的存在;“纯存在”指理想意义上的存在样式,作为一切知识追求的目标,柏拉图的“形式”就是其典型,也可指现代科学或哲学家所追求的完全符合理想标准(如经得起一套严格科学手段检验的逻辑论证过程)的知识形式,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到现代结构主义,都在追求这种形式的纯存在。
作者说,按照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一切感官的、主观的、具象的(emb odied)、暂时的、地方的或传统的事物,均被当成了偏见、教条或幻觉。
Shweder认为,本来理性、客观性与传统之间并不一定是如此对立的。
尼采说过:他只相信会跳舞的上帝。
在印度,我们确实看到了神来到了人间,死活都要进入到武斗、膳食、浪漫故事、休假、舞蹈等之中。
他对各地与基督教不同的自身信仰传统,特别是多神论信仰的辩护立场(他引用较多的是印度的民间宗教)。
认为各地不同的文化样式,即此在,才是纯存在赖以体现自身的方式,而不是什么与纯存在对立的东西。
他主张,没有此在,就没有纯存在。
这是从哲学“本体论”立场上对西方“中心论”的一种否定。
Shweder把浪漫主义当作反叛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极好例证。
浪漫主义否定了此在是纯存在对立面的观点,并为此在与纯存在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此在是意识、纯存在与物质世界的结合,是对自然、人与神之间界限的模糊。
浪漫主义认识到,感官与逻辑并不能在此在与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因为感官和逻辑的世界是无生气的,死的,把超验存在完全摒弃在外。
浪漫主义通过以浪漫的方式重新激活自然和感官经验世界,赋予后者以生气,让超验存在重新回到此世,无情地嘲弄了过去以纯存在征服此在的西方传统,后者一直主张表象服从实在,地上服从天上,世俗服从神圣,肉体服从心灵,外在服从内在,表层服从深层,常识服从逻辑,个案服从原则,模糊服从精确,直观服从反思,感觉服从计算,艺术服从现实,主观服从客观,具体服从普遍,特殊服从一般,部落服从国家,差别服从相似,内容服从形式,感觉服从理性,形象服从本质,观察服从深思,传统习惯服从个人自主,等等。
浪漫主义否定了这种服从关系设定,把现实看成了艺术和发明的产物,客观性看成是想象中的“范式”进入自然,把共同体和神圣传统看成是世俗知识和自由批评的前提,把具体、特殊的事物看成是超验存在的媒介,感觉和感情看成一种理性的存在方式,爱是我们可以证实的本性的实现,语言(特别是艺术语言)是实在之神圣表达工具。
批评者误解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目的是重估此在,但不损坏纯存在;拔高主观经验,但不否定实在;欣赏想象,但不贬低理性;尊重差别,但不低估普遍人性。
浪漫主义将超验实在与自然相结合,将此在与纯存在之间相连接——通过刻画神降临的英雄行为,通过充满了对神的猜疑的世俗世界,通过有意识地展示想象的启示作用。
浪漫主义把我们带向逻辑所到达不了的实在。
1 1Shweder还认为,人类学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吃惊地”认识到,人们并不是要在一元论的绝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之间二者择一,因为在二者之间可能还有很多路可走。
人类学家发现的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就象精神分析学家和存在主义者Victor von Gebsattel所说的强迫症病人的世界一样,在那里“吃惊”是一种“充满好奇心的基本存在经验”。
有的人(如Allan Bloom)批评文化人类学走向了相对主义、情感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指责它导致当代美国青年一代在道德上的堕落和浅薄。
然而,文化相对主义的问题并不是如此严重,因为它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生活世界,不是大脑的主观构想,而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