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选读

合集下载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道德经》全文诵读解释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解释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解释及译文哇塞,啊,那可真是一部超级厉害的经典!就好像是一把能打开智
慧大门的神奇钥匙。

你想想看,老子他老人家在那么久以前,就写下了这么深刻的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这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玄乎?但其实里面蕴含着
无尽的智慧呢!比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可不是说天地
不善良哦,而是在告诉我们自然的规律是很公平的,不会对谁特别偏爱。

再看看“上善若水”,哎呀呀,这不就是在说我们要像水一样柔和、
包容嘛!水可以适应各种环境,遇到石头就绕过去,多聪明呀!我们
在生活中也应该这样,不要硬刚,要学会灵活应对。

还有“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简直太有道理啦!好事和坏事
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
灰心,说不定后面就有好事等着你呢;当你正得意的时候,也别太骄傲,小心乐极生悲哦。

我觉得真的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诵读、仔细琢磨的经典,它能让我
们变得更加智慧、更加豁达!。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是一部极富哲学智慧的经典文献,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的指南。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具有代表性和深意的篇章。

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章主要探讨“道”的本质和意义,并主张无欲观察事物的本质。

2.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一章用水作比喻,阐述了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3.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一章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常识来揭示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带拼音

《道德经》带拼音

道dào 德dé经jīnɡ01.道dào 可kě道dào ,非fēi 常chánɡ道dào 。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 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 名mínɡ万wàn 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妙miào 。

常chánɡ有yǒu 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徼jiǎo 。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 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 之zhī玄xuán 。

玄xuán 之zhī又yòu 玄xuán ,众zhònɡ妙miào 之zhī门mén 。

02.天tiān 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 之zhī为wéi 美měi ,斯sī恶è矣yǐ;皆jiē知zhī善shàn 之zhī为wéi 善shàn ,斯sī不bú善shàn 已yǐ。

故ɡù有yǒu 无wú相xiānɡ生shēnɡ,难nán 易yì相xiānɡ成chénɡ,长chánɡ短duǎn 相xiānɡ形xínɡ,高ɡāo 下xià相xiānɡ倾qīnɡ,音yīn 声shēnɡ相xiānɡ和hé,前qián 後hòu 相xiānɡ随suí。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楸狎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下面是的整理的“《道德经》原文及解读”,欢迎阅读。

前言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聃)。

《道德经》全文共分十八章,约五千字,内容包括道、德、仁、义、礼、法、兵、刑、儒、墨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二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三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五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不欲往,众人皆欲往,我独欲清,众人皆欲浊。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九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一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二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第十三章:淡兮其若海,漂泊无所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第十四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十五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研读)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研读)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研读)《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大学语文道德经选读教案

大学语文道德经选读教案

课程目标:1. 理解《道德经》中“道”的概念,把握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 领悟老子关于“无为”、“反者道之动”等核心观念,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3.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哲学思维能力。

教学对象:大学语文课程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道德经》原著及相关研究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学生预习作业,要求对《道德经》中的某些章节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2. 简述《道德经》的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课堂讲解1. “道”的概念- 阐述“道”在《道德经》中的核心地位。

- 引导学生理解“道”的内涵,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的微妙尺度和准则。

2. “无为”理念- 解释“无为”的含义,区分“无为”与“不作为”。

- 通过老子关于“无为”的论述,如“无为而治”,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

3. “反者道之动”- 解释“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意义。

- 通过老子关于“反者道之动”的论述,如“物极必反”,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道”的概念、“无为”理念、“反者道之动”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道德经》相关章节,撰写读书笔记。

2. 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如何将老子哲学思想应用于自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道”的概念、“无为”理念、“反者道之动”等核心观念。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哲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课堂讲解1. 老子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老子哲学思想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 强调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 简述《道德经》对后世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影响。

古文经典解读道德经选读

古文经典解读道德经选读

古文经典解读道德经选读古文经典解读:道德经选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创作的一部著名经典。

它以优美的文笔、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论述了道德、人生哲学等重要问题,并对人们的生活与修身提出了宝贵的智慧和建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道德经中的几个经典章节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道德经中最为著名的一章,也是整部经典的开篇。

它通过短短的七个字,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其中,“道”代表了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无以名状的存在,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界限。

而这句话最后的“非常道”则提醒人们,无法用言语把道完全界定,我们只能通过心灵的感悟去领悟它的真谛。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这一章强调了虚静的重要性。

虚指的是无我无物的状态,静则是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可以达到心境的宽广与深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所包围,感受不到内心的宁静,而道德经提醒我们,积极追求虚静,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第五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一章让人们深思的是柔弱和刚强的关系。

在道德经中,柔弱被赋予了极大的价值。

道德经认为,“柔弱”并非是软弱,而是一种平和、包容、自律的力量。

与之相对,坚强则容易产生对立与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诸多挫折与矛盾源于人与人之间坚持己见、争强好胜的心态。

因此,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得到启示,柔和与平和的态度能够缓解矛盾、凝聚力量,成就真正的坚强。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这一章强调了用虚谦的心态应对世界。

在道德经中,真正伟大的东西往往显得谦逊,而表面上似乎不起眼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深远的内涵。

当人们获得一定的成就或权力时,常常会产生自大和傲慢的情绪,但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保持谦虚,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这四个经典章节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的思想内涵深邃而广泛。

它告诉我们要追求与宇宙共通的道,通过虚静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安宁,通过柔和与包容来化解冲突与对立,通过谦逊与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

道德经经典全文

道德经经典全文

道德经经典全文
《道德经》,俗称“老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老子所著,包含了他对哲学、道
德及人生观的思想体系。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以及运用“道”去实现与现实环境相协调的
良善生活。

老子坚持“道”、“天人合一”的担忧,并利用“无为自然”,强调“亲民”和“不利用”以实现完美,他提倡“无为”而不是浮躁,回归自然和本性。

老子认为,历史上成功的人和领袖,也必将在他们的实践中涵养并体验“道”的智慧和道义,根据“道”中的完美理想模式,做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留存2300多年的《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被中国历代文化
赋予了历史和意义的伟大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化及哲学价值,令后代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老子《道德经》全文-背诵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背诵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上篇道经第一周:月日至月日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jiǎ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wéi)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wéi)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nán)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qīng),音声相和(hé),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chǔ)无为(wéi)之事,行(xíng)不言之教(jiào)。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wéi)而不恃(shì),功成不居。

夫(fú)唯不居,是以不去。

恒也。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nán)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qiáng)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wéi)。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久不盈(yíng)。

渊兮,万物宗。

挫(cuò)其锐,解其忿(fèn),和(hé)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常存。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wéi)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

虚而不屈(gū),动而俞(yú)出。

多言数(shù)穷,不如守中(zhōng)。

第二周:月日至月日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门,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jǐn)。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选读.

《道德经》选读.

《道德经》选读老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孟子》选读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②:‘迨③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④,绸缪牖户(5)。

今此下民③,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7),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8):‘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

’《太甲》(10)曰:“天作孽,犹可违(11);自作孽,不可活(12)。

’此之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
子》
1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 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 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有研究者指出,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 是一个尊称,大体意思是“大师”;他 结过婚,有个儿子,叫聪;聪后来成为 魏国的将领。
2
《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 著作, 相传为老子所著(但学术界对 此书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多有歧见)。 书分为八十一章,上下两篇,约五 千多字。其中,上编三十七章,称 《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德 经》。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 故又称《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 哲理著作。
28
曲 则 全(《道德经》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9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30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不善于自我表现的人,才是聪明人;不自以 为是,才能声名显赫;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 所成就;不骄傲自满,才能被别人尊重。(以上 都是不争的表现)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 与他争。
本段旨在说明,只有不自以为是, 不自以为明,才能认识清楚,判断 正确,有所长进。
27
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 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勇,舍俭且广,舍后且 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⑩,以守则固。天将 救之,以慈卫之。
【注释】
6、慈故能勇:仁慈所以无往不胜。 7、俭故能广:俭啬所以能大方。 8、器长:器,指万物。万物的首长。 9、且:取。 10、以战则胜:一本作“以阵则亡”。
• 谦退。老子认为,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
人亦当自谦。自谦的表现是:不自大,不自见,不自伐,不 自矜。而谦,也是会受益的。“不争”,则“莫能与之争”。 弱的新生之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柔弱是“生”的 自然法则。他说:“守柔曰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 之至坚”,“柔弱胜刚强”,即是说,让自己处于柔弱的地 位,使自身内部具有的发展潜力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能战胜 一切。
31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 而归之。
译:古时所说“能弯曲才能保全”的话,怎么会 是空话呢?它确实是能够达到的。
古人所传的“曲则全”者,并非虚言。 确实能以此行之,就可以使天下归附。 进一步强调了“曲则全”的实践意义。
32
《曲则全 》 的主要思想
这一章,老子开头用了六句古代成语(曲则全,枉则正, 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 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种辩证法思想作为观察和 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得出的结论是“不争”。
五十八)
译:灾祸啊,幸福 倚傍在它的旁边; 幸福啊,灾祸藏伏 在它的里面。
10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 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老子认为听任万物自生自长,就是“天之道”的 “无为”。他认为“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的 “无为”,听任百姓自作自息,按照天道自然的规 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5
•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老子是思想家,不是 宗教家,他并没有从事什么宗教活动。但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是道教的一个重要 思想来源。老子和庄子都把“道”说成是天 地万物的本原,支配宇宙的法则。道教把 “道”进一步抽象化、神秘化,使之成为一 个玄妙莫测的最高精神实体。道家主张清 静无为,重视养生之道,道教也吸收过来, 并加以发展,为它的各种方术披上理论的 外衣。因此,道教徒便把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老子拉进道教,奉为教主。
26
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 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 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注释】
1、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
2、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 一说,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 3、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以上这一段,有学者认 为是它章错简。 4、三宝:三件法宝,或三条原则。 5、俭:啬,保守,有而不尽用。
20
老子的人生观
• 无私。“圣人无私”,“圣人无藏”,”既以为人,既以与
人”等等,就是说:有道德的人不多占财物,也没有必要多 占财物,尽自己的能力为别人服务,使他人得到好处,也不 求回报,自己反而“有余”,尽力为他人。 • 容人。他认为,“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即天地广大无 所不容,人法自然,就是要“虚其心”,虚怀若谷,是为 “上德”。
老子认为“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 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 人为万物之灵。“道”、天、地、人,成为 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人被提高为宇宙中 四个伟大存在之一,唯独没有“神”的存在。
7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书中,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 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描述了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充满着对立统一的矛盾现 象。
23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⑨ ;我好静,而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9、自化:自我化育。我无为而人民 就自然顺化了。
24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 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 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 【注释】
14
《老子》的艺术特色
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15
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与论 语的纯散文体不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章十二)
16
《老子》的艺术特色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8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章七十 八)
译: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 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 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 可是没有人能实行。
9
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 之所伏。 (章
22
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吾 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⑥ ,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⑦,奇物⑧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注释】 1、正:此处指无为、清静之道。 2、奇:奇巧、诡秘。 3、取天下:治理天下。 4、以此:即以下面这段话为根据。 5、忌讳:禁忌、避讳。 6、利器:锐利的武器。 7、伎巧:指技巧,智巧。此句意为人们的伎巧很多。 8、奇物:邪事、奇事。
21
• 守柔。老子认为,在自然界,新生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 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 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
老子图
4
老子讲道图
5
《老子》(或《道德经》)的哲学思 想
一、以“道”为核心。
“道 ”在 《老子》 中出现了七十 四次。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 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 本规律,所以我们可以把“道”理解为 自然、自然法则。
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章二十 五)
译: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 法“道”,“道”的法则是自然 的。
译:能弯曲才能保全,经得起委屈,才能挺直腰杆。 低洼方能充盈,立足于陈旧才能出新,少取反能多得, 贪多会被物欲迷惑。因此,“圣人”坚守这一原则作 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本段所论,乃贯彻其以柔克刚,以退为 进的人生原则;认为只有自处于曲,枉, 洼,敝,乃能全,直,盈,新;所求须 少,而后乃得,若求之过多,则必迷乱。
13
四、独特的美学观。
他认为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 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 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 在他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 西,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要通过”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的办法体现。 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 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 一旦有了具体的声音、形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 美。这就是合乎“道”的美。他的这些见解接触到 了审美的境界问题,揭示出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对 艺术的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 求“自然”、“真美”等理论的先河。
1、百谷王:百川峡谷所归附。 2、圣人:一本无此二字。 3、重:累、不堪重负。
25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 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 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 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 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 战则胜⑩,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36
毛泽东读《老子》,很注意吸取书中的思想精华,并在写作时引 用书中的精彩观点和辨证法思想。 • 1949年8月18日,《别了,司徒雷登》写道: “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 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 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 之?’” • 1957年2月27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写道:“总之,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 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 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 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 2000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 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 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 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 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