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历史

合集下载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类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给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

研究,对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性健康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4.1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95%为2型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

因此,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引起公众对疾病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的研究日益增多,涉及糖尿病的风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等多个方面。

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高血压等因素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老年人、肥胖人群、高盐高糖饮食者等高危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国际上提倡早期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及相关指标,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为了探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研究者通常采用横断面调查、队列研究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身体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手段,系统地了解研究对象的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同时,研究者还利用计算机模型、统计学方法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趋势。

四、研究成果通过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研究者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最为显著。

世界糖尿病日

世界糖尿病日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日的由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定于每年的11月14日,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这一天是为纪念班廷(Frederick Banting,加拿大生理学家、外科医师。

与C.H.贝斯特等一同从动物胰腺中提得可供临床应用的胰岛素,为临床治疗糖尿病作出贡献,因此获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诞辰而设立的。

Frederick Banting 和 Charles Best 以在1921年发现胰岛素而著称于世。

历年糖尿病日主题一览1992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一个与所有国家所有人有关的健康问题1993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儿童与成长1994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老年1995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和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1996年糖尿病日主题--胰岛素与生命1997年糖尿病日主题--全球的觉醒:改善生命的关键1998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人的权利1999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的代价2000年糖尿病日主题--新千年糖尿病和生活方式2001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社会负担2002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您的眼睛: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2003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损害肾脏2004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肥胖2005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足部护理2006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脆弱人群2007年糖尿病日主题——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2008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2009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预防与教育2010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2011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2011年的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将突出传达5个关键信息:糖尿病是致命的:每8秒钟就有一人因糖尿病丧生,每年有400万人因糖尿病死亡糖尿病“一视同仁”:不分年龄、无论贫富、不分国家糖尿病已不容忽视:每年400万人丧生、100万人截肢、数百万经济收入和生产力的损失治疗糖尿病、挽救生命,是人人享有的权力,而不是部分人的特权:教育、药品、技术选择健康:要求健康食品和环境,坚持运动,良好饮食。

糖尿病克星揭秘:五世祖传神秘药方

糖尿病克星揭秘:五世祖传神秘药方

糖尿病克星揭秘:五世祖传神秘药方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我家祖传的五世祖糖尿病药方被誉为“糖尿病克星”。

这个药方历经五代人的传承,每一代人都倾注了心血对其进行改良和完善。

如今,我作为第五代传人,有幸能将这份神秘的药方公之于众,希望能为更多糖尿病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

这个药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我的曾祖父是一位名扬四海的中医大师。

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各种疾病,尤其对糖尿病有着深刻的见解。

当时,糖尿病患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我的曾祖父深感糖尿病患者的痛苦,立志要找到一种能治愈糖尿病的方法。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我的曾祖父终于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药方。

这个药方由五种药材组成,分别是:黄芪、天花粉、葛根、丹参和牛膝。

这五种药材在中医理论中都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等作用。

我的曾祖父将这五种药材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具有神奇疗效的药方。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的祖父、父亲和我都对这个药方进行了不断的改良。

我们通过实践和临床观察,发现这个药方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糖,还能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药方没有任何副作用,患者可以长期使用。

这个药方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天花粉能清热生津,减轻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多饮等症状;葛根能解热生津,改善胰岛素抵抗;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预防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并发症;牛膝则能活血通经,促进血液循环。

这五种药材相互作用,共同发挥降血糖、改善症状、保护血管等多重功效。

在临床上,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对药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例如,对于燥热型糖尿病患者,我们会增加天花粉的用量,以清热生津;对于气虚型糖尿病患者,我们会增加黄芪的用量,以补气固表。

这样一来,药方更具针对性,疗效更为显著。

作为糖尿病克星,这个药方是我家五世祖传的宝贵财富。

清唐基书

清唐基书

前言生存的步伐总是沉重的......自然灾害与疾病不断阻挡着人类的前行。

历史反复诉说着过去,科学又总是不断地推翻旧的认识。

面对疾病,我们竭尽全力的发现与探索,用智慧全面突破现有的极限,破译生命的密码。

糖尿病,大自然给人类的一道难题。

其中很多谜团,仍在我们的知识之外,一直在困扰我们。

1、健康人为什么能大吃大喝,血糖却正常,他们的血糖去哪了?2、糖尿病人,忍饥挨饿吃得少,血糖却高得离谱,这血糖又是哪来的?3、血糖是生命的必须物质,没有血糖,人一天都活不了,为什么降糖药却把它像垃圾一样排掉?血糖啥时变成了坏东西?4、科学家发现了根除糖尿病的用糖疗法,这是真的吗?多年顽固的高血糖和遍布全身的并发症,能治好吗?5、喝饮料,吃甜点,糖尿病人大开水果戒,确有其事吗?糖尿病人能像健康人一样快乐生活吗?你也许习惯了没有答案的现象存在,也许习惯了过谜一样的人生。

但你永远也不会习惯糖尿病的种种痛苦,它会迫使你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打开健康快乐之门......这本书将为你揭开谜底,见证奇迹......目录糖尿病的历史进程第一章你应该知道的“糖尿病真相”一、“谁”让你得了糖尿病——充满疑云的糖尿病二、血糖真相,葡萄糖转运体——揭开糖尿病之谜三、人体血糖的“总开关”——葡萄糖转运体(GLUT)四、用糖疗法——糖尿病治疗发展的里程碑五、像健康人一样“用糖”是糖尿病的根除之道!第二章糖尿病应该怎么治?一、高血糖的危害像洪水血糖不降怎能行!附录:揭开“糖化血红蛋白”虚假宣传背后的阴谋!二、千万不要“忘记”害人的并发症三、控制大小血管损害是治疗并发症之本四、尴尬的运动与饮食控制,坑人第三章国际又有新发现糖尿病有望被治愈权威专家断言:细胞用糖能根除糖尿病!一、科学用糖有绝招窍门就在细胞上二、“用糖疗法”血糖变能量吃啥都不怕三、“降糖”“用糖”哪个好?四项对比见分晓大事回放:67届ADA67届美国糖尿病大会热点转发第四章终结糖尿病做个健康人一、全球热议“用糖”药我国科研首破冰二、“野生小草”咋成了糖尿病人的神药?三、胰岛素是“轮椅上的健康”吗?清唐基超过了胰岛素!四、只要和血糖有关的“坏事”,清唐基都能治!五、国际巨头“盯上”清唐基,一场“用糖”革命已经爆发!第五章细胞用上糖好处说不完一、清唐基为何独揽国内五项大奖二、五年高血糖“拉清单”用上清唐基,当天就降三、有了清唐基,血糖全天都不高四、吃水果,喝甜饮,餐后血糖不升高五、用了二个月,“毒瘾”没了,胰岛素停了六、关了并发症的“总开关”,三月停药了!七、吃了10盒清唐基身体20多处有变化八、小便不粘了沫子没了,“性”趣提高了九、以前7种药,现在就一种,不用大把吃药了!十、餐后血糖,并发症的罪魁祸首十一、专家证实:是奇迹,但它很科学!糖尿病,换一种治法,能彻底康复!广告再好,不如一试!后记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生命不断与疾病抗争的历史。

备课素材知识点:胰岛素研究历程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

备课素材知识点:胰岛素研究历程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

胰岛素研究历程在人类的认知历史中,没有什么比糖尿病更悠久了,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饥饿疗法"都是当时唯一一种有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但同样也被很多人视为"惨无人道"。

后来加拿大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站了出来,直面人类可怕的对手——糖尿病,几经波折,最终发现了胰岛素。

而这位先驱者正是弗雷德里克•班廷。

饥饿治疗前后儿童变化人物经历●1891年11月14日生于安大略省阿利森;●1916年获得医学学位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年中,作为一名军医在海外服役;●1918年由于在炮火中表现的英勇精神而荣获陆军十字勋章;●1921年到多伦多大学寻求麦克劳德教授的帮助,开始实验研究;●1922年实验完成,1923年获得医学或生理学诺贝尔奖;●1934年被授予爵士职位,二战爆发后从事战地医疗工作,1941年因空难去世。

胰岛素溯源◆十七世纪,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御医Thomas Willis 发现diabetes 患者的尿甜如蜜;◆十八世纪,William Cullen将此种疾病称之为diabetes mellitus;◆1776年英国利物浦的医师Mathew Dobson发现diabetes mellitus 患者的尿有甜味的原因是尿内含有糖;◆1869年德国柏林的Paul Langerhans 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记述了胰腺内有群集成岛的细胞团块;◆1889年Josef von Mering 与Oskar Minkowski做动物实验,发现去胰犬出现了糖尿病;◆1891年G.Vassal氏用结扎胰管的方法,证明胰岛与胰腺泡确实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1893年laguessc氏提出胰岛细胞可能产生某种激素;◆1909年Demeyer氏给胰岛细胞激素一个名字——胰岛素;◆1921年F.G.Banting和C.H.Best首次从胰腺中分离出相当纯净的胰岛素,并用来治疗糖尿病,才正式确定胰腺的内分泌功能。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糖尿病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高的糖尿病发病率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在此紧迫形势下,人类和疾病的斗争并未停顿,糖尿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不断有新的防治策略和方法应用于临床,人类最终根治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药物治疗,细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由多种不同的病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发生持续性高血糖。

病后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病程延长可出现广泛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引起系统性损害累及眼、肾、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最终出现这些脏器功能缺陷和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由自身免疫损伤引起,多数年龄较轻。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阻抗作用和分泌缺乏所引起,还有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1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特异性针对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其亚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很快,LADA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胰岛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性。

LADA 主要具有成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且有胰岛自身免疫破坏的证据(如一种或多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3个特征。

文献报道多倾向把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或血胰岛细胞抗体(ICA) 等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成人起病的 2型糖尿病称为LADA。

LADA患者临床异质性明显,根据 GAD—Ab的滴度不同,LADA又可以分成不同的亚型,有研究发现以GAD—Ab滴度 O.5或 O.1分界均体现明显不同的临床特点,表明LADA甚至糖尿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在 1型和 2型糖尿病之间可有 1.2型、1.5型、1.7型及 1.8型等过渡类型,LADA总体上可称为 1.5型。

为什么人会得糖尿病

为什么人会得糖尿病

为什么人会得糖尿病?为什么人会得糖尿病?原因是什么呢?自从人类发现了糖尿病,就对其病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在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还是近100多年的事。

下面就让糖尿病专家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有关糖尿病的发展,希望广大糖友们对为什么会引起糖尿病有基本的了解!1889年,德国医生V on Mering 和俄国病理学家Minkowski为研究胰腺功能,切除了一只狗的胰腺,发现这只切除胰腺的狗排出的尿液招引成群的苍蝇,随即联想到糖尿病的甜尿,判断狗患了糖尿病,他们认为“胰腺分泌的某些东西,当他们缺少时,将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此后,另一名德国医生Paul Langerhans 发现,在胰腺中有一连串的、小的、分散的细胞团,而它们能分泌“降低血糖的物质”。

后来将这些细胞团命名为“Langerhans胰岛”。

比利时的Jean de Meyer 医生将这一从Langerhans胰岛分泌出来的、有可能降低血糖作用的物质称为“Insulin (即胰岛素)”。

从这里可以看出,胰岛素在被提取出之前,就已经被命名了。

1921年加拿大医生Banting 和生理学家Best 从狗胰腺中提取出了胰岛素,使糖尿病病因和治疗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为此他们二人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由此得知,胰岛素不足是造成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

随着20世纪50年代Yalow等人的放射免疫方法的建立,血浆中胰岛素水平测定成为了可能。

但研究发现,部分糖尿病人血中的胰岛素水平不低,反而很高。

进一步研究发现,胰岛素是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胰岛素本身质量的好坏、血中对抗胰岛素作用的物质有多少、细胞接受胰岛素能力的强弱及细胞本身信号传导是否通畅等众多因素。

也就是说,任何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是胰岛素质量差(结构变异),或是对抗胰岛素的物质产生过多(如胰岛素抗体、升糖激素等),或是细胞接受胰岛素的功能(受体和受体后缺陷)减弱,都能造成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形成高血糖----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患者迫亿 优选降糖产品是关键

中国糖尿病患者迫亿 优选降糖产品是关键

中国糖尿病患者迫亿优选降糖产品是关键警惕,糖尿病危害健康人类发现糖尿病已有3500年多年,专家在不断的病征观察中,为攻克糖尿病做着不懈努力。

但作为一种全球性流行性疾病,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不降反增,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3月,我国糖尿病人近1亿,比20多年前增加了近9倍,且并发症严重,这就意味着一场新的糖尿病攻坚战再次打响。

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患者从头到脚、由内到外、从肉体到精神几乎无一幸免,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和终身性的,与之相伴的还有长期高额的医疗支出,但最终患者还是难逃致残和早亡的结局,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是“百病之源”,对人类的巨大危害丝毫不亚于艾滋病。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一项紧迫任务。

糖尿病,应该吃什么糖尿病患者怕什么?怕吃药!目前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仍以药物来控制血糖,改善症状,一方面,这既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药三分毒”,患者长期使用药物会产生抗药性及耐药性,对肝、肾、肠、胃等产生毒副作用。

那么,糖尿病人应该吃什么呢?最新一代降糖产品、正分子医学结合中西医的最新专利成果——正分子核乐牌同逸胶囊。

核乐牌同逸胶囊是以富铬酵母、桑叶、黄精、油菜花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山梨酸钾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产品,由福州创新正分子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经27年深度技术研发而成,它以回归生命本源的正分子医学权威理论为精髓,通过调节糖尿病人体内缺乏的各种正分子物质,以正分子医学结合中国5000年养生文化,整体养生的观点,中西结合,对糖尿病人进行全面的、非药物营养的干预治疗,能从整体上对防治代谢综合症进行全面营养干预,达到标本兼治的独特功效,被认为是目前市场上较好的降糖产品。

四大亮点,领跑市场前沿当前,中医全面调理、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的优点越来越被世界认可,然而,在一个开放及全球化的环境中,若没有最新的先进技术也不可能拥有突破性的进展。

医学科学家与贡献介绍

医学科学家与贡献介绍

医学科学家与贡献介绍医学科学家是对人类健康和医学知识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发展了许多医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为世界医学事业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杰出的医学科学家及其贡献。

1.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弗莱明是20世纪最重要的医学科学家之一,他的发现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8年,弗莱明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一种能够杀死细菌的物质。

弗莱明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传染病的治疗方式,青霉素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广泛应用的抗生素。

他的贡献被公认为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2. 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詹纳是现代疫苗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8世纪末期发现,在人们接种牛痘(牛痘是一种牛和人都能感染的病毒)后,他们就不会再感染天花了。

基于这一观察,詹纳开始研发天花疫苗,将牛痘病毒用于人体预防天花。

他的研究开创了现代疫苗学的先河,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并且为后世的医学研究和疫苗开发奠定了基础。

3. 弗雷德里克·班廷斯(Frederick Banting)班廷斯是胰岛素的发现者之一。

他与合作伙伴查尔斯·赖特·贝斯特(Charles Best)共同发现了胰岛素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在20世纪初,糖尿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而班廷斯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个观念。

他们的研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受控制的治疗方式,拯救了无数病患的生命,并且为后来的胰岛素研发和治疗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李斯特被誉为“现代外科学之父”,他的工作极大地改进了外科手术的流程和病人生存率。

在19世纪,细菌感染是手术主要的致命因素之一。

李斯特开创性地采用了无菌技术,使用抗菌剂清洁手术器械和伤口,大大减少了感染的风险。

胰岛素的发现历史

胰岛素的发现历史
1955年英国F.桑格小组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序列,开辟了人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结构的道路。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它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稍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科学家也完成了类似的工作。
70年代初期,英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又成功地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猪胰岛素的立体结构。这些工作为深入研究胰岛素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奠定了基础。人们用化学全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备类似物,研究其结构改变对生物功能的影响;进行不同种属胰岛素的比较研究;研究异常胰岛素分子病,即由于胰岛素基因的突变使胰岛素分子中个别氨基酸改变而产生的一种分子病。这些研究对于阐明某些糖尿病的病因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胰岛素于1921年由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贝斯特首先发现。1922年开始用于临床,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挽救。中国科学院肾病检测研究所主治直至80年代初,用于临床的胰岛素几乎都是从猪、牛胰脏中提取的。不同动物的胰岛素组成均有所差异,猪的与人的胰岛素结构最为相似,只有B链羧基端的一个氨基酸不同。80年代初已成功地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人的胰岛素,并已用于临床。

人类生物医学历史上第三次伟大的革命!让你见证真菌多糖神奇功效!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巨大商机!

人类生物医学历史上第三次伟大的革命!让你见证真菌多糖神奇功效!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巨大商机!

人类生物医学历史上第三次伟大的革命!让你见证真菌多糖神奇成效!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巨大商机!1、其国际地位世界三次药物革命A、第一次世界药物革命天花免疫疫苗的发明使用,控制人类瘟疫的发展蔓延,否则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

B、第二次世界药物革命青霉素的诞生,代表了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抗感染的药物使人类抵抗了大量的病毒、炎症。

过去一个肺炎都无法治愈,因为有了抗生素,肺炎才得以治愈。

C、第三次世界药物革命复合多糖的发明,具有抗癌的效果。

日本首先发现了香菇多糖,主要针对免疫。

复合多糖由多个多糖组成,是最好的免疫调节剂,全世界公认。

艾滋病是免疫系统的病,比癌症更可怕,免疫缺陷是很难治愈的。

有一位病人免疫缺陷,花了5万多元治疗,打了好多针抗生素都无效果死亡了,因为其本身无免疫功能了,任何抗生素都不起作用。

真菌多糖的功能在国际上,真菌多糖被称为称为“生物反应调节物”,简称“BRM”,经研究说明,多糖具有生物反应调节物的特征,可做为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激活剂,这些活性多糖具有一个的结构,即主链由β-D〔1-73〕连接的葡萄糖基组成,沿主链随机分布着同β-D〔1-73〕边接的葡萄糖基呈梳状结构,生物的大小随多糖的精细结构和构象不同而变化。

按研究说明,药用菌的活性多糖成份β-D〔1-73〕葡萄糖对异源的、同源的甚至遗传性的肿瘤都有变化。

此外,它还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凝聚的作用,提高肝功能和解毒力,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氧的利用率,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律,降血糖、镇静、镇痛、平喘、止咳、化痰的成效。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真菌多糖具有复杂多样的生物活性,国内外学者对食用真菌多糖在医学、药理学、食品科学等领域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许多食用真菌最为显著的生物活性之一是其免疫调节作用。

[3]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真菌多糖可通过多条途径、多个层面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通过激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胞,增加这些细胞的数量,增强其细胞活性,促使其发挥作用。

胰岛素的发现史

胰岛素的发现史

2020年11月14日是胰岛素发现人班廷诞辰129周年纪念日,也是世卫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为纪念班廷而确定的世界糖尿病日。

小编在此特梳理胰岛素发现的过程,作为纪念。

前人研究奠定基础1.1869年德国病理学家保罗•兰格尔翰斯(Paul Langerhans,1847-1888)发现了胰岛,胰岛因而得名“Islets of Langerhans”,彼时保罗认为这是一种神经细胞。

2.1910年,英国生理学家Edward Albert Sharpey-Schafer(1850-1935)经过研究,提出糖尿病人是由于缺乏胰腺在正常状态下分泌的一种物质所导致,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Insula。

3.在胰岛素真正被发现之前,糖尿病是一种广泛存在而且极具死亡威胁的疾病,病人只能采取饥饿疗法,这种疗法是否有效并不清楚,但病人别无选择。

与此同时,众多科学家试图从胰腺中提取胰岛素,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因为胰岛素会随着胰腺的破坏被消化酶破坏。

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1941)登场:初生牛犊不怕虎故事到这里,主角开始登场。

1917年,弗雷德里克•班廷刚刚从多伦多大学毕业,此时正值一战,班廷应召入伍奔赴法国前线。

战争中班廷英勇负伤,被医生建议截肢,倔强的班廷没有答应,最终反而痊愈。

战争结束后,班廷回国却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只能开了一家小诊所同时在一家医学院兼课勉强度日。

1920年,班廷在备课时看到一份病例报告,发现一个病人因为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但胰岛细胞依然存活良好。

班廷感到大受启发,如果手术结扎动物导管,等到消化腺萎缩岂不是就可以提取具有活性的胰岛素了!班廷踌躇满志,毅然关掉诊所辞掉兼职教师的工作,回到母校多伦多大学寻求糖尿病权威麦克莱德(JohnMcLeod,1876-1935)教授的资源支持。

麦克莱德教授对面前年轻人的想法不以为然,但经不住后者的软磨硬泡,最终同意在自己外出讲学的八周时间里使用自己的实验室,并派给他一个年轻的助手查尔斯•贝斯特,另外还有10条狗作为实验材料(麦克莱德实验室具有建立糖尿病狗模型的技术)班廷立刻按照之前的想法进行实验:首先进行胰脏导管结扎手术,等到消化腺萎缩,摘取胰脏进行提取。

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关系作者:杨小辉周义惠钟超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4期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作用不足有关,说起胰岛素,大多数患者视之为洪水猛兽,觉得使用胰岛素就是“病入膏肓”,使用胰岛素就“活不长”。

那么,今天就来聊一聊胰岛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药物。

1869年,22岁的德国医学院学生兰格尔汉斯在毕业论文里描述了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胰脏周围组织不同的岛状细胞团。

并且推测说,这些岛状细胞团可能是分泌激素的。

1888年俄国科学家巴普洛夫对消化生理进行研究,并通过对狗的瘘管手术研究了食物与消化液之间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

1889年,受到俄国科学家巴普洛夫的启发,两个德国科学家梅林和明科斯基开始探索胰腺到底在消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但是在工作中他们却偶然发现了胰脏被切除的狗,尿液是含糖分的——被切除了胰脏的狗的尿液招来了大量的苍蝇——他们俩意识到这狗“患”上了糖尿病。

通过尿液化验,他们发现那只狗的尿液里确实有很高的糖分。

这次试验发现开启了另一扇将改变人类健康命运的大门,胰脏与糖尿病的关联关系得以确认。

一转眼到了1917年,一个叫班廷的加拿大人和医学生助手查尔斯·贝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他们从胰腺提取出来的物质在注射到一只患有糖尿病的狗体内后,发现那条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他们俩为之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Insulin)。

就这样,胰岛素被人类发现,并通過不断的改良形成了现在多种的胰岛素产品。

1923年10月,瑞典的卡洛琳研究院决定将该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颁给班廷及麦克劳德两人。

美国著名糖尿病学家Elliott Joslin曾写下这样一段话:“1897年,一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十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三十岁和五十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八年。

在1945年,十岁、三十岁和五十岁被诊断为这项疾病的患者仍然可以生活四十五年、三十年和将近十六年。

糖尿病PPT课件

糖尿病PPT课件

1800 时间
2200
0200
0600
各种状态下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T2DM 正常
T1DM 时间
遗传易感 环境
自身免疫
机制 胰腺病理
胰岛素 年龄 症状 体型 酮症 治疗
1型糖尿病
HLA有关联 病毒感染 ICA、IAA、GAD65 胰岛素绝对不足 残存10%B细胞
低 青少年 三多一少明显 少肥胖 易发生 胰岛素
1型糖尿病
免疫介导糖尿病
典型 LADA
特发性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遗传易感 环境
自身免疫
机制 胰腺病理
胰岛素 年龄 症状 体型 酮症 治疗
1型糖尿病
HLA有关联 病毒感染 ICA、IAA、GAD65 胰岛素绝对不足 残存10%B细胞
低 青少年 三多一少明显 少肥胖 易发生 胰岛素
2型糖尿病
强 危险因素
未发现
胰岛素抵抗、分泌缺陷 残存30%B细胞以上 释放延迟;高;低
成年人 不明显 肥胖/脂分布异常 不易发生 口服药;胰岛素
病理生理
糖代谢
肝、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利用减少 肝糖输出增多
高血糖
脂肪代谢
合成减少、脂蛋白酯酶活性低下
胰岛素极度缺乏时,脂肪动员增加—酮症
蛋白质代谢
负氮平衡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 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的功能缺陷 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 损(IFG) 临床糖尿病
2 型糖尿病自然病程
血浆 葡萄糖 水平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相对的 细胞 功能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
患糖尿病的年数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对胰岛素无法有效利用而导致的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

尽管糖尿病在当今社会广为人知,但你是否了解关于糖尿病的前世今生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糖尿病的历史渊源和现代面临的挑战。

追溯糖尿病的历史,最早的有关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

埃及医生描述了一种病症,患者饮水过多、尿量增多,尿液中含有大量蜜状物。

这一病症在古代被称为“尿癣症”,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糖尿病”正是从古埃及的这一称谓演变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糖尿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8世纪时,医生们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葡萄糖,从而将糖尿病与血液中的糖分关联起来。

1850年,兰斯成为第一个成功将胰岛提取物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医生。

此后,研究人员不断深入探索,最终在20世纪20年代,由弗雷德里克·班廷和查尔斯·贝斯特成功测定了胰岛素的结构和功能,为后来胰岛素的制备和糖尿病治疗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有接近5亿人患有糖尿病,这个数字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增长了四倍之多。

几乎在每个国家,我们都能看到糖尿病这一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首先,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倾向于消极的生活方式,如缺乏体育运动、高糖饮食、过度饮酒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身体过度肥胖和代谢紊乱,从而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另外,遗传因素也对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与某些基因的变异密切相关。

然而,遗传倾向并不是决定糖尿病是否发生的唯一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如果一个人有家族糖尿病史,那么他或她应该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

胰岛素与诺贝尔奖

胰岛素与诺贝尔奖

从狗的胰脏中取得的“神奇”液体,就是我们现 在使用的胰岛素。
1922年1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亭第一次使用从牛胰腺中提取的胰 岛素,对一个患糖尿病两年、已被医生放弃治疗 的男孩进行治疗,结果“药到病除”,男孩的病 情立即好转,不久“痊愈”出院了。
全世界为这个划时代的医学成果而欢呼,庆幸人 类发现了对付这种可怕疾病的药物。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班亭去找多伦多大学医学 院的麦克劳教授,想借一间实验室和实验所需要 的动物。麦克劳禁不住班亭的一再恳求,答应了 他的要求。
1921年4月班亭等人开始了实验,他们前后进行 了两次实验,第二次实验非常成功。
四个星期后,他们取出两条狗的胰脏,将之搅碎 过滤,并收集到少量的液体。当他们将这些液体 注射到一只已经出现糖尿病昏迷的小狗身上时, 奇迹发生了。当头几滴液体注入狗的体内,昏迷 中的小狗有了反应,血糖也开始下降。当液体注 射完毕,世界上第一只从糖尿病昏迷状态下苏醒 过来的小狗就站起来跑开了。
胰岛素与诺贝尔奖
对诺贝尔奖和胰岛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胰岛素竟直接或间接地让四位科学 家获得了三项诺贝尔奖,也许你就不太清 楚了。
班亭和麦克劳发现了胰岛素,获得1923 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19世纪以前,糖尿病像妖魔一样,肆意成批地夺 走人们的生命。面对这旷日持久的大浩劫,人类 一筹莫展。在那时,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 仅4.9年。
可是,当他们保留狗的胰腺,而只是将狗 的胰腺管结扎,使消化液不能分泌到肠道 里的时候,却发现狗并不发生糖尿病。
由此,他们认为,胰腺内一定存在着一种 可能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的物质。
1920年出生于加拿大的班亭读到一篇关于郎格罕 细胞和糖尿病方面的文章,他突发奇想,先将正 常活狗的胰腺导管统统结扎掉,使胰腺无法分泌 消化液;然后再进行收集工作,如果能够收集到 一些物质,则必定是由郎格罕细胞分泌出来的。

糖尿病讲义(李海峰)

糖尿病讲义(李海峰)


用: 胰岛素的敏感性 血糖 体重

法: 锻炼累计>30分钟/天
中等强度>2次/周,
注意事项: 运动项目因人而异.
注意调整进食及药物,以防低血糖.
注意防护,避免损伤, 特别是脚.
40
当前第40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四)口服降血糖治疗
❖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轻中度的2型患者,以刺激胰岛素 分泌或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可单独使用,也 可联合使用,或与胰岛素合用。
患者人数(亿)
3
2.5
2
1.75
1.5
1.20
1.35
1
0.5
3.00
2.39
0
1994年
1997年 2000年 2010年
2025年
糖尿病患病率呈全球性增加,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
WHO 2001
当前第5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在发达 国家上 升45% ,在发 展中国 家上升 200%
5
中国糖尿病流行情况
Care, Feb 1998 p.296-309
11
当前第11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五)不可治愈性
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终身病, 然而又是一种可治、可防的疾病。
12
当前第12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我国糖尿病流行情况有以下特点:
❖ 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 93.7%,1型糖尿病占5.6%,其它类型糖尿病仅占 0.7%。
13
当前第13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三、糖尿病的分型及诊断
14
当前第14页\共有68页\编于星期四\20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历史
糖尿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有些国家有30%甚至50%的人患糖尿病。

我国目前大约有1.5亿人患糖尿病。

糖尿病成为排在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致人死亡的疾病。

现代医疗把糖尿病列为终身不愈的疾病。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糖尿病历史至少有3500年。

公元前1550年,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本医学实用病症列表中有一种叫做“多尿”的疾病,公元前5世纪,印度的两位僧侣发现多尿病人的尿液比正常人粘稠很多,会引来大量的蚂蚁,他们研究发现,多尿病人的尿都是甜的,到17世纪,英格兰人托马斯·威利斯和当时英国著名的医生约翰发表论文,正式把多尿病改为糖尿病。

1921年,加拿大生物学家班廷在一条狗体内切除了结扎后的胰脏,在胰脏内提取了一种液体,并在狗身上注射了4毫升,发现狗的血糖下降得非常快,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把这种液体取名为胰岛素,1922年1月,班廷在牛胰岛中提取了胰岛素注射在一位患了两年糖尿病的男孩身上,使其病情得到控制,这位男孩活到77岁。

在中国,历史上把糖尿病叫做消渴症,有很多皇帝和名人患消渴症,如汉武帝、隋炀帝、武则天、慈禧太后、苏东坡、袁世凯等。

汉武帝用了很多药物,病情日渐严重,西域匈奴王派使者送来一种药方,使汉武帝的病情半年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在他的论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对消渴症的诊断,他最早提出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针灸治疗消渴症”。

他的81种消渴名
方被称为我国研究糖尿病的第一个历史里程碑。

后人对他的81种消渴名方的研究发现,他的医术和用药十分精准,能够根据糖尿病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对症下药,并且十分准确。

唐朝还有一位叫王焘的神医,他父亲患糖尿病,王焘亲自尝了其父的小便是甜的,并制定了饮食调理方案,使他父亲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这位王焘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确诊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

1965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了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也就是结晶牛胰岛素。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类各种慢性疾病高发,世界上很多化学家、生物学家、医药学家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不断有各种降糖药和胰岛素问世并用于治疗糖尿病,但引起了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此同时,有不少科学家研究人体的化学物质,发现人体必须40种营养素,缺少一种就会生一种或几种疾病,近年来,科研人员已经找到用饮食和营养素调理,将糖尿病治愈的方法。

人类发展到今天,终于可以说,糖尿病根本不是一个终身性疾病。

可惜,多数人受西医的影响,不认同营养可以调理好糖尿病,宁愿吃降糖药、打胰岛素一步步走向并发症的深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