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合集下载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引言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随着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生物燃料发展,全球粮食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粮源偏紧,粮价波动变化加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

为此,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约5450亿公斤,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1增加近450亿公斤。

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约为5000亿斤公斤水平(2005-2007年3年粮食平均产量约4950亿公斤,2007年5016亿公斤,2008年达到5285亿公斤)。

12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本规划所述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由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兼顾大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对全国进行统筹规划。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2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公斤,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目录前言一、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三)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四)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一)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二)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三)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四)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五)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六)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七)全球粮食供求偏紧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主要目标四、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利用非粮食物资源(三)加强粮油国际合作(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五)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六)完善粮食加工体系五、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一)强化粮食安全责任(二)严格保护生产资源(三)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四)加大支持投入力度(五)健全粮食宏观调控(六)引导科学节约用粮(七)推进粮食法制建设(八)制定落实专项规划专栏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指标专栏二: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工程专栏三:非粮食物发展重点工程专栏四:粮食流通、加工领域重点工程专栏五:拟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前言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

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问题与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

粮食问题与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
饲养作为肉用动物——扩大需求 发展生物燃料——扩大需求
投机资本的投机炒作
美国使用玉米生产乙醇
二、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
1.总产增长情况(2010年)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1 4 7 10 13 16 19 22
系列1
人口增长情况(194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强供港粮食及 其制粉出口管理问题的通知,特别强调,供港 粮食及其制粉出口许可证仅限用于对香港出口 ,严禁企业以任何形式将上述产品出口至其他 国家和地区。在有关出口许可证的备注栏内需 加注“限于出口至香港,不得转口”的字样
(三)中国政府
国务院2010年3月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 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 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充分 认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出更加明确、 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调动和保护农民 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2020年将有36 个国家面临食物短缺。
亚洲:
印尼民众因创纪录的黄豆价格上街抗 议
巴基斯坦因小麦短缺导致社会骚乱
印尼民众3月上旬抗议大米等食物价格上涨。
非洲:
2008年4月至今,布基纳法索、喀麦 隆、埃及、科特迪瓦、毛里塔尼亚、 莫桑比克、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 刚果(金)等国发生骚动或暴乱。
1983—1989年为“过渡时期”。 90年代以来属于“北粮南调”。1990—
1994年,南方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77公斤 下降到34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8 公斤。起初,主要是调入玉米和小麦,年 调入1300万吨。1993年开始,又出现了 “北米南调”。率先成为调入区的是长江 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正式公布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正式公布

食局承办 的粮食物流 中心规划建设 研讨会在 广州 召开 。各
成都推广新技术稻谷不用晒
近 日从 “ 日稻谷烘 干新技术研 讨会 ”上 获悉 ,成都 中
市 将在前期试 点的基础 上 ,拟在全 市逐步 推广 “ 稻谷 就仓 干燥技 术” ,农 民生产 的粮 食 ,可 以直接送 往粮食 收储 企 业 ,由其进行 烘干 ,不用再在 田问地头 凉晒 ,农 民种粮将
形 成 以 物 流 园 区 为 龙 头 ,中 心 示 范 库 为 重 点 、骨 干 收 储 库
为支撑 、基层收纳库为基础的现代粮食储备流通体 系。
( 自w wnga . v n) 来 w . ri g . j noc
( 闫敏供稿 )
2 0 年 1 月 1— 9 日, 由国 家粮 食 局 主办 、广 东 省 粮 08 1 81
计 院干燥工程研究设计所所长李杰 同志做了精彩演讲 ,对 中 国稻谷干燥技术设备 的发展与现状 ,作了分析 和展望 ,观众 现场提问 ,专家答 疑 ,研讨会 友好热烈而有序 。会 后, 与会
代表对崇州市粮食储备库就仓干燥技术 ,邛崃市粮食局稻谷 集装袋式干燥系统新技术进行了现场考察 。 通过两天的研讨 、交流和考察 , 大家对先进实用, 质高 保 效, 节能降耗稻谷烘干新技术有 了更深刻 的了解和掌握 。我 国稻谷 产后烘 干处理 能力 与国际先进技术 尚有差距 , 我们将 借 鉴 日本稻谷就仓 干燥等 方面先进和成熟 的经验 , 步总 进一 结, 完善和推广组合烘干新技术, 加强水分在线检测 等关 键技 术的 自主创新 。会议 为深 入推进稻 谷产后烘干 新技术 的推
面 临的挑 战 ;第三部分 主要 明确今 后保 障粮 食安全 的指导
思想 和主要 目标 ;第 四部分提 出建设 “ 一个能力 ,利用 两

论中国《粮食安全法》的制定

论中国《粮食安全法》的制定

论中国《粮食安全法》的制定近年,国际粮食市场动荡,国际粮食危机与金融危机、能源危机交织在一起,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受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等的影响,我国近年粮食供给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粮价上涨较快,粮食质量安全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2009年11月《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以下简称《罗马宣言》)提出“支持酌情开展国家立法工作”。

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首次提出制定《粮食法》,《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也提出“制定公布粮食安全法”。

目前正在起草的粮食安全基本法定名为《粮食法》,笔者认为,该法命名《粮食安全法》较为合适,其依据,笔者将在本文详叙。

一、中国《粮食安全法》制定的必要性(一)其他保障手段的不足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必须加以重视和保障。

粮食安全保障依赖自然因素,但不能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层面上。

粮食安全保障需要技术因素,但我国新一代农民农业科技整体素质不高,农业技术难以有效地推广应用,更何况农业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环境污染、转基因问题等)。

粮食安全保障需要经济管理因素,但我国涉粮教育体系不完善,粮食生产经营者很难有效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管理粮食生产及其产业化环节。

粮食安全保障需要制度保障尤其是政策支持,但是政策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在当前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下,单靠政策不足以构建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法律保障的优势法律保障具有其他保障手段所不具備的诸多优点,如强制性、严谨性、稳定性等。

我国粮食法律制度仍处于发展阶段。

《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

虽然第九条规定非除外规定的部分事项可以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第十一条规定“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应当“及时制定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重点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立法,正是粮食安全法律保障的题中之义。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北洲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北洲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北洲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②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④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C2. 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一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B.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参考答案:B3. 2005年5月10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观。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岳麓书院的影响说明.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②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③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④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A.①②B. ①④C.③④ D.②③参考答案:B4. 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南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这说明了()A.先进文化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文化的繁荣C.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重要途径之一D.文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参考答案:C5. 2011年2月 2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温总理回答了海外华侨华人所关心的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

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未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我国粮食生产“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续写了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世界近20%人口的奇迹,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之路。

当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了中国粮,“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之问有了明确答案。

(摘编自常邦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材料二:主粮就是一个国家基于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而重点考虑对待的粮食。

2015年农业部(2018年改称“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后的第四大主粮。

中国传统粮食作物产量连年增长,继续增长空间小、难度大。

水稻、小麦、玉米平均单产都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世界上较高水平。

要确保粮食总量持续增长,顺应市场对不同粮食品种的需求,将马铃薯主粮化提上议程,完全符合国家在新形势下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和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具体要求。

从发展致富需求看,马铃薯种植的区域与全国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分布高度重合。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种植马铃薯的净利润为四大主粮之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的增值潜力巨大,加工转化能力更强,可加工成2000多种附加值更高的食品、工业和医药等制品。

马铃薯种植与加工,符合国家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战略。

从节水角度讲,马铃薯在生长期间需水相对较少,最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和水稻分别是450和500,在山坡地种植还能减少水土流失。

粮食储备企业改革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2

粮食储备企业改革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2

粮食储备企业改革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2)(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做好粮食企业工作的信心。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17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加强领导,为搞好粮食工作创造了条件,所以,我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充分认识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搞好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坚定搞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三牢记,五争先”和“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主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调研、分析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工作,找准切入点,找准阻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问题和症结,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全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发展,逐步改变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真正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二)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履行职能。

国有粮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各级储备粮管理,按地方政府要求进行救灾、低保、军供等粮食供应,以及开展自主经营业务,并通过经营活动主导粮食市场,稳定市场粮价等,具有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任务和职能,所以,董事会和企业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充分认识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认清肩负的责任,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引导,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和守摊子的思想,以粮食事业长期以来的典型实例教育干部职工,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树立与企业发展共命运的思想,爱岗敬业,不断创造企业辉煌。

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1] 。

中国虽然耕地总量较多,但人均耕地较少,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2]。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脆弱性和长期性特点[3] 。

中央提出,中国农业要强起来,首要工作是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4] 。

2008 年11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014年12 月31日,国务院专门发文《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搞好土地整治,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 。

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创建高标准农田,是中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5] 。

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年)》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的颁布实施,各界对“高标准”的关注越来越多。

《规划》提出,2015年中国将建成0.27亿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全国建成0.54亿hm2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6] 。

秀山县地处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是重庆市粮油基地县,常年种植粮食作物面积6 万hm2左右、油菜面积1.3万hm2左右,对重庆市粮油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秀山县自2012 年开始,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1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基本农田概念1.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7] 。

土地整治的概念在2012 年3 月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里得到统一,从而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了更有利的作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作者:张亨明章皓月朱庆生来源:《改革》2021年第09期摘要:糧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粮食安全是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外粮食市场资源循环畅通,从多领域、多环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针对国内种业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供需结构不平衡、耕地资源质量不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应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国内粮种企业的竞争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基础稳固。

关键词:粮食安全;“双循环”;种业安全;粮食品种结构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9-0134-11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课题。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已连续17年保持增产丰收,粮食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诸如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耕地资源“占优补劣”、优质劳动力流失等问题逐渐暴露,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利于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在逆全球化思潮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的平衡被打破,一些国家收紧粮食出口,粮食正成为国际性战略物资[1]。

在国内新发展阶段和国际新形势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需要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进行分析,从而探寻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为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局势,确保国内发展的稳定向好,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节选)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节选)
比重 提 高 3个百 分 点 :禽 蛋 人均 占有 量 1 k , 9 g 增 加 52 g 牛奶 人 均 占有 量 2 . g 增 加 近 2 k ; . ; k 67 , k 2 g 水产 品人 均 占有量 3 k , 6 g 增加 1 k 左 右 6g 1 粮 食 流通 体制 改革取 得 重大 突破 . 2
21 消 费需求 呈刚性 增 长 . 粮 食 需 求 总 量 继 续 增 长 :粮 食 消 费结 构 升 级 : 用植 物油 消费 继续 增加 。 食
22 耕 地数 量逐 年减 少 .
受农业结构调整 、 态退耕 、 生 自然 灾 害 损 毁
新 台阶 , 粮食 进 入 供 求 基 本 平 衡 、 年 有 余 的 新 丰
1 粮 食 宏观调 控体 系逐 步 完善 . 4
2 我 国粮 食 安全面 临 的挑 战
步 减少 , 禽 、 、 、 产 品及 食用 植 物 油等 消 肉、 蛋 奶 水 费 逐步 增 加 , 营养 水 平 不 断提 高 据 联合 国粮 农
组 织 测 算 .0 2年 我 国居 民人 均 每 日食 物 热值 、 20 蛋 白质 和脂 肪含量 已超 过世 界平 均水 平 11 粮食 综合 生产能 力保持 基本 稳 定 . 2 0世 纪 9 O年代 以来 .我 国农 业生 产 迈上 了
粮 食 生产 重 心北移 2 0 0 7年 l 个 粮 食 主产 3 区产量 占全 国总 产量 的 7 % 其 中河 北 、 5 内蒙 古 、 辽宁 、 林、 吉 黑龙 江 、 山东 、 南 7个 北方 产 区 , 河 粮
蕊 鲻 鬓 08 20 年第2 期 2
4 9
小资料
பைடு நூலகம்
Da c n
在 保 证 粮食 生 产稳 步 发 展 的基 础 上 他食 其

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途径

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途径

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途径作者:江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2期摘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本文以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为视角,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①不能放松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力度;②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③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④不断推进科技进步;⑤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⑥积极推进粮食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战略对策粮食(grain)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又称为“谷物”,富含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1]。

粮食是稳定市场,遏制通货膨胀的极为重要的物资。

列宁说:“物价的基础是粮食”。

这是因为,粮食是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物资。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较好地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2]。

1.问题的提出粮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又取得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国内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

特别是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

近10多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适度进口”考验新型粮食安全战略

“适度进口”考验新型粮食安全战略

农村·农业·农民2014.6A 5月16日,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资源基金共同举办的中国粮食安全与供给保障高层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说,关于粮食安全的讨论,时间不下20年。

“适度进口”问题在会上被一度热议,程国强认为,在不伤害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进口”能够优化国内消费市场结构,但其底线还是粮食安全。

整体粮食安全形势乐观在去年5月的一次学术讨论中,学者曾经提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需要重塑边界,不能无限制。

当时的讨论谈到,粮食安全应该考虑四个边界:产品边界、资源边界、市场边界、历史边界。

当时的论调在国内粮食专家间引起了较大分歧和争论。

程国强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该有升级版,即立足国内、全球供应、突出重点、有保有放。

产品边界指产品结构要有重点,保口粮安全,主要是小麦和水稻;资源边界是在国内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的条件下,要向境外延伸;市场边界是除了国内市场,还要统筹国际市场;历史边界旨在考虑子孙后代。

随后,去年年末,关于粮食安全新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字方针”,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之所以要这样,程国强表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中国需要做好在今后的五年或者十年,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经济老大的事实。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新战略今后还要继续升级。

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应该是全球视角。

1996年,官方公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首次提出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

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再次确认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

就目前而言,中国已经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十连增,中国的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6亿吨。

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也进入新阶段。

在5月16日的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表示,由于国际粮价偏低,导致大量外国粮食进口,加之国内丰收,使得国内粮食库存充裕,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爆满,南方地区的库存也很多。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粮食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1.19•【文号】国粮办展[2009]16号•【施行日期】2009.01.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粮办展〔2009〕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做好农户储粮工作的批示精神,为切实做好农户科学储粮示范推广工作,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局领导批准,现将《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九日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指导意见(国家粮食局2009年1月)为切实做好农户科学储粮示范推广工作,特制定《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指导意见》。

一、深刻认识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的重要意义我国农户家庭储粮数量巨大。

据统计,2007年末我国农户存粮4915亿斤,约占当前粮食总产量的50%。

从我局典型调查情况看:我国农户储粮鼠、虫、霉害问题多,损失大,平均损失为5~8%左右,据此测算,全国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数量损失约250~390亿斤,折合经济损失300亿元左右。

因此,在我国耕地逐年减少、国家粮食储备量有限的情况下,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农户储粮损失,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要求,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我国农户储粮数量巨大,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改善储粮条件,减少损失,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为此,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落实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把推进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多维研究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多维研究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粮食科技与经济2022 年4月第47卷 第2期Apr. 2022Vol.47, No.2人类生产与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粮食安全与各国命运和民生休戚与共。

粮食安全有着很宽泛的定义,从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定义为“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粮食安全有不同的简要说明。

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

透过新中国粮食现象的基本属性,粗略描述粮食安全的意义,不外乎就是吃得饱、吃得好。

无论形势怎样变化,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都要记住“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的,也是中国粮食安全内涵的核心要义。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公报,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其时正值21世纪伊始;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其时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关键时期。

多年来,“粮食安全”这一字眼频见于纸媒、电媒与网络,“粮食安全”这一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带来的国泰民安,以及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所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就,国人喜闻乐见,世人称道不已。

但粮食安全,永远在路上。

1 关于粮食政策法规我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多年来体现在政策层面。

改革开放前,有关粮食文件,可谓层见迭出,甚至一年一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每个“一号文件”,必言粮食。

此外,一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总会有一个以上的重要涉粮文件面世。

2014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粮食产购销储等政策得以加强。

仅2020—2021年两年间,就在防疫、稳粮、储粮、应急等方面多次发文。

2020年3月,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9月,国办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11月,国办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节选)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节选)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节选)
佚名
【期刊名称】《饲料广角》
【年(卷),期】2008(000)022
【摘要】@@ 前言rn为切实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纲要.
【总页数】3页(P48-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J],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J],
3.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分析——解读《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J], 尤利群;范秀荣
4.《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正式公布 [J], 闫敏
5.《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公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doc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doc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

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

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

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

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

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

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益缩小。

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

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

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

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目录前言一、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三)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四)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一)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二)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三)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四)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五)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六)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七)全球粮食供求偏紧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主要目标四、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利用非粮食物资源(三)加强粮油国际合作(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五)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六)完善粮食加工体系五、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一)强化粮食安全责任(二)严格保护生产资源(三)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四)加大支持投入力度(五)健全粮食宏观调控(六)引导科学节约用粮(七)推进粮食法制建设(八)制定落实专项规划专栏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指标专栏二: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工程专栏三:非粮食物发展重点工程专栏四:粮食流通、加工领域重点工程专栏五:拟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前言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

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为切实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纲要。

纲要在总结近10年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分析今后一个时期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2008年至2020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及相应政策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纲要中的粮食,主要指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等)、豆类和薯类;食物,指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奶及水产品。

规划期为2008-2020年。

一、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较好地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

近10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16亿公斤,人均占有量380公斤,人均消费量388公斤。

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食物消费日趋多样,口粮消费逐步减少,肉、禽、蛋、奶、水产品及食用植物油等消费逐步增加,营养水平不断提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2002年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图表: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达5016亿公斤新华社发(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粮食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食物供给水平不断提高。

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9亿亩,产量突破5000亿公斤,其中谷物超过4500亿公斤。

“九五”期间,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5000亿公斤水平。

1998年以后,由于连年丰收,库存逐年增加,市场粮价下跌,加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降至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2.16亿亩;粮食产量由1998年5123亿公斤降至4307亿公斤,减产816亿公斤,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减产。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保护耕地、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税收、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86亿亩,比2003年增加0.96亿亩;产量达到5016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709亿公斤。

其中,谷物面积12.9亿亩,增加1.36亿亩;产量4563亿公斤,增产820亿公斤。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1996-2006年,全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近1亿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近1.5亿亩,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3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316.2公斤,其中谷物亩产35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小麦、水稻种植比重分别达到55%和69%。

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其他食物供给日益丰富。

与1995年相比,2007年肉类产品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加8.5公斤,其中牛羊肉所占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禽蛋人均占有量19公斤,增加5.2公斤;牛奶人均占有量26.7公斤,增加近22公斤;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6公斤,增加16公斤左右。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998年以来,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全面放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现货交易进一步活跃,期货交易稳步发展。

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推向市场,“老人、老粮、老账”历史包袱基本解决,在粮食收购中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

粮食市场主体趋向多元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三)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

公布实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建立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屠宰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初步建立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补贴机制和对农民收入补贴机制。

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了对种粮农民的保护机制,市场粮价基本稳定。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投入倾斜力度,初步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增长机制。

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实施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四)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

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进一步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在粮食生产和流通方面的责任。

完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制,确立粮食经营企业最低库存制度,增强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加强粮食进出口品种调剂,促进了粮食供需总量平衡。

粮食产销区合作关系得到发展。

国家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公布施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依法管粮取得重要进展。

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从1998年至2003年,利用国债资金建设国家储备粮新增库容527亿公斤,粮食物流“四散化”(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变革开始起步。

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粮食需求总量达到5250亿公斤;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

粮食消费结构升级。

口粮消费减少,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口粮消费总量258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9%。

到2020年口粮消费总量247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

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据预测,到2010年饲料用粮需求总量为1870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36%;到2020年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

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

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加。

据预测,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17.8公斤,消费需求总量2410万吨;2020年人均消费量20公斤,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吨。

(二)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

据调查,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2/3。

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

(三)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

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但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很多地区超采地下水灌溉,三江平原近10年来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部分区域下降3-5米,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

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