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历史及糖尿病重要指南解读
国内外最新糖尿病指南解读
![国内外最新糖尿病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88cda8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0.png)
国内外最新糖尿病指南解读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和管理,国内外专家们不断更新和发布糖尿病治疗指南。
本文将解读最新的国内外糖尿病指南。
国内最新的糖尿病指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医师分会、中国糖尿病学会等组织共同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该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该指南首先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来判断糖尿病的类型和程度。
对于轻度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水平,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心理调整等。
对于中重度糖尿病患者,需要考虑药物治疗的方案,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此外,该指南还特别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发生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因此,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并控制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国外的一份最新糖尿病指南是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2024ADA糖尿病标准医疗指南》。
该指南是全球最常用和权威的糖尿病诊疗指南之一、与中国指南类似,该指南也着重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减轻体重等措施。
同时,对于药物治疗方案,该指南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别的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糖尿病联合用药等。
此外,该指南还就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详尽的建议。
比如,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可以考虑使用ACE抑制剂或ARB类药物;对于肾病的治疗,建议使用血糖控制良好的药物;对于眼部疾病,建议进行定期眼科检查等。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糖尿病指南,都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同时,对于药物治疗的选择也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此外,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也是这些指南关注的重点。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和医生来说,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指南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a986d40ad02de80d4d840e7.png)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2年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解读莫一菲周健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2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发表了该组织推荐的2012年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作为全球糖尿病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IDF为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糖尿病管理,加强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大量努力。
此次指南是在2005年2型糖尿病指南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这一问题,将指南分为三种推荐级别:推荐级别:适合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遵循当前循证医学的证据,鼓励在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及。
基本级别:适合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满足最基本的诊治需要。
最优级别:在推荐级别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最全面的诊疗手段,适合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分级推荐是本指南适合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最大特点,共讨论了17部分的内容,以下就每个方面的要点进行解读。
1 2型糖尿病的筛查和诊断尽管目前缺乏直接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在普通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是否有利,但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以前有较长的临床前期阶段,而一旦诊断为糖尿病时一部分患者已合并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2]。
因此,指南推荐,是否需要建立筛查项目要结合本地区的流行病学、医疗卫生资源、人口规模及经济学的角度综合考虑。
1.1 推荐级别:1)每个医疗机构应对是否建立糖尿病筛查项目作出决策。
此决策需综合考虑该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及筛查、诊治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资源。
2)筛查项目通常包括:用高危量表来筛查出高风险人群,如FINDRISK评分[3]和在高风险人群进行血糖监测。
3)糖尿病诊断标准与WHO推荐标准相同,推荐将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4]。
4)当患者的随机血糖≥5.6mmol/L且< 11.1mmol/L时,需复查空腹血糖或行OGTT检查或监测HbA1c。
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初解
![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初解](https://img.taocdn.com/s3/m/270a897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8.png)
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初解2024年中国糖尿病指南的发布对糖尿病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一大突破和利好消息。
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长期以来,糖尿病的治疗一直以降低血糖为重点,但过分追求血糖控制的同时,忽视了其他重要的指标,如血压、血脂等。
2024年的中国糖尿病指南将治疗目标更全面地确定为血糖控制、血压控制和血脂控制的综合目标,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和指南。
指南对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根据病情的不同,糖尿病会被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指自身免疫性的胰岛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细胞功能相对减弱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进行控制的糖尿病。
同时,指南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指南还对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首先,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并对饮食和运动进行规范管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等手段进行控制。
其次,要强调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
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建议、锻炼方案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建议,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指导。
除了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指南还对糖尿病的并发症进行了防治指导。
指南强调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血糖控制方面,指南建议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在血压控制方面,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在血脂控制方面,指南建议超过40岁的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血脂,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6924df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e.png)
《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解读》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糖尿病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发布,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和精准的指导。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重要内容和意义,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定义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的血糖水平。
具体如下:1. 空腹血糖≥7.0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随机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3. OGTT 中 2 小时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糖尿病时应排除其他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如应激、药物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测指标,其诊断切点为≥6.5。
二、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的分型主要依据病因和发病机制,2023 版指南将糖尿病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大类。
1. 1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通常发病较急,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时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胰岛素绝对缺乏是 1 型糖尿病的特征,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 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有关。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但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eb60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8.png)
透析时机把握
根据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和临床 表现,及时采取透析治疗,包括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等。
多学科协作
加强肾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 科等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7 患者教育与长期随访管理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糖尿病基本知识
包括糖尿病的定义、类型、症状、并 发症等,使患者全面了解疾病本身。
挑战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医疗资源的分配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成为未 来面临的挑战。
倡导全社会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
提高公众认知度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老年糖尿病的认知度,鼓励人们关 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加强医疗服务
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 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 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3-03
目录
Contents
• 指南修订背景与意义 • 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分型 • 老年糖尿病治疗目标与原则 • 药物治疗选择与注意事项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目录
Contents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教育与长期随访管理 • 总结:提高老年糖尿病诊疗水平,
01
02
03
04
控制总能量摄入
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劳 动强度等计算每日所需总 能量,并合理分配三餐。
均衡膳食结构
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脂肪等营养素的均衡摄 入,增加膳食纤维等低 GI食物的摄入。
控制餐后血糖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 GI)的食物,如燕麦、 豆类等,有助于控制餐后 血糖升高。
个体化饮食方案
03 老年糖尿病治疗目标与原则
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
![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30cb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8.png)
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诊疗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出了最新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糖尿病临床诊疗和预防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同时也可供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参考。
目录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3.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4. 糖尿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 糖尿病的治疗5.1 生活方式干预5.2 药物治疗5.3 并发症的防治6. 糖尿病的监测与评估7. 糖尿病的护理与教育8.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管理9. 糖尿病研究与展望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当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
1.2 糖尿病分类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自身免疫性、药物或病理性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1 发病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0%。
2.2 危险因素1. 遗传因素:家族史、种族等。
2. 生活方式: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3.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
4. 性别: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增加。
5. 种族:我国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3.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1 1型糖尿病(T1DM)1. 自身免疫: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 遗传因素:多个基因变异与T1DM发病相关。
3. 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等。
3.2 2型糖尿病(T2DM)1. 胰岛素抵抗:脂肪、肌肉等组织对胰岛素反应减弱。
2024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
![2024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9de629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8.png)
2024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
2024年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是中国医学界发布的用于糖尿病治疗的
权威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首先,糖尿病治疗应以个体化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疾
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目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其次,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血糖控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对治疗的态
度来确定,一般来说,血糖控制指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餐后血
糖小于10mmol/L。
其次,糖尿病治疗应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非药
物治疗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心理调整和教育指导等。
对于Ⅱ型糖尿
病患者,应首先采取非药物治疗,如果疗效不佳,可以考虑使用口服降糖
药物。
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应采用胰岛素治疗,在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后,可以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控制。
应避
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应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等的食物,并控制饮食的总热量。
患者还应控制饮酒,戒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最后,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相关检查。
根
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可以进行常规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肾功能检查、血脂检查等,以及眼科、神经病学、心血管等专科的相关检查。
总而言之,2024年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详细规范了糖尿病治疗的目标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
2024糖尿病诊疗指南课件
![2024糖尿病诊疗指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f4dc4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e.png)
糖尿病诊疗指南课件contents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检查与评估•药物治疗策略及原则•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目录01糖尿病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分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等。
危险因素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三多一少”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其他症状。
诊断依据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检测结果,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全球及国内流行现状全球流行现状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国内流行现状我国是糖尿病大国,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糖尿病的防控形势严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02糖尿病检查与评估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用于诊断糖尿病和监测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检测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
血脂检测了解肝肾功能状况,指导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肝肾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评估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及血管状况,发现潜在并发症。
X线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骨骼受损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更详细地评估腹部脏器、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
胰岛功能评估心肺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估肾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指标01020304通过检测胰岛素、C 肽等水平,了解胰岛功能状况。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3b2215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6.png)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原创版】目录一、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概述二、2023 版指南的更新内容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四、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五、指南的推广和应用正文一、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逐年上升。
为了规范糖尿病的诊疗和预防工作,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是我国针对糖尿病诊疗的最新指南,旨在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糖尿病诊疗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二、2023 版指南的更新内容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标准:2023 版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细化,提出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2.治疗方案:2023 版指南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强调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健康教育等。
3.预防和管理:2023 版指南增加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内容,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血糖监测、并发症筛查和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治疗方面,2023 版指南推荐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包括以下措施:1.药物治疗: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
2.饮食控制: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以降低血糖水平。
3.运动疗法: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游泳等,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糖水平。
4.健康教育:指南强调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建议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知识教育和心理支持,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2024年糖尿病诊疗的指南
![2024年糖尿病诊疗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93dc08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f.png)
糖尿病诊疗的指南一、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4亿,且患病率逐年上升。
糖尿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糖尿病的诊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诊疗指南,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主要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有关;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恢复正常;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
三、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的检测结果。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诊断糖尿病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如感染、应激、药物等。
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以早期发现糖尿病。
四、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戒烟限酒等。
饮食控制要求患者遵循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能量摄入,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建议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的剂量和注射方式需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进行调整。
2024年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2024年版)
![2024年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2024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6077e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b.png)
前言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2年8月发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亿,占总人口的 18.9%, 其中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1亿,占总人口的14.2% 。按照国际惯例,65周岁 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而年龄≥65周岁的糖尿病患者被定义为老年糖尿病患 者 ,包括65岁以前和65岁及以后诊断糖尿病的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 及日益增长的老年糖尿病管理需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亟需规范。
五、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在疾病诊断初期,医护人员及家庭成员需要帮助患者正视疾病,使其接受糖尿病教育、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减轻患者 恐惧心理或自暴自弃等负面想法,对于有利于患者糖尿病管理的行为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患者正面评价自我,接受 并积极参与到糖尿病的全程管理之中。
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病程较长,并发症、合并症多,应结合每位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之 前需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基本信息、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既往治疗状况、血糖水平、合并症、认知功能及有无看 护者等,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与管理。教育内容应包括糖尿病的病因、疾病进展、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急慢 性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个体化治疗目标、生活方式干预、各类药物的特点、临床药物选择及使用方法、如何进行血糖监测 等。应加强对患者本人、家庭成员及看护者、社区相关人员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确了解疾病相关知识,避免过于严格或者过 于宽松的血糖管理,从而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教育的形式可以采取集体教育或针对性较强的社区小组教 育、同伴教育及个体教育。有条件者也可以采取远程教育的模式,如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程序、网络培训班等。不同的糖 尿病教育形式互为补充,可以同时开展,以便更好地传递患者需要的信息资讯。近年来有不少探究老年糖尿病患者教育形式 的研究,如夫妻协助管理模型、PRECEDE-PROCEED 模型,有效的教育形式将助力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随着人 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也有不少探索人工智能在糖尿病教育中作用的研究。
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解读
![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43db7f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1.png)
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解读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是中国医学界权威机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一项指导性文件。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准确、更科学的糖尿病防治方案,以促进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管理。
该指南根据目前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根据病情的不同,将糖尿病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成年人,主要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指南重点强调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通过人工给予胰岛素来调节患者血糖水平,以维持其正常生活。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口服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力活动和体重管理。
通过减少高能量高脂食物摄入,适量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和改善患者的病情。
在药物治疗方面,指南提到了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磺酰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根据患者糖尿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医生会根据需要调节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此外,指南还特别提到了胰岛素治疗的应用。
对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水平,或者病情恶化,就需要考虑胰岛素治疗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胰岛素单独治疗或与口服药物联合使用。
除了分类和治疗方案的解读,指南还对糖尿病的并发症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
指南提出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检查和评估,以及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方法。
总的来说,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糖尿病防治的科学依据,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水平,促进糖尿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指南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024年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4年糖尿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9a38d9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e.png)
家属参与,共同促进康复
家属教育培训
对家属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 育培训,让他们了解如何更好地
照顾患者。
家属参与监测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血糖监测、饮 食控制等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 帮助。
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医生、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 划,明确治疗目标和行动计划。
06
患者随访与效果评价
定期随访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回顾
强调自我管理重要性
02
教育患者认识到自我管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并鼓励
他们积极参与。
提供个性化指导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
的指导。
培训患者自我监测技能
教授血糖监测方法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掌握血糖监测的时机和频率。
培训并发症识别能力
教育患者识别低血糖、高血糖等常见并发症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2024年糖尿病诊疗 指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糖尿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 药物治疗与进展 • 非药物治疗方法与技术 • 并发症筛查与处理原则 •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支持 • 患者随访与效果评价
01
糖尿病概述与流行病学
糖尿病定义及分类
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 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 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糖尿 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 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 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01
02
03
发病率
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 持续上升,与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糖 尿病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 ,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 习惯等有关。
糖尿病治疗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糖尿病治疗的过去、现在与将来](https://img.taocdn.com/s3/m/1f7ea50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5.png)
糖尿病既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又是一种年轻的疾病。
说它古老,是因为有文献记载的糖尿病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说它年轻,是因为对糖尿病的真正认识从近代才开始,这时,糖尿病像洪水猛兽一样向我们逼近,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寿命。
是胰岛素的发现,扭转了糖尿病患者确诊即死亡的命运。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邱婷婷过去:胰岛素的发现,终结了糖尿病无药可治的局面1919年春天,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班廷的28岁年轻人以军医的身份退伍,在故乡加拿大安大略省开了一间诊所,为补贴家用,又在西安大略大学谋得一份教职。
1920年10月30日晚,他在备课时读到了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摩西·巴伦的一篇论文。
论文写道,在一些胰腺结石的案例中,由于石头完全阻塞了主胰管,所有负责分泌胰液的腺泡细胞都萎缩了,但是大多数胰岛细胞却完整存活了下来。
反复阅读文章,班廷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一胰岛素发现100周年糖尿病治疗的过去、现在与将来2021年是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和查尔斯·贝斯特对胰岛素发现的里程碑式描述的百年纪念。
胰岛素的发现,使糖尿病从一种致命性的诊断转化为了医学上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拯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
如今,科技的不断进步给了人们更高的期望,“根治糖尿病”成为所有人的期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胰岛素的百年历程,展望未来治疗糖尿病所面对的挑战。
些极不寻常的东西,于是匆匆记下几行笔记:糖尿病、胰岛结扎、分离内分泌液、排泄糖尿。
由于太兴奋,笔记上满是错别字。
班廷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在当时,糖尿病还是一种绝症,跟肿瘤一样可怕,人们对它束手无策。
有医生如此描述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肉和骨头不停地融化,变成尿液排出……难以抑制的口渴、大量饮水和排尿、五脏六腑都被烤干了……患者受恶心、烦躁和干渴的折磨,会在短时间内死去。
”历史上首先将胰腺和糖尿病联系起来的人是德国医生约瑟夫·冯梅林和奥斯卡·闵科夫斯基。
2024版年度糖尿病指南版ppt课件
![2024版年度糖尿病指南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68043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0.png)
根据个人口味和饮食习 惯制定个性化的食谱
注重食物的色、香、味、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
形搭配,提高食欲和消 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
化吸收率
好地掌握饮食治疗的原
则和方法,从而在日常
生活中更加科学合理地
安排饮食,控制血糖水
平,保持身体健康。
2024/2/3
10
03 糖尿病运动治疗
2024/2/3
11
运动益处与适应症
定地控制血糖。
2024/2/3
17
药物副作用及调整策略
口服降糖药物副作用
如低血糖、胃肠道反应、过敏反 应等,需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
2024/2/3
胰岛素治疗副作用
如低血糖、体重增加、注射部位 反应等,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 防和调整。
药物调整策略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患者症状和 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药物种类 和剂量,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心理调适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 和调适建议,帮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2/3
27
16
胰岛素治疗原理及使用方法
01
02
03
04
胰岛素治疗原理
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纠正体内 胰岛素不足,降低血糖。
胰岛素种类及选择
根据病情和血糖特点,选择速 效、短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技术
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注射时 间和注射剂量,确保胰岛素有
效吸收。
胰岛素泵治疗
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模 拟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更稳
食物选择与搭配
01
02
03
04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bcb5b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5.png)
改善微循环
疼痛管理
通过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手段,改善微 循环,促进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供 应。
对于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的疼痛,可采取药 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措施进 行缓解。
05
营养支持与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营养均衡饮食原则指导
控制总能量摄入
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和活动量,合理控制每日总能量 摄入,避免能量过剩导致血糖波
并发症筛查策略
视网膜病变筛查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 并治疗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筛查
定期检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 标,评估肾脏健康状况。
糖尿病足筛查
检查足部皮肤、血管、神经等 状况,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心血管并发症筛查
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 查手段评估心血管系统状况。
03
治疗方案制定原则与策略
遗传因素
家族史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 素。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逐渐 减退,糖尿病发病率增加。
风险评估
根据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家 族史、生活方式等进行综合评 估,确定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02
诊断与评估方法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 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糖尿病诊 断标准,结合中国老年人的特点 进行诊断。
动。
多吃蔬菜和水果
适量增加鱼、肉、蛋、奶等优质 蛋白质的摄入,以满足老年患者
身体修复和免疫功能的需要。
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
合理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 物,如全麦面包、燕麦、豆类等 ,减少高GI食物的摄入,如白面 包、白米饭等。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 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 血脂和血压,建议每日摄入适量 的蔬菜和水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降糖治疗之—— 磺脲类药物
• • • •
主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且有生命危险 刚开始使用磺脲类药物通常会增加2kg的体重 单独使用后降糖效果快,但持续时间不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 美国大学组糖尿病研究(UGDP)指出磺脲类药物具有潜在增加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作用,但之后UKPDS和ADVANCE研究未 证实
•
胰岛素提取成功—— J.J.R.Macleod&Fredrick Banting (加拿大)(1923年诺贝尔奖)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中国糖尿病调查结果
• 2010年5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中 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和代谢 综合征研究组”关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 的结果
• 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 和女性糖尿病的患 病率分别达10.6% 和8.8% • 总体患病率已达9.7% • 同期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
美国糖尿病控制 与并发症研究
(DCCT)
降糖目标
(A1C<7%)
英国糖尿病前 瞻性研究
(UKPDS)
斯德哥尔摩糖尿 病研究
(Stockholm)
熊本研究(
Kumamoto)
慢性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发病率
2型糖尿病的综合药物治疗原则
ADA/EASD在最新的共识中指出 • • •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从确诊时立即开始 初始治疗为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服用二甲双胍 当无法达到目标A1C水平时,其它药物必须在基础治疗的基石 上加用
ADA指南的糖尿病全面治疗内容
• • • • • • •
起始评估 糖尿病的管理 血糖控制 综合药物治疗 自我管理 医学营养治疗 体育锻炼
• • • • • •
心理评估与治疗 难控血糖的处理 低血糖的治疗 并发症的处理 肥胖的手术治疗 免疫接种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 2011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次选方案:尚未充分验证的治疗
生活方式 + 二甲双胍 + 吡格列酮 无低血糖 水肿 骨质流失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GLP-1激动剂 无低血糖 体重降低 恶心/呕吐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吡格列酮 + 磺脲类药物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基础胰岛素
首选治疗方案的优劣比较
方法
效果 (降低A1C%) 1.0-2.0
•
同磺脲类类似,同样有增加体重的风险
•
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虽然发生率较磺脲类略低
降糖治疗之—— DPP-4抑制剂
• 可以增强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 的分泌 对体重无影响且相对较易耐受 • 降低A1C水平的值为0.5~0.8% • 单药治疗不会引起低血糖
AACE/ACE根据不同的A1C,指南制定了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
国际权威糖尿病指南综合解读 糖尿病治疗历史及 糖尿病重要指南综合解读
糖尿病的历史
• •
消渴症 ——《黄帝内经》(400 B.C.)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homas Willis (英格兰,1674 )
•
高血糖 ——Claude Bernard (法国,1859)
•
胰岛素的发现——Jeande Meyer (比利时,1909)
•
可能与胰腺炎相关
降糖治疗之—— α糖苷酶抑制剂
•
降糖效果为降低A1C约0.5~0.8%
•
由于大量碳水化合物流向结肠,通常可导致大量产气和胃肠道症状
•
25%~45%的临床试验对象因此而停止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
降糖治疗之—— 格列奈类
•
与磺脲类同属胰岛素促泌剂
•
降糖效果为降
• • • • • •
二甲双胍(Metformin)的历史
由于二甲双胍各方面突出优势,它的适应症随着各种研究的不断开展而延伸
2006 2005 2004 2002 1998 二甲双胍是贯穿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ADA/EASD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石——IDF 欧盟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上2型糖尿病儿童 二甲双胍能预防糖耐量受损(IGT)向糖尿病的转化——NIDDK的DPP “二甲双胍是唯一可以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降糖药物,并能降低2型糖 尿病并发症及死亡率。”—— UKPDS 二甲双胍首次在临床上使用 提取胍类物质 山羊豆(Galega),法国紫丁香(French Lilac)
Diabetes Care, volume 31, number 11, November 2008
次选方案及其他治疗药物的降糖效果比较(A1C)
药物
效果 (降低A1C%)
大血管 保护作用
无低血糖
维持体重
耐受性好
方便使用
α糖苷酶抑制剂
0.5~0.8
√
-
√
×
√
格列奈类 其它疗法 (缺少证据) 普兰林肽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volume 34, Supplement1, January 2011
治疗的目标——A1C<7%
• • • • A1C>7%应作为一个开始用药或者改变治疗方案的分水岭 A1C控制目标一般推荐<7%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进行个体化治疗并确定A1C控制目标 考虑预期寿命、低血糖风险、是否存在心血管系统病变(CVD)等情况 制定治疗目标和计划
次选治疗
尚未充分验证的治疗 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 GLP-1激动剂
其他治疗
α糖苷酶抑制剂 格列奈类 普兰林肽 DPP-4抑制剂
ADA/EASD指南的序列用药方案流程图
首选方案:充分验证的核心治疗
确诊时
生活方式 + 二甲双胍 + 基础胰岛素 生活方式 + 二甲双胍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磺脲类药物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胰岛素强化治疗
• 我国总糖尿病患病人数达9千2百万以上 • 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亿4千8百万以上
该调查给我们的启示
糖尿病已经在我国成为一个达到广泛流行 程度的疾病
中华医学会认为
• 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和可治的疾病 • 落实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 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 加强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治和管理
<0.0001 —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结论:磺脲类药物能显著提高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与使用二甲双胍的优势比为2.79
Metformin, Sulfonylureas, or Other Antidiabetes Drugs and the Risk of Lactic Acidosis or Hypoglycemia
优势
缺点
大血管保护 作用
无低血糖
维持体重
耐受性好
方便实行
生活方式
效果宽泛
√
胃肠道刺激 肾功能不全慎用
√ √
√ √
√ √
× √
1.0-2.0 二甲双胍
不影响体重
√
1.0-2.0 磺酰脲类
起效快
引起体重增加 易发生低血糖
√
×
×
√
√
胰岛素
1.5-3.5
无剂量限制 起效快
需多次注射和检测 血糖 易致低血糖 价格昂贵
•
在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的强化治疗组中,低血糖发病率 为每100人每年发生61例
•
当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应立即或逐渐停用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 奈类药物)
胰岛素治疗的前提——自我监测血糖 (SMBG)
• • SMBG是指从治疗开始每天检测空腹和餐前血糖水平 SMBG对调整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在摸索胰岛素用 量时的作用尤其突出 • • 使用胰岛素治疗时,每天SMBG的次数应当在3次以上 如果口服降糖药中不含有磺脲类及格列奈类药物,因不易引起 低血糖,所以通常不需要SMBG
1957 1918 中世纪
降糖治疗之—— 二甲双胍的用药原则及加量方法
在治疗伊始,二甲双胍就应当和改变生活方式一同进行 在没有特殊禁忌证的情况下,二甲双胍应当成为首选治疗 二甲双胍的用量应当在耐受的前提下,在1-2个月内加量至其产生最大效果 初始剂量为500mg 每日1~2次(随早餐或晚餐服用),也可以服用850mg 1次/日 如果没有出现胃肠道症状,5-7天后可增加剂量至850mg或500mg×2片 2次/日,随早餐和晚餐服用 当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可将服用剂量减回原剂量,以后再考虑加量 最佳服用剂量可达1,000mg 2次/日,但通常服用量为850mg 2次/日
使用方便
价格低廉
AACE/ACE Diabetes Algorithm
ENDOCRINE PRACTICE Vol 15 No.6 September/October 2009
ADA/EASD指南的序列用药方案
首选治疗
充分验证的核心治疗 第一步:初始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 二甲双胍 第二步:辅助治疗 胰岛素 磺脲类药物
•
半足量即可获得最大降糖效果,所以应当避免更高的使用剂量
降糖治疗之——胰岛素
• •
只要用量足,可将任何水平A1C降至目标水平 可使体重增加约2~4kg,该副作用可能与血糖的回落成正比,是尿糖减少 所致
•
在大量临床试验中,为了达到正常血糖并使A1C接近7%,严重低血糖的发 病率为每100人每年发生1~3例
0.5~1.5
√
×
×
√
×
0.5~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