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改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ppt [兼容模式]
cAMP/cGMP趋于正常
寒证 甲硫氧嘧啶造成小鼠“甲减” 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温热药和助阳药
cAMP
cAMP/cGMP趋于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鹿茸、肉苁蓉、人参、 何首乌、当归
温热药
附子、肉桂、紫河车、 黄芪、何首乌、人参
附子、补骨脂、 淫羊藿、 冬虫夏草、刺五加、海马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病人
面红目赤 口渴喜饮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咯痰黄稠
寒证病人
形寒肢冷 口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咯痰稀薄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外周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植物神经
主要支配心脏、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 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与主要特色。 是中药作用性质及特征的集中概 括,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 有毒和无毒
这是中药的属性,也是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阴
寒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即有清热、凉血、 凉 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 四性 热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即有祛寒、温里、 温 助阳等功效的药物。
2013/10/9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第四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五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与中药功效
的关系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学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
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值恢
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
寒凉药:相反,如生地、知母、黄连等。
5.对心血管、病原体等影响 温热药: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寒凉药:作用相反,多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2.长期毒性
(1)消化系统 苦参、大戟、芜花、巴豆等毒蛋白、脂肪
油生物碱。 (2)血液系统 芫花、斑蝥、雷公藤等。 (3)肝、肾 水解型鞣酸对肝有毒;马兜铃酸对肾有毒。 3.过敏反应 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目前已发现有一百多 种(150余种)。 4.致畸致癌作用 雷公藤、细辛、石菖蒲可致小鼠骨髓细
胞染色体畸变。槟榔、款冬花可致肿瘤生长和发生。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归经理论:是指中药对某一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1.中药归经与药效学关系 如归肝胆、肠经的药物对肝、
胆肠的药理作用相吻合如平肝(抗惊厥和泻下药等)。
2.中药归经与药动学关系 归经与药物在脏腑经络中分布,
不尽相同。这与现代对中医脏腑经络的认识有关。
3.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和受体关系 微量元素与组织的亲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的基本作用;2、熟悉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及作用特点;了解中药药性的现代知识。
【教学方法与时数】课堂讲授;3学时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医治病的用药规律。
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揭示前人用药的现代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还可更加丰富和完善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常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为“四气五味”。
(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中医传统认识①概念又称四性(four properties),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四气中、温一热(大温)、寒—凉(微寒)药性相同而程度不同,故四气也可看作寒(凉)、热(温)二性。
另:平性—药性平和,偏温偏凉之性不很明显,实际上平性药也有偏于温或凉的药物,称为微温或微寒,基本上属四气之内,习惯上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②由来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来概括的:凡能减轻或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减轻或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也是中医辩证用药的重要原则。
古代医家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不同反应与临床获得的不同疗效,认为中药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
主要是针对证的寒、热而提出的。
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
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认为: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药物)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从现代医学角度怎样认识“四气”,我们认为“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
5. 泌尿系统毒副作用
常见: 尿少、尿闭、尿频、尿急、浮肿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毒症、肾 功能衰竭 中药: 矿物类,如砒石、砒霜、雄黄、 水银、轻粉、红粉、铅丹、雷公藤、 斑蝥
马兜铃酸肾衰
马兜铃科药物如关木通、广防已、细辛、马兜 铃、青木香等,所含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 毒性病理特征: 早期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坏死,萎缩或细胞脱落,造成肾小管功能障 碍 后期为快速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水 肿, 发展到终末期肾衰 纤维化机制: ①可以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 ; ②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 ,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③损伤肾血管壁, 使管壁增生、增厚,管腔狭窄,引起间质的慢
补中益气汤选择性地提高在体及离体动物子 宫平滑肌的张力, 加入升麻、柴胡的制剂作 用明显 如果去掉升麻、柴胡则见作用减弱而且不持 久, 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
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研究
归经: 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 性作用
归经是从药物功效以及疗效总结而来 的, 是药物的作用以及效应的定向与 定位 许多中药可以同时入两经或数经, 说 明该药对机体具有广泛的影响
蟾毒类的基本结构与强心苷元相似, 所以对 心脏的毒性作用也与洋地黄相似。 蟾毒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或末梢, 并直接作用 于心肌。电生理变化为静息期膜电位减小, 除极速度及传导速度变慢, 窦房结自律性降 低, 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 心室停搏等心律失常 万年青、夹竹桃叶毒性作用与强心苷相似
乌头类的毒性成分是生物碱, 以乌头碱的 毒性最强, 突出表现为可致不同形式的心 律失常
4. 呼吸系统毒副作用
常见: 咳嗽、呼吸困难、肺水肿、呼吸麻痹、 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 中药: 苦杏仁、白果、山豆根、桃仁、商陆等 白果、苦杏仁等含有氰苷、氰氢酸,氰苷水解 后产生大量的氢氰酸,对延脑各生命中枢先刺 激后麻痹,并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阻 碍新陈代谢,导致组织细胞的窒息 商陆可致呼吸中枢麻痹
中药药理学课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2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 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 寒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促进 儿茶酚胺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 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2020/10/18
8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过量) (1)中枢神经系统 鸟头、士的宁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2020/10/18
6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2020/10/18
3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第一课件网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淫羊藿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最新第2-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教学讲义ppt课件
定指标,可以发现:
病人体征 生理指标 唾液量 HR BP
寒凉药 热象减退
生化指标 CAs cAMP/cGMP
温热药 寒象缓解
寒凉药具有抑制交感-肾上腺功能 温热药具有增强交感-肾上腺功能
==调整寒、热证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
治疗后
兴奋性递质: NA、DA
酪氨酸 羟化酶
抑制性递质: 5-HT
治疗前 寒凉药治 疗后
酪氨酸 羟化酶
表明: *寒凉药抑制中枢:镇静、催眠、 镇痛、抗惊厥、解热 *温热药兴奋中枢:兴奋
二、四性对植物神经系统影响
* 热证病人大多有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亢 *寒证病人大多有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改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导学】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
目前对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
现代研究将中药四气分为寒凉药、温热药两类分析。
研究提示,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性效应,使环核苷酸系统的cGMP水平升高,可抑制能量代谢,促进物质合成代谢。
而温热药则具有相反效应。
中药五味主要与其化学成分有关。
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酸。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为主。
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
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趋势和走向。
中药升降沉浮性能与药物的性味、炮制、质地、配伍等因素关系密切。
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目前对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种:药效分析法;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分析法;环核苷酸分析法。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导学】本章介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和无毒的现代研究。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对物质代谢和环核苷酸系统的影响。
中药五味与所含化学物质及其功效、药理作用的关联。
中药使用不当可产生的毒性作用。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4.掌握中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类型。
熟悉主要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的表现。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以及主要特色。
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是几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以及医贤们对中药临床使用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计量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 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趋势 和规律。
知识图谱
利用可视化技术构建中药 药性理论的知识图谱,展 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结构和 关联关系。
05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中药药性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清热解毒药
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等,通过清热、解毒的 作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具有特殊的治 疗作用,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势,是中 药药性理论中指导药物应用的重要原则。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其中所含的化学 成分密切相关,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科学依 据。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引言 •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方法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 中药药性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应用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 要意义。
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02
探讨中药药性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中药药性作
用的生物学机制。
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体系
03
制定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
价体系,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学术界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 究,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药药理学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分布:化痰药、温肾壮阳药
归经:入肝、肾经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一、中药药性理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热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经寒 凉药治疗后其症状明显改善)
• 寒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抑状态 (经温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寒证和热证模型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发生 变化。如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
寒凉药或温热药引起的寒证或热症模型动物 也可见到类似于寒证或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的异常变化。
◆热证
1、病人呈现中枢神经兴奋 2、模型动物的痛阈和惊厥阈值降低→
中枢兴奋功能增强
注: 痛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感觉到的疼 痛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惊厥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刚发生惊 厥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3、大鼠脑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活性↑5-HT 含量↓
◆寒性药(如钩藤、羚羊角、犀 角等)→抑制酪氨酸羟化酶的 活性→NA、DA↓→表现为中枢抑
滋阴药(龟甲):可使大鼠血清中T3 、T4含量下降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注射大鼠可产生“甲亢”模型 小鼠饮服含有甲硫氧嘧啶的水,可产生“甲减”模型。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1、影响机体基础代谢的两大因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 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
2012(2009级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2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三、存在问题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何成分为味的代 中 表,不能确定; 不能确定; 药 药 理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如何用味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的联系 学 来说明味的实质; 来说明味的实质;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炮制的影响: 炮制的影响:一般认为炮制可以调整或改变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 药 药 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 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经复 理 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用量 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 学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一般说来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 不同性( 的药物配伍后,以性( ,不同性(气)的药物配伍后,以性(气)占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2.临床研究 .
中 药 药 理 学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对“甘温除 热”法机理及“四气”指导临床用药 法机理及“四气”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3.实验研究 .
中 药 学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药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抗感染抗肿瘤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理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植物神经递
中 药 药 理 学
质、受体及环核苷酸 水平均有影响 热证→ 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系统 )偏高 寒证→ 寒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功能 )偏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导学】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
目前对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
现代研究将中药四气分为寒凉药、温热药两类分析。
研究提示,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性效应,使环核苷酸系统的cGMP水平升高,可抑制能量代谢,促进物质合成代谢。
而温热药则具有相反效应。
中药五味主要与其化学成分有关。
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酸。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为主。
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
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趋势和走向。
中药升降沉浮性能与药物的性味、炮制、质地、配伍等因素关系密切。
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目前对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种:药效分析法;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分析法;环核苷酸分析法。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导学】本章介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和无毒的现代研究。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对物质代谢和环核苷酸系统的影响。
中药五味与所含化学物质及其功效、药理作用的关联。
中药使用不当可产生的毒性作用。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4.掌握中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类型。
熟悉主要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的表现。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以及主要特色。
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是几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以及医贤们对中药临床使用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涉及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等。
通过现代研究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某些方面有了一些规律性认识。
第一节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气(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热之间,寒凉之间,在作用性质相同的前提下,又存在作用程度上的差异。
中药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总结出来的,与中药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一般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滋阴、清虚热等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而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等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热性或温性。
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而对温热之间与寒凉之间的区别,目前尚无法确切的验证。
近三十年来,通过研究寒凉药、温热药,发现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环核苷酸系统等具有规律性影响。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显示,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影响,表现为镇静、催眠、解热、镇痛等作用。
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穿心莲、知母、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而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例如麻黄、麝香、五味子等。
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寒凉药或温热药制备寒症或热症动物模型,可以发生类似寒症或热症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同时模型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含量也发生相应变化。
用寒凉药(知母、石膏)制备虚寒症模型大鼠,其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进一步研究显示,寒凉药通过抑制酪氨酸羟化酶,使NA和DA合成减少,同时升高5-HT含量,表现出中枢抑制状态。
虚寒症模型大鼠经过热性温阳药(附子、干姜)或温性补气药(党参、黄芪)治疗后,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5-HT含量降低。
使用附子、干姜、肉桂等制备的热症模型动物,其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表明动物中枢兴奋功能增强;同时脑内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显著增高,兴奋性神经递质NA含量增加,而5-HT含量显著降低。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从整体上分析,寒凉药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性影响,而温热药具有兴奋性效应。
用寒凉药或者温热药给动物长期灌服,可以引起动物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
用寒凉药(知母、生石膏、黄连、黄芩、龙胆草)连续给大鼠灌服,可使大鼠心率减慢,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组织耗氧量减少,尿中17-羟类固醇排出减少。
将家兔制备成甲状腺功能低下阳虚症模型,动物的心率减慢、体温降低,同时体温和心率昼夜节律变化出现明显异常。
用温热性的温肾助阳方药(熟附子、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等)治疗后可以纠正甲状腺功能低下阳虚症模型动物的体温、心率以及昼夜节律变化的异常。
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与临床患者表现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临床寒症或热症患者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的表现。
根据寒症和热症患者的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六项定量指标制定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指数,发现寒症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指数偏低,而热症患者指数偏高。
对热症或寒症患者分别应用寒凉药或温热药为主的方药进行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其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指数会逐渐恢复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药与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
一般而言,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性效应,而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
它们主要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
例如温热药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鹿茸、肉苁蓉、刺五加、何首乌等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血液中ACTH、皮质醇含量升高;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等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作用,使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或T3、T4水平升高;人参、刺五加、淫羊藿、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蛇床子、仙茅、巴戟天等可以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
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以及卵巢等内分泌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寒症模型动物其肾上腺皮质对促皮质素(ACTH)反应迟缓,注射ACTH后其尿液中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达峰时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出现延迟;同样注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后,血液中孕酮含量达峰时间也出现延迟;对此用温热药治疗后,动物尿液中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以及血液中孕酮含量达峰时间提前。
使用地塞米松制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受抑制模型大鼠,动物血浆皮质酮以及子宫中雌激素受体的含量均降低;但是用温阳方药(附子、肉桂、肉苁蓉、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片)治疗后,动物血浆皮质酮和雌二醇含量明显增高,子宫中雌激素受体含量增加,接近正常水平;同时雌二醇与雌激素受体亲和力提高。
说明温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受抑制模型大鼠的肾上腺皮质、性腺内分泌轴等异常变化具有良好的纠正和治疗效应。
4.5.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中药通过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广泛作用,进而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
温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而寒凉药可降低基础代谢率。
一般而言,温热药可以促进物质分解代谢(糖原、脂肪、蛋白质分解),寒凉药具有促进物质合成代谢的效应。
临床研究证明,寒症或阳虚患者基础代谢率偏低,热症或阴虚患者基础代谢率偏高。
甲低阳虚模型家兔的体温降低,产热减少,温肾助阳方药可以纠正其低体温变化。
甲亢阴虚模型大鼠的产热增加,而出现动物饮水量增加、尿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高,能量消耗增加,动物体重减轻。
用滋阴药龟甲能够纠正上述甲亢阴虚模型大鼠的症状。
温热药、寒凉药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与其对机体酶活性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热药仙茅、肉苁蓉、菟丝子等均能显著地升高小鼠红细胞膜钠泵的活性。
寒凉药生地黄、知母、黄连、黄柏、大黄、栀子等具有抑制红细胞膜钠泵的活性的作用。
温热药淫羊藿具有促进红细胞膜钠泵恢复活性的作用。
临床肾阳虚患者的红细胞膜钠泵的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其三磷酸腺苷(ATP)分解减少,表现出一系列虚寒症状。
对肾阳虚患者使用温阳方药(附子片、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等)治疗后,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有明显提高,接近于正常人水平。
6.对环核苷酸系统的影响环核苷酸系统是体内重要的调节系统,环磷酸腺苷(cAMP)与环磷酸鸟苷(cGMP)作为体内重要的信息传递因子,广泛参与众多的生理病理调节过程;另外环核苷酸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cAMP和cGMP水平分别受肾上腺素能神经β受体以及胆碱能神经M受体的调节。
实验研究显示,温热药(人参、附子)可使血浆中cAMP水平升高;而寒凉药(黄连、黄芩、黄柏)可升高血浆中cGMP水平。
临床研究发现,寒症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浆中cGMP也占优势。
给寒症、阳虚病人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物后,可以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热症病人尿中cA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阴虚病人血浆中cAMP含量明显升高。
给热症、阴虚病人分别服用寒凉药或滋阴药后,能够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寒凉药、温热药通过影响机体的环核苷酸系统,进而广泛参与机体的多种功能的调节,这是中药产生多种生物效应的分子作用机制之一。
7.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常常具有发热、疼痛等临床症状,辨证多属于热证,需用以寒凉药为主的方药进行治疗。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的药性多属寒凉,是中医广泛用于治疗热证的药物。
许多寒凉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白头翁等以及辛凉解表药菊花、葛根、柴胡等,具有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
穿心莲、鱼腥草、金银花、黄连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效应。
临床治疗肿瘤性疾病有效的中药中,以寒凉性的清热解毒药物所占比例比较大,例如青黛、山豆根、穿心莲等。
除上述影响之外,研究发现温热药在炎热季节使用时毒副作用有所增加,而寒凉药在寒冷季节时毒副作用增加。
说明中药四性与时辰节律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现代研究显示,中药四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中药四气即涉及中药本身的性质,又包涵有其作用趋势;既有宏观效应的表现,又有微观内在变化。
从目前研究结果分析,多数中药符合以上研究结论,但是尚有相当的温热药或寒凉药不符合上述规律。
说明目前研究中药四气所使用的理论或者技术手段存有不足或缺陷(或者中药四气理论的产生存在有非物质基础成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