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阶段性特征分析
北京市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
内容 摘 要 :本 文 构 建 了分 为 经 济发 展 、 居 民 生 活 和 基 础 设 施 公 共 服 务 三 个 方
面 共 7 个 指 标 的 城 乡一 体 化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并 用 这 一 指 标 体 系对 北 京 全 市
非农产业 劳动生产率 比 = ( 农 业地区生产 总值/ 农业从业人 员 ) / ( 非农产业地区生产 总值 /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 ) ,该指标反映 了
标 准 比 0 . 6 8 o l _ 0 0 0 l _ o o 0 1 . 0 0 0 数 比 0 . 3 4 6 0 . 1 6 9 O . 0 4 2 n0 9 5 率 比 o . 4 4 9 0 . 5 9 2 o . 5 3 5 0 . 6 0 3
成果 ,项 目批 准号 1 0 XN1 0 2 1
◆
评 价 结 果
本文对 北京 1 3个 区县 ( 不 包括东 城
区 、西城区和石景 山区,由于这三个 区均 为城镇 ,因此不在统 筹城 乡研 究范 围 内 ) 的城 乡一体化水平进 行系统性评价 ,如 表
中图分 类号 :F 2 9 9 . 2 文献标识 码 :A
础薄 弱, 固定资产投 资 应 当更 多地 投 向
农村 。
城 乡 最低 生 活 保障 标 准 比 基 础设 搪 与 公共 服 务一 体 化 城 乡 干人 拥 有 医生 数 比 城 乡 污水 处 理 率 比
城 乡 居 民 生 活
一
乡一体化水平 ,直 观地把握北 京城 乡一体
化 的整体 状况 。
区县 居 民 生 活 一 体 化 和 基 础 设 施 公 共 服务 一体化 指数 较低 。并据 此提 出了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前景报告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本报告将分析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1. 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加快,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城市地区的经济规模和产出要远远高于农村地区,造成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平衡。
2. 公共服务不均衡城市地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滞后,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益不平等。
3.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好,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电、通讯等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 人口流动加速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日益加剧,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超大规模增长,城市市容市貌受到严重破坏,城市社会管理问题凸显。
二、存在的问题1.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地区的薪资和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拉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距。
2. 公共服务不均衡城市地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过度集中,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设施相对短缺。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桥梁、水电设施等不太完善。
4. 农业现代化滞后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突出,农村贫困人口较多。
三、发展前景1. 实施城镇化战略未来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2.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3. 加强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公共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向农村地区倾斜,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人才资源。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征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资源要素和功能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的过程。
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特征日益明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征表现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地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城市负责接纳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资源,同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村地区的农业规模化、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都是城市化进程的具体表现。
其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征还表现为农村现代化的推进。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结构得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升级。
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流动。
再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征还体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城市和农村之间资源要素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和农村之间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逐渐接近,城乡居民享受到公共服务的机会更加公平,并且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
最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征还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有机融合,也是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机融合。
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生态环境逐渐融为一体。
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促进,促使城乡居民共享美丽环境,共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总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
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82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当时各方面对北京的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旧城改建等一些方针性 问题的不同认识有了统一的思想基础,在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的指导 下,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1、明确城市性质与经济发展方向 2、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坚持”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发展远郊卫 星城。 3、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对保留、继承和发扬文化古都风 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明确以居住区作为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便更好地安排各 项设施,方便乡 村社会向以工业 和服务业为主的 现代城市社会逐 渐转变的历史过 程,具体包括人 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80% 60%
10%
人口增长缓慢
市政设施分布
人口迅猛增长
城市化进程停 滞或略有下降
北京城市定位 定位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 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 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 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 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6个区县。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 市政设施分布 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 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王府井附近平面图
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柴浩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摘要在阐述北京市新农村规划编制概况的基础上,剖析了规划中存在规划层次低、综合性较差、农村参与度参差不齐等问题,并提出为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未来北京新农村规划的完善工作须遵循城乡统筹原则、综合性原则、农民主体等原则,并重点关注北京特殊的区位等因素对规划编制和完善的影响。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议;北京市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16-10075-02Analysis 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Beijing New Rural Planning CHAI Hao-fang (Beijing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Abstract Based on elaborating general situation of Beijing new rural plann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such as low planning level ,poor integration and uneven participation degree.It was put forward that the improvement work of Beijing new rural planning in the future should follow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ng principle ,comprehensiveness principle ,farmer main body etc.And the influence of Beijing special location factors on planning and improvement was emphasized.Key words New rural ;Planning ;Advice ;Beijing city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院“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研究”项目。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作者:张卓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2期内容摘要:北京市正处于高度城市化阶段,在因地制宜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进程中,已经进入了建设首善之区的重要历史转折期,如何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本文在探究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新型城镇化的阶段性特征,并针对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具有普遍性意义问题和作为发达的大都市区所存在的特殊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阶段性特征问题及对策北京市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北京市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涵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大都市区之一,北京市经历了完整的城镇化过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市新型城镇化有其作为首善之区的特殊内涵,集包容性、扩散性、分区性、生态性于一体。
北京市的新型城镇化具有包容性。
在满足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约束条件限制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对于农村、本地对于外来、国内对于国际的包容增长。
城市对于农村的包容,是要在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本地对于外来的包容,是要在人口规模总量可控的前提下解决外来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促进非原住居民融入北京,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要素的优势。
国内对于国际的包容,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人才,加大重要领域的对外投资力度,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
北京市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扩散性。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优质公共资源、产业与人口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布局的空间特征非常明显。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实施,北京市的城镇化已经结束了向心集聚的阶段,进入了离心扩散的阶段。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点将向外围转移,相应地,新城、重要城镇组团、小城镇,乃至农村地区将更多地分担由中心城区疏解出来的城市功能。
通过离心扩散,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变中,缩小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发展差距,空间布局将更加均衡、更加有序,实现市域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趋势及促进对策
2013年8月第8期总第234期理论学刊1nb∞r y J0um柚A呜.2013N o.8Ser.N o.234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趋势及促进对策郭振宗(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103)【摘要)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要进一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构建政府主导和自觉、民本主体和自发相结合的双重动力推进机制;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科学制定城乡统一规划;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科学选择“龙头”带动产业并重点发展;做大做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产业组织创新;以强化城乡产业关联为导向,深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关键词]城乡产业融合;城乡产业分工;产业集群重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D62.9;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12013)∞一0052一05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加剧了现代经济中产业融合的趋势,三次产业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化¨J。
这种产业融合趋势既表现于基于大规模生产分工的纵向产业间,也表现于基于区域、城乡分工的横向产业间,不仅预示着一种新型产业革命的发端,而且将引发整个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
改革以来尤其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不断深化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城乡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并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但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仍是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制度、政策融合步入轨道城乡产业融合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组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财政金融、监管等相关制度以及产业规划、产业扶持等政策的融合与一体化。
改革以来尤其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产业发展制度与政策得到很大程度改革与调整,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城乡产业运行与发展的基础调节手段,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与扶持制度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和形成,尤其在产业规划、科技创新、财政扶持、税收信贷优惠、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公共服务、质量标准52与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正趋于一体化,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城乡一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的李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因此,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
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文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评估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评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本文将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深入评估。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与目标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的。
其目标是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联系与互动,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协同发展、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1、经济发展一体化(1)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加强城乡产业对接,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就业机会均等化: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
2、社会发展一体化(1)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2)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服务。
(3)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并轨,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3、基础设施一体化(1)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实现城乡交通网络的无缝对接。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灌溉条件,提高农村防洪排涝能力。
(3)能源供应保障: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加强农村燃气、供热等能源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能源供应状况。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关键词:中国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对策Actuality,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in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rural-urba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was imbued with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opportunity in China, bu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to be studie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actuality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an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urban integration in China; actuali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城乡一体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1]。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城乡关系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即我国的城乡关系能否达到一体化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乡一体化,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围绕上述问题,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城乡一体化认识的研究;二是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三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相关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的特点,丰富和深化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现结合大量相关统计资料,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1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1.1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 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0 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总产值186 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总产值171 005亿元,增长9.5%。1.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 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性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1.3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动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0%提高到2009年的45.68%,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1.4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正逐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是通过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工农、城乡的协调均衡发展。其背景是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时代。根据这一战略思路,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发布多个文件。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原有的体制性障碍更加突出[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转向消除体制性障碍问题。这既是现实战略选择,也表明国家着眼于从制度上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政策和行为提升到制度层面。这一制度将是对传统“以农立国”和近代以来城乡二元发展制度的历史性超越,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水平还很低,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村总体生产要素缺乏生产要素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农民。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增加了,且处于流动状态。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极小,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其积极效果是解放了农民,农民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不仅洗脚上岸,离乡离土,而且跨省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人群。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大生产要素只是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且这种流动是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流动的,如低廉的农民工待遇和土地。这种单向和低廉的要素流动必然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空心化”,即农村发展需要的要素严重短缺。不仅农村自有的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而且农村市场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更是十分紧缺。在“农民进城”的同时没有实现城市“资本下乡”,甚至农村金融也进城了,如中国农业银行成为中国城市银行。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却在1985年达到最低值,为1.86,直到现在均呈扩大趋势,自2002年开始,其比值已经超过了3(图1)。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 253元上升至5 919元,增加了3 66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 280元上升至19 109元,增加了12 829元,增幅为农村的3.5倍。到2010年,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4 027元上升至13 190元。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势前景不容乐观。2.3城市化水平偏低造成城市吸纳能力不强、带动力不足城乡一体化推进是建立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55%~60%;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7%。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25~35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也相差10~15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化过程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结构又正处于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现象日益突出,加之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城市失业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城市和产业人口集聚功能还不强,继续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持续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2.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城乡基础教育非均等化。城乡居民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地方管理体制,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更加不足。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08年,全国有8 500万文盲和半文盲,其中75%分布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84%,但其基础教育经费仅占全国的55%。尽管我国目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在校舍条件、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软件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义务教育水平。第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非均等化。由于政府对农村和城市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指标都远远低于城市。从人均水平看,2007年城镇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位数约为9.10张,而每千农业人口病床位数仅为0.85张,全国平均每千人口病床位数为2.83张。尽管自2003年“非典”暴发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的职能,但是政府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实施还远远不够,上级政府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也不完善。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分布、总量及人均方面不及城市,而且医疗卫生条件相当落后,普遍存在着医疗设施差,医务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问题。第三,城乡社会保障非均等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在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因其身份条件、居住地、户口等不同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拥有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数较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少,水平低,保障力度较小。总体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非均等化。农村地区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例如,农村电网简陋,时常断电;交通不方便,有些村庄不通公路;农田机电灌溉面积不足30%,许多农村没有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休闲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山区仍未实现通邮、通车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3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3.1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产业集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进行合理流动,形成农村的实力和水平与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农民进城”的同时推动了“资本下乡”,让农民能够获得生产生活需要的资金。其次要实现要素的平等流动,尽量减少征地,推动土地要素的资产化和资本化,使农民能够从土地、山林、草原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次是对要素向农村流动给予特殊支持。如近年来选派“大学生村官”,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并加以制度化。3.2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构筑公民身份平等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消除体制障碍,使农村居民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国民待遇(当然户籍的开放会给政府很大的财政压力,这就需要统筹、协调)。二是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农村多数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这一文化知识结构与实现农村现代化是不一致的。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必然导致农村居民就业困难,以及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阻碍。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个人致富的角度看,农村居民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和就业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客观上需要制定一系列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才能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3.3积极推进城市化水平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应把中心城市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发达区域优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中心和市场引力中心,产生城市聚集效应和效益,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内涵提升和经济边界的扩张,通过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化率来支持新一轮经济发展。另外,在突出地区和地方特色的同时,对具备发展条件的大中城市进行扶持,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应当放开城市发展规模的限制,充分考虑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3.4继续强化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在以产业差别为基础的城乡差距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与工业相比,农业是弱势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因此相对落后,城乡因此发展不均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世界发达国家都给予农业以特殊支持。日本、韩国实行的是“高农价”,欧洲美国实行的是“高补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由权,但从农业产业特性考虑给予农业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却相对不足。农业发展因此缺乏后劲。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却是农业弱国。发达国家尽管农业比例不大,但农业产业却较强。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根据农业产业特性,通过补贴稳定农民,通过投入做强农业。这种补贴和投入不是一时之策,而是现代工业国家保持城乡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3.5强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农业税费废除后,国家实行公共财政,强调公平赋税、强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民。由此开启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这一体制意味着农民不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特殊人群,更是同样生活在共和国的平等国民。。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乡发展的均衡性。
本文将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农村地区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经营,农业产业和农村企业发展迅猛,农民增收的机会逐渐增多。
再者,城市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融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此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也有所改善。
二、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尽管城乡一体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较低,与城市市场需求脱节,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再者,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不均衡,农村居民享受的服务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此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城乡一体化的建议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几个建议。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拥军优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
再者,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此外,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
四、结论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实现城乡间的互利共赢。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北京城市化发展规律
北京城市化发展规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
在过去几十年里,北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市逐渐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这种城市化进程不仅对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其他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 经济驱动力北京的城市化发展主要受到经济驱动力的推动。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经济中心,北京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成为了国内外企业和机构的首选目的地。
这种经济驱动力促使了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中,经济驱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是关键因素。
北京市政府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有效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
例如,北京市实行了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限制了城市扩张的范围,保护了农田和生态环境。
同时,北京市还加大了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力度,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3. 人口流动与城市扩张人口流动是城市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流动促使了城市的扩张和建设。
北京市政府通过控制人口规模和引导人口流动,合理调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结构,实现了城市化进程的有序发展。
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京市政府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
例如,北京市实施了大规模的地铁建设,不断扩大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利性。
同时,北京市还加大了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城市环境保护与绿化城市环境保护和绿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政府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加大了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问题的治理力度。
同时,北京市还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指南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目录注:标★的课题为重点课题,标▲的为子课题。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指南(标★的课题为重点课题,标▲的为子课题。
研究内容不限于所列要点,具体可由课题承担单位、牵头部门与市发展改革委协商适当调整)一、综合研究(13项)1、★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及《纲要》框架研究(编号BJ135Z-ZH01)研究重点:未来一段时间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重点及政策取向;“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主要目标等;“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确定2020年目标及2030年的远景展望;“十三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城市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十三五”规划《纲要》总体框架的基本内容及要点。
2、★深化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思路和举措研究(编号BJ135Z-ZH02)研究重点: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三个北京战略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化落实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总体思路、战略举措及具体路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内涵、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十三五”时期全面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点任务和路径措施。
3、▲“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强化全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举措(编号BJ135-ZH02-1)研究重点:全国政治中心的内涵、建设重点,提升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研究新时期国际交往中心的内涵,提出强化国家交往中心的思路、具体目标和建设重点;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的思路和举措;提出加强对外友好交流、吸引国际组织集聚、扩大重大国际会议和活动影响力、提升国际交往设施和对外服务水平的具体措施。
4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战略措施(编号BJ135-ZH02-2)研究重点:研究新时期全国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出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思路、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和建设重点;充分发挥首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荟萃民族文化精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思路与战略举措;研究提出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城乡一体化(百度百科)
城乡一体化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城乡一体化英文名称:rural-urban integration定义: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百科名片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录产生背景基本概念不同理解实现方式产生背景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基本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不同理解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及特性分析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3—1 0
作者简介 : 肖良武( 9 6一) 男 , 16 , 湖南邵 阳人 , 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系教授 , 士。研 究方 向: 博 区域经济。
・
7 ・ 0
以城市居 民消费需求为导 向, 发展市场农业 、 订单农 业, 打造特 色农 产 品 品牌 , 育 名 牌 产 品 , 成 农 业 培 形 产 业链 , 培育 一大 批带 动 能力强 、 济效 益好 的农 业 经 龙 头 企业 , 立农 产 品物 流 中心 , 建 以农产 品交 易市 场 或农 产 品生 产 基 地 为 依 托 , 建 集 农 产 品收 集 、 兴 流 通、 加工 、 仓储 、 包装、 配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业 农 产 品物 流企 业 。要 培 育 确保 实 现 农 户 利 益 共 享 、 风 险共担 的多种 合作 经 济组 织 , 立 农 产 品销 售 体 建 系, 发展运销大户和营销实体 , 完善市场营销服务体 系, 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 ( ) - 农村 城镇 化 与农 民市 民化 农村 城镇 化 主要 是 指在 农 村 发 展 小 城 镇 , 分 充 发挥 小城 镇 的独 特功 能 : 农村 经 济 、 集 文化 和商 务交 流 中心 于一 体 , 为 联 系 城 市 与 乡村 的 中 间环 节 和 成 城镇 体 系 的 重 要 结 点 。农 村 小 城 镇 是 发 展 乡 镇 企 业、 实现产业集聚的重要场所 , 也是发展商贸、 旅游、 金融 、 息 、 地 产 和 教 育 等 新 型 服 务 业 的 重 要 阵 信 房 地 。发展 农 村小 城镇 是实 现农 村 劳动力 就 地转 移 的 最重 要途 径 。 只有农 村 小城 镇 发 展 起 来 了 , 能 为 才 农 村 劳 动力 向第 二 、 三 产 业 转 移提 供 大量 的就 业 第 岗位 , 能实 现农 民的市 民化 。 才 农 民市 民化 涉及 农 民 文化 素 质 的提 高 , 活 习 生 惯、 价值 取 向与 市 民 的趋 同等 因素 。 推进 农 民市 民 化就 是要 增 加人 口流 动 的能力 , 少流 动 的阻力 , 减 而 现行 的户 籍 制度 、 土地 制度 、 会保 障 和就 业制 度恰 社 恰 是 阻碍 农 民进 城 的主 要 原 因。推 进 农 民市 民化 , 需要 发展 产业 , 有产 业 支撑 , 动力就 无 法实 现转 没 劳 移 , 民就不 能安 居乐 业 , 人 所谓 的城 市化 也将 成 为空 中楼 阁。 当然 , 乡一 体化 绝不 是脱 离 就业 结构 现状 , 城 简 单 地 通过 移 民或 改变 户 籍 制 度 去 变 农 民为 市 民 , 如 同市 民对 “ 城农 民 ” 进 的认 同一 样 , 民市 民化 将 是 农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阶段性
化来解决“ 三农 ” 问题 的过程 中需要解决许多独特
问题 , 因此 , 总结 本 国先行地 区 的经验 和提 炼 自己 的 特 色理 论就 显得格 外 重要 。
区的发展改革是十分学社会科学重大项 目“ 首都城市化进程 中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 项 目编号 : 0 9 Z D A 0 6 ) 和北 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计划“ 北京率先 实现城 乡一体化 对策体 系” ( 项 目编号 : P X M 2 0 1 3— 0 1 4 2 0 5— 0 0 0 1 5 3 ) 的 阶
化与城市工业化并行 的阶段 已告段落 , 城市产业进
入 了农村 地域 , 农 村劳 动者 进入 了城 市产 业 , 城 乡一
变化 。但 是 , 城 乡二 元结 构没 有根本 改 变 , 城 乡发 展
其他地区而言有一定差别。但是 , 实践 已经证明, 在 实现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 、 根本解决“ 三农” 问题 、
形 成城 乡发 展一体 化 格 局 的历 史 进 程 中 , 大城 市 地
差距 不断 拉大 的趋势 没有 根本 扭转 。从 根本解 决 这
的现 象 。这种 现 象 的普 遍 出现 就 意 味 着 , 农 村 工业
北京 市
1 2 5 7 1 5 4 4 46 3 5 2 4 1 2 7 7 3 8 5 6 8 7 09 1
天津 市
1 1 3 3 1 3 5 7 3 48 7 1 7 3 5 3 7 2 9 9 4 9 5 O 9 4
些问题 , 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由于中国具有 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定 国情 , 在城乡关系方面存在
着 不 同于先行 工业 化 国家 的特殊 条 件 , 以城 乡 一 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料 奶 质量 与干物 质 的进食量 和粗 饲料 质量 有很大 关
系 ( 张超一 ,2 0 1 0 ) 。而 目前奶农普遍存在重视精 饲料 、忽视粗饲料的问题 ,因此河北省今后首先应 重点推广高产奶牛 “ 阶段饲养”技术和全混 日 粮技 术 ( T M R ) ,加大推广饲喂全株青贮玉米 、苜蓿等 优质牧草 ,改善传统的只喂养干玉米秸 、麦秸的饲 养方式。其次 ,建立完善的奶牛防疫体系 , 加强奶 牛疫病的早期检测 、疫情监测和提高防治水平 ,减 少疫病发生 ,通过保障奶牛的健康来提高奶牛的日
济发展阶段做 出 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分新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并且根据阶段性特征对城 乡 一
体 化 发展 提 出要 求 。
【 关 键 词 】城 乡一体化 ; 城乡 统筹 ;阶段特征
【 作者简介】王朝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
2 0 1 1 年 ,北 京市地 区生产 总值 突破 1 . 6 万亿 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2 0 1 1 年财政 收入完成 3 0 0 6 亿 ,从绝对数上 翻了一番 ,年均增 长2 1 . 9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 《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经济 问题 , 2 0 0 3 , ( 1 1 ) : 6 2 — 6 5 .
3 . 降低生产成 本 。奶农 的主要支 出为饲料 费
用 , 占了 总 成 本 的 7 3 % ( 杨 建 青 ,2 0 0 8 ) 。 因此 , 要 想提 高奶农 收 入 ,首 先要 降低 饲料 费用 ,通过 建
化 加速推 进 、国际化快 速提 升 的时期 ,是发展 过程
1 . 人均 G D P 反映的发展阶段。世界银行将国家 或者经济实体 划分为三个 收入档次 ,分别 为低 收 入 、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其中中等收入又分为 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两部分 ,这一分类标准每年根
最生动的时期。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北京
产 水平 。
版社. 2 0 0 8 —2 01 1 奶业年鉴( 2 0 0 7—2 0 1 0 ) [ MI . 北京: 中国农 业出
[ 2 】 王艳华, 杨 广林 农村奶 源基 地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及 实证研 究
农业 系统科 学与综合研 究, 2 0 0 8 , ( 2 ) : 1 7 3 — 1 7 5 . 【 3 】 姜冬梅等. 基 于AHP方法分析奶业产业化组织模 式的路 径选 择—— 以呼和浩特 市奶业为例卟 农业技 术经济, 2 0 1 0 , ( 5 ) : 1 1 2 —1 1 9 .
( 责任编辑 :夏 明芳 )
表 1 世界银行对国家或经济实体 的分 类
国家 或经 济实体划分 低收入经济体
人均G D P 指标 低于 1 0 0 5 美元
中低 收入经 济体
中高收入经 济体 高收入经济
1 0 0 6 美元 ~ 3 9 7 5 美元
3 9 7 6 美元 ~1 2 2 7 5 美元 高于 1 2 2 7 6 美元
表 2 西蒙 ・ 库兹涅茨三次产 业结构 与经济 发展 阶段关 系
三次 产
一
G D P 结构 ( %) 工业化时期 经济发展阶段
2 0 1 3 年1 月 总第 5 1 0 期 第1 期
经 济 论 坛
Ec o n o mi c Fo 1 3 3 m
J a n .2 Ol 3
Ge n . 51 0 No . 1
北 京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的 主 要 阶 段 性 特 征 分 析
文/ 王朝华
【 摘 要】城 乡一体化发展 不仅成 为国际趋势 ,而且是我 国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内 容之一 。论 文在对北京经
【 4 ] 韩成福. 奶农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的构建与运用I J ] 中国乳品
加工, 2 0 1 1 , ( 8 ) : 3 3 —3 6
I 5 5蔺泉田. l 在目 前 的奶 牛养殖模式 下亟待 发展奶农 专业合 作组
织Ⅲ. 中国奶牛, 2 0 0 8 , ( 7 ) : 6 — 7 . 【 6 】 秦志宏. 内蒙古乳品产 业的竞争分析与成长模式研 究U 1农业
[ 7 ] 柳岩. 内蒙 古地 区乳 业国际竞 争力的 分析U 】 l 北方经 济, 2 0 0 6 ,
( 6 ) : 1 1 —1 2 .
设饲草料基地 ,扩大奶农饲料的 自给能力 。此外 ,
政府应通过制定饲草料补贴政策 ,降低奶农 的生产
成本。
【 8 】 马其 芳等. 区域农业循环 经济发展评价及 其障碍度诊 断—— 以江苏省 1 3 个市为例 U 】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 0 0 6 , ( 2 ) : 1 0 8 — 1 1 4 . 【 9 】 周 晓辉等 . 河北省原奶质量安全 管理现状及 对策研究U 】 _ 河北 农 业大学学报, 2 0 1 1 , ( 3 ) : 9 1 - 9 3 【 1 0 1 张超一. 河北省奶牛产业发展研 究【 D 】 . 河北农业大学, 2 0 1 0
4 . 引导奶农加入合作组织 ,提高奶农的议价能 力 。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奶农加入合作组 织 ,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奶农合作社能将小农 个体聚合成具有共同利益的组织,改变单个的小农
生产在原料奶定价 中的弱势地位 ,提高奶农的议价
能 力。
[ 1 1 1 : /  ̄建青 L 业发展进 程 中的奶 源生产模 式研 究U J _ 中国食 物 与营养, 2 0 0 8 , ( 7 ) : 9 — 1 2 .
“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并将
产 生重 大影 响 。
一
、
“ 十二 五 ” 时期 北京 经 济社 会 发 展 阶段 的
基本判 断
2 0 1 2 ) >指出,北京 G D P 质量指数位列榜首。“ 十二 五 ” 时期 ,北 京 已经进 入到 工业化 E t 益 成熟 、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