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6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导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课标解读】学习中应把握住两条线索:①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不断出现新的高峰,以至于明清时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随着商业贸易发展水平的不同,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古人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而手工业、商业都是“末业”,从而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由此,“重农抑商”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思想。
古代中国商业和城市繁荣,具有如下特征:以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控制,但控制力度日益削弱;逐步突破时空限制;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逐渐向农村渗透,小农经济越来越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
【基础知识整合】一、农耕时代商业的产生、发展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2.商朝:出现职业和货币。
3.周朝:实行“”政策,对商业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5.隋唐:陆上和海上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6.宋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集镇、夜市兴盛;元朝出现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
7.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商人群体形成。
二、农耕时代城市的繁荣1.城市功能与格局的变化(1)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主要职能是、军事重镇;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制。
(2)宋代以后:城市的增强;允许县城以下的城郭和乡村设市贸易,还出现了市、晓市和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界限也不复存在。
2.港口贸易城市的繁荣:唐宋时期(1)原因:海上贸易的兴盛。
(2)表现: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今蓬莱)等港口城市的兴盛。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26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岳麓版
练案[26]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1.(2018·太原)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这表明唐代导学号 26812881( D )A.商税成为主要税收B.城市经济日趋没落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D.农村市场发展繁荣[解析] 草市属于农村集市,材料信息说明农村集市的繁荣,故D项正确;唐朝依然是以农业税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城市经济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是北宋时期出现。
2.(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解析] 从材料“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可以缴银代役,说明了工匠的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故C项正确;“不愿者,仍旧当班”说明当时工匠并没有真正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也没有摆脱官府对其的人身控制,故A、B两项排除;明政府的这种措施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但题干问的是工匠所发生的变化,故D项排除。
3.(2018·天水一中)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
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
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
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导学号 26812883( D )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业繁荣带来巨大财富,工商业税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项错误,错在“必要条件”。
高考历史调研岳麓版课时作业19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时作业19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惠州模拟)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
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D)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士商合流,不能全面反映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界限模糊,故A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的地位提高,社会对商人的态度有所改变,但重农抑商等社会传统信仰并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儒家思想地位,宋代儒家思想作为官方哲学,地位更加巩固,故C项错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宋代士商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并且相互转化的现象,故D项正确。
2.(2019·安徽十校联盟联考)由下表可以看出,两宋时期(A)两宋部分市镇商税岁入比较(单位:贯)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C.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D.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解析:从材料表格可知常州和镇江府的市镇商税接近甚至超过全州商税一半,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出现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城市,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市镇商税占整个商税的比例,不能反映出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发生质变,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指江南经济超过北方,与材料中市镇商税与整体商税的比例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市镇商税在不同地区占商税的比例,没有体现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故D项错误。
3.(2019·衡水模拟)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
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
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C)A.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B.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C.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态度D.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解析:“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水平训练(含答案)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水平训练一、选择题1.〈山东学业水平〉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下列确的一项是()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2.〈重庆学业水平〉中国古代晋商普遍认可“君子爱财,生财有道”。
徽商胡仁之说:“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著,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
”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崇尚的商业精神是()A.重义轻利B.讲求信义C.勤俭致富D.见利忘义3.〈陕西学业水平〉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4.《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5.〈福建〉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6.明末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二、非选择题7.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吐蕃湮酪腥腥,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栾城集》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陕、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2019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6单元 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1|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对应学生用书第102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商业的产生、发展1.原始商业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2.商周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宋元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朝出现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
6.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1.古代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官府放松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和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
(3)明清:工商业市镇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繁荣;江南地区尤盛;人口密集。
3.“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①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②西汉时期: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③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④明清时期: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3)影响: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教材补遗]1.古代的广告(1)幌子(望子):商店的重要标识,目不识丁的人通过象形的幌子也能知道商店经营的品种。
高中历史1.5_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名师精编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2)
1.5_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岳麓版·必修2)【基础组】1.《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该材料反映出( )A.中原市场繁荣B.驰道、驿站通畅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D.工商业市镇兴起2.(2012·荆州高一检测)明朝李鼎的《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反映了明代( )A.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B.长途贩运日益发展C.海外贸易趋于繁荣D.乡村集市开始兴起3.(2012·汕头高一检测)日升昌票号由山西商人创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地,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这最能说明( )A.商人成为独立的社会群体B.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C.明清商业出现新的特点D.商业竞争的加剧4.(2012·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某历史著作论述古代中国经济时指出:“……打破了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
还出现了夜市与晓市。
首都临安府人口达到一百二十多万。
城内极其繁华,时人称为东南第一州。
”上述现象出现于( )A.先秦时期B.两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5.(2012·湖南学业水平测试)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A.徽商和晋商B.湘商和川商C.浙商和闽商D.粤商和鄂商6.(2012·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7.战国时荀子认为“工商众则国贫”,北宋李觏认为“商人众则入税多”(《富国策》)。
下列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两人的观点是一致的B.荀子主张重农抑商C.李觏主张重商抑农D.李觏回击了当时的“海禁”政策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2-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必修2 第1单元第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C【解析】古代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故④不符合题意。
2.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一时,主人公乔致庸弃文从商,汇通天下,扶危济困,最后成就一代晋商。
结合所学,判断乔致庸所生活的时代应是()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商帮的形成这一经济现象。
3.(2010·天津模拟)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统治者长期推行抑商政策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D.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和同期的古代世界相比,中国交通比较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较为先进,曾长期推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排除A、C、D三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导致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
4.(2010·泰安)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
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
这表明()①商业繁荣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③阶级矛盾缓和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材料中找不到能体现阶级矛盾缓和的信息,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5.(2010·聊城)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这里的“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释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所学可知,今天的“集”在宋代是“草市”。
高中历史: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高考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高考教案(岳麓版必修 2)一、商业的发展(一)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跟着节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有时出现以物易物的互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二)商业的盛行商代的商业活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特意经过物件互换牟利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钱币。
周灭商后,统治者就让殷商遗民继承祖业,漫游各地,贩运物产。
(三)官府垄断商业周代推行“工商食官” 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一致管理,为他们供给衣食,驱遣他们为政府服务。
(四)私商的盛行与发展壮大春秋战国期间,很多庶人突破官府的约束,在经营商业中发财致富,成为有强盛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私商渐渐代替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各国纷繁锻造钱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钱币。
跟着商业的繁华,形成了很多有名都会。
(五)秦汉到宋元期间,商业的起伏发展。
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期间兴衰起伏,至隋唐期间,政治上的一致和大运河的开通,亲密了南北方经济的来往,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有名中外的多数会。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屡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体现出空前繁华的情景。
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隆,元朝更宽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顶峰期。
(六)明清期间,商业发展的新特色明清期间,商业的发展出现很多新的特色。
不只商业市镇盛行,钱币经济占有主要地位,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烟草、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广泛栽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构成部分。
宽泛使用贵金属钱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地区性的商人集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二、坊市与城镇(一)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渐松驰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华老是与城市联系在一同。
跟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体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精品2019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6讲第1课时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267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1课时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21.(2015·海南·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B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期的经济,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宋元时期,随着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等,海外贸易逐渐繁荣,故本题应选B项;自商鞅变法起,封建王朝一直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漕粮海运规模前所未有的现象并不能说明“内河航运严重不畅”,故C项的表述错误;D项应开始于15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东西方商路的垄断,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元朝时”,故排除。
2.(2015·北京·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B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其它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
3.(2016·全国卷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排除;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后练习卷:1.5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联考)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
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
这种布局体现了( )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2.(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3.“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
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
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4.《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5.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D.商品经济的繁荣6.(2019·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7.(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高考历史(岳麓版)课后练习13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四川双流中学月考)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蓰”,相差一倍至五倍。
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
这主要反映了()A.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B.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C.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D.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C[由材料中“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可知,土特产品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 2.(2018·济宁模拟)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C[根据材料中的“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和“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等信息来看,政府一再发文禁止官吏经商,说明唐朝时期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故答案为C项。
]3.(2018·福建莆田二模)开元年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据此可知()A.茶叶栽培扩展到黄河下游B.南方交通比北方更加便捷C.经济繁盛使茶叶贸易发展D.政府已不再管制茶铺经营C[“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未涉及茶叶的种植范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A项错误、C项正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突出南北交通,不能说明南方与北方的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茶铺经营是否受政府管制,故D项错误。
]4.(2019·南京调研)《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模拟演练岳麓版20180802439
第27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2017·海南·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导学号 26812253( A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解析] 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而宋代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涉及坊市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也不能反映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故C项错误;D项是无关项,应排除。
2.(2017·新课标Ⅱ卷·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战争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体现地方经济状况,排除C 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3.(2016·全国卷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导学号 26812254( A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排除;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岳麓版必修二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岳麓版必修二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
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
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抵达总货值的10%。
对质料解读准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成长的潮流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成长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成长提供必要条件D.成长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剖析】选D。
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实行,故A错误;税收制度是调控经济成长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推动经济成长的原动力,故B错误;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在争霸战争中的实力,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商业的成长,可以增加诸侯国的收入,故C错误、D正确。
2.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万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
这一现象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B.加快了农民的休业流亡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D.增加了国度的财务收入【剖析】选B。
据质料可知大商人致富后,要“用本守之”,说明商人经商热情并未受影响,故A错误;大商人致富后,要“用本守之”大商人大量购买土地,会加快农民的休业流亡,故B正确;质料中的现象不仅不能抑制地方的割据势力,反而会加剧地方割据,故C错误;小农大量休业会减少国度的财务收入,故D错误。
3.(2019·滨州模拟)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厅,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这反应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务收入的急迫需要。
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汗青看法和汗青评释B.汗青看法和汗青结论C.汗青结论和汗青评释D.汗青叙述和汗青评释【剖析】选D。
质料中“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厅,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反应的是汗青叙述,“这反应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务收入的急迫需要”是对质料信息的评释,故D正确。
[K12配套]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26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岳麓版
练案[26]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1.(2018·太原)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这表明唐代导学号 26812881( D )A.商税成为主要税收B.城市经济日趋没落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D.农村市场发展繁荣[解析] 草市属于农村集市,材料信息说明农村集市的繁荣,故D项正确;唐朝依然是以农业税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城市经济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是北宋时期出现。
2.(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
这表明当时工匠导学号 26812882( C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解析] 从材料“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可以缴银代役,说明了工匠的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故C项正确;“不愿者,仍旧当班”说明当时工匠并没有真正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也没有摆脱官府对其的人身控制,故A、B两项排除;明政府的这种措施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但题干问的是工匠所发生的变化,故D项排除。
3.(2018·天水一中)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
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
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
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导学号 26812883( D )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业繁荣带来巨大财富,工商业税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项错误,错在“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案[26]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选择题
1.(2018·太原)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这表明唐代导学号 26812881( D )
A.商税成为主要税收B.城市经济日趋没落
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D.农村市场发展繁荣
[解析] 草市属于农村集市,材料信息说明农村集市的繁荣,故D项正确;唐朝依然是以农业税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城市经济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是北宋时期出现。
2.(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
这表明当时工匠导学号 26812882( C )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
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解析] 从材料“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可以缴银代役,说明了工匠的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故C项正确;“不愿者,仍旧当班”说明当时工匠并没有真正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也没有摆脱官府对其的人身控制,故A、B两项排除;明政府的这种措施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但题干问的是工匠所发生的变化,故D项排除。
3.(2018·天水一中)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
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
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
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导学号 26812883( D )
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业繁荣带来巨大财富,工商业税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项错误,错在“必要条件”。
4.(2018·天水一中)明万历二十七年,山东临清爆发了驱逐税监马堂的暴动,临清每年上缴朝廷的田赋只有七八万两白银,但马堂从这里收走的工商税却达十几万两。
这反映出
当时临清导学号 26812884( B )
A.居民鄙视从商的思想B.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C.商人的政治地位较高D.官府鼓励商业经营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临清每年赋税中工商业税要高于田税,这就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挖掘出材料的本质;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说法错误,这一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盛行。
5.(2018·沧州)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珍异之物,用短券。
”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
据此可知,在汉代经济生活中导学号 26812885( C )
A.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B.契约形式渐趋成熟和标准化
C.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
D.商业成为了主要的经济部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A、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也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据材料,有的情况用长券,有的情况用短券,故标准化不符合材料,排除B 项;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经济生活中契约形式的被广泛使用,故选C项。
6.(2018·太原)在清代的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这反映了导学号 26812886 ( C )
A.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B.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C.多数城镇具有双重功能D.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
[解析] 清代的小城镇和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同时具有政治中心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对于政治地位的取舍,故A项错误;材料中侧重于说明政治作用,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商品经济冲击旧体制信息,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8·湖北高中协作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 26812887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 结论一: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
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时期,政府都发行过纸币。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中国货币体系进入白银时代。
结论二:古代货币经历了由杂乱到统一的发展过程。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导致货币形态多样而复杂;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的重量钱成为标准形态;唐朝进而发展为宝文钱,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各朝铜币铸造的典范。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本题可以从“货币的铸造”、“货币从多样化到统一化”等角度确定观点。
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