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这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米。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用它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培养学生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用它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让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厘米和米的模型、PPT学具:尺子、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10分钟)通过PPT展示厘米和米的模型,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 小组合作测量(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出来。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厘米米1米 = 100厘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一下自己的房间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出来。
答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和填写。
2. 请列举三个生活中可以用厘米和米来测量长度的情景。
答案:测量窗帘的长度、测量书桌的高度、测量自行车轮胎的直径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测量活动也开展得比较顺利。
但是,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这个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加强实践操作,提高运用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米教学目标: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
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6)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区分厘米和米的概念;2.能够运用适当的工具测量物品的长度;3.能够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2.运用适当的工具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1.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尺子、米尺、小米尺等测量工具;2.合适的物品,如课桌、椅子、书包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横跨黑板的画面,上面绘有两个人物,一个人物头上标有“厘米”,另一个人物头上标有“米”。
教师询问学生两个单位的意思,并让学生用已掌握的长度单位测量教师指定的物品长度(比如书包、黑板擦等),并对比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Step 2 认识厘米和米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教师手中的测量工具,如尺子、米尺、小米尺等,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区别和适用范围,并请学生一起复习和回忆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
Step 3 运用测量工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尺子、米尺、小米尺等不同的工具去测量不同的物品长度,比如课桌、椅子、书包等,并将不同工具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归类,让学生体会对不同物品的测量,需使用不同工具的道理。
Step 4 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体验后,教师在黑板上摆放几个物品,并要求学生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对它们进行测量。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在不同场合下应该选择何种长度单位,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长度单位选择意识。
Step 5 总结和小结在学生完成测量任务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测量结果在黑板上完成记录,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为什么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测量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6)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6)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厘米和米2.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3. 长度的估算4. 长度单位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的应用,长度估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长度的物体,激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认识厘米和米(1)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是长度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厘米和1米的长度。
3.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强调测量时要对齐物体的一端,保持尺子的平稳。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交流测量心得。
4. 长度的估算(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进行长度的估算。
(2)学生分享估算方法,总结估算技巧。
5. 长度单位的应用(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书本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问题解答。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家长签字确认,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对长度单位的运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检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
2.能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能够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认识,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教学难点: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1.学生课前测,复习数学相关知识。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和米。
2. 认知阶段(10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知厘米和米的使用。
2.向学生展示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并让学生讨论差异。
3.通过示范让学生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并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使用有所理解。
3. 实践阶段(20分钟)
1.向学生分发尺子,并让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各种物体的长度大小。
2.引导学生将测量的长度记录下来,并列举一些长度的实际应用场景。
3.让学生尝试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引导学生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4. 总结阶段(5分钟)
1.通过回答问题梳理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检查学生笔记,并帮助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培养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并通过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转换厘米与米之间的长度关系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长度单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3)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3)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直尺的使用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准确测量物体长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教学课件2. 学具:直尺、测量物品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讲解新课(1)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2)讲解直尺的使用方法,强调直尺的刻度表示长度,以及如何正确读取刻度。
(3)示范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强调测量时要保持直尺与物体紧贴,视线与刻度垂直。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每组发放直尺和测量物品,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实践。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厘米和米的概念、直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测量身边的物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2. 加强对直尺使用方法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3. 在实践操作环节,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延伸1. 开展长度单位换算的游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实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3. 组织测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本概念;•能够从具体情境中识别出合适的长度单位,并用数字和单位表示长度;•认识并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和米的换算。
教学准备•板书:厘米、米;•教辅材料:数学课本、作业本;•班级小黑板;•学生小计算器。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笔、一本书、一个小杯子,并询问学生这三个物品哪一个的长度最长,为什么。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长度的度量标准是什么,让学生尽可能地举一些例子进行解释。
板书提示:长度单位新课讲解1.教师示意给出一根较长的细绳,并用标尺进行测量,比较厘米与米的概念。
板书提示:厘米、米2.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品,如手指、鞋子、树干,让学生通过比较长度给出相应的长度单位,并用数字和单位表示长度。
板书提示:数字和单位表示长度3.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尝试用厘米和米表示物品长度,并在小黑板上进行记录。
4.教师制定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加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和掌握。
板书提示:练习课堂实践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标尺、手环等工具进行学生身高、桌子宽度的测量,并用数字和单位表示出结果。
2.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互相协助,互相交流。
课堂小结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能够回答以下问题:–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厘米、米有什么区别?–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长度单位?2.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加注意,通过实践掌握和运用到实际中。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及时反馈问题和疑惑。
2.准备下节课所需的教材和工具。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长度单位厘米、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能够从实际出发,正确地选择和使用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和转换,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辨认厘米、米的单位。
2.能够使用厘米、米的单位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单位。
2.学习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长度。
3.借助教具和练习册进行练习。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设计、教具准备。
2.学生:直尺、尺子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将一张布满厘米的纸张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与伙伴讨论,试图发现纸上的厘米和厘米的差别。
2. 认识厘米和米1.教师拿出一条直尺,让学生看并观察,询问学生直尺的长短。
然后,教师问:“大家知道直尺上有哪些字样吗?”2.教师将直尺上的单位拎出来,在黑板上写下尺子上的数字,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数字和教室的尺寸相互比较,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3. 小组练习1.教师安排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把直尺或尺子。
为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建议每个学生都用尺子进行测量。
2.教师向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按照练习册上的要求进行练习。
然后,会场上的每个小组都将测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汇总。
3.教师询问学生在测量长度时所体会到的问题,正确学习常规和技能,及时纠正。
4. 摸底检测为了评估学生的水平,教师准备一份考试,测试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知识。
教学总结对于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概念的学生,我们需要进一步帮助他们巩固新掌握的知识并提出更高级的问题,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对于未能掌握新知识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让他们迅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达到教学目标。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大小相比较。
2.能够认识一些与长度有关的物品,如尺子、直尺等,并能灵活运用。
3.能够解决实际与长度有关的问题,如测量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
教学内容一、认识厘米1.带领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
2.准备一些厘米的实物,如尺子、纸条等,让学生感受一下厘米的长度。
3.调用PPT或幻灯片,让学生看到厘米的表示方法,并与学生一起模拟几个长度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厘米的大小概念。
4.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以便后续的计算。
二、认识米1.引导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用PPT或幻灯片展示米的表示方法,并模拟几个长度的比较,让学生掌握米的大小概念。
3.准备一些表示米长的实物,如长绳、长尺等,让学生感受一下米的长度。
4.让学生测量一些长宽,并记录下来,以便后续的计算。
三、尺子和直尺1.带领学生认识尺子和直尺,并指导学生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
2.利用尺子和直尺让学生进行长度的测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度的概念。
四、应用练习1.给学生出一些测量长度和面积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实际中使用所学知识。
2.提供一些实物让学生测量,如教室的长宽高、书桌的长宽、同学的高度等,以帮助学生练习所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学习成果,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大小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使用尺子和直尺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1.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计算能力。
2.长度单位的记忆和运用是需要积极练习并熟悉的,需要多实践才能掌握。
教学方法1.任务型学习法:借助实际测量长度及面积等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所学知识。
2.经验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
3.互动探究法:设计一些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
2.能够正确使用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进行计量。
3.能够将厘米和米进行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厘米和米的概念。
2.厘米和米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厘米和米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准备1.课件。
2.实物长度测量工具(比如尺子)。
3.一些长度值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老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一年级的学习内容,重点是长度概念的认识。
并向学生介绍本课学习的长度的新概念——厘米和米。
2. 讲解新知1.厘米概念的讲解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1厘米用符号cm表示,英文名称是Centimeter。
厘米是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之一,表示较小的长度,比如说用来测量钢笔尺寸。
2.米概念的讲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1米用符号m表示,英文名称是Meter。
米是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之一,表示较大的长度,比如说用来测量房屋建筑尺寸。
3.厘米和米的比较比较一下1m和1cm的长度,介绍一下两者之间的缩放关系。
4.厘米和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范围,让学生了解到厘米和米的使用范围,并介绍一些使用方法和技巧。
5.厘米和米之间的转化让学生编织一些具体的长度情景,介绍厘米和米之间的转化方法,并请同学们到实物长度比较测量一下。
3. 练习1.解题时考察学生转换长度单位的能力,让学生将一些长度量进行转换。
例题:一支0.5m长的木棒,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答案:50cm2.测量实物的长度并进行计量,学生自行编排一些长度测量游戏。
4. 总结和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厘米和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回顾一下使用方法和技巧,并重点强调厘米和米之间的转化。
六、教学反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将难度逐渐提高,并多给学生一些转换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使用厘米和米进行计量。
在学生中不断探究学习的方法,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式。
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刻度尺,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拟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例如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5)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5)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测量方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3. 实际应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教学挂图、实物(如铅笔、书本等)2.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测量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1)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2)演示测量方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3)学生分组操作:测量铅笔、书本等实物的长度,填写测量记录表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用尺子测量图中的物体长度(2)学生互相测量对方的身高、手臂长度等,并记录下来4. 实际应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和宽(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6. 布置作业:回家后测量家人的身高、家具的长度等,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操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家人的身高等。
此外,还可以开展测量比赛、制作测量工具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7)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运用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能够将常见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和米表示,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能够结合实际物品进行计量和比较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教材: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2.课件:PPT课件。
3.工具:尺子、米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如果属于新学,老师可以出示一米长的绳子,让学生自己观察并估测一下长度,然后询问学生这个长度是多少?我们该怎么称呼它?•老师询问学生知道厘米(记作cm)这个单位吗?比一米还小呢!那一厘米有多少毫米(记作mm)呢?2. 概念讲解•展示一根长度为一米的绳子,让学生区分一下它和一厘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一厘米和一米的概念,写出一厘米等于一百厘米的等式。
3. 认识厘米和米•老师拿出一些常见的物品(笔、书、小草帽等),并让学生用尺子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来表示,让学生自己思考比较哪个物品更长或者更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老师可以出一个练习题目:在课桌上画出一个米的长度,并让孩子用尺子测量并用厘米表示。
4. 认识厘米和毫米•老师拿出一毫米的刻度尺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可以仔细观察和比较一毫米和一厘米的长度。
5. 总结反思•总结学习过程,让学生说出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厘米和米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方法。
五、课堂作业•布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练习辨认毫米、厘米和米,以及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作业,认真算,填写答案。
六、板书设计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 100厘米厘米= 10毫米1m = 100 cm = 1,000 mm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们能够全面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并能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品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操作,通过简单的实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2)
一、教学目标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
2.能够正确读写厘米和米的符号。
3.了解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1.厘米和米的概念。
2.厘米和米的读写和符号。
3.厘米和米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1.厘米和米的换算。
2.合理运用厘米和米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师生互动:与学生亲切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情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观察课堂环境中使用的长度单位,让学生认识周围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提问讨论:使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比较,了解不同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大小关系。
3. 知识讲解•现场演示:使用长度的标准计量器具,让学生感性认识厘米和米的长度。
•概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厘米、米的概念,并教育他们认识厘米、米的符号。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读写厘米和米符号,并进行小组互动,比较各自的答案。
4. 深化训练•运算训练:分组进行厘米和米的换算练习。
•难题探究: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难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5. 教学总结•回顾概念:复习并巩固厘米和米的符号及概念。
•表扬鼓励: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做出肯定,并激励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五、教学后记认识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能够帮助孩子们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夯实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在课后,老师还要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积极联系家长,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推向更高水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和米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会使用厘米和米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
2.学生能够通过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理解,掌握相应的测量方法。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计量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会使用厘米和米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理解,掌握相应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和教学环节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篮球、足球和书包等。
2.需要准备一些直尺和定制的米尺。
教学环节1.导入新知识(10分钟)2.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探究它们的大小关系(25分钟)3.小组探究,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25分钟)4.总结巩固(10分钟)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可通过以下活动导入新知识:1.展示直尺,并向学生问道“直尺是什么用的?”2.让学生手上拿着不同的物品,让他们尝试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3.提问“我们用什么来表示测量出来的长度呢?”4.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两个计量单位,并理解它们的大小关系。
5.学生对刚介绍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展示出他们的理解。
第二步: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探究它们的大小关系(25分钟)1.利用米尺来呈现厘米和米之间的概念,并讨论两者的大小关系。
2.通过展示不同的长度,教师让学生概念化厘米和米的概念。
3.学生从示例中找出厘米和米的相关规律并推理出规律。
4.利用示例进行不同长度的转换。
第三步:小组探究,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最多3人。
2.教师为每组提供一个物品,例如篮球、足球、书包等。
3.学生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并使用厘米或米作为计量单位。
4.学生在每组中选择一个代表,将测量结果报告给教师。
5.教师让学生借鉴其他小组的结果,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讨论结果。
第四步:总结巩固(10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们学到的内容。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word文档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书本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二、新授(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二)初步认识厘米1、认识尺子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
(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5、1cm是1厘米(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三、巩固新知(一)填一填(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
(小组合作完成)(三)估测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
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宽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使先生阅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进程,体会一致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联络先生的生活实践,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践意义,初步树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一致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看法厘米,初步树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预备:透光直尺、铅笔、课件。
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体会一致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同窗们你知道课桌有多长吗?2、估测先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3、实践测量刚才同窗们用手比划了课桌的长,想想看,还能用其他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用东西测量〕先生选用身边的东西测量课桌。
4、交流讨论请同窗们说一说,刚才你们是用什么东西来测量课桌,它有多长?〔用数学书,它有3本数学书这么长;用铅笔有4个铅笔盒这么长〕5、设疑启思真奇异了,异样长的桌子,大家量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就不一样了〕6、小结原来每团体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规范也就不一样,所以测量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要想有一个一致的测量结果,就要有一个一致的规范,我们最好用什么来测量呢?〔尺子〕二、看法直尺。
1、观察尺子,尺子上有什么?2、交流汇报:看法刻度线〔1〕尺子上有许多小道道,这些小道道叫刻度线。
〔2〕读数字。
问:这些数中,哪个是最小的?0可以表示什么?〔3〕尺子上还有什么?cm表示什么?〔厘米〕用手写一写。
〔4〕找一找自己的尺子上,有没有cm三、看法1厘米。
1、看屏幕,从0到几是1厘米?判别:只要从0到1是1厘米?2、说说:从几到几是1厘米?在尺子上找不同的一厘米。
3、找到刻度3,说说从几到几是1厘米?4、拿出自己的尺子,找一找,从几到几是1厘米。
5、闭眼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哪些物体有1厘米长?〔指甲宽约1厘米〕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
四、看法几厘米。
1、看课件,说说红条长度是几厘米?2、指名回答。
1个厘米,2个1厘米3、练习4厘米外面有〔〕个1厘米。
北京版本数学小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及米》学习教学学习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和米》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目的:联系学生生活实质,在活动中领会厘米的实质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丈量物体的长度。
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的实质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课难点:使学生成立厘米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书籍教课过程:一、故事导入二、新授(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二)初步认识厘米1、认识尺子学生谈谈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解说,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第1 页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 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概宽是1厘米。
(小组同学相互量一量)4、说一说:请你预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厘米?5、1cm是1厘米(三)丈量物体长度(小组)1、随意取出一根铅笔,你先预计一下大概有多长?(小组同学相互预计一下)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质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同操作)3、想想:你在丈量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如何丈量?学生说一说丈量的方法三、稳固新知(一)填一填(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
(小组合作达成)(三)估测请你想方法预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
你用什么方法预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丈量工具)谈谈,请你再实质第2 页丈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偏差。
四、讲堂小结经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宽高。
第二课时教课目的:经过介绍平时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质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能够用米作单位,指引学生认识1米的实质长度,使学生成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认识1米的实质长度。
教课难点:成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能够说出由几米变为几百厘米,或许几百厘米变为几米的道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 一、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北京版
认识厘米和米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铅笔书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新授
(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
(二)初步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
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
(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
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1cm是1厘米
(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
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
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
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一)填一填
(二)量一量,填一填
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
(小组合作完成)
(三)估测
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
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宽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
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