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地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是“地球、太阳和月球”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方式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本课从“远行的渔船为什么慢慢地只能看见桅杆了呢”这一古老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小船的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

进而通过模型制作体会到地球究竟有多大,认识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并通过资料了解地球内部有什么。

本课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这一组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能力培养: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的研究,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海陆分布、地球内部结构等知识。

评价任务1.举例子证明地球是球形。

2.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人是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3.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估算海洋和陆地面积。

5.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播放视频:进港的轮船从远处驶来,出港的船只向远处驶去。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第 1 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 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 3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最新资料推荐------------------------------------------------------ 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简案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简案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粤教版科学五下册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科学五下册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物质的运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技术与生活、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2.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时,共15课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每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物与环境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讲解: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如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实践:分组进行观察、调查,了解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

第二课时:物质的运动与变化1.导入:通过实验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运动与变化。

2.讲解: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运动、变化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的运动与变化。

4.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与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与宇宙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与宇宙。

2.讲解: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如地球、宇宙、天体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4.实践:分组进行观测,了解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第四课时:技术与生活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引导学生关注技术与生活。

2.讲解:介绍技术的基本概念,如技术、创新、应用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4.实践:分组进行技术小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第五课时:能量的转化与利用1.导入:通过实验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2.讲解: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如能量、转化、利用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4.实践:分组进行实验,了解能量的转化与利用规律。

五、课后作业1.每个单元结束后,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课时一:探究水的传导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水的传导性质;2.能够观察、实验和总结水的传导实验结果;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水的传导性质的认知与实践探究。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三个杯子、冷水、热水、温水,湿毛巾;–PPT或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如“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夏天杯子里的水会变暖?”。

2.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导热性质,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水的传导性质。

3.学习与讨论:•展示实验材料,提出实验问题:“不同温度的水是否会互相传导温度?”让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水的传导性质。

4.归纳与概括: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完成知识点归纳。

5.实践应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日常生活中与水的传导性质相关的现象,如冷热水交换、炖菜等。

6.拓展延伸: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其他实际应用例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实践。

课时二:了解空气的物质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2.能够观察、实验和总结空气的实验结果;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空气是一种物质的认知与实践探究。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空气缸、纸片、吸管、水杯;–PPT或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气球为什么会膨胀?”。

2.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性质,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空气的物质性质。

3.学习与讨论:•展示实验材料,提出实验问题:“空气是否会占有一定的体积?”让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空气的物质性质。

4.归纳与概括: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完成知识点归纳。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粤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第1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小结: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举例: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

第二课时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食物中包含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2)了解人体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

(3)能够正确选择健康的饮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更直观的了解。

(2)组织学生参与食物的调查、整理并分享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2)培养学生爱护食物、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2)食物的调查、整理与分享。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健康饮食。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情境导入(5分钟)(1)出示一张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猜测这些食物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2)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知识讲解与巩固(15分钟)(1)通过PPT或黑板,给学生详细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3)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与展示。

3.实践探究与分享(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食物的调查与整理活动。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食物,进行调查与整理,包括其营养成分、功效、食用方法等。

(3)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4.拓展延伸(15分钟)(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特色食物及其营养价值。

(2)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对比和讨论,得出结论。

5.归纳与概括(10分钟)(1)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2)回顾探究活动,强调正确选择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实践探究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特色食物及其营养价值;通过归纳与概括,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教学设计7、完成实验记录结果。

8、分享与交流。

(如果把拱座移开,拱桥就不能再承重了,拱座起到支撑拱桥的作用。

)9、出示拱桥的结构。

分享交流观察拱桥的结构通过实验了解拱座的作用。

认识拱桥的结构课堂小结1、山谷、丘陵、平原和水网密布的地区适合建拱桥。

2、拱桥的承重能力要比梁桥大。

3、拱桥的拱座起到支撑作用。

板书弯弯的拱桥拱形结构增加承重能力。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3课时教学设计实验步骤:(1)、按照计划,将切好的小块拼接成拱圈。

(2)、将重物放在拼接好的拱圈上,直至拱圈下榻。

(3)、记录实验数据。

(出示两幅实验图片)2、展示拼接成果。

3、实验记录:根据实验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五、得出结论。

1、分享交流:我发现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动手实验展示成功分享交流通过实验、观察记录、交流分享,让学生梯形小块更容易拼接,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课堂小结1、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建造的拱桥有木拱桥、石拱桥、混凝土拱桥和钢拱桥等。

2、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板书专题探究:拼接拱桥梯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方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4课时教学设计2、实验记录:根据实验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分享交流:A、我发现使用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要远远大于拆除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

B、悬索的作用是增大悬索桥的承重能力。

4、得出结论:使用悬索时,能增大桥面的承重能力,且不易变形。

5、讨论:在悬索桥中,悬索和桥塔分别起了什么作用?(桥塔是支撑悬索的主要构件,若干悬索用于吊起桥面,增强桥面的承重能力。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与同学分享实验结构交流讨论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白有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更强,悬索可以支起桥面。

知道悬索和桥塔的作用课堂小结1、悬索桥的跨度大,主要由悬索、桥塔和桥面组成。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课后回忆第1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小结: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举例: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

粤教版小学社会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粤教版小学社会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粤教版小学社会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粤教版小学社会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五年级下册社会科学的核心知识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社会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覆盖了五年级下册社会科学的全部内容, 包括以下单元:1. 经济与交通2. 文化与风俗3. 科学技术与发展4. 生活与环境三、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并提高效果,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课、小组讨论、实地考察、观察实验等。

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四、教学步骤1. 每个单元开始之前,教师会引导学生回顾前一单元的知识,为新知识的研究打下基础。

2. 教师会结合具体的例子和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概念。

3. 在课堂上,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研究。

4. 教师会采用反馈评价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会通过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还会定期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建议。

六、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教科书、绘本、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

七、其他注意事项1. 本教案仅供教师参考,具体的教学安排和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研究动态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以上是粤教版小学社会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配套教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粤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第1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小结: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举例: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

第二课时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目录第1课《地球》 (2)第2课《太阳》 (5)第3课《月球》 (9)第4课《白天与黑夜》 (13)第5课《春夏与秋冬》 (17)第7课《种子和幼苗》 (20)第8课《植物长大了》 (26)第9课《养蚕》 (29)第10课《我们在成长》 (33)第11课《植物生长靠什么》 (36)第12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39)第13课《植物繁殖的奥秘》 (44)第14课《卵生和胎生》 (48)第1课《地球》1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新设计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二、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教学活动3.2第二学时教学活动一、新授: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活动: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新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2年2月修订)

新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2年2月修订)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1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第2课时教学设计弯弯的拱桥拱形结构增加承重能力。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3课时教学设计专题探究:拼接拱桥梯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方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4课时教学设计(1)、用所给材料拼成一个有悬索的悬索桥。

(2)、向悬索桥上逐个添加砝码。

(3)、当桥面发生下榻时,记录砝码个数,并重复三次。

(4)、再拼一个没有悬索的悬索桥。

(5)、向悬索桥添加砝码直至桥面下榻,记录数据,重复三次。

(出示两幅实验图片)2、实验记录:根据实验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分享交流:A、我发现使用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要远远大于拆除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

B、悬索的作用是增大悬索桥的承重能力。

4、得出结论:使用悬索时,能增大桥面的承重能力,且不易变形。

5、讨论:在悬索桥中,悬索和桥塔分别起了什么作用?(桥塔是支撑悬索的主要构件,若干悬索用于吊起桥面,增强桥面的承重能力。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与同学分享实验结构交流讨论通过实验,验证悬索的作用。

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白有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更强,悬索可以支起桥面。

知道悬索和桥塔的作用课堂小结1、悬索桥的跨度大,主要由悬索、桥塔和桥面组成。

2、桥塔是支撑悬索的主要构件,若干悬索用于吊起桥面,增强桥面的承重能力。

板书巧用悬索使用悬索时,能增大桥面的承重能力,且不易变形。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5课时教学设计桥梁里的框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立体框架中的三角形结构能增强框架的稳固程度。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6课时教学设计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7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8课时教学设计科学观察的工具——显微镜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9课时教学设计用显微镜观察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9课时教学设计连一连。

水中有很多微生物。

微生物中既有单细胞的,又有多细胞的。

新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全册知识点(2022年2月修订)

新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全册知识点(2022年2月修订)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1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第2课时教学设计弯弯的拱桥拱形结构增加承重能力。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3课时教学设计专题探究:拼接拱桥梯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方形构件拼接的拱圈梯形的构建更容易拼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4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5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桥梁里的框架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五三次。

(4)、再拼一个没有悬索的悬索桥。

(5)、向悬索桥添加砝码直至桥面下榻,记录数据,重复三次。

(出示两幅实验图片)2、实验记录:根据实验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分享交流:A 、我发现使用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要远远大于拆除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

B 、悬索的作用是增大悬索桥的承重能力。

4、得出结论:使用悬索时,能增大桥面的承重能力,且不易变形。

5、讨论:在悬索桥中,悬索和桥塔分别起了什么作用?(桥塔是支撑悬索的主要构件,若干悬索用于吊起桥面,增强桥面的承重能力。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与同学分享实验结构交流讨论悬索的作用。

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白有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更强,悬索可以支起桥面。

知道悬索和桥塔的作用 课堂小结1、悬索桥的跨度大,主要由悬索、桥塔和桥面组成。

2、桥塔是支撑悬索的主要构件,若干悬索用于吊起桥面,增强桥面的承重能力。

板书巧用悬索使用悬索时,能增大桥面的承重能力,且不易变形。

桥梁里的框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立体框架中的三角形结构能增强框架的稳固程度。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6课时教学设计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7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8课时教学设计科学观察的工具——显微镜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9课时教学设计用显微镜观察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9课时教学设计连一连。

水中有很多微生物。

微生物中既有单细胞的,又有多细胞的。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11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下12课时教学设计发霉了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13课时教学设计1、在生活中,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加工制造出各类发酵食品。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DOC范文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DOC范文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第1课地球教学目的: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教学过程课时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二、新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第二课时一、复习地球是什么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二、新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陆地面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地球内部有什么介绍地球内部概况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作业: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第1课地球一、地球的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四、地球内部有什么第2课太阳教学目的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重点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课时一、导入万物生长靠太阳吗?二、新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利用。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3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3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3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3)11.植物生长靠什么教学目的 1. 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 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重点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难点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五)拓展:制作豆苗迷宫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制作豆苗迷宫板书 11.植物生长靠什么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1.壤土保水保肥、养分丰富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 阳光 2. 空气3. 温度五、制作豆苗迷宫 12.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教学目的 1. 了解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能够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正确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新堰中心小学冷麒2015年――2016年学年度上学期科学学科教学计划任科教师:冷麒任课年级:五班级:(3) 时间:2月27日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小结: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举例: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

第二课时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

特别强调“证实”对科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上网交流。

)二、地球有多大1、地球有多大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自己认为的地球大小;评评谁描述的最恰当。

2、珠峰和地球:1)、珠峰是非常高大的,但和地球相比珠峰会是什么样子的呢?2)、先出示摩星岭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介绍广州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米,珠峰海拔高度约是其23倍。

3)、模拟实验:如果把一个篮球当做地球,你能用橡皮泥在篮球上塑造一个高度符合实际比例的珠穆朗玛峰模型吗?板书数据:地球直径12800千米;珠峰高度8844.43米;篮球直径24.6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3、讨论:你塑造的珠峰模型和实际比例相符吗?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数据计算,检验自已制造的模型是否符合要求。

小结:符合比例的珠峰模型太小,因此是无法在篮球上塑造的。

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地球的巨大!三、海洋和陆地1、“水半球”示图:书中的“水半球”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的特点并从地球仪上找出这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2、“陆半球”从“水半球”另一面看,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呢?3、讨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进行讨论。

小结:1.海陆分布不均匀;2.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较多(陆地29%、海洋71%)。

六、平原占陆地面积的多少1、介绍陆地上平原、山地、丘陵等各占的面积比例。

2、组织学生简单讨论,体会平原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是非常小。

第三课时一、地球内部有什么1、提出问题:人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的呢?组织学生讨论2、组织学生观察岩层钻探标本的图片,要求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思考: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10千米左右,地表以下更深的地方有什么呢?我们如何知道呢?4、组织学生观察观察火山图片,提出自己的观点。

5、提问: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这么厚的地下都是岩浆吗?6、人们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1)、介绍:声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产生的反射等都是不同的,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和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分别在1910年和1914年研究时发现,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和2900千米处,地震波速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要求学生对上述介绍进行讨论,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3)、小结:(对照图片)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地球内部主要分为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7、要求学生读图说说地球内部这三层有什么特点,加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认识。

二、拓展人类对地球的探究还在不断的进行着,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公布,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在关科学探究地球的新知识。

三、作业辅导。

1、谁会用一种方法证明地球是圆的?2、交流查阅的资料,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复习资料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半径约为(6400)千米。

3、地球叫(“水球”),也叫(蓝色星球),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

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

6、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级)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7、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

第2课太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2、了解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能力目标:能反推出没有太阳会发生的情况;情感目标: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难点:分析太阳对物体有哪些间接作用;分析、推理假如没有太阳了,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

第1课时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学生准备:有关太阳的资料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动物生长也要靠太阳的吗?”,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三、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1、列举太阳万物作用的例子:1)、要求学生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太阳对地球上万物的作用。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再有意识地在太阳周围将学生举例中不同物体按种类列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太阳对天气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出太阳对风、雨形成的作用)。

用箭头标出太阳起的对这些物体作用,如:光合作用太阳——————→小草2、分析例子:1)、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这些物体的作用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2)、引导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五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并储藏在植物体内,动物吃了植物后,能量又转移到动物体内。

所以动物从植物中或动物从动物中获得食物,都是受到了太阳的间接作用。

3)、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太阳对物体的间接影响,如:光合作用太阳——————→小草食物——————-+ 牛3、假设如果没有了太阳,万物会怎样:1)、教师檫除黑板上图中的太阳,让学生思考黑板上举例的各种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图中太阳对不同物体的各种作用来分析。

2)、进一步思考,没有了太阳,地球上万物会怎样呢?3)、小结:没有了太阳这些作用都会瓦解,植物、动物、天气变化等等都将不符存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4、对太阳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体会:学生谈谈自己对太阳的重要作用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体会。

5、拓展:汽车、火车和太阳的能量有关系吗?有没有不依靠太阳能量存活的生物呢?第2课时一、能量巨大的太阳1、太阳的能量如此巨大,有关太阳的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呢?鼓励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同时把自己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2、学生阅读交流资料二、总结。

复习资料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

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

2、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第3课月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2、从月相变化的记录中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并会收集整理资料。

2、能坚持记录月相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2、经历坚持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3、对探索月球的秘密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三、教学时间安排:三课时四、教学活动的准备1、观察月相的记录。

2、月相模拟实验的教具:用木棒插入破篮球当月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1、图中的探长为什么说报案的人在撒谎?2、说说你的猜想。

3、小结导入。

二、活动一了解月相的特点1、解释:月相:月圆月缺的样子叫月相。

2、展示观察月相变化的记录。

3、通过对月相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分组讨论,整理)A、从月圆到下次看到月圆,中间相隔(农历)一个月。

B、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傍晚6时,7时,8时、、、)月球在空中的方位是自东向西移动。

C、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傍晚初二,初四,初八、、、)月球在空中的方位是自西向东移动。

D、农历初二到初七是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右半边的明亮。

初九到十四右半边明亮凸出,十五、十六是圆月,十七到二十一是左边凸出明亮,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三到二十八是右弯的月牙儿。

E、月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弧形。

F、教师对月相的各种形状的名词解释:新月、满月、残月等。

4、根据老师提供的日期画月相。

三、归纳月相变化的规律。

第二课时一、设疑导入:1、月相是怎样形成的呢?(提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A、月相变化不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月相变化是伴随月球在空中的方位变化发生的。

这两种变化都是循环出现的,变化的周期都是一个月。

B、月相的成因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有关系。

二、活动:做月相形成模拟实验。

(分组做一次实验)用一根木棒插入破篮球(模拟月球),两手伸直并握住木棒,对着上空挂着的电灯的灯光,在原地逆时针慢慢旋转一周,人体相当于地球,篮球的移动线路相当于月球的运动轨迹。

看见灯光照在篮球上的明亮部分表示月相。

(从农历初二到月底的月相)模拟实验说明: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从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