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认识除号、被除数、除数和商等基本元素。
2.学习表内除法的基本运算,掌握2~9的除法口诀。
1.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认识并运用除号、被除数、除数和商等数学符号。
2.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表内除法的学习,掌握2~9的除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将除法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平均分配物品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计算一个数被另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它是解决分配、测量等问题的有力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有18个橘子,想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橘子?通过这个案例,展示除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环节较为顺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互相协作。这说明,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除法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表内除法是让学生知道怎么运用除法算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一】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

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

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

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

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表内除法总结的知识点

表内除法总结的知识点

表内除法总结的知识点一、平均分。

1. 定义。

-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例如,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4个苹果,这就是平均分。

2. 平均分的方法。

- 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例如要把15个糖果平均分成5份,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1个,直到分完,每份是3个糖果;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比如先每份分3个,一次就分完了。

- 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例如18个气球,每6个一份,可以圈一圈,能圈出3份,说明18个气球,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 除法的含义。

- 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例如,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桃子,写成除法算式是8÷2 = 4,这里8表示要分的总数(被除数),2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除数),4表示每份的个数(商)。

2. 除法算式的读法。

- 例如8÷2 = 4,读作“8除以2等于4”。

3.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如10÷5 = 2中,10是被除数,5是除数,2是商。

三、用2 - 6的乘法口诀求商。

1.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 例如计算12÷3,想3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3 = 4。

2. 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 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几个,用除法计算,18÷6 = 3(个)。

-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如20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20÷5 = 4。

四、整理与复习。

1. 对除法概念的深入理解。

- 通过实际操作、对比等方式,进一步明确除法的意义,区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分和按每份个数分)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 乘法口诀与除法的关系。

- 熟练掌握2 - 6的乘法口诀,能快速准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且能根据除法算式想到对应的乘法口诀。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1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帮猴妈妈分苹果入手,利用帮猴妈妈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

认识平均分”教学“认反思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篇⼀】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做⼀做练习三1~3题 【教学⽬标】 知识与能⼒:通过⽣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和活动情境,建⽴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探索平均分的⽅法,会平均分,提⾼动⼿和合作能⼒。

【教学重点、难点】 建⽴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组12块糖。

每个学⽣实物卡⽚。

三⾓形。

圆形学具若⼲ 【教学过程】 ⼀、情境引⼊,揭⽰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年级⼀班要组织⼀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组12块糖) 请学⽣试着分⼀分,要求要分得⼤家都满意。

学⽣先在⼩组中分,再请学⽣到前⾯展⽰分的结果。

多请⼏个⼩组,说说⾃⼰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合作探索: (⼀)分⼀分 1、每个⼩组8张⾯包的实物卡⽚,学⽣⽤卡⽚在⼩组⾥分⼀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展⽰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组4张桔⼦的实物卡⽚,学⽣⽤卡⽚在⼩组⾥分⼀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展⽰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中的学具分⼀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展⽰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找⼀找 想想⽣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组⾥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连、圈⼀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请学⽣连⼀连或圈⼀圈, 说说分的结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章《表内除法(一)》ppt课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章《表内除法(一)》ppt课件

人教版2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导入新课星期天去农家乐劳动吧好主意同学们在草莓地里辛勤的劳动,除草,收获。

我们的劳动果实,漂亮的草莓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表内除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每排坐的同样多怎么坐呢?一定要掌握哦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我们9个小蚂蚁上课,有3排座位,每排要坐的同样多,每排要坐3个哦。

练习12条鱼平均分到3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有几条鱼?一条一条地分一共要分4次,所以每个鱼缸里有4条鱼。

鱼比鱼缸多好多,也可以每个鱼缸里先放两条,这样分比较快。

每个鱼缸分4条。

小练习把6个小松鼠平均分成3份,每2份有()只把10只小麻雀平均分成5组,每组有( )只。

把8只小老鼠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 )只。

2 4每人分2个草莓12 ÷ 6 = 2 ······ 除号读作:12除以6等于2.做一做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分(6)个胡萝卜。

18 ÷ 3 = 6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每只分(9)个胡萝卜。

18 ÷ 2 = 9平均分给6只小猴子,每只分(3)个胡萝卜。

18 ÷ 6 = 3······被除数······除数······商做一做读一读下面的式子,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10 ÷ 5 = 2 8 ÷ 2 = 4 10除以5等于2 8除以2等于4······被除数 ······除号······商 ······除数 ······除号 ······被除数 ······除数 ······商课堂小结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18 ÷ 6 = 3······被除数······除数······商读作:18除以6等于3巩固练习平均分分一分,写出除法算式,读一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1,完成教科书P8“做一做”,P11“练习二”第1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用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P7主题图。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学校组织春游活动。

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

大家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呢?【学情预设】预设1:糖果、纯净水、饼干、橘子、酸奶、香蕉、牛肉干……预设2:24颗糖果、1箱纯净水、12块饼干、18个橘子、1箱酸奶、1箱香蕉、一箱牛肉干。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毫无遗漏地发现了所有的物品,而且还学会了带着数据去表达,真棒!老师看到了好多好吃的,真兴奋呀!但是请大家再来观察桌面上的东西,它们摆放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呢?【学情预设】饼干每堆摆放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师:是的,那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学情预设】他们应该是想把这些东西都分给大家,要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才好。

师:我也赞同你的观点!看来咱们班以后出去玩不用担心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把糖果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平均分(1)]【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仔细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物品堆放在一起,但桌面上有些物品的堆放却是有规律的。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经常使用的,从而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二、动手实践,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自主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

新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

新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图片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

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4)、学生交流、汇报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案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创设了许多平均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进而在乘除混存的情境中,能够识别情境,直观操作,并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加强抽象思维,同时在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及除法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平均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这些都为学习本单元内容奠定了基础。

1.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

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安排了平均分活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充分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学生明白除法算式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算式表示方式,并体会这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了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教学方式上要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弄清两者的区别再体会它们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1.设置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教2022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表内除法(一)平均分【导学案】

人教2022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表内除法(一)平均分【导学案】

教材简析: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分及除法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时分配:1.除法的初步认识(1)平均分(1)1课时(2)平均分(2)1课时(3)平均分(3)1课时(4)除法(1)1课时(5)除法(2)1课时(6)练习课1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1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1课时(3)解决问题1课时(4)练习课1课时(5)整理和复习1课时(5)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1课时教法与学法:本单元进行除法教学时,多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建立除法的概念;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通过动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课题平均分(1)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学习除法的第一课,平均分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所以这节课以分糖果、分橘子为实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平均分,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对比,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

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PPT课件

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PPT课件

4 把8个风铃穿在2个丝带上,平均每根丝带上穿( 4)个。 8÷2=4
1.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 叫除数,所得的结果叫商 。 2.知道总数、平均分成的份数,求每份的数量,用除法计 算。知道总数、每份的数量,求平均分成了几份,也用除 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3 读一读。 8÷4=2 18÷3=6 15÷5=3 16÷8=2
读作: 8除以4等于2 读作: 18除以3等于6 读作: 15除以5等于3 读作: 16除以8等于2
3 读一读。 12÷3=4 45÷9=5 36÷6=6 7÷7=1
读作: 12除以3等于4 读作: 45除以9等于5 读作: 36除以6等于6 读作: 7除以7等于1
4 读一读。 45÷9=5 35÷5=7 8÷8=1 42÷7=6
读作: 45除以9等于5 读作: 35除以5等于7 读作: 8除以8等于1 读作: 42除以7等于6
5 圈一圈,填一填。
16里面有( 8)个2。
16÷2= 8
5 圈一圈,填一填。
18里面有( 3)个6。
18÷6 = 3
5 圈一圈,填一填。
4 如果把左面鱼缸中的金鱼平均分到右面的3个小鱼缸中,每个鱼缸中要 放几条小金鱼?
9÷3= 3(条)
1.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中间的÷叫除号。 2.读除法算式时,应写成几除以几等于几的形式。
1 (1)一共有(15)个苹果,每( 5)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3)份。 (2)一共有(24)个竹篮,平均分成了( 4)份 ,每份( 6)个。
分法二: 15÷3=5 轮 份每 船 数份 总的 数轮 船 数
6 请学生根据图片猜一猜小精灵想怎样分橘子?
8÷2=4(个) √ 8÷4=2(盘)

新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材分析及教案

新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材分析及教案

二下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7~27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第一课时平均分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的意义和符号表示。

2.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如平均分物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体验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除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除法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简单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

2.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故事或实际情境引入除法概念,如分苹果、分糖果等。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怎样平均分配物品吗?”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讲解除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如“8除以4”表示为“8 ÷ 4”。

2.演示简单的除法计算过程,如“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几个?”3.引导学生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强调除法的实际意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准备一些物品(如小球、积木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平均分配。

2.每组记录分配过程,并尝试用除法表达分配结果。

3.小组内交流分配经验和除法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反馈(5分钟)1.让学生分享实践活动的经验和除法计算的结果。

2.教师点评,强调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与家人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除法计算题,如“把12个饼干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几个?”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除法现象,如分水果、分糖果等,并尝试用除法表达。

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入、新课讲解、实践活动和总结反馈等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平均分配和记录分配过程,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除法的实际意义。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说明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材安排如下: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关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编排。

“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第二,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2.关于“用2~6的乘法的口诀求商”的编排。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材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

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

先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充分利用学生学过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求商的方法。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8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8

教课目的:1.指引学生在详细情境中感觉“均匀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成立“平均分”的观点,理解“均匀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均匀分”的过程,在详细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均匀分”的含义,掌握“均匀分”物件的几种不一样方法。

3.培育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课要点:经历“均匀分”的过程,感知“均匀分”的观点,掌握“均匀分”物件的几种不一样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一、创建情境,直观感知“均匀分”1.情境引入,感悟均匀分的特色。

师:春季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察看。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报告?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生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生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着手实践,初步形成“均匀分”的表象师:大家察看得真认真,今日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翻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一样可是大小基真相同)小组同学先商议一下如何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而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察。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报告给大家。

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1:不够了,就剩下2个。

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一个人都是2个。

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派方案中,揭露“均匀分”的观点。

师:听了大家的报告,老师很感人,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正,(师指此中均匀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一个人获得的水果个数怎么样?生齐:相同多(还有喊相同多,一边多)师:其实像你们方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1:相同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

教学目标:1.创设活动情境,协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经历操作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科书第7、8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片,20根小棒。

重点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动手操作平均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情境图导语: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消息,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引导观察画面,说一说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感知“平均分”。

师:瞧,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的食品真多啊,他们都手忙脚乱了,我们来帮他们准备准备,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3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学生操作分物品,教师参与巡视。

(3)学生汇报分法,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并说一说你们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都知道要给每个小朋友准备的食品一样多,所以你们每份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分份分得同样多的,就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并说一说题意。

强调:哪些是平均分?(2)学生操作:让学生用16根小棒代替面枫叶分一分。

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是不是分成了4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3)集体汇报订正后,根据分得的结果填空。

3.应用“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例2 .思考并实行操作问题: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小棒分一分。

(讨论实行)(3)交流汇报。

提示学生表达顺序,把多少,分成几份,一个或几个一份,这样分到完,每份分的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4)教师小结平均分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能够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巩固练习1、独立实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瓶酸奶平均分成2盘的任务。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2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12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经历分物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②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卡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圆形卡片、2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小朋友们,瞧,春天来了,花红了,草绿了,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唱着歌。

让我们唱着歌一起去郊游吧!(课件出示风景画,放伴奏音乐)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郊游的目的地到了,请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坐好。

聪聪给你们准备了一些食品,让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好吃的?”小朋友们,聪聪帮你们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食品,你们高兴吗?(高兴)你们高兴了,可聪聪不高兴了,因为这么多东西它不知道怎么去分。

你们能帮帮它吗?(能)(多媒体出示糖果图片)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因为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节课的创设情境是投影伴着音乐显示春天的画面,去郊游分食品的情境下,提出帮帮聪聪怎么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办法分物品。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理解“平均分”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糖果吗?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必须把糖果分完。

(每组糖果数量不等。

)(1)学生动手分糖果,教师巡回指导,辅导个别学生(2)汇报与交流,各组派代表说明分配结果。

(3)请大家说说听了各小组分的结果,你想说什么?(4)讨论公平的分配方案,得出“应该每份同样多。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4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4

平均分一、教学内容平均分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能将具体的事物平均分。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难点: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过程。

四、教具学具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呢?(出示糖果)师: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要分完。

(每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①各小组同学动手分一分②各小组汇报情况。

(教师板书)2、观察问题师:请大家观察各个小组分的结果。

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小组的分配的情况。

师:有两组的同学分配的是一样多的,如果我把多的那几组的糖果拿掉,把少的那几组的糖果给他补上,那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上的糖果就相同了,现在我们来给这个分法(分的一样多)取一个名字──平均分。

3、出示课题: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刚刚我们有几个小组不是平均分,有几个小组是平均分。

(二)、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引入“平均分”师: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他们正在准备食品,下面我们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食物。

①讨论分配方案,强调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分一分。

③分好后请各组推荐一个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④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的食物。

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⑤说明: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2、联系生活,感悟概念师: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师:在现实生活中确实遇到过平均分,比如分桔子、分桃子、分饼干......师: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一分桔子。

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①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②自己试着分一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重难点: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2.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即理解被除数、除数和商、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能够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3.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4.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5.练习: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6.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协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

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实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

(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

(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仅仅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3.练习二第3题。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师:你们能协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师:要想协助大熊猫准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生: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活动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

(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一)引入除法师:刚才我们协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师: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引导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能够用12÷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

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师:除号表示什么?(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四、深化练习(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么事也能用10÷2=5表示呢?(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10÷2=5;18÷6=3;16÷8=2;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教学过程一、创境明标(一)复习导入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能够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能够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理解除法。

二、互动探标(一)导入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

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协助它吗?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1.平均分活动(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2)分的要求是什么?(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能够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能够用除法来计算。

3.探讨新知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用除法表示)。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

分的结果是能够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3)理解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5被除数除数商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四、反馈评标(一)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能够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数;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做除数;能够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是得到的结果做商。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能够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能够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5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第册教科书第18页例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理解除法含义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的理解做铺垫和平均分物体的实践经验。

所以,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问题诊断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交流各自的方法,实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实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最简便。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一)填空。

2×()=10 3×()=9 4×()=8()×4=12 ()×3=18 ()×5=15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设计意图:使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