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说课稿

《虎门销烟》说课稿
《虎门销烟》说课稿

《虎门销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的关键词是“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第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的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地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地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二、说学生

这篇课文历史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林则徐不了解,对鸦片的危害不了解。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以及现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虎门销烟地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课前可以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虎门的地理位置,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其人和他的英雄事迹。

三、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销烟的的方法、顺序。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

拒毒品的意识。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壮观场面及销烟过程。

2.明白: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五、说教法、学法

1.运用勾画法找文中重点动词。

2.观看图片,体会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3.感情朗读体会销烟经过的壮观,体会徐悲鸿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

4.利用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这一写作方法,进行实践学习。

六、说过程

(一)了解鸦片、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于事件离学生年代久远,出示图片,进行解说,创设情境,可以了解此次销烟的背景和必要性。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当时在受欺侮。

(二)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事件重大。

1.(出示图片,说图找相关段落)品读第2自然段,在明白的地方做批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

2.交流:(壮观、隆重)

为什么今天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格外美呢?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赶来观看?(关心此事、禁烟愿望强烈)

为什么还要邀请外国商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打击贩卖鸦片的不法商人,就是要让外国侵略者看见自己的鸦片一点点销毁而心痛!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告诉他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3.林则徐是怎么销烟的呢?

(1) (出示图,说图)在课文中画出销毁鸦片经过的动词,文中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的?(感知销烟的顺序并复述)。

(2)(以读代讲)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呢?

(3)了解“销毁鸦片的时间之长、数量之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销烟的顺序并复述经过,达到复述课文的要求。

4.学习第6自然段。

看到此情此景的外国商人还敢向我们中国倾销鸦片吗?

指导朗读,体会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此时,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销烟的伟大意义,进行说话训练。

(四)延伸:出示宣传画图片,认识毒品的可怕。

设计意图:进行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的教育。

(五)《虎门销烟》这个伟大壮举,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六)作为祖国未来的你们,面对徐悲鸿,你们会说些什么?

(七)总结:《虎门销烟》得出历史教训:落后就会挨打! 学生谈话,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情感,进行爱国教育。

七、说板书

《虎门销烟》都是爱国教育的好教材,他们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编写的。我针对这些把题目设计为竖式板书,既美观,又实用,较有指向性。

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

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 道光1839年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驭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珠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

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虎门销烟前,林则徐了解到,过去用火焚烧鸦片,鸦片油渗入土中,一些人就将这些土挖去,熬炼成烟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门海

虎门销烟说课稿

虎门销烟说课稿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说教材】 《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强调了它在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第六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 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

虎门销烟的资料

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编辑本段]背景 自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败亡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已晋身为工业大国。1757年,英国消灭莫卧儿帝国,将印度纳入殖民统治,是为英属印度。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73年取得印度专卖权,大量生产鸦片,运送到加尔各答的仓库等待输出。英国政府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开始对华贸易之时,并不支持贩卖鸦片,认为有损国家的体面。 1833年8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东印度公司改革法案》,英国枢密院下令废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的贸易专利权和垄断权。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被驻华商务总监取代。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律劳卑勋爵为首任驻广州商务总监,并任命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后一任大班德庇时(又译戴维斯、爹核士、大卫斯)及G·B·罗拔臣爵士为副手。 英国方面已训令律劳卑可作武力行动,道光十四年六月十三(1834年7月15日),就在律劳卑成为商务总监不久,就从澳门乘船,打算硬闯广州进驻,结果与两广总督卢坤发生冲突。卢坤下令将律劳卑等人驱逐回澳门,律劳卑退回澳门不久就病亡,德庇时成为第二任驻华商务总监。 由于清朝政府不许在陆地上买卖鸦片,也不准将鸦片存于澳门,于是英商就把鸦片仓库设在船上,名为“趸船”,停泊在伶仃洋至台湾的周边海域,让走私鸦片者接货立券,凭券使可在广州取钱,当时,加尔各答的英国人报纸如此报道 [编辑本段]全国禁烟 以琦善为首的弛烟派评击黄爵滋,以各种理由将烟害问题归疚于其他社会问题上,而且主张禁烟的官员不过是少数人,就连道光帝即位前也尝过鸦片,后来醒觉才戒掉烟瘾,使他对禁烟一事犹疑不决。但林则徐早已于江苏巡抚及湖广总督任内时禁烟,把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鉴于林则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认为禁烟并非不可行,于是道光帝下定决心,革除吸食鸦片的庆亲王奕窦、辅国公溥喜之爵位,又将弛烟派的许乃济品位降级。道光帝召林则徐入京,一连八日,天天皆召见林则徐商谈禁烟,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关防,全国禁烟。 林则徐成为钦差大臣之后,引起弛烟派和满州贵族不满,但碍于道光帝的皇威,不敢公开反对,只得暗中阻挠。弛烟派首领琦善向林则徐威迫利诱,后人记述当时的情况: 龚自珍亦对林则徐的安危担忧,他提议林则徐带同重兵巧匠,一旦发生战争,便可即时还击,更愿随林则徐一同南下,但林则徐不愿他卷入政治旋涡,婉拒了龚自珍的好意。 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通力合作,发布道光帝圣旨,查封烟馆,逮捕烟贩,下令处死了中国烟贩冯安刚。林则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宝顺洋行的兰士禄·颠地。威廉·渣甸为阻止林则徐,返回英国,游说政府对清廷采取强硬行动。林则徐一知道人称“铁头老鼠”的威廉·渣甸离去便高兴表示:“铁头老鼠,狡猾的鸦片走私头目,畏惧天朝的愤怒,已经回到烟雾之地。” [编辑本段]封锁十三行 道光十九年正月廿五(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正式抵粤,受九响礼炮之礼,所有广东高官员皆来迎接。美国商人威廉·亨德也在附近观礼,他留下了有关林则徐相貌的重要文献:“气度庄重,表情相当严厉,身材肥胖,上唇浓密的黑短髭,下巴留着长髯,看来六十岁左右。”林则徐首先参观越华书院,并提了一对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众鸦片烟商以为贿赂就能打动新来的钦差大臣,偏是林则徐就与历来的官员不同,视钱财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刘昱,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首先第一点,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是教材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在通过对教材分析之后,我从三个维度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4、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以及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战争爆发的经过以及签订条约的内容,并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吸食鸦片的严重危害,要远离毒品的法制观念,同时,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知道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②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以及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和突出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我定为: 3、教材重点与难点 l 重点:《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迷惑且必须要分析掌握的。

虎门销烟

8、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综合性学习,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银铃话吧——我知道的英雄人物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虎门销烟》,认识了一位英雄人物——林则徐。你还知道哪些英雄,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二、复习导入 1、总结话吧:越是危难时刻,越能见出英雄本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虎门销烟》,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课文中是怎么形容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壮有三种解释。出示:A.强壮;B.伟大、有气魄;C.增加勇气或力量。 请同学们选出最准确的答案。谁能说一说伟大壮举是什么意思? 二、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作者说虎门销烟是一伟大壮举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一)自学时间 目标展示:读读课文2—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能表现“壮”,用横线画下来。再读一读这些语句,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二)汇报交流。 1、学习第二小节: 出示第二段。 (1)第一句:平常的虎门寨就很美丽壮观。而今天则显得分外“壮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心情。(课件)原来作者描写虎门寨壮丽的景色是为了衬托人们期待和激动的心情。 (2)第二句:出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你是如何感受到它是伟大壮举?(水泄不通,理解,泄,溢出。连水都流不出来,形容人多。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当时人山人海的场面吗?) 还有其他同学也找了这一句吗?你们又从哪里感受到当时的壮观景象呢?

(各地、闻讯而来、挤、宽阔的海滩)(两个人朗读、齐读) (3)第三句:出示,除了人多,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场面的壮观? (彩旗林立、身着朝服、外国人到场说明了什么) 总结:人多,彩旗多、官员多、外国人也到场,说明场面壮观,从而让我们感觉受到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 引读:如果给你配乐,你觉得第二小节应当搭配什么样节奏的音乐?为什么? 生:节奏快一些的音乐,因为人们的心情很轻松,大家兴致勃勃。 生:紧张的音乐,因为害人的鸦片终于要销毁了,不能出任何差错啊! 师:语文,是感性的。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不同,体会各有千秋。试着读出你自己的节奏。(生练读——请一生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还有哪里能让我们感受到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 出示“午后二时许……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学生自读)—— 在这一段中,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理解“礼炮轰鸣、群情沸腾”】 闭上眼睛,想一想很多门礼炮一齐鸣放的场景,有什么感觉? “沸腾”这个词语是不是很熟悉?还记得江主席乘坐的专机降落时人们沸腾的场面吗?还记得天安门广场上鲜花与彩灯浑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的沸腾场景吗?现在你能读出当时的壮观了吗? 其他同学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说明虎门销烟是令全世界都震惊的事情。这也说明它是一个伟大壮举。 师:是啊,这是一个让历史铭记的声音,一个让世界记住的时刻。能读出你心中的旋律吗? 【硝烟的过程】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销烟的过程很详细。 师: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能体现它是伟大壮举呢? 生:只见一群……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师:你真会查找信息,能领着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吗?(出示句子)作者是怎么把销烟的过程写清楚的呢?在这句话中找一找,看看销烟的过程分为哪些步骤。用笔圈画出来。

《虎门销烟》说课稿

《虎门销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的关键词是“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第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的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地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地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二、说学生 这篇课文历史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林则徐不了解,对鸦片的危害不了解。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以及现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虎门销烟地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课前可以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虎门的地理位置,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其人和他的英雄事迹。 三、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销烟的的方法、顺序。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

拒毒品的意识。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壮观场面及销烟过程。 2.明白: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五、说教法、学法 1.运用勾画法找文中重点动词。 2.观看图片,体会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3.感情朗读体会销烟经过的壮观,体会徐悲鸿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 4.利用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这一写作方法,进行实践学习。 六、说过程 (一)了解鸦片、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于事件离学生年代久远,出示图片,进行解说,创设情境,可以了解此次销烟的背景和必要性。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当时在受欺侮。 (二)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事件重大。 1.(出示图片,说图找相关段落)品读第2自然段,在明白的地方做批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 2.交流:(壮观、隆重) 为什么今天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格外美呢?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赶来观看?(关心此事、禁烟愿望强烈)

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1):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在1839年3月的一天,广州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挤在珠江两岸,争着目睹钦差大臣林则徐的风采,同时也在等待他完成一件大事,就是销烟! 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呢,这还要从当时的鸦片走私猖獗说起。嘉庆皇帝后期,清朝的统治越来越衰落,而此时欧美国家发展却很快,欧美国家的商人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作为他们海外市场扩张的主要目标。 但中国自古便以农业立国,老百姓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外来商品需求量很小,加上清朝的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于是外国商品在中国几乎没有销路,相反,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在外国却大受欢迎。 这样一来,许多白花花的银子就流入中国,外国人不愿意了,他们就想透过走私吸食后会上瘾的鸦片来获得暴利。 嘉庆皇帝死后,道光皇帝即位,在道光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鸦片的输入量只为四千余箱,短短十八年,鸦片的输入量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泛滥,不仅仅使中国人身体越来越差,还使很多白银流向外国,导致朝廷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清政府于是实施了禁烟政策,但没想到鸦片走私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猖狂。大家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湖广总督林则徐就是禁烟的强烈支持者。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他的父母指望儿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够当大官。但是林则徐的父亲收入很微薄,林则徐的母亲每一天在操持完家务后,还要做些手工活来分担家庭的负担。在这样的状况下,送林则徐去念书是相当困难的,但好在林则徐的父亲是私塾老师,他打算亲自培养林则徐。于是林则徐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教他四书五经;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 随着林则徐慢慢长大,他的家庭也越来越困难,于是林则徐只好离开家乡,当了私塾老师。之后他又辞去了私塾老师的职务,到了厦门,得到一份海上防务方面的工作。幸运的是,林则徐受到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张师诚的府中工作。 然后林则徐中了进士,开始进入官场,实现了父母的期望。在做官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是受群众爱戴的好官。在厦门时,林则徐就注意到了鸦片走私这件事。之后,鸦片在中国越来越泛滥,于是他就向朝廷上奏,请求必须要严禁鸦片。 还未等皇上对他的奏章作批示,他就开始在自己负责的地方严厉禁止鸦片。 他还让人帮忙配制了一种药丸,帮忙对鸦片上瘾的人戒烟。 禁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只是很小的一个范围,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人正在被鸦片折磨,杜绝鸦片来源才是关键。

虎门销烟资料

1.《虎门销烟》课文相关知识 鸦片 鸦片,俗名大烟,又叫阿芙蓉,由罂粟果内乳汁经干燥制成,为棕色至黑色的干膏状块,有特殊气味。盛产于孟加拉登第,这种东西本来可做药品,自明代起纳税进口。后来鸦片变成了一种可供吸食的毒品,一旦成瘾,痛苦万状,身心俱损。鸦片是用罂粟的汁液提炼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们一旦吸上了瘾就很难戒掉。天长日久,会使人骨瘦如柴,精神萎糜,如同废人。在英国国内,买卖鸦片属于犯法行为。但为了赚钱,英国却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1773年,英国政府给予东印度公司鸦片专卖权。1793年,又给东印度公司制造鸦片的特权。东印度公司利用这些特权强迫印度农民种植罂粟,低价收购,制成鸦片后由专卖局在市场上高价拍卖给鸦片贩子,让他们走私到中国。自1800年起,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九世纪最初的二十年中,英国每年平均自印度向中国输入鸦片四千余箱(每箱50至60公斤)。三十年代迅速增加,到1838-1839年激增至三万五千五百箱,鸦片占当时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的二分之一以上。鸦片在当时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英国鸦片贩子及东印度公司从中获得惊人的暴利。英国最大的鸦片贩子渣甸(W.Jardine)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承认,每箱鸦片的毛利可高达一千银元。1800年到1840年,英国偷运进中国的鸦片不下42万箱,从中国掠走的白银至少在3亿元以上。白银源源外流,使清朝财政陷入了窘境;又由于许多文武官吏也吸食鸦片,更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威胁。 虎门销烟的具体方法 从前是将鸦片拌上桐油架锅燃烧,但烟膏油常常浸入沙土,若被挖出,仍能炼出膏油,费时且不彻底。巨量鸦片难用此法。林则徐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县令田溥那里学到了可行的销烟办法:鸦片最怕盐卤和石灰,因此在虎门海滩高地挖掘两个纵横各15丈的大池,池底平铺石板,由沟道放水入池,然后撒入盐巴,投入切开的烟土浸泡半日,再投入生石灰,池内立即沸腾、翻滚,烟土变成渣滓,不能再收合成膏。待海水退潮,启放涵洞,使烟渣退潮入海。 林则徐请客(故事) 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烟。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嚷成一片,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难受。他们有的挥起手,想伸进嘴巴里抓,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成才佳话(故事)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名教员。他看到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心情非常沉重,常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因此,在林则徐四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领进了私塾“旁听”。林宾日善

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理念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从教材内容与地位、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教材的内容与地位:1.本课是教材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的开篇章。2.鸦片战争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了解虎门硝烟和《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分析条约的相关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认识英国借口虎门硝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他们由现象到本质的辨证思维能力和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情感。

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强中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一致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透露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当时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反观此时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封建专制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所以中国战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让学生明白,强大战胜弱小是历史规律,先进生产力,打败落后的生产力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将鸦片战争的原因作为重点。但是学生对于世界历史处于未知状态,因此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其中《南京条约》是危害最大的,所以作为了重点内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学生难以理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因此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 同时,我又对学情进行了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鸦片战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冀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说课总结”等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9世纪那段令人悲愤的岁月当中去。 【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况: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本课内容庞杂,头绪众多,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材处理: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如何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共三目:第一目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挑明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第二目是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第三目是不平等条约之始,介绍《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三、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待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轻实质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巧妙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奇思妙想”、“追异求新”,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学习理念。 四、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是: 1、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其意义。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五、教学难点: 1、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鸦片输入的危害以及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

虎门销烟课件

虎门销烟课件 虎门销烟课件 在需要进行虎门销烟的教学时,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准备呢?应该如何设计课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虎门销烟课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悔的精神。 5、增强诊断矫治意识,提高自我诊断矫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初读,基础性诊断 1、揭题。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质疑。

(1)请学生提出读书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2)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3)交代学法: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深入学习课文。 二、精读品位,引导探究,理解性诊断 1、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 (2)读书汇报交流、小结。 2、细读第六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读书汇报交流(注意理解“壮举”“嚣张”“气焰”) 3、研读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相机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再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场面的壮观。 思考:A、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B、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 C、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观看? (1)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2)小结方法:回顾我们这几小节的学习,我们采用了“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下面我们还用这个方法学习下文。 三、自读领悟,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品读三至五节,感受硝烟的经过。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要运用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研读硝烟过程。思考:分几步硝烟的?硝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2、再读第六节和第一节。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一、六节。

虎门销烟 说课稿 (2)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说教材】 《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强调了它在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第六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重大纪念日切入,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知,意在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能力。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 一、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虎门销烟这件事,谁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虎门销烟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它的意义呢? 3、课文的1、6自然段写了这部分内容 4、出示: 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部分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精讲 同学们,在这两段中用哪两个词形容了虎门销烟这件事?(板书:值得纪念、伟大壮举)值得纪念是什么意思?伟大壮举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语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的2到5自然段,,找找看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壮”呢。 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a、人多而广 出示“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1、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表现来的人很多? 2、“水泄不通”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词语是写人多?人山人海,人流如潮。 3、来的都是哪些人?是呀,老百姓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了,可来的仅仅只有老百姓吗?

4、那些文武官员,他们——(身着朝服),从这个“身着朝服”中,你又体会 到了什么?(朝廷派文武官员来参观虎门销烟,可见他们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 禁烟的决心之大!) 可是为什么还要请外国商人呢? 对!我们就要挫挫他们的锐气,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好好地警告他们一下,让 他们看看中国人民的威风。让我们一起读(出示&2齐读) 我们继续交流 b、仪式隆重 出示:“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 丽。” 师:为什么一样的天,一样的水,可今天却能把虎门寨装点得格外壮丽?让我们 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人们的。满怀喜悦与激动吧。 课文中还有哪个地方也体现场面壮丽?什么叫彩旗林立?什么时候我们学校也 会彩旗林立? 是的,总是在重要的日子,校园里才显得格外的壮观。那场面是热烈而隆重。谁 来把这一段场面读出来。(出示&2齐读) 场面壮观读出来了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全体女生来读。男生也一齐把这 壮观的场面读出来。 男生读。 &3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板书:场面隆重壮观),可见虎 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在大家的等待中,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箭步登上了礼台,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3、4、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写出了硝烟事件的“壮”,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3)集体交流 ①下令销烟 出示“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随即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是呀,这是老百姓期盼已久的时刻,这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刻,他们怎能不激动?老师就请你来读出他们那种积昂的心情。指读,齐读。

《虎门销烟》小学语文说课稿

《虎门销烟》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工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国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 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读词语。 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一次怎样的事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交流板书:伟大壮举 (2)依次理解“举”“壮举”“伟大壮举”。 (3)指导朗读“伟大壮举”。 2. 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壮举”,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请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注意“挤”)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多) 小结指导朗读。 3. 引读第三小节,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 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 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 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 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 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1)交流出示“礼炮……”,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 (2)引读“随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模仿“先撒盐巴”用简 单的语句概括。) (3)看图简介销烟过程。 4. 指名读第四小节。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 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 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师抓住“跳啊,叫啊”点评。 (2)练习后,再指名读,并请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评价。 (3)齐读。 (1)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 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

虎门销烟

二十六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2.以分析林则徐和义律的矛盾冲突为人手,来理解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并解读出故事的主题。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通过分析场景的变化及人物的神态、语言(台词)等描写方法来把握人物特点及文章的主旨。 2.难点:感受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 说明: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剧本的各个场景,明确林则徐和义律的矛盾焦点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尾,才能充分理解该剧本体现的主旨。同时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易感受林则徐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戏剧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进行吸收和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所以,有条件的学校不妨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尝试进行表演。尤其是第一个场景,以对话(台词)为主可操作性更强。这样处理,相信戏剧单元的学习效果也会很不错,“表演数次,其义自现”嘛。 【练习举隅】 1.剧本的第一个场景,以对话来突出人物的矛盾冲突,很生动。课后请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排练,表演这一精彩片段。 2.文中的神态语言描写很精彩,请学生模仿。要求:以班级同学为对象,试写一个反映两个人物矛盾冲突的小剧本。 3.另选剧本观看,建议选莎士比亚的作品。 反思: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剧本是它的一种外在表现,而“戏剧冲突”则是它的主体架构。人物性格品质的高度及深度是要用冲突来衡量和呈现的。所以,学习本文时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从矛盾冲突入手,理解剧中人物思想行为,感受主旨,进而了解历史,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这一类作品的品读能力,感受戏剧的广阔天地和无穷魅力。

虎门销烟说课稿课件

虎门销烟说课稿课件 虎门销烟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虎门销烟说课稿课件,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说教材 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工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国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 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的意识。 三、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读词语。 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一次怎样的事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交流板书:伟大壮举 (2)依次理解“举”“壮举”“伟大壮举”。

(3)指导朗读“伟大壮举”。 2. 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壮举”,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请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注意“挤”)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多) 小结指导朗读。 3. 引读第三小节,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礼炮……”,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 (2)引读“随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模仿“先撒盐巴”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3)看图简介销烟过程。 4. 指名读第四小节。 (1)师抓住“跳啊,叫啊”点评。 (2)练习后,再指名读,并请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评价。 (3)齐读。 5. 引读第五小节。 (1)这一小节中哪些词体现出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练习朗读,评价。 (3)齐读。 6. 观看销烟录象。 你想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些什么?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虎门销烟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虎门销烟》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虎门销烟》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一共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此外,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很好地渲染了当时欢快激动的场面,从侧面反映了,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个壮举,真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 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御外侮的精神,同时,也通过此,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让他们要明白: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片段,并用“先……再……然后……”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是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能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虽然本文仅仅是个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但这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丰富了,是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所以在教学中,虽然一方面我会注意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用“先……再……然后……”复述故事和造句、理解“礼炮轰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