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 第16课《骑桶者》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6课 骑桶者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
背景· 情节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 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 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 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 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 有哪些性格特点?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主要作品
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 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 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 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 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 “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 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 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 堡》; 借银行职员约瑟夫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 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 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作业: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 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骑桶者》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教学目标
把握“骑桶者”的形象意义及主题 理解荒诞虚构与写实的统一 对“骑桶者”的处境及其形象意义的把握 与领悟 对“骑桶”方式的探讨及老板娘行为的探 讨(教学重点与难点)
导课
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 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
感知情节,探究主题 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பைடு நூலகம்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课件
• “一个猫坐在草垫子上头”,这不是 个故事。“一个猫坐在一头狗的垫子 上”,这里头就有故事了。
骑桶者
卡夫卡
《骑桶者》的故事
• “我”骑着木桶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结 果非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 的围裙扇走,浮升消失在冰山。
• 看不懂啊!望老师给出解释!……感觉他也是那 种荒谬的笔法,和之前高一时看到的那“屁股上 一抹晚霞”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很像,不像是 写一件事,倒像是在复述一个荒诞的梦境。在梦 里寒冷却是真实存在的,或许寒的不只是身还有 心。这个梦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某些方面又像疯 人呓语——一个煤桶再怎么轻也不可能升到二层 楼那么高,这很明显有梦的夸张和随意性,而且 最后“我”不断说“你这个坏女人”感觉也像是 孩童的负气话,而非出自思维严密的成年人口中。 这是个梦境但又折射出现实,里面的每个人和物 或许都另有所代,像鲁迅的文章一样。(章诗涵)
的谎言
• “我看不见,我听不见。” • 看不见的是心底的一点怜悯 • 听不见的是冰山升起的声音 • (赵炫)
• 骑桶者和他一直空空无物的煤桶,虚幻却 带着浓浓的悲伤。冰冷的煤炉冻僵的人们, 带给他们温度的,不只要乌黑的煤,还要 一颗颗不再冷酷的心。(陈恺)
• 感觉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相似的悲剧,煤店 老板娘的谎言让人很愤懑,实在难以忍受 这个金钱至上的冷酷无情的非人间。(王 璐)
• 异化的煤桶无煤可装,成了一个空中的漂 浮物,成了“我”的一头如同骆驼样的坐 骑,预示了借煤失败的必然性。
• 作者用虚构想象的方式表现心灵的真实体 验,小说从现实走向了虚幻,使一切变得 不确定。
3.为什么“我”会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 从未下降到其房屋大门那么低?
• 并非真正的飞翔,而是浮升在空中。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16课《骑桶者》 课件(共53张)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主 要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美国》 (1912—1914)《审判》(1914— 1918)《城堡》(1922)和以《变 形记》《判决》《饥饿的艺术家》 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以及大 量的私人信件、日记。 卡夫卡一般是和乔伊斯、普鲁斯特、 福克纳、贝克特等人一起被人们谈 论的,他们都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 的奠基人。
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寓意深刻 想象奇诡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 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 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 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 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 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 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 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 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骑桶者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比“拎桶者”和“骑桶者”,体味 “虚构”的艺术表现力,探讨“虚构”在小 说的人物立体感、情节曲折性、主题多义性 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2. 基于文本把握,体会卡夫卡赋予小说的新 内涵、新写法,品味卡夫卡现代人层面上的 内心孤独感。 3. 借助针对现实、真实、虚构概念的区分, 明确虚构可以贴近现实,中国文化有较 大的兴趣,他曾经接触过 《中国抒情诗》一类的读物, 在他的作品中,更有不少对 中国的想像,如他有一篇小 说名字叫‚中国长城建造 时‛。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 学界也曾经出现过‚卡夫卡 热‛。时至今日,卡夫卡仍 然是在中国被谈论得最多的 外国作家之一。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 人家庭,曾获得布拉格大学的法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担任公 司职员。他的作品都是在业余时 间完成的,他写作勤奋,但并不 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 写东西是他解决心灵苦闷的手段。 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 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 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布 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 了卡夫卡的遗愿,整理出版了 《卡夫卡全集》共九卷。其中八 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的,引起 文坛轰动,在西方掀起了一阵 ‚卡夫卡热‛。
语文:《骑桶者》课件(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主要作品
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 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 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
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 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 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
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 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晚
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
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 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表现客观的真实。 不是。 “我”借不到煤,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 交流的不成功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飞在空中,煤店老板
(娘)并没有看见“我”,所以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娘 )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 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 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 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 堡 》;
借银行职员约瑟夫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 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 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背景·情节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 真实情况:缺煤。
语文:《骑桶者》课件(新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 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 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变形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月是故乡明 白发三千丈
人比黄花瘦 黄河之水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虚构——
编织“谎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虚构——
编织真实的谎言
追求心灵的真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 煤,一铲最次的煤,就放在这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 去,我当然要如数付钱,但现在还不行,现在不 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如同一声钟响,它又刚 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足以 令人神魂颠倒。
老板娘打开了门缝,睨了我一眼,就“嘭”地一声 把门关上了。我看着她半是满足地半是蔑视地在空中 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里走去了。“他想要点什么?” 煤贩问道,“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 “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 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我们关门吧,天太冷了,也许 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虚构——
小说的灵魂 文学的本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虚构的特质:
语文《骑桶者》(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PPT课件
10
天太冷了,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
窗外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
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的
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得去煤店里“买”
一点煤回来,否则,我将冻死在家里。
我拎/提(哪个更好?)着桶走出家门,一
路是泥泞,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犹如
5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煤贩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身 问他妻子,她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我听得对吗? 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那妇人说,她织着毛衣, 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一个老主顾,忠 诚老实,只是当下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 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说话才这么中
骑 桶 者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一我切将障摧碍毁正一在切摧障毁碍我! !己的祖 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 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
21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第八单元-骑桶者(共9张PPT)
• 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接 近卡夫卡本人?你觉得从这部作品 中,折射出卡夫卡怎样的精神世界?
三次订婚又终生未娶,酷爱文学又执意焚稿。 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就是一个骑桶者。 游离于现实之外,又止步于现实之前。
我将摧毁一切障碍! ! 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
——[法]巴尔扎克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审判》《城堡》《美国》《观察》 《变形记》《在流放地》
• 复述情节
• 讨论: 假设“我”拎着木桶去,结局会如 何?
“骑着桶”和“拎着桶”,艺术效果 有何不同?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 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 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变形记》
虚构的特质:想象、夸张、 怪诞、荒谬
小说表现生活和心灵的真实。
你读到了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真实? • 人际关系的冷漠? • 孤独和对交流的恐惧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一个人的困境,正是所有人的困境。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是现代人生存状况的寓言
卡夫卡: 写作是一种祈祷的形式 是砸碎我们心中的冰海的斧子
弗兰茨· 卡夫卡
( Franz Kafka 1883~ 1924)
现代派小说的鼻祖,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 作家,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 说家之一
骑 桶 者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 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 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 生’。
——【德】安得特斯
卡夫卡: 一个孤独的人 一个边缘人
课件: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之第16课 骑桶者(可编辑)
课件: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之第16课骑桶者(可编辑)第16课骑桶者诗海探珠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赏析】这是一首景物小诗。
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这首诗写的是静景,然而静景偏于动处写:水流、花落、鸟啼,无一不是变动的景象。
李华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而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当时宜阳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
境内女儿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
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
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却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
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经过此地, 心情可想而知。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 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
“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是比较突出的。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第课堂互动探究16课写作素材积累骑桶知能优化演练者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三、词语辨析 1 驱赶?驱使“驱赶”:赶;赶走。
“驱使”: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推动。
例:?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驱赶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_ _ _ _ _ _起来。
驱使利益的_ _ _ _ _ _让这些商贩不顾后果,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谋求降低成本。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骑桶者(共24张PPT)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主人公骑桶者像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一样,是个小人物。 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世界全然无力对抗。他选 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 撤走,而且他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 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和煤店的人发生 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赊煤事件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赊煤者本 人的一次妄想症发作的结果。
素材积累贮满你的背囊 这是一次赊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不乏人和人之间缺少真诚的沟通与交流。 请你以“沟通”为话题或中心,储备写作素材。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 程颐 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智力。——[美国]马 克·吐温 所谓的耳聪,也就是倾听的意思。——[美国]爱默生 辩才是一种将真理转化为语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语言又能让聆 听者完全理解。——[美国]爱默生 当我面对一群人或是大众传播媒体谈话时,我总是假想自己是和 “一个人”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美国]巴伯
骑桶者
在现代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笔下,有一些独特的人物:爬行着的人, 飞行着的人。我们感受着这种想象的离奇,我们也惊讶于人物遭遇 的真实性。学习本文,了解小说的“虚构”技巧,学会与世界沟通,与 人沟通。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 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其最著名 的作品有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 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 的短篇小说《地洞》;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 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 “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 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 的长篇小说《城堡》等。
人教版选修__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课件
小说主人公“我”认为煤店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而煤店老板 娘却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 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有没有听到“骑桶者” 的呼喊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两者皆可。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 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 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 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 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 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 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 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 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3.写作背景 《骑桶者》这篇小说,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 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冴:缺煤。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给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一战无论战 役的觃模还是战役的时间都不同于以往,大会战不下几十次, 并且持续时间长,例如“凡尔登”战役从二月一直持续到十 二月。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战争所带来最直接、 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作为同盟国 组织的奥匈帝国相对于交战各国来说,经济相对落后,实力 比较薄弱,更禁不起战争的破坏和冲击,所以随着战争的推 迚,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乊中,不仅面临直接死亡危险,还面 临因物质奇缺、饥寒交迫的威胁。本文就是作者为反映这种 状冴而写的。
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
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 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 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 艰难以及人与人乊间缺乏兲爱、缺乏沟通的社 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 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 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 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 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 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 着。 ——卡夫卡《变形记》 • 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 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 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 是心灵的真实。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 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 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 人家庭,曾获得布拉格大学的法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担任公 司职员。他的作品都是在业余时 间完成的,他写作勤奋,但并不 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 写东西是他解决心灵苦闷的手段。 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 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 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布 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 了卡夫卡的遗愿,整理出版了 《卡夫卡全集》共九卷。其中八 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的,引起 文坛轰动,在西方掀起了一阵 “卡夫卡热”。
思考:“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1)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骑着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 快马加鞭,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2)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我真的 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 3)骑着桶去表明我迫切想要赊到煤。 4)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飞快地撤 走。
骑桶者
学习目标
• 1. 通过对比“拎桶者”和“骑桶者”,体 味“虚构”的艺术表现力,探讨“虚构” 在小说的人物立体感、情节曲折性、主题 多义性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 2. 基于文本把握,体会卡夫卡赋予小说的 新内涵、新写法,品味卡夫卡现代人层面 上的内心孤独感。 • 3. 借助针对现实、真实、虚构概念的区分, 明确虚构可以贴近现实,从精神意义上建 构虚构可以创造现实的信念系统。
“我”骑桶飞着去借煤的要求高吗?
• “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 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我”去向煤店老板借煤进入煤店了吗?找 别人借东西为什么不进去呢? • 害怕失败,害怕与人交流
“我”最终借到煤了吗?为什么没借到煤呢? 没借到煤的责任在谁呢?
• • • • 煤店老板、老板娘的狠心? “我”借煤的方式有问题? “我”交流方式的不恰当 ? “我”自身的性格弱点 ?
•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 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 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 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 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 K莫明其妙被 “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 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 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 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你怎样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
•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 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 生存困境
虚构与真实
小说中哪些情节是虚构的,又有 哪些情节是真实的?
• 在《骑桶者》这篇小说里,卡夫卡虚构了一个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 心情节。飞翔本来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 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 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这是一个典型的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谓的用“轻”来化解 “重”的文本。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 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 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 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 起来。
借煤失败的责任在谁呢?
•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但卡夫卡并 没有谴责什么,他的小说不指向“阶级斗争”这样奋发有 为的主题,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 。 • 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借煤者交流的方式有问题? 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导 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 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 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 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 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 世界的畏惧。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 是个猥琐的小人物。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自卑 胆小,惶恐不安,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 能为力,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却又害怕与之交流, 他渴望与人交流却有充满了恐惧。他选择飞翔这种 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 准备撤走,而且他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 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 外了”。并且借煤失败后,“我”彻底地弃绝了这 个世界永远地把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绝了开来。
• 卡夫卡本人对中国文化有较 大的兴趣,他曾经接触过 《中国抒情诗》一类的读物, 在他的作品中,更有不少对 中国的想像,如他有一篇小 说名字叫“中国长城建造 时”。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 学界也曾经出现过“卡夫卡 热”。时至今日,卡夫卡仍 然是在中国被谈论得最多的 外国作家之一。
骑 桶 者
• 《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个短小精美的短篇小 说。《卡夫卡文集》中有大量这样的短小的叙 事片段,它们应该都是卡夫卡随兴所至的产物, 对于他来说,这些片段的产生反映了他彼时彼 刻的感触和心境。 •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 实情况:缺煤。
•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主 要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美国》 (1912—1914)《审判》(1914— 1918)《城堡》(1922)和以《变 形记》《判决》《饥饿的艺术家》 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以及大 量的私人信件、日记。 • 卡夫卡一般是和乔伊斯、普鲁斯特、 福克纳、贝克特等人一起被人们谈 论的,他们都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 的奠基人。
——【德】安得特斯
弗兰兹·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 卡夫卡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流传广 泛、被谈论得极其频繁、影响到的人 不计其数,还在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 一旦遭遇困境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卡 夫卡,并意识到他作为一个预言者和 先知的地位。正如他自己所述“我们 所需要的书,必须能使我们读到时如 同经历一场极大的不幸;使我们感到 比自己死了最心爱的人还痛苦;使我 们如身临自杀边缘,感到因迷失在远 离人烟的森林中而彷徨──一本书应 该是我们冰冻的心海中的破冰斧”, 卡夫卡的作品正是这样的利斧,能让 陷身于现代社会的人们真切地意识到 卡夫卡(1883~1924) 自身欲罢不能的“结构性”困境(比 奥地利小说家 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被制度所 “异化”等)。
作者为什么不让“我”拎着桶去借煤呢?
•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 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 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 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 •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 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 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 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 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 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 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 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 种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 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 到“人与人无法沟通”这样的层面。
读课文概述情节
一个穷得连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 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 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 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 到了冰山区域。
默读第一段思考, “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 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 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 酷,没有丝毫温暖 强烈的求寒冷。 •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个寒冷的冬 天“我”穷困潦倒,困苦不堪的处境。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 现代派文学发端于19世纪晚期, 兴盛于20世纪前期,是西方继古 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 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形态,多用变 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 人类的现代性困境,分支流派有 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 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 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卡夫卡 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作品的 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 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 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 只剩下迷惘、绝望以及屈从。
• 重难点: •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 真实。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 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 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 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