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的本质——精选推荐
科学的本质摘要:文章主要是从科学的本质出发,从多个方面,如科学本质的内涵、科学本质的哲学渊源、科学本质的最新理论解释以及科学与社会人类的关系和联系等方面来加以探讨,来明晰科学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 科学本质;现象学;建构主义实在论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关于科学的本质的看法也在不断深化。
从传统的实在主义、理性主义等,到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科学本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科学本质的哲学渊源、内涵、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科学本质的各方面加以阐述。
1 科学本质的内涵1.1 科学本质的哲学渊源科学本质概念的哲学发展,从传统的实在主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以至于对传统知识论的质疑与批判,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前4者统称为客观主义,主张知识是外在客观的实体,科学探索的过程不包含人的价值观;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知识不是外在客观的实体,而是个人内在经验的自我建构,科学探索过程是在人类价值观下形成的。
Taylor和Aldridge根据客观主义的观点,指出客观主义式的教学可以看成是利用导管传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发送者,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
传统的教学法便是以客观知识主义论为基础,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后现代主义式的教学则注意培养学生理性判断的能力。
[1]1.2科学所属的哲学范畴科学究竟应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运用辩证法。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学通过技术等环节渗透到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结构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物化为社会存在。
科学从理论知识变成强大的生产力.变成人们征服自然的实际力量,这是科学的主要社会功能。
我们认为.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对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这是科学认识功能.这是科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二在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这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2]1.2科学本质的内涵AAAS将科学本质分为3个方面进行阐述,其观点如下:·科学世界观(scientific world view)——自然界是可被理解的,科学知识是可改变的,科学知识并非很容易就被推翻,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总结:求真务实、有条理的怀疑、开拓创新
One’s first step in wisdom is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one’s last is to come to term with everything .
• 科学假说的定义: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 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测。
• 科学假说的构成:
事实基础 + 背景理论 + 对本质的猜测 + 预言
<假说的特点>
• 科学性: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 基础,以一定的背景理论为根据建立 起来的。
• 假定性: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本质规 律的想象、猜测成分。论述: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2.贝尔纳的解释: 建制、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持续 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信仰及对 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 种种相互关系
On their 40th wedding anniversary and during the banquet celebrating it, Tom was asked to give his friend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benefits of a marriage of such long duration.
teacher of all. It teaches you loyalty, forbearance, meekness, self-restraint, forgiveness -- and a
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方法是一套规定科学探究的方法。
它由许多步骤构成,每个步骤都可以有多种技巧和方法。
科学方法是通过实验和观测来确定现象、发现知识和证实结论的一种科学探究方法。
那么,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指科学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包括发现真相,解释现象,创造知识和改善社会生活。
下面是科学方法的一些具体步骤,以及科学的本质:1.观察和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一般从观察和提出问题开始。
观察可以是直接的、客观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主观的。
当我们观察到一些规律、现象或者问题时,就开始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来自于我们的好奇心,也可以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知识以及其他方面。
科学的本质:发现真相。
通过观察和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真相,发现新知识、新规律、新现象。
2.构建假设当提出问题后,科学家就开始构建假设了。
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使我们能够有一个基础,去探究问题,根据假设可以设计实验或者观察,在实验或者观察中,我们可以收集和分析数据,进一步推理和验证假设。
科学的本质:解释现象。
假设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现象和规律,进而提出结论。
3.设计实验或者观察在构建假设的基础上,科学家要设计实验或者观察,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实验或者观察中需要进行控制实验组和实验结果的条件,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科学的本质:创造知识。
设计实验或者观察是产生数据、分析数据、推进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
4.收集和分析数据实验或者观察结束后,我们需要收集和分析数据。
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材料,它们可以提供证据,支持假设的证明或推翻。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掘规律、现象和问题的内在机制。
科学的本质:发现真理。
数据是发现知识、发掘规律和证实结论的主要手段之一,让我们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进而改进研究方法,指导实践。
5.验证或者修正假设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推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验证或者修正我们的假设。
如果数据的结果与假设不符,那么我们就需要调整假设,重新设计实验或者观察。
自然辩证法 4第四讲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科 学 造 假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005年8月3日在英国《自 然》杂志上报导,韩国首尔大 学教授黄禹锡教授带着世界第 一只克隆狗正式露面。
2005年12月23日韩克隆之父 被认定论文造假, 向国民道歉
---韩国国耻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内涵: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 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 的总和。
积性。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项目
科学
技术
1、目的和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回答是什么,为 变革客观世界,解决做什么,
什么
怎么做
2、活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 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
3、形态
表现为概念、原理、学说、理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形
论的知识形态
态,
4、评价标准
一元性:真理性
④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不断探索未知和创 造新的知识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和一大特征。
⑤主体际性(交流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要接受不 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讨论、交流。科学本身 没有阶级性。
⑥生产力属性——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需 要技术的中间环节。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3)伪科学
①什么是伪科学
打着科学的旗号,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 方法宣称为科学,甚至比科学还要科学.
日本物理学会2006年3月在爱媛大学、松山大学召开的第 六十一次物理学会年的主题为“伪科学”的研讨会:
“伪科学”不是指位于科学与潜科学之间的微妙活动,而是 指尽管其在科学上的错误(乃至无意义)已经明确无疑,却仍 然在表面上假装科学进行的活动。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的本 意
Science 源于古拉丁语 Scientia ,最初 的涵义是“知识”和“学问”。 Science 在 17世纪出现于法国,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于英 国。 “科学家(scientist)”是1838年在英 国提出的,最初的涵义是指缺乏正规训练或 者与研究机构并不密切,但在科学上很有能 力的人。20世纪以来才用以专门指以科学为 职业的人。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启蒙 思想家福泽瑜吉(1844-1901)首次把 Science译为“科学”(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的学问—“科”即“品类”、“等级”)。 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引进中 国。 1896年,严复在翻译《天演沦》等科学 著作时开始使用“科学”这个术语。此后, 中国人逐渐推广使用了这一概念。 今天,“科学”已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 词汇之一。
非科学好 不好?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二)科学划界的标准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标准 大致形成了以下四种主要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伪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标准
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在科学划界问题上 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标志着划分科学与非科学、 伪科学这顶事业的不断进步。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①求真
②理性
③可检验性
④自然性
⑤普适性
⑥知识形态生产力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一)科学划界
科学划界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 之一。 科学划界
亦称作 “科学分界”,就 是依据某个标准和 采用某种方法,将 科学与人类的其他 领域划分开来。 与科学相对应的 是非科学 (nonscience)
第三章科学的本质
第三章科学的本质第一节科学的本质本质:根本性质或根本区别。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质对事物的类存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了这些质,此物就会转化成他物,这样的质就叫本质。
比如人既有生理的质,又有社会的质。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的内在根据,这个根据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的质才是人的本质。
近代科学的诞生标志着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又经历了经验自然科学和理论自然科学两大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当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
科学从哲学抽离化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对科学自身的认识历程。
一、科学是什么?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在我国古代,“科学”的词义相当于“格致之学”。
格物致知表述了探究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概念。
因此,17世纪中叶,当西方科学传人我国时,人们就把science译为“格致”。
在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南宋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写道:“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科学获得它的现代意义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形成时期。
1831年英国成立了科学促进协会以后,科学界普遍用science表示关于自然界的系统知识,也用science来称说自己的研究。
1833年,在剑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著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ist)一词创造出一个新词“科学家”(sciencist)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一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自然辩证法科学的本质
(二)科学划界: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1.几个基本概念 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非科学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不属于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 或学说. 按波普尔(K.Popper)的说法,非科学通常有三类:
A.非自然科学:如数学,逻辑学,哲学,方法论,形而上学, 神话,文学,艺术;
B.假科学:如,心灵学; C.反科学:如,宗教,占星术,迷信.
科学意味着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维静态 的学说。 知识本身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产物。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 文化处于互动关系的社会建制(Social constitute ) 。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美国的科学哲
学家和科学史家R·默顿。
(4)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5)科学是一种文化
一 科学的本质
(一)什么是科学 (二)科学划界:科学与非科学 (三)科学精神
(一)什么是科学
1.科学的由来 *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 *英文:science *德文:wissenschaft *法文:scientia
* [日] 西周或福泽瑜吉1874)
康有为(1893)
2.科学的定义
现代迷信
现代迷信的表现形式很多,其共同特征是:
–1.否定自然规律,否认科学价值; –2.反对科学理论,制造科学恐惧; –3.歪曲科学事实,制造歪理邪说; –4.宣扬神秘主义,鼓吹宿命论调.
病态科学
“N”射线闹剧 1903年,法国科学院院士布隆洛特(Rene Blondlot 1849-1930)宣布发现“N”射线.
3、如何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1)各级政府的资助 (2)新闻媒体的引导 (3)教育部门的工作 (4)科学家们的责任 (5)广大民众的参与
自然辩证法工程哲学第三章 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科学的本质与特征一、“科学”概念的起源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o,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在我国古代,“科学”的词义相当于“格致之学”。
格物致知表述了探究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概念。
17世纪中叶,当西方科学传人我国时,人们把science 译为“格致”。
“科学”这个词汇在中国古汉语中原意为“科举之学”。
日本启蒙大师福泽瑜吉在翻译science 时,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科学”一词。
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科学获得它的现代意义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形成时期,科学界普遍用science 表示关于自然界的系统知识,也用science来称说自己的研究。
1833年,在剑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著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ist)一词创造出“科学家”(sciencist)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一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二、科学的划界标准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讨论至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定义科学。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或者说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20 世纪以后,划界问题才获得了真正深入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20世纪20年代形成产生的,在30年代到50年代对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自然科学界有很重要的影响。
逻辑经验主义首先区分了两种命题:分析命题不来源于经验事实,其真假仅以理性逻辑的分析为根据。
比如数学定理和逻辑判断。
分析命题具有逻辑意义。
综合命题是与经验相关的,其真假要依事实为根据。
比如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个定律的真假需要以事实检验为标准,因此是一个综合命题。
自然辩证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系统自然观一科学基础与内涵1 科学基础20世纪科学革命a客观:相对论b宏观:系统科学(20c40s控制论一般系统论信息论20c60s70s超循环理论20c80s90s混沌理论)c微观: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2 基本内涵a从存在到演化(时间之矢,不可逆性)b确定性和随机性c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d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万事万物都是非线性的)二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系统的内涵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a是由若干要素组成(>=2)b"系"->系统内诸要素要素与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结构c"统"->要素彼此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d作为一个整体对特定功能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自然形式a整个自然界都是系统b自然界一切物质个体自成系统三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特点1 开放性a孤立系统:与外界环境无物质,无能量交换b封闭系统:与外界无物质,有能量交换(熵增)pc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有能量,有信息交换(熵减)i等结果性ii新陈代谢性2 动态性->变化发展:i进化(熵减)ds=dsi+dse(若ds<0,dsi>0,则dse<0)ii退化(熵增)ds总熵,dsi自身熵,dse外界熵3 整体性a分析方法:整体->部分b系统方法:整体->部分->整体4 层次性四要素结构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1 要素与结构的关系:a结构与要素的相互独立性b结构对要素的依赖性c要素对结构的相对独立性d要素对结构的依赖性2 要素与功能的关系:a功能的相对独立性b功能对要素活动的依赖性c要素活动的相对独立性d要素活动对系统功能的依赖性3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源,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i 结构决定功能:a一种结构->多种功能b多种结构->一种功能ii 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第二章生态自然观一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1 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失衡->生态平衡表现:①人口激增②自然资源的消耗短缺(可能性,不可能性)③环境污染反思:①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②社会异化③传统工业生产的必然结果④传统发展观所致:发展=经济增长2 科学基础•生态科学提断学科①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生态特点②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远古时期:人与自然未分化,盲目地受自然的支配和奴役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开始分离,人类行为影响环境的能力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对立信息文明:人与自然的协调三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1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 生态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四可持续发展理论1、提出1962 P.威尔逊<寂静的春天>1969 罗马俱乐部1972 <增长的极限>1981 布朗<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1987 <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6"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4 <中国21世纪议程>2 基本原则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的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③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行动共同性﹣共同性原则④人与人的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第三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一科学的本质1 科学的涵义(人对自然的能动和反映关系)马克思:①人对自然的辩证关系②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实际财富又是观念上的财富ⅰ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ⅱ科学是一种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ⅲ一种方法2 科学的性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3 科学的本质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科学,非科学,伪科学)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二科学知识的构成(⒈科学事实->出发点和归宿,⒉科学定律->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⒊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⒋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1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或推断」ⅰ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ⅱ对观察实验结果的描述和判断ⅲ理论事实(科学事实与日常生产生活事实共同构成客观事实)特点:①可重复性②渗透理论③比较系统的④相对独立性作用:ⅰ科学知识的基础ⅱ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2 科学定律(全称命题)「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科学事实->(归纳法->经验型定律;想像,直觉,灵感->理论型定律)科学定律特征:①绝对真理是科学真理的统一②简明性作用: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ⅱ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ⅲ科学解释和科学预测的有效工具3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释」假说: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预言,预见特点:①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②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③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统一作用:ⅰ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ⅱ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形式ⅲ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4 科学理论「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具体的规律,预见特征:①客观真理性,②全面系统性,③逻辑完备性,④科学预见性第四章科学认识的形成(2题)一科学问题的提出⒈科学始于问题(求解目标,求解范围,求解方法)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矛盾⒉科学问题的来源①为了寻求事实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②从理论与事实间的矛盾发现问题③从某一理论内部(非自恰性)的矛盾中问题④从不同理论的分歧中发现问题⑤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中中发现问题⒊科学问题的选择"选题""优先权""科学无禁区,技术有禁区"基本原则:①创新性原则(要作充分的调研,避免研究已经证明过的问题)②科学性原则(要有充分的科学背景,不要把毫无依据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③可行性原则(要考虑全面,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考虑自己的水平和研究能力)④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注意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法,实验法)⒈观察实验: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观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方法主体(观察者)-->(感官)客体(观察对象)经验观察的客观性,排除错觉,先入之见,注意细节,新现象,使观察具有可重复性⒉科学实验: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试验设备,人为的监测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主要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条件下获得的科学事实的手段。
自然辩证法ppt(3章)
11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1.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 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 述和判断。 如:遗传的基础是核糖核酸,DNA
逻辑形式: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分为事实Ⅰ和事实Ⅱ。
12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⑵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桥梁
⑶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
⑷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6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性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7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9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定律
3)科学定律的作用
⑴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经验定律的提出或 发现来完成,科学定律也是明确科学概念的一 种有效手段;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是科学理论 构成的基础。
⑶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科学理论(scientific theory):经过实验检 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 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 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
28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4.科学理论
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探究的一种认识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理性、客观、系统、可证伪、不断更新等。
科学家通过科学方法,对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总结,从而形成理论。
这些理论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真理。
科学方法在探索未知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科学家们客观、准确地描述现象,并揭示背后的规律。
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即理论本身无矛盾;二是理论与实验观测的结果相符。
一个科学理论的建立,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验证和修正。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不断探索、质疑、证伪和修正的过程。
从古希腊的哲学探索,到现代科学的细分,科学家们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对自然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科技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
它包括怀疑、批判、求证、创新等要素。
培养科学精神,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未知问题时保持理性,勇于质疑权威,追求真理。
同时,科学精神的传承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式,它帮助我们揭示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科学方法、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科学的本质》课件
2 科学真理的确定性和 3 科学证伪
科学真理是在当前科学认
性,即能够通过实验证据
识水平下的最佳解释,具
来验证或反驳。
有相对性而非绝对确定性。
知识的形成过程
1 知识的来源
知识的来源包括观察、实验、逻辑推理、科学研究和经验总结。
2 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的形成是通过不断积累和验证来逐渐建立起来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
《科学的本质》PPT课件
科学的本质 - PPT大纲
概述
1 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一种系统性、合乎逻辑的研究方法,用于探索自然界及其规律。
2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不断追求真理和知识的过程。
3 为什么必须追求科学?
科学的追求可以帮助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的未来
1 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研究将继续向前探索未知领域,推动技术创新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 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 科学的未来挑战
科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科学沟通和公众理解等。
结论
科学的本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科学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保持对科学的热情与探索是我们每 个人的责任。
科学思维可以应用于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推动创新和理解复杂现象。
科学与伦理
1 科学的社会责任
科学家应当意识到科学研 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 科学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与伦理密切相关,科 学研究应当遵循伦理原则 和科学道德。
3 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是科学研究中所 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准则。
简述科学的本质与儿童科学的特点
简述科学的本质与儿童科学的特点一、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它的本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事实和规律:科学通过观察、实验证明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科学研究致力于从客观世界中寻找真实性和普遍性。
2.基于证据:科学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以证据为基础得出结论。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透明的、可复制的,并受到同行评议和实验验证的监督。
3.追求真理:科学追求客观、全面、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探索事物表面的现象,还要深入到事物背后的本质。
4.持续发展: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发现和理论不断推动科学的进步。
科学理论可以被修正、重建或被新的理论所取代。
二、儿童科学的特点儿童科学是指以儿童为主体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系统化的知识儿童科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整体化的学习,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儿童科学教育通过组织和结构化的教学,帮助儿童建立科学思维和方法。
2. 直观性的体验儿童科学教育注重通过实验、观察和互动等方式,使儿童亲自参与到科学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探索科学的原理和规律。
这种直观的体验能够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激发创造力儿童科学教育鼓励儿童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让儿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4. 合作与交流儿童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儿童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科学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5. 联系实际生活儿童科学教育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通过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这种联系实际生活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儿童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结论科学的本质是以事实和规律为基础,追求真理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知识体系。
教师资格证科学科目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科学科目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国家规定的专门用来考核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
而科学科目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教师资格证科学科目的知识点,
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1. 科学的本质和方法论
-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 科学的基本分类
-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2.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 化学键和化学式
-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3. 能量与能量转化
- 能量的分类和单位
- 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
- 能源与人类生产生活
4.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 细胞结构与功能
- 生物遗传与进化
-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5. 地球与宇宙
- 地球的构造和动力
- 宇宙的组成和演化
-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科学科目的知识点内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以上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通过大量练习和归纳总结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科学定律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 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特征: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2、简明性
科学定律的作用 1、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2、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3、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三、科学假说
1.科学假说的概念 科学假说 根据已有的 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 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作用
特点: 1.可重复性 2.渗透理论 3.系统性 可以多次重复出现 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 应该比较系统的反映事物的存在
4.相对独立性
一旦被确认,就具有相对
独立性
一、科学事实
2、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
作用:
1、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
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2、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 基本依据。
2、科学理论的特征 ①客观真理性
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的正确反映
②全面系统性
能对与它有关的一切现象与事实 做出统一的、比较精确的解释与说明
③逻辑完备性
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无矛盾性和完备性
④科学预见性
不但能解释已知,而且预见未知
思考题
1、科学事实、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综合几种观点(P.93) (1)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相对独立的、具有特
殊意义的社会事业
(2)科学是一种文化——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方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
知识体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力属性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P.97)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 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 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一、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
事实Ⅰ: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 事实Ⅱ: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
第二编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三章 科学的本质和 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一节 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1.科学的涵义
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进行的哲学分析和深刻论述 (P.91-92)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 (P.93)
•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 的结论。” • 伏尔科夫:“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 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生产。” • 布莱克特:“所谓科学,就是国家出钱来满足 科学家的好奇心。”
scientific hypothesis
2、科学假说的作用
•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②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形式。 • ③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四、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
科学理论 scientific theory •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 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认识, 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 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