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影响之于中国近代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影响分析

中国近代史纲要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影响分析

中国近代史纲要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影响分析中国近代史纲要: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影响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变革,为中国社会改革和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标志着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

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还宣告了中国开始了新的历史时代。

首先,辛亥革命重新定义了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清朝的倒台使得封建制度彻底崩溃,给予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机会。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府的演进,奠定了中华民国的基石。

其次,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的封闭局面,带来了现代化的希望。

革命后,中国开始了对西方思想、科技和文化的接触与学习,推动了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另外,辛亥革命激发了全球华人的民族意识。

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外国侵略和列强控制,但辛亥革命催生了团结一致的国家认同,启发了其他亚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和反帝斗争。

二、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迅速推行了许多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和机构,如新的选举制度、宪法起草和立法机构的建设等。

这些变革为中国的民主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方面,辛亥革命使得社会阶级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封建主义衰落后,传统社会等级制度逐渐消失,社会地位的提升开始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挂钩。

此外,对女性地位的重新评估和重视也是辛亥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之一。

在文化方面,辛亥革命振奋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发了对前人文化传统的重新探索与反思。

革命后,中国文化开始融合西方现代思潮,开启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此外,辛亥革命也对中国的外交关系和地缘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后,中国努力恢复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威地位,并寻求与外国建立平等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时间与空间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时间与空间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时间与空间本文从中国近代史研究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交互性出发,探讨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发生的时空背景。

陆海复合国家的形成,海防与塞防并存,是海防与塞防争论的逻辑起点和时间起点;沙俄和日本的崛起,“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是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空间背景。

时空互动下,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实质,是传统与现实之争。

根据地缘作用递减规律:与一个和平友好国家为邻,会因为它是你的邻国给你带来更多的利益;与一个扩张型国家为邻,也会因为邻国关系给你带来更多的灾难。

沙俄和日本的崛起并成为清王朝的陆海强邻,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甚至影响着中国未来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沙俄和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政策,除制度因素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很早就横卧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沙俄,因其大部分国土在高寒地区,地薄人稀,又没有自己的出海口,严重束缚其扩张进程,因此,彼得大帝的强国之路是由铁血战争铺就的,彼得执政35年,完全和平的日子只有25个月。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俄国失去了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权利,西进受挫后,在东亚建立不冻港,进入太平洋,成为沙俄无怨无悔的追求。

沙俄的“远东政策”,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在东亚获得出海口,进入太平洋。

而位于“边缘地带”的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稀少,缺乏战略纵深。

日本政治家对他们的地理环境十分不满,不甘处岛国之境,一心想在大陆获得领土,作为其发展空间。

1855年改革派吉田松阴就构想在无力与西方列强抗衡的情况下,可首先征服中国和朝鲜。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大陆政策”。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是其“大陆政策”的初步尝试,具有必然性,可以说日本入侵台湾是其“大陆政策”从构想到具体实践的一个标志。

处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沙俄和位于“边缘地带”的日本,如同从陆海伸出的“两只钳臂”卡向大清帝国,把清王朝作为他们追求的地缘政治目标和扩张对象。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为高考材料题做准备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中原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

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

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一、闯关东:关,指山海关。

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闯关东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战乱频繁被迫迁移:清末、民国的内外战争对华北地区的创伤2.经济原因——人多地少,迁移谋生:山东人口暴涨、土地兼并严重3.自然原因:灾害连年:水灾旱灾频发4.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清末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

5.从清政府角度分析:清末俄日对东三省的侵略,填充人口,加强对东三省控制的需要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近代史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史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史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史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近代史可以分为清朝的分裂、晚清的弱小和中国共产党的建构三个时期,它们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清朝的分裂。

清朝的分裂给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国也进入了近代史时期。

清朝在抗击西方侵略者所付出的代价异常惨重,它们使中国脱离汉族文化普及、西方经济制度引入等传统模式;最重要的是,清朝的分裂也破坏了中国政治中古老的集权制度,导致各地政府力量瓦解,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衰败。

晚清时期也是一个艰难时期,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平衡霸权失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人民的生活极度困难,经济陷入了崩溃之境,政府也处于极度无能的局面,人民经受着巨大的苦难。

最后,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决了政治统治的永恒宗旨,把国家重新推向强大的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替代了传统的汉族文化,重新引入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从而使中国从落后社会慢慢发展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大国。

因此,可以说,近代史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从传统到现代,从垂死之境到辉煌未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迁。

尽管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中国最终以更强有力的新势力诞生,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与地缘的相互影响与冲突

历史与地缘的相互影响与冲突

历史与地缘的相互影响与冲突历史与地缘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潜藏着各种冲突。

历史的演变和地理的格局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命运和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历史与地缘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分析其相互影响和冲突,并探讨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性。

一、历史的影响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对于地缘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事件和过去的战争塑造了国家之间的边界和地缘格局。

例如,二战后世界由盟军主导的国际秩序建立,冷战期间形成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局势,决定了地缘政治的走向。

历史对于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地缘对历史的塑造地理位置和地缘条件对国家的发展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和资源分布直接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地位和利益。

例如,尽管希腊这个国家在面积和人口上都较小,但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重要力量。

地缘条件还可以决定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和冲突,例如中国和印度的边界争端。

地缘对于历史的塑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历史与地缘的冲突历史和地缘的关系不仅有相互影响,也存在着冲突。

历史事件和地理格局的变动会引发国家之间的冲突,如领土争端和边界冲突。

世界上许多战争和纷争都是由于历史和地缘问题引起的,如中东地区的冲突和巴尔干半岛的纠纷。

历史和地缘的冲突是国际政治的常态,解决冲突成为维护地缘安全和世界稳定的关键。

四、历史与地缘的相互影响历史和地缘的相互影响也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

历史事件和地缘格局变动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地缘经济一体化。

例如,欧洲联盟的形成就是历史和地缘条件的结果,它使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地区之一。

历史和地缘的相互影响推动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总结:历史与地缘的相互影响与冲突是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因素。

历史事件和过去的战争塑造了国际地缘格局,并对国家的发展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地缘位置和地理条件决定了国家的地位和利益,同时也引发了领土争端和冲突。

历史和地缘的相互关系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对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起着重要作用。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地缘政治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地缘政治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地缘政治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开始,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事件。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同时,中国内部的腐败和民族矛盾也日益加深。

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

它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还是中国与俄国、朝鲜等国家的接壤之地。

然而,由于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这片土地逐渐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二、地缘政治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地缘政治密不可分。

日本帝国主义以中国东北为突破口,试图控制整个中国。

他们借口中国东北铁路的爆炸事故,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日本的侵略行为不仅是为了获取资源和市场,更是为了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

他们试图通过侵略中国,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新秩序。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了强烈的谴责,但由于各国间的利益纷争和对中国的态度不一,最终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来制止日本的侵略。

三、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九一八事变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局势。

中国人民纷纷加入抗日救亡的行列,爆发了广泛的抗日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抵抗意志。

最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引发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

总结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近代史知识点总结近代史是中国传统史的一部分,通常从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时期到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时期。

近代史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历史近代史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总结:1.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中国与英国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赔款。

2.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农民起义团体,其领袖洪秀全声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并提出了平分地权、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天朝的口号。

经过多年的战斗,太平天国最终被清朝击败,这场起义造成了数百万人口的死亡。

3.戊戌变法(1898):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运动,旨在推进政治、经济和教育,以加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实力。

然而,由于反对派和外部压力,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4.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共和政体的时代。

5.五四运动(1919):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爱国运动,抗议巴黎和约中将德国在中国的权益移交给日本。

五四运动带领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

7.抗日战争(1937-194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抗日抗战,中国民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持久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但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抗击外敌的决心。

8.中美斯(1949-1978):中苏关系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外交事件,中国与苏联建交后曾与苏联结盟,但由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纷争,中苏关系逐渐破裂。

中国于1978年与美国建交,改善了国际关系,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以上是历史近代史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总结,这些事件和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现代史的脉络和特色。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与地缘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与地缘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与地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全球冲突之一,涉及多个大国以及各种地缘政治的利益。

尽管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帝国的最后时期,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和地缘意义也不容忽视。

一、战略地位的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诸多问题。

清朝的治理腐败导致社会民生的衰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临威胁。

同时,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中国遭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压迫,并丧失了对自身主权的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战略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和限制。

二、对战争的旁观与参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选择了保持中立,采取旁观的态度。

这一决策部分是出于清朝政府维护国内稳定和政权生存的考虑,同时也源于中国对列强干涉自身事务的反感。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和列强的参战,中国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选择。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政权上台后提出了停战和秘密条约的倡议,这为中国改变立场提供了机会。

中国看到了保卫自身利益的可能性,于是在对德国宣战并参与盟军行动后赢得了一席之地。

三、对中国的地缘影响中国的参战对地缘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中国的参战使得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和话语权。

中国与盟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取得对各方行动的影响力。

中国也借此机会希望能够重获对自身领土的控制,并将国家地位提高到平等与尊严的水平。

其次,中国的参战推动了国内政治的变革和民族意识的崛起。

中国作为参与战争的一方,争取自身利益的努力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感。

这也催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为中国的近代史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国在战争期间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劳动力支持。

中国的努力使其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争取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赔偿。

然而,也被迫接受了一系列对国家主权的侵害,如《凡尔赛和约》中对中国的领土割让。

四、中国在战后的地缘挑战尽管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一些成功和收获,但此后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挑战。

历史近代战争的原因与影响

历史近代战争的原因与影响

历史近代战争的原因与影响近代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其原因和影响深远而复杂。

本文将探讨历史近代战争的原因与影响,并以几个典型的战争为例进行分析。

原因方面,历史近代战争的发生有多重原因。

首先,国家利益是一大导火索。

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土、资源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往往会引发冲突和战争。

例如,一战前夕,欧洲列强争夺非洲殖民地的矿产资源和市场,引发了危机,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国家间的矛盾和竞争是战争的常见根源。

其次,民族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也是战争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历史上,民族主义的思潮兴起,人们开始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国家归属感产生强烈情感。

这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侵略性和报复性行为。

例如,二战初期,希特勒通过煽动德国人对自己民族的狂热情绪,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扩张行为。

另外,兵器技术的发展也是导致近代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近代工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兵器的进步。

轰炸机、潜艇、坦克等新式武器的出现,不仅提升了战争的杀伤力和威慑力,也为发动战争提供了新的手段。

特别是在二战期间,空军和海军力量的迅猛发展,为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

历史近代战争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首先,战争给参战国带来了重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大规模战争使得数百万士兵阵亡,更有无数平民伤亡,不仅对战争双方的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战争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战争往往伴随着领土变动、国家势力和影响力的调整。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使得欧洲的势力格局发生了巨变,造成了战后的不稳定和二战的爆发。

而战后的世界则是由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所主导。

此外,战争还大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在战争中,科技的发展往往是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和保护自己。

例如,二战期间,核武器的发展和使用,为战后的核军备竞赛奠定了基础。

同时,战争也催生了诸多技术创新,如雷达、火箭技术等,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科技进步。

然而,虽然战争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发展,但其血腥和残酷也使人们对战争的审视更加深刻。

中国现代史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中国现代史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中国现代史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中国现代史是20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备受关注。

这个历史进程受到了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部因素是指中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外部因素则是指历史进程中其他国家、政治力量对中国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讨论中国现代史中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并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内部因素1. 经济因素中国现代史中的经济因素非常重要,它是中国崛起的基础。

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状况相对衰弱,接近半殖民地状态。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思想家、学者们开始倡导自强、自立的路线,提倡产业发展。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并实行计划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史的进程提供了足够的资本和物质基础。

2. 政治因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但在20世纪初受到了各种挑战,政治上的腐败和薄弱,使得中国的国家权威受到威胁。

此外,中国还曾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并被迫付出重大代价。

中国现代史中的政治问题较多,它们对中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稳定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国家的根本政治稳定。

但在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以后,内部政治问题也显露出来。

3. 文化因素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其民族文化特征也很鲜明,如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

这些文化背景在中国的现代史中影响了中国的思想、伦理、社会习惯等方面,并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的重要象征。

二、外部因素1. 西方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的外部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西方国家,比如近代欧美国家的科技、思想、经济、文化等,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19世纪的年代,许多外国列强抢占并殖民中国的领土和财富,对中国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把新式的科技、商业、思想、文化带给了中国。

2. 地缘因素中国位于世界上重要的地缘位置,近代史中的多次战争也都与这个因素紧密相关。

东方战线的焦点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缘战略

东方战线的焦点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缘战略

东方战线的焦点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缘战略东方战线的焦点: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缘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至1918年间爆发,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冲突之一。

尽管大多数人将其视为欧洲之战,但实际上,这场战争涉及了全球各个地区,其中包括东方战线。

作为中国这个东亚地缘战略要素的一部分,中国在该战线上也发挥了关键的角色。

一、战前的地缘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中国正处于动荡和割据中。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内外的战争和变革,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长期受到威胁。

此外,列强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势力范围的争夺也让中国成为地缘政治的焦点。

二、中国的地缘战略重要性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国土的国家,中国一直是争夺和控制的对象。

它的地缘战略重要性在于其位于东亚的核心地带,与欧洲和美洲相对接,是连接东西方的纽带。

其领土边界与许多强大的国家接壤,如俄罗斯、日本和英属印度帝国,使得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中国在东方战线的作用尽管中国政府试图保持中立,但东方战线的发展使中国无法置身事外。

在战争初期,日本利用其对中国的殖民统治地位参战,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占据。

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个挑战,因为他们抵制任何外国势力在中国扩张的企图。

四、中国劳工的参与除了政治和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参与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了劳工方面的支持。

在战争期间,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劳动力短缺迫使许多国家纷纷向中国招募劳工。

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劳工被送往战场和工厂,在世界各地为各国的战争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中国的索赔与反帝运动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国政府寻求通过诉诸国际法庭来恢复山东的主权。

然而,在《凡尔赛和约》签署之后,中国的主权要求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满足,这引起了中国内外的广泛反响。

这次事件成为中国反帝运动的催化剂之一,激发了国民主义情绪和对外国势力的不满。

六、中国在东方战线的遗产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参与和经历,不仅影响了国内政治,也对整个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地缘格局分析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地缘格局分析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地缘格局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的地缘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争经过、地缘格局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20世纪初期,是中国面临的一场重大危机。

在此之前,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的混乱和崩溃,早已成为列强的争夺对象。

另一方面,日本正在加速其帝国主义扩张和霸权主义政策,东北是其扩张的重要目标。

二、战争经过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在沈阳发生的一起炸弹爆炸事件,事后由日本军队炮轰沈阳城,进而占领了东北地区。

接下来,日本将东北划为伪满洲国,建立了傀儡政权。

此后的数年间,日军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迫使中国一些抵抗势力发动游击战争。

三、地缘格局变化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中国的地缘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失去了东北这一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基地。

东北是中国的工业中心,也是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失去东北使中国在工业和防御方面受到了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九一八事变也使得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扩大了。

日本以东北为基地,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进而导致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

九一八事变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纷纷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并对中国表达了支持。

然而,在其他列强的压力下,并没有实质性的干预行动,使得中国在地缘政治上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局面。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

其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九一八事变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形成过程。

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展开了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了长期抗战的政治合作。

这次事变也导致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反感和抵制情绪。

2. 经济: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和资源基地,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中国不得不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努力弥补东北地区的资源和工业短板。

抗日战 争胜利对中 国地缘政 治的影响演讲稿

抗日战 争胜利对中 国地缘政 治的影响演讲稿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演讲稿《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地缘政治的重大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首先,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在战争之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往往处于被轻视、被压迫的地位。

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索取巨额赔款,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抵抗,让世界为之瞩目。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击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随着战争的胜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而是成为了国际舞台上备受尊重的大国。

这种国际地位的提升,为中国在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争取到了更有利的地位。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在战争期间,日本的侵略行径给中国的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动荡。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也消除了日本在周边地区的军事威胁。

战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发展。

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平等、互利的关系。

这一原则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奠定了基础,营造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有利于中国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再者,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明确。

在战争中,中国人民坚决捍卫了每一寸国土,对于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如东北三省、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等,都在战后得以光复。

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让国际社会更加明确地承认了中国对这些领土的主权。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地缘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地缘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地缘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次侵略行动。

这次事件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地缘的影响。

一、实际控制区域的改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及辽宁南部、河北北部以及石家庄、天津等地。

这一系列的事件导致了日本在中国的实际控制区域扩大,对中国地缘格局造成了重大的改变。

二、中国东北经济体系的瓦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了中国东北的资源和经济产业,剥削东北的资源成为日本的一个重要经济手段。

这导致了中国东北原有的以煤炭、铁矿石为主的经济体系瓦解,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政治影响的加深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不仅仅是领土上的丧失,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日本对中国政治的干涉。

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推行殖民地统治,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

这也使得中国政府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四、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动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受到了动摇。

日本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各国对日本的态度不一致,没有采取有力的制止措施。

这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较之前进一步削弱,难以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地缘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

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国家面临的困境,并团结起来抵抗外敌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期的抗日战争,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取得了胜利。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中国实际控制区域的分布,打击了中国东北的经济体系,加深了日本对中国的政治影响,动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

这一事件为中国之后的抗战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地缘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的地缘政治影响与中国的周边战略

九一八事变的地缘政治影响与中国的周边战略

九一八事变的地缘政治影响与中国的周边战略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开始。

这场事变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的周边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使中国认识到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事变后,中国政府意识到自身的薄弱和与邻国的不平衡关系。

中国开始关注周边国家的动向,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交流。

这一认识推动了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周边战略,以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其次,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中国周边战略的调整。

事变后,中国政府将东北地区视为保卫祖国的前沿阵地,加强了对东北的军事布局和经济建设。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苏联的合作,以对抗日本的侵略。

这一调整使中国在地缘政治中更加注重周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九一八事变还导致了中国对日本的警惕和对其他周边国家的依赖。

事变后,中国政府认识到日本是其最大的威胁,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日本的侵略。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合作,以形成对日本的抵抗力量。

这种警惕和依赖关系在中国的周边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中国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九一八事变还对中国的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变后,中国的周边国家纷纷感受到了日本的威胁,也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共同对抗日本的侵略,也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种合作关系在地缘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周边战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的周边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事变使中国认识到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调整了中国的周边战略,并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事变也使中国对日本的警惕和对其他周边国家的依赖增加,促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些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的周边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地缘政治危机

近现代中国地缘政治危机

近代中国地缘政治中的沙俄与日本
1、沙俄:中国地缘政治的北部大敌;
2、日本:近代中国海缘的大敌;
沙俄:中国地缘政治的北部大敌
⑴、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略;
⑵、在中国东北的野心;
1858年,沙俄通过爱晖条约,割占了中国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 公里的领土.
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 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 公里的领土.
美国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 鲜的准备尚未就绪
日 本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战争结果:中国失败
主观原因(内因)
① 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 无能(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 政策(主要原因) 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清军装备落后
在中国东北的野心
①、“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
②、“黄俄罗斯”联邦;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
“三国干涉还辽”;
中俄密约;
俄国在中日谈判的立场
俄国密切关注,但不愿插手(远东实力不及日本) 保持朝鲜独立,防止日本入南满 4月17日联合德、法向日本发出照会,要求日本放弃对 辽东半岛的要求 俄国军舰进入战备状态,日本措不及防被迫放弃

周边宗藩(朝贡)体系的瓦解
1824—1885年,英国通过三次侵略战争逐步占领缅甸, 并将其划为印度的一个省;
1879年,日本并吞琉球; 1883年,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在1910年 将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1913—1915年,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

中国近代史 的影响 自考

中国近代史 的影响 自考

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自考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这些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丰富内容。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使得国家逐渐衰落,西方列强的入侵更加削弱了中国的实力。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以及义和团运动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为了挽救国家而进行的一次改革,尽管失败了,但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义和团运动则是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侵略的一次反抗,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抵抗精神。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被视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伟大的领袖,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

北伐战争标志着国民党取得了对中国大部分领土的控制,但由于内部腐败和对民主的限制,国民党在中国社会的支持逐渐减弱。

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发动的一次革命,它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的抵抗,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抵抗了日本的入侵。

解放战争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最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战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也体现在文化和经济领域。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史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价值观和思想被重新审视和挑战。

中国的经济也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因素

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因素

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因素随着西方列强的逐渐强大和中国的软弱,中国近代史成为了一个充满曲折和不幸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因素和事件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自19世纪初以来,中国政治变革的步伐加快,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事件。

这些政治变革的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而且对中华民族的面貌和前途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封建帝制时代的结束,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近代中国的诞生。

从此,中国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政治力量开始崛起,中国开始追求现代化的道路。

二、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自觉和民族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这一运动以反对旧文化和推崇西方文化为主要内容,弘扬了现代思想,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三、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因素。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不断地与西方列强发生经济交流和贸易,但长期以来被它们压制和欺辱。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实行洋务运动,推行各种现代化建设和改革,逐步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在国际上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民也逐渐摆脱贫困和落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进展同样遭遇了很多挫折。

四、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据,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

列强的殖民主义和侵犯,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天命大国——从历史与地缘的角度解析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外部因素云石

天命大国——从历史与地缘的角度解析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外部因素云石

天命大国——从历史与地缘的角度解析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外部因素云石作为东亚大陆的拥有者,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时代里,中国一直是东方世界的天然主宰。

地处北温带的长江——黄河两大地缘板块,为华夏文明的繁衍和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部的高原和荒漠,在阻碍中国与世界其他主流文明交流的同时,却也为其之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尽管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势力,从未间断对华夏农耕文明的侵袭;但依仗自身强大的地缘实力,中国在大多数时候仍能将其拒之门外。

而且,游牧文明的落后属性,导致其即便入主中原,也无法实现对华夏文明的取代,反而最终融入其中,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一句“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虽是出自三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其本质,却是基于东亚大陆特殊地缘结构,对华夏文明在东方世界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的精准描述。

不过,工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人类生产方式的质变,颠覆了农耕时代的法则。

随着文明的进步,关山不再是阻隔,海洋转变为通途。

东方世界的封闭属性从此不复存在。

很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不仅不是这场改变的发动者,甚至在融入变革浪潮时,也是姗姗来迟。

千年王者的崇高地位,使古典中国在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显得过于骄傲和不屑,以至于他们忽视了这种变革的深刻内涵;而华夏文明的庞大身躯,更导致它即便在成色上已经落伍,但仍可凭借自身体量,将已脱胎换骨的“蛮夷”拒之门外。

只是,工业所蕴含的能量,远不是传统农业所能比拟的。

待到工业革命发生,西方工业文明在层次上迈入机器大工业时代。

至此,仍处于农耕时代的华夏文明再也不能仅凭体量独善其身。

相反,由于之前的抗拒,使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工业文明的积累,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国,发现自己在文明程度上已远远落后于以前的“蛮夷”。

更为让人痛心的是,之前借之为凭的庞大身躯,不仅不能再为自己提供庇护,甚至成为先发文明觊觎的肥肉!属国被抢走了,领土被割让了,连国都被攻破了。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

战败的历史,中国有过,亡国的历史,中国也并非未曾经历。

近代史论文-浅谈地理环境对东北历史发展的影响

近代史论文-浅谈地理环境对东北历史发展的影响

近代史论文-浅谈地理环境对东北历史发展的影响黑土地上开出红色的花朵——浅谈地理环境对东北历史发展的影响摘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民族性格等方面的联系的分析,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阐述了东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其历史的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东北地方史,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与历史自人类存在起,社会的发展就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舞台。

作为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自然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对历史的研究始终不应该脱离地理环境,脱离了地理环境也就使历史与文化失去其所依托的承载之地,就无从对具体问题做出深刻分析,只能停留在表层而深入不下去。

古人对此有正确的认识。

如《汉书·地理志》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渭之风”。

如《邹县志》称:“邹人东近沂泗,多质实;南近滕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

对于中国来说,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内部环境的差异性则是历史上民族战争和南北分裂的内在根源之一,其综合作用则是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

中国东北史,顾名思义,东北史就是东北地区的社会变迁史。

历史上东北与中原的互相交流,东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以及独特的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2.东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综述我国边疆地区,处四面八方,惟其东北,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更以显赫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太多、太精彩的记录。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以地处祖国东北方, 概称为东北地区。

这并非人为规定,而是地理自然生成,人文长期糅合而形成。

三省山水相连, 浑然一体。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几无山川阻断, 而中部的东北大平原, 一无遮拦, 更无门庭之限。

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高山峻岭,又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沃野,以及集中连片、水草丰美的大草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缘影响之于中国近代史摘要:有别于之前将地缘定义于地理相对位置,本文将地缘解释为地理因素,通过地理因素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来阐述地理与历史学科的交叉融合。

首先通过阐释地缘定义与影响的产生途径来大概陈述观点,然后通过商业与革命两个例子来具体解释。

关键词:近代史;地缘;影响;学科交叉中国法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1.研究综述本次史纲中期论文将以地缘影响为中心,以近代史的革命史与商业史为背景,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来证明地缘的重要性。

有别于前人将地缘局限于地理位置概念的看法,本文对于地缘一词提出新的定义,希望将历史与地理学科的交叉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2.地缘≠地理相对位置2.1地缘的定义顾名思义,地缘即地理因素。

地理环境是历史产生的大环境,所以无论研究哪段历史,都不能脱离当地与周边的地理因素影响。

而我所看到的地缘政治学等资料,往往将地缘与自然地理因素甚至是地理相对位置等同,而没有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分析其影响,这是有失偏颇的。

如果仅仅把地缘等同于地理的相对位置,只关注相邻区域的影响,而忽视因为地理位置集中与分散而造成的其他复杂因素,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从根本上看到地理与历史的交汇。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也就是说,也不仅仅考虑自然地理差异与联系,而应当联系在一方水土下形成的地方风俗人情等文化因素来展开研究。

2.2地缘影响的传导途径古代直到近代,中国人的活动范围虽然一直处于不断拓展的阶段,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可以说一直比较狭小的。

端看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及安土重迁思想,我们就可以看出乡土小民为了生计只能躬身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到远方游历。

另一方面,古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比较低,所以天然的地理屏障,如山川河流等就阻隔了大部分人交通的步伐。

这些因素加上过自古以来的广阔国土,使得区域的集中性理所应当。

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沟通艰难,但是不同的区域之间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这些联系通过商业、政府统治、移民与流民等贯通,使得中国虽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还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拥有着共同的文字与文化根基。

这是区域的联系。

地缘的影响就通过这种差异之间的互相沟通实现。

而这种地缘的影响也是通过多方面的传导途径才最终影响了历史进程。

例如,自然资源的储量差异是一种地理因素,如近代,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十分丰厚,在《马可波罗游记》的渲染下,遍地黄金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殖民者的追逐财富的野心,再结合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就导致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是资源差异导致武力战争的传导途径。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近代中国的革命火种与英雄人物多诞生于南方,如始于古代、扩大于近代至今仍十分明显的东西经济、文化等差异……这些都与地缘影响密不可分,接下来将予以详细解释。

2.3地理环境决定论说了以上种种,可能会有一种疑问——这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吗?将地缘深化到如此的地步是否使概念过于庞大了呢?我认为不是的。

地理环境论强调的是地理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但是事实上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一个舞台与道具,真正的历史大戏还是由人来唱。

如果没有人的独特性,没有社会的影响,历史进程不会如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样。

而我所说的地缘影响,实际上是指因为地理位置的集中与分散,结合各个地理区域的独特情况,近而对于地方社会与人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复杂而具有可变性的。

我们不能说具有相同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相同的文化特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并不等于同一方水土同一方文化。

当然,具有完全相同的地理环境也是不可能的。

当然,此处地缘的概念确实与当前的地缘概念是有所区别的。

现在的地缘概念似乎只是强调相邻这一个概念,而我所阐述的概念也确实比较大,但是因为没能找到更合适的定义,就先姑且这样使用。

3.例——地缘影响之于近代革命3.1革命圣火分布我们都知道,中国近代的革命往往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即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考察一位位近代革命家的籍贯,也会发现南方籍人士明显多于北方人士。

单看开国十大元帅,只有林彪来自湖北,徐向前来自山西,其余人都是地道的南方人,更无需提及毛泽东、周恩来等,还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孙中山等,还有再早些时候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仍旧是旧的农民暴动的本质,但是仍旧出现了《资政新篇》的新成分,这与义和团运动就产生了差别,可以看成是一次就有新性质的农民革命运动。

那么为什么革命的圣火总是萌发于这些地区呢?3.2孕育革命的地理因素要探究革命爆发的地理分布规律,我们就需要看看革命的爆发需要什么。

首先当然要有人。

革命运动,首先需要一个领袖,一个有着超前意识的领袖,尤其是有变革的意识和勇气。

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相比,非常明显的地理区域特点就是山多水多平原少,因此在山区,农业发展是十分艰难的。

所以,人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从事商业。

这种本地生存环境艰难而商业贸易发达的例子发生在许多地方,而这样的环境与经济发展模式,也铸就了部分南方人勇于冒险和探索的精神品质,这远不同于一般北方人在安慰的平原农业中形成的囿于传统保守封建的风格。

除去领导人,革命更需要广泛的民众基础。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于自己当前的生活越不满意,越有可能听信革命者的鼓动揭竿而起,因此,在南方的山区,生活艰难的人们就自然的孕育着反抗与改变的想法,只是由于小民的得过且过,没有爆发出来。

直到有这样一个契机,天灾人祸使得人们真的无法再生存,必须发起暴动,同时还有着一批相对进步成熟的人,能够指引革命的方向。

革命就这样爆发了。

当然,革命只有人是不行的。

革命的实质是一种武装暴动,与改革这种温和的边个方式相比,手段更加激烈直接。

既然是暴动,所反抗的势力如何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我国,北方事实上一直是政治中心,即使在宋代以后也依旧如此,无论是在直接的政治统治或者文化的控制上,北方都要南方强得多。

这也就意味着反抗组织的活动比较艰难。

而且南方的地理形态更加复杂,有利于革命在一点爆发后火种的保存,不会被很快消灭干净。

例如毛泽东所提出的井冈山道路,一定程度上就是利用了井冈山地区易守难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多省交界的有利地理位置。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在我看来更是尊重实际情况,结合地理状况确立军事策略的结果。

另外,革命也必然不是几个人喊喊口号就可以进行的,必然是有着必需的物质基础、经济来源。

而近代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就分布在东部沿海较早发展近代工业的城市中,所以最开始的近代革命都在这里诞生。

例如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往往都是在较大的城市发动武装暴动,最终南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当然,有的革命则是因为经济状况实在不容乐观,迫使人们站起来革命,不过此类革命往往以失败告终。

3.3小结综上所述,革命的爆发地理分布是基于各地自然与社会地理环境的。

近代既传承了古代中国的一些特点,有着传统文化风俗的积淀,同时也因为遭受外国的入侵有了新的变化因素。

在社会矛盾这一革命根本原因的背后,已具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4.例——地缘影响之于近代商业4.1近代商帮兴衰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凭借着地缘优势和敢于冒险、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求实而乐于探索;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行业经济;他们曾经官商一体,操控国家财源;他们自创流派,成为中国商人精神的载体;他们的过去是如此显赫,甚至成为国家商业的图腾。

他们来自山西、安徽,来自潮汕、福建等地,他们构成了中国的著名商帮。

虽然在“重农抑末”、“重儒轻商”的中国封建社会,他们处处受到抑制、轻视、甚至欺压。

但是,商帮的兴衰往往跨越几个朝代,其生命力比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顽强。

商帮中叱咤风云、富可敌国的英雄豪杰如雷履泰、胡雪岩、沈万三、刘鸿生、张振勋等比比皆是,其缔造的商业王国耸立在华夏大地数百年不倒,有的至今仍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如同仁堂、张裕等,我们仍耳熟能详。

他们以其强烈的创业精神与杰出的经营能力,抒写了中国商业史上的百年辉煌,他们创造了商业史上的奇迹。

[2]但是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商帮逐渐衰落,逐渐随着近代国家的衰微步入夕阳时期。

与此同时也诞生了一些具有新经济因素存在的商帮,比如以买办为阶级基础的宁波帮。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尤其在经济上,不仅遭受了帝国主义殖民者的直接掠夺,更是在被迫开放、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而市场的情况下,因为沦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而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由此产生一些新的阶级。

体现在宁波一隅即买办阶级的兴起,更是诞生了宁波帮这一大商帮。

区域性商帮的兴起是近代中国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

商帮们随着国门的打开而兴起,但是又没能摆脱中国古代传统地缘血脉的束缚,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

在商帮内部,也有着家长制的遗风,传统的儒商精神更是根深蒂固。

即使是在宁波帮中也仍有这种现象,这是与中国近代的传统与变革并存特点密切相关的。

4.2商帮文化的源头我们知道,商帮在近代呈现出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区域性,这是深受古代商帮影响的。

而之所以商业集团呈现出区域性,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传统地缘血脉的影响。

之前有提到过,自然地理环境是的人们的交通并不方便,也就是形成了比较封闭的区域划分。

在层层的区域划分中,最小单位的区划往往姻亲关系比较普遍,所以血缘也比较相近。

而自古以来,血缘亲情就是人与人联系最紧密的纽带之一,人们也往往对建立在血缘之上的关系比较信任。

因此,以地区为表象,以血缘为深层次内涵的关系网就建立起来了。

若要形成合作关系,信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志同道合。

商帮往往发源于比较艰苦的地区,人们大多会为了谋求生计努力寻求出路,这种状况不仅磨练了商人们的个性,并且使得商帮内部更加团结,形成比较统一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

我们还要考虑到近代新出现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与近代商业中心的分布有关。

例如近代,在扬州衰落的同时,上海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

五口通商后,上海作为长江出海口显示出了独特的地理优势。

上海租界众多,地位特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苦百姓,每遇战乱皆以租界为庇护所,大量涌人,既带来了相当数量的资本,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廉价劳动力。

此种“得益于战乱”的特殊机缘,也是近代上海崛起的重要条件。

[3] 可见,地缘影响是无论旧有还是新生的影响因素都不可忽视的研究方面。

4.3小结可以说,中国近代商业发展是历尽艰辛的,同时也是商业发展史中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一段历史。

我们应当关注到地理因素与历史传统、时代潮流之间的结合点,并且仔细推敲之间的传导路线,为当今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指导。

5.结语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地缘的定义上。

我并不是说地理环境差异的决定因素是私利位置差别,因为这显然是一个“套套逻辑”,是一个形同废话的真理。

但是我认为,既然谈论到地缘战略,讨论地理位置的不同,就必然需要全面的考虑地理环境差异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正确的做出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