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_7及其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进展新的药物疗法和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进展新的药物疗法和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cc8530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5.png)
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进展新的药物疗法和研究进展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进展:新的药物疗法和研究进展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影响胃肠道的任何部位。
长期以来,对克罗恩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然而,新的药物疗法的出现和研究进展正在为克罗恩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一、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进展1. 生物制剂的应用生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开发的治疗克罗恩病的药物,主要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
目前,已经有多种生物制剂应用于克罗恩病的治疗,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抗白介素(IL)-12和抗IL-23等。
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以显著减轻症状,改善疾病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
同时,它们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 靶向治疗新药的研发近年来,随着对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药物靶点逐渐被发现。
例如,通过作用于肠道黏膜保护屏障的药物、调节免疫细胞的迁移和激活的药物,以及干预肠道菌群平衡的药物等。
这些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为克罗恩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克罗恩病的研究进展1. 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既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和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遗传学、免疫学和肠道菌群研究的迅速发展,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逐渐被揭示。
这些研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精准医学的应用精准医学是指根据个体的遗传信息、生物标志物和环境因素等多维度数据,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在克罗恩病的研究中,精准医学的理念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和转录组等遗传学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分型和预后,为药物治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
三、结语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进步,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进展迅速。
生物制剂的应用和靶向治疗新药的研发为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同时,克罗恩病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24395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3.png)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细胞因子,起着调节免疫反应、细胞信号传导等多种重要功能。
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从最早的发现到如今的应用。
一、IL-1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白细胞介素,其中最早被命名的是IL-1。
IL-1系列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和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
此后,研究人员发现IL-1还能够诱导发热、促进炎症反应等。
这项研究为后续的白细胞介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白细胞介素的分类与命名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白细胞介素。
根据它们的功能和结构差异,白细胞介素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了编号。
例如,IL-2被鉴定为一种可以刺激T细胞增殖的介素,而IL-4则被认为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
三、白细胞介素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白细胞介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展开。
IL-2被应用于癌症治疗中,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此外,IL-1受体拮抗剂(IL-1RA)被用来治疗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其可以抑制IL-1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四、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最新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与肿瘤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等领域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白细胞介素类型,并研发相应的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总结起来,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见证了人们对免疫系统的不断探索和理解。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免疫反应的认识,而且为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白细胞介素的应用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白介素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及治疗潜力
![白介素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及治疗潜力](https://img.taocdn.com/s3/m/6da9d0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6.png)
白介素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及治疗潜力引言: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近年来,白介素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探讨白介素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其治疗潜力。
一、白介素的概述白介素(Interleukin)是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这些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的白介素,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主要使用的是白介素-1和白介素-6。
二、白介素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白介素制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进程。
以下将分别介绍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方面的作用。
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其特点是在血管内膜中形成胆固醇斑块。
研究表明,白介素-1和白介素-6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单核细胞的黏附和转移,从而减少斑块的形成。
此外,白介素还能够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脂水平,进一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2.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白介素制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心血管功能两个方面。
研究显示,白介素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分泌,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降低炎症反应引起的心血管损伤。
此外,白介素还能够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血管的扩张和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的耐受力。
3.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
白介素制剂的治疗潜力主要体现在抑制心肌再灌注损伤和促进心肌修复两个方面。
研究表明,白介素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此外,白介素还能够刺激心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心肌的修复和再生。
三、白介素制剂的治疗潜力白介素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治疗潜力。
以下将分别介绍其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上的前景。
1. 心血管疾病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
浅谈IL-1、IL-6、IL-10 在类风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浅谈IL-1、IL-6、IL-10 在类风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bb9a6e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f.png)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25期投稿邮箱:zuixinyixue@49·综述·浅谈IL-1、IL-6、IL-10在类风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曹爽,张成义(通讯作者)(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00)0 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因多关节滑膜慢性症,从而导致滑膜纤维母细胞增生,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出现浸润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是一种有很高致残率的常见多发病。
近年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研究发现的细胞因子,如IL-1、IL-6、IL-10等为RA 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为为应用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治疗RA 提供了新思路。
因此,本文对白介素类细胞因子IL-1、IL-6、IL-10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IL-1与RA 病机制的关系IL-1是一种由单核细胞或巨核细胞分泌产生的小分子多肽,IL-1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是2种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 ,它们在类风湿血管翳的形成中共同起到“中心犯罪”的作用。
RA 发病过程中,IL-1和TNF-α刺激滑膜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并分泌如MMP 在内的炎性介质,从而降低关节内包括蛋白多糖、胶原在内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IL-1和TNF-α还可以协同刺激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使中性粒细胞在滑膜腔内聚集,促进白细胞由血聚集到关节腔内;此外,IL-1 和 TNF-α还可共刺激滑膜巨噬细胞的分化,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从而导致RA 滑膜、软骨的破坏[1-4]。
IL-1β是IL-1家族中的亚型之一,在RA 病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IL-1β是一种分泌型兴奋因子,它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影响炎症过程,进而抑制骨和软骨的修复[5-8]。
2 IL-6与RA 发病机制的关系RA 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形成,滑膜血管出现增生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关,这些炎性细胞刺激释放IL-6等促炎介质,继而导致关节内结构破坏。
白介素-17F与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白介素-17F与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d16a56c48d7c1c708a14579.png)
少 有 6个成 员 , 分别 命 名为 I.7 - 。I.7家族诱 跨 膜 蛋 白, 织 分 布 广 泛 , L 1A F L 1 组 目前 明 确 的有 I-7 A L1R 导多种前炎 症 因子 、 趋化 因子 的分 泌 , 而参 与免疫 从 调节 。I-7 L 1F是 Sa e tt s u T等在 2 0 0 1年首次 发现 , 与 最早 确定的 I一7家 族 的基本 型一 I一7 的氨基 酸 L1 L 1A 序列 高度 同源 ¨ , 近年来 的研究热 点 , 是 对其 研究 主 要 集 中在 呼吸 系统 疾病 如 支气 管 哮 喘 和肺 炎 方 面 : (L1A受体 ) I一 h (L 1 cpo o oo , I. 7 和 L 1 R l I一7r etr m lg1 7 e h I . B、 体 ) 而 I. F的受体 知 之甚 少 。体 外 L1 C受 7 , L1 7 受体结 合实验 提示 I一7 L 1F与 纯 化 的 I.7 A和 I . L 1R L
d s a e ie s s
尤青海 ( 综述 ) 孙耕耘 ( 审校 )
f 关键词 】 白介素一7 ; 呼吸系统疾病 ; 气道炎症 ; 信号转导 1 F
中图 法 分类 号 : 3 2 1 R 6 R 9 . :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L 1 A, L1 F生物学 功 能可 能更 广 以 最初发现 的 白介素一7 it l k 一7 I-7 是 表达 I-7 故推测 I一7 1 (ne e i 1 , L 1 ) ru n 由活 化的 C T淋 巴细胞 、 核细胞 分泌 的一 种前 及与 I一7 D 单 L1 A存 在一定 的差异 。 炎症 因子 , 随着研 究 的深 入 , 目前 认 为 I.7家 族 至 L1 I .7家族受 体 (L 1 ee t , L1 R) I型 L1 I一7rcpo I 。 r 7 是
白介素4、10、12、13、IFN-γ、TGF-β在不同时期特应性皮炎病人血清中的变化
![白介素4、10、12、13、IFN-γ、TGF-β在不同时期特应性皮炎病人血清中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aaed4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5.png)
白介素4、10、12、13、IFN-γ、TGF-β在不同时期特应性皮炎病人血清中的变化李妍;徐薇;程海艳;孙晓丽;李邻峰【摘要】目的研究疾病发作期和缓解期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病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0、IL-12、IL-13、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疾病发作期AD病人79例,其中经治疗皮损缓解的AD病人(缓解组)40例,未缓解的AD病人(未缓解组)3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病人治疗前后血清中IL-4、IL-10、IL-12、IL-13、IFN-γ、TGF-β的浓度.结果缓解组AD病人治疗后血清中IL-4、IL-12、IL-13、IFN-y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缓解组AD病人治疗后血清中IL-10、TGF-β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AD病人治疗后血清中IL-4、IL-10、IL-12、IL-13、IFN-γ、TGF-β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病人病情缓解时血清中IL-4、IL-13表达显著下调,IFN-γ和IL-12表达显著升高.%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interleukin-4(IL-4),IL-10,IL-12,IL-13,interferon-γ (IFN-γ) and transforming gro wth factor-β (TGF-β) in the serum of atopic dermatitis pati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and explore their significance.Methods Seventy-nine atopic dermatitis patients at acute stage were enrolled.There were 40 cases at remission stage(remission group,RG),and 39 cases were still at acute stage after treatment(acute group,AG).The serum levels of IL-4,IL-10,IL-12,IL-13,IFN-γ and TGF-β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 (ELIS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rum levels of IL-4,IL-12,IL-13 and IFN-γ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remission group(P <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rum levels of IL-10,TGF-β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remission group(P > 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rum levels of IL-4,IL-10,IL-12,IL-13,IFN-γ and TGF-β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acute group(P > 0.05).Conclusion Lower expression of IL-4,IL-13,and higher expression of IFN-γ,IL-12 in serum at remission stage of atopic dermatitis.【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特应性皮炎;辅助性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干扰素-γ;转化生长因子-β【作者】李妍;徐薇;程海艳;孙晓丽;李邻峰【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3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又名特应性湿疹等,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白介素的作用与功效
![白介素的作用与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b02594b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2.png)
白介素的作用与功效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可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多种作用。
它主要由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分泌,并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到调节和调节作用。
以下是关于白介素的作用和功效的详细介绍。
1. 免疫调节作用:白介素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增强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白介素还能够促使免疫细胞之间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协同完成免疫反应。
2. 抗炎作用:白介素在炎症过程中具有抑制和调节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
白介素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调节炎症反应的信号传导来实现。
3. 免疫增强作用:白介素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抗感染和肿瘤的能力。
它能够激活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T 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4. 抗肿瘤作用:白介素对肿瘤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它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白介素还可以促进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因此,白介素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力。
5. 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白介素在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可以促使造血细胞和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白介素还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6.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白介素不仅在免疫系统中起作用,还可以对神经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它在神经系统中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导,参与脑功能的调节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
7. 其他作用:白介素还具有其他多种作用和功效,如调节代谢、影响纤维化过程、调节血管通透性等。
它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展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总之,白介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作用和功效。
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趋势
![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72491d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a.png)
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趋势一、内容概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标志物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物标志物是指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物质,其浓度或活性与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近年来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进展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应用趋势。
首先本文将介绍生物标志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检测方法。
生物标志物可以根据其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分为蛋白质、核酸、多肽等;根据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可分为信号分子、酶、受体等。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分析法、荧光光谱法、质谱法等。
其次本文将重点关注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例如在癌症领域,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
此外生物标志物还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展望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生物标志物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病因机制的探究。
此外新型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的应用将为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提供更高效、准确的方法。
同时生物标志物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如药物筛选、基因编辑等,将为生物标志物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
A.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蛋白质类生物标志物: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功能性大分子,许多生物过程都与蛋白质的合成、降解和调控密切相关。
因此蛋白质类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监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和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都是常见的蛋白质类生物标志物。
核酸类生物标志物:核酸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其含量和结构变化可以反映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核酸类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并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
例如基因突变、DNA甲基化水平和组蛋白修饰等都可以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
化学重组人白介素-7
![化学重组人白介素-7](https://img.taocdn.com/s3/m/10bc70d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f.png)
化学重组人白介素-7人白介素-7(Human Interleukin-7,hIL-7)是α-干扰素家族的一员,主要参与免疫调节。
它是一种30-40kDa的多克隆抗原,由二个α-干扰素结构域组成,能够活化T细胞,促进B细胞有效分化,进而促进抗原特异性调节。
hIL-7可以被T细胞和骨髓细胞合成,其释放可以与炎症因子连同再分布。
因此,hIL-7被认为是主要能够作用于T细胞和B细胞的一种调节剂。
hIL-7也可以作为一种信号传导分子,能够分泌丰富的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分化、浸润和抗原提呈,并在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hIL-7在人体有许多调节免疫和免疫耐受的作用。
它可促进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可以提高T淋巴细胞的数目,特别是在T细胞的记忆T细胞中,促进其产生更多的记忆T细胞,延长T细胞的衰老时间,降低病患代谢水平,并促进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影响机体对病毒和真菌病毒反应。
此外,hIL-7还能够增强抗原提呈及抗原特异性T细胞产生,强化T淋巴细胞与抗原记忆特性,及促进B细胞分化,有效分泌抗体,进而减少抗抗体反应所产生的肿瘤细胞毒性。
hIL-7也可以与许多其他细胞因子结合发挥作用。
它可以与细胞因子比如白介素-2(IL-2)结合发挥作用,增强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当与白介素-4(IL-4)结合时,hIL-7可以诱导B细胞向IgM及IgG分化;也可以与干扰素γ(IFN-γ)结合,促进T细胞浸润和抗原提呈;或是与白介素-12(IL-12)结合,促进B细胞的抗原特异性调节作用。
因此,hIL-7可以抑制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相关的疾病。
hIL-7可以促进免疫系统,增强抗病毒的能力和抗肿瘤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目前,正在研发运用hIL-7的药品以解决肿瘤,HIV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疾病。
白介素制剂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及治疗潜力
![白介素制剂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及治疗潜力](https://img.taocdn.com/s3/m/61b6603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9.png)
白介素制剂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及治疗潜力精神疾病是一类广泛的心理障碍,其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给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挑战,而目前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局限性。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一些研究表明,白介素制剂可能成为治疗精神疾病的潜在工具。
白介素是一类由目标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它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肾炎等。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介素在神经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首先,研究发现白介素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的低落情绪、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睡眠和食欲改变等。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浆中白介素水平明显升高。
这表明,白介素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
此外,实验动物模型也证实了这一关联,通过给动物注射白介素,可以诱导抑郁样行为。
因此,抑郁症患者通过调节白介素水平可能有望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同样,白介素与焦虑症之间也存在关联。
焦虑症是一种焦虑和恐惧感的持续存在,伴随着身体症状如心悸、呼吸急促和肌肉紧张等。
一些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血浆中白介素水平也明显升高。
此外,实验证实通过注射白介素可以诱导焦虑样行为。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白介素的过度激活可能与焦虑症的发生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白介素水平可能有助于减轻焦虑症患者的症状。
除了抑郁症和焦虑症,白介素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幻听、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中白介素水平异常升高。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白介素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这些发现提示,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调节白介素水平可能具有潜在的疗效。
虽然白介素制剂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具有潜力,但目前关于其治疗效果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ILC相关信号通路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ILC相关信号通路与疾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b5316e7f12d2af90342e692.png)
ILC相关信号通路与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ILC细胞即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群参与固有免疫的淋巴细胞,根据其表达的转录因子、接受和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类群.ILC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共同淋巴祖细胞(CLP),并可经由淋巴样祖细胞(αLP)、早期淋巴样前体细胞(EILP)、共同辅助淋巴样前体细胞(CHILP)、ILC前体细胞(ILCP)等发育分化为成熟的ILC细胞类群。
ILC 细胞能够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神经细胞、上皮细胞、基质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髓系细胞、共生菌群等相互作用,协调环境中的信号并广泛参与抗病原体感染、炎症疾病发生、器官形成及组织修复、癌症发生、代谢及生物节律等生物学过程.ILC 细胞可能作为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手段,对相关疾病进行干预治疗.本文拟就 ILC 细胞的分类、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ILC细胞,信号通路,疾病,研究进展1、前言ILC 细胞即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是近年来新发现及定义的一类参与固有免疫的淋巴细胞,其中早年发现的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 和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ymphoid-tissue-inducer cell,LTi)也被纳入这一新的细胞类群当中.NK 细胞发现于1975年,其具有细胞杀伤的功能,在肿瘤免疫监视、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等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3]。
LTi 细胞发现于1992 年,其对淋巴器官的发育非常关键[4].在 2008 年和 2009 年有 12 个课题组先后发现了一大类不同于 T、B 淋巴细胞的天然免疫淋巴细胞,即称为固有淋巴样细胞(ILC)[5],由此开启了 ILC 细胞研究的全新领域,并逐步对 ILC 细胞的分类、发育分化、免疫调节作用、生物学功能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白介素调节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白介素调节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0220b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a.png)
白介素调节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和清除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
在免疫系统中,白介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促进机体对抗感染和癌症的能力,同时也参与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白介素是一种细胞因子,由多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分泌产生。
在免疫系统中,白介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可以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细胞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
其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等调节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活化和功能,而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等则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促进免疫的平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介素不仅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还能够参与到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常有白介素过度分泌的现象,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有些肿瘤细胞也可以分泌白介素,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因此,针对白介素的调节能力,研究其在免疫系统、炎症反应、癌症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以白介素-1β(IL-1β)为例,它是一种重要的白介素,参与到机体免疫、炎症和应激反应中的调节。
它主要由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能够刺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表达多种分泌因子,如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等,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调节。
研究表明,白介素-1β不仅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白介素-1β的表达明显增高,白介素-1β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针对白介素-1β的调节和干预,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研究也关注到了白介素调节的作用。
白介素制剂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治疗潜力
![白介素制剂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治疗潜力](https://img.taocdn.com/s3/m/f2d2446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2.png)
白介素制剂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治疗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免疫系统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白介素作为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对于调节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白介素制剂作为一种生物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免疫调节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并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
白介素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不同类型的白介素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白介素-2(IL-2)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白介素-6(IL-6)则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等。
免疫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过强或过弱的免疫反应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研究免疫系统中不同白介素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白介素制剂作为一种生物制剂,能够模拟或增强人体自身产生的白介素来调节免疫功能。
通过白介素制剂的使用,可以改变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IL-2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治疗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
IL-2能够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中的各种细胞,增强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白介素制剂还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白介素制剂能够减少炎症反应,改善病情。
除了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白介素制剂,还有许多正在研究中的新型白介素制剂。
例如,IL-10是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白介素,已经显示出对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治疗潜力。
IL-35则是一种新发现的白介素,在调节免疫应答和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未来的研究中,这些新型白介素制剂可能会成为治疗更多疾病的重要工具。
尽管白介素制剂在免疫调节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是其使用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风险。
首先,不同白介素制剂的适应症和剂量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选择。
其次,白介素制剂的使用可能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免疫抑制、过敏反应、心血管不良事件等。
白介素37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白介素37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924bc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63.png)
白介素37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张帆;刘健;端淑杰【摘要】Interleukin(IL)refers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ukocytes and immune cells.Interleukin has the function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activating and regulating immune cells to mediate the activation,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 and B cells,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ammatory response.Interleukin-37(IL-37),which was officially named in 2010,is one of the newest members of the interleukin family that ha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IL-37 can mediate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diseases.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L-37 and disease.%白介素是指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其与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白介素具有传递信息,激活、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中白介素-37(IL-37)于2010年正式命名,是具有抗炎作用的白介素家族成员中最新的一种.IL-37可以介导免疫炎性反应,在许多炎性反应及免疫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阐述了IL-37的生物学特征,探讨IL-37与疾病的相关性.【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8(021)001【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7;炎症;免疫系统疾病【作者】张帆;刘健;端淑杰【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5白细胞介素-37(IL-37)属于白细胞介素-1(IL-1)家族中第七个被记载的细胞因子。
白癜风患者血清白介素-25和白介素-7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白癜风患者血清白介素-25和白介素-7的检测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c9a090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9.png)
白癜风患者血清白介素-25和白介素-7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王鲁梅;卢婉娇;莫瑞玲;张斌;李俊杰【摘要】目的探索白细胞介素-25(IL-25)和白细胞介素-7(IL-7)在白癜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初诊白癜风患者共65例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I)测定受试者血清中的IL-25和IL-7的表示水平.比较分析IL-25和IL-7的表达水平与白癜风的疾病分期、皮损面积和病程的关系.结果 IL-25和IL-7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白癜风患者中,稳定期患者的IL-25和IL-7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进展期患者(P<0.05).IL-25和IL-7表达水平与白癜风患者的皮损面积成正相关(R2=0.4832,P<0.0001和R2 =0.4864,P<0.0001),但与患者的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0.05).IL-25和IL-7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r=0.4755,P<0.0001).结论 IL-25和IL-7都参与了白癜风发病的免疫机制,且都与疾病的进展相关,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7(039)003【总页数】4页(P160-163)【关键词】白癜风;白细胞介素-25;白细胞介素-7【作者】王鲁梅;卢婉娇;莫瑞玲;张斌;李俊杰【作者单位】东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东莞523059;东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东莞523059;东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东莞523059;东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东莞523059;东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东莞523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2;R758.4+1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皮肤黏膜疾病,主要表现为黑色素细胞的减少或活性丢失而形成的色素脱失性白斑,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
脑源性白介素的研究进展
![脑源性白介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915dc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e.png)
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 ulletin 2003 Mar ;19 (3) :253~7 ·253 ·脑源性白介素的研究进展李俊旭郑继旺梁建辉(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图书分类号R 322181 ; R 392111 ; R 392112 ; R 338164 ; R 749116 ; R 7491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21978 (2003) 0320253205摘要传统观点认为白介素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然而,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能够产生和分泌白介素,即脑源性白介素。
脑源性白介素可与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神经递质相互作用,影响动物的行为、学习记忆,并与早老性痴呆、抑郁症等疾病相关。
深入研究脑源性白介素对理解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进程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脑源性白介素;神经递质;行为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各种免疫细胞在受到各种生理和病理刺激后所合成和释放的多肽物质,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小于8 ×104 。
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的分泌不仅见于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分泌。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现的细胞因子越来越多,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甚至有人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细胞因子是“神经调质( neuromodula2 tor) ”的概念[ 1 ] 。
其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脑源性白介素不但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影响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1 脑源性白介素的产生与分布IL21 有两种亚型: IL21α和IL21β。
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不同方法证明在大、小鼠脑中可以产生IL21α和IL21β(Lechan 等,1990) 。
主要分布于嗅球、小脑和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海马的锥形细胞层以及下丘脑腹内侧核的神经元。
小胶质细胞是IL2 1 的主要来源。
白介素-7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白介素-7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ea5f8e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0.png)
白介素-7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然而,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目前的治疗方法也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存在各种限制和副作用。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以便开发更有效和可靠的治疗方法。
白介素-7(IL-7)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并对免疫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L-7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IL-7水平显著升高,而且IL-7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相关。
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也已被证明在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IL-7和VEGF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L-7与原发性高血压及VEGF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三、研究内容(1)收集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样和50例健康人的血样,比较两组IL-7和VEGF水平的差异。
(2)通过分析IL-7和VEGF水平的相关性,研究IL-7和VEGF在高血压中的相互作用。
(3)分析IL-7和VEGF水平与高血压病人的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高血压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血清IL-7和VEGF水平。
(2)通过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IL-7和VEGF之间的相关性。
(3)分析IL-7和VEGF水平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血脂、血糖和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
五、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明确IL-7和VEGF之间的关系,并为探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此外,研究结果还可能为开发新的高血压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IL-7和VEGF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抗白介素前景
![抗白介素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5d0fc3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2.png)
抗白介素前景抗白介素 (anti-interleukin) 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可以抑制机体中的白介素 (interleukin) 的作用。
白介素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通讯和免疫反应的调控。
然而,过度或异常的白介素活性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等。
因此,研发抗白介素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前景。
抗白介素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白介素的活性。
一种重要的方式是针对白介素受体结构进行干预,阻断白介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其信号传导。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抑制白介素的产生或释放,降低白介素活性。
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针对不同白介素的抗体药物,如抗白介素-1 (anti-interleukin-1) 药物(如阿奇立林)、抗白介素-6 (anti-interleukin-6)药物(如托氮普鲁)、抗白介素-17 (anti-interleukin-17)药物(如西利欣)等。
抗白介素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方面,抗白介素药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例如,抗白介素-1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抗白介素-6药物在治疗肿瘤相关炎症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另一方面,抗白介素药物也对自身免疫病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
例如,抗白介素-17药物可以有效治疗银屑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未来,抗白介素药物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随着对白介素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抗白介素药物,以满足不同疾病的治疗需求。
其次,白介素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极其复杂,抗白介素药物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例如,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新的白介素家族成员,如白介素-33和白介素-35,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相关的疾病治疗作用。
此外,抗白介素药物的研发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等,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7-8738(2010)12-1317-03白介素 7及其与疾病的研究进展邵 悦,郑世民*(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收稿日期:2010-05-04; 接受日期:2010-06-2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0841);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1511031)作者简介:邵 悦(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生Te:l 152********;E m ai:l shaoyue321@hot m ai.l co m*Corres pond i ng author[关键词]白细胞介素 7;生物学特点;疾病[中图分类号]R392.11 [文献标识码]A白介素 7(i n terleuki n 7,I L 7)是一种多潜能的细胞因子,虽然发现较早,但对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直到近年才开始。
IL 7具有广泛的免疫效应:其不但可刺激前体B 细胞生长,而且在T 细胞生长、存活及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有潜在趋化性等。
IL 7与许多疾病(如:H I V 感染、多发性硬化症、同种骨髓移植等)有关。
本文中我们就IL 7及其与某些疾病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IL 7的发现及其产生W h itlock 等[1]首先发现,在W itte W h itl ock 骨髓培养中存在一种支持前体B (pre B )细胞生长的因子。
随后有研究者发现,人和小鼠骨髓长期培养中,也存在刺激pre B 细胞和原B (pro B)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鼠pre B 细胞只有在含骨髓基质细胞系上培养时,才能持续生长,其他各种重组和天然细胞活性物质都不能替代骨髓基质细胞。
他们从培养的基质成分中分离出一株单克隆细胞,将其命名为IxN /A 6,并从该细胞生长的无血清上清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单链糖蛋白,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 r )为25000的可溶性生长因子,命名为淋巴细胞生成素 1(l y m phopoioti n 1,Lp 1),因其与其他白细胞介素作用不同,支持pre B 细胞生长,故改称为IL 7。
IL 7除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外,其他细胞,如胎儿肝细胞[2]、骨髓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化细胞和肠上皮细胞也能产生IL 7。
另外,脾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均可自分泌IL 7。
病理情况下,一些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也能产生IL 7[3]。
2 IL 7的分子生物学特点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IxN /A 6株的Po l y A RNA 构建c D NA 基因库,将c DNA 片段插入载体PDC201的DNA 中转染猴cos 7细胞,筛选出一株能高效表达鼠I L 7的细胞株,经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鼠IL 7cDNA 片段长为1607bp ,由含有一个462bp 的开放编码区和548bp 的5 末端及579bp 的3 末端的非编码区组成,编码154个氨基酸残基的鼠IL 7前体。
经co s 7细胞表达后获得的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未糖基化重组鼠I L 7,其M r 为14900,而修饰后M r 可增加至25000。
有学者以鼠I L 7c DNA 为探针,用cross hybridiza tion 法筛选人肝癌细胞株(S K HEP 1)基因库,得到人IL 7cDNA,并在cos 7中表达后得到M r 为17400,由177个氨基酸残基(包括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组成的重组人IL 7。
后者与重组鼠I L 7的氨基酸序列有60%同源性。
人IL 7基因位于8q 12 8q 13处,编码基因全长为1589bp ,也由3部分组成,其中含有开放编码区534bp ,5 端和3 端分别有一段384bp 和658bp 的非编码区,亦包括一个M r 为25000氨基酸信号肽。
表达产生一个由177个氨基酸组成的人IL 7。
比较人与鼠I L 7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发现开放读码框架的同源性最高,为81%,5 端和3 端非编码区同源性分别为73%和63%。
人和鼠IL 7分子内均有6个半胱氨酸,参与链内二硫键的形成,4个 螺旋通过二硫键交联,在IL 7的生物学活性中起重要作用。
I L 7分子稳定性很高,在p H 为2.1至8.0条件下,仍能稳定发挥作用。
然而,I L 7在与2 巯基乙醇接触后,其生物活性丧失。
3 IL 7生物学活性IL 7的主要功能是促进B 细胞和T 细胞生长及抗凋亡作用。
IL 7是B 细胞生长和pre B 细胞生存、分化、增殖因子。
IL 7也能在某些因素(如:辐射或免疫抑制剂[4])所致的应激后,加快B 细胞的恢复。
在T 细胞发育、增殖及稳态调节中起关键作用[5]。
但IL 7不能增强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yto tox ic l ymphocyte ,CT L )的杀伤活性,而可从胸腺转移到外周血中,诱导胸腺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ly m phok i ne activated k ill e r ce lls ,LAK ),其效应细胞主要为CD 8+亚群。
IL 7和I L 15支持记忆CD 8+T 细胞稳态扩展和生存。
IL 7不仅对T 、B 淋巴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细胞谱系(如抗原提成细胞)的生存和分化起重要作用。
IL 7和c k it 共同在早期胸腺细胞分化、存活和增殖3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IL 7是胸腺树突状细胞(thym i c dendr it i c ce lls ,TDC)发展中必须的,也是未成熟的DC 从骨髓前体分化所必须的[4]。
IL 7是多潜能干细胞和髓样前体细胞的移动因子,可促进骨髓组织生成。
能刺激髓样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产生集落形成单位和血小板,使机体从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中得以恢复;较高浓度时,I L 7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作为生成细胞毒性T 细胞、NK 细胞及活化单核细胞的协同因子,诱导单核 巨噬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 cy te chemo tacti c prote i n 1,M CP 1)、I L 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m acrophag e i nfl amm atory prote i n ,M IP )及M IP 等的表达,活化的炎性细胞可产生大量致炎因子,控制炎症过程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反应;也明显提高单核细胞源性炎性因子受体(che m oki ne receptors ,CCR )如CCR 1、CCR2和CCR 5的表达。
还可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裂解活性。
IL 7对白细胞的作用也得到证实。
4 IL 7与疾病4.1I L 7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 V)感染 有研究者应用免疫组化和定量成像分析法检测发现,DC 能产生IL 7,并且在淋巴细胞耗竭组织中DC 细胞分泌I L 7明显增加,由此可见,IL 7分泌增加是机体对T 细胞耗竭的一种反应。
由于H I V 感染者,其主要特点是T 淋巴细胞,尤其是CD 4+T 细胞减少。
大量研究表明,I L 7可通过以下3个主要途径诱导H I V 在未致敏T 细胞中复制:首先,IL 7可通过改变未致敏T 细胞的细胞周期,从而使H I V 大量复制。
先前研究认为,IL 7通过影响未致敏T 细胞的免疫表型和生物学电位发挥作用,而IL 7诱导未致敏T 细胞内的CD 25、CD 95、H LA DR 和CD 38的增量调节,并未影响细胞周期[6]。
处于G 0状态下未致敏的新生T 细胞,只有在IL 7诱导下可由G 0进入G1b 状态。
其次,I L 7通过调整转录因子从根本上控制H I V 复制。
H I VLTR 包含的同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需通过细胞因子进行调节,而I L 7可能通过活化T 细胞核因子(nuc l ear factor of acti va ted T ce lls ,N FAT )和核因子 B(nuclear factor B ,NF B)影响主要转录因子。
再次,IL 7具有H IV 复制时所需的第二因子,诱导H I V 在未致敏T 细胞的复制能力。
实验证明,IL 7可诱导IFN !的产生。
用I L 7处理未致敏T 细胞,并不能增加其他细胞因子,如I L 2、IL 12、I L 4、IL 5、I L 10和IL 13的含量[6]。
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 l y ac tive anti retrov ira l treat ment ,HAART )之后,加快T 细胞生成正在成为H I V A I D S 疗法的主攻方向。
在H IV 病程中,正常或受辐射的IL 7对淋巴细胞增殖和胸腺生成素的效应是否有影响还存在争议。
但在此之前,许多研究表明,血清IL 7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呈负相关。
在T 细胞数量低于正常的H IV 感染患者中,外周淋巴组织中存在类树突状细胞(DC li ke)可增加血浆I L 7水平及其产物含量。
有研究学者发现,I L 7可上调CD 4+T 细胞上趋化因子受体(chemok i ne receptor 4,CXCR 4)表达,与合胞体诱导型(syncy ti u m i nducing ,S I)形成有关,并影响疾病进展。
IL 7可上调细胞表面CXCR4或CCR5的表达及扩增,协同该受体的细胞[7]。
在体外IL 7水平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IL 7能诱导病毒复制;增加原病毒DNA (prov ira lDNA )数量,导致潜伏H I V 大量表达;增加受H I V 感染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 M C)数量;提高T 细胞对H I V 的敏感性[7],促进T 淋巴细胞增殖。
然而,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 m ian i m munodefi ciency v i rus ,SI V )感染研究表明,给予IL 7可刺激T 细胞更新及增殖,但不能增加病毒的复制。
因此,对于IL 7能否用于H IV 感染者的临床治疗尚需进一步探讨[5]。
4.2I L 7与同种基因骨髓移植 同种骨髓移植(bone m arrow transp l antation ,B M T )后,免疫重建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研究发现,经IL 7处理的小鼠可使造血祖细胞从骨髓向脾转移[8]。
另有研究发现,IL 7转导骨髓基质细胞(M SC IL 7)经输血进入致死性辐射处理的C 57BL /6小鼠,在骨髓移植40d 后,用淋巴瘤细胞系EL4激发小鼠。
结果M SC I L 7通过同向转运方式对患白血病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由此可见,M SC I L 7可能是T 细胞衰竭的同种异体骨髓移植(a llogene ic T ce ll depleted bone m arrow cell s ,a ll o TCD B M T )时,修复免疫功能的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