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写生的精神生命

合集下载

山水画写生之感悟

山水画写生之感悟

山水画写生之感悟◆◆◆写生是山水画基础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锻炼画者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

写生是作者面对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进行取舍和组织的再创造。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着自己特殊的含义。

“写”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笔墨抒写,即所谓的表现方法。

“生”是对画面的效果的一种要求,“生”也有生机、生气、生意、生命之意。

“写生”就是用“写”的方式,来表现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生命之意。

在南北朝时期,宗炳就有“好山水爱远游”,且“每游山水,往辄忘归”。

“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唐人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画家观察写生的理论和实践有深刻影响。

宋代画家郭熙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就是说直接到大自然去搜取。

这些画画理念,经过国画家们一代又一代的实践,逐渐成为中国绘画“形”与“意”的重要理论。

写生要体验物象的生意、生气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中国画写生是一种生命精神的体验画家游历山川感受生活,不光是用眼睛看,也要动脑子,用心去感悟大自然。

清代画家石涛搜集名山奇峰打草稿,但创作的正稿是根本看不出他画的是什么地方,他所画物象与真实物象完全不一样。

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他们的画作是大自然面貌在本质上的提升,是精神层面上的飞跃。

由此可见,要画好写生并不容易。

想为马山作画,可怎样才能画出作品来?成了一块心病。

开始,因为画大画创作,还不太情愿去画写生。

自从来到马山六里、龙田村写生,便一发不可收拾、渐渐的喜欢上。

喜欢雨后的六里屯那云里雾里仙境般的美景;喜欢龙田村清澈的河水和古榕树;喜欢马山镇的山山水水。

马山的美吸引了我,让我的画笔在宣纸上尽情的挥洒,享受在写生的快乐时光,收获着一幅又一幅写生画和快乐的心情,美滋滋的。

于是乎!一天天的常如农夫耕作早出晚归,耕耘在纸地墨田里,乐在其中!收稿的时间到了感觉收获满满的,不仅是国画写生笔墨上有了提升,也进一步理解了写生的精神所在,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是我们的精神依托,是生命之源。

山水画写生之我见

山水画写生之我见

2023/06 No.256山水画写生是山水画家的必由之路,循此路能验证自己“师古”摹写传统的所得,能得自然之妙,能尽笔墨之性,是“师造化”到“师心”的过渡。

山水画写生有物质、人文、思维观念的差异。

本文以笔者的山水画写生实践为例做以下思考。

一、传统笔墨与现代图式我们在山水画写生实践中,可以借用传统笔墨和现代图式继承并发扬文化传统、表达家国情怀和内心情思。

或许有人对现代图式冲击传统笔墨感到担忧,但我认为,好的东西是完全可以融合的,而我们的文化传统正是多元并存、相互融合的。

我们文化传统的根源在哪里?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正是一直在融合其他文化才走到今天的吗?这是文化的一个特性。

我们的文化正是在不停的斗争、融合中生发出今天的丰富多彩。

至于因自身修养及艺术审美存在差距的创作者,不思规矩,一味为创新而创新,往往失之偏颇,不过是因自身薄弱拿糟粕标榜,徒增笑料而已。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生发。

与传统图式相生的是传统样式的笔墨构图,这需要画家自身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在用笔方面就需要画家练就扎实的书学功底,仅这一点就困扰了很多人,更何况传统文化修养的养成了。

如果仅是以承袭传统笔墨旧貌为传承,也未免故步自封。

时代审美的演变终究是我们当代人避免不了的。

传承传统笔墨与山水精神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

传统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舍笔墨而言“画”,这便与中国画的概念渐行渐远了。

当然,仅就“画”在当代的发展来说,舍笔墨这也并非不是一条路。

中国近几十年的绘画发展状况显示,一方面中国传统绘画式微,在图画形式和材料拓展方面都有新的变化。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徒具形式、格调不高的所谓“创作”。

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变革出新的难点非在现代意识,而是现代意识下的图式与传统笔墨的融合发展。

舍弃好的传统笔墨而不加选择地拿糟粕当精华,高标“创新”,其创作走向显然有所牵强。

以传统笔墨为基础,“含道映物,澄怀味象”[1],是中国画家对传统山水精神的回归。

国画山水写生感悟

国画山水写生感悟

国画山水写生感悟国画山水写生:感悟自然与艺术的交融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国画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拥有着独特的魅力。

而在这国画的领域里,山水画又是其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

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与自然对话的结果。

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多次国画山水写生。

每次深入到大自然中,我都能感受到那种与世隔绝的宁静与和谐。

看着眼前的山水,我时常会想,这些山、这些水,在古人的笔下是如何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

在写生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观察、去感受。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纹理,都隐藏着大自然的秘密。

而将这些秘密化为笔下的墨迹,则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每一次走进大自然,都是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和感悟。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激昂、或平静、或深沉、或婉约,都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而作为画家,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故事化为画面,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绘画技巧,更需要一颗能够与大自然对话的心。

传统与自然是国画山水写生的两大支柱。

在传统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前人的经验和方法;在自然中,我们可以找到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只有在传统与自然之间不断徘徊、不断探索,我们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国画山水作品。

每一次的写生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我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深入自然、不断地创作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国画山水的内涵和精神。

最后,我想说,国画山水写生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用笔去表达内心的情感,让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山水画写生心得山水画写生心得胡阶庆一、山水写生之乐画山水画,不走进大山中去写生,是很难把握住山水的灵魂的,山水画写生心得。

那么,当你背起行囊走进大山的时候,你便到了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让你超然随想,让你信笔挥洒。

在山水间,听鸟唱虫鸣,飞瀑喧泄;观山润花放,云起云落。

一派脱除尘俗的感觉。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在山水间写生,就要选择适合写生的地点。

就连现在最时尚的旅游都时兴“无景点旅游”,因此,我们写生千万不要到著名的景点去,乡野山村最入画。

在写生前,一般我都要先打听,山里能不能住宿。

有些景区今天买完票,明天再画还要买票,最好别去,画着不方便。

一般我选择买一次票进村,一呆十几天。

比如离我们不太远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景区内有农户的,而且这些景点取得游客极少,一种原生态的味道。

如果再近,那就是蓟县山区,津围公路和去盘山道路两旁的小岔口,进取都有不错的风景。

在山里除了写生、放松心情以外,还感悟自然,写一些山水情怀的体会。

比如,我在兴隆写生的时候,看到一株长在山巅的小松,向导说它叫“忍者”,问了原因,才知道:一颗小小的松子,在缺水、少养分的石缝山巅生长,实属不易。

向导说这棵树有上百年,可它的粗细、高矮开上去也就像十几年,在旅途中,我有了感悟——正是它不事张扬才寿过百年。

如果长得太高太壮,要么因养分不足而苦干,要么在山巅遭雷电击垮,这都难使它保全,正是这种涅槃的状态,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的身姿。

由此,我想到人和自然物象是一样的道理,回来后写了一篇散文《走进自然呈大道》。

二、写生之险到山里写生,可谓:与自然亲密接触。

往往会让人亲历险境,让我们终身不忘。

比如,有一年去兴隆写生,向导把我们带到半山腰,然后指出路线,我们便去爬山。

但到下午四、五点钟,山雨突至,天马上阴沉下来。

这个时候肯定是马上下山,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下山的路。

这时,不远处传来大型猫科动物的“咕咕”声响,这更增加了我们的恐惧感。

路旁和我们一样迷路的一直戴胜鸟,特别可爱,花纹奇特,可是已经无心欣赏。

关于中国山水画写生的认识

关于中国山水画写生的认识

关于中国山水画写生的认识一、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写生作为现代山水画教学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手段而被广泛运用,同时,它在画家的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许多画家得经常外出写生寻找创作源泉,否则,他们就会因“胸无丘壑”而创作不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回顾中国山水画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山水画家,尽管有着高超的传统笔墨功夫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但由于忽视写生而创作不出生动、感人的山水画作品来。

清代以“四王”为代表的摹古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摹古派画家力求做到笔笔有来历,但由于他们完全沉浸于古人的思想、技法和意境之中,没有到生活中去吸收养分,导致他们的作品景物堆砌,内容空洞,观之总觉得不痒不痛,缺乏感染力。

相反,与“四王”同处一个时代的“四僧”则完全不同。

他们以山林为友、丘壑为师,走进自然,研究物理,总结画法,不断地从自然中吸取养分,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绘画风格。

如弘仁和石涛都曾以黄山为创作基地,以黄山入画,创作出了很多有个性和地域特征的作品来。

石涛的许多册页山水小品,符号众多,表现手法变化莫测,构图丰富而出奇,都得益于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

由此可见,山水画写生对山水画创作与画家风格的形成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水画写生不但是“胸中丘壑”的积累,优秀的写生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创作作品。

例如,李可染先生六十年代的《桂林阳朔》、《月芽山图》、《桂林伏波叠彩诸峰》等名作,就都是在对自然山水的深入写生中产生的。

可见,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是有机的过程,重视写生,自然就会促进创作。

在现、当代,中国各地还存在诸多以写生为依托的山水画派。

如以李可染为代表的“北京画派”,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以关山月、黎雄才为代表的“岭南画派”等。

这些画派通过写生,在对自然山水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创造了新的画法。

同时,这些画家敢于冲破传统牢笼,走进自然,关注社会,在他们的作品中注入时代气息,使作品充满生命力。

国画山水写生感悟

国画山水写生感悟

国画山水写生感悟
国画山水写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自然景观,更是一种艺术家与自然对话的过程。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艺术家可以将自然的美丽和韵味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

以下是我对国画山水写生的一些感悟:
1. 写生是沟通自然的桥梁:写生让艺术家直接面对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和生命力。

在写生的过程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自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使自然的美得以传承和发扬。

2. 写生是锻炼绘画技巧的方式:通过写生,艺术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在写生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迅速捕捉自然景观的特征和变化,这有助于提高绘画的技巧和速度。

3. 写生是培养艺术感悟的途径:写生可以让艺术家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发现自然的内在规律和美学价值。

通过不断的写生实践,艺术家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感悟,提升艺术创作的水平。

4. 写生是探索艺术表现手法的手段:在写生的过程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实践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探索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

写生可以让艺术家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

5. 写生是丰富艺术生活的方式:写生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写生的过程中,艺术家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丰富自己的艺术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总之,国画山水写生是一种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艺术活动。

通过写生,艺术家可以与自然建立深刻的联系,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写生让艺术家更加珍惜自然,敬畏自然,也将自然的美丽传递给更多的人。

“山水写生”之我见-最新文档

“山水写生”之我见-最新文档

“山水写生”之我见提到山水写生,就想到山西李家山满眼的黄土与窑洞,窑洞门前枝如蟹爪的枣树,千峰耸立、山岭交错的巍巍太行,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层楼叠院的徽州山水建筑,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姑苏人家……自然界的山水名胜,融汇造化之灵气,展现出多样的美感,激荡着观赏者的内心,使观赏者在万象纷呈中流连忘返,画家情动于中而行于画,感受山水之气息与神韵,借助笔墨与自然山水对话,描绘出美好的山川物象,此谓之山水写生。

自古以来,山水画家都很重视写生,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自云:于太行山洪谷,看见千姿百态的古松“因惊奇异,遍而赏之”,并“明日挟笔复旧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北宋范宽“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1]元代的黄公望“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

”明代王履以大自然为师,冒险登华山绝顶,以纸笔自随,遇胜写景,得四十余图,作《华山图册》,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2]的写生主张。

清代画家石涛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出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品。

解放以后,现代画家受到西画写实的影响和对深入生活的提倡,更加注重山水画写生。

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张仃、罗铭等画家赴江南写生,他们“最先尝试直接用笔墨宣纸到生活中去面对真山真水进行写生,画出了第一批生动、活泼、清新的新山水画”,[3]这次写生以新的笔墨和创作精神展示出祖国山河的新气象,为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一股新风气。

20世纪60年代,傅抱石曾带领“江苏国画写生团”进行了六省十余市的写生,这次写生共行程两万三千余里,可谓“行万里路”,不仅开阔了艺术家的心胸,而且是建国后又一次深入生活的写生与创作,之后在京举办“山河新貌”画展,不仅反响强烈,而且影响很大。

山水画写生对于学画者和画家来说,其重要意义都是多方面的,古代画家很重要“搜集奇峰打草稿”,其实就是一种写生功夫,通过对于真实山水的写生,绘画者不仅能够对于山水的自然状貌进行深入的把握,而且可以不断从不同的地理地貌和山水灵姿中获得人文启示,技法也会使自身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提高。

融情于山水之间——论中国山水画写生

融情于山水之间——论中国山水画写生
德福特等. 剑桥 艺术 史 罗通秀钱乘旦译. , 朱 龙华校译. 中国青年 出版社 19 年版 , 11 94 第 Q 页. [ ] 白华. 6宗 美学散 步 上海人民 出版社 18 年版 , 11 , 91 第 2 页.
[】 7 同上 , 15 . 第 页 2
版 , 12 . 第 8页
参 考文献 :
【贺西林.( 1 】 ( 古墓丹青—— 汉代墓 室壁画的发现 与研究》 山西 , 人 民美术 出版社 20 年版 , 3 01 第 6死 [】 2 洛阳博物馆 : 阳 卜. 洛 千秋墓发掘 简报》 载 文物 17 年 , 97
第6 . 期
[2 刘长林. 1] 中国系统思维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 年版, , 90
第 8 页 、 29 1 第 8 页. 【3 同上 , 8 1】 第 1页.
[4【 李约瑟. 1】 英]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史 陈立夫译. , 江西人民出
版 社 19 年 版 , 36 . 90 第 2页
【5 同上 , 35页. 1】 第 2
[ 】 南希 ・H 雷梅治安德鲁 ・ 3f 美】 . 雷梅治. 罗马艺术——从 罗 ( ( 慕路 斯到君士坦丁》 郭长 刚王蕾译 . , 孙宜学校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 年 版 , 8 05 第 9页. [ 儿关 】 4 鲁道夫 ・ 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 四川人 民出版 社 19 年版 , 53页. 98 第 6 这里是指 一种具有张力的知 觉. 康定斯基 将其解释 为: 其中包含有一种 “ 具有倾向性 的张力” 阿恩海姆对这 , 种‘ ‘ { 顷向性张力” 了进一步的知 觉心理分析 , 作 把每 一个视 觉式样
[1 8 同上 , 5 第 2页. [】 9李泽厚 . 美学三 书》 安徽文艺 出版社 19 年版, 23页_ , 99 第 8 【 0顾 颉 刚. 汉 的 方 士 与 儒 生》 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20 年 版 , 1] 秦 , 05

格物求真——山水画写生我见

格物求真——山水画写生我见

朱熹讲 : “ 格, 至也 。物 , 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 , 欲其极处无
不到也。”( 《 大学章句》 释经一章 )
“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 , 极至之谓 , 如格于 文祖之格 , 言穷而至极也。”( 《 大学或问》 卷一 ) “ 及 其进乎 大学 , 则又使之 即夫事之 中, 因其 所知之 理推 而 究之 , 以各行乎其极 。”( 《 大学或 问》 卷二) 在朱熹看来 , “ 格 物” 之“ 格” 有两层 意思 : 一训 “ 格” 为“ 至” 。 “ 格物 ” 便 是“ 至于物” , 也就是达到极至。这里“ 格物 ” 要 达到至物 其极 , 而且至物其极就能够“ 知至 ” 。 二则训“ 格” 为“ 尽” 。 “ 要 见尽
方 式 。 科 技 的 发 展 改 变 了人 们 的 生 活 ,也 疏 远 了人 与 自然 的距 离 。 也 正 因 为 有距 离 却更 加 深 了人 们 对 自然 的 向往 。
为“ 尽” , 则“ 格物” 就是“ 知尽 ” , 而“ 知尽 ” 便是 “ 理穷 ” 。 因而 , “ 格 物” 向与“ 穷理” 并称 。朱熹沿 习二程 的说法 , 把“ 格物 ” 之“ 物” 训 为“ 事” 。“ 事” 不仅指事体 , 也指事情 , 因而“ 物” 的概念就 十分宽 泛。所谓 “ 盖天下之事 ,皆谓之 物” , “ 眼前 凡所应接 的都是物 ” ( 《 朱子语类 》 十五 ) 。 从 上面的分析可 以看 出 “ 格物 ”之功便是 主体考穷事 物之 理, 其 的核心在穷理 。格物之说就是“ 明其 物之 理” 、 “ 即是物而求
学和察 问( 感觉系统所得 ) 的方式为 主, 而思辨 的方式为辅 ; 而致 知则只用心( 思 辨系统 ) , 故思辨所得为 主, 学问所得为辅。

关于山水写生的画论

关于山水写生的画论

关于山水写生的画论
山水写生的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表现自然之美。

以下是关于山水写生的画论的几个方面:
1.师法自然:山水写生的画论主张画家应该以自然为师,通过观察自然、深入体验自然之美来创作出具有真实感的山水画。

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画家需要用心感受自然的韵律、气象、气势等因素,从而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追求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山水写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画面应该有一种整体的气氛和神韵,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的生命力。

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画家需要对自然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理解,把握住自然景观的精髓。

3.强调笔墨技巧:笔墨技巧是山水写生的基础,包括用笔的力度、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流畅等。

在山水写生的过程中,画家需要通过熟练的笔墨技巧来表现自然之美,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

4.注重构图和布局:构图和布局是山水写生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气势。

在构图时,画家需要考虑如何安排画面中的山峰、树木、水流等元素,使之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通过合理的布局来突出画面的主题和重点。

5.表现个性:在山水写生的过程中,画家还需要注重表现自己的个性。

不同的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不同,因此他们的山水画作品也会有所不同。

在写生过程中,画家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
过自己的视角和表现方式来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山水画作品。

总之,山水写生的画论主张以自然为师,通过深入观察和体验自然之美来创作出具有真实感、气韵生动、笔墨熟练、构图合理的山水画作品。

同时,画家也需要注重表现自己的个性,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谈山水画写生

谈山水画写生

“写生”的概念,现在一般都理解为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

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美术术语,在中国古人称之为“师造化”。

山水画发展到今天,“写生”已经成为研习山水画中印证传统理法、搜集素材、体悟自然造化、形成新笔墨语言必不可少的过程。

一、取景取景是我们在写生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对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取景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有主次、有取舍,注意近、中、远景物的安排。

因此,在取景中我们通常要选取具有空间感的场景,理性地组织、取舍和重构,尊重主观感受,尊重大自然,以期能取得更好的画面效果。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当我们在“享受”精心所取之景时,我们也会常常不自觉地被自然“牵着走”,写生时对自然物象不加处理如实描绘,个人的主观意识未必能得到很好发挥,导致画面的最终效果平淡无奇。

反而一些看似无法入画的普通场景,在写生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画面效果,个人对画面秩序的组织安排的主观性会得到更多发挥,画面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新奇效果。

在我看来,景的“好”与“坏”并不是那么重要,写生的目的决定取景的方式。

对于场景的客观性要求比较高或是有特殊场景要求的写生,如何取景对后期写生乃至创作作品的影响要重要得多。

更多表现作者主观的感受或对于绘画语言思考的这类写生作品,自然物象更多是一种表达的媒介,一种提示,对于如何取景较之前者要宽松得多。

当今的山水画写生不单是搜集素材,它应该是兼顾传统的“目识心记”“游观”“体悟体察”的同时又兼具创作目的的艺术活动。

正因如此,我们在面对取景这一问题时,所取之景与个人主观艺术处理意识之间的比重关系应该是值得思考权衡的重要问题。

二、造景与取景类似的造景问题也是一样的。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道:“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1]他认为山水画要做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至此,历代画家在造景布局中必有路可行,有景可望可游,有房舍可居。

四“可”之境的总结为文人士大夫的“卧游”“畅神”“怡情”的审美观照和社会功能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式。

山水画的写生更重视精神层面

山水画的写生更重视精神层面

山水画的写生更重视精神层面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3期傅抱石(近现代著名画家)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已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

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山水画写生要按“游”“悟”“记”“写”四个步骤进行。

游:每到一个地方写生,千万不要看到一处风景很动人,马上就坐下来画,把看到的风景如实地搬上画夹,这不是中国山水画写生的试。

首先必须“游”。

游山玩水对中国山水画家来说,就是深入细致地去观察。

概括地说,深入生活进行山水画写生,重在“深入”二字。

要深入观察、深入了解,要在生活中激发作画的热情。

悟:就是要深入思考,概括提炼。

“游”只解决对景物的全面了解。

进一步则必须深入思考、分析,在掌握表现对象的特征之后,要去芜存精,由表及里,深思熟虑地去构思、去立意。

“悟”是客观景物反映到主观意念上,重新组织成艺术形象的重要过程。

经过艺术加工的景物,应该比原来的更集中,更美。

山水画写生中的“悟”是走向“中得心源”的必要过程。

记:它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记录,二是记忆。

每到一处山水胜景,必须有很多景物使你感到新鲜,激起创作的热情。

这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记录,速写其形象,如果结构复杂,某些重要部分还要重点加以结构上的记录和特写。

每次外出写生,这方面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写生时特别要记录具有特征的景物,使写生画稿能够充分表现出地方特征。

我们必须用笔记录,但更需要用心记之。

因为最详尽的记录也难得其精神成为自已的“胸中丘壑”。

我们要做到得心应手,提笔即可画出,落墨即可显出其特征。

写:以上所讲“游”“悟”“记”,都是写的准备过程。

一般说来,前面三个过程准备充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写”是把自已感受到的蕴藏在自然界中的优美情趣,用笔墨反映出来,表现出来。

写的关键是意境,古代画家最为普遍的经验是“意在笔先”。

看来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极重要的经验。

用心灵感悟山水 以笔墨幻化灵性

用心灵感悟山水 以笔墨幻化灵性

04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品味《清香图》 李向辉/作《清香》 李向辉/作用心灵感悟山水 以笔墨幻化灵性张春华最近,河南画家李向辉展示了他的一批新作。

在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是山水作品,也有些花鸟画作品。

不难看出,这与我两年前所见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改变,品赏间一股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这些作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付出和努力,同时也高兴地看到他已然有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格调。

李向辉的绘画起点是从线描、速写、色彩开始的,娴熟的西画功底为他的山水、花鸟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早在数年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黄格胜教授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李向辉年龄最小,也是我唯一的外省的学生,考研前给我寄的资料就可以看出他的综合素质较好,对多种画种均有涉猎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读研后没有半点懈怠,继续精进,在短短的三年学习时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

”正是这三年的言传身教,成为李向辉艺术历程的重要节点。

广西艺术学院毕业后,李向辉带着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在安阳师范学院的教师岗位上,继续以一颗平静的心,静静地、不停息地走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并向关心他的人交出不懈精进的人生答卷。

当今书画界,有些人急功近利,不好好做功课,画工肤浅,作品平庸,却善于包装,自誉名家、大师等。

然而,书画家毕竟是靠作品说话,是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所以作为一位追求作品艺术含金量的青年画家,李向辉是以作品征服观众的。

他出生于河南安阳,钟灵毓047秀的中原山水、深厚的古城文化积淀《春喧》 李向辉/作Array的熏陶,是他青少年时代的艺术营养。

为了研习中国画,李向辉先后考入安阳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从学士到硕士,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极大的精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研究了传统技法,尤其对龚贤、袁江、袁耀以及近现代的傅抱石、陆俨少、黄宾虹等的笔墨语言进行了深入理解。

然而,研习中国山水画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山水或者花鸟画,都不只是艺术家观物达情,绘写江河、林木、花鸟、草虫的手段,更是画者寻找心灵归宿、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抒怀途径。

山水画写生与中国山水画精神

山水画写生与中国山水画精神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山水画写生与中国山水画精神赵春丽(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北京100000)摘要:山水画在中国画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独特的笔墨表现手法将自然景物入画,把东方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通过笔墨传达出来,既体现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孤高意境,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山水画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作画者通过对山水画身临其境的观赏和识记,将自然景物了然于胸,或寥寥几笔用于参照,或默记于心中涤荡画境。

本文从山水画写生入手,结合山水写生展现的时空意识和笔墨语言为描述对象,探讨山水画写生和山水画精神对于山水画表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画精神;散点透视;写生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03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19一、关于山水画山水画始于晋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就有关于关于山水画的文字记载和体现,山水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不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表达,画家寄情于山水,描摹自然景观,如同“文载道”,“诗言志”一样,书画家们用山水画通过书写大自然,也书写着作画者自己的性情和理想,书画家借用山水画这一媒材,描绘层峦叠嶂、风雨烟云、流水人家,山水画也借此来表现自然的“永恒”。

山水画最早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独立成科后逐渐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绘画艺术成就的画种。

它讲究经营位置、神韵的表达和笔墨气韵①。

不同于西画的透视构图,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是基于“散点透视”,作画者对画面上景致的描绘是在基于自然景物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主观营造和取舍,成画内容通常取决于作画者本人的笔墨功底。

传统上将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等几个小类。

通过笔墨的渲染和勾画皴擦等方法,将详细的景物、山水云霞等精致呈现在画面上。

谈乔丙俊山水画的生命精神

谈乔丙俊山水画的生命精神

扪听天音、浩同宇宙的水墨世界----谈乔丙俊水墨山水画的生命精神王才路宇宙是普遍流行的生命空间。

宇宙万象,赜然纷呈生生不已,流行不绝,这是一个健动不息的创造空间。

因而乔丙俊以诗意的目光看待世界,在生命的浸染下,大千世界,森罗万象,都成了和人的生命相关的世界,一个与人的生命彼摄互荡的空间。

从乔丙俊山水画创作的整体情况看,这种生命精神对其绘画产生至深且广的影响。

在生命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观念。

生命是跳荡在乔丙俊水墨山水画创作中的不灭精魂。

千百年来,中国的山水画总是深山飞瀑、苍松古木、幽涧寒潭……似乎总是老面孔,然而人人皆山水,山山水水各不同。

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似同而实异的表相中所掩盖的真实生命。

抽出这种生命,中国山水画也许会成为拙劣态呈现,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国画中虽然有枯木瘦水,但并非是展现枯朽的形态,由此转出一种勃郁的活力,彰显出一种生命精神。

中国画所体现的这种生命感,绘画中所说的生命,既简单又微妙。

所谓簡单,就是说绘画要表现活物风致,把画画活。

如树为活树,而活树生机勃发,迎风婆娑,阳光朗照,粲然明丽。

所谓微妙者,就像人不能理解自己肌体的内在运动一样,生命又是最微妙、最玄深的所在,它是宇宙创化之伟力,生机独运之肌理。

中国画家所要表现的生命感,就是活泼的生命形态和内在幽深远阔的生命精神的统一。

这种对生命感的追求,用古代画家的术语说,就是重生机、生趣、天趣、生意。

中国画家认为,绘画应以表现生意为根本目标。

北宋绘画理论家董迪说:“凡赋形出像,发于生意,得之自然。

”大致与董氏同时的韩拙说,绘画“本乎自然气韵,以全其生意,得于此者备矣,失于此者疾矣”。

清代画家戴熙说:“画于生机,刻意求之,转工转远,眼前地放宽一步,则生趣既定,生机自畅耳。

”这种追求生命的精神,首先体现在乔丙俊山水画创作中对动感的偏好上。

他的“三峡风光”“黄山”等水墨山水画中对动感有一种异乎寻常的重视,他就是借动感表现宇宙盎然生意,借一管之笔点化万物,提升性灵,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普遍生命的相融,从而在山光鸟性中表现生命的流转之趣。

浅谈中国画桂林山水写生

浅谈中国画桂林山水写生

浅谈中国画桂林山水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是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写生是画家到生活屮去积累素材,采撷山川万物灵气和生机的必由之路。

画家通过写生不仅可以获得美好的形象意境,锤炼自己的绘画语言还可以拓展视野,培养自己新鲜、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山水画写生,是感受自然美的最好方式,大自然的美将激发艺术家无穷的表现欲,自然的启示是艺术家永远不能停步的动力。

写生既是写自然的灵性,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和性情。

写生,在中国画屮,一般是通过临摹掌握了基本技法、技巧后,而深入大自然吸收绘画创作营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画家培养审美情趣的关键所在。

山水画创作要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则必须向造化学习, 向大自然学习。

如唐代画家张璨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就是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经过内心的感悟,方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而写生就是外师造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最有效的办法。

面对真山真水常怀林泉之心,才能澄怀观道。

坚持写生,走进自然,感悟自然造化的秀美与神奇,才能用手屮的画笔书写心屮逸气。

把自然造化的“形”与“神”与画家的感受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灵气、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用屮国画艺术形式表现桂林山水,想要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就必然要深入到桂林的山水之屮,向大自然学习,在不断地对景写生屮摸索出表现桂林山水的笔墨语言,把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完美地表现出来。

这是前辈画家黄宾虹、李可染、白雪石等所走过的路,也是当代画家表现桂林山水的必由之路。

桂林山水写生是原桂林画院院长徐家珏老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代一些画家曾说桂林山水难画,甚至认为桂林山水不入画。

徐家珏老师则认为不然。

徐老师曾说:“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桂林人,我要用毕生的精力画桂林,表现桂林。

桂林山水秀甲天下,风光绮丽,不是不入画而是很入画。

”他还说“桂林山水写生不要局限于漓江两岸,走进桂林十二县的乡村山寨大有文章可做”。

近十年来,每年的“五一”“国庆”黄金周,笔者都跟随徐老师走进桂林十二县的一些乡村山寨对景写生。

中国山水画中的精神生命特征-精品文档

中国山水画中的精神生命特征-精品文档

中国山水画中的精神生命特征中国的绘画和西方的绘画有着不同的精神趋向,其中中国山水的特点尤其突出。

它除了在“形”“色”“用笔”等造型语言上和西方相比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精神外,还在对精神生命的理解上体现蕴涵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留美博士周彦曾经在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作了以“中国抽象和东方宇宙空间”为主题的报告,其中,他把“灰白”和“烟云”等理解为“中国抽象”,但我却认为同样可以理解为中国文人对精神生命的不同阐释。

对生命的赞美是绘画的主要表现内容,我国山水画同样把对自然生命的歌颂作为主题,但它不仅仅是歌颂了客观现实的自然生命,而且在对其的赞美中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生命是人类和自然共有的,但在中国早期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人们不仅认识到自然生命,并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了对生命的理解――不仅仅从时间的前后来理解生命的延续,并且从横向的空间中感通此生关联于彼生,从生命的关联和类推中理解生命的相互联系和感悟宇宙生命。

如中国的八卦收纳了包括人和物在内的八类物象,用它来推演“生命方程”,用它来解释生命的关联。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种思想,即人虽然是宇宙中最有灵气的生命,但本质上也只是生命的一种组织形式,物和人是统一的、融合的,绝非对立的,从而促进了人与万物的共生,促进了物我的生命联系,超越了对自然生命的理解。

中国山水画在“物化”中实现了对生命的超越,中国古代思想认为物我之间的互观运动,是物我之间由互相逗发,互相感应到最后的物我大融合的过程。

我国文明发祥于农耕文明,有着长期和自然界的斗争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不难体会到尊重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恩惠,人与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之间随之建立某种默契,有了共感的基础。

物化是一种由自我丧失而体悟到生命浩然与天地同科的境界,物化的境界指出了一条解脱枷锁通向心灵自由的路,一条由自由走向宇宙纵深的途径。

在这个境界中,我即是物,物即是我,物萦亦萦,物运亦运,我是一棵树,我是一座山,我是天上的一片云,我是林间的一只鸟,我“与物为宜”“与物为春”,天地的生息就是我的生息。

浅析太行山写生中的艺术见解

浅析太行山写生中的艺术见解

浅析太行山写生中的艺术见解太行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山脉,其险峻壮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前往写生。

太行山写生不仅仅是一种旅行方式,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

在太行山写生中,艺术家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气息,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见解。

太行山是一座充满神秘与诗意的山脉,其雄浑壮美的景色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之一。

在太行山写生中,艺术家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这些山峦的气势磅礴和风景如画。

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灵感,被山脉的壮观景色所震撼,从而创作出了很多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太行山写生中的艺术见解在于对自然的感悟。

太行山之美,融山水之灵气,蕴碧空之神韵。

在太行山写生中,艺术家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是非常深刻的,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表达,将自然界的美丽和韵律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他们不仅仅是在描绘太行山的景色,更是在传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通过色彩、线条、形态等艺术手法,艺术家们将太行山的神秘、壮美、奇特、瑰丽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太行山写生中的艺术见解在于对生活的体验。

太行山不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山脉,更是一个充满了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的地方。

在太行山写生中,艺术家们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色,更是在感受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更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他们通过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劳作、娱乐等方面,将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民。

太行山写生中的艺术见解还在于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和探索。

太行山的壮美景色和丰富民俗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和探索。

在太行山写生中,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和挑战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大胆地尝试新的创作理念和方式。

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研究,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展现出了艺术创作的活力和魅力。

太行山写生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激情的艺术创作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山水写生的精神生命作者:陈华强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10期[摘要]山水写生是中国画的重要形式,其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美术的传统精神。

本文从历代中国山水画论的概括提炼出发,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体会,阐述了山水写生师造化、写意境、写生命三个层次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审美[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68-02中国画的精神性决定了写生的方法与西方的对景写生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的“再现”与中国的“表现”根本区别是精神的主导与生命的升华,是代山川而言,是作者游与记的观察和领悟,是把客观世界升华为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

只有如此,山水画的写生才具备东方美学的特征和中国绘画的人文精神。

一、师造化是山水画写生的母体古人曰:千岩万壑,片石疏林,皆山水也。

这即召示了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建立的对象化的一种理想关系。

而山水画则是这种关系最形象的阐释,也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最含蓄、最深情的讴歌方式。

在山水画渐趋成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指导画家观察取象、传移摹写,从而达到生命与环境的交流,人与自然的融合。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通目以寸,则其形莫睹。

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这种被今人称为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把人与自然山水的对话、交融上升为“澄怀味象”,“以形媚道”。

此处之“道”即老庄之“道”,就是从一切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自然规律或法则,或者说是以“处下”、“不净”、“无为”等“任其自然”之特征揭示的事物和谐发展之理。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者,万物之奥。

”庄子说:“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到万物之理。

” “道”虽看不见摸不着,但“理”可因物而见,故道亦依理而行。

毫不例外,山水画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形象的“代言人”。

宗炳“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表现方法已经把自然山水通过“师造化”而人格化了,或者说把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应以极其浪漫、自由的方式,自觉地引入“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的境界。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洽,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他以极尽忘我的精神体察四时,与山水神交对话,他强调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自然,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要求山水画表现“幽情美趣”和“林泉高致”,以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

他主张山水画创作要师法传统、师法自然,他说:“欲奈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绝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

”他身体力行师法自然造化,化自然山水为胸中丘壑,“三远”理论便是他对自然造化了然于心之后的重要创见,对后世山水画家的启发作用是巨大的。

同样,注重师自然造化的五代大画家荆浩隐居洪谷,沐浴山泉,修身养性,仰观俯察,感悟四时,著书立说,作《笔法记》,写生数万本,开宗作祖。

其后的关仝、李成、范宽皆学出荆浩,成就了北方山水画派“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业绩。

明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近当代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无一不重视写生。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山水画源于自然之景,写生则是遵循“师造化”的最基本途径,是每位画家“浴天地之道”、“发自然精魂”、“搜妙创真”的不二法门。

二、写意境是山水画写生的灵魂山水写生是作者(主体)与自然景观(客体)之间的感知与交流,即物、我互化的过程,是生命与环境交流的过程,是“胸中造化吐舞于笔端的过程,是将自然山水转化为山水画”的过程,借以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环境所在。

宗炳“万趣融其神思”,道出了山水画中无穷的景致之灵和自己的精神相融洽,引发人们无限的感受与遐想。

南陈姚最《续画品》明确提出:“立万象与胸怀。

”要求作画时所写并非客观物象,而是“胸怀”。

这立“万象”于“胸怀”,就是主客观的结合。

此说已将山水画由产生之初描摹对象的“写形”提高到了“写心”的高级阶段,这是山水画的一大进步。

宋元画家所谓“画乃心印”,明人所谓“丘壑内营”,清人所谓“画者,从余心者也”,悉皆由此发展而来。

西方绘画从模仿说的角度而言是把艺术看成主体对客体的描摹,为求逼真,把色彩、空间、比例、透视按科学方式发挥至极致,是自然美的再现。

而中国式的天人、心物关系学说造就的“意”、“象”、“神”、“韵”、“笔情墨趣”、“似与不似”等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传统。

可以肯定地说,从美学要求到图式技法,山水写生都和山水画创作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有时是完全一致、难论区别的。

山水写生不仅是对美感的储备、创作素材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师造化”和大自然相沟通、相映发,“融万趣于神思”,通过“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般的会悟,而达到“外思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如此,画中的“象”已不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自然景象,而是被作者情化了的意中之象,因而山水写生所传达的意境依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由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作者或观者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应,并能让人直观、亲切地感受到真、善、美的情感陶冶,使得山水写生有着同其他科目的写生迥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何为山水写生之“境”?“境”依辞典解释为“疆界”、“境地”、“境域”。

山水写生讲境界是指作者面对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绝非简单的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通过静观默察,寻找自然和心灵的契合点,再进一步地感悟,发现其中最典型、最动人、最富有生机的美。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不过两三枝”是这种审美过程的真实写照,也谓之“共鸣”。

之后形象的确立、位置的经营、笔墨的运用、色彩的把握均从属于主题,即为达到某种境界而用的“法”。

石涛的“我有我法”,乃自我精神统帅下的“法”,是用极富个性的“法”来营造极富个性的“境”。

如此,山水写生创造的境界体现的是作者的精神境界,一幅好的写生作品应是作者的心性、情感、智慧、意志、理想、欲念等诸多因素的总和,是作者将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的结晶。

三、写生命是山水画写生的升华古代汉语中“生”与生命有关:“生”既指植物的生命,又指动物和人的生命,“生”是相对于死而言的,“生”即是活脱脱的存在。

《易传》谓“天地之大德日生”。

这是中国哲学对生命精神的集中概括。

天地的精神就是不断化生生命,创造生命是宇宙最崇高的德操。

“万物唯生”,这里说的“生”已不是具体的自然生命,而是超越自然的天地创造精神。

古代中国人的唯生思想认为“万物有生”,天地万物无不充满昂然不息之生命。

人为天地之心,人的文化创造应效法天地。

吸纳宇宙创生之元阳精气、明其心、朗其意,以我之心性合万物之性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中国人通过艺术体味人生,成就哲学智慧,这一文化特点决定了哲学之生命精神必然会延伸到艺术领域,或者说在艺术中才能充分体现这种精神。

生既为万物之性,亦即艺术之性。

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识、感觉和体验,所以表现生命顺理成章地成了山水写生的重要旨归。

古代山水画论强调:山水画要体现出山水之神。

宗炳把顾恺之的“传神论”拓展到山水画中,他在《画山水序》中说:“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

”在《明佛论》中言:“若使形生则神立,形死则神死,则宜形残神毁,形病神困。

”比宗炳稍晚的王微则更直接地说:“本乎形者融灵。

”此处的“神”、“灵”,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

写生中对生命感的追求可以用生机、生趣、天趣来概括,简言之就是把画画活,使一草一木相吸相携,映照顾盼,生机勃发;一山一水相依相映,刚柔相济,动静互生。

清代画家戴熙说:“画于生机,刻意求之,转工转远,眼前地方宽一步,则生趣即定,生机自畅耳。

”这种追求生命的精神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贯精神,也是山水写生必须恪守的精神。

所写之景与客观之景像与不像无关大局,要紧的是画得是否活泼、是否传神、是否有生命。

画家傅抱石说:“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且丰富其生命。

有了生命,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限制它。

”中国画家自古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世界,雪月风花、鱼跃鸟飞、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切欣欣然涌动其向,无不充溢着活泼的生命,“万物有生论”才得以诗意化地体现在山水画中。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景作画,还是目识心记,无论是笔墨语言的传达,还是其他手法的表现,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不朽的精神生命。

[参考文献][1]王小录.人与自然的观照——谈中国山水画的写生精神[J] .美与时代,2011,(4).[2]曹永林.天人合一与古代中国画创作[J].国画家,2010,(1).[3]李昌舒.郭象哲学与山水自然的发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何广庆,王鑫.浅析中国历代山水画的艺术风格[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5]章继光.诗画一体的观念与宋人尚意的美学追求[J].中国文学研究,2003,(3).[6]郑晓芳.老庄之“道”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1).[7]大土三阳.五代宋元中国山水画论[J].文艺争鸣,2010,(4).[8]郭愉勤.山水画创作中的情感作用——以桂林山水画创作为例[J].文艺争鸣,2010,(4).[9]王玲娟.中国古代山水画“诗画一律”研究[D].东南大学,2006.[10]张丹.试论中国山水画水墨写生[D].河北师范大学.2010.[11]文华宝.画为心印[D].中国美术学院,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