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1.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2."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

”这一政策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解决了国家赋税的问题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3.在宋代,以往“厚往薄来”、“接以仁义”、“示以绥怀”的观念和企图通过海外贸易关系宣示皇家“声威”的虚骄心理有了转变,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

这表明A.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D.闭关锁国政策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4.《明史·食货志一》记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

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C.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6.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新版(经典1)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版(经典1)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共35小题,总计70分)1.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提高,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看不出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普通农户收益锐减,故CD两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2. 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 资本主文萌芽的出现D. 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可以得出,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选C;A属于其根源,不是本质,故排除;B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故排除;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则是解答这一题的关键。

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共35小题,总计70分)1.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提高,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看不出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普通农户收益锐减,故CD两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2. 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 资本主文萌芽的出现D. 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可以得出,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选C;A属于其根源,不是本质,故排除;B 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故排除;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则是解答这一题的关键。

3. 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共35小题,总计70分)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2.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 资本主文萌芽的出现D. 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3.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

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

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

这反映出A. 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 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 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4.“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A. 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B.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 “夜市”在城市生活中越发繁荣D. “草市”在商业活动中作用显著5.“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政局动荡不安B. 社会分配不公C. 土地兼并严重D. 重农抑商政策6.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

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

这一变化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7.史学家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产品、海运、殖民地是海权的三大环节;应该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30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6小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1.徐学林《安徽建制沿革》记载,宿州源于古宿国,是西周分封的宿男国,其地在山东省东平县,与鲁国接壤为邻,春秋时为宋国的附属,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入侵宋国,宋湣公将其迁往今宿县灰石一带立国(靠近睢水)。

材料表明“宿州”名称由来源于制度A. 分封制B. 王位世袭制C. 宗法制D. 皇帝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宿州源于古宿国,是西周分封的宿男国”,可得知“宿州”名称由来源于分封制,故A项正确;宗法制、王位世袭制强调宗族内部的关系与权力分配,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C项;西周时期没有皇帝制度,排除D项。

2.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下表是有关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相关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秦汉时期的监察官吏地位很高B. 秦汉时期的监察防止了宰相的独大C. 秦汉时期的监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D. 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十分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监察官员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对地方监察的加强,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十分”。

【点睛】“监察制度”“监察功能”“秦汉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图是意大利学者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的《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中的部分内容,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罗马帝国注意保护境内居民的私有财产B. 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C. “万民法上之物”主要限制外邦人使用D. 罗马公共场所都有“不适用共享”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场所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通过法律来维护统治范围内的社会秩序,故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B项正确。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若a、b都是单位向量,则a=bB. 若,则四点A、B、C、D构成平行四边形C. 若两向量a、b相等,则它们是始点、终点都相同的向量D. 与是两平行向量【答案】D【解析】分析:逐一分析即可.详解:A,单位向量长度相等,但方向不一定相同,故A不对;B,A,B,C,D四点可能共线,故B不对;C,只要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则这两个向量就相等,与始点、终点无关,故C不对;D,因与方向相反,是平行向量,故D对.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向量相等和平行向量的定义,考查了对向量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若是第二象限角,则化简的结果是()A. B. C. 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的范围,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化简所给的式子可得结果.详解:是第二象限角,,则,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应用.3.已知输入实数,执行如图所示的流程图,则输出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分析:初始化数值,执行循环结构,判断条件,可得.详解:初始化数值执行第一次循环:成立,;执行第二次循环:成立,;执行第三次循环:成立,;判断不成立,输出.故选C.点睛:程序框图问题是高考数学中的常考问题,属于得分题,解题时只要按照循环结构,注意判断条件的成立与否完成解答即可.4.已知为圆上的三点,若,圆的半径为,则()A. B. C. D.【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得出四边形是菱形,且一内角为,由此求出的值.详解:如图所示:,四边形是菱形,且,又圆O的半径为2,,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应用问题.5.设向量,且,则的值为()A. 1B. 2C. 3D. 4【答案】D【解析】,那么,解得,故选D.6.在中,,,,则在方向上的投影是()A. 4 B. 3 C. -4 D. -3【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得,再结合图形求出与方向上的投影即可.详解:如图所示:,,,又,,在方向上的投影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以及投影的应用问题,也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问题.7.的单调递减区间为()A. B.C.D.【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诱导公式可得本题即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详解: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即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令,求得,,故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即得单调递减区间为:,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诱导公式、正弦函数的增区间,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8.将四位八进制中的最小数转化为六进制数为( ) A. 2120(6) B. 3120(6) C. 2212(6) D. 4212(6) 【答案】C【解析】四位八进制中的最小数为()()3810100018512=⨯=,6512685 (2)614...1 2 (2)故为()622129.已知则等于( )A.B.C.D.【答案】C【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条件得出,然后根据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即可得到的值.详解:.点睛:本题考查三角恒等变换等知识,在解题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角的拼凑,把用和来表示,体现了整体的思想.10.函数,若在区间上是单调函数,且则的值为()A. B. 或 C. D. 或【答案】B【解析】分析:由在区间是有单调性,可得范围,从而得;由,可得函数关于对称,又,有对称中心为;讨论与是否在同一周期里面相邻的对称轴与对称中心即可.详解:因为在单调,∴,即,而;若,则;若,则是的一条对称轴,是其相邻的对称中心,所以,∴.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其求法,确定与是否为同一周期里面相邻的对称轴与对称中心是关键,也是难点,属于难题.11.在中,,,.若,(),且,则的值为()A. B. C. 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根据向量的加减的几何意义,再根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列出方程求出的值.详解:如图所示:在中,,,,,,(),,,.故选:A.点睛:(1)在数量积的基本运算中,经常用到数量积的定义、模、夹角等公式,尤其对要引起足够重视,它是求距离常用的公式.(2)要注意向量运算律与实数运算律的区别和联系.在向量的运算中,灵活运用运算律,就会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12.已知向量与的夹角为,.若向量满足,则的最大值为()A. B. C. 4 D.【答案】B【解析】设,由于与的夹角为,则可设,设,则,故向量的终点在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的最大值为圆心到原点的距离加上半径,即,故选B.【名师点睛】本题可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坐标系,从而可求得的终点的轨迹方程,再根据平面几何知识进行求解.二、填空题13.在区间内任取两个数分别记为,则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的概率为___________.【答案】.【解析】分析:设区间内随机取两个数分别记为,对应区域为边长为的正方形,而使得函数有零点的范围是判别式,求出.详解:设区间内随机取两个数分别记为,则对应区域面积为,而使得函数有零点的范围为,对应区域面积为,由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得到使得函数有零点的概率为:.故答案为:.点睛:应用几何概型求概率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几何概型,将试验构成的总区域和所求事件构成的区域转化为几何图形,并加以度量.(1)一般地,一个连续变量可建立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只需把这个变量放在数轴上即可;(2)若一个随机事件需要用两个变量来描述,则可用这两个变量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它的基本事件,然后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就能顺利地建立与面积有关的几何概型;(3)若一个随机事件需要用三个连续变量来描述,则可用这三个变量组成的有序数组来表示基本事件,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即可建立与体积有关的几何概型.14.已知角的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终边过点,则__________.【答案】10.【解析】分析:首先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式,结合题中所给的角的终边所过的点的坐标求得,之后借助于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将关于正余弦分式形式的式子上下同除,得到关于切的式子,代入求值即可得结果.详解:根据角的终边过,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式,可以求得,所以有,故答案是10.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利用角的正切值来求关于正余弦的分式形式的式子的值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利用角的终边所过的点,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式求得正切值,之后对分式的分子分母上下同除,将其化为切的式子求解即可.15.如图,已知中,点在线段上,点在线段上,且满足,若,,则的值为__________.【答案】-2.【解析】分析:利用数量积运算性质可得:利用向量共线定理及其三角形法则可得,再利用数量积运算性质即可得出.详解:,,,,化为,.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数量积运算性质、向量共线定理及其三角形法则,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16.给出下列命题:①已知任意两个向量不共线,若、、则三点共线;②已知向量与的夹角是钝角,则的取值范围是;③设,则函数的最小值是;④设,若是平行四边形(为原点),则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__.【答案】③④.【解析】分析:对选项逐一判断即可.详解:对①,,,故三点不共线,所以①错误;对②,向量与的夹角是钝角,,即,解得,又,得,此时与反向,应去掉,所以②错误;对③,函数,,,当时,,所以③正确;对④,由题意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所以④正确.故答案为:③④.点睛:本题考查命题的真假判断与应用.三、解答题17.已知:三点,其中.(Ⅰ)若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求的值;(Ⅱ)当时,求.【答案】(1) .(2) .【解析】分析:(1)先求出的坐标,再根据向量共线得到的值;(2)根据的值,再求.详解:(Ⅰ)依题有,共线,, .(Ⅱ)由得,.又, ,,.(1)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考查向量共线和垂直的坐标表示,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2) 如果=,=,则||的充要条件是,则.18.已知.(1)化简;(2)若,且,求的值.【答案】(1)sin α·cos α.(2).【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即可化简得到;(2)由(1)和得,进而可得的值.试题解析:(1)f(α)==sin α·cos α.(2)由f(α)=sin α·cos α=可知,(cos α-sin α)2=cos2α-2sin α·cos α+sin2α=1-2sin α·cos α=1-2×=又∵<α<,∴cos α<sin α,即cos α-sin α<0.∴cos α-sin α=.19.已知函数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1)求函数的解析式;(2)若函数在上取得最小值时对应的角度为,求半径为2,圆心角为的扇形的面积.【答案】(1).(2).【解析】试题分析:(1)由图象观察,最值求出,周期求出,特殊点求出,所以;(2)由题意得,所以扇形面积。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2.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3.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

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

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

这反映出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4.“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A.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B.“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夜市”在城市生活中越发繁荣D.“草市”在商业活动中作用显著5.“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政局动荡不安B.社会分配不公C.土地兼并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6.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

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

这一变化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7.史学家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产品、海运、殖民地是海权的三大环节;应该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二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2小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1.周公要求统泊者娶“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B.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C.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D. 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2.右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君主专制的演化C. 儒家思想的发展D. 传统科技的兴衰3.“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A. 柏拉图B. 普罗塔戈拉C. 亚里士多德D. 苏格拉底4.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B. 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C. 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D. 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5.《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作者意在说明明朝A.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B.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的发展C. 八股取士钳制思想D. 闭关锁国导致东西文化的隔绝6.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吉林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7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市坊分区 B.出现“飞钱”C.实行均田制 D.草市兴起3.清朝长期实行海禁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D.“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4.“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西班牙人发明了胡椒B.新航路开辟促进欧美之间商品的流通C.16世纪西班牙成为“海上马车夫”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5.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6.英国1786年每百支棉纱价格为38先令,1800年下降到9.5先令,1807年为6.75先令。

导致棉纱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科学发展 B.棉纺技术革新C.城市人口增加 D.城镇化进程加快7.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B.工厂一家接着一家,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C.大街上电线杆林立,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8.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2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28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7小题,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1.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B.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2.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得到清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和民间商人集资入股,在长江航运业竞争中击败英美航运公司,发展迅速;1884年,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此后它在“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

这表明A.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轮船招商局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C.清政府应该加强对航运业的全面控制 D.洋务企业的发展受观念更新滞后的制约3.“自强”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十九世纪60年代,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清政府开展了所谓“自强运动",主要体现在A.开始政治制度的变革 B.引进西方技术设备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积极创办军事工业4.1937年后,中国机械工业重新布局,国统区国营企业发展壮大。

国民政府通过订货政策有力地扶植了机械工业,维系了一批民营企业的生存。

同时,还把一部分机械工业内迁至西南地区。

可见,国民政府扶持机械工业重在A.调整工业布局 B.满足市场需求 C.改变民企地位 D.进行国防备战5.据农商部统计,1913〜1915年,我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就有41.3家,1916〜1919年,平均每年达124.6家.1914〜1924年间,上海民族机器工厂从91家增加到284家。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9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9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9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冉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工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元兴元年(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

这一理念是A. 人性本善B. 礼法并施C. 对鬼神敬而远之D.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D【解析】据材料“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思想,“罢黜百家”显然违背了这一思想,故D项正确;“罢黜百家”并未违背“人性本善”的思想,故A项错误;“礼法并施”属于荀子思想,且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也吸收了法家思想,故并未违背,故B项错误;“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与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的关系,“和而不同”与“罢黜百家”的对比,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姚崇和宋景是唐玄宗年间的名相。

在二人任相期间,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总有一个职位空缺。

姚崇做中书令,就没有侍中(侍中为门下省省长官);宋璟做侍中,就没有中书令。

结果,姚崇和宋景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首席宰相。

这表明A. 中央官制彻底丧失制衡功能B. 两省长官交替空缺成为制度C. 当时的政府可以明确问责D. 姚崇和宋璟独揽行政大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总有一个职位空缺……姚崇和宋景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首席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两省只有一个长官,这导致了首席宰相负责的后果,便于在发生行政错误时有明确问责的对象,故C项正确;“中央官制彻底丧失制衡功能”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两省长官交替空缺成为制度,故B项错误;虽然姚崇和宋璟成为首席宰相,但材料也不能说明他们独揽行政大权,故D项错误。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共35小题,总计70分)1.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

”该材料记载的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白渠D. 龙首渠【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蜀守冰凿离碓(堆)”指的是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故A项正确。

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

白渠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排除C。

龙首渠位于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信息“蜀守冰”、“成都”,由此信息判定得出这是都江堰。

2. 明太祖说:“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

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

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

”这反映出A. 明朝初年,政府鼓励垦荒,重视农业生产B. 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C.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D. 水旱灾害成为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反映出小农经济抵抗不住天灾,这是小农经济脆弱性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鼓励垦荒,故A项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剥削,故D 项错误。

3. 在古代中国中后期,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的状况,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蔗(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明代赵遂认为:“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诈,谓非封建之弊乎?”作者认为“周衰”的主要原因是A. 人心离散天下大乱B. 分封割据上下失序C. 封建集权国家动荡D. 天子昏庸欺诈渐起【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独立割据,使礼乐秩序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未体现人心离散,排除;C项此时还未实现封建集权,排除;D项材料与天子昏庸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需依据“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并且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2.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

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

”该材料反映了①世官制开始于西周,结束于秦王朝②西周开始实行家国合一的政治体制③西周分封制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结合④执政集团权力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C【详解】①“皆世官位”只能说明西周实行世官制,但不能体现世官制开始于西周,错误;②材料与家国合一无关,错误;③材料“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正确;④“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反映了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说明执政集团权力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正确。

故答案为C项。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doc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doc

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英语试卷注意事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第一节: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阅读下列短文,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AOur neighbour’s son was getting married at an out-of-town church, and my husband and I were invited. We immediately rushed out to a store, and I bought a nice pink dress with a jacket. The dress was a little tight, but I had a month to go before the June 30 wedding and I would lose a few pounds.June 29 came and, of c ourse, I hadn’t lost a single pound; in fact I had gained two. But I figured a nice new girdle (紧身内衣)would cure everything. So on our way out of the city we stopped once again at the store. I ran in and told the clerk I needed a large-size girdle. The shop assistant found the box with the described girdle marked "LG", and asked if I would like to try it on. “Oh, no, a large will fit just right. I needn’t try it on.”The next morning was rather hot, so I waited to get dressed until about 45 minutes before time to go. I opened the box only to find a new girdle in a small size. Since it was too late to find another one and the dress wouldn’t fit right without a girdle, a fight broke out in the hotel room between me and the girdle. Have you ever tried to shake 20 pounds of potatoes into a five-pound ba g? That’s it. Finally my husband, laughing like crazy, got hold of each side and shook me down into it. At once I put on the pink dress, which didn’t match my red face well, and was ready to go.Finally we got to the church. I heard one of the people say that they were having a High Mass. I turned to my husband and asked, "What is a High Mass?" He shrugged his shoulders. Unfortunately, I learned that this particular ma ss would last one hour,twenty-two minutes and eight and one half seconds—the priest (神父) was going to bless everything except my girdle.1.The author most probably bought a nice pink dress with a jacket__________.A. 4 weeks laterB. 4 weeks earlierC. a fortnight earlierD. a fortnight later2.What had the author wanted to do with the tight dress ?A. To make herself thinnerB. To buy a large size girdleC. To put on some weightD. To shake herself into it3.What can we know about the author ?A. She was very lucky to buy a girdle to go with her dress .B. She had no choice but to put on the dress without a girdle .C. She complained to the shop assistant about her carelessness .D. She managed to put on the girdle with her husband’s help .4.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A Funny WeddingB. A Wise DecisionC. A Tight SituationD. A Fierce FightB“Keep your eyes on the ball.” That is good advice when you are on the playing field, and good advice for everyday life. “Keep your mind on what’s important,” is the way I’d put it. But people are funny. They think too much about the details.I had a secretary once. She was very hardworking. I ran a school and people used to call up to enroll(注册,登记)for courses. Berry used to get angry at the phone. “If they keep on ri nging, I’ll never get my typing done!” she’d shout.People just don’t see the big picture. One evening, after leaving work, I was sitting next to a man on the train. I was feeling tired. My eyes fell on the paper he had spread out in front of him. You know how you feel to read over someone’s shoulder?I read the page and leaned back. I guessed I was waiting for him to turn it. After a while, I realized—he wasn’t turning the page. He just kept on reading.Now if you knew the page he was reading, you’d know that there weren’t many words on the page to read anyway. The layout(布局,设计)was mostly pictures. So I turned to the man and said,” You know, you really read very slowly.”“What do you mean?” he asked. “Well,” I told him, “I read the page in about a minute, and you have taken about ten. And you are still reading. You know,” I went on “If you learned to read faster, you could get more reading done.” He remained silent for a minute or two. “If I read too fast, my paper wouldn’t last m e to my station.”5.The wr iter wasn’t satisfied with his secretary because ___.A. she didn’t put first thing firstB. she was too busyC. she was easy to get angryD. she couldn’t finish her work on time 6.The train rider read newspaper ___.A. to take in informationB. to enjoy picturesC. to save timeD. to kill time7.The writer thinks that people seem to need a sense of ___.A. what to read firstB. how to read fastC. what is importantD. what is funny8.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the writer’s opinion on people’s ___.A. judgmentB. workC. lifeD. habitsCSteve and Yaser first met in their chemistry class at an American university. Yaser was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from Jordan. He was excited to get to know an American. He wanted to learn more about American culture. Yaser hoped that he and Steve would become good friends. At first, Steve seemed very friendly. He always greeted Yaser warmly before class. Sometimes he offered to study with Yaser. He even invited Yaser to have lunch with him.But after the term was over, Steve seemed more distant. The two former classmates didn’t see each other very much at school. One day Yaser decided to call Steve. Steve didn’t seem very interested in talking to him.. Yaser was hurt by Steve’s change of attitude. “Steve said we were friends,” Yaser complained. “And I thought friends werefriends forever.” Yaser is a little confused.He is an outsider(局外人) to American culture. He doesn’t understa nd the way Americans view friendship. Americans use the word “friend” in a very general way. They may call both casual acquaintances(熟人) and close companions(伙伴) “friends”. Americans have school friends, work friends, sports friends and neighborhood friends. These friendships are based on common interests.American society changes rapidly. Studies show that one out of five American families moves every year. American friendships develop quickly, and they may change just as quickly. Peopl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may at first seem friendly. Americans often chat easily with strangers. They exchang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families, hobbies and work. They may smile warmly and say, “Have a nice day.” or “see you later.” schoolmates may say, “Let’s get together sometime.” But American friendliness is not always an offer of true friendship.9.According to the text , what made Yaser a little confused ?A. Steve’s inviting him to dinnerB. Steve’s studying with himC. Steve’s cold attitudeD. Steve’s misundersta nding him10.In Paragraph 4,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 they ” refer to ?A. American familiesB. American friendshipsC. People from the United StatesD. Misunderstandings11.Why do American friendships develop and change so quickly ?A. Amer icans may not only call casual acquaintances but close companion “friends”.B. American society changes rapidly, and the families move frequently.C. Americans often seem friendly, and chat easily with strangers at first.D. Americans think friendship means a strong lifel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ersons.12.This text mainly tells us __________.A. that people should not make friends with Americans.B. that everyone needs friends.C.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friendship.D. how Americans view friendship.DTell a story and tell it well, and you may open wide the eyes of a child, open up lines of communication in a business, or even open people’s mind to another culture or race.People in many places are digging up the old folk stories and the messages in them. For example, most American storytellers get their tales from a wide variety of sources, cultures, and times. They regard storytelling not only as a useful tool in child education, but also as a meaningful activity that helps adult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ose whose culture may b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ir own.“Most local stories are based on a larger theme(主题),” American storyteller Opalanga Pugh says, “Cinde rella, or the central idea of a good child protected by her goodness, appears in various forms in almost every culture of the world.”Working with students in schools, Pugh helps them understand their own cultures and the general messages of the stories. She works with prisoners too, helping them knowing who they are by telling stories that her listeners can write, direct, and act in their own lives. If they don’t like the story they are living, they can rewrite the story. Pugh also works to help open up line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agers and workers. “For every advance in business,” she says, “there is a greater need for communication”. Storytelling can have a great effect on either side of the manager-worker relationship, she says.Pugh spent several years in Nigeria, where she learned how closely storytelling was linked to the everyday life of the people there. “The benefits of storytelling are found everywhere,” she says.“I learned how people used stories to spread their culture,” she says, “What I do is to focus on the value of the stories that people can translate into their own daily world of affairs. We are all storytellers. We all have a story to tell. We tell everybody’s story.”13.What do we learn about American storyteller from Paragraph 2?A. They share the same way of storytelling.B. They prefer to tell the stories from other cultures.C. They learn their stories from the American natives.D. They find storytelling useful for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14.The underlined sentence (Paragraph 4) suggests that prisoners can _____.A. start a new lifeB. settle down in another placeC. direct filmsD. become good actors15.Pugh has practiced storytelling with _____ groups of people.A. 2B. 3C. 4D. 5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共35小题,总计70分)1.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提高,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看不出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普通农户收益锐减,故CD两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2. 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 资本主文萌芽的出现D. 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可以得出,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选C;A属于其根源,不是本质,故排除;B 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故排除;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则是解答这一题的关键。

3. 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

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

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

这反映出A. 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 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 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故A错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故B错误;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故C错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朝贡贸易的特点、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A. 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B.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 “夜市”在城市生活中越发繁荣D. “草市”在商业活动中作用显著【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的“商业革命”发生在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于古代商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故选B;A在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故排除;CD都是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出现的新现象,故与题干中的“革命”不符,所以排除。

5.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政局动荡不安B. 社会分配不公C. 土地兼并严重D. 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指的是中国古代农民大量失去土地,而地主却聚集了大量土地,其原因是由于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背景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选C;A 不是古代社会常有的现象,故排除A;土地兼并的现象不是社会分配问题,而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故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与土地兼并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

6.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

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

这一变化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西班牙、葡萄牙的价格革命并没有巩固西葡霸主地位,故A错误;价格革命与阻碍国际贸易交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价格革命的原因是金银大量输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故D错误。

故选C。

7. 史学家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产品、海运、殖民地是海权的三大环节;应该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

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 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C. 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答案】A【解析】近代殖民争夺国家中,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18世纪最大殖民帝国,A正确;B不属于争霸战争;C属于新大陆探险,不是殖民扩张;D依靠的商业资本发达获得殖民霸权。

8. 英国学者罗伯特·艾伦在揭示工业革命肇始于英国的原因时发现:由于遭遇黑死病,英国人口锐减,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同时,该国煤炭蕴藏丰富,易于开采,能源价格低廉;18世纪初期英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资本为高。

他的研究角度是A. 生产要素的供给B. 市场需求的扩大C. 人口结构的变化D. 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A【解析】材料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时谈到人口锐减,劳动力不足;煤炭丰富,有充足的能源保障;劳动力价格高。

这三点没有涉及到市场需求和社会生活,也体现不了人口结构,劳动力、资源、工资都是属于生产要素供给。

故选A。

9. 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

”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A. 工厂B. 垄断组织C. 手工工场D. 贸易公司【答案】A【解析】“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指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工厂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故A 正确;垄断组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B错误;手工工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故C错误;贸易公司不从事生产,并不是“生产制度”,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其主要内容有①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②物资和物种交流③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④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主要内容有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故②③④正确,故选A;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①错误,故排除BCD。

11.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影响主要有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②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③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④提高了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①正确;两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故②正确;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车、汽船、汽车、电话等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③正确;两次工业革命都壮大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从而提高了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故④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项错误。

12.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五种经济形式的变化图,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840~1956年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曲线图A. 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B. 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C. 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D.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答案】A【解析】地主经济产生于战国时期,到建国后1952 年底,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封建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

故曲线A是地主经济。

洋务经济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故曲线B是洋务经济。

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入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建国初期,没收外国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故曲线C是外国资本。

民族资本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退出历史,故曲线D是民族资本。

官僚资本伴随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出现,建国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故曲线E 为官僚资本。

故BCD排除,A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的时间结合所学五种经济形态的产生消亡的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13. 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

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A. 发昌机器厂B. 继昌隆缫丝厂C. 江南制造总局D. 轮船招商局【答案】C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 缺少资金和技术B. 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C. 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D.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答案】D【解析】中国民族工业自产生之日起始终面临着缺少资金和技术的困难,所以缺少资金和技术并不是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是因为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占领国内外市场,而不是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故B错误;在一战前后封建经济始终占据绝对地位,所以封建经济占绝对地位并不是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使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故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