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须和药的故事
长发公主的故事短写
长发公主的故事短写从前,有一位被称为长发公主的女孩子。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勇敢和善良的女孩子。
她特别喜欢唱歌和跳舞。
在城堡里长大的她,每天都会为了娱乐自己而唱歌跳舞。
有一天,公主的父亲倒下了,医生告诉公主要找到治疗他的药才能救他。
而这种药只有在遥远的森林里才有,公主决定去寻找这种药。
她骑着马走了一整天,最后找到了药。
但是,这时却出现了一个邪恶的女巫,说只有她才能拯救她的父亲。
女巫给了公主一瓶药,并告诉公主只要吃了这瓶药,她的父亲就会好起来。
但是,她要交换的条件是,公主必须留在她的城堡里永远不离开。
公主拒绝了女巫的要求,她想到一个计策。
公主假装答应女巫的要求,但对女巫说她需要去洗个澡,让女巫帮她守着药。
女巫答应了她的要求,并给了她一把梳子,说这个梳子很有用,公主可以试试。
公主拿到梳子后,开始梳理自己的长发,但是,突然间,她感觉到自己变得十分虚弱,她昏倒了。
当公主醒来时,她发现自己被关在了一个塔里。
原来,女巫发现了公主的计谋,她把公主抓起来,关在了这座塔里。
公主被困在塔里已经很久了,但她一直没有放弃。
一天,一个英俊的王子来到了这座城堡,他听到了塔中传来的公主的歌声。
这个王子深深地爱上了公主的歌声,于是,他开始寻找公主,并救了她。
公主和王子一起返回城堡,公主的父亲也感到了她女儿的到来,欣喜不已。
公主的长发被王子剪掉了,而当王子在为公主剪头发的时候,发现梳子里藏着一把匕首,原来女巫是想用这把匕首杀掉公主的。
长发公主最终获得了幸福。
故事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最终你会获得幸福。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一些中药的一些小故事,说明了这些中药的来历,和一些有关这些中药的一些介绍:【薏苡】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
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
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
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
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
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
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
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白花蛇舌草】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
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
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
”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
”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
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
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
”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
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
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
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
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
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
味微苦,甘,寒。
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
叶天士
叶天士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叶桂别名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上津老人、国籍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吴县(今苏州) [1]出生日期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逝世日期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职业中医温病学家毕业院校私塾信仰道家思想主要成就为中国温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品《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祖籍安徽歙县性格医病治世,不贪荣华目录1 人物生平▪少年▪行医2 主要成就3 人物生活▪培养人才▪奇闻故事4 著作5 历史评价人物生平少年叶桂少承家学。
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又叶天士像是有名的孝子。
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桂才十四岁。
叶桂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
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 [2] 。
[3]叶桂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
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
叶桂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2]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桂想去学但没人介绍。
一天,那位名医的外甥赵某因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来找叶桂。
叶桂专心诊治,几帖药就治好了。
赵某很感激,同意介绍叶桂改名换姓去拜他舅舅为师。
关于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5篇
关于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5篇了解中国的神话故事也是了解中国的一部分,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最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希望你喜欢。
最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奇人王剃头清朝末年,安州最大的袍哥组织当属博云堂,博云堂的龙头老大是名震江湖的飞刀尚义。
尚义据说原本是个武师,因为善使飞刀,被当时的川戏红衣班聘请去,专门在连台大戏《目莲救母》中表演飞叉和飞刀绝技。
尚义身怀绝技,哪里肯与戏子为伍,暗地里发誓,不管采用什么手段,一定要出人头地。
有一年,尚义随红衣戏班来到安州,他刚一到这里,就被安州的秀美和丰饶吸引住了。
戏班开拔了,他却不愿意走,说要在安州定居,打下一片天地。
戏班的人笑他痴人说梦,尚义勃然大怒,将一碗稀饭摔在地上:我尚义10年之后如果还在喝稀饭,站着死,躺着埋!众人大笑,打趣说,如果尚义真能出人头地,红衣班免费来安州为他唱三天大戏。
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0年后,尚义果真混到了人上人的地步,他拉起了袍哥组织博云堂,成了独霸一方的龙头老大,经营着安州城半数以上的赌场、烟馆和妓院,掌控整个安州的烟土和生漆贸易。
红衣戏班听说后,赶到安州,指望在尚义的关照下,在安州搭台,告别过去风餐露宿的流浪生活。
尚义嘿嘿一笑:这好办,先照以前的约定,给我唱i天大戏。
三天大戏唱完,尚义指使手下一把大火将戏班烧了。
老班主跑不动,被烧死了,幸存的人还没回过神来,就被一顿棍棒撵出了安州。
尚义门下袍哥五百,个个如狼似虎,心狠手辣,整个安州被尚义和他的博云堂折腾得如同人间地狱。
人们敢怒不敢言,只有乞求神灵早点儿将他灭了,还安州一片净土。
20年后,安州来了一个剃头匠,人称王剃头。
此人一手剃头的绝活,拿捏按摩功夫一流。
不仅如此,他还会说故事,剃头时,他手里操持着活计,嘴里呢喃细语,声音清新悦耳,如黄鹂,似画眉,说到精彩处,就像唱大戏一般。
剃头的客人正听得如梦如幻,突然耳边一个清脆的巴掌声——头剃完了。
中国古代医圣友谊故事
中国古代医圣友谊故事一、坐堂医由来自公元196年汉献帝开始,战乱繁频,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有三分之二死于瘟疫,其中又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
张仲景痛定思痛,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刻苦研读古代医书,学习《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从此他的医名远传。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所以对他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
张仲景不愿违背父命,因此在公元188年汉灵帝时,取得孝廉学历,进入官场。
公元196年,被朝廷派到湖南长沙做太守。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
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
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
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欢迎。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也用来纪念张仲景这一深得人心的义举。
公元210年,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为建立我国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医圣”。
二、冬至吃饺子“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以上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
在白河边上,他看到很多为生计奔忙的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他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他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卷二-论任贤》(贞观政要)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关于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论任贤原文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
初仕隋,为隰城尉。
坐事,除名徙上郡。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
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
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
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
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閤谋议。
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
贞观元年,迁中书令。
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十三年,加太子少师。
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
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
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
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
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玄龄遂止。
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也。
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
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
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读故事学中药肉桂,七叶一枝花,夏枯草
读故事学中药肉桂,七叶一枝花,夏枯草相传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抚琴吟唱自编的《梧叶落》时,忽感咽喉疼痛,饮漱难下,遂用大量清热泻火之药,症状才得以缓和,但药停即发。
后另请一名医,见其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六脉沉细,乃开肉桂一斤。
药店老板对西施之病略有所知,看罢处方,不禁冷笑:"喉间肿痛溃烂,乃大热之症,岂能食辛温之肉桂?"便不予捡药,侍人只得空手而归。
西施道:"此人医术高明,当无戏言。
眼下别无他法,先用少量试之。
"西施先嚼一小块肉桂,感觉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进食无碍,大喜。
药店老板闻讯,专程求教名医。
名医答曰:"西施之患,乃虚寒阴火之喉疾,非用引火归元之法不能治也。
"肉桂用于治喉间痈疮,属特殊情况。
但它确有补元阳,暖脾胃,除冷积,通血脉之功。
肉桂中含有桂皮醛,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附子、肉桂复方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所含桂皮油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尤佳。
外敷可治胃痛,胃肠胀气等;内服可用健胃和驱风剂。
【别名】牡桂(《本经》),紫桂(《药性论》),大桂(《唐本草》),桂皮(《本草述》)、肉桂。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
有官桂、企边桂、板桂与桂心之分。
【形态】常绿小乔木。
树皮灰褐色,芳香。
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cm,宽3.5~6cm,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具离基3出脉,于下面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叶柄粗壮,长1~2cm。
【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
【炮制】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
【性味】辛甘,热,【归经】入肾、脾,膀胱经、入手足少阴经。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神医华佗的民间故事
神医华佗的民间故事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藏医、汉医都精通,被誉为“医圣”。
他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深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在民间,有很多关于神医华佗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1. 丈夫回家传说华佗在家靠种田为生,有一天,他的妻子到田里去探望丈夫,可是华佗一直不见回来。
他的妻子担心自己的丈夫出了什么事情,于是就在心中对华佗说,“如果你还活着,今晚回家给我看看。
”当晚,华佗回到了家中,妻子非常高兴。
第二天,华佗又回到田地里继续干活,恰巧碰到了另一位农夫,那个农夫向华佗借钱,华佗答应了他的请求。
那个农夫就问华佗,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是华佗呢?华佗就回答说,“证据是我的妻子,当昨晚我回家与我的妻子共处一室时,她的孩子在膝盖上睡着了。
”2. 华佗百步穿杨在中国的古代,英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手不凡。
华佗也不例外。
据说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到一支猎队,猎人给他看了一堵悬挂在树上的靶子,让他摆弄射箭。
华佗并没有接受诱惑,但是猎人依旧给他撒下了百张箭靶上百步的指标。
华佗开始用磨成弹状的细石头来射箭。
当他第一次射中靶心时,猎人大为哗然。
随后,华佗换上了鱼肚箭,又一次将箭射到了箭靶的中心。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为“百步穿杨”的典故,成为了形容人才出众的词语。
3. 华佗临终嘱托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华佗是在东汉末年凌晨70岁去世的。
据说,当时他病势沉重,躺在床上时顾不上吃饭,整整七天没有吃过一口饭。
临终前,他悄悄地嘱托儿子,“一味药不可辞,万般药不必须,医者须识量。
”其实这是华佗对于他的儿子所推崇的医学理念的一种概括。
他认为有时候,不需要用万能的药,千锤百炼的医术就可以治愈疾病。
这一理念在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医学的重要思想。
4. 华佗治疗曹操据说,在曹操的统治时期,他曾患上了重病。
曹操的子女跑遍了中原地区寻找名医,但是所有的医生都无法治愈曹操的疾病。
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华佗,请求他来曹营为曹操治病。
华佗听到请求后,独自前往曹营。
华佗妙手医疾病的故事
注: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从小就刻苦钻研学问,精通各种经书,尤其喜爱研究医学和养生的方法。后来他去徐州游学,拜名医为师,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渊博的医学知识。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和针灸科等,华佗样样精通,外科医术尤其高明,因而后世尊称他为外科的祖师。
华佗诊病极其准确。一次,有两个官员闹头疼发热,先后找华佗看病。经华佗问明病情,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个开了发汗药。有人在旁边看华佗开药方,问他为什么病情相同,用药却不一样。华佗说:“这种病表面看来一样,其实不同。前一个病在内部,该服泻药;后一个只是受点外感,所以让他发发汗就好了。”这两人回去服药后,果然是药到病除。
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病人呻吟着十分痛苦。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然后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长长的寄生虫,而且病马上就好了。
还有一次,一个太守生了病,他日不思饮食,夜不能成寐,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治好。华佗给太守诊过脉以后,认为是胸中淤血所致,这种病只有让病人发怒,才能治好。于是,他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贵的诊费,却拖拖拉拉不认真给他开方抓药,过了几天,竟不告而别,还留下一封信骂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的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不想这一呕,顿觉神清气爽,不一会儿便向家人索要酒食,有滋有味地吃喝起来。
药店贴心服务案例小故事
药店服务温馨小故事药店服务是我们通常容易疏忽的一个细节,这些故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感动的地方。
现在我分享几个小故事,一起来品味其中的温暖。
故事一:春暖花开的时候,门店来了一个准妈妈,身上起了很多“疹子”,原来是北方人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出现了皮肤过敏。
如果是普通人皮肤过敏,我们可以推荐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加外用药曲安奈德乳膏,口服和外用双管齐下。
但这是个准妈妈,情况比较特殊,综合考虑后,洪药师推荐了葡萄糖酸钙。
过敏反应会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而钙对细胞的代谢和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
此外,钙还能维持神经肌肉正常的兴奋性,保持肢体关节正常活动。
因此,应用萄萄糖酸钙,既能补充钙剂,又能防治过敏,可谓一举两得。
故事二:中午时分,门店来了个身上系着围裙的阿姨,她是附近饭店的钟点工,说肚子疼了一上午,直到现在也没有缓解。
经过询问,阿姨以前也疼过,但通常过一会就能好转。
阿姨点名购买一盒不到30块钱的的胃药,但洪药师认为,阿姨虽然上腹部疼痛,但不能排除疼痛由上腹部向右下腹部转移的可能性,因此建议阿姨及时去医院检查。
洪药师解释称,上腹部疼痛不能排除阑尾炎的风险。
典型阑尾炎有腹痛、发热、胃肠道症状及右下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四大症状,其中,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而特点是转移性腹痛,即开始时在上腹部脐周围痛,逐渐转移到右下腹部,呈持续性疼痛,可有阵发性加重。
阿姨自诉上腹部持续疼痛,符合阑尾炎的初期特征。
故事三:一个总是心慌的五旬大叔来到药店,洪药师问他是否有心脏方面的疾病,比如做过心电图是否有早搏。
大叔说医院做过心电图没有事,可现在仍心慌。
洪药师认为虽然心电图做了,也要做个踏板儿或者再做个二十四小时心电图监测。
一周后这个顾客再次找到洪药师,说二十四小时心电图监测没问题,洪药师排除了器质性的问题,那么就是功能性的,大叔的问题就属于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表现。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一、《狂人日记》1、故事梗概《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
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
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
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
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
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如“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
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
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
每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枸杞子在宋朝时代,传说某日有位在朝使者奉命离京赴银川等地办事,在途中见一位娇柔婀娜,满头青丝年约十六、七岁的姑娘手执竹竿,口里嘀咕唠叨着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80-90岁的老头,老头前躲后藏很是可怜,使者见状便下马挡住那姑娘责问:“此老者是你何人,你应尊敬老人,为何如此对待他?”那姑娘回答:“这人是我的曾孙儿。
”使者惊道:“那你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药他不肯服食,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的,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光了,就因为这个……。
所以我才要教训他。
”使者好奇的问道:“你今年多少岁了?”姑娘应声说:“我今年已有372岁了!”使者听后更加惊异:忙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高寿的呢?”姑娘说:“我没有什么神秘方法,只是常年服用了一种叫枸杞子的药,据说可以使人与天地齐寿。
”使者听罢,急忙记录了下来,并称为神仙服枸杞法。
苍术许学士,是人们对宋代医道高明的大医学家许叔微的尊称。
相传青年时代的叔微异常勤奋,每天攻读至深夜才上床入睡。
许学士有一个睡前饮酒的习惯,大概是取民谚“睡前一口酒,能活九十九”以用酒养生之意吧!几年后,他时时感到胃中漉漉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每过十天半月还会呕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来。
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会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
这到底是种什么怪病?许叔微陷入深思并四处求治。
谁知遍求名医却总不见效,他心中十分苦恼。
于是,许学士摒弃了“医不自治”的信条,开始自已解救自己。
他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湿阻胃”引起的。
于是,他按照自己“用药在精”的一贯学术思想,选用苍术一味为主药,用苍术粉1斤,大枣15枚,生麻油半两调合制成小丸,坚持每天服用50粒。
以后又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服用100-200粒。
服药数月后,他的怪病逐渐减轻,直至获得痊愈。
为什么一味苍术有如此效力,对于许叔微的怪病有这样奇特的治疗效果呢?原来,许叔微素嗜饮酒,伤及了脾胃,脾虚不运则水湿不化,脾与胃互为表里而致“湿阻胃”,从而出现了胃中漉漉有声和夏天左半边身躯无汗而右半边有汗及呕吐胃液等内湿症状。
民族英雄的故事
民族英雄的故事民族英雄是指那些在保卫祖国和推动民族进步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这些英雄人物不仅具备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还具备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
这个英雄叫做李宗仁,他生于清朝末年,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
然而,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成为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并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宗仁的军事生涯可以追溯到北伐战争时期。
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部队连克数城,最终将北洋军阀赶出了北京。
此后,他又参与了抗日战争,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率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除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李宗仁还具备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
他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战争时期,他多次挺身而出,保护那些遭受战争伤害的平民,并积极推动战后重建工作。
李宗仁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军事传奇,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奇。
他的奋斗历程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李宗仁的故事中汲取到许多正能量,学习到如何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出贡献。
总之,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我们应该学习民族英雄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阿司匹林的故事故事阿司匹林的故事:一款经典药物的发明与传奇阿司匹林,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这款由德国药企拜耳公司在19世纪末发明的解热镇痛药,已成为全球数百万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良药。
在本文中,我们将追溯阿司匹林的历史、功效以及它如何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经典药物。
19世纪末,化学家菲德利昂·霍夫曼在拜耳公司研究合成阿司匹林时,意外地发现了它的神奇功效。
这种化合物能够抑制发热和疼痛,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阿司匹林的问世,为当时的医学界带来了一场革命。
动物的整容效果_幽默故事
动物的整容效果
长颈鹿投诉增高药厂家:增高不应该是增脖子。
药厂解释:我们的广告是增高,没说增哪个部位。
刺猬处在青春期,叛逆,剪一个爆炸头突出个性,脾气暴躁,结果现在谁也不愿意理它。
毛毛虫到美容店脱了毛,晚上回家,老公一脚把它踢下树,大声说:死蚯蚓,休想爬到树上来。
羊姑娘爱美,头发整了离子烫,大家叫它绵羊。
羊小伙喜欢扮成熟,留长胡须,山羊诞生。
鱼想减肥,吃了点减肥药,结果瘦身成了壁虎,它现在天天见人就说:别信广告,得看疗效。
象隆鼻,很漂亮,但引发鼻炎,常流鼻涕,拧啊拧,鼻子里的填充物下墜了。
金钱豹曾经很穷,被其他动物看不起,后来发了财,它就把钱文到身
上,哼,看你们谁还敢说我穷。
斑马原来是黑马,它想变成漂亮的白马,花重金更换皮肤,谁料术后生理排斥,就成了现在这样。
关于持之以恒的典型事例
关于持之以恒的典型事例1 头悬梁锥刺骨:战国时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
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步上。
汉代孙敬好学,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来督促自己努力攻读。
2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从上千吨的矿石中提炼出几克的“镭”,终于取得成功。
3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
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4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
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
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5 中国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的嘱托搞棉花试验,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让他搞试验他就在自己家里偷偷搞。
终于,培育出棉花新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扩展资料:天赋过人的人如果没有毅力和恒心做基础,他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
那些认定目标,且坚持不懈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现代社会中,也有不少天生残疾人,有人却自暴自弃,不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或去乞讨,或在家里依赖着别人生存,谁说有缺陷的人就比别人低人一等。
我们不否定残疾人会给人带来困难,然而,中国有句很好的俗语,笨鸟先飞。
我相信只要为自己的先天的不足,像一个正常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属于自己的巅峰信念必须持之以恒。
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个人树立的信念应当持之以恒,坚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信念要终身不变,就是有物欲的勾诱,功利的驱使,享乐的招引,也不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为成功而拼搏,就像奔向一个遥远的目标,道路是崎岖而漫长的,路上更是隐伏着各种险阻。
物欲的勾诱,功利的驱使,游乐的招引,你抵抗的住吗?数载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头去,你承受的住。
剪须和药之典故
剪须和药之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剪须的典故
2.药之典故
3.剪须和药典故的现代意义
正文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有趣的典故,其中剪须和药的典故是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了解剪须的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当时的皇帝唐太宗在一次宴会上,发现自己的胡须有些过长,便拿出剪刀修剪。
这一幕被在场的大臣尉迟恭看到,他认为皇帝的行为有失威仪,于是上前劝谏。
唐太宗听取了他的建议,从此不再在公开场合剪须。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尊重谏言、勇于改过的佳话。
接下来是药之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名医扁鹊为虢国太子治病,发现太子的病根在于药物的服用不当。
扁鹊向虢国国君建议,停止服用那些药物,并开了新的药方。
虢国国君采纳了扁鹊的建议,太子的病情得以好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药物并非万能,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剪须和药之典故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但它们都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生活中,我们要勇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对待问题要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在现代社会,这两个典故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以这两个典故为鉴,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做到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剪须和药之典故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教育和启示。
铁皮石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
铁皮石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铁皮石斛是生于海拔达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其茎入药,属补益药中的补阴药,你们听说过铁皮石斛的传说故事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铁皮石斛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铁皮石斛的古老传说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身边有一个叫徐福的术士,有一次徐福做了奇异的梦,梦见在浩瀚飘渺的大海中有一座仙山。
徐福听到远处传来一缕缕的洲丝般若有若无的笑声,须叟间,自空中飘来两片洁白的羽毛,似清风般轻轻落下,幻化成两位身披白色霓裳的仙子,她们笑吟吟的对那颗奇葩说:“恳请紫楹仙子赐予救命仙丹”说完,从头发上取下一支银簪,往奇葩的花瓣上轻轻拔出一颗玉露放入一只拇指粗细的玉环中,然后一起道谢:“多谢紫楹”。
随即又化成羽毛随风飘逝。
徐福看傻了,呆呆地伸出手想去摸一下那棵奇葩,猛然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条蛟龙自天而降,张开血盆大口怒斥徐福:“大胆狂徒,此乃天下第一至阴至纯之宝物,食之可起死回生,长生不老,岂是尔等福薄之辈可享之者?”说完作吞噬状。
徐福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转身拔腿狂奔,一不小心跌入万长深渊,霎时惊醒,全身虚汗淋漓,但是烈日当空原是南柯一梦。
此后一连数日徐福茶饭不思,有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把梦中情形奏知秦始皇,自称愿去梦中仙山,为皇帝求长生不老之仙草。
秦始皇自统一天下后,唯恐一日西去,千秋万代之基业入他人之手,于是广招天下探求长生不老之药。
现在得知徐福所奏,惊喜万分,立即颁旨令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横渡东海,求长生不老之药。
无奈大海茫茫,徐福一干人最终还是徒劳无功,有去无回,滞留东瀛岛。
传说中随去的三千童男童女就成了今天日本国的祖先。
而徐福梦中所见的“紫楹仙姝”就是后世的滋阴极品--被历代帝皇争相企求的无上宝物,居"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野生铁皮石斛”其中的“紫楹”即“滋阴”之意也。
千年仙草--铁皮石斛的故事,穿越历史时空,被人们代代传诵至今。
铁皮石斛的古老传说民间传说千年的石斛精,千年的山参精,千年的首乌精能像白娘子那样化成人形,谁要是碰到它都是福气,要是能够制服它并且吃到肚子里去,这个人就必定能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民间短篇神话故事精选
远古时代,黄帝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王,他曾经为了民族的生存,打败了入侵者蚩尤。
在黄帝的时代也是古史上的大创造期,舟车、历法、算术、音乐等,都是在这个时代创造的。
黄帝的晚年,创造了鼎。
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似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
黄帝和臣子们都大吃一惊,那只龙慢慢靠近黄帝,眼神变得十分温和,突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快乐看到你促使中国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天去觐见天帝。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
〞“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大臣们说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龙背,随黄帝一起走。
可是那只龙却扭动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
金龙戴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
群臣没有方法,只好眼睁的看着黄帝升天而去。
一位大臣看着天空,假设有所思地说着:“并不是每个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才有资格呢!〞后来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帝王,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
很早很早以前,一个叫阿牛的农民家里很穷,他和母亲靠纺织生活。
生活艰辛,母亲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阿牛长到13岁,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眼睛不好,今后不要再日夜纺纱织布,我已经长大,我能养活你!〞于是他就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严重失明了。
阿牛想,无论如何也要医好她的眼睛。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有个天花地,地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
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
他在那里找了很久,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从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
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
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须和药的故事
【注音】jiǎnxūhuòyào
【成语故事】唐朝初年,李勣忠心效力朝廷,皇帝认为他是一个可托付大事的人。
一次李勣生了重病,医生说要用胡须作药引。
皇帝立即自剪胡须给他当药引和药,不久李勣病愈入朝拜谢,磕头磕到流血。
皇帝说:“这没什么,我是在为江山社稷考虑。
”
【出处】勣既忠力,帝谓可托大事,尝暴疾,毉曰:‘用须灰可治。
’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
帝曰:‘吾为社稷计,何谢之。
’《新唐书·李勣传》
【解释】剪:剪掉;须:胡须;和:调制。
剪下胡须调制配药。
比喻体恤下属。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