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视野下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对安徽宅坦村一项历史社会学的考察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消亡或严重破坏的危险。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既包括建筑物的布局、形状和结构,也包括村落的整体布局和相关的地理环境。
这些空间形态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还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和特色,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独特之处,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和理解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历史演变过程,拓展文化视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所取代,传统空间形态面临消失和破坏的威胁。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保护和传承的依据和参考,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继承。
村落视野下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
村落视野下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作者:狄金华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3期摘要:以安徽省宅坦村为个案考察了村庄人的社会流动,并探讨了社会流动对村落社会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宅坦村的社会流动包括经商型社会流动、教育型社会流动、战乱型社会流动、开族型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促使村落社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村落原有的门派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村落中的“习惯”又保证了村落结构的非阶级化冲突。
关键词:村落;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图分类号:C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0)03-0074-08学术界对于传统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是将目光投射在宏观社会结构层面,这种研究往往会因为其抽象性而使得流动主体“不见踪影”,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在村落的视野下考察村庄人的社会流动。
村落研究作为一个区域或个案研究,其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一直是学术界在反思的问题。
笔者也深知弗里德曼等人反思的合理性,即小地方的描述能否反映大社会的问题,功能的整体性能否把握有长远历史传统的文明大国的特点[1](p.57)。
社区毕竟不是社会的简单缩影,在一个村落或区域所获得的知识只能算是“地方性知识”[2](pp.223-224。
费孝通先生在回应村落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时,认为“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将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么不需要将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3](pp.15-16)。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不少学者都将村庄作为基本的微观研究单位。
本文试图以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宅坦村作为个案,从村庄的视野窥探社会流动发生的场景与动力,以及这种流动对于村庄生活特别是对于村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一、宅坦村的概况宅坦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西部,上庄镇中部。
北宋初年,来自浙江的胡忠携家带口移居于此,建村曰龙井。
以后,胡氏宗族势力不断拓展壮大,形成方圆数十里的大姓望族。
这就是号称“李改胡”的明经胡氏。
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内容摘要
最后,御宅族通常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社交中心,比如说参加动漫展、游 戏比赛等等。而宅男宅女则更加注重网络社交,比如说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交流、 在游戏中与其他玩家互动等等。
内容摘要
总之,御宅族和宅男宅女都是对于特定领域或主题有热情和追求的人,但是 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尽管御宅族和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御宅族就无法融 入社会。事实上,御宅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于某些特定领域的 深入了解和兴趣爱好,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很多价值。例如,在一些动漫、游戏 等产业中,御宅族往往是主要的消费者和粉丝,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产业 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社会层面,“宅男宅女”现象加剧了社会分化和隔离。由于他们与外界的 接触减少,难以融入社会,这可能导致社会凝聚力和相互理解的降低。同时,这 一现象也给城市规划和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创造更有利于人们相互交流和 互动的城市空间,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需要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四、结论与建议
“宅男宅女”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在面 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做出的选择。然而,这种现象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 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宅男宅女”现象与城市空间的社会组织形式和 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的高强度压力和快节奏,使得很多年轻人更 愿意选择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世界中。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变化 也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土壤。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他们从小就习惯了独自享受家庭空间。这种独自享受家庭空间的习惯延续到成年 后,就表现为他们更愿意选择独自在家中度过时间。
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环境意象
摘 要 文章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了徽州古村落环 境空间的整体性、 复合性、 意象的两极性和环境的归属性, 揭示了徽州 古村落的空间组织特点及其给予人们的多层次的心理感受。
徽州有 “ 东南邹鲁, 程朱阙里 ” 之称, 文风尤盛。新安画派、 徽派版画、 徽剧等艺术流派都蕴涵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徽 州古村落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 长期以来经历了文化冲 突变迁的砺炼, 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良 好的协调关系。 其和谐丰富的空间环境给予人们多层次的空间 体验; 其丰厚的人文历史的积淀和独特的建筑技艺使之成为我 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研究徽州古村落空间环境不仅是对地域 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还在探讨聚居环境的人性化建设方面具有 现实的借鉴意义。 !& 环境的整体性 提到徽州古村落,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青山绿水与粉墙黛瓦 交相辉映的意象: 层层叠叠的马头墙、 一进进的牌坊和深深的 院落,正如清代诗人曹文埴的描述 “ 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 出” 。这种整体性的意象取决于古村落的整体布局、 空间尺度、 建筑风格以及细部形式上的相似与协调。 !& ! 图—底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图一底对比明显则界限分明, 客体容 易被感知。 徽州古村落与周围山青水秀的环境正是形成了这样 一种对比中求和谐的图—底关系。 鲜明的色彩对比易于凸显图 —底关系。 灰瓦白墙的村落因而很容易被瞬间把握成为环境中 的焦点。 加之视知觉组织倾向于 “ 完形 ” 的特征—— — 重新组织知 觉范围内的形状位置、 色彩、 光线等, 使之显现整体感—— — 村落 有如契入环境中的画卷给人以豁然开朗的兴奋感。 徽州古村落存在着多层次的图—底关系。随着观察角度、 距离的不同而呈现动态变化。灰白色块不断变动着比例关系, 互为图—底。 深入村落中, 精致的门窗、 俊逸的重檐衬着厚重平 实的墙面, 有着水墨写意的神韵。 !& " 相似性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类同因素的存在能够弱化视觉反应引 起的紧张心态。 因而大小、 形状、 方向、 材料、 颜色等相似的建筑 群体容易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整体。 古村落自身有着统一的形态格局, 顺应地形、 依山就势, 尺 度宜人。由于单体建筑与村落群体的同构性造成了空间形态 ( 院落围合 ) 、 材料质感 ( 砖木石瓦 ) 、 色彩系统 ( 灰墙白瓦 ) 的相 似, 表现出单体建筑对村落群体的服从和认同, 从而使村落环 境呈现整体上的协调一致。 远眺徽州古村落, 现实中的体块感转化成了片片墙面, 这 种平面感又因为小而不规则的点状窗洞获得了对比意义上的 强化。斑驳灰暗的老墙弱化了光影关系, 叠落的檐部成为几笔 轻盈的墨线。 在这里新与旧、 高与低、 简与繁似乎都消解了文字 层面上的对立, 统一在二向度的整体感之中 ( 图 !) 。 "& 空间的复合性
九十年代以来乡村社会的分化--对安徽固镇县杨庙乡乡村社会的调查
着 风 险所 带 来 的 利 益 。 当 第 一 批 冒 着 风 险富 起 来 的 农 民 出 现 时 , 乡村 社 会 的 分 化 也 就 开 始 了 , 并 且 这 一 分 化 在 改 变 原 有 社 会 结 构 的 同 时 , 在 削 弱 着 乡村 “ 同体 ” 也 共 ①存 在 的 基 础 — — 信 任 关 系及 其 他 维 系 其 存 在 的 习俗 、 例 等 。 惯 二 十 年 来 , 论 是 乡村 社 会 的 结 构 还 是 乡村 社 会 关 系 的 内 容 都 发 生 了深 刻 的 变 化 。 在 “ 无 三
多 么 坎 坷 。 竟 它 为 那 些 既 没 钱 读 书 又 没 法 当 兵 的 人提 供 了一 点 希 望 , 在 依 然 有 许 多 人 在 这 毕 现
・
5 2
・
维普资讯
条 路上 走。
在 这 一 背 景 下 乡村 社 会 出现 了分 化 , 于 分 化 的 原 因 、 质 和 影 响 留 在 后 面 讨 论 , 里 重 至 性 这
维普资讯
九 十 年 代 以 来 乡 村 社 会 的 分 化
— —
对 安 徽 固 镇 县 杨 庙 乡 乡 村 社 会 的 调 查
安 祥 仁
八 十 年 代 初 发 生 的 两 件 事 对 中 国 乡 村 社 会 产 生 了 巨大 的 影 响 , 是 包 干 到 户 , 是 流 通 领 一 二
些 商 店 、 发 店 。 品 基 本 以 低 档 商 品 为 主 。 此 次 调 查 以 观 察 法 和 访 谈 法 为 主 , 察 主 要 是 看 理 商 观 哪 些 人 经 常 在 一 起 , 些 人 有 什 么 特 点 。 后 再 找 他 们 访 谈 。 访 谈 的 内 容 涉 及 乡 村 社 会 的 变 这 然 化 、 际 关 系 的 变 化 、 人 富 起 来 的经 历 以及 对 周 围 人 的 看 法 , 后 再 对 所 获 资 料 进 行 综 合 分 人 别 然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评述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150-05 收稿日期 2023-10-18摘 要 村落的空间形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安徽省社会文化和地方习俗的物质载体,徽州传统村落向我们传达出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近年来,虽然徽州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已相对丰富,但有关村落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整理却相对较少。
该文立足于安徽省的传统村落,较全面地回顾了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在村落空间形态方面的发展历史。
重点将目前研究内容分为村落空间形态类型、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村落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据研究结果提出展望,以期为徽州古村落空间的保护、发展、转型及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徽州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研究综述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spatial form of village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Anhui Province's social culture and local customs,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s convey to us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nature, history, culture, ar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high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value.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been relatively rich,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form of villages is relatively few.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hui Province,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area in terms of village spatial form. The current research conten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village spatial form types, influential factors of village spatial form, village spatial form evolution,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to elaborate, then w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 forward prospec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village space in Huizhou. Keywords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form, Research review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评述与展望A Review and Prospect on Spatial For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一个地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它的建筑艺术以及空间组织都包含了当地的时空记忆,是一种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的存在形式。
宗族文化调研报告
宗族文化型塑下的“80,90”后教育模式调查研究报告——以绩溪县宅坦村为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异文化和多元文化同时涌现的背景下,宗族、宗族文化及其教育模式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
然而在一些古村落中,它发挥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宗族文化中独特的教育模式对“80,90”后教育、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并探究这一教育模式,总结成一个模型。
【关键词】宗族宗族文化教育“80,90”后教育自主型模式一、前言第一,宗族文化背景。
首先从字源学角度来看,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宗,祖庙也。
”“宀”是屋宇的象形,“示”则是神主的象征,宗庙即供奉祖先神主的地方。
也就是说,祭祖的主要场所是宗庙。
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表明,三代以前的聚落建筑和三代的城市建筑均是以宗庙为中心,宗庙多且比其它建筑更华美壮丽。
次与史书记载相符合,如《周礼•考工记•匠人》记:“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
”又有《墨子•明鬼篇》记:“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建国营都日,必择王之正坛,置以为宗庙。
”《礼记•曲礼》中亦有相应叙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从后。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纵向看,宗族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民族。
其次宗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 ,很早就出现并活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形态和社会特征。
关于宗族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学术界有很多观点 ,而言之 ,可分为三期说、四期说和五期说。
所谓“三期说”,即指上古时期宗子类型宗法制、中古时期望族宗族制以及宋代以后的庶民化宗族。
“四期说”是指先秦的氏族、亲汉的豪族、魏晋隋唐的士族以及宋以后的宗族。
还有的学者认为“,四期说”应指氏族宗族制、士族宗族制、科举制下的祠堂族长制以及近代社会巨变中的宗族制。
有学者在“三期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家族”。
“五期说”则指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以及近代宗族的变异。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形态,其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更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入手,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其特点和价值,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学术支持。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地域、民族和历史特色,总体呈现出“集中式”、“开敞式”、“有序式”等共同特征。
1. 集中式传统村落多呈现出核心集聚的空间形态,其核心是以庙宇、祠堂、公共广场等为中心,周围环绕着民居、店铺等建筑,形成了明显的中心集聚空间。
这种集中式的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意识,又为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对村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开敞式中国传统村落的开敞式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村落周围的田园风景,主体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景观。
这种开敞式的空间形态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所在。
3. 有序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多以规整、对称、通风和利于采光的原则为基础,建筑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有序,形成了独特的有序式空间形态。
这种有序式的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古村落空间布局的分析、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村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1. 空间布局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规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并从地域特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探讨。
2. 建筑形态的特征通过对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的特征。
乡 贤
乡贤由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乡贤乡土乡愁——乡村文化振兴的徽州探索”高峰对话日前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
与会嘉宾以黄山市的经验为案例,走进文化扎根的乡土之中,品味贤者被后世传颂的嘉言懿行,发掘乡贤文化对于当代的价值意义,在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中,探讨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乡贤: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灵魂在徽州,随处踩着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个时代。
唐模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槐树,见证着这个村的兴盛与沉寂,也目睹了几代徽州人的悲欢离合。
这个历经百年风霜,以水口园林、徽派建筑和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古村落,有风雅山水田园,也有徽派古建长廊,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
这个古村落是由唐朝越国公江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晚清翰林许承尧更让这个村落享誉安徽。
许承尧不愿在京师过清闲安乐的翰林生活,1904年毅然请旨回乡兴办新学,先后在故乡唐模创办了敬宗小学堂和端则女子小学堂,这两所学校成为今日唐模小学的前身。
“皖南学务以徽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
”黄山学院原副院长汪大白介绍,正是许承尧的一腔爱乡之情才让今人看到了徽州园林的精品。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指出,徽州文化生态传承创新,既保护老祖宗的“筋骨肉”,又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让古老的文化在传承中迸发出勃勃生机。
这种模式不仅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的路子,也为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展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实践坐标,其中很多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应用和推广。
从许承尧到戴震,徽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乡贤的美谈佳话。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曹新宇认为,乡贤是中国农村的客观存在,他们是乡里中德高望众者,是公共事务的决断者,是纠纷矛盾的调解者,是乡风民俗的教化者,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乡贤留下了建筑园林、传统手艺,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赴呈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
呈坎古村落与古建筑调研3
呈坎古村落与古建筑保护旳提议
提议: 1.古村落旳保护涉及到旳关键问题就是产权。产权属于国家和政府旳古建筑是占少 数旳,其他绝大多数属于本地居民,没有得到国家旳要点保护,而这些绝大部分旳古建 筑才决定古村落旳风貌。村民是必须要在古村落里延续和发展旳,所以需要指导、引导 本地老百姓规划有序地去建房;需要调动村民旳主动性,提升他们旳保护意识,使他们 参加到保护利用旳过程中,并取得切实旳经济上或精神上旳利益,在这当中需要旳是耐 心旳沟通,责任与利益旳良好分配,使政府、旅游企业、本地居民达成共识。 2.呈坎古村落古建筑旳保护需要多方旳配合,能够请专业旳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建 筑设计部门进行文物建筑旳保护利用设计,确保呈坎旳文物建筑得到合理旳保护利用, 然后由本地旅游企业负责景区旳经营和管理,给呈坎本地带来良好旳经济效益,从而形 成文物建筑被保护旳良性循环。
PART 4
活动感悟
活动感悟
古建 筑
友谊
三下乡
历史和 文化
意 外
谢谢聆听
尊敬长上
周济贫困
奖励学子
教训子孙 禁饬闺房 规范婚姻
和睦族邻 抚孤恤寡 表扬义行
依法继嗣 封山禁渔 保护公产
呈坎罗氏家训家风调研2
对徽州宗族族规家训进行分析总结,寻找其共性
徽州宗族数以百计,大姓也多,呈坎罗氏只是其中一种,在宗族社会时 期,徽州宗族统治者非常注重族规家训旳制定旳宣传,把制定和宣传族规家 法视为巩固宗族统治、增进宗族兴旺发达旳头等大事和根本。这些族规家 法,实质上就是将封建伦理道德法规化,其关键能够归纳为“忠”、“孝” 、“节”、“义”“礼”,还有某些如“四业当勤”、“崇尚节俭”、“ 注重教育”、“济贫救灾”、“抚孤恤寡”、“和睦邻里”、“保护林木 ”等旳要求。对于触犯族规家训旳行为,都有十分明确严厉旳处分条款,从 说教到刑罚再到经济制裁种种,所以也起到很明显旳作用,很好旳维持了宗 族社会秩序旳稳定,维护了宗族社会旳统治。虽如此,这些族规家训很大一 部分终归是封建制度下旳产物,具有一定旳腐朽和落后性。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绪论一、情系徽州,有条不紊做准备(一)确定选题(二)搜集资料(三)请教老师(四)启动仪式二、深入乡村,发放问卷做调研(一)屯溪百鸟亭越国汪公会馆(二)屯溪老街契约文书特供商店(三)徽州区唐模(四) 歙县许村(五)歙县丰瑞里(六)屯溪徽州博物馆(七)歙县博物馆三、访谈专家,深入了解徽文化(一) 汪华研究会——汪伟主席(二) 徽州府衙——徽州宗族文化博物馆馆长吴琳(三)许村和丰瑞里老者(四)媒体宣传四、仔细调研,历经艰辛出成果(一)调查结果(二)建议对策绪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并结合历史学专业特点,在院领导的关怀下,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院团委学生会的护航下,安徽师范师范大学赴古徽州探寻汪华文化发展现状调研团队历时一周,以黄山是歙县为调研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家获益匪浅,通过对汪华文化的调研使我们对徽州文化又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一、情系徽州,有条不紊做准备(一)确定选题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
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
辩证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
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空前绝后的政治谋略。
自唐代至清朝,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帝王多次下诏,把他作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始终维护华夏统一的典范来表彰;李纲、赵普、苏辙、朱熹、岳飞、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喻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
在暑假还未到来之际,在接到学校学院班级的通知后,大家踊跃积极参加,以陈志豪为代表的一些对徽州文化比较感兴趣的历史学同学找到了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皖南研究中心的康健博士,康健老师作为研究徽州文化的专家,给我们确定了关于汪华文化的研究调研主题。
徽州古村落文化景观中蕴涵的人地关系思想及其体现
徽州古村落文化景观中蕴涵的人地关系思想及其体现作者:张婷麟来源:《旅游纵览》2011年第05期在古村落文化景观中,最基本的因素还是群山环抱的,疑似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中原望族前来避难。
山重水阻,闭塞的环境迎来避乱世的人们,然后秀美山河使这些人在徽州留下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提到: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经济、宗教关系都是受其支配。
宗族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徽州文化的方方面面。
正是由于避难的人们多为整族迁来,屯聚成村,因此宗族观念很强烈,籍贯的归属对每一个徽州人都很重要。
即使不是在徽州出生也不忘原籍在徽州。
朱熹生在福建,而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徽州人都认为他祖籍徽州歙县;胡适寓居他乡几十年,写自传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
宗族制度的重要在徽州宗祠的修建中也可见一斑。
徽州各个宗族对祠堂的修建都很重视。
宗祠是徽州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也是各个村落的心理中心。
用于祭祖、商议大事、也做娱乐活动等,呈坎的罗东舒祠更是以大而精闻名。
随之而来的是中原的文化,也把风水等观念带人了徽州以及中原地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这些来自中原的观念不断地同化着这里的原著居民——山岳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原人也慢慢被同化,最终两者合二为一,成为徽州人,徽州的文化也就此产生。
徽州的古村落都是按照风水在布局的,不仅村落的整体布局如此,民居中也有很多体现风水的细节,比如呈坎村中的“泰山石敢当”“辟邪镜”“内八字的聚财墙”等等。
在潜口我们也看到了民居的宅门斜开,以斜辟邪的说法等等都有所体现。
中原人的人迁带来了文风鼎盛的徽州,徽州人坚信读书是天下第一等要事,“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的男孩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异地求学或经商。
考中功名,继而入朝为官,被徽州人认为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在屯溪老街的三雕店铺做访谈的时候,很多都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景象。
还有三种出现的频率也非常的高,包括在西园的砖雕上也有见到,就是姜太公垂钓,文王访贤,三顾茅庐的故事,很显然在徽州人们的心目中为朝廷做事、为社稷出力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也是光大门楣的很好的途径。
219362882_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文化变迁与乡村振兴
70·学术思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文化变迁与乡村振兴吴理财 夏 涛(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摘 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和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理性因子裹挟城乡社会急剧转型,农村社会的个体化转型既全面又深入,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日渐式微、村庄公共舆论力量的日趋瓦解、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逐渐消解以及农民对社区认同的持续弱化,对农村社会发展和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研究发现,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逻辑在于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消解和重构。
基于此,文章通过对乡村振兴内蕴文化要义的诠释,提出以公共文化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以“农”为本,以“村”为根,从繁荣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培育村民公共理性精神、孵化乡村公共文化组织、完善村民民主参与机制等方面重塑农村社会公共性,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村文化变迁;乡村公共性;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Cultural Changes in Rural Area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Abstract Culture serves as the spiritual foundation and the source of vitalit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ocieties has been driven by modern rational factors.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individu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ety, the gradual decline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life, the increasing erosion of village public opinion, the gradual dissolution of the spirit of mutu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among farmers, and the continuous weakening of farmers'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of rural society.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fundamental logic behind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rural areas lies in the diss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al publicness.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proposes reshaping the publicness of rural society by improving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reviving rural community ethics, nurturing rural social public spirit, and strengthening villag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with the aim of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 rural cultural change; rural publicness; rural revitalization1 引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城市建筑|学者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SCHOLARS'FORUM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王 玉1 倪 琪2 ■ Wang Yu Ni Qi作者单位:1 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大连 · 116600)2 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大连 · 116600)收稿日期:2011-08-23Influence on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from Soc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Huizhou Area[摘 要] 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呈坎村为研究对象,从对村落的社会形态开始考察基于儒礼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组织制度之下的民居和村落内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因,进而分析村落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对村落空间形态产生影响。
[关键词] 民居 宗族 社会形态 空间形态[Abstract] Taking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Chengkan Village in Huizhou, a typical village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factors that in fl uence the spac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folk house and inner space of the village under Confucian patriarchal clan organization, then analyzes how the village community affects its space 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society.[Key words] Folk house,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formation, Space formation导言“一个天井+一个堂+两个房”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的反复组合是徽州传统民居的主要空间构成方式,也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①。
[知识]村庄的意义
村庄的意义——徽州村庄社会生活散记李远行常常喜欢往徽州跑,倒并非因为徽州山青水秀,人民生活相对富足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最吸引我的是徽州村庄在历经沧桑之后,仍对其散落在外的村民保持着强烈的凝聚力。
尤其是在市场化和城市化已成大道的今天,那些曾在早年或因经商、或因升学入仕而定居他乡的“村民”纷纷放弃城市里相对优裕的离退休生活条件,回归村里。
这与当今人们只要有可能就往城里奔的热劲儿相比,就显得反差太大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有点儿“逆潮流而动”的现象?怀着这样一种好奇心,我在不断进出村庄的过程中试图解读其中的秘密。
首先是宗族。
关于徽州宗族活动情况的研究,史学界已有详实的成果。
而且其主流观点都认为徽州历史上强盛的宗族活动仍潜存于当代徽州人的社会生活中。
实际上,徽州的宗族与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基本上不复存在。
仅存的一点宗族意识也难以支撑传统宗族所必需的族内认同,而仅限于更小的支房甚至是门户内部。
据黟县、绩溪、祁门、歙县、休宁、屯溪等六县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宗族的外在形式,如祠堂、庙宇、谱牒等,除族谱在部分地区尚得以较完整的保留外,其它都已鲜见。
而宗族的内在形式,如祭祀活动、宗族规约、族产等更是阙如。
在对村民的访谈中可以感觉到,宗族成员除遇外来重大压力和冲击时尚有一定程度松散的联合行动外,基本上没有象样的集体行动。
村民的行动单位主要是核心家庭,至多延伸至弟兄房门和直系姻亲,而且姻亲的关系重于兄弟房门的关系。
家庭纠纷一般找舅舅,邻里纠纷就找德高望重的老人,不行再去找村、乡干部。
当代徽州重修族谱和祠堂牌坊也是普遍现象,但不是为了复兴宗族,更多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如发展旅游经济、吸引外来投资等。
徽州的古村落恐怕是全国遗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
尽管建国后也曾遭受重大毁损,村庄聚落的总体结构布局仍大致保存了下来。
因毗邻著名风景区黄山,其丰厚的人文景观构成了独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西递、宏村、上庄、坑口、六都、昌溪等一批古村落的旅游经济已在当地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
农村政治学研究方法诸问题——对岳村政治的学术反思
农村政治学研究方法诸问题※——对《岳村政治》的学术反思贺东航1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于建嵘先生所著的《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下称《岳村政治》),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该书有许多精彩的论断,好评如潮。
两年前我曾仔细读过一遍之后,萌生了写篇书评的念头。
但想到今日学术界书评的庸俗化,语言的格式化,总觉得不应众口皆碑。
为了进行客观的评述,我拟写一篇纯学理性的分析,就《岳村政治》一书进行学术反思,一方面,梳理这十几年来关于农村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对农村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行思考,以期对该领域的学术有所推动。
一、问题导向与实证方法:开风气之先《岳村政治》的作者在书的一开头就谈到了以往的农村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没有将乡村政治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没有将中国’乡村政治学’作为一规范性学科来进行建设。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中国乡村政治的发展状况和特征的描述,为创建中国’乡村政治学’提供经验性事实和理论思考(P21)。
”这段话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
回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政治学恢复不久就在意识形态的导向下,以国家政治制度构造为话题。
其研究内容都是国家、政党、政治制度之类的宏大问题。
主要工作就是合理性论证,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基本上是一种注释式、教条式的研究。
当然,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传统的人文社会学科相比,中国政治学的学术积累先天不足。
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低下、研究方法陈旧、学术规范缺乏、著述多在低水平重复等。
在这种情况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率先突破长期以来政治学研究的局限,转变研究路数,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问题,深入农村调研,中心的张厚安教授提出了“三个面向,理论务农”,2涉足了当时刚刚起步的村民自治的研究,并参与了相关法律文本的起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徐勇教授承接张厚安先生的研究,提出了“三实”方法,3对村民自治研究进行拓展,并将村民自治研究扩及村级治理研究。
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
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
古村落宅坦
唐力行
【期刊名称】《中国农史》
【年(卷),期】2002(21)4
【摘要】古村落宅坦位于绩溪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 ,胡氏宗族在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情况下 ,组织族人改造环境 ,使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社会。
千百年来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变迁 ,古村落已形成宗族组织、文化科举和商业的良性互动 ,从而创造了古村落的文明。
三者之间宗族居于核心地位。
传统中国社会的动乱也会在这里引起反响 ,但是由于宗族聚居的格局使古村落乃至徽州社会具有特殊的应变力 ,直至近代仍保持自身的稳定。
宅坦村有着丰富的资料遗存 ,为我们在宅坦从事田野考察、重构古村落的实态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可以预见。
【总页数】8页(P71-77)
【关键词】乡村基层;社会生活;古村落;村落;宗族;徽州市;宅坦村
【作者】唐力行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
【相关文献】
1.徽州文书中的清代基层社会生活实态例说 [J], 吴秉坤
2.徽州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治理——以绩溪宅坦村为例 [J], 蒋涛涌
3.晚清徽州乡村塾学教育的实态——以黟县宏村万氏塾学为中心 [J], 刘伯山
4.民国时期徽州乡村新式教育及其教学实态——以《一个徽州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为中心 [J], 陈杰;
5."三治融合"视域下乡村治理体系重构
——基于对徽州地方性知识的考察 [J], 王乐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村落 或 区域 所 获得 的知识 只能算 是 “ 方 性 地
。 费 孝 通 先 生 在 回应 村 落 研 究 的
知 识 ”2 ・ _ 。 l( 。 ]
代 表性 问 题 时 , 为 “ 果 我 们 用 比较 方 法 将 中 国 认 如 农 村 的 各 种 类 型 一 个 一 个 地 描 述 出 来 , 么 不 需 那
北 宋 初 年 , 自浙 江 的 胡 忠 携 家 带 口移 居 于 此 , 来 建 村 日龙 井 。 以后 , 氏 宗 族 势 力 不 断 拓 展 壮 大 , 胡 形
村落研 究作 为一 个 区域 或 个 案研 究 , 所 获 其
得 的 知 识 是 否 具 有 普 遍 意 义 一 直 是 学 术 界 在 反 思
文 中 , 者 试 图 在 村 落 的 视 野 下 考 察 村 庄 人 的 社 笔
会 流动 。
与 动 力 , 及 这 种 流 动 对 于 村 庄 生 活 特 别 是 对 于 以 村庄社会 结构所 产生 的影 响。
一
、
宅 坦 村 的 概 况
宅坦村 位于安 徽省绩 溪县西 部 , 上庄 镇 中部 。
对 安 徽 宅坦 村 一 项 历 史 社 会 学 的 考 察
狄 金 华
( 中科 技 大 学 , 北 武 汉 华 湖 407 ) 3 0 4
摘 要 : 以安 徽 省 宅坦 村 为 个 案 考察 了村 庄 人 的社 会 流 动 , 探 讨 了社 会 流 动对 村 落 社 会 结 构 的 影 响 。 研 究 表 并 明 , 坦 村 的社 会 流 动包 括 经 商 型 社 会 流 动 、 育 型 社会 流 动 、 乱型 社会 流 动 、 族 型 社会 流 动 社 会 流 动 促 使 村 宅 教 战 开 落社 会结 构 的 变化 , 一方 面 村 落 原 有 的 门派 权 力 结 构 发 生 了变化 , 一 方 面村 落 中的“ 惯” 保 证 了村 落 结 构 的 非 另 习 又 阶级 化冲 突。
7 4
至今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省 。 … … 歇 县 、 宁 、 溪 三 县 必 藉 浙 省 之 米 接 休 绩 济 。[l 4二 是 安 徽 本 省 , 湖 则 是 绩 溪 的 一 个 重 ”5 卷 ( 芜 要 粮 食 供 给 地 。 连 接 芜 湖 与 徽 州 的 水 道 — — 徽 水 ( 弋 江 ) 仅是 绩 溪 粮 食 运输 的一 个 重 要 渠道 , 青 不 而 且 也 是 宅 坦 的 徽 商 外 经 商 的 重 要 路 线 。
第1 2卷 第 3期
21 0 0年 5月
天 津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o U R N A L F I NJI O T A N D M IN I A ST R A TI N N ST I U TE O I T
V0 . 2. I 1 NO. 3 Ma 2 0 y. 01
村落视野下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
关键词 : 落; 村 社会 流 动 ; 社会 分 化 中图 分 类 号 : 9 l 文 献标 识 码 : C9 A 文 章 编 号 :0 8 1 8( O 0) 3 0 4 0 1 0 —7 6 2 1 0 ~0 7 — 8
学术界 对 于传统 社 会 流 动的 研究 , 主要 是 将 目光 投射在 宏观社 会 结 构层 面 , 种研 究 往 往会 这 因为其 抽象性 而使 得 流动 主体 “ 见踪 影 ” 在本 不 ,
制; 大跃进 时期 宅坦村 曾属宅坦 、 镇头 和冯村 三个 乡组 成 的跃 进人 民公社 , 后又改 为浩寨 人 民公社 。
1 6 年 之 后 , 坦 村 先 后 分 属 旺 川 人 民 公 社 和 上 91 宅
要将千千 万万个 农 村 一一 地 加 以观 察 , 接 近于 而 了解 中 国所 有 的农 村 了” ( 。 l 。正 是 基 于 这 种 想法 , 不少学 者都 将 村庄 作 为 基本 的微 观研 究 单位 。本 文试 图以安徽省 绩溪县 上庄镇宅 坦村作 为个 案 , 村庄 的视 野窥 探 社 会流 动 发 生 的场 景 从
派族 谱便 览 》 等数 部 刊 印 本 家谱 依 然 完 整 地 保 存
的问题 。笔 者 也深 知弗 里 德 曼 等人 反思 的合 理
性 , 小 地 方 的 描 述 能 否 反 映 大 社 会 的 问题 , 能 即 功
成方 圆数十里 的大姓望 族 。这 就是号 称“ 改胡” 李
的明经胡 氏 。
的整体性 能否把 握有 长远历史 传统 的文 明大 国的
特 点 [( 1 ] 卵 。社 区 毕 竟 不 是 社 会 的 简 单 缩 影 , 在
宅 坦 至 今 保 存 了 众 多 的 文 献 资 料 , 容 涉 及 内
宗谱、 谱、 祠 宗祠 文 档 。如 明代嘉 靖 年 间 的《 井 龙
胡 氏族谱 》 乾隆 年间 的《 川 明经胡 氏统宗 谱 》 、 考 和
民 国 《 经 胡 氏 龙 井 派 宗 谱 》 以及 《 经 胡 氏 龙 井 明 , 明
收稿 日期 : 0 00 ~ 5 2 1 11
庄人 民公社 ; 9 3年 人 民公 社 解 体 之后 , 坦 大 18 宅
队改 为 村 民委 员 会 , 上 庄 乡 。19 属 9 2年 旺 川 、 上
庄两 乡合并成 立上 庄 镇 , 坦村 仍 归 上庄 镇管 辖 宅
作 者 简 介 : 金 华 (9 2 , , 狄 1 8 ~) 男 湖北 当 阳人 , 中科 技 大 学 社会 学 系 暨 中 国 乡村 治 理研 究 中心 博 士 生 。 华
一
有关宅 坦建村 的最早 文字记 录见 于北宋开宝
元年 。北宋 太平兴 国年 间 , 绩溪 县定县里 名 , 龙井 村属修 仁 乡管辖 ; 代 龙井 村 改 为现 名 。从元 明 元 至 民 国, 坦 村 先 后 属 修 文 乡 、 都 或龙 井 乡 管 宅 八
辖 ;9 7年 , 设 宅 坦 乡 , 9 8年 撤 销 宅 坦 乡 建 15 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